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固体在水中固体的溶解度度较大,则一般采用【...

【答案】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通过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确定通过降温还是升温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解答:解:由三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t℃时,A、B、C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M点表示的意义,t℃时A的溶解度为ag;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的方法;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将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升高温度的方法;溶解性是由20℃时某物质的溶解度决定的,溶解度大于10g的,属于易溶物质,故B属于易溶物质;由于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的影响最大,因此使甲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最好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而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因此使B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最好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故答案为:(1)A>B>C(2)t℃时A的溶解度为ag(3)加溶剂升温加溶质升温减溶剂(4)易(5)冷却热饱和溶液;A的溶解度随温度影响较大蒸发溶剂; B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看懂溶解度曲线图并明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化学
32、下图中的A、B、C是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t℃时,A、B、C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2)M点表示的意义.(3)要使A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两种方法;若要使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三种方法.(4)若在室温(20℃)时,B的溶解度为36g,则B属于溶物质.(5)若要使A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一般采用的方法,这是因为;若使B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一般采用的方法,这是因为.
科目:初中化学
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收集了碎鸡蛋壳和废电池的锌皮,并制备了澄清石灰水,准备用下图所示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制备气体的实验.(1)请从图中选出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需要的仪器和药品.(填序号)(2)写出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3)小亮同学将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做了下图中的A、B、C、D三个实验,①实验B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塑料瓶壁,产生此现象的原因.②实验C,紫色石蕊试液变,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将得到的液体加热后,试液,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③图D是空气中已达到平衡的两个纸袋,在右边纸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看到纸袋向边偏转,可以证明二氧化碳.④小亮还做了实验A,产生的现象是,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4)若制取和收集另一种气体可从图中选出的仪器和药品.(填序号)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统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探究题
类比法是化学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草酸(H2C2O4)的化学性质与碳酸相似,受热分解后得到三种氧化物。某兴趣小组对草酸的有关性质进行探究。【提出猜想】猜想一:草酸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__色;猜想二:三种氧化物可能是CO2、CO和__________(填化学式),该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查阅资料】1、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遇水变成蓝色。2、向氯化钯溶液中通入CO,会产生黑色沉淀。【实验探究】兴趣小组为验证猜想二,将草酸受热后得到的气体,依次通过下图中的A、B、C装置。【实验结论】当观察到装置A中变蓝、B中变浑浊、C中__________________的实验现象时,证明猜想二是正确的。写出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反思】①根据实验结论,从环保角度考虑,实验中应对尾气进行处理。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②草酸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期中题
题型:填空题
下图中的A、B、C是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t℃时,A、B、C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 (2)M点表示的意义______________。 (3)要使A的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方法;若要使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方法。 (4)若在室温(20℃)时,B的溶解度为36g,则B属于______________溶物质。(5)若要使A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的方法,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若使B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的方法,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蒸发结晶&&&&降温结晶分析:此题可利用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进行分析解决,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一类是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解答:晶体在溶液中形成的过程称为结晶.结晶的方法一般有2种:一种是蒸发溶剂法,它适用于温度对溶解度影响不大的物质.沿海地区“晒盐”就是利用的这种方法.另一种是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此法适用于温度升高,溶解度也增加的物质.故答案为:蒸发结晶;降温结晶.点评:此题是对溶质结晶知识的考查,主要通过固体物质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来进行分析解决,属基础知识考查题.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阅读理解
(2009?威海)图(Ⅰ)为“常温下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Ⅱ)为“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曲线”,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过去民间燃放的鞭炮都是黑火药制成的.在制备黑火药时,硝酸钾是一种关键物质.硝酸钾俗称火硝,主要存在于硝土中(硝土的成分有硝酸钾、硝酸钙、氯化钠及一些难溶性的固体物质等).传统的提取粗硝酸钾的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1)溶解.将硝土与豆秆灰(豆秆灰的成分中含碳酸钾及一些难溶性的固体)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常温下加入足量的水并进行充分的搅拌.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有关反应方程式为K2CO3+Ca(NO3)2═2KNO3+CaCO3↓.(2)接下来要进行的操作是,便可得到澄清的液体A.为了最大限度地得到硝酸钾,通常要加入稍过量的豆秆灰,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加入的豆秆灰已过量?取上层清液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如果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清液中含有碳酸钾,从而进一步说明豆秆灰已过量.(3)蒸发浓缩.将第(2)步操作中得到的液体A进行加热蒸发浓缩,析出晶体X,你认为晶体X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硝酸钾.理由是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若在实验室进行本操作,需要的主要仪器有酒精灯、铁架台、蒸发皿、玻璃棒等.(4)过滤.将(3)步操作中得到的混合物趁热过滤,滤出晶体X,得到溶液B.(5)最后对滤液B进行加热蒸发,然后过滤,便可分离出晶体Y,晶体Y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阅读理解
(2011?丹阳市二模)某兴趣小组在复习铁的冶炼时,在参考资料上发现以下一段文字:已知在不同的温度下,CO与铁的氧化物反应能生成另一种铁的氧化物(或铁单质)和CO2.他们不禁产生了疑问:书本119页的实验中,CO与Fe2O3反应生成的黑色物质真的是Fe粉吗?于是他们进行了以下探究.【查阅资料】资料一:Fe粉和Fe3O4粉末能被磁铁吸引而FeO(黑色)不能;资料二:Fe3O4中铁元素有+2、+3两种化合价,其化学式可用FeO?Fe2O3&的形式表示;【提出猜想】黑色物质可能是Fe3O4、FeO和Fe粉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实验】兴趣小组收集了CO与Fe2O3反应生成的黑色物质进行了下列实验:
取少量黑色物质用磁铁吸引
黑色物质全部被磁铁吸引
取少量黑色物质加入30%热的盐酸中
无气泡、溶液颜色变成黄绿色
取少量黑色物质加入硫酸铜溶液中
无任何现象【实验结论】(1)甲实验现象说明黑色物质中没有FeO,乙、丙实验现象说明黑色物质中没有Fe;(2)生成的黑色物质应为Fe3O4;(3)写出黑色粉末和热的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3O4+8HCl═FeCl2+2FeCl3+4H2O;【拓展探究】同学们对Fe3O4产生了兴趣,从参考资料中找到了氧化沉淀法生产复印用高档Fe3O4粉的工艺流程简图.【生产流程】【查阅资料】资料一:硫酸亚铁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27.0资料二:Fe(OH)2受氧气氧化反应原理为:4Fe(OH)2+2H2O+O2=4Fe(OH)3资料三:获得Fe3O4的反应原理为:Fe(OH)2+2Fe(OH)3Fe3O4+4H2O【问题讨论】(1)溶解时,用50℃至80℃的热水目的是在50℃~80℃时,硫酸亚铁的溶解度较大,有利于溶解的更多,提高产率.(2)写出加入适量NaOH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FeSO4═Fe(OH)2↓+Na2SO4;(3)上述过程中,要控制“通一定量空气”的目的是控制Fe(OH)2转化为Fe(OH)3的量[或防止Fe(OH)2完全转化为Fe(OH)3].(4)要使四氧化三铁的产率最高,则上述流程中产生的Fe(OH)2和Fe(OH)3的最佳质量比为90:214(或45:107).(5)副产品P是硫酸钠,由溶液N获得该副产品的操作顺序是b→c→a→d.a.过滤&&&b.加热浓缩&&&&&c.冷却结晶&&& d.晶体加热至完全失去结晶水【组成确定】为确定用以上方法制得的四氧化三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同学们又进行了下列实验探究.【查阅资料】资料一:难溶性碱受热时能分解产生金属氧化物和水(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不变);资料二:Fe2O3和CO反应是随温度升高而逐步进行的,先生成Fe3O4,再生成FeO(黑色),最后生成Fe;【提出猜想】Fe3O4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Fe2O3和FeO中的一种或两种.【实验设计】同学们称取了23.28g该Fe3O4样品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分析】因探究思路不同,兴趣小组分成甲、乙两小组.甲组:(1)该组同学欲通过B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来计算确认该Fe3O4样品中的杂质.B中的最佳试剂是_②(填序号).①澄清石灰水&&&&&②氢氧化钠浓溶液&&&&&③稀盐酸&&&&&④水(2)上述实验过程中,CO气体除作为反应物外,还能起到的作用是:①实验开始时,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②停止加热后,防止A中生成物被氧化,B中的溶液倒吸入A中;③将装置中的CO2送入NaOH溶液中.(3)乙组同学认为B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会偏小而影响计算、分析,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CO从B中溶液里逸出时会带出部分水蒸气.乙组:利用仪器测定并绘制成反应过程中A装置中玻璃管内的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右图).(1)写出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FeO+CO2Fe3O4+CO3FeO+CO2.(2)通过计算确定:该Fe3O4样品中含有的杂质是Fe2O3 ,其中含Fe3O4的质量是20.88g.(不需要写过程)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解答题
某兴趣小组在复习铁的冶炼时,在参考资料上发现以下一段文字:已知在不同的温度下,CO与铁的氧化物反应能生成另一种铁的氧化物(或铁单质)和CO2.他们不禁产生了疑问:书本119页的实验中,CO与Fe2O3反应生成的黑色物质真的是Fe粉吗?于是他们进行了以下探究.【查阅资料】资料一:Fe粉和Fe3O4粉末能被磁铁吸引而FeO(黑色)不能;资料二:Fe3O4中铁元素有+2、+3两种化合价,其化学式可用FeO?Fe2O3 的形式表示;【提出猜想】黑色物质可能是Fe3O4、FeO和Fe粉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实验】兴趣小组收集了CO与Fe2O3反应生成的黑色物质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方案实验现象甲取少量黑色物质用磁铁吸引黑色物质全部被磁铁吸引乙取少量黑色物质加入30%热的盐酸中无气泡、溶液颜色变成黄绿色丙取少量黑色物质加入硫酸铜溶液中无任何现象【实验结论】(1)甲实验现象说明黑色物质中没有______,乙、丙实验现象说明黑色物质中没有______;(2)生成的黑色物质应为Fe3O4;(3)写出黑色粉末和热的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拓展探究】同学们对Fe3O4产生了兴趣,从参考资料中找到了氧化沉淀法生产复印用高档Fe3O4粉的工艺流程简图.【生产流程】【查阅资料】资料一:硫酸亚铁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温度/℃010305060708090溶解度/g14.017.025.033.035.333.030.527.0资料二:Fe(OH)2受氧气氧化反应原理为:4Fe(OH)2+2H2O+O2=4Fe(OH)3资料三:获得Fe3O4的反应原理为:Fe(OH)2+2Fe(OH)3Fe3O4+4H2O【问题讨论】(1)溶解时,用50℃至80℃的热水目的是______.(2)写出加入适量NaOH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3)上述过程中,要控制“通一定量空气”的目的是______.(4)要使四氧化三铁的产率最高,则上述流程中产生的Fe(OH)2和Fe(OH)3的最佳质量比为______.(5)副产品P是硫酸钠,由溶液N获得该副产品的操作顺序是b→______→______→d.a.过滤  b.加热浓缩   c.冷却结晶 
d.晶体加热至完全失去结晶水【组成确定】为确定用以上方法制得的四氧化三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同学们又进行了下列实验探究.【查阅资料】资料一:难溶性碱受热时能分解产生金属氧化物和水(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不变);资料二:Fe2O3和CO反应是随温度升高而逐步进行的,先生成Fe3O4,再生成FeO(黑色),最后生成Fe;【提出猜想】Fe3O4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Fe2O3和FeO中的一种或两种.【实验设计】同学们称取了23.28g该Fe3O4样品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分析】因探究思路不同,兴趣小组分成甲、乙两小组.甲组:(1)该组同学欲通过B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来计算确认该Fe3O4样品中的杂质.B中的最佳试剂是_______(填序号).①澄清石灰水   ②氢氧化钠浓溶液   ③稀盐酸   ④水(2)上述实验过程中,CO气体除作为反应物外,还能起到的作用是:①实验开始时,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②停止加热后,防止A中生成物被氧化,B中的溶液倒吸入A中;③______.(3)乙组同学认为B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会偏小而影响计算、分析,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______.乙组:利用仪器测定并绘制成反应过程中A装置中玻璃管内的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右图).(1)写出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2)通过计算确定:该Fe3O4样品中含有的杂质是______,其中含Fe3O4的质量是______g.(不需要写过程)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专项题
题型:实验题
某兴趣小组在复习铁的冶炼时,在参考资料上发现以下一段文字:已知在不同的温度下,CO与铁的氧化物反应能生成另一种铁的氧化物(或铁单质)和CO2.他们不禁产生了疑问:书本119页的实验中,CO与Fe2O3反应生成的黑色物质真的是Fe粉吗?于是他们进行了以下探究.【查阅资料】资料一:Fe粉和Fe3O4粉末能被磁铁吸引而FeO(黑色)不能;资料二:Fe3O4中铁元素有+2、+3两种化合价,其化学式可用FeO·Fe2O3的形式表示;【提出猜想】黑色物质可能是Fe3O4、FeO和Fe粉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实验】兴趣小组收集了CO与Fe2O3反应生成的黑色物质进行了下列实验:
【实验结论】(1)甲实验现象说明黑色物质中没有 _________ ,乙、丙实验现象说明黑色物质中没有 _________ ;(2)生成的黑色物质应为Fe3O4;(3)写出黑色粉末和热的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 ;【拓展探究】同学们对Fe3O4产生了兴趣,从参考资料中找到了氧化沉淀法生产复印用高档Fe3O4粉的工艺流程简图.【生产流程】
【查阅资料】资料一:硫酸亚铁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资料二:Fe(OH)2受氧气氧化反应原理为:4Fe(OH)2+2H2O+O2==4Fe(OH)3资料三:获得Fe3O4的反应原理为:Fe(OH)2+2Fe(OH)3Fe3O4+4H2O【问题讨论】(1)溶解时,用50℃至80℃的热水目的是_________.(2)写出加入适量NaOH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3)上述过程中,要控制“通一定量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4)要使四氧化三铁的产率最高,则上述流程中产生的Fe(OH)2和Fe(OH)3的最佳质量比为_________.(5)副产品P是硫酸钠,由溶液N获得该副产品的操作顺序是b→______→ _____ →d.a.过滤&& b.加热浓缩&&&& c.冷却结晶&&&&d.晶体加热至完全失去结晶水【组成确定】为确定用以上方法制得的四氧化三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同学们又进行了下列实验探究.【查阅资料】资料一:难溶性碱受热时能分解产生金属氧化物和水(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不变);资料二:Fe2O3和CO反应是随温度升高而逐步进行的,先生成Fe3O4,再生成FeO(黑色),最后生成Fe;【提出猜想】Fe3O4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Fe2O3和FeO中的一种或两种.【实验设计】同学们称取了23.28g该Fe3O4样品进行了下列实验:
【实验分析】因探究思路不同,兴趣小组分成甲、乙两小组.甲组:(1)该组同学欲通过B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来计算确认该Fe3O4样品中的杂质.B中的最佳试剂是__________(填序号).①澄清石灰水&&&& ②氢氧化钠浓溶液&&&& ③稀盐酸&&&& ④水(2)上述实验过程中,CO气体除作为反应物外,还能起到的作用是:①实验开始时,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②停止加热后,防止A中生成物被氧化,B中的溶液倒吸入A中;③_________.(3)乙组同学认为B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会偏小而影响计算、分析,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_________.乙组:利用仪器测定并绘制成反应过程中A装置中玻璃管内的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下图).
(1)写出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2)通过计算确定:该Fe3O4样品中含有的杂质是_________,其中含Fe3O4的质量是_________g.(不需要写过程)如图所示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30℃时,A的溶解度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的溶解度;(2)20℃时,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A溶液100g,需要A5g,该温度下为何不能配制成30%的A溶液,理由是该温度下100克水最多可溶解40克A,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28.6%,故不可能配成30%的A溶液.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可以确定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判断温度变化时溶液中量的变化及溶液状态的变化等.解答:解:(1)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在30℃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B>A,故答案为:小于;(2)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A溶液100g,需要A的质量为100g×5%=5g;20℃时,100克水最多可溶解40克A,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溶解度100g+溶解度=40g100g+40g×100%≈28.6%,故不可能配成30%的A溶液.故答案为:5;该温度下100克水最多可溶解40克A,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28.6%,故不可能配成30%的A溶液.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化学
10、如图所示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曲线上Q点表示.(2)在10℃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填“大于”“等于”“小于”)B.(3)30℃时,将10gA物质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得到不饱和溶液,若再加入A&物质&g或降温到℃,则都能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科目:初中化学
(2011?宁波)如图所示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30℃时,A的溶解度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的溶解度;(2)20℃时,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A溶液100g,需要A5g,配制时要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附砝码)、100mL量筒、滴管、烧杯和玻璃棒.
科目:初中化学
如图所示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C、t2℃时,a、b的溶解度相同,均为40克D、t3℃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0%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解答题
如图所示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30℃时,A的溶解度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的溶解度;(2)20℃时,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A溶液100g,需要A______g,该温度下为何不能配制成30%的A溶液,理由是______.(2013o丹东)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1)t2℃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2)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最好采用______的方法_百度作业帮
(2013o丹东)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1)t2℃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2)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最好采用______的方法
(2013o丹东)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1)t2℃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2)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最好采用______的方法提纯甲;(3)恒温时,使甲的饱和溶液能再溶解甲的方法是______;(4)t1℃时,甲、丙______(填“能”或“不能”)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饱和溶液;(5)t1℃时,甲、乙、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______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甲>乙>丙;(2)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所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3)加水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因此,恒温时,使甲的饱和溶液能再溶解甲的方法是加水;(4)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一定值,与溶解度有关,即:,t1℃时,甲、丙溶解度相同,则形成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5)t1℃时,甲、乙、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甲=丙,升温到t2℃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而丙溶液中有溶质析出,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乙>甲>丙,所以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故答案为:(1)甲>乙>丙;(2)降温结晶;(3)加水;(4)能;(5)乙.
本题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问题解析:
(1)根据溶解度曲线来分析;(2)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所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3)加水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4)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一定值,与溶解度有关,即:;(5)根据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当温度变化时,溶液中溶质的变化来分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