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雨的各种奇特而又罕见的现象现象及其原因,要详细点的...

雨的各种奇特的现象说明下、、详细点、、
雨的种类很多,除了酸雨,有颜色的雨外,还有许多有趣的雨,比如蛙雨,铁雨,金雨,甚至钱雨.它们都是龙卷风的杰作.  雨的分类首先要看以什么为标准进行划分的:  1.按照降水的成因分:  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台风雨(气旋雨)   2.按照降水量的大小:  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6个等级.  小雨:0.9.9毫米/天;  中雨:10~24.9毫米/天;  大雨:25~49.9毫米/天;  暴雨:50~99.9毫米/天;  大暴雨:100~200毫米/天;  特大暴雨:大于200毫米/天.  3.按照降水的形式:  降雪、降雨、冰雹...  雨量等级划分标准是:日降水量在0-10毫米之间为小雨;在10-25毫米之间为中雨;在25-50毫米之间为大雨;在50-100毫米之间为暴雨;100-200毫米之间为大暴雨、大于200毫米的为特大暴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不同季节雨的特点,奇特现象.
一丝不挂Et8
初夏到秋天的雨:雨量大,时间短,多雷层雨,范围小.农村人说:夏雨隔灰堆,秋雨隔牛背.是说牛背这边湿,另一边干.雨后多彩虹.深秋到下一年春天的雨:多蒙蒙细雨,时间长,(连下几天),范围广.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上期我们谈到了如何用地道的美语来谈论炎热的天气,今天我们来说说如何谈论雨雾天气等。
  1. 我们来说说谈论雨天,一般来说,下雨我们可以用rain,那么如果是下倾盆大雨呢?我们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 It rained cats and dogs last night.
  昨晚雨下得很大.
  Rain cats and dogs是一句非常受欢迎的俚语啦,几乎每个在美国的外籍学生都懂得用rain cats and dogs来形容雨下得很大,当然如果你不想用俚语的讲法,你可以单说, &It's raining really hard.& (雨下得很大),或是 &We're having a heavy rain.&同样也是雨下得很大.
  ② We had a downpour.
  我们刚遇到了一场倾盆大雨.
  中文里常形容下雨像是用「倒」的一样,这在英文里也有同样对等的字眼喔!英文里用的是downpour这个字,形容下雨像是用倒的一样(pour单独解就是倒水的意思),所以下雨像是“用倒的”我们可以说,&We had a downpour.&
  ③ 另外有一个十分口语的讲法,&It's really coming downout there.&也是形容雨下得很大,像是用「倒」的一样.
  2. 当然,如果只是下毛毛细雨,用rain也不是很准确,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说:
  ① It's just sprinkling.
  只是在下毛毛雨而已。
  在英文里不管下毛毛雨或是毛毛雪我们都可以用drizzle和sprinkle这两个动词来表示,Drizzle这个字就是气象术语里「下毛毛雨」的意思,而sprinkle则是一个动词表示「撒」,但也常被用来形容毛毛雨,常听到的用法就是, &It's drizzling.&或是&It's sprinkling.&
  ② 另外还有一个字叫scattered rain,指的则是零零星星地降雨,例如:
  We have to cancel the track and field contest because of the scattered rain.
  因为零星的降雨所以我们必须取消田径赛。
  3. 接下来是谈论刮风天气:
  We can't play tennis today because It's too windy.
  我们今天不能打网球因为风太大了.
  「刮着风」美国人通常用形容词windy这个字来形容,例如“It's windy.”简单明了,如果是刮着「微风」,我们还可以用“It's breezy.”来形容.
  4. 然后,我们来看看下雪或者冰雹天气怎么说:
  We had 3 inches of snow and sleet last week.
  上个星期下了三英寸的雪和冰雹。
  在水文学里的降水可分为几种:rain,snow,sleet和freezing rain,我想rain和snow大家都知道,不必多说,而sleet呢?指的则是「冰雹」,是没有结晶的冰粒,不像雪花有著不可思议我六角形结晶,还有freezing rain指的是「冻雨」,形成的原因是雨水的温度早就低于零度,却因为缺少结晶的条件所以没有凝结成冰晶,但是一降到地面就立刻冻住了,这就是freezing rain,这几种降水在美国的冬天都常见。
  5. 最后,我们来稍微了解一下一种奇特的气象:
  The devil's beating his wife.
  魔鬼正在打他的老婆. (正在下太阳雨)
  当你偶然间看到外头出著太阳却又一边在下雨时,你是否会感觉到大自然的神奇呢?对中国人而言,晴天下雨算是一种好兆头,但对美国人而言,他们觉得这是一种异象,并不是件好事,所以当他们小时候好奇地问父母为什么会一边下雨一边又出太阳呢?他们的爸妈就会告诉他们:&The devil's beating his wife.& (魔鬼正在打他的老婆)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能飞英语(),教育培训软件公...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示例: 一个“竹”字,让你仿佛看到了翠绿秀颀的万竿青竹,耳边竹风飒飒,地上竹影婆娑。一个“旦”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云蒸霞蔚,气象万千。试题分析:解此类题要抓住例句的句式特点和修辞手法,仿照其特点造新句。仿写时要注意形似和神似。本题要注意选取的汉字应兼有形美和义美特点,再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相应的比喻句。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以“地上的狮、虎”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5分)天鹅在水中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所有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而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就不是这样,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地上的狮、虎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宣传短片“走基层”的宣传语,请以此为示例,分别为“读书”“交友”各写一句宣传语。(4分)示例:走基层: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1)读书:&&&&&&(2分)(2)交友:&&&&&&(2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请在庄子、屈原、史铁生中任选两人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4分)示例:鲁迅是寂寞的,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是寂寞的,&&&&&&&&&&&&&&&&&&&&&&&&&&&&&&&&&&&&&&&&&&&&&&&&&&&&&&&&&&&&&&&&&&&&&&&&&&&&&&&&&&&&&&&&&&&&&&&&&&&&&&&&&&&&&&&&&&&&&&&&&&。&&&&&&&是寂寞的,&&&&&&&&&&&&&&&&&&&&&&&&&&&&&&&&&&&&&&&&&&&&&&&&&&&&&&&&&&&&&&&&&&&&&&&&&&&&&&&&&&&&&&&&&&&&&&&&&&&&&&&&&&&&&&&&&&&&&&&&&&。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今年央视春晚的相声《这事不赖我》播出后,反响强烈,对这种遇事一味推卸责任的做法你怎么看?请以“责任”为话题,仿照下列例句,写两句话 ,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大体一致。(5分)例句:爱心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头的阴云;爱心是一场绵绵的春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答:&&&&&&&&&&&&&&&&&&&&&&&&&&&&&&&&&&&&&&&&&&&&&&&&&&&&&&&&&&&&&&&&&&&&&&&&&&&&&&&&&&&&&&&&&&&&&&&&&&&&&&&&&&&&&&&&&&&&&&&&&&&&&&&&&&&&&&&&&&&&&&&&&&&&&&&&&&&&&&&&&&&&&&&&&&&&&&&&&&&&&&&&&&&&&&&&&&&&&&&&&&&&&&&&&&&&&&&&&&&&&&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请模仿下面《数学的光彩》中的句式,在《语文必修5》中任选一篇课文或以课文中的人(物)作为陈述对象,再写一个句子(字数可酌情增减)。(4分)数学,使用数字、图形以及大量奇特的符号构成了它的特定形式,这种形式就像一堵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墙,挡住了它的光彩,实在令人遗憾。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把下面的长句变成语意连贯的三个短句。(6分)(不改变原意,可适当增加词语)。布什总统向国会提出约旦国王侯赛因逝世后,王储阿卜杜拉继位首次执掌国家大权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威胁是经济薄弱,美国政府应加快向约旦提供援助的要求。&&&&&&&&&&&&&&&&&&&&&&&&&&&&&&&&&&&&&&&&&&&&&&&&&&&&&&&&&&&&&&&&&&&&&&&&&&&&&&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根据提供的上联对出下联,平仄不论。(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即可)(3分)(1)上联:读《人民日报》通晓世事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联:仁人献策替国家除害兴利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两个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连贯完整。(6分)我是一朵白云,/亲情是包容我的蓝天。/我是一棵绿树,/亲情是滋养我的土地。&&&&&&&&&&&&&&&&&&&&&&&&&&&&&&&&&&&&&&&&&&&&&&&&&&&&&&&&&&&&&&&&&&&&&&&&&&&&&&&&&&&&&&&&&&&&&&&&&&&&&&&&&&&&&&&&&&&&&&&&&&&&&&&&&&&&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天水的求雨:非常事件的象征处理安德明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天气的好坏不仅直接决定着农事的丰歉,而且也对人的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风调雨顺往往既是五谷丰登的保证,又是人得以平静、安定和有秩序地生活的前提;恶风暴雨总是会带来歉收饥馑,也会为人的生活带来动荡和无序。我们可以用“带”来概括好的天气及人平常的、有秩序的或世俗的生活与行动等,用“非常”来概括自然灾害及人异常的、无秩序的或神圣时空下的生活与行为等。[1]一旦出现“非常”的天气(灾害),促使它尽快转化为“常”,便成为人们普遍的愿望和共同的努力目标。几乎每一个地域的传统农地人群,都有自己的促使这种转化的手段。无论其有效性或合理性如何,而且由于地域及“非常”的具体状况不同,这种手段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都是属于具有特殊适应性的地方传统知识或经验的范畴,其手段本身及其付诸实施的过程,也往往因形势的“非常”而表现出一种“非常”的特征。甘肃天水一些农村地区每逢干旱所举行的求雨仪式,正是这种手段的一种体现。本文将利用笔者田野调查所获得的材料,对该地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这种“转化”手段加以分析和探究。
  由于行政区划的数次变更,“天水”这一地名所包括的范围有些含混,这给它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不便。我们在这里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天水”,即今天水市秦城、北道两个县级区所辖范围,也即1985年以前的天水市(县级)和天水县,民国及解放初期的天水县。今天作为行政区的“天水市”,还辖有秦安、甘谷、武山等五个县,这或可作为广义的“天水”,但不属于本文所涉及的地区。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居渭河中游,东西跨度为东经105o20′~105o42′,南北跨度为北纬34o06′~34o48′。这一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成果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定居。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的先祖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周孝王开始正式使之“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复续嬴氏祀,号曰嬴秦”(犬丘即在今北道区西南的牧马滩一带)。从此天水成为秦国先祖的发源地。以后历代在这里都有行政建制。由于它地处陕、甘、川三省的交界,不仅具有重要的交通和军事地理意义,在文化上,也成为关中、关西和巴蜀文化的交汇点。
  该地区处于秦岭地槽和陇西陆台两大地质构造单位的过渡地带。秦岭山地自西向东横贯其南部,形成山高谷深的特点。其北部属于陇西黄土高原之南缘,由于渭河及其支流的冲刷,这部分地区被切割成梁状谷地,构成了两山之间有一沟,两沟之间有一山的地貌。这种状况使得该地区多山地而少川地,在总土地面积中,山地占有91%之多。占该地区总人口四分之三的160余万农民(主要是汉族),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耕耘和生息着。多山地的状况使其农业生产受到较大的限制,除小部分生活在河谷地带的人们之外,大多数生活在山区的农民,往往要克服土地质量差、交通落后、农业科技手段应用较少等困难,利用因当地人口分布不均造成的地广人稀的优势,通过“广种薄收”的方式来维持生计。
  复杂的地形地貌也给天水的气候造成较大影响。该地区处在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带,气候资源丰富,热量条件充足,降水量较多,适宜小麦、玉米、黄豆、马铃薯等各种农作物生产,这使得天水素有“小江南”的美称。适宜的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业土地资源的不足,使当地许多落后地区的农业生产者得以相对稳定地过一种“靠天吃饭”的生活。但由于地形地貌的错综复杂,该地区气候又有较大的垂直变化,形成了许多小气候区。它们大致可分为西北部和东部河谷川区、中部的黄土粱峁沟壑区,以及南部、东南部的森林区。全地区75%的耕地集中在西北部和中部。
  干旱是当地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它的成因同天水距海遥远、雨量四季分配不均、太阳辐射强等有关。干旱主要发生在该地区西北部、北部和中部,几乎每年都会遇到。其类型主要有4~5月的春旱和7~8月的伏旱两种。前者对处于拔节、抽穗、开花至灌浆期的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极大的危害,后者则会严重影响处于孕穗开花期的玉米的产量。前者发生的频率高于后者,而后者由于是发生在当地高温期,其危害比前者要严重许多。
  当地很多农村地区有着较强的民间信仰之风,并且在今天有日渐盛行的趋势。其信仰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强烈的功利目的。人们几乎都是为了祛病、升学、发财、求子等目的才去烧香祈神的。二是所祈求的神灵虽然也有城隍等较普遍的大神,但更多的则是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地方神,如“方神”等。参加民间信仰活动的,以中、老年人为主,但年轻人在此风气影响下,也开始有所参与。近年来农业科技手段在当地得到了极大推广,即使在贫困的山区,化肥、农药等也都已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普遍使用。人们努力地要通过客观的、科学的手段来获得更大的丰收,但是在天气面前,却仍然表现出力不从心。每当骄阳似火、赤野千里,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威胁之际,在当地西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农村地区,人们既没有其它理性的手段来解除大灾害,传统的求而,便自然而然地被作为一种有效的“经验”加以应用了。[2]
等待地上的水:“非常”形势下的“非常”行动
  天水的求雨,通常都是以村或“方”为单位组织和举行。村大多是自然村,但也有由几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方’是由几个毗邻并且从地理特征上比较集中的村落构成的区域,有的相当于一个行政村,有的则包括两个左右的行政村,一般都有该区域共同敬奉的方神。尽管各村或各“方”所敬奉的求雨主神都各有不同,但其求雨仪式的过程却是大体一致的。
  每当旱情严重之时,温和的天气一下子由“常”变为暴虐的“非常”,处于正常生活中的人也由于眼见庄稼即将枯死却无计可施而忧心如焚,心态和生活的秩序都逐渐变为“非常”。于是村中的长者便会聚集在会长[3]家中商议求雨,他们代表了所有村民的愿望。一旦议定,即晓谕全村或全“方”,邀请阴阳先生,开始求雨仪式。
  由于无论春旱或伏旱,都发生在当地农闲时期,为旱灾所折磨着的人们很容易就被发动起来。男子主动集中到求雨主神的庙宇中来,女子则自觉遵守“回避”的禁忌。整个村落的人都开始从平时的世俗生活进入了神圣的状态,在行动上从“常”转向“非常”。而“非常”的形势,则从仪式发动之始,便在人们的心灵上开始了向“常”的转化。
  这种转化的过程是漫长而又艰难的,由一系列复杂的环节构成。它们由阴阳先生来具体主持。会长尽管是仪式的组织领导者,但仪式具体的行动过程,则都须听从阴阳先生的安排。
  第一个环节称作“肃坛”。由全长率领村中男子在求雨主神的庙中日夜供奉香火,阴阳先生念诵《灵宝忏》、《救苦经》等经文。从此往后各环节中,参加众人都须斋戒,并禁止妇女参与或围观。街市或村中广场要悬挂黄纸书写的“过街吊子”,所书内容有“上施行云,下救黎民”、“布云施雨,泽润生民”、“急救万民,急速解旱”、“天旱流行,抗旱急矣”等等。[4]同时街市禁止买卖葱、韭、蒜、肉等各种荤腥之物。从肃坛开始,整个过程中_一律严禁人戴草帽,即使是过往行人也必须遵守这一禁忌,否则将遭到斥责或鞭打。
  有的村子在肃坛时要请出神像,去帽脱靴并戴枷,晒在当院,再在其前设香案供香火。这种较严厉的做法,据说是为了让神到天上感动玉帝,而不是为了处罚他。但这种做法并不多见。
  肃坛共三天,如果三天内下了雨,则结束活动并酬神。但如无雨,则要进入下一步骤:“安湫”。
  “湫”本音qiu,水泉之意。但天水地区的人们都以之特指求雨时需要祈得的少量“神水”,即神灵赐给雨水的信息物,读音作jiu。它需在“湫”泉或“湫”洞去求得。每一位求雨的主神都有自己的“湫”泉或“湫”洞,一般距神庙四、五里到四、五十里不等,是该神所固定拥有的圣地,也是求雨仪式中人们通常必须要前往的地点。“湫”泉是一汪泉水,一般为川谷地区所常有。“湫”洞是一个比较潮湿的山洞,洞顶石上可以渗出水,多为山区所有。其所在地都比较偏僻隐秘,有的还格外险要。[5]它们的发现,据说同“爷脚子”[6]有关,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上辈人传下来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方式。
  安“湫”时,先派人从“湫”泉或“湫”润以干净容器舀取或接取一些“湫”水,献在神案上,并在案前设缸,缸中插柳。然后由阴阳先生发一道“牒文”,祈求神灵降雨。在整个求雨过程中,阴阳先生要在神前焚烧数道以黄纸所书的文书(即“发文”),其内容格式大体一致,只据不同神名,地名略加更改即可。笔者从北道区石佛乡野山里村刘继祖阴阳处所获的一份“文书”是这样的:
抗旱祭风保雨消灾事
  言念众等,叨生宇宙,恒翼清平。托天地好生之德,蒙神圣负护之恩,支援一方。近月来旱象严重,农民惶恐,投告无门。旱既太甚,生灵涂炭,禾苗日就枯槁,不殄心忧,生民难存。因而众等商议安坛上湫祈雨救灾之法。恳祈上圣默佑,怜念愚民,大发慈悲之心,广开宏恩之路,救当今之旱象,救万民之苦灾。制止恶暴之风不再发生,速使雨霖即降,滋润苍生,起死回生,万感灵应。风调雨顺,物阜民康,田苗兴旺,人物盛昌。一方众等永感德不忘神圣之恩义。
  发文之后,阴阳先生念《请神经》。神坛前事先已设置好以黄表纸糊成、书有各神名的诸神牌,阴阳先生在诵经中依次拜呼诸神名。北道区东泉乡王家沟沱村李阴阳所藏之《雨经》,其前附有“祈雨坛立神位式”,兹转录如下:
  天京金阙玉皇上帝陛下位居中
  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位居前中
  天地三界十方行雨龙王位居左
  天地水府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位居右
  南无法雨观世音菩萨位居次左
  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位居次右
  龙虎山天师洞微张真人位居三左
  北极玄天紫微大帝位居三右
  木郎太乙三山行雨神仙位居四左
  敕封协天大帝关圣帝君位居四右
  (以上俱后坐)
  山川社稷之神位居前左
  风云雷雨之神位居前右
  五方行雨大龙王位居前次左
  四海行雨大龙王位居前次右
  敕封九河行雨金龙王位居前三左
  敕封四渎行雨老龙王位居前三右
  雷霆都司行雨邓天王位居前四左
  五方井泉行雨任天王位居前四右
  本州城隍忠烈圣帝位居前五左
  本境土地福德明神位居前五右
  请神之后,阴阳先生开始念诵《雨经》,包括《请雨龙王经》、《大雨龙王经》和《祈雨消魔经》三部分。而会长及其他众人,从阴阳先生发文开始,就都要轮班在香案前跪拜(每班一般跪拜一柱香时间)。
  安“湫”共三天。如果仍不见下雨,则由会长主持,经过在神前抽签选择一位童男为“抱‘湫’瓶人”,携带和保护盛“湫”的小瓷瓶,再由强壮男子组成二十余人的队伍,抬神像(或木神牌),阴阳先生相随,敲锣打鼓,前往“湫”泉或“湫”洞“取‘湫’”。庙中则有人留守并供香火。
  取“湫”是整个求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艰苦的环节。取“湫”之人首先要经受长途跋涉之苦――尤其是“湫’所在之地较远的,同时又要忍受烈日的曝晒,而草帽等遮阳的工具却被严格禁止使用,甚至路上遇到戴草帽的行人,队伍中也会有专人持柳条儿抽打和驱赶。不过求雨者却都可以戴柳条帽。
  这时的求“湫”要远比安“湫”时的舀取或接取艰难许多。人们到达“湫”所在地之后,安放好神像(神牌),焚香祈告,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安置“湫”瓶:如在“湫”洞,则把红布蒙口的“湫”瓶放在正对洞顶潮湿石块的地上,让“湫”从上降入,称作“降‘湫’”。倘在“湫”泉,则以红头绳倒悬“湫”瓶于泉水之上,以黄纸为捻,连接泉水与瓶底,再在瓶上插以柳条,上覆红布,等“湫”从下升入瓶中,称作“升‘湫’”。然后,阴阳先生念《三官水忏》,并发文书,众人跪于一旁。又有二人交替起伏不断,持香以拜。随即开始漫长的等待。
  这期间,旁跪者中有专人负责,每隔一段时间便以香头插入“湫”瓶底检验。如发现马蹄状的香头已湿,即证明瓶底有了“湫”,这叫做神给了“一马蹄的雨”。这时才可返回。得“湫”有时需一昼夜,有时则需几天几夜,据说关键在于求“湫”者是否心诚,神是否高兴。
  取“湫”过程中“湫”瓶摆放方式同“湫”的获取之间就常理所显示的表面上的不可能,增强了得“瞅”的神秘感和“湫”的神圣性、以及神灵的伟大力量,也是仪式“非常”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不过这种神秘或神圣性,偶而也会因人们为了减轻劳累等、进行取巧而遭到破坏:有时由于等待时间过长,持香头验“湫”瓶之人便暗中把香头在水中蘸湿并告诉大家有“湫”了。因过度劳累而乐于早点结束的众人,即使发现了他的作弊,也往往心照不宣。于是都高高兴兴地返回。有时,真正得“湫”后,由于赚“一马蹄的雨”太少,有人又会在泉水中再去舀一下,使瓶中水多一些。当然,这种取巧的做法一般是很少发生的。
  取“湫”返回之时,“湫”瓶要以红布裹紧,由“抱‘湫’瓶人”用另一条红布带紧拴在身上,揣在怀里,妥加保护。归途经过较大山口,还要进行祭风,由阴阳先生念《雷声经》或《动雷经》,并发一道文书,众人跪拜。其目的是为了请雷神、风神开恩,既助雨势,又不要有过大的恶风暴雨。路途较近而又不经过山口的,则是在回庙后祭风。
  回庙后,安置好神像(种牌),把“湫”瓶供奉在香案上,焚香烛,阴阳先生念《玉皇经》,众人跪拜。然后,仍使香火不断,开始等待降雨。据说“湫’刚刚获得时只在瓶底上有一点,但在返回的途中或到庙里之后,“湫”瓶却会溢满,这叫做“‘湫’发了”,说明雨即在眼前。而取“湫”之后一般都会下雨。
  下雨之后,便要还“湫”[7]并还愿。但如果回庙三天之后仍无雨,则需择定吉日举行“游‘湫’”。即在庙中派人留守,供香火不断,并看护“湫”瓶,大多数男子则跟随会长与阴阳先生,手持柱香,抬神像(神牌),先在庙前、村中广场、主要街道等处结队来回穿行,[8]再沿附近各神庙游走。并要在各神庙停留,阴阳先生念经。最后到达“天爷庙”,[9]阴阳先生念诵《皇忏》,并直接向“天爷”发文要雨,众人跪拜其旁。然后返回。
  据刘继祖阴阳讲,游“湫”之后一定会降雨。但如果始终不见下雨,则神庙中的香火就一直不能断绝,而且要不断举行游“湫”,直到雨水降下为止。
  下雨之后,则需“还‘湫’”。即把“湫”瓶中的水送还“湫”泉或“湫”洞。对“湫”决不可随意泼洒,否则会遭到神的惩罚。[10]
  最后的一道程序是“结坛”,即择吉日由阴阳先生念《玉皇经》,感谢神灵并请众神回宫,众男子跪拜。同时杀牲献祭,向神还愿,比较大的村落还往往要请戏班唱戏。[11]然后撤去神前香火。杀牲还愿后要由会长主持向各户分发祭品,称作“分会”。阴阳先生则一般会得到一定数量的酬金。活动中的一切费用,由各户分担。
  在整个求雨仪式中,“取‘湫’”是最为重要的关键环节。在“非常”的干旱形势之,“湫”洞或“湫”泉能够始终保持润泽,这本身就表现出一种神秘的“非常”特征。而它的“圣地”地位更增强了它非同一般的性质。取“湫”者们对
“湫”瓶所采取的特殊安置方式以及“湫”的神秘获得,则使仪式的“非常”特性得到了最鲜明的体现。取“湫”显然是人们在非常的形势下人为设置的一个“非常”情境,它使人们从对天上那无影无踪的雨水的无计可施,变成了对地上那亲眼可见的水在特殊处理后的一种期盼,使面对大范围的灾害时的焦虑转变为小情境中一种可以把握的等待。当等待到了人们所期盼的那特殊的水,“非常”的情境被克服,也就标志着大范围内的干旱开始了从“非常”向“常”(降雨)的根本性转变。
  然而,尽管这一转变的实现同人的努力密切相关,但在当地人看来,它归根结底还是神灵的力量显现的结果。
“非常”中的“常”:求雨中的神
  作为求雨活动中的主角,神灵从仪式一开始就得到供奉。而无论是在“常”还是“非常”的自然条件下,神灵都是无可怀疑的主宰者,可以说是永远的“常”。因此,当求雨仪式中一旦纳入神灵,对于求雨者来说,尽管他的行动由平时的“常”转变为神圣时空下的“非常”,但他所处的环境,则已经开始或象征性地开始了由灾害的“非常”向灾害去除的“常”的转变。
  天水求雨的主神,一般都是一村或一“方”所敬奉的地方神,出了这一范围,他们则不再受到敬奉。他们都被认为同雨水有密切关系,只有向他们求雨才会灵验。这类神灵,往往又都同当地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同某一地域有密切的地缘关系,一种是同某地域的人有密切的血缘关系。
  具有地缘关系的神灵一般是方神。他(她)起着负责管理一“方”各种事务的作用。方神实际上是一个神职,各“方”都有,但其具体担当者却因各“方”而不同,在求雨中的灵验程度也有着较大差别。例如北道区街子乡街亭村的方神为“九天圣母三后元君”,东泉乡王家沟沱村的则为“九天圣母大后元君”,秀家山村的为“九天圣母二后元君”,秦城区中梁一带的则为“二龙王”。这些方神当中,据说尤以秀家山村的“二后元君”求雨最为灵验。
  具有血缘关系的神灵大多都被认为是某村人或一村某姓人的祖先,具有家神的性质。例如街子乡黄家小山村的“八海龙王”,即被该村黄姓看作自己的先祖,而且是早年在该村附近的一个山沟修道成汕的。北道区石佛乡赵家窝驼村的“中海行雨龙王”,则被说成是该村赵姓的祖先,早年是个秀才,赶考时落水而亡,后被封为龙王。不过,尽管有这样的传说,黄家小山村附近的王家碾村及赵家窝驼村附近的王家窑村,在干旱时却也都会分别参加向这两位神灵求雨的活动。从这一点看,此二神似乎又具有类似方神的性质。
  可以看出,关于求雨主神的来历,对具有地缘关系的这一类,当地很少有较完整的传说,只有片断的说法。即某方神名叫某某,是某一“方”的管理者。而具有血缘关系的一类,却都是由某地域的人先祖转生而来,并且有较详细的相关传说,一般都被称作“龙”。他们均经历了一个由人到神(龙)的过程,是“化生”的结果。[12]
  实际上,以上这些神灵的功能并不限于求雨,在平时他们往往还起着佑护人丁兴旺、生意顺利、升学成功、疾病痊愈等作用,属于多功能的神。求雨只是其比一般神o另外多出的一项特殊功能――当然他们也主要由于这一特殊功能而闻名。这种对于平时“常”的生活与灾害发生之际“非常”状况兼管的功能,加上人们对其血缘、地缘关系的强调,使得求雨者得以更加安全、自然地渡过难关,从“非常”向“常”顺利地转化。人格化的神灵的参预,使冷漠而不可捉摸的自然灾害变得易于把握,而这些神灵与地方及地方上的人的密切关系,更使得祈求者因一种强烈而亲切的人情色彩,对于战胜眼前的困境充满了无限的信心。这一点,可以说正是中国乡村人情化的社会关系在神灵王国的体现。
  不过,对于为什么可以通过这些神灵来求雨,当地的解释却并不明确。有人说因为这些神都有“私雨”,但又有一种说法是这些神要去向王皇大帝要雨,或者是去向玉帝求得“雨尺”。[13]也许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便是“合理的”解释,而且它也正好可以说明前文“安‘湫’”部分提到的设置诸多神位的原因。
  从前文可以看出,求雨中请来的诸神,既有佛教的“观世音菩萨’,又有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当今皇帝’,但主要都是道教系统中的重要神o,包括统管神界与人间的“玉皇上帝”等及专司降雨诸事的“行雨龙王”等。这诸多的神灵,一方面反映出民间信仰的庞杂性,即对各领域内“有用”的神一律加以膜拜和祈求;而对人间帝王的供奉,既是过去时代的烙印,也体现着民间对于人世最高权力的神圣化信仰。另一方面,它又反映出地方传统与大的宗教(道教)传统之间的融合――天水悠久的历史和古代发达的文化为这种融合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作为求雨主神的地方神被纳入到了一个大的神界系统,尽管在这个系统中他们并没有被给予确切的地位,但作为“玉皇上帝”属臣的身份却大体是明确的。在求雨仪式中间,求雨主神是去向玉帝要雨,即使他(她)自己有“私雨”,也必须首先向玉帝求得“雨尺”才可降雨,否则会违犯天条。同时,要下雨还必须得到其他各路神灵的协助,“取‘湫’”返回时的祭风活动,也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这种富于想象力的“合理”解释,从当地关于干旱降临原因的说法中可见一斑:人们认为干旱是由于天帝发怒、为惩罚世风日下的众人而造成的。[14]前文所提“肃坛”时有些村落为神戴枷的做法,也体现出了人们这种对于神界秩序的认识。
  由此可见,作为求雨主神的地方神,在仪式中只是起到媒介的作用。他(她)既无法阻止干旱的降临,也无力独自解除已经降临的干旱,而是只能向最高的神o及专门司雨的神转达人们求雨的强烈愿望,促使干旱早日解除。这或许正是人间社会的官府、衙门机构在民间信仰中产生影响的结果:即人们只能通过地方的管理者向最高统治者转达自己的意愿。
  但归根到底,邀请诸多神o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加有效地驱除旱灾。众神的集中使整个仪式愈发显得完善和庄重;请神之时,阴阳先生要依次呼唱诸神名,并每呼一拜,其他众人则跪拜在神案前。这种连续的呼唱也在人们心灵上造成强烈的影响,从而使得参加者对于仪式更加充满神圣情感,对于战胜目前的困境也更加充满信心。从“常/非常”的角度来说,诸神的聚集与神名的诵唱,也是人为设置的一种“非常”的集中显现,它使处于“非常”环境中的人,对于向“常”的迈进具有了更加坚实的心理保障。
“非常”的协作:求雨中的组织
  求雨活动以村或“方”为单位举行,在举行之际,则需动员该村或“方”中全体人员参加或参预。热心的男子往往都会主动投入到活动中去,不去参加者也必须要遵守有关的规则和禁忌(即使有时不一定出于自愿),妇女则始终在仪式中受到排斥,她们也必须自觉地避开求雨的场所及求雨队伍。[15]整个群体表现出一种凝聚在神圣力量之下的空前团结,一种颇异于平常的“非常”。而正是在这种“非常”的集体力量作用之下,仪式才更显得庄严,神明才更容易被感动,促使“非常”的环境向“常”的转化,也才更加成为可能。
  群体的发动是由会长组织和安排的。会长按照传统是由各户轮流担当。但今天在一些较大的村落中(特别是行政村),随着其成员职业的逐渐多样化,以及组织唱戏等传统活动的工作为地方政府部门所承担,传统的“会长制”已逐渐消亡,求雨仪式中的会长,变成了由临时推举产生。其推举标准,首先是人品要正直,其次是对民间事务尤其求雨活动中的知识有较多的掌握,又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推举会长,大部分村庄仍然是从德高望重的中老年人中选择,但现在也有从二三十岁的青年人中选择的。
  会长的任务主要是负责仪式的组织工作。他要同村中诸长者商议决定活动中所花费的款项大小,负责收集(或派人收集)各户分担的钱款――有的村落往往有一笔积蓄,作为各种活动时的经费。在这样的村庄,收取钱款则在活动结束之后。对于所邀请的阴阳先生的人选,会长也常起到决定作用。更重要的,在整个仪式当中,会长要分派安排专职人员,负责管理账目――一方面是支出的款项,另一方面在活动期间也会有人捐赠香火线――以及采购各种香烛纸表、还愿的牺牲等。同时,求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当中,除了在阴阳先生念经时需要众人在神案跪拜(“跪香”)外,不念经的时候,也要专门安排人员值班,看守神案上的香火,使之一直不断。在“取‘湫’”和“游‘湫’”时,他不仅要主持挑选“抱‘湫’人”以及抬神像的人(既要年轻,也要“干净”),而且要安排留守人员。在整个活动中,有的村还要“办伙”,做素饭供阴阳先生及路途较远的参加者食用,这也要由会长来安排。
  此外,会长还须注意协调同当地行政领导之间的关系。特别在地方政府部门力量较强的一些行政村,会长往往要在求雨之前先征求行政领导的意见,至少要取得其默许。尽管今天行政力量对民间信仰活动的干预已很少,但求雨之前,会长仍然需要先向行政部门“通个气”。
  我们在前文已经提到,尽管会长负责着仪式过程的组织工作,然而仪式具体活动的主持人,则通常是阴阳先生。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阴阳先生在仪式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通过念经、发文等神圣、庄重的“非常”行动,使人与神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沟通。而在仪式中神位的设置、仪式次序的安排等方面,阴阳先生更是起着决定和指导的作用。一般的参加者,包括会长及其他长者,也许有的对于仪式的大概过程比较熟悉,却都无法清楚地掌握其每一个细节。因此,阴阳先生在仪式当中,既是人神之间的中介,又担当着司仪的职责。
  阴阳先生同会长的各司其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神权与族权分立的反映。而他对于求雨仪式知识的掌握同包括会长在内的参加者对此知识一知半解之间的对立,也恰好反映出民间文化中的一个规律:在某一特定领域的民俗知识方面(如求雨仪式的细节),只有极少部分的人(如阴阳先生)对它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他们可以称作是知识的“保存者”或“传播者”,但同时他们也要参加使这一知识付诸实践的活动,因此又是“行动者”。而大部分的人(如包括会长在内的求雨众人)则由于职业、兴趣、性格、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原因,对这一个知识并未给予过多的关注,因而对其具体内容并无了解,或者只有片断的了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同这一知识完全隔绝――我们之所以把它称作“民俗知识”,就是为了说明这是关于群体的生活事象的“知识”。其具体内容可能不为群体的大多数成员所知,但这大多数成员却实际上生活在这种民俗当中,切切实实地感受着此知识的性质、功能等等――他们在接触到此知识所涉及的领域时,对它其实早已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一旦受到“保存者”的引导,他们即可以十分确当地把这一个知识付诸实践。他们可以称作是单纯的“行动者”。[16]
  在会长同阴阳先生的组织、主持之下,举行求雨的村落表现出一种“非常”的协作,这种“非常”也会影响到周围地区,使邻近未举行求雨的村落,也对其活动给予支持、关心,同时也寄予极大的希望。这种支持主要表现在对于求雨活动有关禁忌的遵守,比如不戴草帽去该村,不往该村携带多的荤腥之物等。假如有人无意违犯了禁忌而被该村所派专人以柳条抽打,则除立即改过之外,也往往并不敢有任何怨言。
  在取“湫”之时,求雨队伍所经过的村庄,更会对求雨者表现出莫大的关怀和支持,一般都要鸣放鞭炮,设香案接神并备饮食瓜果招待求雨诸人。由于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恭敬行为也会使本村蒙受神雨的润泽,所以每个村于都希望求雨队伍在自己村中多盘桓些时刻。
  正是由于求雨村落中全体成员之间的高度团结与邻近村落的支持、协助,才使得人们能够在艰难的“非常”情境中支持十余天,并最终进入“常’的生活,它是仪式赖以顺利完成的基础。
“非常”氛围中的人
  我们在本文一开始就引入了“常/非常”这组概念,来概括自然的变化及人行为的变化。实际上,无论是“常”还是“非常”,都是就人的需要与人的感受而言的。“常”的天气使人的生产、生活得到保障,从而在心理上保持平衡。“常”的行为、生活使人处于稳定、秩序之中,并普遍感受到自由、自在。“非常”则相反。天水的求雨,就是人们基于“非常”的天气形势而采取的“非常”行动,其目的最终是为了促使天气向“常”转化。那么,在这种转化过程中,人的心理、行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在“非常”的形势之下,群体“非常”的活动促使产生了一种“非常”的氛围。它使得每一个个体在行为、观念、心态上都大受影响,表现出了强烈的“非常”特色。
  氛围,可以看作是时间、环境、人的行为与情感或情绪的总和。每一个人在每时每刻都是生活在一种氛围当中,并且受到它的影响,但不同氛围的影响有大有小。而天水求雨仪式中的特殊氛围,其影响几乎已达到了左右每一位参加者的心理与行动的地步。
  这种特殊氛围的形成,首先同“非常”的形势有关。干旱从一开始出现,就给人的生产、生活带来威胁,给人心理上造成极大的焦虑。它是促使人们举行求雨仪式的唯一原因,而在仪式举行过程中,它也始终是笼罩在人心头的阴影。可以说,它是造成“非常”氛围的背景或前提。其次,群体的投入及其长时间持续的“非常”活动、以及神圣场合(圣地)持久地得到重视和强调,则是造成氛围的直接原因。“求雨了”的消息通过日耳相传很快就在全村妇孺皆知并迅速形成声势;宣传性的“过街吊子”挂遍村落主要的场所;庙宇中数天聚集全村的男子;神像前燃起不灭的香火;各种规则与禁忌在全村范围被不断地强调和维护……这种种的现象和行动,共同创造了“非常”的氛围。
  而“非常”的氛围之所以能够形成,这种“氛围”之所以能够对个体产生极大的影响,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一种“历史的积累”,即具有地方传统的民间信仰的心理传承。它体现为人们对于作为古老经验的求雨仪式的无比信赖,或至少是半信半疑。这一方面同信仰心理的传承有关。由于始终缺乏其它手段――从科学角度看的理性手段,古老的信仰被当作有效的经验至今得到延续,具有强烈功利目的的求雨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天水久远的历史又为这种“经验”提供了丰厚的积累,从而增强了它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天水取“湫”求雨的仪式,最晚在宋代就已相当完整了。秦城区天水乡庙坪村太祖山庙中,存有一块宋元丰四年(1081年)所立的碑,碑文详细地记述了当年春旱,官方派人“多方祈祷,终无显应”,后于太祖山迎取“湫”水,乃得大雨的经过。今天的求雨方式同碑文所记者可谓一脉相承,可以认为它实际就是一种地方传统的继续。面对大旱,这种“历史的积累”很快便会在人们心理上被唤起,并同仪式发起者的倡导迅速适应,从而促成了“非常”氛围的产生。
  此外,各种“神圣传闻”,也进一步增强了仪式的神圣性和可信性,从而促成具有更大影响力的氛围。这些传闻,大都以真人真事为素材,讲述神的灵验故事,而这些人、事又都是十分具体的某一个村落中存在着的。例如黄家小山村的黄老人讲,七十年代一年大旱,他们村的人要求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取得当时的公社主任的同意。结果仪式后三天就下了雨,使得那位坚不信神的主任也连连感叹“灵验”。他还讲到,1988年他们村求雨,身为会长的他回家吃饭时不经意吃了一个鸡蛋,犯了斋戒的禁忌,结果在回到庙中后便晕倒在地,人们把他送到乡卫生院,却查不出任何病状。后有人从老人家里人那里得知缘由,便苦苦哀求“八海龙王”的饶恕。结果是他吐出一滩蛋清便立到恢复了正常。这件事黄家小山村及邻近村庄的不少人也都曾说起。
  由于上述诸因素而形成的“非常”氛围,反过来对每一个参加者都起到了引导和约束的作用。首先在对干旱出现原因的解释上,人们自然而然把它归结为由于“人心不好’,上天发怒,以示惩罚。因而人只要自觉地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便可以改变目前的困境。正如《雨经》前面的《格天规模祈雨叙》所云:“论祈雨之得法,先要己心正,然后可以合于天心;次要己气顺,然后可以同于地……但世人遇旱,意欲替天行道,普济民物,必须端其在己之心,原其平生之行,并无为所非为。凡事取天理人心之所在,以阴德而后阴功,虽有分外纤毫利益便宜之事于己,亦未尝而为之也。若此者之心,若此者之气,则可谓正人矣。一言而天地信,一动而鬼神惊,纵有邪魔妖怪,闻其声则藏形缩体,见其貌则悚骨退皮。用之于求雨莫不感应焉。”这种解释使得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对立,转化成了人自身行为中的矛盾。因此,在整个仪式过程中,人要严格约束自身的行为――“真实的”神圣传闻更加强化了约束的力量――特别在“取‘湫’”之时,更要顶酷暑,踩焦土,甚至越艰险,充满了一种受难的意味。凭着对神灵的无比笃信,这种艰辛、受难,使得人们对于必将得到回报更加充满信心,这实际上也正是中国农民对于辛勤劳作的信念的体现,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心态。
  氛围最大的影响还在于:仪式中每一个个体都是身不由己地被裹挟进去。仪式一旦发动,不管是否相信,是否愿意,作为群体成员的所有个体都毫无选择地要为“非常”的氛围所引导。那些不参加活动的人,包括女人在内,都必须检点自己的日常行为,以免触犯各种规则。即使有人并不很相信这种仪式,在强大的氛围面前,他也不得不按照众人的意愿来约束自己平时的行动――至少是不能如同平时那样去自由行动。参加活动的每一位成员,则更是要作为整个活动中的一部分来行动,在各个方面都必须与整体达到同步。可以说,在仪式“非常”的氛围中,每一个个体都暂时地丧失了“自我”,而被集体化了。
  最为关键的,如同我们在前一部分所分析的,仪式中每一个人都是作为“行动者”而活动的。阴阳先生作为专门知识的“保存者”,尽管要由他来安排仪式中的每一个环节,但是,同其他单纯的“行动者”一样,对干仪式中为什么要有那些环节,各环节为什么要做那样的安排,其中的物事起着什么作用,等等问题,他们却都并不知道原因。他们只是知道缺少了这些绝对不可。这种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状况,也正是由于氛围的力量而造成。凭着“历史的积累”,他们只要按照“老辈人的做法”,在对神灵力量的明确认识和对显示这种力量的各种神圣传闻的明确了解之下,去行动就可以了。沿着丰厚的传统的惯性,一切都会迎刃而解,而所有对于意义的追问,也都变得无足轻重。
  这样,许多的事物在仪式中便都只是作为“补充”、“完善”的因素而存在,人们只需知道他们不可或缺,而不必了解其存在的意义。这一点在仪式中人们对待阴阳先生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尽管阴阳先生既是仪式的主持者又是主要的“行动者”,但在氛围中的人那里,他也只是起着“补充”、“完善”的功能:他只是作为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一类角色”而存在,至于其个人才能的高下等,则往往是可以忽略的。[17]
  综上所述,在求雨仪式中,“非常”的形势同群体的人一起促成了一种“非常”的氛围,这种氛围转而又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则又是仪式得以举行和顺利达到向“常”转化之目的的基础。
  综括全文,天水求雨仪式的举行,是肇因于“非常”的天气形势。而仪式则是人在“非常”的环境之下人为设置的一个“非常”情境。由于这一情境的设置,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变成了在神灵力量作用下的人与小情境间的对立、以及在小情境中人际关系的协调和人对自我行为的调整。小情境的设置是为了使人从“非常”的形势过渡到“常”的形势,而在人进入自己所设置的“非常”小情境之初,就已经标志着大环境的“非常”在心理上开始了向“常”的转变。小情境的“非常”使得在大环境面前手足无措的人们有所作为。通过一系列的行动,人表达了对于努力所怀的希望以及对辛劳役役将换取回报的无限信心。“非常”小情境的结束,即意味着大环境“非常”的解除,于是人同自然一起过渡到“常”中;而只有大环境的“非常”得到解除,“非常”的小情境才能够终止。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对于“常”与“非常”的区分是相对的,它只是对于某一地域某一年的时光及其中人的活动才具有意义,即“常”概括着一年中好的天气及人在大多数时期的生活、行动,“非常”则代表相反的方面。然而,人并非孤立地生活在一年当中,灾害在一个地域也往往是年复一年反复出现的,其发生规律等,必然已为该地域的人们所习见。因此,从长时段来看,某一地域的“非常”天气实际上也是一种“常”,即必然会出现的规律性现象。另一方面,在民众那里,神圣的事件、活动,在每一年中,也往往是定期举行,它同世俗的生活一起构成了日常的生活。从这一点上来说,所谓“非常”行为,实际上也是属于涉及时空更长、更广的一种“常”。
  [1] 参见李丰懋:《台湾庆成醮与民间庙会文化》,载《寺庙与民间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台北:天恩出版社,1995年。本文在使用“常/非常”这组术语时与李氏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以之概括人的行为之外,它还被用以指代天气状况。
  [2] 例如1991年至1995年,天水每年都发生春末夏初的春旱,而在北道区街子、东泉、石佛等乡,几乎每年都必有一村要举行求雨。
  [3] 会长,负责组织和处理各种非官方性质的活动和事务的一种民间组织形式的管理者,由村中各户家长(男子)逐年轮流担任。主要职能有:在节日期间组织社火、邀请戏班唱戏,组织全村的祭祀、祈雨、祭山等活动并逐户收取各项活动所需的一应费用。会长的设置,是乡土社会民主制度的一种体现。
  [4] 据北道区石佛乡野山里村刘继祖阴阳所藏者。
  [5] 例如“八海龙王”的“湫”洞,是在一峡谷中间的半壁悬崖,只能沿羊肠小道走上去,非常陡峭。据王家沟沱村李阴阳讲,北道区社棠镇“娘娘爷”的“湫”洞在其东南五十里的箱子山玉香洞,险要非常,人们上去之时须搭梯子。洞四周多蛇,取“湫”者上去时往往吓得“眼都不敢睁”。
  [6] “爷脚子”,即神的代言人。“爷”是当地对神的俗称。“脚子”在天水方言中有支架、助手等意。在信仰领域单称“脚子”,则包括神的代言人和鬼(尤其是新近凶死者)的代言人两种,而后一种往往在当事人病重时出现,对当事者危害较大。它与巫、觋等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在突然间失去自我感觉,口发神或鬼之言者。他们有的是一次性的,许往代神、鬼传达一时的愤怒、欢悦等谕言。有的则是某神长期的“脚子”,即为巫,主要从事祛病禳灾等活动。本文此处涉及的是一次性的,即突然谕示人们,某处有某神的“湫”泉或“湫”洞者,据说他本人事先并不一定去过或知晓该处地点。
  [7] 还“湫”,也是仪式中重要的环节,详下文。
  [8] 据光绪丙子(1876年)仲秋重刻《纪慎斋先生求雨经》(板存陕西藩署)云,求雨有设置八卦坛,使二童来回穿行之法,曰取“疏导”之意。“游‘湫’”的做法或与此同。
  [9] 天爷庙,供奉玉帝之庙。“天爷”是当地对玉帝的俗称。该庙一般只在数村或一乡范围内有一座,且都建在当地有名的高山上。
  [10] 据黄家小山村黄老人讲,街亭村本是县城,有四门,但今则只剩余东西两门,这是因为当年该村人在求雨后还“湫”时由于偷懒,把“湫”倒在南河之中,结果立时引来暴雨,使南北河水暴涨,冲毁了南北城门。其后神还通过“爷脚子”之口痛斥了人们那种做法。
  [11] 有的时候一些村子也会在下雨之前唱戏,即通过“给神唱戏”求雨。但观众在露天的戏场中,纵使烈日曝晒,也绝对禁止使用遮阳工具。
  [12] 这种“化生”之龙不同于古老神话及佛、道等宗教中的“神龙”、“龙王”,而只相当于一种神职,即人成仙之后担当的一种职务。这里反映出民间有关“龙”的观念之复杂性。
  [13] 魏征斩龙的传说中,提到龙王因未按照“雨尺”所定标准下雨而被玉帝命魏征斩杀。这可与此处的说法相参照。
  [14] 这种观念在当地人片断的言行中有所体现:每逢干旱,忧心忡仲的老人有时会慨叹:“天爷看来是要收人了。”或“人心这么坏,天爷能对你好吗?”
  [15] 这种禁忌同山东、河南等地流行的“寡妇扫抗”的求雨习俗有着明展的对立。至于为什么要禁止妇女参加求雨,当地人的解释颇为含糊,有一种说法是认为妇女“不洁净”。
  [16] 日本学者渡边欣雄有所谓“日俗知识的层积性”的理论,指出传统社会中民众对于某一民俗知识的了解有“全知”和“无知”之区别对立,(渡边欣雄:《民俗知识论的课题》,参见该作者《民俗知识的动态研究》中文译文,载《民族译丛》1994年6期),本文此处的划分可与之相对照。
  [17] 当地人说:“只要是个阴阳,就一定有人信他,有人用他。”尽管有高水平的阴阳先生主持仪式更好,但人们对此却并不十分在意。由于更注意仪式中角色的完整性,对于阴阳先生具体操作中的正误、优劣,人们一方面限于知识而难以判断,更主要的则是不去计较了。例如王家沟沱村的李阴阳,曾多次被黄家小山、秀家山、社棠镇等地请去主持求雨仪式。笔者从他那里看到的那部《雨经》,系五六十年代的手抄本。对照《道藏》,可以发现它主要是由《太上洞渊请雨龙王经》、《太上元始天尊说大雨龙王经》和《太上护国祈雨消魔经》三部分组成,其间又夹有《大木郎神咒》和《小木郎神咒》。与原文相比,抄本中多有漏抄、误抄之处,这也许可说是难免的。但抄本中的经文,在断句上颇多谬误,李在一些难认字上的注音也大都不正确。然而,他却经常凭着这部有多处错误的经文,去许多地方主持求雨。而且在方圆地区颇有影响。
原载:王铭铭、潘忠党主编:《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阅读数[4616]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奇特而又罕见的现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