cad计算面积物体面积的增加比例的问题

需求定律2:非生命物质现象验证
需求定律2:非生命物质现象验证
& 第一篇分析验证了生物的生长遵循信息最大化原则,其寿命、规模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趋向于对数正态分布。下面考察非生命物体是否存在类似的规律。
日常物品的寿命及故障率
要考察非生命物品是否符合信息最大化原理,自然要首先考察日常用品(非生物)。这些非生物物品几乎都是人工制造品,而非纯天然品。不过没有关系,它们依然是没有生命的,至少不属于生物。
我们所用的东西都是有寿命周期的,而不是无限使用的。尤其是机器设备或者装备,人们在制造、使用和维修活动中,逐渐总结出了规律,形成了专门的可靠性和维修工程学科,并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国际标准。
一般认为,物品的使用过程中会发生故障甚至报废,其故障概率密度分布曲线大致有浴盆曲线、等概率型、线性增长型、晚期增长型、早期衰减型、早期增长型等六种具体形式。我认为,这六种形式只是物品特定阶段的故障概率密度曲线,从物品生产到报废或者消亡全寿命周期看,只有一种模式,就是寿命或者可靠性的对数正态分布模式。下面具体分析。
故障浴盆曲线是最早也是最具有共识的一种认识,是寿命对数正态分布的一种形象描述,但很不准确。它应该是对数正态分布密度曲线倒影形状,是非对称的,像河谷断面一样多种多样,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近似浴盆(后面会详细分析河谷和湖泊截面形态),即生产周期和使用周期都很短的物品才接近故障浴盆曲线。比如粮食,种植过程中风险很高,天气和人为的不当干预都会导致产量下降甚至颗粒无收,而使用中也类似,存放时间长或者方法不当,就会变质或者烂掉;在一般条件下,储藏的粮食在一定期限范围内可以正常食用,这个中间阶段风险最小,所以国家总要建立粮食的安全储备。但这并不代表一般形态,常见的应该是长尾钩型的故障形式。早期的高故障主要是设计和制造风险,制造过程中方法不当形成不合格中间品风险,随着前面工序的正常完成风险逐步下降;投入使用后,早期故障还表现为磨合试验期和使用者学习过程,随着磨合结束和熟练使用,物品的故障率会下降。使用的时间推移,任何物品都会发生自然老化和消耗,故障率会逐渐增加。
等概率型只有在无限寿命下才有可能,它通常只能是一种假设。如果物品的制造周期足够短、使用寿命足够长,比如一根缝衣针,做手缝一般布料就几乎不会坏,我们可以这么简化分析。
故障率线性增长模式。这种模式忽略了早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只是考虑了所谓“正常使用阶段”。在制造期短,保存期长,使用周期短的情况下,物品成为耗损材料,可以作此简化。比如刀具和一些机械磨损,在一定期限内磨损量近似线性的,但是随着磨损量的增加磨损速度也是增加的,好比刀不快越要使劲割,越使劲刀越钝。
晚期增长型。晚期故障会增加无须怀疑,问题是早期故障不会低。这一般是熟练使用者的一种简化分析。
早期衰减型。早期故障衰减没有错,但是后期故障率不变不可能。这一般是制造者的简化考虑。当然,使用期极长而贬值很快的产品也可以作此简化。比如现代的衣物,都不是穿坏的,是被时尚淘汰的,可以这么简化衣服的故障,但并等于衣服不会穿坏吧。
早期增长型。这不仅没有考虑制造过程,而且也不是正常产品,应该是高风险试验过程的简化。比如试验车,不是用坏的,但是试验过程中会有故障出现,由于设计缺陷,试验一段时间后就不符合正常使用条件。
我们之所有谈论物品的“寿命”或者故障,是因为物品哪怕是没有生命,也与生命类似,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如果说生物是一种物质,那么物品的存在过程又与生命有什么区别呢?寿命本质上是一致的,物品的制造与生物的生长发育类似,而使用维护相当于成年阶段,后期故障增高与老年阶段类似。这些现象很容易观察,平常物品的存在延续的全过程,其故障概率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没有发现例外。
当然,与生命有条件一样,考察物品的寿命也是有条件的。如果没有既定条件,寿命无从考察。就像现代质量管理体系规定的那样,产品必须有严格定义,没有规定性,物品就不知道是什么物品,也就不知道是什么寿命。考察物品是考察其某些特定的特性,这种特性依然是客观描述的特征量。
物品的共性。无论什么物品,其客观特性都是一种质量或者能量增加形式。比如粮食,种植需要人力、阳光、土地、水、肥料等。粮食是这些原材料的转化,并储存了人力和阳光等转化而来的能量。人类食用之后,粮食没有了,消亡的主要是粮食储存的能量和特定成分的物质形式。机器设备也如此,生产它需要电力、人力等能量,还需要钢材等原材料,能量转化为材料的性状改变,而使用过程会发生材料质量和性状改变。总之,物品的生产、使用过程是一种物质能量的改变过程。
由此我们想到,人造物品的寿命符合对数正态分布规律,是否是受到人的生命影响的结果呢?是不是所有的物质能量改变过程,尤其是自然过程,是否都符合对数正态分布规律呢?
山川的考察
非生命自然物体,容易观察莫过于山川河流。但是其形成和发展过程非常漫长,很不容易观察。不过如果假设其“生长”过程符合对数正态规律,那么它一定会在地形地貌上留下痕迹,山体的高度、河流深度、湖泊的面积等量的地理分布就会同样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更为微观的表现是山体、河床、湖泊和海洋的底部形态也会表现出特定的形态。
从本质上讲,地貌形态实际是一种能级分布,即地心引力势能的分布。它与生物的相似之处是其基本单位为质点。如果地球内部均匀而且不受外部影响,毫无疑问,整个地球就是一个表面光滑的理想球体(考虑地球自转会稍扁)。但是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物质是在不断发展或者生长,它使内部不会均匀;而且地表不停地与外界在进行能量交换。那么地表就不可能均匀,一定会形成地表质量的能级差异和内部的质量分布差异。如果质量分布均匀,那么地心引力的强度在地表以下是与半径成正比,考虑越靠近地心密度会越大,实际的引力强度随着半径的增加更快,直到理想球面的地表处达到极大值。地表以外,引力强度随着半径的增加而减小,如果不考虑其它星体的引力,就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考虑外星球的引力,实际的引力强度比半径平方反比衰减更快,直到某个有限的半径处就完全失重。总体上而言,地心引力场充满了不确定,但是在有限范围内强度分布大致上是半径的对数正态分布形态,尤其在地表球壳以内。
地心引力强度的对数正态分布的含义是引力势能的最大化:质量向中心集中,并尽量形成理想球体(但质量的集中必然会受到物质形态变化的限制,只有形成高密度物质才会有可能,也就是说它受到者化学元素或者分子结构改变的限制)。
土地和岩石的密度大于水和气体,如果地表光滑,那么表面就只有水,再远是空气。但内力和外力作用,地表发生不规则改变,一部分凸起,一部分下陷,由于引力场的对数正态分布,使下陷的体积小于凸起部分,那么水的淹没会使陆地面积小于水体面积,并且假想的理想球壳表面(按理想球体的重力强度分布极大值表面)应该在海平面以下。这一点与地理统计非常吻合,以海平面为基准,海洋深度比高山的高度还要大,实际上海洋最深处达到
10000米以下,而山高不到9000米。地球内部物质密度差异越大,陆地的面积越大,完全均匀则完全淹没。地质学上认为,地球演变初期为低密度物质,差异很小,那么陆地面积可能很小;而生物学也认为,早期生命可能诞生于海洋,陆生生物从水生进化而来,这与地质演变的推测和考古勘察验证很吻合。
上述的宏观表现也许对于常人不便观察和验证。我们推测更为微观的变化,山体和河谷形态。以地平面为基准,山体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不同的高度代表不同的地点的“成长”速度,或者代表这个地点的隆起概率,山体纵向剖面的轮廓曲线实际上就是概率分布密度曲线或者成长速度曲线。这就是说,山体的轮廓曲线与对数正态分布密度曲线很接近。如下图:
对数正态分布概率密度曲线是偏态分布,这就意味着山体坡面是非对称的而且形态多样,其形态取决于对数标准差或者说地域差异性。当差异性很小的时候,接近对称的孤峰耸立状,只有在范围很小的范围才可能,也就说这样的山体是局部的。差异性一般,其形态一边陡坡而另外一面坡度较小的一般山体,这是较大山体的一般形状。当地域很广,差异很大的时候,就可以形成一面陡坡,而另外一面相对平缓,其地理特征就是从山区到
“高原”然后再过度到“平原”;我国大陆从西向东的总体地理特征正是这样。
河谷、湖泊和海洋的轮廓与山体类似,只是山体“向上”而它们“向下”而已。也许我们经常把湖泊的底部轮廓想象成为浴盆形状,实际上是基于很小的池塘或者水库的观察,而更大的湖泊绝对不可能形成对称的浴盆曲线,一定是偏态的。更大范围内,低洼地带会连成片,形成海洋,从逐缓慢地从浅海变到深海,并“突然”过渡到大陆。我国与日本之间的海洋就大致符合上述特征,日本海靠近日本岛有一条很深的海沟。海沟和高山地区很可能是地壳活动地带,是海洋或者大陆的“源头”,是多地震的地区。
当然,除了轮廓曲线的规律以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到陆地上的河流长度和湖泊的面积,很长的河流和很大的湖泊是非常少的,差异也非常大。而面积非常小的湖泊、河流,几乎不可能长期存在,经常看到的水体也都有一定规模,而且中等规模的水体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这与对数正态分布不相矛盾。本人没有找到详细的统计数据来验证。
山川、河流和海洋的实际现象与对数正态分布假设非常吻合,也与地心引力强度分布的理论分析接近。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对数正态分布是地貌形成和分布规律。
动能及热能
按相对论的观点,物体的质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而上面分析山川河流,实质上是万有引力的势能。我们现在来看看物质的另外一种形式,动能和热能是否也是在“生长”。
物体的速率以及温度都存在上限和下限。速率只能在零与光速之间变化,而温度也是在绝对零度和极限高温之间变化。它们本质上其实是一致的,速率是宏观表现,而温度是分子级别的速率,即热能是最为“原始”的微观形式。
对于地球而言,物体的动能或者速率主要是围绕地心形成的自旋状态。动能的分布的局限主要是地心引力。理想地面以下,引力强度随着半径减小而减小,物体的动能增加会“下沉”;而理想地面以上,动能增加会“上浮”。这一方面表现为两种形态的“对流”,另外一方面表现为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的不一致即“平流”。在地面上空和地面以下形成两个同步轨道面,在同步轨道面上平流停止,而在地面与同步轨道之间会出现与地球自转相反的方向相对旋动。平流与对流使热能增加动能减小,它在地球内部形成一个相对均匀的高温球心,即地核,地核的球面上温度变化最小,动能变化也最小。同样,地球上空的同步轨道面也是动能和热能变化最小的地方。
同步卫星的轨道我们能直接计算,地核的半径我们就很难直接计算了。但是如果温度或者动能分布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规律,地核半径就可以估计,有两种方法。一是假定地核与同步卫星轨道之间温度变化呈对数正态分布,地球半径就是二者的幂平均半径,地核半径为1125千米,即大约地面下5200千米。二是根据地貌的变化来估计温度变化,用水陆面积比例来估计,这实际上假定了海平面为理想地面,这有些偏差。海洋面积约71%,如果折算到地壳岩石,面积会缩小,岩石密度2.9,那么折算的面积为41%,它是地核半径与地球半径比的平方根,估算出来的地核半径为1100千米。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很一致,实际上也验证了温度分布的在地球半径上的对数正态分布。
从局部温度而言,垂直分布应符合对数正态分布,那么海水温度的变化是先随着深度增加而降低,而后随着深度增加而上升,因为理想的地平面在海平面下方。按密度估计,陆地最高点为8.8千米,那么海洋最深15千米,理想地面在海平面下方6.2千米处,这里的平均温度最低,变化最小,最为稳定。这种比例很接近于黄金分割比例。我们目前发现的最大海洋深度为11千米,最深处可能还没有发现。
实际的海水温度随着深度也是这样,并不是均匀地变化,表层的平均水温受到阳光的影响相对稳定,并较高。随着深度的变化会产生海水分层和洋流。海水温度是反映海水热状况的一个物理量。世界海洋的变化一般在-2℃—30℃之间,其中年平均水温超过20℃的区域占整个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海水温度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的变化,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收支状况及其时间变化。经直接观测表明:海水温度日变化很小,变化水深范围从0—30米处,而年变化可到达水深350米左右处。在水深350米左右处,有一恒温层。但随深度增加,水温逐渐下降(每深1000米,约下降1°—2℃),在水深3000—4000米处,温度达到2°—-1℃。
前面提到大约海平面下6.2千米处温度最低最稳定,重力加速度也最大,但一般海洋深度达不到这个深度,这个深度只有海沟。以菲律宾海沟为例:菲律宾海沟的深度大于10000米,在5000米处温度为1.50℃,在7000米处温度为1.80℃,在9000米处温度则为2.32℃。这些数据显示,前面的分析比较正确。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也一样,它会出现大气分层,总趋势是层级越高温度越高,但有相对稳定的温度层。当然,气体密度变化非常快,估计大气层的高度就几乎没有意义,达到卫星轨道高度后,温度和动能变化就达到极值,局部变化就几乎可以忽略了。一般估计大气层厚度超过1000千米,但我们可以把同步卫星轨道高度看着大气层的极限高度。下表是大气分层数据:
温度分布变化
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80-500千米
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00-1000千米
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如果我们按对数分层,层间高度差大约为0.48倍,并考虑海平面实际高于地球理想球面6.2千米,那么分层高度依次为17、43、95、204、907、1900、4000、8250、17200和36000千米,这些地方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上表中的分层在低空大致符合对数分布,但是高空分层可能不确切,从温度变化也可以看出80千米以上温度随高度增加而持续增加,可能不太准确(应该有波动)。
地球热能和动能的这种分层近似对数正态分布的规律,使热能和动能被分层锁定,地球表面温度维持最低温以减小对外的能量散发,地球本身的动能、热能总和达到最大化。它也非常形象地显示出能级的离散性特征。
从长期而言,地球是吸收太阳能的,它的能量在增加,热能和动能也会增加,它并不明显地体现在地表上面,而是集中体现到地心,物质和热能会向地心聚集,地心的温度会按对数正态分布规律生长,但具有离散性和波动特性。可以预计温度上升和质量增加有上限,并发生质的改变。
质能生长与相对论
前面分析地貌成因已经提到了物质的演变,它包含了化学变化和核反应。也就分子和原子的演变,它是否符合对数正态的成长规律呢?
下图是学者计算的地球物质的常量化学元素分布,我按原子量进行了排列,分布如下:
其分布表明,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原子数量是不同的,大原子和小原子都很少,现阶段主要元素是氧原子。
另外一张图是不同地质时期的岩石标本微量元素的分布图:
其规律是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化学元素的含量越低。
结合两张图,我们可以认为化学元素分布大致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当然,这种分布不可能是连续的,因为原子被看着是中子、质子和电子三种基本物质构成,它们的组合方式和规则是相当有限的,元素的稳定性在元素周期表中出现周期性也正是这个原因。就像我们掷几个骰子一样,出现的点数不可能连续分布,它只有那么几种可能,没有办法连续,就必定出现周期。
原子的这种分布,我们可以认为是一种不连续的成长规律,总的趋势是从小原子变成大原子。这种微观层次的不连续并不要紧,因为原子还可以构成分子,分子构成各种结晶体等,其“尺寸”或者质量会不断增长。更高层次的组合方式就相当复杂了,因此构成宏观物体的时候,我们认为它是连续的,这样的偏差不会很大了。也就是说,平均的原子量、平均的分子量就会按对数正态分布规律比较连续的成长,其本质是质量的增长,或者说是电磁能、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等场能的增加。
这种普遍的生长规律可以解释各种化学反应和核反应。在特定条件下,只有特定的原子和分子成长速度最快,也就是最稳定,太大太小都不会稳定,出现的概率较低。对于分子而言,像DNA这样的大型有机分子结构就不会很稳定,生命物质就是特殊物质,出现概率很低;像氢气这么小的分子,在目前地球状态下也是不稳定结构,会燃烧形成比较稳定的水分子。更低层级的原子结构也一样,大原子和小原子都容易产生核反应,小原子会自发地核聚变,大原子会自发地核裂变。
当前条件下,大原子的产生主要是靠人工合成,即人工核聚变。这种人工拔苗助长的方式,需要吸收外部能量。相反的过程是利用自然放射物质进行核反应,它会释放能量,可以利用来发电等。核燃料要么是小原子,以聚变的形式利用;要么是大原子,以裂变的形式进行利用。
原子的这种成长规律和核反应,目前为止只能用相对论来解释。根据质能方程,物质吸收能量,它的质量会增加,而质量本身也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即总能量增加。如果物体热能增加,或者动能增加,那么接近或达到光速的粒子数目就会增加,会增加辐射,其质量会减少;但是,在特定条件下,比如地心,物质和热能在不断地补充,能量吸收大于辐射,而这些光速粒子就会使地核物质发生强烈的核反应,其聚变过程大于裂变过程。产生的新原子会在地心引力场的筛选下进行分离,小原子向地面移动的概率高,而大原子向地心移动的概率高。当地下物质流动到地面,由于核反应的平衡条件改变了,不稳定的原子就会增加。总体而言,地下物质与地面平衡态比较,还是大原子居多,这其中包含放射物质,即裂变核燃料。
同理,地面上空,高速小原子逐步逃逸过程中,热能在增加,接受的辐射也在增加,它也会聚变为主并降落地面。当然,地面及其空中的原子,同样在直接接受辐射,大的原子会有裂变的倾向,而小的原子有聚变的倾向,但小原子的逃逸会增加。因此接受辐射的条件下,总趋势是增加大原子概率。不稳定原子的原子量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
也就说,地球在吸收外部能量的前提下维持核聚变和核裂变的动态平衡,并以聚变为主。表现为重原子的增加、密度和整体质量的增加,使地球的质能增加而处于成长状态。其成长规律也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曲线规律,并随着太阳辐射的衰竭而衰竭。
核燃料的最终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地下的储备能量,过度使用必将不可持续。它带来的灾难远远胜于石油和煤炭开采利用所致碳污染,也绝非仅仅核辐射污染认为核能为清洁能源,它引发的是严重的地质和气候性变化。因为所有的地质地貌和气候变化都直接或者间接与地球物质形成过程有关,它们都是动态平衡状态,必须大量能量来支撑,人类大量使用核能量就会打破能量流动的动态平衡,使地质和地形地貌发生很大改变,同时更容易改变气候。
热核反应与相对论
速度有极限,那么温度就有理论的上下限。如果我们把生长规律推广到极致,温度在绝对零度和绝对极限之间的变化应符合对数正态分布规律。这可能会重新审视相对论和其它物理和天文科学推断。
这可能需要从温度的实质分析。温度是微观粒子的一种动能分布状态,它应是对数正态分布。如果温度高,一方面意味着粒子的平均动能高,粒子平均速率高;另外同时意味着达到或者接近光速的粒子数目增加。由于能级分布并不均匀,也并非连续,那么粒子“速率”也不连续。说接近或者达到光速,那么只能是真实地有一部分粒子达到光速;而达到光速的“粒子”似乎已经不再是“粒子”,其质量达到极限,要么不存在要么无穷小要么无穷小。按狭义相对论,存在质量的“亏损”,那么就是按无穷小处理了;而计算加速度的时候,又按无穷大处理。如果按质能守恒考虑,逻辑处理的结果就只有一个,达到光速,粒子质量转化为能量,质量消失。
因此,符合逻辑的推断是随着物体动能或者稳定增加,达到光速的粒子增加。宏观表现为物体的质量减小、辐射增加。微观表现较为复杂,完全达到光速的微观表现是原子消失;温度升高或者速率增加的过程中,原子也可以从高能级降低到低能级,也就是原子结构的“部分”消失,即质子和电子的粒子对的湮灭。这就证实了物体在动能增加或者加速过程是质量的减小过程,而不是质量增加的过程。
通过化学元素分布我们已经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原子的能级状态与原子量有关,虽然不连续分布,但是总趋势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即大原子量的原子能级趋向于更高,即核聚变的趋势是质能增加;但不排除部分核裂变释放能量。也就说,同样原子量的原子能级也可能出现差异,要看原子本身的结构。化学研究可能过分关注电子结构了,把同样电子结构的同位素看着“同类”,但是从能级考虑它们可就是“异类”了。
如果原子量分布是对数正态分布,更为微观的层次,同位素的能级分布也是对数正态分布,或者同等原子量的原子能级分布也是对数正态分布。但这种更为微观的分布会更加不连续,比如原子量为1,那么就只有氢原子,为2就有两种可能:氢原子同位素或者氦原子。物理学和化学的实践表明,存在这样的分布规律,也就是说随着原子量增加,总趋势是吸收能量的核聚变。
核反应总是在不断发生。如果存在大原子,在高温状态下当然会裂变;同样,如果存在小原子也会聚变。温度一定的时候,原子的各种状态仅仅是一种概率事件,比如温度或者动能极限下,只有光速,那么质量就不存在,原子也就不存在;而绝对零度,质量最大化。因此,一定存在一个温度,它是核聚变和裂变的分野,超过这个温度,裂变成为趋势,而低于这个温度,聚变成为趋势。在这个临近温度上,质量的变化会十分剧烈。
中子星。如果一个星球不断吸收辐射或者质量,那么其内核密度会越来越大,总质量越越来越大,并能吸引和俘获更多质量,这样加速发展的结果是形成中子星甚至黑洞。这个推断非常值得怀疑。
纯粹的中子星是不存在的。第一,持续吸收能量不可能。第二,即使可能,随着聚集,内核温度会上升,核反应平衡也会改变,裂变会增加,它使内核质量和温度分布相对均匀而停止聚集。也就说,任何条件下,电子和质子总是存在的,只是概率高低问题。比如地球,即使假设太阳永远存在,而且维持现状,那么地核温度的确可以继续上升,但是上升到临界温度后,裂变上升,使温度更高,星体开始膨胀并释放能量,聚集同样终止。
黑洞是中子星得早期阶段。中子星可能处于这样一个状态,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能量吸收,内核温度越过了临界值,能量释放突然增加并得以维持辐射状态。而黑洞是温度接近但低于临界值的状态,它继续发展的结果就是中子星,而不是反过来:中子星形成黑洞。因此中子星的核反应是一种核裂变,它可以自我维持并释放能量。
普通恒星是中子星的发展结果。中子星处于膨胀状态,但这个膨胀过程也存在极限。最为极端的情况,宇宙只有一个中子星,当原子结构以氢原子为主体后膨胀就结束了,因为没有办法再裂变了。实际的宇宙并非如此,还有其它星球存在,所有膨胀会提前结束,中子星变成普通恒星,而开始新的聚集过程。其内部核反应表现为核聚变,并同样可以自我维持并释放能量。
恒星的聚变过程也存在极限。聚变释放能量使其质量减小,从而使临界温度发生改变,这是临界温度增长过程。当临界温度可能与恒星温度一致,核聚变就会突然转向核裂变。因此普通恒星可能再次形成(更小的)中子星。当然也可能质量不断减小,温度降低而成为行星,起决定作用的是恒星的自身能量大小或者质量大小。但最终会形成行星。
行星聚集重新形成黑洞,再次重复中子星到行星的过程。周而复始,无始无终。这就是宇宙。
中子星处于膨胀状态,但是它依然是稳定的,核反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表现为总体核裂变和体积的增长,密度减小。这个过程时间很长,也就是说,大爆炸并非真的爆炸,只是相对较快而已,就像人的青春期发育一样。
上面的分析表明能级状态不仅存在于微观粒子,大型天体也会表现出不同能级状态的离散性,维持着相对稳定性。当一个星体处于核聚变并释放能量状态,尽管质能在减少,但它会维持核反应动态平衡“趋势”。直到它的质能减少到下一个能级状态后,才会可能由核聚变转变为裂变。无论是温度、体积、质量、辐射量都会发生波动和级别跃变。比如从行星到黑洞,温度变化很慢;但是从黑洞到恒星,温度上升速度就快很多(依然是有限时间和漫长过程)。质量变化也一样,从小行星到大行星,主要依靠俘获质量或者能量来实现,这个过程会很慢;但是一旦增大到一定程度,速度就加快了并形成黑洞,黑洞会使质量增加速度达到最快,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子星。体积变化最快是从中子星到恒星的演变,是一个快速膨胀的过程,所谓的“大爆炸”。
当然,上面的分析是建立在电子、中子和质子、电磁波这四种基本物质基础上,把它们看着是可逆结构。但是,一般的规律是,没有完全的可逆结构。宇宙的更深层次不可逆过程就需要科学的继续探索了。
对经济学有如下启示:
(1)离散性和周期性。由于能量的微观形式具有离散性,那么任何物体的成长都具有一定离散性和周期性。
(3)人和商品的共性是生命的两种不同表现。从广义的生产角度,人与商品是等价的,都是一种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储备过程。经济分析应该把人本身和商品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不应该孤立地考虑,对立起来是一种错误。现在的经济学可能容易把服务当做商品,并很好地把商品与人直接统一,商品就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但也大量存在将物化商品与人对立的理解,比如追求GDP增长不择手段,经常抑制了消费或者忽视了当前生命状态。财富是生命的一种形式,而生命也是财富的一种形式,经济学的利益最大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生命最大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ad计算面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