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山东人民出版社语文必修二,天天都需要你爱背...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之氓》说课稿.doc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18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山东省郯城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第5课《诗经两首之氓》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2 "
一、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二、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语文必修二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中国作家简介汇编
【消息树】
您现在的位置:&&&&&&&&&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中国作家简介汇编
荀子(313B.C.?-238B.C.?)先秦最后的儒者 荀子(约公元前325―约前235年)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郇(今山西临猗县)人。 &&& 荀子的生平活动,《风俗通义。穷通》记载:“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在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盐铁论。论儒》谈到齐闵王骄傲自大,“诸儒谏不从,各分散。”这时,荀卿向齐相进说:“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指出:当今巨楚在我前面牵系着,大燕在我后边威逼着,劲魏在我右边钩取着,……一国策谋,三国必然乘机进犯,这样,齐国必然导致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荀子。强国》,下引本书,只注篇名)意见未被采纳,孙卿去楚国。在齐襄王在位时(公元前283年―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齐国,“荀卿最为老师。”他三次被推为祭酒(年高望重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范睢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儒效》)“应侯(范睢)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荀子回答说:“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 &&& 齐人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来到楚国。公元前255年被任为兰陵令。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辞楚来到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复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 &&& 荀子的著作,在汉代流传的有三百多篇,经过刘向的编订,删去重复的,定着三十二篇。韩愈(768-824)&&&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3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柳宗元(773-819)&&&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解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柳宗元是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的进士,又中博学鸿辞科,授校书郎,任监察御史。参与了当时王叔文等的政治集团,主张改革政治,任礼部员外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在哲学上,柳宗元主张"元气自然论",认为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元气自己的运动。提出"天人不相预"的观点,说:"生植与灾荒,皆天地;法制与悖乱,皆人也。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而凶丰理乱出焉。"(《柳河东集》卷三十一《答刘禹锡天论书》)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必然的趋势,这个"势"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否定"圣人决定论"和"天命论"。&&& 柳宗元推崇"尧、舜、孔子之道","好求尧、舜、孔子之志,唯恐不得"(《柳河东集》卷二十五《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说其自己"勤勤勉励,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柳河东集》卷三十《寄许京兆孟容书》)。提出儒家六经是"取道之原"(《柳河东集》卷三十四《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但并不排斥先秦诸子,认为老子、杨朱、墨子、申不害、韩非诸子,刑名、纵横、道诸家,与孔学并不对立,它们都是"孔氏之异流","与孔子同道",所以应该"咸伸其所长,而黜其奇邪",将它们"通而同之,搜择融液",使之符合儒家的"圣人之道"(见《柳河东集》卷二十五《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柳宗元又好佛学,认为佛学与儒学有相合之处,"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则丧"(《柳河东集》卷七《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因此不应该排佛,"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柳河东集》卷二十五《送僧浩初序》)。&&& 柳宗元与好友韩愈共同推进当时的古文运动。他反对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四六骈体文,强调为文朴实、流畅,"文者以明道"、"羽翼夫道",儒家的经典是作文的楷模,"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柳河东集》卷三十四《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所作散文峭拔、矫健,其所作诗,清新、峻峭,名列"唐宋八大家"。&&& &&& 柳宗元死后,其著作由好友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今存。杜牧(803-853)&&& 又名: 字牧之 小杜& 男&& 唐代&& 汉族& 生卒年: 803―852 &&& 生平简介&&& 杜牧(803―852),唐文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杜佑孙。大和进士。 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诗文中多指陈及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 苏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生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卒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终年58岁,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少年时喜好交游,27岁在夫人程氏勉励下发愤读书。他胸怀炽烈的报国热忱,闭门刻苦攻读,《宋史?苏洵传》说他“年二十七始发奋读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恶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着儿子轼、辙赴京应礼部试,将其所作《权书》、《衡论》、《机策》等22篇文章,呈献给翰林院,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和宰相韩琦的称赏,欧阳修在其上书朝廷的《荐布衣苏洵状》中高度评价苏洵的文章:“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权书》、《衡论》、《机策》二十篇,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非物能文之士也。”宋仁宗皇帝,被破格任命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任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宋代开国以来的第一部礼书《太常英革礼》一百卷。治平三年,苏洵病逝京师,英宗赠其为光禄寺丞,并敕官府派船将其运回四川,葬于眉山安镇乡可龙里,后追赠为“文安公”。&&& 嘉佑二年(1057),苏轼、苏辙同中进士,又都各列前茅,一时之间,苏氏父子三人各动京师,三人的文章盛传于世,从此,苏门古文成为封建时代举子文章的楷模。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录了当时的俗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苏氏文章在宋代的巨大影响。苏洵工古文,长于论辩,内容宏博,笔力雄健。历代文章家十分推崇,曾巩《苏明允哀辞》称其文“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着;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而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苏洵作品有《嘉佑集》、《易传》三卷,苏洵也作诗,多五七言古诗及四言诗,“以古朴见长,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叶梦得《避署录话》)。今存诗四十余首。 苏轼()作者:姚淦铭&&&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诗词、散文、绘画、书法及至画论名垂千古,非本篇所能尽述。鉴于他的绘画着述世间颇丰,此文拟单从书法学理入手,作一扼要评述。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苏洵的长子,人称“苏长公”。与其父、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访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儋州,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为人正直、性旷达,所传忧国忧民之说,为世称道。苏轼的书法重在写“意”,走自己的路。“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谓“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气韵,可以说是他的书法最大特点。明董其昌更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故世称苏的书法之美乃“妙在藏锋”、“淳古道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是“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而他的书论寓意之说则更加精辟,既为当世直视,又为后世楷模。 &&&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与黄庭坚齐名,称“苏黄”。词开豪放派的先声,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能画竹,学文同。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本文介绍他的生平和书法艺术成就。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曹雪芹(?64)  越剧、京剧、评剧、电影、电视剧……几乎所有表演艺术形式都移植过《红楼梦》这部享誉中外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的作者是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  曹雪芹(1715~1763)是清代小说家。名沾(zhan),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先世本来是汉人,后来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康熙年间,从曾祖父曹玺起,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60年,成了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后因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被株连,获罪削官,家产被抄,家道日渐衰微。曹雪芹一生恰值曹家由盛极而衰的时期。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贫困。1762年他的小儿子夭亡,曹雪芹悲痛欲绝,一病不起。1763年2月12日终因贫病无医而去世(也有说1764年去世的)。  曹雪芹是一位诗人,其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可惜,他的诗画留存下来的不多。曹雪芹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文学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原名《石头记》,基本定稿80回,曾以手抄本流传。1791年,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印刷出版,全书120回,书名改为《红楼梦》。小说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从中表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渐趋崩溃的社会真实内幕,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以及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红楼梦》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自然、逼真地叙述和描写了丰富的现实社会生活,塑造了一大批典型人物。作者善于在日常生活矛盾中根据人物身分地位刻画人物,又善于以艺术氛围烘托人物内心情绪。他笔下的人物,如多情而又富有叛逆精神的贾宝玉,孤芳自赏、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贤淑善良又巧于迎合的薛宝钗,泼辣、狠毒的王熙凤,逆来顺受的尤二姐,刚烈不屈的尤三姐等无一不是栩栩如生。在事件和人物的刻画上,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将美与丑、虚与实、统治与被统治的描写相互补充,创造出一个含蓄深沉、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红楼梦》语言简洁纯净,准确传神而多彩,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书中诗词歌赋的运用,对人物塑造、情节展开起了很好的作用。《红楼梦》的光辉成就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对后世家庭社会小说有极大影响。 鲁迅()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着《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着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 早期革命活动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加入湖南起义的新军。1913 ~1918 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19 年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1920 年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和俄罗斯研究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 年7 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和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1923 年6 月,毛泽东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 年参与中共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活动。在国民党一大、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任宣传部代理部长。1926 年主办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11 月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 年到武汉任全国农民协会总干事,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此期间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同盟进行革命的主张,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 建立革命武装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中共中央于1927 年8 月7 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湘赣边发动和领导秋收起义,建立工农革命军第1 师,后率部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1928 年4 月,率部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会师后,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党代表。5 月,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特委书记,后任中共第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6 月,在中共六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在此期间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认真总结经验,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幺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 1930 年8 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1931 年任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委员,代理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同年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从1930 年12 月到1933 年2 月,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1933 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反对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方针,在他们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就把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从而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 1934 年10 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不得不退出苏区,开始长征。1935 年1 月,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见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的统治。随后又粉碎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胜利完成长征。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陕北会师,开创了抗日救亡的新局面。1935 年12 月,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造成的危机,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后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的报告,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 &&& 1936 年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担任这一职务直至逝世。为了迎接抗日战争,提高干部水平,克服教条主义,1937 年写了《实践论》、《矛盾论》哲学著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 指导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1937 年7 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泽东领导人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批判了亡国论、速胜论的错误思想,指明了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途径。1938 年11 月,为了克服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发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的讲话。 &&& 1942 年号召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使中共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高度的统一,为战胜困难和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943 年3 月,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以后在历届中央委员会都连续当选为主席直到逝世。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重要著作,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政策和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 领导人民解放战争抗日胜利后,毛泽东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 年8 月,毛泽东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签订《双十协定》。1946 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毛泽东分析了双方力量对比,提出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和打败蒋介石的政治方针与军事原则,在粉碎蒋介石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后立即转入战略反攻。1948 年9 月~1949 年1 月,指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接着,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发动渡江战役,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大西北,推翻了国民党政府。1949 年3 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规定了党在全中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同年6 月,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阐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性质及其内外政策。9 月,主持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当选为主席。10 月1 日,在北京天安门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功绩与过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头三年,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一面在国内完成了繁重的土地制度改革和其它民主改革任务,一面迫于美国军队攻入北朝鲜、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同时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 1953 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选举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 年。1956 年4 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同年9 月,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这个方针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因而导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导工作上的错误和挫折。1957 年2 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内部和敌我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这个学说在他以后的活动中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行。中南海丰泽园。 &&& 1958年,他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60 年冬到1965 年,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它方面的“左”的错误。但不久,他又把主要的注意力转向了他所认为已经再次成为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的阶级斗争。 从50 年代末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斗争。70 年代,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见三个世界理论),并且开始打开了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966 年由于对国内国外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和利用,造成10 年之久的全国大动乱,使中国的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 毛泽东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维护世界和平。就他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巨大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高尊敬。1981 年6 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作出全面、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结论。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它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 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中国现代作家。&&& 老舍生于 1899 年 2 月 3 日 ,逝于 1966 年 8 月 24 日 ,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 老舍, 1899 年 2 月 3 日 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 1900 年 --1906 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 1912 年,小学毕业后,他在普通中学读了半年;翌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 年,老舍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 1920 年 9 月,提升为郊外北区劝学员,还陆续兼任私立小学教师、国语补习会经理等职。 &&& 老舍旅居英国 5 年。 &&& 1929 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国回国。 &&& 1928 年老舍在伦敦 &&& 1930 年 3 月,老舍回到祖国。 &&& 1936 年 9 月起在《宇宙风》上连载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 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1951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 " 人民艺术家 " 称号。 &&& 着有长篇小说: &&&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火葬》《四世同堂》《骆驼祥子》。 &&& 着有短篇小说集: &&& 《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和通俗文艺集《三四一》《赶集》《樱海集》《蛤藻集》。 &&& 主要剧本有:《国家至上》与宋之合作、《面子问题》、《桃李春风》与赵清阁合作、《张自忠》、《大地龙蛇》、《谁先到重庆》及《归去来兮》等。 &&& 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西望长安》《女店员》《红大院》《全家福》《神拳》等。 沈从文()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作家。&&& 沈从文,30年代知名作家,出生于湖南西部的凤凰县。15岁离家到地方部队当文书,随军辗转于湘、川、黔三省边境一带。1922年他到北京,经过自学,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下,1924年开始写小说。自20年代末到抗战爆发的七八年间,出版了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石子船》《老实人》《月下小景》等二十多部小说集,成为当时新文学领域中小说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沈从文的代表作是《边城》,我们学的此文就是节选于《边城》。柯灵()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 曾先后担任绍兴地方报纸访员、《中国儿童时报》编辑;民国19年(1930年)担任上海《时事周报》编辑;民国22年(1933年)起,先后任《晨报》记者兼《社会服务》版编辑,主办《大美晚报》周刊《文化街》,主编《明星》半月刊,任《大晚报》特写记者。&&& 民国26年(1937年)任《救亡日报》编委和《民族呼声》周刊主编。《文汇报》创刊后,主编副刊《世纪风》,后进入《大美报》主编副刊《茶话》、《浅草》,任《大美晚报》要闻版编辑兼在《正言报》编副刊《草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主编《万象》杂志,曾两度被日本宪兵队逮捕。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文汇报》主笔兼副刊主任,所编《读者的话》专栏在读者中有广泛影响。同时,创办并主编《周报》,兼编《新民报?晚刊》副刊《十字街头》。民国37年(1948年)去香港,参与《文汇报》在香港复刊的筹备工作,并担任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1949年上海解放后,任上海《文汇报》社副社长,一度任总编辑。&&& 1957年后,转向电影和文学创作,着有《不夜城》、《煮字生涯》、《柯灵六十年杂文选》等。(注:2000年6月19日逝世)孙犁()河北安平人,中国现代作家。&&& 孙犁(1913DD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朱启平()浙江嘉兴人,记者。“一笔在手,胸中要有亿万人民”――杰出的战地记者朱启平   《大公报》记者朱启平的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是他笔下记录的一页页历史风云却时常被提起。由于在二战中国际大局报道和对日作战报道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大公报》继范长江之后的又一个杰出记者。”     朱启平,原名朱祥麟,祖籍浙江海盐,1915年11月生于上海,1933 年南京金陵中学毕业,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学预科。     正当他准备升入协和医学院就读之际,一二九运动爆发。     由于医学预科功课繁重,又要忙于参加学生运动,为了多争取些课余时间,朱启平改读了新闻。七七事变后,日寇占领北平,他辍学南下,后转到复旦大学。之后,他辗转到了重庆,先后在《新蜀报》和《国民公报》工作两年。1940年秋加入重庆《大公报》,先任夜班编辑,不久被派往昆明,采访滇缅路通车新闻,一年后返回重庆任外勤记者。   烽火新闻路   抗战烽火中朱启平耳闻目睹了敌人的残暴和同胞的苦难,从一个热血青年成长为一名优秀新闻记者。1939年5月3、4两天日寇对重庆大轰炸,朱启平亲眼看到轰炸过后惨象。     轰炸过后重庆各报也损失惨重,不得不停刊改出联合版,由《时事新报》编印,各报轮流派人编报。朱启平也参加了这一工作,第一晚就轮到他在小楼上编稿,就在楼下的院子里,工兵正在挖一枚入土而没有爆炸的炸弹。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要说心神安泰那是假的,但是,前方将士浴血奋战,我们连承担这一点风险也不行吗?”     “谁也没有把握炸弹一定不炸,然而编辑、排字等员工,个个都认真工作。敌机的残暴,不能使重庆无报!”   到战场采访,工作第一,生命第二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抗战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朱启平一直关注着战争形势的发展。1944年盟军开始反攻,他向报社领导胡政之建议:应派记者于世界各大战区,亲临其境,向中国人民报道反法西斯战争实况,以鼓舞广大群众的抗战决心。他自荐到美国太平洋舰队当随军记者。胡政之同意了他的要求。     战争是惨烈的,战地记者不是战士,却承担着和战士同样甚至更大的危险。临行之前,朱启平特地到重庆和父母辞行。去车站的路上,他一步一回首,心如刀割,不知能否生还。他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写道:“对日寇的疯狂要有足够的估计,作为一个到美国舰队中当随军记者的中国人,自己的言行无可避免地随时随地地被人认为是国家的代表,特别是在生死关头上,我决心在采访任何战斗中不落在美国战友的后面。”     1945年3月他从重庆乘美军用飞机飞越喜马拉雅山,经印度加尔各答、澳洲达尔文,4月5日到达关岛,随太平洋舰队进入战区采访。4月20 日当美军登陆歼灭日军时,他从关岛飞到冲绳逗留两周采访新闻。一次乘吉普车去前线,一只脚刚下车,另一只脚还在车上时,一枚弹片飞来,正好击中他刚刚离开的座位,摸之犹烫。如果晚起一两秒钟,弹片正好直贯胸腹。战火弥漫,想也不想,也不看第二眼,立刻下车。冲绳之战激烈时,他就住在机场旁的一顶帐篷里,夜间敌机来袭,只好贴卧在行军床旁的地上,听天由命。子弹在身边扫过,着地时泥土腾起,如同暴雨。当时根本无法构筑任何防御工事,只好挤进山脚下的石筑坟墓中暂避,听着石案上骨灰瓶的摇动声入眠。对于自己在战场出生入死的经历,在新闻中他很少提及,他的观点是:“到战场采访,工作第一,生命第二”,“读者要知道的是战况,不是个人的洋相。”     在这期间他写下了《硫磺地狱》、《冲绳激战》、《塞班行》、《琉球新面目》等许多出色的战地通讯。他还曾跟随美国航空母舰“泰康提罗加”号出航一个月,与战士们同吃同住,目睹战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出击、返航、降落,以及年轻的战士们英勇献身的精神,撰写了长篇通讯《鹰扬大海》。这是当时唯一一篇中国记者采写的反映美国航空母舰的报道。   可贵者在于眼光   从防守到反攻,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当获悉日本政府签署投降书的准备工作由麦克阿瑟司令部负责准备时,朱启平马上乘美国军舰到达东京湾。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签字投降仪式,朱启平是在场目睹这一历史性时刻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在场各国记者可谓高手云集,然而朱启平却独树一帜,脱颖而出,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传诵一时,被公认为是“状元之作”,许多记述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后来还被收入了大学新闻教材。     朱启平晚年病重时和老友陆铿谈及当年写作情况时说:“在密苏里号军舰上,有各国记者参加受降仪式。我想我必须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来写好这篇报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落日》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浓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打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也因此成为永垂史册的经典: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日本代表重光葵、梅津美治郎“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时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     “全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时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胜利固然可喜可贺,但是更可贵的是在胜利时刻仍然保持清醒头脑。记者的忧患意识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此刻表现出来。“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   文字是第二位的,最要紧的是为读者服务   抗战胜利后,朱启平奉派赴美国任驻美特派员兼驻联合国记者,其间写了《大户人家办喜事――共和党第24届代表大会》等不少精彩的通讯。 1949年大陆解放前夕,虽然他的两个弟弟均在台湾政界和商界身居要职,他却毅然偕妻子经香港回国迎接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朱启平在国际新闻局参加创办每日《英文参考消息》。紧张的工作,微薄的收入,丝毫没有影响他投身新中国建设的热情。1951 年7月,他自愿报名参加赴朝慰问团,在战火中采访停战谈判。美军飞机多次袭击代表团驻地,大部分记者都撤离了,朱启平冒着生命危险一直在朝鲜坚持到了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最终签字的那一刻。     从朝鲜回国后,他任香港大公报驻京记者。1957年因对新闻业务问题提了几条意见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遣送黑龙江省东部虎林县,修大坝、烧炭,食马肉,经常看见抬出死人,真可谓“九死一生”。直到1960年经廖承志提名,朱启平调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外语。及至“文革”,他这‘摘帽右派’又被揪斗……     1978年,朱启平调到香港《大公报》任编辑部副主任,次年右派问题得到平反改正。1979年他随中国代表团访问西欧四国,凭吊戴高乐墓,撰写了《伟大的平凡》一文,文笔优美,意义深远,一时为人们所传诵。     晚年朱启平回顾自己新闻生涯,对年轻同业寄予殷切希望。他说:“作为记者,一笔在手,胸中要有亿万人民,万不得已时,可以不写,不能打诳。”“当记者,最要紧的,是尽心为读者提供最好、最真诚的服务,不说假话,不炫耀自己,始终不渝,要做到这一点极不容易,甚至要付出生命。一颗炽热的为读者服务的心是第一位的,文字水平,包括写特写,自然越高越好,但是是第二位的。”其中体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和人生境界,直到今天仍是新闻工作者追求的崇高目标。   参考资料:   [1]《五十年前一个智者的警告》,严秀,《一盏明灯与五十万座地堡--国际长短录》,学林出版社,上海,1999年1月   [2]周雨,《大公报史()》,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1993年7月   [3]朱开宇,《缅怀父亲》,《朱启平新闻通讯选》,今日中国出版社,北京,1995年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汪曾棋()江苏高邮人,中国现代作家。& 江苏高邮人,1920 年生。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发表品。主要写作短篇小说及散文。写作时断时续。作品已结集者约十余部。年轻时曾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年事渐长,阅世稍深,乃有意识地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但认为现实主义要是能容纳各种流派的现实主义,民族传统是能吸收一切外来影响的民族传统。 &&& 近二三年写小说较少,写散文较多。发现近年散文作者不少是老年人。以为老年人散文一般都是语言干净自然,较少做作;生活阅历较多,感慨较深,寄兴稍远;且读书较多,文章有较多的文化气息,有些老年人的散文可称为学者散文,这是老年散文作家的优势。但觉得有些老人散文比较枯瘦,过于平淡,不滋润,少才华,亦是一病。自己今亦老矣,当 引此为戒。 杨子(1923-)原名杨选堂,广东梅州人。&&& 杨子,本名杨选堂,1927年生,广东省梅县人。暨南大学商学院毕业,历任《前线日报》《中国时报》《新生报》《民族晚报》主笔,并任教职,兼涉政界。曾任台湾大学讲师、中兴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政府编译室主任、行政院参事兼编译室主任、中央银行行务委员等职。后任《联合报》副社长、社长、中国论坛发行人、《联合晚报》发行人,现任联合报系副董事长。 &&& 本名杨选堂,1921年生,广东省梅县人。暨南大学商学院毕业。历任《前线日报》、《中国时报》、《新生报》、《民族晚报》主笔,并任教职,兼涉政界。曾任台湾大学讲师、中兴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政府编译室主任、行政院参事兼编译室主任、中央银行行务委员等职。后任《联合报》副社长、社长、中国论坛发行人、《联合晚报》发行人,现任联合报系副董事长。 &&& 研究经济兼长文学,以笔名杨子在报刊开设〈杨子专栏〉、〈杨子漫谈经济〉、〈杨子论衡〉等专栏,颇受欢迎。着有散文《精神的裸体》、《回首拥抱那人》、《被宠爱的感觉》、《男人的诞生》、《春孕》、《水柳的诱惑》、《感情的花季》、《昼夜记》、《香囊》、《相亲》、《杂花生树》、《惊喜》、《描梦记》;小说《变色的太阳》(曾拍成电影)、《欲神》、《魔象》、《浸酒的花朵》;经济论文集《经济理论活用》、《经济理论的落实》、《经济小品》。余光中(1928-)福建永春人,中国现代作家。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重阳节生于南京,母亲及妻子均为常州人,故也自称“江南人”。  抗战时期余光中先生于四川就学,其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及厦门大学。二十二岁迁台,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在美国爱荷华(IOWA)大学获MFA之后,在美国大学任教四年,并于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返台后,余光中先生先后在台湾各大学外文系任教,曾在高雄中山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研究所所长,现任该校光华讲座教授。  余光中先生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享誉海内外文学界,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方面(称为自己创作的“四度空间”)成就卓著。其文学生涯悠远、深沉、辽阔,涉猎广泛,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50种,在海内外文坛影响巨大。近十年来,余光中先生在祖国大陆各地出版的著作有20余种,其中包括最近浙江文艺出版社的《余光中散文》,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与海为邻》、《满亭星月》、《连环妙计》(三册一套),安徽教育出版社的《余光中选集》(五册一套)及山东文艺出版社的《记忆象铁轨一样长》。2000年7月,《余光中诗选》入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余光中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台湾地区《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先生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地区所有重要奖项。他的诗《乡愁》及散文《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十分闻名,广为教科书及各种选集采用。1992年迄今,他多次回到大陆,先后在北大、川大、厦大、南京大学、东北师大、吉林大学、华中师大、岳麓书院等地讲学。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灿的五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5种。传记有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着《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张洁(1937-)辽宁抚顺人,中国现代作家。张洁 女,原籍辽宁,1937年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着有《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张洁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食指(1948-)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中国现代诗人。&&& 食指& 原名:郭路生&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8年& 出生地:北京& 籍贯:山东 &&& 食指(男)(1948―)原名郭路生。原籍山东,生于北京。15岁开始诗歌创作。1964年高中升学考失利,在文化补习班接触了当时前卫的秘密文学团体“调诗社”及“太阳纵队”中的文学青年。1965年开始他的重要作品《海洋三部曲》的第一部分《波浪与海洋》的写作,同年考入北京五十六中学高中部。文革爆发,中学停课,他站在时代的背景上写出一代青年的失落,《鱼儿三部曲》、《海洋三部曲》的另两部、《命运》、《书简》、《烟》、《酒》、《相信未来》等是当时的代表作品。1968年赴山西杏花村插队,在离开北京的火车上创作了《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首流传甚广的名作。插队时创作了各种体裁和风格的诗作《新情歌对唱》、《窗花》、《南京长江大桥――写给工人阶级》等。他的许多诗歌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知青中传唱。1971年入伍,写了一些反映部队生活的诗。1972年因各种压力造成他精神崩溃,1973年退伍就医,后到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文革”后,创作出现转机,写出了《热爱生命》等好作品。1979年他的作品终于在《诗刊》上首“次公开发表,引起各方关注。后在福利院疗养,期间不断创作新的诗作,如《落叶与大地的对话》、《愿望》、《向青春告别》、《人生舞台》等。1988年,他的第一本诗集《相信未来》(漓江出版社)出版面世。1992年,《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出版,引起较大反响。1998年《诗探索金库?食指卷》出版。他是个天然的甚至是宿命的诗人,纯净的抒情体现出健康的平民风格,与当时青年一代的精神脉息紧密相通,诗歌语言节奏铿锵易于朗诵。他“文革”中的作品中也有一些平庸的应时之作,但掩不住天性中的叛逆成分,他的灵感在那些广为流传的诗作中显现。“文革”后的诗更加深沉,在沉静中寻找力量。 江河(1949-)原名于友泽,北京人,中国现代诗人。&&& 江河是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着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史铁生(1951-)北京人,中国现代作家。&&&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4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史铁生的作品介绍(史铁生的文章)&&& 活着的事&&& 这是一本思想随笔集。中国当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人像史铁生这样爱好玄思并且擅长此道的了。所谓擅长,是指他能够从现实的琐事里撷取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达得优美、机智、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这是一个文学家所表达的人生智能,而不是枯燥的哲学专着。当然,更不是肤浅的廉价文学。&&& 写作的事&&& 在这本书里收录的大多是史铁生关于文学的思考。作家谈文学往往比专门研究文学的学者谈起来更好,有时候甚至比作家自己的创作还要让读者激动。一个好的作家首先是好的读者、好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学史家。史铁生在这本书里向我们展示了他丰富的文学知识,以及作家独有的敏锐。&&& 以前的事&&& 本书集中收录了史铁生的回忆性散文。久病的史铁生在寂寞的轮椅中一次次回忆的往事,由他一贯沉稳而有力量的语言娓娓道来,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往事有的温暖,有的苦涩,而往往从日常的事情上升到令人心情为之爽净的玄思。我们能从这些文字中看到命运是怎样无常地折磨一个凡人,而这个人及他周围的人怎样不懈地和命运斗争,从而变得不同凡响.毕淑敏(1952-)山东文登人,中国现代作家。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韩少功(1953-),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作家。&&& 韩少功(男)(1953- )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1969年初中毕业后,下放汩罗县的农村插队。1974年调县文化馆工作,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与甘征文合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月兰》在文坛崭露头角。1982年毕业后在湖南省总工会的杂志《主人翁》任编辑。1984年调作协湖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到海南后1988年开始主编《海南纪实》杂志。1996年与同仁策划文人杂志《天涯》,任杂志社社长,发行后广受好评。 &&& 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等,文艺理论《面对神秘空阔的世界》。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因其标新立意的形式尝试引起各方争论。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他的《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 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 在以韩少功为代表的一批“寻根文学”倡导者们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有“规范”和“不规范”之分,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中更多需要肯定和弘扬的是“不规范”的、存在于野史、传说、边地风俗以及道家思想和禅宗哲学中的文化精华,就如阿城在“三王”系列中所描述的;而对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被体制化了的“规范”文化,则持拒斥、否定、批判的态度。相对于“三王”系列对传统文化精华的痴迷,《爸爸爸》、《女女女》则以强烈的“寻根”意识,探寻文化规范对自由生命的制约,拷问“规范”状态下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由起源向末日退化的形态,从中发掘出人性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 也完成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批判。 &&& 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作品以白痴丙崽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刻画,勾勒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种畸形病态的思维方式,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丙崽是一个“未老先衰”却又总也“长不大”的小老头,,外形奇怪猥琐,只会反复说两个词:“爸爸爸”和“x妈妈”。但这样一个缺少理性、语言不清、思维混乱的人物却得到了鸡头寨全体村民的顶礼膜拜,被视为阴阳二卦,尊“丙相公”、“丙大爷”、“丙仙”。于是,缺少正常思维的丙崽正显示了村人们愚昧而缺少理性的病态精神症状。在鸡头寨与鸡尾寨发生争战之后,大多数男人都死了,而丙崽却依然顽固地活了下来。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形象,象征了顽固、丑恶、无理性的生命本性,而他那两句谶语般的口头禅,既包含了人类生命创造和延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态,具有个体生命与传统文化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同时它又暗含着传统文化中那种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绝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亘久难变。韩少功通过《爸爸爸》解剖了古老、封闭近乎原始状态的文化惰性,明显地表现了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批判的态度。韩少功基本上属于一个写实的作家,但由于他对楚巫文化和《离骚》浪漫传统的推崇,在他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审视民族劣根性的同时,以寓言、象征等艺术手段,重新复活了楚文化中光怪陆离、神秘瑰奇的神话意味,使文本涂抹上浪漫神秘的色彩,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与思考。我们说过,“寻根小说”大都采取一种貌似传统写实的叙述方式,《爸爸爸》用的却是类似荒诞的“寓言体”,可能是个例外。 曹文轩(1954-)江苏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名人姓名:曹文轩 出生年代:1954年1月 名人职称:& 名人国家:江苏盐城相关介绍:姓名:曹文轩&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4年1月& 出生地:江苏盐城&&&&& 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曹文轩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农村气息,从他的早期作品的书名中,就可以看出,如:《没有角的牛》、《哑牛》等。当然,这和他有着多年的农村生活有关。后来,他生活在北京,作品就发生了变化,创作靠回忆儿时记忆了,但因此又有了新的内涵,那就是理性的思考替代了以往的浪漫风格。&&& 曹文轩的作品具有唯美主义风格,这是和他的创作一贯追求文学特质分不开的。从以往的作家来看,由于没有注意区分小说创作和民间故事的区别,总是闹不清儿童文学应该干点什幺,才有了后来的乱写、瞎写……从这一点说,他的小说十分可贵!&&& &&& 1983年2月中篇小说《没有角的牛》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5年5月长篇小说《古老的围墙》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6年2月短篇小说《云雾中的古堡》重庆出版社&&& 1986年12月短篇小说《哑牛》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8年6月专着《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年9月中篇小说《埋在雪下的小屋》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11月曹文轩作品选:《暮色笼罩的祠堂》(中篇小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9年1月忧郁的田园(中短篇小说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1年5月思维论(专着)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1年12月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2年4月曹文选获奖小说集:《绿色的栅栏》(短篇小说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3年11月红帆(短篇小说集)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年3月水下有座城(与左珊合作)(短篇小说集)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4年7月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台湾民生报社&&& 1994年7月红葫芦(短篇小说集)台湾民生报社&&& 1994年12月埋在雪下的小屋(短篇小说集)台湾国际少年村&&& 1996年7月少年(散文)台湾民生报社&&& 1996年8月蔷薇谷(短篇小说集)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年荒漠的回响(论文集)21世纪出版社&&& 1997年红瓦(中短篇小说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7年三角地台湾民生报社&&& 1997年追随永恒(散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草房子(长篇小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高建群(1954-)陕西临潼人,中国现代作家。&&& 当代重要西部小说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中篇小说《雕塑》、《大顺店》、《刺客行》、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作家高建群眼中的西部》等重要作品问世,也都拥有大量读者,并取得广泛影响。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重量级作家。 西安市临潼区人,生于1953年12月2日。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跨世纪三五人才。 刘亮程(1962-)新疆沙湾人,中国现代作家。  刘亮程,42岁,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出生长大,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着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库车行》等。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实力成就精品
诚信呵护品牌】你的眼力 我的实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天都需要你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