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氢氧化钠溶液的配制( 色)中加入酚酞试液(...

向200g某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2滴酚酞,然后逐滴加入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百分之9.8的稀硫酸,溶液颜色恰好变_百度知道
向200g某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2滴酚酞,然后逐滴加入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百分之9.8的稀硫酸,溶液颜色恰好变
200g某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2滴酚酞.8的稀硫酸,然后逐滴加入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百分之9,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求这种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脂的质量分数。在线求解答
提问者采纳
2NaOH+H2SO4=Na2SO4+2H2O80
9H2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100*9;200*100%=4% 答.8g设200g NaOH中溶质的质量是x.8%=9.8g 80/x=98/9.8x=8g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8&#47
提问者评价
太感谢了,真心有用
其他类似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酚酞显红色.氢氧化钠溶液中..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酚酞显红色.氢氧化钠溶液中主要存在的粒子是H2O、Na+和OH-,哪一种粒子能使指示剂变色呢?(1)提出假设:______.(2)实验探究:①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2ml水,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现象是______.②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2ml氯化钠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现象是______.(3)结论:原假设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4)拓展实验:①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2ml氯化钡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不变色.②在第四支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钡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现象是______.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东城区二模
(1)因氢氧化钠溶液中主要存在的粒子是H2O、Na+和OH-,又实验探究中的①和②是H2O、Na+遇酚酞是否变色,则可提出假设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来探究,故答案为: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2)①根据观察可知,水中加入酚酞,不变色,故答案为:不变色;②根据观察可知,氯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不变色,故答案为:不变色;(3)由探究①和②可知,H2O、Na+遇酚酞都不变色,则遇酚酞变色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OH-,即假设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成立,故答案为:成立;(4)因氢氧化钡溶液中存在OH-,则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故答案为:显红色.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酚酞显红色.氢氧化钠溶液中..”主要考查你对&&设计实验和科学探究,碱的性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设计实验和科学探究碱的性质
科学探究:(1)(2)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学科科学探究的特点(1)新课标改革的理念是倡导探究式学习,“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提升。“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中心,南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选择恰当的手段,探究未知的现象、数据,并通过对获得的现象、数据的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从而使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提高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2)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科学探究的认识:①感受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②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③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④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⑤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探究的要素和目标:
解答实验探究题的方法技巧:&&&& 科学探究是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根据题目情景提供的信息,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要求考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作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会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以此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综合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科学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思维要有开放性,能探究性地提出问题.要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探究验证假设的方法,用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进行推理和判断;要注意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数据的处理以及对探究问题的合理猜想和想象,不要生搬硬套,胡乱猜想,应在短时间内切准题目要害,找准突破口。&&&&&综合实验题答题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思维过程:原理一反应物一仪器装置一现象一结论一作用一意义一联想 ①实验依据的性质和原理。 ②反应物的状态及其替代物。③装置的性能、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是否有替代装置。 ④操作顺序、注意事项或操作错误产生的后果。⑤现象描述要准确、全面、重点突出。 ⑥直接得出结论或导出结论。氧气参加反应的对比实验设计方法:(1)探究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应条件的对比试验①温度对比试验。用温度对比试验探究物质的着火点。如木炭和煤的着火点不同。②浓度对比试验。用浓度对比试验探究可燃物能否与氧气发生反应或反应的现象不同。(2)金属生锈条件的对比试验与氧气接触铁不会生锈,与氧气、水同时接触铁才能生锈。铜与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接触才能生锈。金属的生锈条件探究都是通过对比试验完成的。反应生成氧气速率的对比试验设计方法:(1)催化剂对制取氧气速率影响的对比试验①有无催化剂的对比试验。如氯酸钾制氧气加入和不加入二氧化锰的对比试验。②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对比实验。如可设计对比试验探究MnO2,CuO,Fe2O3等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的影响。(2)浓度对制取氧气速率影响的对比实验。如取不同浓度的对氧化氢溶液,加入同质量的MnO2观察H2O2分解速率。在设计对比实验时,必须使用控制变量法。每次对比实验只能研究一个变量,其他的变量应该控制在相同的状态。如设计对比实验研究MnO2和CuO哪种物质对H2O2分解速率影响大,那么容器中的过氧化氢浓度应相同。相反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使用同种,同量的催化剂,温度,压强也应该相同。控制变量法探究固体物质溶解速率:中考试题中常出现探究“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的因素”的相关实验问题。在口常生活和实验中定性分析较多,如果定量分析就应该用控制变量法。(1)控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探究搅拌对溶解速率的影响。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2)控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温度,探究溶质的颗粒人小对溶解速率的影响,颗粒小的溶解快。(3)控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的颗粒大小,探究温度对溶解速率的影响,对大多数物质来说,温度越高溶解的速率越快。探究过程中获取、处理信息的常见方法:(1)观察 ①观察要目的明确、重点清晰,具有典型性。如:做关于物质性质的化学实验,重点观察物质性状的改变,包括气味的改变、气体的逸出、沉淀的产生或溶解、颜色的变化。 ②观察要准确、仔细,事物变化有时微妙、偶然,在偶然、微妙中包含着飞跃,观察仔细、准确,才会有所收获。如:对于葡萄球菌培养皿中生长出的霉菌可杀死葡萄球菌这一现象,一般人难以发现,英国的弗莱明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这一现象,于是出现了造福于人类的青霉素。 ③观察时应对某一事物发生变化前后的现象进行比较,或对相关事物发生变化的现象进行比较,看看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以便从中发现规律。(2)比较分类比较分类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关键是在于将学习对象或所研究问题以一定标准分门别类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分清研究问题和学习对象的特征及相互关系。如: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时,需找出区分标准——反应前后的物质是否为同种物质。(3)归纳演绎归纳是解决一般与特殊的重要方法。归纳时应注意对某些或个别的化学现象、化学问题等进行观察,总结它们的共同点。演绎是利用一般的知识、原理等对特殊的事实、现象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特殊情形的本质特征、属性。演绎时注意大小前提的正确性,如: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既是比较归纳的结晶,也是演绎的功劳。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的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及运用等活动,科学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敏捷性。下面谈谈科学探究的几种能力。(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在亲身实验的条件下观察事物的能力,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重在观察、发现问题,在科学探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观察到的内容通过文字描述或者绘图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2)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生活、学习活动中,对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或学习化学时遇到的一些事例,能依据所给资料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对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3)操作能力科学探究往往是以实验为载体进行的,而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是通过实验验证假设与猜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要动手实验,首先要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然后再按一定的操作顺序进行操作。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就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4)分析能力分析是通过对整体中的各个部分进行单独研究从而了解整体本质的探究方法。实验过程中要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规律,然后要思考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对你的假设是否有帮助。对整体中各个部分的研究是认识整体过程的基础。 (5)比较能力比较是将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物,通过诸多方面的比较,从而得出异同的过程。比较是分类、归纳和概括的基础。比较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认识事物、掌握规律起着巨大作用。因此,在科学探究中应重视比较能力的培养。(6)归纳概括能力归纳概括是根据一部分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要正确地做出归纳概括,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就必须具有代表性、广泛性。如: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即可归纳概括出大多数酸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就利用r归纳概括技能。 (7)推理能力当你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出解释时,即在进行推理时,要注意推理不一定就是事实,即使是根据正确的观察做出的推论,也可能是错误的。要证明推论正确,唯一的方法就是再进一步观察、调查和研究。(8)评价能力做出评价就是评估某件事情的好坏、对错。如:评价一个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操作是否方便,对环境是否有害等。做出评价前,需要全面地考虑到事情的正面与反面,并明确自己持有什么样的观点和评价标准。在科学探究中要学会评价。 (9)合作学习能力化学学习中的科学探究过程,往往是学生小组或团队活动的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应具有团结协作、资源共享的能力。化学科学探究性试题分类: (1)发现问题类探究题从生活现象、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中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解释此类问题的关键:观察、分析、联想,提出的问题要有探究价值,要有利于设计实验方案,有利于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解答此类探究题的方法:根据题目要求,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和假设。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提出问题和进行猜想: a.从“对立面”中发现问题和猜想;b.从“逆向思维”中发现问题和猜想;c.从生活或实验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d.从探索闪果中发现问题和猜想;e.在异常中发现问题和猜想;f.在类比中发现问题和猜想;g.在归纳判断中发现问题和猜想;h.在“理所当然”中发现问题和猜想。然后结合猜想,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宏观性质和特征)去解答问题。注意提出的假设要周密、合理,有科学依据。 (2)假设、验证类探究题对问题有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并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出初步验证计划,以便设计实验方案。解答时,一是要围绕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假设或猜想,假设越全面,结论越可靠;二是要注意假设的合理性,要符合化学规律、化学原理,不能凭空设想;三是要从本质上去分析现象,抓住本质提出假设。(3)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类探究题此类探究题是运用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的证据,并对所收集的证据和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通过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对结论作出正确的解释。收集证据,要有较强的实证意识,会观察、记录,准确精练的表述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4)结果分析、反思与评价类探究题此类探究题是对所获得的事实、证据进行总结、归纳,得出正确结论,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解答时可用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等方法对证据和事实进行加工处理,利用逆向思维,对探究结果进行评价。而实验评价题是由题目提供一套或多套方案,从某一角度或几个方面评价方案的优劣。(5)综合性探究类此类探究题是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中的几要素进行全方位的考查,体现探究的全过程,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实践经验和亲身体验,探究性地提出问题,用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进行推理、判断,根据试题的目的和要求,结合题设巾的材料,进行解答,思维要有开放性。碱的定义:碱是指在溶液中电离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碱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可用通式R(OH)n表示。从元素组成来看,碱一定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常见的碱:(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属于碱。除这两种碱外,常见的碱还有氢氧化钾(KOH)、氨水(NH3·H2O)、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中的氢氧化铝[Al(OH)3)。 (2)晶体(固体)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表而潮湿而逐步溶解的现象叫做潮解。氢氧化钠、粗盐、氯化镁等物质都易潮解,应保存在密闭干燥的地方。同时称量 NaOH固体时要放在玻璃器皿中,不能放在纸上,防止 NaOH固体潮解后腐蚀天平的托盘。 (3)熟石灰可由生石灰(CaO)与水反应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碱的通性
常见的碱有NaOH、KOH、Ca(OH)2、氨水的特性:①氢氧化钠(NaOH)俗名苛性钠、火碱、烧碱,这是因为它有强腐蚀性。NaOH是一种可溶性强碱。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暴露在空气中易潮解,可用作碱性气体(如NH3)或中性气体(如H2、O2、CO等)的干燥剂。NaOH易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固体。NaOH溶液可以腐蚀玻璃,盛NaOH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磨口的玻璃塞,只能用橡胶塞。 ②氢氧化钙[Ca(OH)2]是白色粉末,微溶于水,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其水溶液称为石灰水。Ca(OH)2也有腐蚀作用。Ca(OH)2与CO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常用于检验CO2。 Ca(OH)2+CO2=CaCO3↓+H2O Ca(OH)2能跟Na2CO3反应生成NaOH,用于制取NaOH。反应方程式为: Ca(OH)2+Na2CO3=CaCO3↓+2NaOH ③氨水(NH3·H2O)是一种可溶性弱碱,NH3溶于水可得氨水。有刺激性气味,有挥发性。将氨气通过盛放氧化铜的玻璃管,生成氮气、水和铜,其反应方程式为: 2NH3+3CuO=(加热)=3Cu+N2↑+3H2O,说明氨气具有还原性。此外,KOH、Ba(OH)2也是常见的可溶性强碱。不溶的碱大多是弱碱,如:Fe(OH)3、Cu(OH)2等。他们的共同性质是热稳定性差,受热易分解生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和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比较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的比较
几种碱的颜色和溶解度
概念性质的理解①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要防止沽到皮肤.上或洒在衣服上。如果不慎将碱液沽到皮肤上,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②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属于物理变化;而氧化钙溶于水放热是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属于化学变化;生石灰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可以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③由于NaOH易潮解,同时吸收空气中的CO2发生变质,所以NaOH必须密封保存。④保存碱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橡胶塞、不能用玻璃塞,以防止长期不用碱溶液,碱溶液腐蚀玻璃造成打不开的情况。⑤只有可溶性碱溶液才能使指示剂变色,如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但不溶性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如Mg(OH)2中滴加无色酚酞,酚酞不变色。 ⑥盐和碱的反应,反应物中的盐和碱必须溶于水,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难溶物、气体或H2O。铵盐与碱反应生成的碱不稳定,分解为NH3和H2O。 ⑦碱与酸的反应中碱可以是不溶性碱,如 Cu(OH)2+H2SO4==CuSO4+2H2O。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鉴别:NaOH与Ca(OH)2的水溶液都能使酚酞变红,故鉴别NaOH和Ca(OH)2不能用指示剂,通常情况下,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鉴别NaOH和Ca(OH)2 方法一:通入CO2气体,NaOH溶液与CO2气体反应后无明显现象,但Ca(OH)2溶液即澄清石灰水与 CO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方法二:滴加Na2CO3溶液或K2CO3溶液,NaOH溶液与K2CO3,Na2CO3溶液不反应,但Ca(OH)2溶液与 Na2CO3、K2CO3溶液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Ca(OH)2+ Na2CO3==CaCO3↓+2NaOH,Ca(OH)2+K2CO3 ==Na2CO3+2KOH。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方法通常情况下,将二氧化碳气体直接通人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很难直接判断二氧化碳气体是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因此,要判断二氧化碳气体确实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可以采取如下两种方法: (1)检验产物的方法:验证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的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钠,检验碳酸根离子是否存在。通常检验碳酸根离子的方法是: 方法1:取样,加入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溶液中存在碳酸根离子。方法2:取样,加入氢氧化钙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溶液中存在碳酸根离子。上述两种方法其实也可以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而且方法I还可以用于除去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 (2)改进实验装置,通过一些明显的实验现象间接证明二氧化碳气体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如:
碱的命名:一般读作氢氧化某,如:NaOH读作氢氧化钠。变价金属元素形成的碱,高价金属碱读作氢氧化某,如Fe(OH)3读作氢氧化铁,低价金属碱读作氢氧化亚某,如Fe(OH)2读作氢氧化亚铁。氨水:氨气的水溶液俗称氨水,主要成分是NH3·H2O,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液体,具有挥发性。浓氨水能挥发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NH3。氨水显碱性,能使指示剂变色。氨水的组成中含有N元素,因此可通过与酸反应生成铵盐来制氮肥,其本身也是一种氮肥。在化学实验中一般可用浓氨水做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发现相似题
与“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酚酞显红色.氢氧化钠溶液中..”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563434640921775933514173285185971在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滴加酚酞后溶液显红色,再滴加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由红变无色.1)他们研究的问题是____1.酚酞溶液遇酸、碱溶液能显示不同颜色吗?2.酸和碱溶液能发生反应吗?(2)甲认为反应后得到_百度作业帮
在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滴加酚酞后溶液显红色,再滴加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由红变无色.1)他们研究的问题是____1.酚酞溶液遇酸、碱溶液能显示不同颜色吗?2.酸和碱溶液能发生反应吗?(2)甲认为反应后得到的溶质是硫酸钠,乙认为有两种,它们是__、__.请问是为什么呢,
1)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注: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果是生成无色的可溶性的盐是看不到现象的,往碱中加入酚酞,在滴入酸,是通过颜色变化判断中和反应的进行)1.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2.酸和碱能发生反应.2)硫酸钠和硫酸(溶液有红色变成无色,说明碱已经没有了.此时,两种物质可能恰好完全反应,也有可能是硫酸过量)
1 他们研究的问题是(.酸和碱溶液能发生反应)
要是研究.酚酞溶液遇酸、碱溶液能显示不同颜,可以分别加入在两个含有酚酞的溶液中。2 一种是 硫酸钠,另一种是硫酸钠和硫酸(硫酸过量时)
通过颜色变化可知酸、碱溶液反2)2)硫酸钠、硫酸
2.酸和碱溶液能发生反应吗?硫酸钠和硫酸氢钠证明过氧化钠加入水生成了氢氧化钠,在生成的溶液中滴加了几滴无色酚酞溶液_百度知道
证明过氧化钠加入水生成了氢氧化钠,在生成的溶液中滴加了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回答第二个方案:生成的过氧化氢使溶液褪色.假设二__________________方案二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下第一个的方案怎么回事,再滴加过氧化氢溶液,在生成的溶液中滴加了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请对此现象进行探究,不需要说出方案实施的具体结果,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在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结果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先变红后褪为无色.方案一.)假设一.(只需提出假设方案为了证明过氧化钠加入水生成了氢氧化钠
.,它会慢慢地转化成无色羧酸盐式,在碱性介质中很不稳定.2的溶液里为无色的内酯式结构,很快红色退去变成无色.2时为红色的醌式结构,当pH&gt,酚酞开始变红,还是做控制变量法来验证:H2O2有强氧化性,在pH<8,酚酞试剂滴入浓碱液时,酚酞的醌式或醌式酸盐.第一方案..所以这要做控制变量来验证假设 第二方案,,可能会氧化掉酚酞使其褪色。所以;遇到较浓的碱液,会立即转变成无色的羧酸盐式;8.因为酚酞是一种弱有机酸:氧化钠溶液太浓导致酚酞褪色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生成的氧气使溶液褪色方案二,再通入氧气:在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人酚酞试液假设。 第一个方案是验证双氧水是否能氧化色素使其褪色的
氢氧化钠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012o齐齐哈尔)实验课上,小舟同学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过滤后得到无色溶液,他说:“我制得了氢氧化钠溶液!”(1)小帆同学却说:“这种无色溶液中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钠”他做了如下实验
用试管取无色溶液少许,滴入2滴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无色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小玉认为小帆的实验方案也不严密,不能证实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理由是:碳酸钠溶液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2)小玉设计了另一个实验: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可溶性的钡盐溶液或钙盐溶液②过滤,向滤液中滴加几滴硫酸铜溶液
③生成白色沉淀④生成蓝色沉淀
无色溶液中确实含有氢氧化钠(3)小玉的实验可靠性高的原因是①排除碳酸钠的干扰②证明有氢氧化钠的生成.考点:;.专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盐与碱的反应,盐与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加入的碳酸钠过量时,滤液中的溶质有两种: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因此小帆的实验方案不严密.因此要证明有氢氧化钠生成,就必须排除碳酸钠溶液的干扰.排除碳酸钠溶液的干扰时,不能加入和生成新的碱性溶液.解答:解:(1)因为加入的碳酸钠是过量的,而碳酸钠显碱性,也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故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不能证明有氢氧化钠的存在;(2)因为制得的溶液中有碳酸钠,所以应首先除去碳酸钠,故可用可溶性的钡盐或钙盐溶液,与碳酸根反应生成沉淀,从而除去了碳酸钠,然后把沉淀过滤去,向滤液中滴加几滴硫酸铜溶液,生成了蓝色沉淀,故能证明有氢氧化钠存在;(3)小玉的实验可靠性高的原因是,首先排除了碳酸钠的干扰,其次能证明氢氧化钠的生成;故答案为:(1)碳酸钠溶液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2)①足量的可溶性的钡盐溶液或钙盐溶液.③生成白色沉淀④生成蓝色沉淀(3)①排除碳酸钠的干扰;②证明有氢氧化钠的生成;点评:本考点属于实验设计题,是中考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根据物质之间的反应条件,物质的溶解性规律和除杂质的条件,要认真分析,综合把握.还要加强记忆除去常用离子的方法,注意不要加入新的杂质,本考点经常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答题:★★★☆☆推荐试卷
解析质量好解析质量中解析质量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氢氧化钠溶液的配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