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下面的语段,写出一个妙用量词的妙用例子...

文档贡献者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doc
文档星级:
内容提示: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doc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5:50:38|
下载积分: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doc.DOC句子的仿写与运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5页免费17页免费6页免费84页¥2.006页免费 4页免费5页免费2页免费10页免费2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6页免费5页免费5页免费2页免费1页2下载券
句子的仿写与运用|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初中语文 专题六 初中语文测试 第一讲
评论数/浏览数:
发表日期:
专题六 初中语文测试
主持人:杨华
嘉宾:姚守梅 褚群生 夏满
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来到新课程初中语文测试专题节目。今天我们很高兴地请到了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三位教研员,姚守梅老师、褚群生老师和夏满老师。我听说,在此之前,夏满老师曾就初中语文测试,尤其是中考,你最关心哪些问题,对部分语文老师进行了调查。是这样吗?夏老师。
&&& 是的。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新课程实施后,初中语文测试(包括中考)怎么考,这是新一轮课改中初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此之前,我们曾就“对于初中语文测试你最关心哪几个问题”对部分语文老师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把老师们关心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初中语文测试(尤其是中考)与课程标准、教材及教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新课程实施后,语文中考试题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该怎样复习备考?
那在这一讲里,我们先就前两个问题来进行交流研讨。这两个问题是:第一,初中语文测试,尤其是中考,与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的关系;第二,新课程实施后,中考语文试题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我们请三位教研员和大家一起来研讨。我们首先请姚守梅老师来谈一谈初中语文测试尤其是中考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来谈谈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一个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初中语文测试命题的基本依据,是教育部门制定考试说明的基本依据。大家知道,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是按照课程门类制定的。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均包括以下内容:
(1)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2)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3)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测试命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首先,它在理论上确定了初中语文测试的目标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以有效地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状况。
第二,它确定了初中语文测试的内容范围和测试要求。
第三,它决定了初中语文测试题的设计应该考虑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应该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不过,对于像中考这样的大规模的教育考试命题来说,还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出考试说明。因为受纸笔考试形式所限,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不一定都是可测的,再加上中考毕竟是抽样考试,抽样的内容受考试时间、地点和考试方式等因素的制约,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也不可能全部考查。因此,需要制定考试说明告诉学生中考的测试目标、测试内容的领域和范围、题型及其比例等。另外,像中考这样大规模的教育考试,还必须对考试时间、分值、难度等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这些信息也是需要通过考试说明来传递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马上要进入中考的老师们一定要重视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当地的中考说明的学习。我们在平常跟老师的接触当中,常有这样的一种感受,那就是老师们非常重视对于中考说明的研究和学习,认为这对于中考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往往忽略对于课标的研究和学习。其实,课标同样有研究的必要。比如说,课程标准中的阶段目标和评价建议,其实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到具体的能力要求和一些教学内容考查方式改变的依据。因此,我们要对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给予同样的关注。
&&& 我在调查的时候还发现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很多老师都感到困惑,因为中考的阅读材料不怎么涉及我们课文的内容。那么,究竟该如何认识初中语文测试与教材的关系呢?
这个问题我来谈点看法。大家都知道,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换句话说,教材的编写必须遵循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和内容。在这个大前提下,不同版本的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编排等。语文中考命题的基本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这种或那种教材,这是语文考试的一个进步。用课外材料来考查学生课内所学的知识和所形成的能力,实现课内所学与课外所用的自然衔接,决不意味着降低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而是尊重学生发展语文能力的基本规律,更客观、更科学地检测学生在初中阶段业已达到的语文水平。学生通过课内的学习,实则是在积淀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没有课内的学习,就没有迁移能力,也就不可能考好。所以,在平常的教学当中,包括到了初三年级,老师一定要充分重视教材的作用,学生要充分重视教材的学习。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还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请大家看一看这道题:
【例】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关单位举办了“‘北京2008’全国大学生主题招贴设计大赛”,下面的组图就是在这次大赛上获金奖的作品。请你仔细观察,对它的创意进行说明。(提示:招贴画上的汉字依次是“高”“快”“强”)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要点:(1)画面上人物的运动形象表明了奥运会是体育盛会(或画面上人物的运动形象分别诠释了“高”“快”“强”三个字的内涵);(2)作为背景的三个汉字体现了奥运精神??“更高、更快、更强”;(3)这三个汉字用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也表示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共4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语言表述好,再给1分)
(北京市海淀区2005年中考试题)
【分析点评】这是北京市海淀区2005年的一道语文中考题。这道题选用了一组富有时代气息的招贴画,考查学生的观察、联想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试题材料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题目设计综合性较强,在注重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的同时,特别注重了课内(教材中有“汉字”“书法艺术”专题)与课外的联系,将学生在教材中学习的内容,放在一个新的情境下进行考查。学生回答这道题时,要仔细审题,依托课内所学的知识,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联系构成画面的各部分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对招贴画的创意进行说明。这道题其实就体现了课内所学和课外所用的关系。
看来,语文教材跟初中语文测试(包括中考)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教材的学习,实则是为学生打基础的,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服务的,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在考试的时候以不变应万变。那么说到初中语文测试(尤其是中考)与日常教学的关系,很多老师是这么认为的: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对此,三位老师是怎么看的?
我觉得主持人提出这个话题,很有讨论的价值。我先谈点看法,然后两位老师再补充。
我们说,教学的直接目的和考试的直接目的是不同的。教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以期通过几年的学习,循序渐进地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总目标。考试的直接目的之一,是测试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应该说,考试的内容和教学的内容在很多方面是有一致性的,但一般情况下,考试内容是少于教学内容的。的确,考试对于教学是有导向作用的,考试可以帮助我们来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但教学绝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我们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如果只盯着考试,久而久之,势必会导致学校教育内容的窄化,教育功能的弱化,以至于降低了对学生的培养标准。
我接着褚老师的话说。我在这里可以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比方说,我们老师都有一个这样的共识:丰富的语文积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基础。其中,优秀古诗文的积累,又是语文积累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说来,中考说明甚至包括高考说明,对于要求学生背诵哪些篇目是有一个大致范围的。但是我相信,在整个初中三年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老师绝对不会只要求学生背诵中考说明规定的那些篇目。再比如说语法知识。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语法修辞知识是不作为考试内容的。那么,基本的语法常识、语法知识,我们该不该讲呢?学生该不该学呢?我认为其实还是该讲该学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知道,语法对于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语法知识对于学生解决他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句意、文意上的问题是有帮助的。课程标准中说不考语法,实际上要求的是考试不考语法知识概念本身,不考语法结构的一个静态辨析,但却转化为一种隐性的考查,即学生能不能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来解决实际当中的问题,能不能借助语法知识为听、说、读、写服务。
刚才三位老师结合具体的例子,就初中语文测试(尤其是中考)与课程标准、与教材、与教学的关系为我们作了一些讲解。接下来呢,我们进入到第二个话题的研讨,即新课程实施后,课改实验区中考语文试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请褚老师为我们简要梳理一下在新课程实施后语文中考改革的主要进展情况。
新课程实施后,语文中考改革的主要进展情况如下:
从2001年新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开始,中考改革即纳入教育部课程改革的重点项目;
2004年,18个课改实验区首次进入中考,对语文中考的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为有效指导中考改革,教育部发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如《2005年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命题指导?语文》《2005年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
业考试命题培训研修材料?语文》),各省市也进一步开展了与改革相关的探索;
2005年,一百多个实验区的探索,使中考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006年,有更多的实验区进入了新课程之下的语文中考。
我注意到,从2004~2006年全国各课改实验区的语文中考试卷从结构上看,仍是以三大板块为主??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在这里,我想请老师们对各板块的考查特点及考查趋势为我们作一些分析。
好。那我先来谈一谈积累与运用板块试题的考查特点。
从2004~2006年全国各课改实验区的语文中考试卷看,绝大多数都设置了“积累与运用”或相当于“积累与运用”的板块。这一板块重点考查学生对字词、语句、古今优秀诗文的积累,中外名著阅读,以及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有些试卷,还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放在这一板块中进行考查。
这一板块试题的考查特点首先体现为:重视考查学生的语文积累。
母语学习的规律告诉我们,必要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2004~2006年课改实验区语文试卷重视学生语文积累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注重字词的积累,强调对学生书写技能的考查
【例1】依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填写恰当的汉字(要求:书写正确、规范、美观)。(2分)
&&&&&& jīn&&&&&&&&&&&&&&&&&&&&&&&& hè&&&&&&&&&&&&&&&&&&&&&&&&&
&& 正&&&&&& 危坐&&&&&&&&&& 随声附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襟;和。每字1分,其中书写正确为0.5分,出现错别字该项不得分;书写规范、美观、基本功好为0.5分,书写不规范、基本功不好该项不得分。
(2005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语文试卷)
【分析点评】这是一道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试题。试题在考查学生拼音认读、成语积累的同时,对学生的书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设计这类考查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题目,不仅引导教师和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注意语言的积累,也有助于唤起广大中学师生对汉字书写技能的重视。
【例2】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字幕中有书写错误,请你帮助改正其中的两个。(2分)
流方百世(&&& )&&& 如屡薄冰(&&& )
不异而飞(&&& )&&& 兴事问罪(&&&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芳;履;翼;师。能改正其中两个即可,如能全部改正奖励1分,此题最多可得3分。
&&&&&&&&&&& &&&&&&&&&&&&&&&&&&&&&&(2005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分析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成语积累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清字形、准确用字的能力。所选材料出自一部热播电视剧的字幕,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文字,形成热爱汉字、尊重汉字的态度。
② 注重古诗文的积累,突出对古诗文默写的考查
【例】在下面田字格中端正地书写名句和对联。
&&&&&&&&&&&&&&&&&&&&&&&&&&&&&&&&&&&&&&&&&&&&&&
(1)&&&&&&&&& &&&&&&&&&&&&&&&&&,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和坎坷,但只要你不气馁,不懈地走下去,一定会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
&&&&&&&&&& ,
&&&&&&& 。
(7)《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
(8)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大陆访问团在拜祭黄帝陵时所说的“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勾起多少人的思念之情。请根据下面上联所表达的内容,集出或改写平时所积累的名句,对出下联。
上联:少 &小 &离 &家 &为 &异 &客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所谓伊人& (2)天涯若比邻& (3)会当凌绝顶& (4)沙场秋点兵& (5)小桥流水人家&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8)宽对即可,例如“乡音已改是归人”等即可;“每逢佳节倍思亲”、“乡音无改鬓毛衰”等亦可。(能端正地书写1分;第(1)~(7)题每句1分,第(8)题2分;写错诗文、多字、漏字不得分。)
(2005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
【分析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情况,但题目的考查角度,对学生能力层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第(1)~(5)小题只是要求学生记熟、记牢原文,体现了古诗文积累的基本要求。第(6)小题创设了一个具体情境,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古诗文名句的能力。第(7)小题除了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之外,还要求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把握文中语句的含义。以上七个小题,内容涉及了诗、词、文,较全面,还体现了对学生古诗文积累的不同要求。第(8)小题巧改贺知章《回乡偶书》的诗句作为上联,要求集出或改写名句,对出下联。本题以时政资料为载体,集名句积累、对联知识和书写考查于一体,熔时事、文学、传统文化于一炉,富有创意。
③ 落实课标要求,注重对中外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
【例】班上准备开展题为“话说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参考资料《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节选),按后面要求做好准备。(6分)
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 (节选)
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
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1)请你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2分)
人物姓名:            作品名称:&&&&&&&&&&&&&&&&&&&& &&
(2)写一段简短的话,向同学们介绍这位令你感动的英雄人物。要求像“颁奖词”一样简洁流畅,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参考示例:孙悟空& 西游记(每空1分) (2)示例:孙悟空??他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取经路上,他是师傅的好帮手:“三打白骨精”,他穷追猛打,决不手软;“三借芭蕉扇”,他有勇有谋,化险为夷……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本领高强。他是艺高胆大的神仙传奇,更是血肉丰满的英雄好汉!(从以下几个方面评分:概述人物主要事迹;反映人物的性格;语言通顺;恰当运用修辞方法,语言生动。每个方面1分)
(2005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
【分析点评】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明确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而名著阅读考查落实到试卷上,不能漫无边际,需要认真研究考什么、怎么考。这道题创设了一个具体的情境,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但又有所限制,需要学生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并模仿《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的形式,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的文学积累,又考查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可谓一举数得。同时,这一命题把现实社会和文学作品中的英雄组合到一起,潜移默化中也对考生进行了一次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
刚才我关注了你所列举的这些试题,它们应该说都体现了一个特色,那就是综合性。其中有两道试题,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更充分。第一个就是在你谈测试与教材的关系的时候列举的一道试题,就是招贴画创意的说明;第二个就是你刚才所说的为了考查孩子的名著阅读的情况,设置这么一个情景活动。这两道题,从命题思想看,确确实实地体现了一个高度综合的意识。那我又要抛出一个我们老师所困惑的问题,就是综合性学习和我们这里强调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就这个问题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啊。的确,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是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之一。另外,综合性学习,也是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提出来的。强调综合性学习,是此次课改的一个亮点。如果认真研读一下课程标准对于综合性学习的界定、对于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建议等相关内容,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综合性学习里面有很多的内容其实更应该、或者说更适合放在老师平常的教学当中去进行评价,放在过程当中去进行评价。有一些东西,你通过纸笔测试是很难把它考查出来的。那么,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要落实在纸笔测试的试卷上,我的理解是它更多的是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那么说到这儿,其实积累与运用板块的试题的第二个特点也就出来了。那就是重视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语文综合运用首先体现为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再有就是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另外一方面就是学生的的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① 注重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
【例】阅读下面的语段,从你的积累中也选择一个妙用量词的例子加以揣摩分析,将语段补充完整。(3分)
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极富韵味。比如一“刀”纸。刚刚制成的纸,张张铺设整齐,未曾经过剪裁,未染些许墨汁,手起刀落,厚实的一摞纸坯子旋即被劈开,毛边都不飞,利落的声线犹在耳畔。还有一“眼”井。是啊,那水汪汪的井可不就是大地的明眸吗?再比如&&&&&&&&&&&&&&&&&&&&&&&&&&&&&&&&&&&&&&&&&&& 量词,一个字用下去,就把事物的形态神韵描摹传达出来了,这实在是中国人的智慧。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一“缕”轻风。就这么一“缕”,那本来无形无影的轻风就变得如丝般纤柔,如纱般轻灵了。(2)一“抹”晚霞。夕阳西下,那渐渐褪去的晚霞,仿佛是哪位仙人拿着画笔,只那么轻轻一“抹”,就给天边涂上了美丽的色彩。(能写出一个妙用量词的例子,给1分;能结合该例进行分析,且语言准确、流畅,给2分)
(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语文中考试卷)
【分析点评】本题从品味和运用语言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题目中虽涉及了有关“量词”的知识,考查的重点并不是概念和术语的识记或解释,而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阅卷的情况看,这道题确实将学生的积累调动起来了,学生的答案真是精彩纷呈。例如:
一“尾”鱼。是啊,那清澈碧绿的水中,红红的鲤鱼往来穿梭,尾动、水动、天地动,那种灵气、那种活力,都汇聚在鱼尾上,丰盈万种,“尾”是精华的所在。
一“弯”月。皎洁的下弦月恰到好处地点缀在西窗棂的一角,抬头一望,真像极了少女柳眉下那笑弯了的明眸,顿令人心旷神怡。
一“叶”扁舟。那窄窄的船身远望去不就像是一片随波飘流的树叶吗?&
② 注重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社会生活的联系
语文课程本身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些理念在课改实验区的试卷中体现得较为充分。
【例】浙江乃人文荟萃之地,人物俊雅,文章分流,素为海内瞩目。凭借丰厚的文化积淀,我省人民正致力于将浙江打造成文化大省。现在请你协助制作一份宣传“文化浙江”的小册子,相信你一定能够完成以下任务。
(1)这份宣传小册子已拟有两个栏目,请你仿照它们再拟两个栏目,可以从历史、艺术、名胜、民俗等角度来拟写。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同。
栏目一:点击文化名人
栏目二:遍数名优特产
栏目三:&&&&&&&&&&&&&&&&&&&&&
栏目四:&&&&&&&&&&&&&&&&&&&&&
(2)在“栏目一”中,需要介绍浙江籍的文化名人。请从下列备选的浙江籍文化名人中选择一位(示例所选人物除外),介绍他(她)所取得的成就,可以从文学地位、代表作、影响等角度来介绍。(50字左右)
备选文化名人:骆宾王、陆游、张岱、龚自珍、鲁迅、郁达夫、徐志摩、丰子恺、艾青、琦君、余华、王旭烽、余秋雨
余华,当代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其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活着》还被拍成了电影。
(3)在“栏目二”中,需要宣传浙江的名优特产,如杭州的龙井、金华的火腿、宁波的汤圆等。请选择你所熟悉的浙江的一种名优特产,为其拟写一则宣传语。(不超过2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⑴示例:追寻历史渊源,欣赏地方艺术,探访名胜古迹,品味民俗风情等(2分,每栏1分) ⑵略。(2分,内容须与文化成就有关。可以选择题干提供的角度,也可以自选角度,写出一个角度即可) &⑶略。(2分,表述合理即可)
(2005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试卷)
【分析点评】此题要求考生协助制作宣传“文化浙江”的小册子,来展现家乡地域文化的丰厚积蕴和魅力,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三道小题有对“文化浙江”的宏观把握,也有对“文化浙江”的微观呈现。既考查了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了解,调动他们已有的文学、文化积累,唤起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又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个小题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综合学习的基本要求。
③ 注重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从2004~2006年课改实验区的语文试卷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出现了许多实践性较强的试题。内容涉及推广普通话、制定调查研究专题、拟写公益广告、提出合理化建议、制作读书卡片、发短信、采访等。这类试题突出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引导语文教学重视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例】你班组织“毕业晚会”活动,你经历了下面一些事情,你是怎么解决的?
(1)班级征集晚会主题语,要求是简洁、形象的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你写的是什么?(3分)
(2)根据节目表,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之后是舞蹈“友谊地久天长”,请你为连接这两个节目写几句串台词。(4分)
(3)事后某同学为校广播站写了一则消息,交稿前,他请你做些修改: (5分)
①为了活泼毕业班同学的课余生活,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九年级(一)班最近组织了毕业晚会活动。②同学们踊跃参与,认真准备,各逞其能。晚会内容丰富,节目形式多样,③有歌舞、朗诵、合唱、相声、小品等。活动中,大家增进了友谊,展望了未来。晚会过后,该班同学又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
句①中,有词语搭配不当,可将“&&&&&& ”一词改为“&&&&&&& ”。
句②中,词语“&&&&&&&&& ”使用不当,应改为“&&&&&&&&&&&&& ”。
句③中,有词语并列不当,应删去“&&&&&&&&&&&&&& ”。
(4)晚会后,你感到收获很大。第二天上学路上;邻班一位同学问你:“学习这么紧张,花那么多时间搞活动,划得来吗?”请你用一两句话得体地回答他的提问,表明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示例:①花季情?良师恩 ②同窗的你我 ③友谊地久天长(答案不限于此。未扣住“毕业”或“同学情”“师生情”的,扣1分;语言不够简洁、形象的,扣1分)& (2)示例:①伴着生活的优美旋律,我们荡着双桨,度过了难忘的三年;带着美好的憧憬,我们走向明天。但不管走到哪里,我们坚信:友谊永存我心,友谊地久天长!(下面请欣赏舞蹈“友谊地久天长”)& ②“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优美旋律勾起我们不尽的回忆,我们共度了一段难忘的岁月,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份友谊将伴着我们走向明天!(下面请欣赏舞蹈“友谊地久天长”) (答案不限于此。内容不能承上启下的,扣2分;语言不够简洁的扣1分;感情不够饱满的扣1分)& (3)句①:活泼活跃 &句②:各逞其能 各显其能(或“各尽其才”等)& 句③:合唱(每空1分)& (4)示例:①你可以有不同看法,不过我感到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 ②你说的也有道理,不过我觉得有一个好的心态更重要。 ③复习时间是受到影响,但我和很多同学都觉得这类活动挺好的。(答话顶撞对方、语气过于生硬的,扣2分;答话内容未表达“活动有收获”意思的,扣1分)
(2005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
【分析点评】本题设计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考查了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题目考查了活动策划(毕业晚会主题的确立)、语言运用(拟写晚会主题词、串台词)、作文修改(修改消息稿)、口语交际(回答提问)等能力,又考查学习策略、文章修改方法和参与精神及交际态度,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
刚才姚老师结合课改实验区的典型试题,为我们分析了积累与运用板块试题的特点。接下来呢,我们该进入第二个板块??阅读板块的分析了。阅读板块,一般包括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我了解到,褚老师曾经就文言文的学习与考试为老师们作过一个专题的讲座,所以,我想请褚老师来谈一谈文言文阅读部分试题的特点。
从课改实验区的语文中考试卷看,文言文阅读部分试题的考查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材料多选自《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篇目”和教材,同时兼及课外选文。
各课程改革实验区中考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主要选自《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篇目”或是教材。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爱莲说》、《曹刿论战》、《三峡》、《出师表》、《岳阳楼记》等。目的是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状况,对文言经典的理解和领悟。也有部分语文试卷涉及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一般篇幅都比较短小,文字比较浅显。
(2)文言文阅读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对词、句子、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注重从整体阅读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感悟和运用能力。例如:
【例】&&&&&&&&&&&&&&&&&&&&& &&&&&&&&&记承天寺夜游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 解衣欲睡&& &&&&&&&解:
⑵& 相与步于中庭 &&&&&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3分)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分)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1.⑴解开(或:脱 脱下) ⑵散步(或:漫步走 行走)2.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答出句子大意1分,两个加点词语解释正确各1分。共3分)3.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答出一个句子1分,理由1分。共3分)4.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仕途失意的落寞& ③自我排遣的旷达(一点1分。共3分)
(2005年河南省课改实验区中考语文试卷)
【分析点评】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推荐篇目”,也是教材中的篇目。
第1题,“解”“步”两个文言词的解释,除了考查它们的基本意义、古今意义的变化外,还考查了在具体语境中的词的意义,学生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答题。
第2题,“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文中写景的重要句子,是作者抒发情感的特定环境,当然也是文中一个难句,学生能翻译好这个句子,说明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语感和解读能力。题干要求“注意加点的词”,也是要求学生理解句子时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主要词语意思能够理解准确,句子就能翻译正确。
第3题,从答题形式看,是要求学生摘取原文中的话回答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不难回答的。学生能答出来说明对文章基本内容有所理解,即作者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夜游承天寺。题干进一步要求既要找出有关句子,还要“说明理由”,实际上是要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内容,“亦未寝”“相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等词句说明作者与朋友关系不仅不同一般,而且志趣相投。学生能答到这里,说明对文章有了深入理解,有利于把握文本主旨。
第4题,“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这是揭示文章主旨、把握作者写作感情的问题,学生能答好这一题,不光是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所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题干设计的“背景材料”有助于学生结合相关材料来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降低了学生答题的难度。
(4)重视采用比较的方式来考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例如,某实验区的文言文阅读试题是给了两则材料,一则是课内的《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一段文字,一则是一段课外的阅读材料,这两则材料在内容上有一致性。命题时,也设计了比较两则材料内容上的共同点的题目,要求学生对照阅读,这既加深了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又拓宽了他们的知识和文化视野。
现代文阅读,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从近几年课改实验区的试题来看,我觉得跟以往的试题相比,变化还是满大的,题目出得特别灵活,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要求都比较高。那么,新课程实施后,现代文阅读试题有哪些特点呢?
&&& 就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情况看,2004~2006年各课改实验区的试题主要呈现为这么几个特点:
(1)阅读测试材料的选择,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
如《给孩子一片天空》(河北)、《苦石竹,香石竹》(潍坊)、《第一次抱母亲》(湟中)、《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南宁)、《追赶太阳》(海口)、《竹叶青酒》(山西)、《钧瓷》(河南)、《走进土族文化》(西宁)、《不要盲目向沙漠进军》(淄博)等文章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这些选文,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关注现实生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了积极的导向。
现代文阅读选文注重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例如《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和而不随》、《我们需要信仰》、《人生准则》、《敬业与乐业》、《学会感恩》、《能给予就不贫穷》、《常常爱惜》、《热爱生命》等文章,标题就鲜明地体现了文章思想内容的导向性。
各实验区现代文阅读测试选文题材较为广泛,体裁丰富多样,比较注重选择文学作品作为测试材料。有的选文质量较高,如《感悟春天》、《村槐》、《心灵上的百合花》、《一窠八哥的谜》、《热爱生命》、《月光饼》、《梅香》、《生命的暗示》、《故乡的榕树》、《两个邮递员》等。
(2)注重能力立意,切实考查学生的对文本整体的读解能力
阅读的核心能力包括四个方面: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形成解释和鉴赏评价。这四个方面其实构成了阅读从感受到理解到鉴赏到评价的过程。也就是说,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学生在阅读了文本后,能否形成对作品的一个整体感知,或者叫整体把握。如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总体说了一件什么事,作者要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第二,关注学生能不能根据需要筛选出一些有用的信息。当然,这个信息可能是有层次的,如有的就是在文中直接呈现的?示信息,有的则需要进行初步的提炼和概括。第三,关注学生能不能依据文本信息对作品的人物、事件、写法等形成自己的一个合理解释。最后,学生在阅读文学文本时,能否对于作品的中的形象、语言、写法等进行初步的鉴赏,学生能否对他阅读的作品本身进行评价。从实验区的试题来看,多数实验区都比较注重对阅读的核心能力进行考查。例如:
【例】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16?20题
16.通读全文,看看作者围绕“心思”写了儿时雨季中的哪些情趣,请用简明的语言分点归纳。(6分)
17.第①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在写法上有些什么特点?(5分)
18.联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既“盼望”着雨声又“害怕”那雨声呢?(6分)
19.同样的标点符号,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阅读下面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分别说出省略号在句中所蕴含的意思(3分)
20.将第③自然段和朱自清《春》中的一段文字作比较,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两个文段中“雨”的特点。(2分)
(2)从描写的角度,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写雨的异同。(4分)
①雨密了,连成一片,听不到有节奏的水泡声,接下来是一片哗哗响,那是水泡的重叠与连接。接着屋檐下雨水流成了水帘,由上而下瀑来。
②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3)阅读了两个描写雨景的文段后,你觉得对自己的写作有什么帮助?请写出一
点与大家分享。(4分)
(2005年广州市课改实验区中考语文试卷)
【分析点评】上面5道题从不同方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第1题要求学生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归纳,考查了学生整体感知和初步概括的能力。第2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全篇基础上,着重理解文章中重要的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写法。第3、4题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品味语言,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第4题虽然涉及标点符号的知识,但并不是孤立地考查标点符号知识的概念,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省略号所蕴含的意思。第5题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将阅读测试材料中的文段和教材中的篇目进行比较阅读,考查学生对段落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第5题的第(2)小题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从描写的角度比较写法的异同。第5题的第(3)小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对文章的写法作出评价。通过这一组试题,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形成整体感知和初步概括的能力;考查学生获取文本信息,并利用文本信息,联系个人经验,对文本内容作出合理解释的能力;考查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依据正确的价值标准,对文章的写法作出合理评价的能力。
(3)注重考查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例】作者认为“有时,忽略是表达善意的更好方式,它远要比及时伸出所谓援助之手更能抚慰人们脆弱的心灵”。你认同作者的看法吗?结合你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具体说说你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及评价标准:答题要点:允许考生有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关键要能自圆其说。有自己明确的观点1分;有较充足的依据、能自圆其说2分;语言表达1分。
例一:从文本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出发,赞同作者的观点……
例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独到的见解,且能自圆其说……
例三:从辩证的角度出发,强调不同的情况应用不同的方式对待……
&&&&&&&& &&&&(2005年厦门市中考语文试卷)
【分析点评】此题的题干从《善意》这篇文章中关键的语句出发,围绕“善意”的表达方式,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谈是否认同作者的看法,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
(4)尝试在阅读题目的设计中渗透综合性学习能力的考查和学习方法的引导。
【例1】如果你所在的班级要开展一次“走进海淀”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考示例,根据上面选文提供的相关信息或你自己平时的观察、思考,从不同角度为这次活动设计两个调查或研究的专题。(3分)
示例:(1)海淀文化遗迹例谈&&& (2)外来人才选择海淀的原因调查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参考示例:(1)海淀区地名趣谈& (2)香山一带名人墓地调查(共3分,每个专题1.5分。能从不同角度列出两个专题,符合题意,语言通顺,即可)
(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语文试卷)
【分析点评】这是在现代文阅读《话说海淀》中设计的一道题目,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特点,题目紧扣文本内容适度拓展,创设具体情境,考查针对与文本相关的内容设计研究主题的能力。
【例2】①有的似骆驼负重;有的如龙蛇蜷地;有的似狮虎雄踞;有的如骏马嘶鸣;有的虽树冠被摧,肢断骨折,却依然挺起足以使世人瞠目的脊梁。
示例:①这组排比句从多个角度细致地描绘出胡杨千姿百态的特点。
②从沉思中猛醒的我只得随车离去,然而心却是留在胡杨林中迟迟难归。
示例:②“只得”二字表达了“我”依依不舍的心情。
(1)熊熊燃烧的烈日将大漠当成硕大无朋的锅,金黄的砂砾成了锅中热炒的花生,“毕毕剥剥”的声响不时爆起。
(2)我一马当先,跃入胡杨林&&&
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从品味语言、理解内容、分析作用等角度入手,参考文章右边的示例①和示例②,自选一个合适的角度,为文中(1)(2)两处加上批注。(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例:(1)这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八月南疆热浪滚滚的气候特点。或:“突出了胡杨生长环境的恶劣。”或:“硕大无朋”一词写出了戈壁滩一望无涯的特点。(2)句中的“一马当先”、“跃”表明了作者急于走进胡杨、体味胡杨的心情。(4分,每处2分,批注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 &&&&&&&&&&&&&&&&&&&&&&&&&&&(2005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试卷)
【分析点评】此题的设计是通过传统的批注方式,引导和考查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批注形式本身就比较易于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此题命制虽然从修辞角度给出了两个示例,但重点并没有放在引导学生识别语句使用的修辞方法上,而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运用,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在语文学习方法的运用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体现了语文测试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例3】 从文中摘录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填在下面的文摘卡上,并写上自己
的感悟。(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3分,“内容摘要”1分,“我的感悟”与摘要内容相关,且有自己的认识,语言流畅,得2分。
&&& &&&&&&&&&&&&&&&&&(2005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分析点评】此题是卡片类试题,注重对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不仅考查了学生根据要求提取信息和进行评价的能力,并且还渗透了对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和感悟能力的指导。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中特别说明此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我的感悟”与摘要内容相关,并且有自己的认识,语言流畅。
我再补充两点。一个呢,就是现代文阅读测试材料的选择。从课改实验区的试题看,非常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引导孩子关注生活,其实这里的“生活”,主题是多元的。由关注成长的历程,到关注生命的意识,到关注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有关注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等。应该说这种选材特点,给孩子带来的最大的影响是让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之外,去关注我们生活中的多元文化现象,拓宽了孩子的生活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情感。第二个呢就是姚老师刚才谈到的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第四个特点,尝试在阅读题目设计中渗透综合性学习能力的考查和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我特别感兴趣的就是有那么一类试题,渗透了学习方法的引导。它的亮点在哪里呢?我是这么认为的,就是作为测试,尤其是作为纸笔测试,在大家的心目中,往往是把它定位在一种终结式的评价。那么,纸笔测试中能不能渗透一些过程性的评价内容呢?能不能在纸笔测试中把对孩子学习的结果的关注尽量地导向对孩子学习过程的关注呢?这类试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
从近几年的语文中考试题来看,作文已经占据了整份试卷的半壁江山,有的地方甚至还要多一些。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能够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和感受,并且,开放性也很强,不给学生设置审题障碍,不限文体。我想请老师们来谈一谈,课改实验区写作试题有哪些特点呢?
&&& 课改实验区写作部分的考查特点首先表现为:彰显语文学科人文特性,注重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两道试题。
【例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二十世纪初,一位美国的意大利移民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积蓄终于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意外使他破产了,储户也失去了存款。当他拖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要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说:“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但在道义上我是有责任的。我应该还钱。”偿还的代价是他和家人三十九年的艰苦生活。他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轻叹道:“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
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却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
亲爱的同学,读了上面的材料,你一定会有许多感触,请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005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试题)
【例2】责任,是指份内应做的事。我们每个人都应对自己,对家庭,对亲友,对社会,对民族,对人类承担一份应尽的责任。叔本华说:“上帝给我们一具肩膀,就是教你来挑担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责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承担的责任。因此,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很难说是一个真正的人。
请以“责任”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2005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
【分析点评】以上两题均涉及到“责任”这个话题。第一则材料具有较强的故事性,第二则材料论述透辟。两个材料主旨鲜明,引人深思,针对性强。当今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已经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学校,如何引导青少年学生建立起一份责任感,成为我们教育的重要课题。这样的作文题,时代性强、教育意义鲜明、立意深,有较好的引导价值。
&&& 我这里也有这样两道题,请大家看一看:
【例1】2004年8月23日,雅典奥运会男子单杠决赛中,28岁的俄罗斯名将涅莫夫以连续腾空抓杠的高难度动作征服了全场观众。但在落地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失误,裁判因此只给他打了9.725分。这一举动激起全场现众的愤怒。涅莫夫以他宽广的胸怀和人格魅力,两次回到赛场,向观众致意、鞠躬,请求观众保持冷静。涅莫夫的宽容,让中断了十几分钟的比赛得以继续进行。
在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请以“宽容”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在内容和表达上有创意者,可获得1-5分的加分。
(2005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
【分析点评】我就顺着刚才夏老师对课改实验区写作试题特点的归纳来说。像这道题,也确确实实是能够表现出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面的一个积极正确的导向。宽容的确是人生要义。本题意在引导孩子们以宽容的胸怀面对人生,完善人格,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材料生动,启发性强,有良好的教育意义。
【例4】观察下图??“爸妈的生日你记得吗”,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2005年广州中考语文试题)
【分析点评】题目以三个孩子对话的形式,引出“孝”的话题。题目图文并茂,新颖生动。“受人滴水之恩,必以涌泉相报。”感恩与尽孝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道考题提醒孩子们要学会孝敬父母,做一个善于感知爱,懂得施爱于人的人。这是中华传统美德在作文题中的直接渗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肯定。
课改实验区作文试题的第二个特点是: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写作题只有顺应这个规律和顾及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实现教学要求和考核目的。离开了生活,写作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流。因此,各地的作文题十分突出生活化的方向。请看下面的两道作文试题:
【例1】当你流连祖国的名山大川,徜徉在故乡的小桥流水旁;当你放眼纷繁的社会,关注多彩的人生时;当你倾心人际的交往,置身在丰富的活动中;当你走近灿烂的文学名著,陶醉在精彩的影视作品里……你观察,你思考,你体验,你欣赏。语文就像那“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可以学语文,生活就是一本大写的“语文书”!
请以“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为题,写一篇文章。
(2005年江苏省盐城市语文中考试题)
【分析点评】此题导语优美而富有文采,句式齐整而连贯。题目主旨直接涉及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内容上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体现了大语文观,是新课程“在生活中学语文”思想的体现。
【例】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 美术鉴赏课上,老师挂出一幅画,说:“你们认为这幅画哪些地方画得精彩,哪些地方画得不好?先想一想,然后彼此交流一下看法。”大家惊异地发现:被某位同学认为最美妙的地方,却被另一位同学斥为最糟糕的败笔。老师问大家有何感想,有同学说:“对于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同学说:“一件艺术品不可能各个方面都被所有人认可。”……
&&& 最后,老师说:“我想借此提醒大家: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别人都可能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就像我们今天评画一样。”
&&&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是否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是否想向别人介绍或说明些什么?是否得到某种感悟,引发一些感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05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
【分析点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人们在生活中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原则和生活态度。这道题从生活现象出发,提醒孩子们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并勇于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做一个有思想、健康生活的人。题干的设置非常富有启发性,照顾到了学生的现实生活状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有话可说。
总之,各实验区的的作文题均十分注意贴近学生生活,顾及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抒发自我,抒写生活积淀,有利于表达出真情实感。
课改实验区作文试题的第三个特点是:题型多样,选题作文比重大,文体开放。对于这个特点呢,大家都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体会,我们在这里就不作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了。
课改实验区作文试题的第四个特点是:尊重和关注个性,鼓励有个性的表达。为体现新课程倡导的培养健全人格、勇于探究和勇于创新的理念,课改实验区的许多作文试题都非常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考生展示“独特的自我”,进行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达。例如:
2005重庆卷:“构思或选材新颖,见解独特,有个性可加2-3分,特别突出的可加5分;”
2005福建厦门卷:“内容深刻、表达生动形象、语言富有文采、构思有创新者,只要其中有一项特别突出的加1~5分,加到满50分为止;”
通过以上对课改实验区试卷积累与运用板块、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板块及写作板块试题特点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大致梳理出新课程实施后语文中考命题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基本上可以用以下28个字来概括:
稳中有变,变中求新,注重积累,突出读写,加强综合,着眼应用,鼓励创新。
不过,我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我们这里跟大家交流的是我们从分析课改实验区的试卷入手得出的一些认识,难免挂一漏万,总结的也未必很全面,很准确。各位老师还需要结合当地的一些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非常感谢姚守梅老师、褚群生老师和夏满老师与我们中学老师一起交流研讨了初中语文测试,尤其是语文中考测试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并给予了我们非常具体的指导。请各位老师研究您所在地区2007年的语文中考说明,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 您所在地区2007年的语文中考说明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哪些要求?
2.与2006年的语文中考说明相比,2007年语文中考说明有哪些变化?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收看我们这一期的新课程初中语文测试专题节目,我们的讨论还将继续,敬请关注下期的节目。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填量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