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有小学一年级语文各种学习辅导资料或相关...

【图】- 广州小学一年级升二年级暑假英语辅导班哪有?电话多少 - 广州荔湾外语培训 - 百姓网
&&关注百姓微信公众号,尽享快捷刷新、信息推送、抽奖活动等众多微信功能您只需要:1 &用微信“扫一扫”右边的二维码2 &在微信中“关注”我们&|&|||||广州小学一年级升二年级暑假英语辅导班哪有?电话多少&提示信息设置为“搞定了!”状态后,其他用户将无法查看您的联系方式。您确认搞定了这条信息吗?提示重新发布后可使用“刷新”将发布时间更新为最新时间,并将信息排到第一页。&&7月22日 10:53 &...次浏览 &信息编号: &4006869****&&百姓网号码保护功能介绍&&拨打百姓400转呼电话绝不收取您任何额外费用,该信息发布人仍能看到您的来电号码。联系时,请一定说明在百姓网看到的,谢谢!见面最安全,发现问题请举报。培训类型:& 学校名称:英孚教育联系人:朱老师地区:&-&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下学习状态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诱、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温馨提示:家长您好!如需咨询,请直拨400全国免费电话,听到语音提示后请直拨4位数分机号,与咨询老师直接通话。以下电话仅接待课程咨询,恕不接待商务合作、求职、投诉等事宜。谢谢!!抢先预约免费试听课体验名额!祝孩子学得开心,家长放心!
广州英孚英语
【番禺区】
番禺万博中心&&&&&&&400 08
【海珠区】
海珠区江南西中心&&&&&400 09
海珠新港西中心&&&&&&400 05
【荔湾区】
荔湾西门口中心&&&&&&400 07
【天河区】
天河区天河北中心&&&&&400 10
天河中山大道中心&&&&&400 06
【越秀区】
越秀环市东中心&&&&&&400 04
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趣味性、娱乐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儿童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他们对新事物特别感兴趣,求知欲望也特别强烈。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创设情景,进行趣味性、娱乐性教学,从而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获得知识。如:在教学认读钟表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一天的主要活动时间,包括起床、吃早饭、上学、吃午饭、放学、做家庭作业、吃晚饭、睡觉等一系列活动时间。然后,教师一边用英语表达出时间一边模仿学生各种活动时的表情和动作,使学生在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中轻松地学到知识。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和教具,提高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可以使静态的图画变成动态的画面,符合儿童的形象思维特点。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用&四机一幕&,多角度、生动活泼地讲授新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延缓学生发散思维的早现。同时,教师在课前根据实际需要制作不同的教学卡片和挂图,使新知识更加清晰地显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给您推荐个论坛吧,52求学网论坛,里面有很多免费的学习资料,也有很多家长老师在里面讨论孩子的学习问题。类似 英语 信息&/&英语&/&广州英孚&/&英语&/&广州英孚英语&/&英语&/&英孚英语&/&英语&/&学大托雅&/&英语&/&学大托雅&/&英语&/&学大托雅&/&英语&/&学大托雅&/&英语&/&学大托雅&/&英语&/&英孚英语&/&英语&/&英孚英语&/&英语&/&英孚英语&/&英语&/&英孚英语&/&英语&/&广州汤尼语言学校&/&英语&/&精锐教育&/&英语&/&英孚教育&/&英语&/&英孚教育&/&英语&/&英孚教育&/&英语&/&英孚教育&/&英语&/&英孚教育&/&英语&/&广州学大托雅该用户其他信息14年8月13日&黄埔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考试类英语&/&学大托福雅思14年8月13日&越秀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学大托福雅思14年8月13日&越秀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学大托福雅思14年8月13日&越秀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考试类英语&/&学大托福雅思14年8月13日&黄埔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考试类英语&/&学大托福雅思14年8月13日&黄埔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学大托福雅思14年8月13日&天河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学大托福雅思14年8月13日&天河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学大托福雅思14年8月13日&越秀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学大托福雅思14年8月13日&荔湾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学大托福雅思14年8月13日&荔湾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学大托福雅思14年8月13日&黄埔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学大托福雅思14年8月13日&番禺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考试类英语&/&学大托福雅思14年8月13日&荔湾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学大托福雅思14年8月13日&天河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学大托福雅思14年8月1日&天河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瑞思学科英语14年8月1日&天河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瑞思学科英语14年8月1日&海珠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瑞思学科英语14年8月1日&海珠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瑞思学科英语14年8月1日&越秀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瑞思学科英语14年8月1日&天河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瑞思学科英语14年8月1日&越秀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瑞思学科英语14年8月1日&越秀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瑞思学科英语14年8月1日&越秀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瑞思学科英语14年8月1日&越秀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瑞思学科英语14年7月30日&番禺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英孚教育14年7月30日&番禺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英孚教育14年7月30日&海珠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英孚教育14年7月30日&海珠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英孚教育14年7月29日&越秀 - 详细地址请咨询文中400电话&/&英语&/&英孚教育
赞助商链接
反馈建议描述:请填写描述手机号:请填写手机号请填写手机号18.小学一年级上册辅导上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
郑祥旦 编著
&&&&&&&&&&&&&&&&&&&&&&&&&&&&&&&&&&&第1课时
课本第2~5页。
了解孩子的数数情况,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帮助孩子了解学校生活,教给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
一方面给刚要入学的孩子展现校园生活,让孩子知道,自己将是一名小孩子了,小孩子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家长、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通过数这些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
“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孩子,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让孩子学会看数学教科书,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打开课本,我们可以赞叹地说“哇,这校园真美丽!”让孩子也学说这句话。
第2页和第3页,图上有许多数学知识。
1,让孩子说:一面国旗,一位家长,一座教学楼,……。反过来,告诉孩子一面国旗,一位家长,一座教学楼,……,都可以用1表示。
2,让孩子说:两个单杠;两个同学在讨论问题,他们爱学习;两个同学向家长行礼,他们真有礼貌;两个同学刚走进校门、两个同学向学校走来,他们都按时到校;两间房子(农舍);两个同学在跳绳,他们参加体育锻炼;……。要让孩子有顺序地观察事物。
3,三个同学在踢足球;三条石凳,大家要爱护公共财物;三个垃圾筒,果皮、瓜壳、纸碎要放进垃圾筒里,不能随手乱扔。
4,小气象站里有四个同学,他们爱科学。
5,国旗上有五颗五角星;校园外有五座楼房。
6,花坛里有六棵花,校园周围有六棵大树,大家要爱护花草树木。
7,天上有七只鸽子在自由地飞来飞去,参加体育锻炼的一共有七个同学。
8,路边的绿地上有八棵树;戴红领巾的有八个同学,他们是少先队员。
9,女同学有九人。
10,男同学有十人。要让孩子学会文明称呼:男同学或男生,女同学或女生。
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孩子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应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给他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说都看到了什么。当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再让他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
第4~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种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只抽取了一种作为每种数量的代表,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孩子认一认、读一读,目的在于了解一下孩子认数、读数的情况。辅导时,可以指着每一种事物让孩子数数、认数、读数,如5座楼房,数数1、2、3、4、5,认数字5,指着数字读5;也可以反过来,读一个数如8,让孩子认数字8,数8棵树。
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孩子认和读这些数。各位家长对学习成果不必太在意,若有孩子不能熟练地数一数,那您就要特殊注意他未来的数学学习了,您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您也要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学数学。
拓展与提高
1.数一数,图上一共有几个同学。
2.数一数,教学楼有几个窗户。(若您的孩子能想教学楼的背面和左面还有窗户,并一起数出来,说明他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3.利用课本的页码进行数数。
4.拿一小袋黄豆,让孩子数更大的数,能数到多少就数到多少,越多越好。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2课时 比多少
郑祥旦 编著
课本第6~8页,第11~12页练习一第1~4题。
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通过操作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会用“同样多”、“多”、“少”表达比较的结果。
这是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
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小兔们搬着砖,小猪们扛着木头。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招待客人的水果。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这一方面为教学知识提供背景,一只小兔搬一块砖,砖没有剩余,小兔和砖就是“同样多”;一只小猪搬一根木头,还多余一根,就是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同时还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引出“同样多”、“多”、“少”的概念后,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在比较时,除了进行小兔和砖,小猪和木头的比较外,还可以进行动物之间的比较,也可以将桌上的水果与猪和兔进行比较。总之,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让孩子在生动的情境中进行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和“少”。
打开课本,问孩子:图画的是什么?让孩子先看图说话。小兔们在盖房子,小猪们来帮忙,可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房子上挂着的小兔的头像,是小兔的家。小猪乐于助人,值得我们学习,教育孩子与同学要互相帮助,要乐于助人。房前的桌子上摆着水果,有苹果,有萝卜,周围有4个凳子,小兔准备招待客人(小猪),他们真热情。蜿蜒的小河前房前绕过,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孩子年龄小,语言能力有限,能用短句来说就行了,但要力求把事情说清楚。
观察小兔。问孩子:“图中有几只小兔?”再问:“每只小兔搬几块砖?”1只小兔搬1块砖,4只小兔搬4块砖。书上把这种情况用第6页左下图表示出来,小兔和砖之间用小圆点连起来,正好都对上,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让孩子指着课文的内容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并用笔在“同样多”作下划线。
也可以让孩子边回答边摆学具,先将图中的4只小兔复制下来,再逐一将4块砖复制下来与小兔一一对应上,每复制1块砖,都用小圆点把小兔和砖连起来,表示一只小兔搬一块砖。向孩子说明:1只小兔搬1块砖,正好都对上,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把摆出的学具与课本进行比较,最后让孩子指着课文的内容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并用笔在“同样多”作下划线。
观察小猪(辅导方法可参考“小兔”部分)。图上有3只小猪,1只小猪对1根木头,地上还有一根木头,木头有多余,而小猪没有多余,就是木头多,小猪少。把这种情况表示出来,如第7页的左下图。我们就说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让孩子在“多”、“少”字下面划线。
识记“多”“少”字形。“多”“少”一开始学数学就要用上了,语文课认识这俩字要到入学的后半学期,比数学课迟得多。所以,在这里要让孩子识记“多”“少”。上下两部分写法相同,夕夕多;少,小字下面再去一撇,小
“丿”少。也可让孩子练习写这两个字。
多向比较。1.图中有几个苹果?1只小猪吃1个苹果,够不够?1只小兔吃1个苹果够不够?你能用学具摆一摆吗?得出:小猪的只数和苹果的个数同样多;小兔的只数比苹果的个数多,苹果的个数比小兔的只数少。2.图中有几个萝卜?1只小猪吃1个萝卜,够不够?1只小兔吃1个萝卜够不够?你能用学具摆一摆吗?让孩子用“同样多”、“多”、“少”说话。最后得出:1只小猪够吃1个苹果,1只小兔够吃1个萝卜。3.图中有几个凳子?与小兔、小猪比较,得出相应的数学结论。4.小兔与小猪比较,小兔与小鱼比较,小猪与小鱼比较,结果怎样?
“做一做”,
第1题,是“同样多”的操作活动。先摆了其中一种学具,说它的数量,一一对应摆出另一种学具,孩子比较完后,应说说比较的结果。如“梨和苹果同样多”等等。操作的学具不一定非得是书上出示的,可以是其他学具,只要比较的两种东西是同样多就行。
第2题,是“比多少”的操作活动。这里不限制比较的方法,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比较方法:可以是一一对应,也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还可以凭直觉等等。
第1题,小猴比小猫多,在小猴的后面画√;小狗比骨头少,在小狗的后面画√。左右两幅图都是按一一对应的方式排列,左图多的在上面,右图少的在上面。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孩子理解“多”、“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
第2题,小鸡比小鸭少,在小鸡的后面画√。有两行排列均匀的动物,第一行的第一只鸡与第二行的第一只鸭是上下对齐的,第一行的最后一只鸡和第二行的最后一只鸭也是上下对齐的,但第一行有6只鸡,第二行有7只鸭。让孩子通过观察,看到两行中的动物虽然排得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排的密一些的比稀一些的多,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和分析判断能力。
第3题,右边盒子的蛋糕比左边的少,在右边的盒子下面画√。比较蛋糕的多少,这里没有按上下排列一一对应的方式摆放,而是把蛋糕装在大小相同的两个盒子里。盒子有两格,每格可以放5块蛋糕。左边一盒有一格已经摆满了,另外一格放了2块,右边一盒没放满的一格只有1块,这样可以使孩子通过观察直观地判断出多少。
第4题,有一串珠子,1颗黄珠1颗红珠相间地排列着,一共有4颗红珠,5颗黄珠,让孩子判断哪种珠子多画√。这道题,可以用配对的方法进行比较,1颗黄珠和1颗红珠是1对,到最后剩下1颗黄珠,说明黄珠多,在黄珠的后面。也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比较,教材不加限制。这样的练习形式比较新颖,可以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
在辅导时,要先让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练习,家长在一旁观察其思考过程,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还是用数一数的方法,或者凭直觉思考。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用多种方法进行思考,问问孩子还有没有别的思考方法。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3课时 比长短 比高矮
郑祥旦 编著
课本第9~10页,第12~13页练习一第5~8页。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长短、高矮都属于比物体长度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置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高矮。因此,课本把它们安排在一起进行学习。这些内容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
第9页的主题图是一个观察操作活动。有两个同学把纸条平放在桌上一端对齐进行比较;有三个同学把铅笔戳在桌上进行比较。接着,比较两个铅笔的长度,得出“长”、“短”的概念。
第10页的主题图是一个比身高的活动。
同学们通过小组活动探讨比高矮的不同方法。如直接比的方法,作记号比身高的方法等。
打开课本,让孩子说一说比长短的图意。
比纸条。有两个同学拿出4根纸条比长短,引导孩子指着图上的纸条说,第一根纸条比第二根长,第二根纸条比第三根短,第三根纸条比第四根长;反过来,第四根纸条比第三根短,第三根纸条比第二根长,第二根纸条比第一根短。也可以说,第一根纸条比第二根长,第二根纸条比第一根短;……。还可以任意选择两根纸条比长短。
比铅笔。有三个同学拿出3根铅笔比长短,让孩子自己说比较结果。
建立概念。比较两根铅笔,第一根长,第二根短。在“长”、“短”字作记号。让孩子指着这俩字读几遍,记住字形。指导孩子书写“长”、“短”。
“做一做”,图中有各种活动,两个同学比两臂伸平后的长度,两个同学比绳子,家长和同学比手掌,一个同学自己比两只手掌,得出一样长的结论。
在孩子知道物品有长有短之后,再通过操作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孩子可能会说出一些不同的方法:①看出来的。②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上一头对齐或竖着戳在桌上(或手上)比出来的。③把两根绳(红、绿色)拉直,发现红的两头都比绿的两头短,判断出绿的长……。不管孩子用哪种方法,只要有道理,我们都应给予肯定。
家长要学会听孩子说,孩子的话没说完,大人不能打断,也不能随意插话,哪怕是孩子说错了。孩子的说话也是学习的一个过程,更重要的,不可打断他人说话是一种文明礼貌。
让孩子说比高矮的图意。
两个同学比高矮,另一个同学在做裁判,左边的同学高,右边的同学矮。他们在直接比。
还有两个同学也在比高矮,他们用作记号的方法进行比较,男生比女生高,女生比男生矮。
识记“高”、“矮”字形。在课文中对“高”、“矮”字作记号。让孩子指着这俩字读几遍,记住字形。指导孩子书写“高”、“矮”。
“做一做”,是一个排队活动。通过排队,看谁最高,谁最矮,再说一说谁高,谁矮,体会高矮的相对性,高矮是比较得出的结果。让孩子体会比身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用数学的乐趣。在这里也可以做个全家总动员,大家一起来排队,由孩子做指挥员,在实际活动中比高矮。
第5题,第二根铅笔最长,在它的后面画√。要比较的几种东西下面衬着方格,它们有的是一端对齐的,为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提供条件。
第6题,蛇比鳄鱼长,在它的后面画√。这道题,在判断时,运用了简单的推理:因为蛇和鳄鱼的头尾是对齐的,蛇的身子是卷曲的,如果蛇把身子伸直肯定比鳄鱼长,也就是鳄鱼比蛇短。
第7题,鹿最高,在它的后面画√。这是一道联系孩子生活实际的题。孩子一般都喜欢动物,对一些常见的动物的高矮都有一些常识,通过判断图中的三种动物的高矮,可以巩固这些常识。
第8题,左边的同学高,可在他的脚下画√;右边同学摆的木块高,可在它摆的下面画√。
孩子独立完成练习后,家长可与他多交流,让他把学会的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
拓展与提高
1.第5题,还可问:最短的物体是什么?两者比较,谁长,谁短?特别是要有意识与数据结合,如削笔刀长4格,橡皮长2格,削笔刀比橡皮长,橡皮比削笔刀短;削笔刀长4格,铅笔长7格,削笔刀比铅笔短,铅笔比削笔刀长;……。
2.家长与孩子一起比跳远,认识“远”、“近”。
3.拿两个书比较,认识“厚”、“薄”。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4课时 练习课
郑祥旦 编著
第13页练习一第9题。
加深对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认识,提高比较能力。
第9题安排了三组活动。
第一组是比高矮的,左图两个男生一样高,一男生踮着脚,女生问他:这样比对吗?变成右图后,两个男生比出高矮。通过观察孩子不仅可以加深对“高”、“矮”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了解比高矮的正确方法。
第二组,这是一个借助纸条比课桌和讲台桌长短的活动。教室里,课桌和讲台桌比长短,它们不能直接比,可以怎么办?这时就需要间接的进行比较,用纸条先和课桌比,这是左图,用纸条再和讲台桌比,这是右图。和课桌比,在和课桌一样长的纸条上做一个记号;和讲台桌比,在和讲台桌一样长的纸条上再做另一个记号。所以,课桌比讲台桌短,讲台桌比课桌长。通过活动,孩子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第三组是一个有趣的猜长短的游戏。
本题的三组活动只是为组织长度比较的活动提供一个线索,辅导孩子学习时不必拘泥于此,如第二组,利用纸条间接比长短,除了比课桌和讲台,还可以比自己家里的家具,也可以比孩子的腰围和头围,比爸爸和妈妈的头围等等。总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新颖、有趣、操作性强的活动。
另外,第一组和第三组活动都指向比高矮、比长短的方法,联系性比较强,可以继续学。第二组间接比长短,为以后学习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作知识准备,由于间接比的难度加大了许多,孩子可能难于接受,同时因为孩子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家长在辅导时要与孩子合作完成,把它放到最后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强练习。
建立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之间的联系。
打开课本第7页,3只小猪,4根木头,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木头的根数比小猪多。
第12页第5题,橡皮长2格,削笔刀长4格,橡皮比削笔刀短,削笔刀比橡皮长。
第13页第8题右图,小聪摆3个木块,小明摆4个木块,小聪摆的比小明摆的矮,小明摆的比小聪摆的高。
在这里,要把数量突显出来。然后,问孩子:多与长还是与短的道理一样?多与高还是与矮的道理一样?从数量的角度,可总结出:多、长、高的道理一样,少、短、矮的道理一样。让孩子把多、长、高读几遍,再把少、短、矮读几遍。还可以把远近、厚薄的含义一起加入,多、长、远、高、厚,少、短、近、矮、薄。
第9题,按题目的意思开展活动。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5课时 1~5的认识
郑祥旦 编著
课本第14~16页,第21页练习二第1~4题。
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认识1~5的排列顺序。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如下图:
第14~15页,这是一幅小朋友参观野生动物园的图,图中画有1头大象和1个太阳,2头犀牛和2棵大树,3只长颈鹿和3只羚羊,4只小鸟和4朵白云,5个人和5朵花。各个数的得出都是在数几个具体的人或物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同时对孩子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环保教育。
每抽象出1个数以后,都以正方形为背景显示其印刷体的字形,让孩子认、读。接着,将抽象出的各个数让孩子物化为相应的小棒根数,并摆成自己经验中的几何图形。
第16页,分两个层次编排1~5的排列顺序。先在计数器上拨出1~5个珠子:从2开始,在原有1颗珠的基础上,再拨上1颗,就得到2。让孩子直观感知每一个数都是在前面一个数添上1以后得到的。
接着出现以长方形为背景的点子图。通过点子图,让孩子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同时也对长方形有一个感性认识。
第16页,用形象的虚线加箭头勾勒出1~5的书写方法,使孩子一看就知道从哪里起笔,怎么拐弯,在何处收笔。同时教材提供了让孩子模仿写数字的练习格,使孩子在学写数字之初,把握每个数字笔顺的方向和在方格中的布局,一方面为独立写好这些数字打基础,另一方面进行美育教育,让孩子知道一个数字如何布局,如何书写才美观、漂亮。
1.1~5各数的基数含义及认、读。
打开课本,让孩子先按“谁干什么”的方法说一说图意,家长带同学们参观野生动物园。
让孩子说一说图中有哪些人和物,先数数目小的,再数数目大的。孩子说
“1头大象,1个太阳”后,即在主题图下面找出1头大象的图,并告诉孩子,一头大象、一个太阳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并记住印刷体的1;又如孩子说“2头犀牛、2棵树”,即在主题图下面找出2只犀牛的图,2只犀牛、2棵树都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并记住印刷体的1;……。通过以上活动,使孩子初步感知数是从数物体的活动中抽象出来的。
在初步了解1~5的含义并认识这5个数字以后,再进行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操作练习。让孩子拿出数量是1的小棒,拿出数量是2的小棒,拿出数量是3、4、5的小棒,并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2.1~5的数序
学习时,孩子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1个珠,就得到1(说1);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个珠,就得到2(说2);在2的基础上再拨1个珠,就得到3(说3);……。使孩子从实际操作中逐步认识到,后面一个数是由前面一个数添上1得到的。
然后让孩子摆点子图。通过摆5张点子图,使孩子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摆好后可以提问:“1的后面一个数是几?”“5的前面一个数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各是几?”。
操作完成之后,回到课本。看一看,书上摆出什么图形?1~5的数序书上画了几个图?每个图的意思是什么?
1~5的书写。
指导孩子观察1~5的书写方法,根据虚线和箭头知道从哪里起笔,怎么拐弯,在何处收笔。让孩子按每个字的笔顺进行书空练习,或在桌子上比划;家长观察孩子的书写方法,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最后让孩子在书上的练习格里描和写。4先写折划,再写直划;5先写直弯划,再写横划。数字的书写,在幼儿园里学过,大多数的孩子已经掌握,但家长对孩子的掌握情况要加以观察,若有问题才及时指导,一般不必花太多的精力。
&“做一做”,是一个实践活动,让孩子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示数的基数含义。活动时,家长可出示3个苹果,要求孩子出示和苹果一样多的其他物体,或者用数字卡片3表示苹果的数量。还可以让孩子举例说一说,生活的周围有哪些是数量为1、2、3、4、5的物体。
第1题是在数出物体个数的基础上填数。
第2题用连线的方式把物体个数与相应的数量连起来。
第3题用涂色的方式表示数量的多少。
第4题是关于数序的练习题,有三小题。让孩子根据数的顺序(顺数或倒数)数出小旗上应填的数,然后把这个数写出来。
练习时,先要让孩子读懂图意,再按要求作业,若理解图意有难度家长可作引导。
20根小棒,其中10根捆成一捆,小棒长5厘米直径0.5厘米为宜。
拓展与提高
上百度网探索“数字”的图片,让孩子辨认不同书写方法的数字。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6课时 比大小
郑祥旦 编著
课本第17页,第18页做一做第1题,第21~22页练习二第5~6题。
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第17页,这是一幅“小猴吃水果图”,图上有3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然后按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这种排列的形式实质上就是条形统计图的雏形,我们称它为象形统计图。
根据象形统计图,抽出以小猴和其中的一种水果为内容的两列进行数量上的比较,引入关系符号“=”、“>”、“<”,让孩子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思考题,图上画有5只小兔和4个萝卜,问:一只小兔吃一个萝卜,够不够?
打开课本,让孩子说图意,小猴在吃水果。数一数,图上有3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前面学过的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还可以先让孩子用“同样多”、“多”、“少”说图意。为了使孩子学好这部分知识,家长应给孩子提供操作用的图片学具:3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问:小猴和水果比多少,应该怎样摆学具,就能一眼看出?引导孩子利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象形统计图,并标上数字。
也可直接观察课本中的象形统计图,让孩子知道小猴、梨、桃和香蕉的数量来自主题图,能理解标上数字的意义,3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问:“1只小猴吃到1个桃,够不够?”让孩子对前面摆出的学具进行移动,把4个梨的学具移到最后,遮盖香蕉和梨,用小猴和桃比多少,孩子就能明白:“有3只小猴和3个桃,小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小猴能吃到一个桃。”这时,家长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孩子读:“3等于3”。
“=”是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平行线,一般划0.5厘米长。
可让孩子自己想:1只小猴吃到1个香蕉,够不够?移动学具,用小猴和香蕉比多少,3只小猴和2个香蕉,小猴比香蕉多,香蕉比小猴少。在3和2之间,用“=”行吗?在孩子认识到不可行之后,再把“=”的右边变小使其合在一起如“>”,家长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孩子读:3大于2。“>”是大于号,两条斜线一样长,一般划0.5厘米,其中右边要合在一起。3大于2,3多,2少,大是多的意思。
孩子继续想:1只小猴吃到1个梨,够不够?移动学具,用小猴和梨比多少,3只小猴和4只梨,小猴比梨多,梨比小猴少。在3和4之间,孩子可直觉判断应该写上“<”,带着孩子读:3<4。“<”是小于号,两条斜线一样长,一般划0.5厘米,其中左边要合在一起。3<4,3少,4多,小是少的意思。
可引导孩子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想1~5的排列顺序,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做一做”第1题,能根据题中的图意在“>”、“<”号两边的括号里正确填上相应的数字,不要求孩子写“>”、“<”号,只是让他们进一步理解这两个关系符号的含义。
思考题,是一道比多少的问题。孩子思考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最好是能应用比大小的知识进行思考:数出兔子的只数是5,萝卜的个数是4,得出
4<5或5>,所以每只兔子吃一个萝卜是不够的。也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连线、用学具操作)看出兔子多,萝卜少,所以有一只兔子吃不上萝卜。
第5题,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里填上数,然后根据“<”、“>”号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第6题,有三小题,根据给出的两个数来比大小,在“>”、“=”、“<”号两边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先让孩子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他的思考过程。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7课时 第几
郑祥旦 编著
课本第18页,第22页第7题和第9题。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第18页,这是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
自然数有两方面的含义,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时,称为基数;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时,称为序数。本节学习自然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含义。在孩子了解了1~5的基数含义的基础上,引入序数含义的内容。自觉排队购物,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在学习“第几”的过程中应适时向孩子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
引导孩子看图说图意,排队买票,也可说5个人排队买票,他们很遵守公共秩序,孩子还可能说我去购物也要自觉排队,这时家长对孩子的想法要进行表扬进行鼓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广大家长一定要学会经常表扬自己的孩子。
家长说:穿红裙子的阿姨排…。家长不要把话说完,把机会留给孩子,孩子可能会接过话尾说:第1。这时,再让孩子连起来把话说完整:穿黄色裙子的阿姨排第1。若孩子不会接话,家长可以把话说完,这时不要让孩子学着说,而是直接说下一个:背包的阿姨排…。这时,孩子有“排第一”的提示,有可能会接话尾。若不会,机会要继续留着,事不过三,孩子会学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过三”也不会,机会还要制造,功夫不负有心人。说话时,要把人的身份定义清楚:小朋友排第3,警察叔叔排第4,还有一位叔叔排第5。接着,让孩子在方框中填上数。通过说图意和填数,孩子初次感知到,自己填的数是表示“第几”。
说出谁排第二,小朋友后面的叔叔排第几,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并,
还可扩大这幅图的使用功能。让孩子想:穿红裙子的阿姨已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这时,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排第一?小朋友排第几?小朋友后面两位叔叔呢?继续想:背包的阿姨也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这时,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排第一?小朋友排第几?小朋友后面两位叔叔呢?还可以让孩子说到完:最后一位叔叔买好票走了,就没有人了。多好呀!孩子可能要发现“0”了。
看主题图,从左边数出3个人,小朋友排第几?从左边数出4个人,谁排第4?让孩子把所有的各种情况都说出来,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对自然数的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在直观的感知中加以区分。
“做一做”第2题,一张“全家福”照片,说出小朋友和她妈妈在照片中的序号。还可利用这张照片,提出有关基数和序数含义的其它问题。如:“照片中一共有几个人?”、“从右数,爷爷排第几?奶奶和爸爸各排第几?”等。
第7题,是关于序数含义的活动题。可用学具卡片进行练习,孩子边摆边说“红花摆在第几”。
第9题,通过圈一圈、涂涂色等活动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孩子自己不会读题,家长要一边指着字一边读题目,让孩子独立思考完成。家长的读题过程将对孩子今后自己认真审题起到示范作用。
家长要为孩子买至少20支铅笔,每天要为孩子削好8支铅笔。孩子手指还没完全发育成熟,写字时容易把笔芯弄折了,要教育孩子笔芯折了,就换一支笔写。可参考第39页主题图的情景购买铅笔的种类。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8课时 几和几
郑祥旦 编著
课本第19~20页,第22页练习二第8题、第10题。
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第19页,以“4”的组成为例进行学习。
图上画的是家长地引导孩子摆红花,
4朵红花孩子们摆出了三种结果,并得出4的组成:
第20页,孩子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索5的组成规律。
数的组成知识是学习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掌握2~5各数的组成,为后面学习用5以内数的加、减计算做准备。
看第19页主题图,说图意,家长与小朋友摆红花。家长也可邀请孩子一起来摆红花。把4朵红花分成两堆,可以怎么分?有几种分法?孩子摆好4朵红花,先往右边移1朵,左边还有3朵,根据摆出的结果说3和1组成4;接着再往右边移1朵,左边2朵右边2,说2和2组成4;最后再往右边移1朵,左边1朵右边3朵,说1和3组成4;一共有三种分法。写出分析式:
然后,引导孩子对比:
让孩子理解这两种分法是一样的,只要知道3和1组成4,就想到1和3组成4,所以把第三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的顺序进行调整。
&“做一做”,是一个游戏活动。让孩子在猜数游戏中掌握2、3、4的组成。游戏在家长和孩子间进行,家长先说共有几个珠子,拿一只手中的珠子给孩子看,让他猜另一只手中有几个珠子。注意,不能有一只手中的珠子是空的。最后把猜数的结果填在书上。
第20页的主题图,小朋友们在一起学习“5”的组成。
让孩子自己拿出5根小棒,家长问:把它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这时不用家长引导,让孩子自己把5分成两堆,并把这几种不同的分法填在书上。得到:
如果孩子操作有困难,可联系4的组成的操作过程,再把5分成两堆。
引导孩子将结果进行整理,使孩子明白和、和是一样的,只要知道4和1组成5,就想到1和4也组成5。同样,只要知道2和3组成5,那么3和2也组成5。
如果孩子能根据左4根右1根直接摆出左1根右4根,这就更好了,说明他有简约的思维方式,有很好的推理能力。至于孩子能用到哪种分法,家长不能强求,只要认真观察就行。
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摆法,说一说5的组成。根据自己的方法说,目的在于强化孩子记住自己的思考方式,提高自我意识。
让孩子把主题图和5的组成连线。
“做一做”,是一个实践活动,让孩子以不同的方式表示5的组成。活动时,家长出示标有“5”的卡片,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几和几组成5。如果孩子出示3个黄圆片和2个红圆片,那么可让他出示数字卡&3&和&2&。反之,亦然。
在活动的基础上,让孩子进行5的组成的连线练习。先将能组成5的两堆图片用线连起来,再将能组成5的两张数字卡片连起来。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进一步掌握5的组成规律,是一次用实物操作逐步过渡到数的抽象过程。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对5的组成的理解和记忆。
第8题是数的组成的练习题。孩子独立完成后,可提问:由5可以分成3和2,还能想到什么?
第10题是将数数和比大小这两个知识点综合起来练习。在比大小时,孩子填5>2,5>3,3>2,2<3,2<5,3<5都是对的,也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多角度思考,把所有的答案都填出来。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9课时 加法
郑祥旦 编著
课本第23~24页,第27页练习三第1~4题。
初步知道加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数的加法。
第23页,主题图是一个实践活动,同学们在折纸鹤。旨在活动中理解加法的含义,把一个小朋友折的红纸鹤和两个小朋友折的蓝纸鹤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看成把参与折纸鹤的1个朋友和2个小朋友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人,也是用加法计算,算式是1+2=3。这里还教孩子认识加号和等号及加法算式的读法。
课文还通过一个小朋友把左手的一个蓝气球和右手的3个红气球合并在一起的活动过程,说明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
第24页,一个情境图:有4只小鸟,又飞来一只。
让孩子想求一共有多少只,用加法算,写出算式4+1=5。3位小朋友计算4+1=?时有不同的思考过程,一位小朋友从1开始数数,另一位小朋友从4开始数数,还有一位小朋友用数的组成进行思考,突出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体现不同思维特征的小朋友在计算上存在的明显差异。承认孩子间的这种差异,肯定孩子的3种不同思考方法(也许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体现。
加法是继续计数,减法是往回计数(弗赖登塔尔(荷兰)著,陈昌平等编译:《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61页。)。用这种原理来诠释加减法的含义,孩子可能会更好理解,加法不是简单地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
打开课本,让孩子看图说图意,小朋友在折纸鹤,两个小朋友折了2只蓝纸鹤,有一个小朋友折了1只红纸鹤,一共有3只纸鹤,分别记下2、1、3。这里课本的意图略有不同,目的是让学习内容有连续性。连续的学习内容能组成一个系统,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
再看第二个图,一位小朋友右手中的3个红气球,左手中的1个蓝气球,一共有4个气球,分别记下3、1、4。
接着看第三个图,有4只小鸟,又飞来一只,一共有5只小鸟,分别4、1、5。
观察2、1、3,3、1、4,4、1、5。孩子可能发现,3比2多,4比3多,5比4多。引导孩子思考:2再数1是3,3再数1是4,4再数1是5。3=3,4=4,5=5,所以有:
家长边做边说:2和1之间划一条线(0.5厘米),3比2多,再划一条线,这是竖线(即加号,这时最好只做不说)。让孩子划出另两个加号。数学符号因需要而产生,培养孩子创造数学符号的意识。
家长说:以前,我们学过“=”叫等号,那“+”叫什么号?结果变多起来,是增加的意思,我们就把它叫加号。接着,告诉孩子加法算式的读法:2加1等于3,也可有意识地让孩子创造性地读,因为他们在幼儿时读过它,当前在新的环境里要再现出来而已。
第23页的主题图,左边有1个同学,右边有2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列加法算式是1+2=3。
第23页“做一做”第2小题,先摆2个图形,再摆2个图形,一共有多少个图形?列加法算式是2+2=4。
第24页“做一做”第1题的第1小题,有3只小猫,再来2只,一共有多少只小猫?列加法算式是3+2=5。
这三道题也是连续的,也形成一个系统;前三题是几加1,这三题是几加2,从加1到加2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
接着,家长可让孩子做几加3的练习。
第24页“做一做”
第1题的第2小题,有2只小猫,再来3只,一共有多少只小猫?列加法算式是2+3=5。
第2题的第2小题,有1个梨,再买来3个,一共有多少梨,列加法算式是1+3=4。
进一步改编,有1个梨,再买来4个,一共有多少梨,列加法算式是1+4=5。
至此,5以内各数的加法还有一道题没学,那就是第23页“做一做”
第1题的第1小题,先摆1个图形,再摆1个图形,一共有多少个图形?列加法算式是1+1=2。
在做上述习题时,家长要在适当的时候把话停下来,留出机会让孩子自己说,机会越多孩子越能学好。
接着,让孩子想第24页为什么写了3种算法?第一种是用“点数”法直接根据合并的结果算出得数;第二种是按照数的顺序从第一个加数起继续数的方法算出得数;第三种是用数的组成知识来算出得数的。第一种方法1数到4,第一个加数正好是4,如果不从头算,就是第二种方法了,所以它比第一种方法更简便。第三种方法也很简便。
对比3+2=5、2+3=5和3+1=4、1+3=4这两对算式,使孩子直观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第1题由图意给出了两个加数,只要求孩子填得数。
第2题让孩子在摆小棒的基础上算出得数。家长要先读题,让孩子根据算式摆小棒。
第3题则由孩子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最好是数的组成知识)来填得数。
第4题只给出1个加数,让孩子根据图意填另一个加数和得数。
与课本相同各种图片10张。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10课时 减法
郑祥旦 编著
课本第25~26页,第27~28页练习三第5~8题。
初步知道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数的减法。
教材的编排与加法的初步认识类似。
第25页是减法的初步认识,其教学情境是加法的继续。一位小朋友拿走了一只纸鹤,意思是从3只中去掉一只,求剩下多少,用减法算。还可以看成有3个小朋友,走了一个,求剩下几个,用减法算,算式是3-1=2。接着让孩子认识减号以及减法算式的读法。
第二个图,一个小朋友把手中的4个气球放飞2个的活动过程说明,求剩下几个,用减法算,算式是4-2=2。
第26页是1~5的减法,其情景为:有5个苹果,刺猬驮走了2个,还剩几个?
3位小朋友用三种方法计算5-2=?,体现要提倡算法多样化,要尊重孩子的思考方法。减法含义的教学与加法含义的教学思想一致。
看图说图意,家长和孩子一起说,家长要说得慢一些,充分地把说话的机会、学习的机会让给孩子。
图一:有3个小朋友,走了一个小朋友,还剩2个小朋友。桌上有3只纸鹤,一个小朋友拿走了一只纸鹤,还剩2只纸鹤。记下3、1、2。
图二:一个小朋友手中有4个气球,放飞了2个,还剩2个。记下4、2、2。
图三:有5个苹果,刺猬驮走了2个,还剩3个。记下5、2、3。
观察3、1、2,4、2、2,5、2、3。孩子可能发现:2(剩下的)比3(原有的)少,2比4少,3比5少。孩子还可能发现:1和2组成3,2和2组成4,2和3组成5。
再引导孩子从数的顺序进行思考:3往回数1是2,4往回数2是2,5往回数2是3。
引导孩子从加法算式写出减法算式,家长说:我们知道1+2=3,那么3、1、2之间应该用上哪些数学符号?孩子首先可能想到的是等号,家长肯定孩子的想法,并把三组数都写上等号。再问:列加法时,用“+”,表示多;在这里,2比3少,可能用什么符号来表示?直接用一条线连起来就可以了。写成3-1=2,4-2=2,5-2=3。家长说:少,减少,“一”就叫减号;3-1=2读作3减1等于2,孩子再说其它算式。
第25页,“做一做”,孩子先操作再说算式。
第26页,“做一做”,第1题,先看图说图意,共有几只小猫,走了几只,还剩几只?再写出得数。第2题,先操作再写算式。
再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应用对比的方法直观感知5-1=4、5-4=1和4-1=3、4-3=1这两对算式中的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分析5-2=3三种思考方法。第一个同学数1、2、3,是直接数剩下的苹果,5-2=3;第二个同学按照数的顺序从5开始往回数2个数,倒数5、4,5-2=3;第三个同学想2和()组成5,2和3组成5,5-2=3。
练习形式与加法也相类似。
第5题,看图说图意,写得数。
第6题,根据减法算式,应先用学具(花、几何图片或其他就地取材的物体)摆一摆,然后再说得数。
第7题,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最好是数的组成知识)进行计算。
第8题,“藤上有4条黄瓜,摘下2条,还剩几条?”引导孩子根据这个具体的情景思考:求还剩几条,就是从4里面去掉2,用减法计算。然后在算式中的方框里填数。
练习是孩子独立完成的,只有需要读题的,家长才可做必要的说明。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11课时 练习课
郑祥旦 编著
第28页练习三第9~11题。
加深对加减法计算的方法的理解,初步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第9题是认识加、减法含义的综合练习。
第10题是1~5的加、减法计算练习。
第11题是一个游戏活动:对号上车。
比较第24页的4+1=5和第26页的5-2=3。
4+1=5有三种算法:第一种是用“点数”法直接根据合并的结果算出得数;第二种是按照数的顺序从第一个加数起继续数的方法算出得数;第二种是用数的组成知识来算出得数的。
5-2=3也三种算法:第一种数1、2、3,是直接数出剩下苹果的个数;第二种按照数的顺序从5开始往回数2个数,倒数5、4,5-2=3;第三种学想2和()组成5,2和3组成5,5-2=3。
这些算法,应该由孩子自己看图说出来,为了便于表达,还可以让在每一种相应的位置写上编号,如⑴、⑵、⑶。
比较加法的算法⑴和减法的算法⑴,让孩子发现:它们都是直接根据其结果进行数数。我们把它叫“直接数”。
比较加法的算法⑵和减法的算法⑵,让孩子发现:它们都是按照数的顺序数数,加法从第一加数起继续数,减法从总数起往回数。在这里,孩子进一步了解加减法的基本原理,“加法是继续计数,减法是往回计数”。可把1~5各数的顺序写在书上,并把开始计数的那个数用不同颜色的笔写出来,加法在数的上面画箭号“→”,减法画“←”到4。这样,可以直观看到加减法之原理。
比较加法的算法⑶和减法的算法⑶,让孩子发现:它们都是运用数的组成进行思考,加法直接用几和几组成的数算出得数;减法和加法相反,“几和几”中有一个数是要计算的数。
这三种算法中后两种最重要,它将影响今后的学习,而第一种算法则要努力摒弃,越早越好,但是数学感觉不太好孩子必须使用的,这种“笨”方法其实每个人都用过,只是有的人摒弃的时间更快一些而已。
2+3  5-3
可以只让孩子说出第二、三种算法。
第9题,让孩子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写出算式中方框里的数。通过加、减法含义的对比练习,加深对加、减含义的理解。
第10题,共有3组,告诉孩子要按组计算,孩子独立作业,在填出得数后,再取出其中任意一组,如左方一组的两个算式让孩子对比,说说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及关系。让孩子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第11题,练习时,家长先向孩子讲清游戏规则:每张卡片是一张车票,卡片上的得数对应汽车方框中的数,对上了的就可以上车。现提示两种活动方式,供选择:①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哪位小朋友该上哪辆车?②家长制作9张车票,每张车票上面是一道算式,让孩子对号上车。通过这个活动使孩子能比较熟练地计算1~5的加、减法。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12课时 0
郑祥旦 编著
课本第29页,第30页练习四第1~4题。
认识0的两种含义,掌握0的写法,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第29页,用三幅画展示一只可爱的小猴逐次把2只桃吃光的过程:第一幅图盘子里有2个桃,第二幅图盘子里有1个桃,第三幅图盘子里没有桃,表示桃的个数由2—1—0的变化,以此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
利用直尺图说明0的另一个含义──起点。
学习0的写法。
小鸟图,窝里有3只小鸟全飞走,还剩多少只,学习得数是3的减法。
青蛙图,一片荷叶上的青蛙图有4只青蛙,另一片荷叶是没有青蛙,两片荷叶上一共有多少只青蛙,学习加数是0的加法。
思考图,一个小朋友思考5-0=□,学习减数是0的减法。
看图说图意,家长问:这三幅图画的是几个小猴?讲了一件什么事?孩子可能说:这三幅图讲一只小猴吃完2只桃子的事。家长可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三幅图之间有两个大箭号。让孩子把图意说清楚:盘里有2个桃,小猴吃了一个,还剩一个;又吃了一个,盘里的桃没有了。家长说:盘里有2个桃,记作2(写数字2);小猴吃了一个,盘里还剩一个桃,记作1(写数字2);小猴又吃了一个,盘里没有桃了,记作0(写数字0)。没有桃子,用0表示,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它读作“零”。
家长在叙述数学现象时,一定要放慢语速,让孩子按家长的意思多说话。
学习0表示没有之后,家长可动动嘴装成吃东西的样子,并说:我吃了0个苹果。孩子可能说:您没有吃苹果。加深对0的认识。
让孩子拿出一把直尺,在直尺的左端找到0,从0开始数到5。问:直尺0是没有的意思吗?观察直尺,0的右边一个数是1,1的右边一个数是2,2的右边一个数3,…,两个数字之间的每一段一样长。直尺上的0是起点的意思。再让孩子从0数到5,加深印象。在这里只是认数和掌握数的顺序,还不是认识米尺,所以不讲厘米等长度概念。
学习0的写法,让孩子仔细观察0的书写笔顺,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不能有棱角。观察孩子的书写过程,必要时可再作指导。
观察小鸟图,看图说图意:窝里有3只小鸟,飞走了3只,还剩多少只?列式是3-3=0。可追问:0表示什么意思?孩子可能说:还剩0只,表示窝里没有小鸟了。
观察青蛙图,看图说图意:一片荷叶上的青蛙图有4只青蛙,另一片荷叶是没有青蛙,两片荷叶上一共有多少只青蛙?让孩子列式,4+0=4,
观察思考图:一个小朋友思考5-0=□。家长问:你能帮她算一算吗?可让孩子举例说明:家长手中有5本故事书,拿掉0本,也就是一本也没拿掉,所以5-0=5。为了加深孩子对0的加减法的理解,还可设计一些活动。如:家长手中拿着5本故事书,然后把这5本书拿给孩子,家长手中还有几本书?列式是5-5=0。孩子手中有几本书?列式是0+5=5。
“做一做”,是有关0的加、减法的巩固练习。孩子独立做完后,可抽出1~2题说一说算理,如0+0=0,孩子应明白:0个东西加0个东西还是0个。
第1题,看鱼缸里有几条金鱼就填数字几,第3个鱼缸里没有金鱼,填数字0。
第2题,复习5以内数的顺序。练习时,家长读题,让孩子摆一摆数字卡片。这样可以检验孩子对数序掌握的如何,看是否知道0应摆在1的前面。当孩子按从小到大将0~5各数排成一排后,将题目改一下,让孩子按从大到小将0~5各数排列。
3幅连续性的摘苹果图,要求孩子每看一幅图意,就回答一个算式的得数。使孩子加深理解同数相减得数是0,同时也渗透了函数的思想。
第4题,是有关0的加法的练习。通过看图,使孩子明白3+0和0+3含义相同,结果一样。
0~5各数字卡片。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13课时 练习课
郑祥旦 编著
第30~31页第5~9题,思考题。
复习巩固5以内各数的加减法,加深理解“比多少”。
第5题,看图计算4道减法算式,一方面复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同数相减得0的道理,另一方面渗透函数思想。
第6题,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题目的要求是“看谁算得都对”,只要求正确,不提速度方面的要求。
第7题,复习序数的含义。让孩子根据图意把图中每个孩子跑的位置用数字表示出来,同时也学习一些有关体育方面的常识。
第8题,用一一对应来求多多少或少多少。与前面所学的“比多少”相比较,这道题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孩子求多多少或少多少,但在这里又没有要求孩子列式计算。这是介于“比多少”和“多(少)多少”之间的习题,又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做题时可以进行指导。
第9题,复习5以内各数的书写练习。孩子除在书上描数字外,可利用剩下的空格让孩子写那些写得还不够好的数,此外还应在练习本上让孩子在练习格里写字。每个字可写3~5遍。
第31页上的思考题是一道条件不确定的开放题。右边小猴篮子里面桃的个数不确定(0或非0),所以不能确定右边小猴桃的个数肯定比左边小猴的多。
第5~9题,都可先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完成之后重点辅导第5题、第8题和思考题。
第5题,当孩子把4道算式都做完后,应引导孩子进行对比,找出异同:被减数都是4,减数从1到4增加1,差反而从3到0减少1。注意:被减数、减数、差,这几个词语还没学习,一般可不要让孩子说出来;只要孩子能指着它们的位置说就行了,如这几个数都是4,这几个数是1、2、3、4,这几个数是3、2、1、0。
第8题,追问孩子:为什么填2?引导孩子看图,一只小鸡对一条小虫,还有小鸡没有虫吃,小鸡有多余,小鸡只数比小虫条数多,也可以说小虫条数比小鸡只数少。没有虫吃的小鸡有2只,所以小鸡只数比小虫条数多2,小虫条数比小鸡只数少2。辅导时,先复习“比多少”,然后再“求多多少或求少多少”。还可以盖掉“多多少”的部分,只观察一一对应的部分,让孩子说:3只小鸡和3条虫同样多。
思考题,看图说图意:小猴聪聪有3个桃,小猴明明也有3个桃,明明还提着一个篮子,说:我肯定比你多。他说的一定对吗?引导孩子进行推测,如果篮子里没有桃子,那么明明说的是错的,明明和聪聪的桃同样多。如果篮子里有桃子,那么明明说的是对的;篮子里有1个桃,明明比聪聪的桃就多1个;篮子里有2个桃,明明比聪聪的桃就多2个;…,篮子里有5个桃,明明比聪聪的桃就多5个。这样,思考题可能成了第8题的拓展题。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14课时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郑祥旦 编著
课本第32~33页,第36页第2题。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因此,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将这种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材料等。有研究表明,形状是物体的一个主要特征。儿童在感知熟悉的物体时,首先注意的就是物体的形状。儿童的形状知觉在出生不久即已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增加而逐步发展。
形状知觉是物体知觉的组成部分,是儿童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有重要意义。发展儿童的形状知觉,有利于增进儿童对所处环境的认识,并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组合关系的知觉,它在儿童对物体的感知中常常发挥着主导作用。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和运动觉的协同活动来完成的。
课文第32页,图上画有鞋盒、粉笔盒、魔方、易拉罐、笔筒、足球、玻璃球等孩子熟悉的实物图,15种直柱体,这些直柱体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图中的小男孩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接着,把15种直柱体分成5类,其中4类为学习内容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第5类直柱体不予命名。每一类立体图形中,画有一个标准图形和几个分类出来的图形。
最后,课文还提了一个问题:你身边哪些物体是上面这些形状的?引导孩子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哪些是球形?
辅导前家长要准备一些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一般模型(如积木块)。可以准备教材上列举的,也可以就地选一些孩子常见的实物。例如,各种包装盒,有长方体的,有正方体的,还有圆柱形的,中成药的药丸大多数是球形的。为了加强操作,最好在家里长期准备一套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模型的学具。
辅导时,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可让孩子自己观察和摆弄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实物,让孩子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这些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孩子可能会把长方体说成长方形或长方块,把球说成圆,家长不必马上纠正,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接着,让孩子试着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由于圆柱和球的特征比较明显,容易辨认,而长方体和正方体容易混淆。分类时,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随机进行,而不一定要从长方体到正方体、圆柱和球。根据从易到难的原则,还可以让孩子把圆柱和球的物体先区分出来。
辅导的重点是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比较它们的不同,使孩子知道有些方形物体的每个面都是相同的,而有些不是,从而把它们看成不同的两类。先区分出正方体,再区分出长方体。当然,只要能初步辨认就可以了,不要求知道各个面的形状。
所以,分类顺序可以是圆柱→球→正方体→长方体,或是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剩下的物体只有一类,所以不分类。
孩子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以后,给每一类物体进行命名,如足球等(每个实物都应说出来),我们就把它叫“球”;易拉罐等,我们把它叫“圆柱”;粉笔盒等,我们把它叫“正方体”;
鞋盒等,我们把它叫“长方体”。
观察实物,让孩子拿起一个实物,说出是什么图形,并试着从形状的角度说一说这些物体有什么特征。球,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圆圆的。圆柱体,有两个面也是圆圆的,有一个面是弯弯的(曲面)。正方体,每个面都一样。长方体,有的面不一样。在这里,教学的重点是让孩子顺利完成从实物图到一般模型的抽象过程。孩子一般会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描述,比如,“长长的”、“又长又方”等等,家长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有的孩子可能会把长的长方体和扁的长方体看成是形状不同的两种图形,家长可以通过把长方体翻转,使孩子认识到这两种图形实质是相同的。
让孩子把课文里实物图与分类图中的各种立体图形用线连起来,并发现还有一种图形,它只有一个,就没有再分类了。有四个标准与实物也没连上,它是这一类实物的代表。家长说立体图形的名称,让孩子找标准图形,并认读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词语。
最后,让孩子说说身边哪些物体是以上这些形状的。要鼓励孩子积极开动脑筋,尽量多说出一些物体,可以先说出在家里可以看到的物体,再通过想像说一说平时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以上这几类,使孩子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
“做一做”,第1题,让孩子通过滚圆柱、推长方体、搭积木、转球、摸球等活动,利用视觉、触觉、运动觉的协同作用,感性的、初步的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例如,圆柱、球很容易滚动,球还可能在地面上转动,而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侧面是曲面,球的表面是曲面,搭物体时,两个平平的面搭在一起不容易发生倒塌,使孩子感受平面和曲面的区别。活动的形式可以参考教科书,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例如,可以让孩子从斜坡上把圆柱、长方体、球滚或滑下来,看哪个先到底端。
&“做一做”,第2题,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游戏的范例,要求孩子在看不见实物的情况下,按指定的形状摸实物。使孩子通过触摸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可以采用教科书上蒙眼睛摸实物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如在一个箱子里或袋子里摸实物。做游戏时,可以选一些比较大的便于确定形状的实物,摆在桌子上。由家长说出一种图形的名称,让孩子蒙着眼睛摸出这种形状的实物,家长把同一类物体放在一起,最后由孩子再一起判断自己的劳动成果。要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孩子全做对了,家长给孩子一个吻,肯定他的成绩;孩子没全做对,家长也给孩子一个吻,肯定他的劳动,鼓励他努力学习。
第2题,以数一数等不同的形式,对各种几何图形的辨认进行巩固。可以直接数出图中的不同图形分别有多少个,也可以先用学具照着书上的样子摆一摆,再数一数。
收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三角直柱体的实物若干个。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15课时 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
郑祥旦 编著
课本第34~35页,第36~37页练习五第3~5题。
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有研究表明,人在平面几何概念的发展上共经历七个阶段(四个水平)。
第一阶段:能够感知某一平面几何图形,且在数秒内将这个图形从若干个其他图形中辨认出来。这是具体水平
第二阶段:能够将一个先前看过的几何图形,在另一种不同的视觉角度下,仍认作为同一个图形。这是同一性水平
第三阶段:能够将某一个平面几何概念的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例证视为同一类事物。这是分类水平
第四阶段:只能辨认出某一个平面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还不能赋予这个特征以相应的语言符号。简称为辨认阶段。
第五阶段:能用相应的语言符号对几何图形的特征进行描述。简称为描述阶段
第六阶段:除了能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能以某一几何图形的本质属性为依据,对相应概念的正例证和负例证的区别点进行评价。简称为评价阶段
第七阶段:能给出概念的内涵。简称为下定义阶段
第四~七阶段都是形式水平。
由于孩子刚接触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其认识水平基本上还处于第四阶段,所以只要求孩子能辨认不同的平面图形就可以了。
第34页,主题图中的三名孩子,其中有两人分别用长方体和圆柱等立体图形画出长方形和圆等不同上的平面图形,另一名孩子把形状相同的图形收集到一起,进行整理、归类,渗透分类的思想,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
然后,与立体图形的类似,也从众多的长方形图形中抽象出长方形的一般图形(其他三种平面图形也是同样的编排思路。)
教材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隐含了几何中面构成体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巩固立体图形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
拿出上一节课准备的各种学具。让孩子拿出任意一个立体图形,先说出它的立体图形的名称,用它照教科书上的样子沿着表面的边缘画出图形,一张纸只画一个平面图形,但一般不要说出平面图形的名称;拿出不同类型的立体图形(球除外)依次画出各种不同的图形,尽可能的多画一些图形。此外,家长要另画两个三角形,使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完整呈现。
让孩子把画好的图形进行整理,把相同形状的放在一起。可从易到难,按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的顺序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给每一类图形命名: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让孩子拿出一个平面图形,说它的名称,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圆的边是弯的;三角形只有三条边;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长方形有两条长边、两条短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方的。家长要引导孩子重点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它们的不同。
看书,家长说图形的名称,孩子指出图形的位置,理解每一类标准图形与一般图形的关系。认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词语。
把各种图形平放在桌上,让孩子动手摸一摸,孩子会说摸不到。家长告诉孩子,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图形,数学上叫做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都是平面图形。
让孩子根据名称拿出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做一做”,第1题,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切入,让孩子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一方面可以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由于平面图形的认识与立体图形的认识相比,抽象程度更高,所以,教材上安排了两个示例。家长要做好读题工作,要引导孩子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家长可拿来一本台历,指着“这个地方”即三角形的面说,台历的这个地方是三角形的;开关的面是正方形的,“面”是关键字不可遗漏。同时,要防止孩子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例如,有的孩子经常会说“铅笔盒是长方形的”,而不说“铅笔盒的这一面是长方形的”。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及时纠正。
“做一做”,第2题,让孩子利用立体图形画出自己喜欢的图画。要让孩子自由想像,利用学具,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家长无需过多干预,并把画出来的图片张贴出来,培养孩子的学习成就感。
第1题,提供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以涂一涂的形式,对各种几何图形的辨认进行巩固。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3题,可以直接数出图中的不同图形分别有多少个,也可以先用学具照着书上的样子摆一摆,再数一数。
第4题,让孩子利用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直观感受不同图形的特征。如果直接自由拼摆有困难,可以先照着书上的示图摆一摆,然后再发挥自己的想像,自由地摆出自己喜欢的图。
第5题,做练习的时候,尽量让孩子不凭借实物,借助表象进行推理。使孩子知道平面图形经常是某个立体图形的表面,进一步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如果有的孩子有困难,可以拿实物来画一画。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16课时 单一标准分类
郑祥旦 编著
课本第38页,第40页练习六第1~3题。
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即找出同类物体),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分类能力既是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而这一系列认识活动,都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类也是将零散的、个别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从而形成有关客观世界概念的过程。因此,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益处。
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如给儿童若干物品,儿童能够根据形状、颜色和其他特征(功用、概念等)将物品分成若干组并说出分类理由。所以,在评价儿童分类能力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家长提出分类依据。如果家长提示儿童“把红颜色的放在一堆,蓝颜色的放在另一堆”,所观察的并非是儿童的分类水平。
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以下趋势: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进行分类,最后,能够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38页,文具商店的情景图,货架上的文具按不同的类别放在不同的位置,从上到下,正面第一架有4排墨水、6叠练习本,第二架有2筒铅笔、1盒钢笔、1盒圆珠笔、一些量角器、一些直尺。两种三角尺,第三架很多盒粉笔、几个文具盒,第四架有3架算盘、4个计算器,第五架有一些文件夹;左边第一架有书包,第二架有剪刀,第三架有2个地球仪,第四架有2盒彩笔,第五架有一些笔记本。把地球仪放在一起,练习本放在一起。一方面,可以让孩子认识到把同类文具(例如,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放在一起,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文具,使孩子体会到分类的意义和必要性。另一方面,这是一个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的例子,通过让孩子自己发现为什么要把某些物品放在一起的原因(例如,为什么要把铅笔和钢笔、圆珠笔、毛笔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笔),找出分类的标准,学会单一标准下分类的方法。
看说图意,这是一个文具店。让孩子说说自己认识的文具,有的还可以数一数它的数量。再说说它的旁边还有什么文具,它们为什么要放在一起,有相同的地方吗?如孩子指着正面第二架说:这是铅笔。家长可让他接着说数量,有2筒铅笔,它的右边有1盒钢笔,再右边还有1盒圆珠笔。家长可追问:它们为什么要放在一起?有的孩子可能说:它们都是笔。还有的孩子还可能说:把相同的文具放在一起,找起来很快很方便。
家长说文具的名称,让孩子快速找到,并说一说它的数量。如练习本,孩子找到正面第一架,有6叠;计算器,孩子找到正面第四架,有4个。每一种文具都可以说一说,找一找。
&“做一做”,家长可以仿照教科书上的样子在桌面上摆一些物品,让孩子谈一谈对桌面上物品有什么感觉?孩子肯定会说太乱了。家长说:我们把它们整理整理好吗?孩子表示同意。家长说:整理东西,就要对物品进行分类。最好是由孩子自己找出分类的标准进行分类,如孩子说:我要找数字卡片,动手找到0~10的数字卡片。也可由孩子随机先拿到一种物品(如三角形),说我要找它,并找到它的全部。是否全部找到某一物品,在动手找下一种物品之前,要孩子先整体观察一下还有没有该物品。
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先找出分类的标准,再按照这个标准动手分一分,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索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第1题,孩子做完以后,要让孩子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么圈。
第2题,先孩子用彩笔涂颜色,没有彩笔的也可用铅笔。
第3题,先让孩子找出不同的,再说说为什么不同。
这3题是以不同的形式巩固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时,家长要做好读题工作,读一题做一题,但家长对题意不要解释,要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
把前几节课准备的学具收集在一起。
拓展与提高
到超市或商店,看一看商品的分类,并找一找摆放位置不对的商品。培养孩子发现问题的意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一年级语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