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语文实习老师评语 叫范富玉 麻烦帮我想...

课题成果报告
课题成果报告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 阅读:<font color="#FF次
促进汉藏学生有效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成& 果& 报& 告 苍溪职中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 四川是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地,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种原因,藏区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加快发展藏区教育是藏区繁荣进步的迫切要求。为此,四川省委、政府高度重视藏区民生工作,结合“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大力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2009年3月,甘孜州首批300名藏区学生到内地重点职业学校学习,在藏区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衷心拥护。2009年6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藏区免费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川办函【2009】156号文件)对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作出了重要指示。6月4日,四川省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工作会议在蓉召开,会议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精心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着力培养藏区新型人才,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推动我省藏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会议指出,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是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提升藏区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改善藏区群众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是促进藏区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同年9月,我省全面启动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万余名藏族学生纷纷赴内地80所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免费学习,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先河。 2009年9月,我校成为首批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学校以后,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中,我们逐渐发现,由于语言特征、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礼仪礼节等方面的差异,藏区学生总是很难和我校本土学生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系列的不适应性,小团体意识、对立情绪、逆反心理、逃避心理等现象非常普遍。同时,这批学生的文化层次水平及年龄参差不齐,个人行为养成习惯较差,需要长时间进行矫正,表现在随意性大,自我意识强,与中职《学生内务管理条例》和《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等相冲突,从而给学校教育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困惑,因此加强汉藏学生融合教育势在必行。 (二)、汉藏学生融合的问题分析 && 、汉藏学生之间的冲突增加了融合的难度 汉藏学生冲突频率较高,冲突处理较为棘手。“9+3”学生刚来内地学校时,每周发生的冲突至少几起,还有一些潜在的冲突,相比处理内地学生的冲突事件,汉藏学生冲突处理更为复杂,需要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协调更多方面的关系。 汉藏学生之间的冲突事件一般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口角是非---语言冲突---矛盾激化---肢体冲突。这些突发事件从表面上看,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突发性,都是因为学生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在没有明显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二是非常态性,都是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爆发的事件,虽然起因都是口角矛盾,但时间、地点、人物和出现方式都没有固定的形式,是在最不经意间以一种最不稳定的形式爆发;三是偶然性,这是最明显的特征,这些事件都是突然的、非常态的、未预料到的且非故意的或有意的对他人将造成损害的行为,起因都是生活当中一些微小的、不经意的偶然事件引发的。 分析这些学生矛盾冲突事件背后,我们发现隐藏着一定的必然性。藏区学生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思维认知具有本民族的传承性。藏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受本地区以及本民族的影响,一些固有的、习惯的对事物的认知已经从祖辈、父辈那里传承了下来,哪怕是错误的,他们也会坚持己见,认为是自然的。比如对于他们结伙抱团,大碗喝酒,佩戴刀具等行为,他们认为是一种豪爽的表现,是讲义气、够哥们的体现。二是民族的宗教习俗深深的约束着他们的行为方式。藏族学生的一些行为更多的源于避免民族道义和宗教戒律的惩罚和谴责,并且其父母以及其他长辈很少会用法律法规来教育、引导他们。因而他们的法制意识淡薄,遇事不会诉诸法律手段,也不会考虑法律后果,更多的是本宗教或长者们的惩罚。三是行为习惯受生活环境影响的随意性。生活在农区尤其是牧区的学生从小在比较偏僻、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下成长,性格内向,不善言谈,部分男生从小就养成了抽烟、酗酒的习惯。在与内地师生的交往中,普遍反映这些学生比较单纯,语言表达很直接,性情也较刚烈,缺乏与人相处的技巧,言行举止的随意性很大。四是处于期具有一定的判逆性。叛逆是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变化期产生的躁动不安和心浮气燥。叛逆的青少年,总是听不进长辈家长的教导, 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所面对的事情,往往意气用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行为偏激。五是迥异的学习生活具有很强的难以适应性。当环境和周围的人改变时,心中往往会产生陌生和恐惧感。藏区学生来到内地职业学校后,对他们首要的冲击是民族文化差异。内地文化、内地学校文化与藏区学生原有文化迥异。在和“9+3”学生座谈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包括男生都谈到他们来到内地人生地不熟,在对新环境感到新鲜好奇的同时,还产生了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感觉,引起了他们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六是生活禁忌往往具有不可挑战性。比如,藏族忌吃奇蹄类畜肉,最忌吃驴肉、狗肉,忌讳捕杀野生动物;忌讳在寺庙内吸烟、摸佛像、翻经书、敲钟鼓;禁忌在别人面前随便吐痰、脱鞋、脱袜;忌讳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等等,都是藏民族的忌讳。以上六点是藏族“9+3”学生生活习惯和个性特点比较明显的倾向。第一、第二、第三点是藏区学生与内地学生民族心理差异的具体表现,是由于家庭环境、文化传统、教育条件、宗教等因素形成的。第四点是汉藏青年学生的共同点。通过对学校的领导、老师、学生及相关人员的座谈、走访和调查,藏区学生较为普遍的特点是纪律意识差,差,服从意识差,情绪易冲动,思想较极端,尤其是酒后更加暴躁和冲动。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容易引发同学间的矛盾冲突。第五点可以说矛盾冲突的催化剂,第六点往往成为矛盾冲突的导火索。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我们认为不时发生的偶然的冲突事件使汉藏学生之间缺乏彼此信任,增加了彼此融合的难度。 、藏区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其融合缓慢 虽然9+3学生年龄跨度较大,但大部分年龄都在十五六岁至二十岁之间,他们很多是没有考上普通高中,没有书读才来的,还有的是在社会上打过工的。从心理学观点来看,他们属于青年期,这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是他们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是产生心理冲突、心理困惑最多的时期,也是精力最旺盛时期。藏区学生在藏传佛教文化背景下成长,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与生活在内地汉文化为主背景下的学生有很大差异。他们初到一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陌生环境,这种文化背景的迁移导致藏区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①、理想与现实落差过大 为将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这一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当地政府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一些学生以为读了书就有了一切。当这些学生带着家乡父辈的期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进入中职学校后,却发现学校严格的管理与学习、生活的环境与他们想象差距过大,又无力改变现实,于是产生失落感、挫折感。 ②、自我认识不足 一部分藏区学生缺乏合理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甚至严重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对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轻言放弃。加之当今社会上一些人,对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存在偏见,认为中职校学生是双差生,甚至多差生。来自社会的不公正的评价,更进一步加强深了这些学生的自卑心理,于是有些学生就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他们在同龄人中是弱势群体,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不愿意接近老师,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也对内地有一种“畏惧”心理。也有一部分藏区学生,则表现为另一极端―自我意识过强。他们在家庭或在社会中形成的中心感使他们觉得高人一等,随意支配别人,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不尊重、不关心别人。他们在学校里成不了群体的中心,于是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为了获得自我满足感,他们便会想方设法创造表现机会,诸如恶作剧、故意捣乱、夸张炫耀、标新立异等等,以引起他人注意。
③、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
中职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样、复杂多变的,情绪的流露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反映。正处于青春期的藏区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兴奋、激动,或悲观、失望的情绪;容易冲动且不计后果,稍遇刺激,就会出现情绪失控和偏激的行为方式,甚至故意损坏公物。 ④、人际交往困扰
一部分藏区学生在对周围的人与事过度敏感,存在疑虑、恐惧或甚至敌对情绪,总害怕受到伤害。他们生活在自我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性格孤僻,不合群,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缺乏沟通技巧,交际范围狭窄,不容易接受他人或被他人接受,极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有可能引发不良事件。另有一部分学生则是交往热情高涨,特别是异性交往方面,分不清爱情和友谊的界限,容易给自己招来麻烦和难堪。 ⑤、焦虑过度
陌生的校园、陌生的老师和同学,再加上第一次远离家门的孤单、无助,使得藏区学生一来到校园,便感到茫然无措。藏区学生的焦虑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面对新的厚厚的专业书籍,他们变得无所适从。他们中的大多数本来就是初中学业的失败者,对学习早就失望,即便所有的专业书籍都是从零开始,他们也会感到力不从心。虽然有心学习,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让他们自信心严重不足。这会让他们产生学习的沉重感,而学习的沉重感又导致他们逃学、厌学。上课时间开小差、乱说话、看闲书、睡觉、甚至整天沉迷于网吧以寻求不良刺激,便成了他们的选择,有些学生最终还选择了退学。
从以上藏区学生因文化背景迁移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可见,藏区学生在进入内地中职学校学习后,融入新环境困难,与内地师生的情感融合缓慢。 (三)、校园文化对汉藏学生融合的作用 如何才能让藏区学生尽快适应内地校园文化?如何才能让汉藏学生和平相处、相互学习交流、共同进步?在对汉藏学生融合的问题分析基础上,经过反复思考,我们认为藏区学生在内地的各种不适应以及和内地学生的冲突其背后实质是文化的冲突。我校是一所以苍溪本土籍学生为唯一招生渠道的学校,而苍溪县人口组成也基本是汉族本土居民,因此无论从整个苍溪县的文化传统上来看,还是我校多年的传统文化底蕴上来看,都深深的烙上了汉民族的传统基础文化,对于异族文化和异地文化的接纳和吸收较少,而藏区学生大多信奉佛教,无论是学生的生活习惯,还是言谈举止、思维方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藏族的文化特征,所以藏族学生十分注重自己的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这与汉族学生不信教、追求个性自由存在冲突。又如藏族学生在性格上较为豪放,喜欢无拘无束,这也使得其在自控能力上有所欠缺,这与汉族儒家思想中的追求和谐等相冲突。 文化冲突的处理不是简单的“老大一抓就不难”,也不是“高压态势”就能解决的问题,只有在潜移默化的文化交融中慢慢化解,它需要抽丝剥茧的水磨工夫。而校园文化从其内涵和功能上看,具有这样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汉藏学生相互认同的文化基础,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汉藏文化相互融合、化解矛盾和冲突的重要途径。在原来我们的校园文化中主要以汉文化为主,少数民族文化没有得到足够的反映,由此导致藏区学生既缺乏对汉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也缺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判断、选择和认同。因此通过促进汉藏学生有效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让藏区学生接受汉族文化、习俗,汉族学生接受藏族文化习俗,达到汉藏学生的互相认同,从而互相团结;可以让藏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民族观,从而减少汉藏学生的矛盾冲突和种族歧视,创建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汉藏学生融合的校园规章制度和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认同学校校园文化和规章制度,从而乐于接受学校教育,乐于接受职业教育,树立感恩意识,使这些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激发成功欲望,提高学习效果,以便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为四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 &二.课题界定
本选题所指的“汉藏学生”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其中“藏”是指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统称“藏区”)到内地来接受“9+3”免费职业教育的学生,包含汉、藏、回、羌等民族学生;“汉”是指相对于藏区学生而言的内地学生。
本选题所指的“融合”不是民族融合,既不是民族与民族的合二为一,也不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同化,而是指民族文化交融,更倾向于藏区学生适应并融入内地的学习、生活,即藏区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在互相尊重彼此民族文化的前提下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意即融洽相处、合作共事。
本选题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课内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人文环境、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不仅包括校园的建筑设计、人文景观以及绿化等这些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人际环境、校园舆论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师生的各种行为准则。 &&&& 三.主要研究成果 、促进汉藏学生有效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由于学校过去很少有少数民族学生,即使有个别学生也长期生活在内地,完全融入在内地的汉文化中,因此过去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基本没有考虑藏区文化的因素。因此开展促进汉藏学生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那么首先就应创新理念。在实践中,我们确立了“尊重、理解、包容、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让汉藏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相互的文化、民族习俗的基础上,学会相互包容,达到和谐相处,教育学生树立感恩情怀,从而立志成才、奋发学习,为学生健康成长和成功营造环境。 1.“尊重与理解”――促进汉藏学生融合的核心精神 “和而不同”是孔子在《论语》里面所讲的观念,一般讲有四层含义:一、事物之间有差别;二、不同事物之间平等;三、因为是平等的,不同事物之间、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要互相尊重;四、因为互相尊重,最后达到了和谐的目的。也就是:差别、平等、尊重、和谐,是和而不同的基本内涵。因此,在实施“9+3”免费教育过程中,我们以中国这一传统文化理念为指导,认为“尊重和理解”是汉藏学生有效融合的核心精神和前提条件, (1)、尊重民族文化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致使藏族学生在人生价值观、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与汉族学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也表现在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方面的不适应性,从而导致不和谐因素。如起初藏区学生穿上五颜绿色的民族服装走进教室的时候汉族学生总是加以嘲笑,并认为是奇装异服而加以抵制。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育方式应建立在尊重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民族互尊、民族平等、宽容共处的校园文化建立将可以使学生在此氛围的熏陶下,由里到外形成民族团结与民族平等的思想意识。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民族常识》校本教材,做到民族知识讲解进课堂。 (2)、尊重个性发展 9+3学生中,许多学生因其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大都表现出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坚强勇猛等特征,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这些个性特长,而不能将他们和本土学生一样进行要求,从而激发起成功感。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形式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特长的平台,如每学期我们都要举办一次歌咏比赛、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和一次体育运动会,在这些活动中鼓励藏区学生人人参与,与汉族学生同台竞技,这样既展示了不同民族的艺术特色,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理解行为差异 作为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都与汉民族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表现在行为上也就与传统校园文化的规章制度相冲突。如藏族学生在性格上较为豪放,喜欢无拘无束,这也使得其在自控能力上有所欠缺,对于藏区学生来说,打架是一种很普遍也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情,据带队教师黄昆介绍,在藏区打群架是当地的一种文化和习俗,这或许正是他们民族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一种体现。因此,如果将学生个人行为放在民族背景之上去理解,对于学生之间的冲突事件或行为偏差就会给予理解。不要轻易当做是学生的劣根性加以指责,从而伤害学生。如14届汽修2班一学生在上课时将同桌(藏族)头顶摸了一下,结果两人在课堂就大打出手,后来在班主任的处理和调查中才明白,藏族人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因此若不了解的情况下很容易错误的判断学生的行为,从而加深学生之间的矛盾。 2.“沟通与交流”――实现汉藏学生有效融合的基本方式 如果缺乏必要的沟通,就谈不上相互了解,更诓谈理解和信任。要实现民族团结,促进汉藏学生相互融合,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让汉藏学生互相沟通,彼此交流,这种沟通和交流既包含学生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包含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强化“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并把它贯穿到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中,贯穿到学校校风、学风、校训建设中,贯穿到教师课堂教学中,使每个师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获得归宿感、自豪感和依赖感。另一方面,我们通过“结对帮扶”、“混编混住”、成立课外社团、开展各种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为汉藏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搭建平台,促进汉藏学生之间主动交往与交流。 案例一:手牵手,心连心 为了促进汉藏学生有效融合,让藏区学生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学有所获,苍溪职中于2010年5月推出了汉藏学生“手牵手,心连心”活动,制定了《苍溪职中汉藏学生“手牵手、心连心”活动方案》,各班主任在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意愿和个性特点,帮助学生自由结成对子(每名学生可选择一至二名同性异族学生进行牵手活动),学生不能自由结对的班主任可牵线搭桥帮助合理结对。班主任根据学生结对情况,详细填写学生相关信息表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成长过程。 活动内容包含:①校团委负责召开多民族学生“手牵手,心连心”活动启动会,结对学生互赠贺卡,心手相牵;②充分利用重大节假日开展多民族学生联谊会,营造快乐新颖的节日气氛,促进多民族学生心灵相融,促进思想交流;③利用双休日开展校外专访活动,让民族地区学生了解当地地人情风俗;④利用课外活动组建兴趣小组,促进多民族学生共同学习;⑤开展学习交流会,互传学习经验,取长补短;⑥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发挥艺术特长,展示民族文化,促进艺术交流。 2013届汽修1班扎西初与汉族学生王鹏在开学不久就因一件小事闹矛盾,三月份,学校推出了汉藏学生“手牵手,心连心”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班主任有意识将这两位学生结成对子,虽然开始彼此都不是很情愿,但后来的互动过程中,经过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不但化解了矛盾而且发展成为好朋友。 案例二:混编混住,促进交流 起初,很多9+3学校都是将藏区学生集中编班,这样不但不利于汉藏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也会让藏区学生认为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戒备心理,容易结伙抱团,和汉族学生之间形成敌对情绪。为此,经过思考和实践,我们在编班上逐步实行将藏区孩子零星分布于各个班级,不再单设9+3班级,寝室安排也以班级为单位,以使藏汉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充分接触,促进学生间的融合。通过混编混住,学生之间逐步淡化了小“我”意识,培养了大“我”精神,藏汉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碰撞出民族团结的火花。 (二)、促进汉藏学生有效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关爱:学校人际文化建设关键词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9+3学生来说,他们远走他乡,面对陌生的环境,人生地不熟,饮食不习惯,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得到关爱,这不仅是教育的最佳契机,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本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汉藏学生矛盾冲突除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更多的时候隐藏着一定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不仅表现在民族意识和宗教习俗的深深烙印,更多的是由于民族文化差异和环境改变而导致的心理问题。这些接受免费职业教育的藏区学生大部分年龄都在十五六岁至二十岁之间,从心理学观点来看,他们属于青年期,这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是他们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是产生心理冲突、心理困惑最多的时期。在和“9+3”学生座谈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包括男生都谈到他们来到内地人生地不熟,在对新环境感到新鲜好奇的同时,还产生了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感觉,引起了他们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为此,刘校长提出:“我们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在这里能感受到像回到家一样的感觉,能体验到大家庭的温暖。”对学生的爱不是停留在嘴上,不是作秀,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不仅要负责学生行为规范的管理和教育,还要深入寝室、深入食堂,亲身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要求每个教师联系一名藏区学生,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中对其进行帮助。和他们谈心,给他们补习文化知识,和他们一起去郊游,给他们一起打伙食团,哪里有9+3的学生,哪里就有老师……。在老师们的大力帮助和无私奉献下,许多原本打算回乡的孩子最终留了下来,正如现已毕业回乡考上公务员的胡晓所说“没有苍溪职中老师们的关爱,就没有今天我的人生”。 案例三:结对帮扶,促进融合 为了让藏区孩子在一个相对宽松的常态中快乐成长,我们在做好常规的刚性管理外,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引导,苍溪职中于2010年5月推出了汉藏师生“手牵手”活动,具体做法: 一是让藏区孩子内部结对子。汶川、理县、茂县、九寨等县学生和内地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文化水平较高。学校把这些学生与来自壤塘,红原等地的学生结成对子。让懂汉语的学生充当翻译,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及时反馈同学们的思想动向。 二是让内地学生与藏区学生结对子。学校在内地学生中挑选思想素质高,学习成绩好,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学与藏区学生结成对子,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生活上照顾他们,在文明上引导他们。虽然开始许多学生彼此都不是很情愿,但后来的互动过程中,经过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不但化解了矛盾而且发展成为好朋友。 三是让每位教职员工与一名藏区孩子结成对子。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帮助。积极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对身体不适、情绪不稳的学生,更是无微不至的关怀。节假日学生到老师家做客,老师通过吃饭,洗澡,洗衣服等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带领他们上街购物,校外参观,指导他们与学校以外的人进行沟通,以便逐步融入社会。 && &案例四:最可爱的人 2009国庆,苍溪职中除“9+3“学生外全部放假7天。刘汉杰校长在放假前就告诉学校其它领导和老师们“平常大家辛苦了,这个假期我和班主任及带队的藏区黄琨老师值班”。晚上8点钟,苍溪职中操场上升起了雄雄篝火,当老师们正在和藏区学生一起跳起欢快的锅庄舞的时候,泽让那么突然晕厥、呼吸间歇性停止。和师生载歌载舞的刘校长立刻组织师生将泽让那么送往附近镇卫生院,为孩子输上液体和氧气。同时,又联系条件更好、医术更高的县人民医院作好抢救准备。随即将孩子转到县医院,由于抢救及时,泽让那么脱离了危险。在救护车上,泽让那么的同伴――一位从汶川地震废墟中爬出来,历经大喜大悲,早已宠辱不惊的女孩――王静泪如泉涌:“刘校长、老师,你们象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叔叔一样,是最可爱的人。” &&&& 案例五:爱,在感动中升华 吴静,5.12地震的亲历者和受害者,因为地震让她亲自目睹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也是这个原本活泼开朗的花季少女变得沉默寡言,刚进入苍溪职中,他不愿与人说话,更不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在师生手牵手活动中,白桦老师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制订了详细的帮扶计划,通过一年的交流、引导和共同生活,该生不但找回了生活的自信,而且发奋学习,在学习了一年的服装制作后现已能够独立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作品,并多次在学校文体活动中大展英姿。 2、成功: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关键词 作为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9+3学生,由于本身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不太重视学业发展,许多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部分学生连汉语都不会,因此很多学生刚到校时就有厌学情绪。要让这些学生将来能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通过成功教育激发起求知欲望和感恩意识,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学有所得,当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满足的时候,他们便会肯定教师的劳动,从而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反之则会惹事生非,行为错乱。 为此,学校提出了“教而有别,学而不同”的教学理念,针对藏区学生年龄跨度大,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等情况,学校多次召开研讨会,调整了教学计划,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自主开发教材、整合教材。调整实习实作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增加了体育课、艺术课、活动课的课时。学校把文化层次不同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材授课。实行分层次教学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针对那些不懂汉语的学生,学校采取师徒结对的方式,抽课外活动时间帮助学生补习文化基础知识,从汉语拼音学起,从一笔一划教起,在专业课上,降低对这些学生的要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成立兴趣小组,教师带领学生在开展实习实作,手把手教学,面对面辅导,让这些孩子在短时间内有了迅速的提高,激发了学习兴趣,激励了学习自信。 学校改革了传统的评价方式,以成果展示的方式激励学习自信。学期结束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相关成果或作品为主要评价形式,给每一个9+3学生建立了一个档案袋,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保存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学习的快乐。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所以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进一步增强,对学校的认可度逐步增加。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如首届9+3学生马凤英由于其高度的敬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受到了省委书记刘奇葆的高度赞扬,为了提高该生在藏区学生中的影响力,我们邀请她回校对全体学生开展专题报告会,大力在藏区宣传该生的优秀事迹,从而激发起其它9+3学生的成功感和求知欲。 &&&&& 案例六:成功在课改中前行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理解、赏识、激励”。苍溪职中的领导和老师们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实践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在苍溪职中掀起,改革课程设置、集体备课、开展研究课与示范课、开发校本教材、改革评价模式、举办专题讲座、改革课堂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摆脱枯燥的课堂,教室不再是教学的唯一场所,数学老师把课堂搬到了菜市场、超市,语文老师将课堂教学变成了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专业课更是丰富多彩,畜牧专业的学生亲自杀鸡宰羊,汽修专业的学生把汽车拆开又还原,电子专业的学生跟随老师一起下乡修电视、冰箱、洗衣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始在网上建立自己的主页……在学期成绩评价上,许多科目不再进行理论考试,学生亲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并自己评定等级,课堂作业也可以计入学分,通知书上没有了数字,在耳目一新中,在老师的鼓励和赏识中,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不断增强,成功的希望在不断扩大。 3、感恩: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关键词 感恩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由于学生群体当中以留守儿童和独生子女居多,家庭的娇惯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对于9+3学生来讲,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爱,树立对祖国的感恩情怀,对老师的感恩之心,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快乐学习,也有利于民族团结教育。而对于汉族学生来讲,如果多一些感恩情怀,也就有了博爱和大爱的情怀,有助于他们正确理解9+3教育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正确理解教师的劳动成果,增强其安定团结的意识。 为此,我们坚持在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形成了“知恩图报、快乐成长”的氛围。利用班会、团会、升旗仪式等时机,利用校园网、黑板报、校园广播等阵地,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等契机,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对学生持续不断地开展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通过学校文化底蕴的熏陶和持续不断的教育,学生学会了感恩,形成了健康、快乐、阳光的心态。 案例七:践行孝道文化,共建和谐校园 2012年5月,学校德育处推出了“践行孝道文化,共建和谐校园”的主题教育月活动,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以“行孝道,知感恩”为核心内容,开展“六个一”活动:举行一次敬老、孝老的国旗下演讲;读一本孝道文化书籍;讲一个孝道经典故事;做一件敬老爱老的好事;写一篇孝道感悟文章;出一期孝道文化专刊。通过加强宣传,各班根据实际制订了班级活动方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班级文化活动,丰富了教育内容,培养了感恩孝道意识,促进了学生发展。 案例八:感恩教育结硕果 2009年10月,在感恩教育动员大会上,刘汉杰校长亲自作了《学会感恩,做快乐人》的专题报告,之后陈大富、李开银等陆续开展《感悟亲情》、《难忘师恩》等专题讲座,向学生持续不断的传达感恩情怀。 走进校园,在每一个角落,你都会看到醒目的感恩励志标语,每天下午一放学就会听到一曲《感恩的心》,每周一个感恩教育故事在“校园之声”播出,每月一次感恩主题班会,每期一次感恩主题板报、一次感恩演讲比赛、一次感恩主题歌咏会、一次感恩作文比赛、一次感恩社会公益劳动……每一次活动看似平常,但对学生都是一种熏陶,看似无声,但对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种洗礼。 陈国平老师,语文教研组组长,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把感恩教育搬到课堂上,每次上课之前都要向学生追问一个问题“你们的学费谁出的?”,有的说是国家,有的说是父母,于是他又进一步向学生追问。每一次提问,也许都会让学生厌烦,但能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问同一个问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期下来,他所教的学生懂得了孝敬父母,懂得了尊敬老师,懂得了珍惜时光,学会了勤俭节约。正如他所教的学生杨中斯基在作文中所写道的:“我感恩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予了我生命,给了我温暖的家;我感恩我的老师,是他们抚慰了我心灵的创伤让我学会了坚强;我感恩党委政府,是他们给我重返校园的机会……” 4、刚柔相济:学校管理文化建设关键词 面对汉藏学生共同学习的情况,许多领导和老师都备感头痛,因为这是一个新的群体,语言、意识、行为习惯和民族文化都与本地存在较大差异,而且与政治往往连在一起。实践中,在对藏区学生的管理上老师们也发生了分歧,有的教师认为“在管理上应该特殊对待,避免激化矛盾”,而另一些教师提出“管松了以后更难管,内地学生也不安逸”。为此,学校经过几次专题研讨,提出“一视同仁,刚柔相济”的管理思想,“宽容可以变成纵容,迁就可能变成姑息”。为此,新生入校后首先必须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军事训练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让这些学生熟悉和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利用班会、升旗仪式、开学典礼等活动加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对于藏区孩子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上出现的问题,敢于大胆而又严格的管理,对违纪学生的处罚与内地学生一个标准,决不因为其民族背景而迁就、姑息、纵容。其实这些孩子也不希望内地师生把他们当异类看待,他们认为把他们区别对待是对他们的侮辱,他们希望学校对他们严格要求,有错就罚。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维护纪律的刚性、又要体现适度的弹性,要摸清学生心理状况,做到“刚柔相济、宽严适度”,如部分大龄男生,在家已抽烟上瘾,在管理上如果一定要求令行禁止,搞一刀切、马上戒烟是不现实的。如果管理人员在要求上只有刚性而没有弹性,势必与学生发生剑拔弩张的冲突,形成对立,因此在这样的问题上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达到目的。 (三)、促进汉藏学生有效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的依托 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我们贯穿了“关爱平等”的主题。一是学校标语等尽量体现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人文关怀,并用双语书写,营造和谐氛围。我们在学校醒目位置用双语书写了“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团结奋进建设社会主义”等具有号召性的标语,在通道、食堂、宿舍等地也用双语书写了标志牌,以供那些不懂汉语、不识汉字的而学生使用。二是墙报、板报、橱窗等阵地建立藏区学生专栏,每月由学生自己进行布置,在这里学生可以书写自己的学习心得,宣传自己民族文化,展示藏文的独特魅力,充分展示和发扬了藏区学生个性特长。三是在校园广播中开设“民族之声”专栏,由学生选派代表自己主持,介绍民族文化,点播民族音乐,诗歌朗诵,心得体会等都可以在这里给各族学生展示。四是在寝室和教室布置上,各班根据实际张贴体现民族团结的标语、班训,校规、班规(寝室公约)等体现对藏区学生生活习性的尊重和宗教信仰的保护,体现对藏族学生的尊重和理解。 2、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1)、开展专题德育活动。 &&&& 要促进汉藏学生相互融合,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民族意识,加强学习和交流。我们针对实际主要开展了以下德育主题教育活动: ①国旗下讲话和演讲活动。为了加强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每周星期一定时举行升旗仪式,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同时每周都安排老师进行国旗下讲话,给学生宣讲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宣传中国的民族政策,解析历史上的民族事件和民族英雄人物。每个班级轮流安排学生以民族团结为主题进行国旗下演讲,通过诉说自己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②主题班会和团会。主题班会和团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通过采取汉藏学生混合编班的形式后,主题班会更能让汉藏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促进汉藏学生的和谐相处。为此,学校要求每个班级每月必须开展一次以民族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等相关的主题班团会活动,班主任在活动前确立好相关主题并报学校政教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学校领导参加,让主题班团会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从而充分发挥班集体教育力量和熏陶作用。
③主题教育月活动。学校坚持每月一个主题的专项教育活动,通过主题月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和强化训练,从而达到纠正学生行为,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健康情趣的目的。诸如“传统文化月”、“读书活动月”、“文明礼貌月”、“法制安全月”、“学风建设月”、“红色教育月”、“社会活动月”、“感恩教育月”、“爱国奉献月”、“行为规范月”“诚信教育月”、和“生命教育月”等,在主题教育月活动中,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行为训练、撰写心得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和教育,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纠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各地区有各地区的特色艺术,为了实现各民族学生的共融,艺术熏陶和文化感染是一个重要方面。一是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和课外兴趣小组。如书法组的同学不但可以学到汉民族书法艺术,汉族学生还可以学习优美的藏文;摄影组的同学可以将自己拍摄的家乡特色照片进行交流和展览;音乐组的同学可以学到优美的民族歌谣;舞蹈组的同学可以学习各种民族舞蹈;厨艺班的学生学习各民族特色菜肴做法;计算机组学生学会了网页制作。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活动。如元旦文艺演出、感恩节的演讲比赛、7.1唱红歌比赛、爱国主义诗歌朗诵等,这些活动要求“9+3”学生和汉族学生一起参加,围绕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这个核心,做到人人参与,经常开展。利用一些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沐浴节”、“牧民节”、“赏花节”等)开展联谊会和相关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增进民族感情,促进民族交流。 每到周末,许多汉藏学生携手在操场跳起“锅庄”,一起在篮球场上奔跑,一起走进乡间走到大自然,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但学到了文化和艺术,更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增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提升了民族认同感,从而为汉藏学生融合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3、机制: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因此,促进汉藏学生有效融合的制度文化建设必须体现“民主管理”为前提,在纪律管理中体现宽严结合,常规管理做到汉藏学生一视同仁,同时根据藏区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 一是学校管理机构充分吸收和接纳藏区师生,让藏区师生充分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学生会团委主要干部应让少数民族学生占一定比例,让藏区师生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事务中。使他们不但体会到对他们的尊重,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让他们真正融于学校,融于社会。 二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班规等文件的制定必须征求学生的意见,必须体现藏区学生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宗教信仰,诸如在原先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要求学生不得穿奇装异服,而藏区学生有穿着民族服装的习惯,许多汉族学生就认为奇装异服而加以指责,为此学校在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中就应该加以明确,对于那些与《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冲突的内容加以修正。 三是在实践中将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如学校先后制定了《苍溪职中汉藏师生手牵手结对制度》、《苍溪职中关于藏区“9+3”学生编班制度》、《藏区“9+3”学生学籍管理制度》、《藏区“9+3”学生节假日活动制度》、《班级文化建设制度》、《藏区“9+3”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藏区“9+3”学生社团活动制度》等使汉藏学生交流、融合得到制度保证。 本成果的创新性:目前对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本来就不是很多,学者们就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亦均未涉及多民族学生的融合问题。因此,本研究是针对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工作实际而开展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具有特殊性,研究的重点是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研究汉藏学生的融合问题,我们从现有文献均未查找到类似研究,所以很具有创新性。 四.研究效果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三年以来,藏区学生在思想、情感、文化、行为等方面与内地学生不断交融,文化价值观、理性精神、自主意识、法律规则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不断得到提高,汉藏学生之间的民族认同感和相互交流增强,爱国意识、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增强,藏区学生对我校老师的信任感进一步增强,对学校的认可度、归属感进一步增强,汉藏学生相互融合态势逐步形成,9+3学生得到了健康成长和良好的发展。 (一)、汉藏学生融合的实际效果 汉藏学生之间的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民族文化不断交流和融合。记得2009年第一批藏区学生刚到学校,60%的学生穿着藏袍,部分学生戴着耳环,留着长发,说着藏语,凭其外貌和语言就可断定为藏区同胞;时至2011年,藏袍只有在藏族重大节日或者文艺表演时才能看见,长发不见了,耳环不见了,每个人都能用汉语交流,少数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除了皮肤与内地学生稍微有些差别,再也很难区分出他们是来自阿坝的藏区学生了。在重大活动中你可处处看到汉藏学生共同参与的身影,感言书信中看到的是对国家的认同,可以说真正达到了和谐共处。 汉藏学生冲突由过去的暴力解决,变为学会沟通、理性表达。藏区学生再也不是矛盾的制造者而是矛盾的化解者,为了维护学校和谐,扎西用身体挡住内地学生,避免汉藏学生武力相向;再也不会把内地学生误扔方便桶至自己头上,视作民族歧视了,而是上报安保科做出理性表达。 藏区学生的宗教观念更加理性了,能正确看待宗教中的消极因素,相信科学,追求科学,发展科学的意识增强了。在2010年,侯二娃观看有关玉树地震画面时说到“达赖说信佛的地方不会垮,4.14玉树地震中的寺庙还是垮了”,至少这位学生开始质疑达赖的鬼话了;另外,刚开始“9+3”学生来到内地时,有几个学生生病不去看医生,而是要请假回家请活佛治疗,现在再也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了。 (二)、9+3学生得到了健康发展 通过该课题研究,由于确立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建立了有效的教育教学机制,建立了促进藏区学生有效学习的师生结对帮扶机制,实施了成功教育,如藏区学生刚来到学校时,部分学生连汉字都不会书写,因此我们将教师和学生结成对子,每一个藏区学生都有一个老师和一个汉族学生帮助补课,教他们从最基本的汉语拼音学习起,逐渐学汉字的写法和汉语基本知识,这样学生感受到了汉族师生对他们的关爱,他们感激不尽,从而激发其发奋学习。同时,由于学校确立了“教而有别,学而不同”的教学理念,对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组建了课外学习小组,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其特长,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大力开展课外文化活动,充分发挥藏区学生个性特长,让他们尽展民族特色文化,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成功感和求知欲望。近年来,9+3学生组成的文艺团参加县文艺演出取得了一等奖,苏开艳、占巴等十余名藏区学生的作文在四川省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征文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杨忠斯基的文章在《剑门关文学》上发表,谭莉、杨娟、丁丽花等组成的“三人行组合”制作的网页作品《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获得2010年千乡万才会员学校第八届网页制作大赛一等奖,30余名学生通过单招和高考升入大专院校学习, 5名同学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取得等级证书,两届毕业生32名学生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多吉扎巴等许多学生到企业实践受到老师和企业人员的一致好评,30余名9+3学生获得县级表彰和奖励,17名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马凤英同学参加顶岗实习,由于其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受到省委书记刘奇葆的高度赞扬并应邀参加座谈,其发言《梦想如格桑花》绽放受到高度评价。 &&& &案例一:“准备随时为祖国奉献热血青春” 云南昆明某部的操场上,一个健硕的身影正挥汗如雨。他是黑水小伙旦真严木初,为了迎接全团大比武,正在加练。黝黑的皮肤,一块块突起的腱子肌,一个标准的康巴美男子。当年入校时,他可是个问题少年,常常逃课、打架、喝酒……入校后,在老师的严格管理下,给这位野马套上了缰绳。后来他入了党,应征入了伍。旦真严木告诉教师:当年没见过世面,只看到阿坝的天空。刚出州读书时,经常打呀杀的。现在想来很可笑,两膀子力气应该留下来去打日本人。只要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团结起来,谁也不敢欺负咱们。提到最近紧张的国际局势,旦真严木初表示:“我们黑水民兵天下闻名,我也不会给父老乡亲丢脸,随时准备为国家奉献热血青春。 案例二:走出大山摆脱传统命运 小时候放牛羊,想知道走出大山是什么情形。后来通了电视,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一定要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我走出大山看看的梦想之花很快在现实中枯萎――中考我落榜了。我担心自己逃不脱当地妇女的宿命――找个丈夫结婚、放羊、生一个又一个孩子。 “9+3”计划如同久旱后的甘霖,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苍溪职中学习,像刺猬一样武装着自己,用敏感的目光审视这个新的环境。苍溪职中师生的真诚、友爱让我们的戒备之心如冰雪般消融,带着我一道投入了火热的学习之中。第一次用电脑打出自己的名字,第一次上台演讲、第一次登上领奖台……都让我永生难忘。本以为初到时师生们的热情是出于礼貌,没想到这种热情却持续不断;本以为取得成绩时同学们的赞叹是一时的尊重,没想到这种尊重伴我一路前行。 通过努力,我的文化成绩、思想品德、技能水平都在班级名列前茅,我获得了“三好学生”的荣誉,我制作的网页获得了千乡万才科技有限公司的认可,所讲述的故事打动了台湾爱心人士,获得了每年400元的捐助。在学校,通过业余团校、党校的学习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这些模糊的概念在我脑海里渐渐清晰,然后深刻理解。我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并努力向党组织靠拢。 两年的学校生活过去,我来到南京富士康实习。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还挣得了劳动报酬。 感谢党和国家,改变了一个回族孩子的命运,让我的梦想之花如格桑花般绽放。我将会更加努力来报答这似海的恩情。我要用新知识、新理念武装自己,要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我要告诉我的弟弟妹妹,要他们都要走出来开眼界、学本领,齐心协力建设家乡。(作者:马凤英) 案例三:“我要当毕淑敏一样的作家” 有人梦想成真,有人却正努力追梦。10级的李星是毕淑敏的忠实粉丝,通过《提醒幸福》她认识了毕淑敏,在老师的激励下,她被毕淑敏悲天悯人、春风化雨文风征服。李星爱上了写作,课余时间笔耕不辍,写出了多篇优秀的文章,班主任赵鹏每次都将她的作品进行修改后要么放到校园网上,要么推荐给校文学社主办的《苍职风采》。两年来,她坚持每天写日记练笔,并凭着自己对文学的爱好当上了学校文学社的社长。她的作品参加四川省藏区“9+3”征文大赛获一等奖。参加“千乡万才,西部故事”活动,所撰写的故事受到台湾慈善家的好评,受到捐助。在她的带动下,校刊《苍职风采》杂志办得红红火火,以前赔本赚吆喝的刊物如今受到师生的追捧,期期刊物售磬,除去印刷、纸张费,资金还略有赢余。 &(三)、教师教学观念有较大转变 在原来,由于全部都是本地汉族学生,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都是按传统的模式和理念进行,但自从接手9+3教学后,部分教师就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其一,9+3教育是一项政治任务,省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因此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有时也打上了政治的烙印,面对9+3学生部分教师不知所措,既害怕管严了,也害怕管松了。其次,由于9+3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生与学生差异较大,也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使教师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让他们了解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从而让教师真正树立起“教而有别”的理念,在管理上迫使教师改变原来那些粗暴的方式,学会了耐心细致,学会了尊重和理解,让老师们真正树立起了成功教育的理念。同时由于9+3教育比较复杂,也迫使这些老师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转变育人方式和教学方法。 & 案例四:为藏区孩子插上奋飞的翅膀
&范新林,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一位普通的山村教师。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民族事业的热爱,他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用青春和热血浇灌雪域高原的格桑花,为藏区孩子插上奋飞的翅膀,为民族团结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九年九月,作为国家级重点职中的苍溪职中接受了首批110名藏区学子的培养任务。有过藏区学习经历的范新林被选定为学校“9+3”办主任,并兼任9+3汽修班班主任。范新林受命后感到了巨大地压力,七五事件余波未平,又值建国六十周年庆典前夕,上级领导高度重视,“9+3”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受到高度关注。入校后,立即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范新林与学生同吃同住训练。在生活上,对学生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学习上进行春风化雨的教诲。晨曦微露时,他叫学生起床,教学生折被子,搞洗漱。晚上到学生寝室清点完人数,全部学生进入梦乡后,他才拖着疲倦的身体到值班室就寝。凡是参与“9+3”工作的同志都有体会,形象地概括:自从有了“9+3”,教师没有上下班,“9+3”=5+2(五天工作日加双休日)=白+黑(白天加黑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通过范老师的努力,消除了学生们远离家乡的种种不适,消融了藏区学生心中的疑虑、敏感、甚至敌意的坚冰。 范新林常常琢磨:几十个精壮汉子,如果不从内心激发其学习欲望,仅靠消极的防守,难保不出问题。于是范新林在班级开展“成功激励法”来激励学生,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刺激他们内心深处渴望成功和认可的欲望。找准学生特长,制定合适的目标。让有一定特长的老师帮助一个或几个有相同特长的孩子。让他们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去完成自己的发展计划,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指导、帮助、监督、激励的作用。于是有人学起了汽车维修,有人学起了刺绣,有个练起了声乐,有人练起了篮球……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 范新林常说,老师是摆渡人,但又胜似摆渡人,老师在学校对学生施加的教育要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作者:赵鹏)  (四)、和谐校园逐步形成 通过该课题的实施,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的改造,充分吸收藏族文化特色和优势,营造了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转变了教育理念,树立起了一视同仁,平等关爱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体制上,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机构,充分吸取藏区师生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事务中,建立起了民主管理机构,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上,充分考虑到藏区学生的特点和民族之间的差异;加强了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成立各种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等,有力的促进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减少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冲突;同时,学校结合“三禁两不”等专题教育活动,对学生大力开展法制教育,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法纪意识不断增强,学校违纪事件不断减少,和谐校园文化氛围逐渐形成。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广元市和谐校园示范学校”、“四川省内务管理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加强了汉藏文化交流,促进了汉藏学生融合,通过我校学生及其家长的宣传与引导,社会对藏区学生的认同感增强了,老百姓不再称呼其为“藏蛮子”了,企业也开始认可藏区学生了,2011年前后十余家企业来校现场招聘藏区学生;毕业回家考公务员的主流想法改变了,2010年6月对2009级87名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统计,第一意愿回阿坝州政府、事业单位就业比率高达80%,第二意愿留在内地或者沿海工作的只占15%。时至2011年5月的第二次就业意愿调查中,第一意愿回州率下降到25%,第二意愿留在内地或者沿海工作的比率上涨到70%。事实上,在2011年9月的就业统计中,回州率仅有10.3%,而留内地就业的就有17人。
[1]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310.
(撰稿:邓玉满&& 审核:王荣)
&&&&&&欢迎您发表自己的评论。您的评论将被网络上成千上万的读者所共享,我们将对您的慷慨深表感谢。
&&&&&&本站发表读者评论,并不代表我们赞同或者支持读者的观点。我们的立场仅限于传播更多读者感兴趣的信息。
版权所有: &
2014 程序制作:卢兴阳
QQ:846114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习老师评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