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及不断批判哲学的批判前任观点的动力在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  青山后雨  本文虽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批判,但并不打算推翻唯物主义,恰恰相反,笔者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虽然号称是唯物主义者,但是由于受了欧洲唯心主义太多的影响,经常不自觉的陷入唯心主义,从而犯下一系列错误。本文要批判的正是这一类错误,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论点的批判,不但无损于唯物主义,反而会在清除了错误观点后,更增添唯物主义的光辉。  一、 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人的直觉,应该没有人不承认他周围的房屋、桌椅、同事、同学是客观存在的吧?唯心主义者大多数也只是在涉及到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时,才会有不同意见。虽然,世界是物质的这一观点,好像无法证明的。不过,马克思显然是承认这一点的,所以在这不作进一步讨论。  马哲的教材通常会说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但它更应该着重指出,精神也是物质的。我们只是为了讨论精神和其它物质的关系,才把精神分离出来,这只是为了研究的需要,并不是说精神是物质以外的东西。很简单,当你产生了一个想法,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这个想法就客观的存在了,不因为你或者别人的意志而消灭。实际上,在你表达出来之前,在你产生这个想法的时候,这个想法就客观存在了,只不过别人不知道而已,这和你写在纸上不给别人看是一样的。只有承认精神也是物质的,才不会陷入二元论。  二、 意识有没有主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句话没错,但有必要进一步提问:意识有没有主动性?这个问题关系到有没有自由意志,意识有没有所谓的主观能动性。大脑是神经组织,神经的基本活动方式就是神经反射。神经的基本结构是感受器、神经元、效应器。当感受器受到一个刺激就发出一个信号传入神经元,神经元发出一个信号到效应器,效应器作出一个动作。大脑很复杂,有非常多的神经元,但活动的基本机制就是这样,这是一个被动的活动过程。  意识看起来像是主动的过程,实际上是被动的。比如我们眼睛看东西好像是主动的,实际上是光线的变化刺激了你,使你的视线转向它。有时是曾经刺激过你的东西,比如知识、经验在你大脑里留下的记忆,发出信号引导你去看。有时候是体内环境的改变,比如血钠浓度升高,刺激你睁开眼睛。总之,一个被动的机制,是不会产生主动的行为。  马克思之所以错误的认为意识有主观能动性,是因为他没有把意识和人体区分开。相对意识来说,外界环境和人体(医学上称为内环境)都是环境,意识完全是环境的产物。意识就如同计算机程序(或者指令),它是由某一个事件触发,比如按下按键或者接收到指令,它也可以作用于计算机(相当于意识作用于人体),但它不会自主、自动的去干什么事。所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由意志其实只是一个假象。  三、 发展的动力在内部还是外部  矛盾是对立统一,这是正确的。首先,世界是统一的,也就是说,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有联系的。其次,物质是多样的,是有差异的。因为物与物之间有差异,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矛盾,是对立的;又由于它们共存于一个统一的世界上,所以它们是统一的。反过来说,如果物与物没有差异,那世界上就只能有一个物,自己和自己是不会有矛盾的;如果物与物没有联系,它们是孤立的,也不会有矛盾。正是基于差异和联系,所以有对立统一,也就是有矛盾。  因此,一切物与一切物都存在着矛盾,矛盾的本质在于差异,而不在于斗争。有差异即有矛盾,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冲突、斗争,不意味着一方要消灭另一方。比如白天和黑夜、天空和大地、手心和手背,都是对立统一的,也就是矛盾的,但它们之间有什么斗争呢?把矛盾同等于斗争,是在偷换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矛盾的斗争,斗争由量变到质变,最后矛盾统一体解体,被新的矛盾统一体代替,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过程。这就是阶级斗争学说的哲学基础。这听起来一定的道理,就像水是由分子构成,分子之间的斥力和引力是一对矛盾,这是内部矛盾。当斥力较小,引力较大时,分子之间的距离近,这时候水是固态;当斥力变大,引力较小时,分子的距离就变大了,就成了液态。如果斥力继续变大,就会破坏这一对矛盾统一体,水就蒸发了。这个例子很好的展示了矛盾斗争、量变质量、事物发展的过程。  但这里的错误在于,用事物发展的表现、机制替代了事物发展的原因。水从固态变成液态,再到蒸发,一定是有外界的热能输入。斥力和吸力的变化只是表现或机制,外界的热能才是变化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外界环境没变化,温度没有变化,这样看起来好像外界环境不变,事物却变了,好像事物的变化与环境无关,实际上却有不被人注意的能量输入。因为这能量输入没有被他注意到,所以他以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内部。  就好像人类社会,从猿人发展到石器时代,又发展到铁器时代,又发展到工业时代,好像气候、温度都没什么变化,好像这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实际上,没有太阳光照的持续的能量输入,这些都是不可能发生的。物理学很明白的告诉我们,外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运动、发展的动力或者说原因一定在于外部。抓住自己的头发,是无法把自己提离地面的。  他们在这里犯下错误,一个原因是忽视外界能量的输入。另一个原因是,选取分析对象时混杂了其它因素。比如汽车可以自己开动,动物可以自己跑动,是不是说明动力在内部呢?有这样的错误认识是因为把汽油、食物这一外在因素混杂进了分析对象。  四、 否定之否定要否定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事物内部存在一对矛盾,这个矛盾就是两个力,一个力维护其存在,一个力促使它灭亡,前一个叫肯定的方面,后一个叫否定的方面。这两个力就打架,最后否定的力打赢了,原事物就灭亡了,新事物就产生了。然后否定的力又被新的否定的力打赢了,新事物又产生了。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其核心还是想要证明,事物发展的动力在内部,在于内部矛盾的斗争。他说,例如在植物的正常发展中,种子总是要被植物所否定,这种否定是种子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又如在社会领域中,一个社会形态被为另一个社会形态所否定。  实际上他就是想说进化论。我们知道进化论的核心是物竞天择,也就是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物种在发展中,由于突变会出现各种变异,适应环境的变异会活下来,不适应环境的变异就会被淘汰。进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外部环境,环境决定了发展的方向,也提供了发展的能量。社会形态也是环境决定的。最初的人类(或者该叫猿人)是生活在树上的,因为环境的变化,树林变稀少,才下到地面上生活。因为追逐猎物才走出非洲,分布到世界各地。有的人群过着游牧的生活,有的人群形成农业社会,这都是因为环境的不同。  以否定之否定学说,在奴隶制社会,奴隶主是维护其存在的方面,奴隶是促使它灭亡的方面,奴隶杀光了奴隶主,就转变成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地主是维护其存在的方面,农民是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农民杀光了地主,就转变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  五、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方式包含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它们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变化的原因,也是社会形态发展变化的原因。前面说了,发展的动力在于外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其实是太阳能,就算到了工业社会,食物来源也是太阳能,工业所用的化石能源也是转化后的太阳能。内部矛盾只是发展的表现或机制,并不是动力。   他们说,使用石头工具的时候,只能产生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用金属工具,就产生了奴隶制;金属工具改进了,就有了封建制;有了机器生产,就有了资本主义。这个说法太牵强。远的不说,因为研究资料不够,像奴隶制社会存不存在,在多大程度上存在,都是一个问题。就说所谓的封建社会吧,在中国封建社会主要有两种生产关系,一种是自耕农的生产关系,一种是雇农的生产关系,自耕农是自有土地自己耕种,雇农是租别人的土地耕种,收入分成或是固定地租。这两种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的上限是多大?生产力发展到何种程度,就容纳不下,必须改成资本主义?世界上到现在也有自己土地自己耕种的农民或农场主,也是自耕农的生产关系。租别人的土地来耕种的也有,别说租土地,就是租船、租飞机来运营的都有,生产力要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撑破这生产关系? 再说,要是生产力由于某些原因倒退,生产关系是不是也要倒退呢?如果由于战争或什么原因,工业机器都破坏了,那就要倒回去实行封建制?   他们为什么会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可能是把生产力看成物质,把生产关系看成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如果是这样想,那就错了,意识也是物质,只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才把意识单独分离出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确实有密切的关系,但应该表述为:资源的合理配置,生产潜力的发挥,需要合适的生产关系。比如,你没有土地,你可以做一个雇农,租别人的地;如果你有10亩地,你可以自己耕种;如果你有100亩地,那你自己耕不过来,只好把地租给别人耕。这样生产要素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然要么就是劳动力闲置,要么就是生产资料闲置,或者两者都是。  六、 阶级一定要斗争吗  阶级斗争学说是矛盾斗争学说在社会领域里的应用。阶级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利益的冲突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对立的阶级就是你死我亡吗?工人和资本家、雇农和地主、奴隶和奴隶主,这几个阶级是可是在一个社会同时存在的,南北战争前的美国就是。工人和资本家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吗?显然不是。通常情况是,经济繁荣的时候,资本家的力量壮大,工人的队伍也壮大;经济萧条的时候,资本家被削弱,工人的队伍也削弱。  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一个买卖关系,工人出卖劳动力这个商品,资本家来购买。雇农和地主的关系,可以看成是雇农出卖劳动力,地主来购买;也可以看成是地主出卖土地的使用权,雇农来购买。商品买卖都符合供求规律,商品随着价格的上升,供应增加,需要减小,这样在某一个价格点上,会达到供求的均衡,这就是利益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的位置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比如计划生育造成劳动力减少,或者国外资本流入,或者国内资本流出,都会影响这个平衡。  马克思主义把劳方和资方的矛盾看成是你死我活的对抗性矛盾,对同为资方的矛盾,比如资本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看成是非对抗矛盾,这是可笑的。资本家和地主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资本主义的壮大,往往意味着地主阶级的衰落,这才是你死我活的。在美国内战前,北方的资本家就和南方的奴隶主争夺劳动力,最后暴发了战争。  还有自耕农这个阶级,似乎没有哪个阶级跟他有严重的斗争,不知道历史唯物主义者又要如何解释。  七、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首先说说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相对的,个人主义也可以叫个人本位主义,既从个体人的利益出发,重视个体人的利益。在个人主义看来,社会或者集体是若干个体的集合,应该符合全体或者大多数个体的共同利益。社会主义也就是社会本位主义,他们认为,社会虽然是由个体构成,但社会是一个实体,而不是一个名称,他有自己独立的利益,社会整体的利益甚至大于全部个体利益的和,为了社会这个实体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并不是共有,共有是个人有权,是可以分割共有物的,这是个人主义的。公有是个人无权,即使名义上有权,实际上也是无权,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公有制下,个人因为没有生产资料,只能为集体提供劳动力,集体则为个人提供生活资料,但不会有利润分成。生产资料虽然属于集体,但最终还是要由个人来管理,这些个人和提供劳动力的个人一样,也是只能获得生活资料,而不会有分成。因此,这两部分人工作积极性都不高,效率必然低下。与奴隶制相比,生产资料运用的效率可能还要低一些,这是因为运用生产资料的管理者也只是提供劳动力,也就是所有者缺位。  八、 国家是谁的国家  马克思主义不承认国家是整个社会的代表,而是认为国家是某一个阶级的工具,只维护这个阶级的利益。这就是说,国家不代表整体利益,只代表部分人的利益。但这和社会主义学说是有矛盾的。前面说了,社会主义认为,社会虽是全体人民的总合,但社会有自己的独立的利益,这个独立的利益难道不是国家要维护的吗。公有制也表明社会有独立的利益,集体所有的土地不属于这个集体的任何人,甚至不属于这个集体的全体人,这个集体的全体成员同意要分割这块土地,也是不可以的。这不正说明社会有整体利益吗?  从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来看,国家代表的也是社会整体利益,这个整体利益是独立的,它甚至大于全部个体利益之和。(这似乎不符合他们建立国家的初衷,但也许正是国家崇拜者希望的。)他们建立了苏俄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国家不属于农民的、也不属于工人,它像怪物一样膨胀,然后崩溃。就像电影里,人们制造了一个机器人来给人服务,结果机器人有了自我意识,反把人变成了他的奴隶。虽然这不是我欣赏的,但它却证明了国家有自己的利益,并不代表某一个阶级或群体的利益。  九、 政体  上一节说到,国家有自己的利益,这个利益有一定的独立性。这就像公司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意志,和股东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一样。这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如何处理国家和人民,公司和股东的关系,就是一个大问题。  国家和人民也是一对矛盾,既有冲突,也互相依存。显然我们都不希望像马克思的矛盾斗争学说那样,人民不断斗争以瓦解国家,建立新国家,再斗争,再瓦解。正确的做法是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以维持互相依存的关系。因为国家有权力扩张的倾向,所以限权是必要的,只有限权才能维持平衡。限权依靠一纸写着人民权利的宪法显然是不够的,必须用权力限制权力,这就是分权制衡。这和公司股东、董事、监事分权制衡是一个道理。  分权制衡是西方人提出来的,但这并不是一个发明,最多算是一个发现。从历史上看,中国西周的封建制下,周王的权力只及于都城附近,分封诸王都有独立的权力,他们互相制约共同维持着这一体系。秦朝以后,君主专制,皇帝名义上有无限的权力,但实际上,由于许多皇帝长于深宫,文官体系有很大的权力,思想、言论的自由、教育的独立、乡村的自治使社会也有一定的权威,几方互相制衡,使得一些朝代能维持较长时期的稳定。而权力过于集中,不能分权制衡的则往往短命。  所以,正确认识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到它的核心不是对抗斗争,而是差异共存、力量平衡,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没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人类的意识活动让他感到了困惑,虽然他认识到意识受环境的影响的,但还是给唯心主义保留了一小块地方。对事物发展的动力的错误认识,使他陷入了自动论。哲学上的错误被带入了社会领域,于是他只看到阶级冲突的一面,而完全忽视了统一的一面。因为他没有均衡的观念,所以他的学说必须导致不断革命论,永远的斗争,永远的动荡。因此,他的哲学,尤其是错误的一面被人利用了,成了一种宗教,一种宣传,一种夺取政权的工具,一旦夺得了政权,他的理论就只能束之高阁了。  日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伪命题,因为你无法证伪,而马克思确实有大量的哲学谈论,根本的问题在于他们不给你证真。
  马哲邪教已经把人们搞得没有智慧了,整天整什么唯心唯物,一对废柴。
  没有得到证真前都是唯心,唯心应该为唯物之基础。
  科学的验证是需要时间的,科学不是哲学的全部。哲学应该是一种思考
  真马列和假马列的差别就是看其为谁服务,希望建立什么样的社会制度
  整个西方哲学都不究竟、都是错的、都该批,比较而言马克思哲学还是相对高点。近60年西方哲学已经全部是垃圾、、、、、、单出帖去,说说哲学的根本的使命,看看西方哲学的窘境。
  个人观点:唯心主义不一定就是认为物质是不存在的。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假设物质本身是存在的,但你如何才能知道它?就像是一个苹果放在桌面上,你知道这是一个苹果和一张桌子,但是你为什么知道?为什么去区分它们?它们本身就是一体的,一样是由未知的东西组成的未知物体且结合在一起。这时候你的意识就会把它们“显形”,你会有意识地去区分它们,你会知道它们的颜色,形状,组成物质是不同的,它们之间连接的力也达不到成为一体的标准。你用你的意识,经验,你内心的想法去决定物质。  意识决定物质不一定就是决定它是否“存在”,不然上帝造“物”就是唯物主义思想了。
  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这儿的参照物是标准,可以是规章制度,也可以是道德法则
  唯物主义是最深处的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本不同的。唯物主义好理解,物为客观之基础。心与脑的区别是心是领导者,脑是执行者。唯心主义就是随心所欲,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具体表现在不遵守纪律,贪污受贿等
  很多伟大的发明与思想最初都是异想天开,他们被称为未卜先知的人。未卜先知的人通常都善于观察,且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其中。
  通常,能人是既不被人理解,又被人妒忌的。大智若愚只是人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可以说,儒道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只不过儒者不避锋芒,多被打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附属物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虚伪
  西方没有把唯物主义当作哲学的,马克思被列在经济学家之内。为何?还没有走进哲学的大门。经济学里面孟德斯鸠和亚当斯密才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的东西也少有人碰,基本就是一废柴了。  哲学第一道门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很明确了,因为思,而在。思考是一切存在的基础。  休谟是下一道门,他提出了因果论,将笛卡尔的思和在联系起来。  康德是一个现代哲学的里程碑式人物。他否定了一切,物质自性是不可知的,所有的物质都是人的思维在起作用,没有人的思维,即决定不了什么是物质。这已经有点佛说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的意思在了,可以说是西方哲学之父了。可惜康德还没有进一步走下去,却已经有点神经错乱了。  黑格尔认为思和在之前,有一个绝对精神来主导这个世界。他不是本身的问题,而是要为康德的不可知论找一个归宿,所以创造了一个绝对精神。  海德格尔批判了黑格尔,在康德的基础上进一步走了下去,他说,在存在之前,有一个缘在。缘在,即和佛说的缘起法相近了,西哲走到这里就开始向东方哲学的儒佛道靠拢。现在西方主流哲学都在研究佛道,以及王阳明的心物一元。
  有一些是对马哲的不确切理解。建议楼主再仔细研究研究马哲。理论自恰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请楼主和各位列举下,马克思写过哪几部哲学著作?
  马哲根本不是唯物主义!见:  /p/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对待前任该呵护还是翻脸?
&&&&来源:&&&&
原标题:对待前任该呵护还是翻脸?  【涨姿势】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也正因为难之又难,才是一门验证人品与情商的高深学问。在感情面前,最深刻的哲学家和最通俗的娱乐明星,面对的问题是等同的。   这几天,明星李晨“手撕”前女友张馨予之事,甚是热闹好看。简单地说,就是范冰冰与李晨公开恋情之后,张馨予显示出留恋不舍和捆绑炒作,李晨愤而出声明,说张小姐出轨,还说两人之间的情分早已完蛋。   此声明一出,点赞数很快就攀升到三百万,对李晨此举有赞有弹。赞者称其呵护现女友,干脆果断;弹者鄙薄其翻脸不认人,得理不饶人,吃相太难看。就此娱乐事件,坊间还纷纷祭出了多桩娱乐圈的分手公关案例,逐一剖析分手该如何分,手撕该如何撕。   不过,娱乐圈的故事虽丰富多彩,文人圈也不遑多让哦。对于如何处理前任或者淘汰者,才算是分得体面、分得漂亮,历来观点不一,一派是认为应该像林徽因一样温存,分手仍是好友,再见仍是艳阳天;一派是认为应该像张爱玲一样决断,钱要还得干净,人是至死不相见。   这里,我就想到一个著名的公案:海德格尔和汉娜?阿伦特。两人之间的分歧和故事,那叫一个惊涛骇浪;与之相比,手撕前女友/前男友,简直就是茶杯里的风波嘛,哪值一提?   前不久翻译出版的马克?拉里的《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一书,第一篇谈的就是马丁?海德格尔、汉娜?阿伦特和卡尔?雅斯贝尔斯三位著名哲学家之间复杂的政治哲学关系。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天才的阿伦特,18岁进入马堡大学,先是当了海德格尔的学生,后来当了胡塞尔的学生,然后又成为雅斯贝尔斯的学生。海德格尔对阿伦特宣称:我从见你的第一眼开始,就爱上了你。35岁的乡下农民出身的有妇之夫,把这个教养良好的清丽羞涩的小白兔视为“上天赐给我的礼物”。而这个小白兔呢,怀着对哲学世界隐秘国王的崇拜之情,听从了他的所有安排,使出她的浑身解数来讨他欢心。   他要求她隐忍,她便默默承受。他在说,她在听;他要她来,她来;他要她走,她走――这期间,这个男人灵感勃发,写就了他闻名世界的著作――《存在与时间》。   后来,工于心计的海德格尔要求阿伦特消失,阿伦特身心俱伤,只好转学,她先去了弗赖堡大学,再到海德堡大学后,22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不久后,阿伦特与曾是海德格尔学生的冈瑟?斯特恩结婚了。   而此后的海德格尔,居然公开表示对纳粹的支持,争得了弗赖堡大学校长的职位,还不忘在会议结束高呼“希特勒万岁”,并告发自己的同事,帮助迫害犹太人。不要忘了,汉娜?阿伦特是个犹太人呢。阿伦特不得不在法国旅居了七年,艰难为生,然后,再逃到美国。   时光流逝,1950年1月,阿伦特已经有了倾心相爱、志同道合的第二任丈夫海因利希?布鲁希尔了。当写出了反思纳粹的杰作《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名扬欧洲的阿伦特重回德国时,支持纳粹的海德格尔已经沦为一只失魂落魄的狗,可是,她仍然愿意把他当好友,甚至当着他那妒忌的妻子的面。她为把海德格尔的哲学著作介绍到美国学界而奔波,苦苦为海德格尔寻求教职,又尽力调解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这两位相互敌视的思想家,还得小心地把自己的巨大成就崇高地位藏匿起来,免得海德格尔因为妒忌而大发脾气。   我这么说,当然不是夸阿伦特有情有义;恰恰相反,这段感情确实是她的污点:作为一个反纳粹的犹太哲学家,为什么要爱敌人?为什么要这么卑微?   如果撇去政治和哲学层面的意义,阿伦特对海德格尔,就像是一场糟糕的单恋。虽然阿伦特已是杰出的政治理论家,成就不比海德格尔低,但在心理和情感上,仍然没有断奶。没有断奶的人,分手是分不干净的,为了维持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她甚至愿意表现出极大的包容和忍耐力。   当然我也不认为分手了,就要撕得对方一脸血。重新回到文章开头的娱乐圈,那种为了取悦新欢,狂殴前任的做法,代表了另一个极端,同样是自卑的体现。忠犬的爱,也蛮难搞的。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也正因为难之又难,才是一门验证人品与情商的高深学问。在感情面前,最深刻的哲学家和最通俗的娱乐明星,面对的问题是等同的。   □侯虹斌(专栏作家)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观点集粹|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创新是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视创新的哲学依据在于()。①只有质变才有发展②发展的实质是新_答案_百度高考
政治 创新的社会作用、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创新...
“创新是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视创新的哲学依据在于()。①只有质变才有发展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③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④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图文】哲学与人生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修订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哲学与人生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修订版)
上传于||文档简介
&&2013年8月第二版
大小:5.01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批判哲学的批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