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我的校园作文400字》作文

作文有秘诀吗
&&&&&&&&&&&&&&&&
/ 作文有秘诀吗 
作文有秘诀吗?作文有秘诀吗?  一位少年朋友给我来信,提出一个问题。他写道:每次作文发下来,看 着那些不好的成绩,我真发愁。难呀,如果有枝神笔该多好呵!也许是我没 有找到作文的秘诀吧,您说作文有秘诀吗?我应当怎样努力,才能提高写作 水平呢?  大概凡是苦干作文写不好的少年朋友,都曾有过这种想法吧?写信的同 学讲到神笔,这使我想起了一个传说:  南朝有个叫江淹的人,梦见有人送给他一枝五色笔,说是一枝神笔。从 此,江淹写起诗来“文藻日新”,渐渐有了名气。后来,他又做了一个梦, 梦见那个送笔的人走来,对他说道:“我那枝笔,放在你这里多年,现在该 还给我了。”江淹从怀里取出五色笔,还给他。从此以后,江淹写的诗,便 “绝无佳句”了。  这个故事说明,写文章不能靠神笔抖威风,没有把文章写好的真本事, 一旦神笔被拿走,就会落得个“江郎才尽”的下场。其实,世界上从来没有 什么神笔,江淹的五色笔,不过是个神奇的传说罢了。  今天,当真去追求神笔的人,是不会有的,那个给我写信的同学也只是 讲了他的一种想象而已。但是,指望作文有什么秘诀的,确有人在,在少年 朋友中恐怕还不是少数哩。那么,作文有秘诀吗?  鲁迅先生曾针对有人想找作文的秘诀,幽默地讲过这样一段话:“创作 是并没有什么秘决,能够交头接耳,一句话就传授给别一个的,倘不然,只 要有这秘诀,就真可以登广告,收学费,开一个三天包成文豪学校了。以中 国之大,或许也许会有罢,但是,这其实是骗子。”这里,鲁迅先生讲得十 分明确,作文没有秘诀,可偏偏有些同学还在一个劲儿地“创秘诀”:他们 拿来一本作文知识讲话,不去理解它的精神,而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以 为得到了作文的金钥匙;作文的时候,七拼八凑,东摘西抄,以为掌握了作 文的窍门:“天下文章一大抄”;考作文之前,背几篇人家的好作文,到考 场上来一个改头换面,偷梁换柱,以为这是写好作文的捷径。这种种的所谓 秘诀,是决不可能提高写作能力的。作文没有秘诀,那么,怎么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呢?  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 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我理解,鲁迅先生说的“多看”,就是对生活中的事物要仔细观察,多 看看;同时,还要多读书,多看报。鲁迅先生讲的“练习”,指的是勤动笔, 经常进行写作训练。这个细观察、多读书、勤动笔,就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 本办法。  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写了一部巨著《徐霞客游记》。这部书,不 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在文学史上也称得上是一颗明珠。徐霞客曾用了三十 多年的时间,游历了北到河北,南至广东,西抵云南,东止大海的广大地域。 他对我国名川大泽、崇山峻岭进行了实际的观察和研究。这部游记就是他考 察的记录。试想,如果徐霞客一生呆在屋子里,怎能写出这部广为流传、被 人称为“古今纪游第一”的不朽著作呢?一千七百年前,建安时期有一个很负盛名的诗人叫曹植,据说他哥哥曹丕曾限令他七步之内做一首诗,写不出来就要把他杀掉。曹植从容不迫,还 没有走完七步,就做好了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曹植用这首诗愤怒而痛心地批评了哥哥曹丕的凶狠。曹植为 什么能有这样惊人敏捷的文思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多读书。曹植 的博览群书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还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就诵读了数十万言 的诗文。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创作力十分旺盛的诗人, 他的诗现在留下来的就有两千八百多首,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笔珍贵的财 富。他的创作才能就是在刻苦的写作中磨练出来的。正因为他动笔勤,他的 胳膊肘竟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古往令来,哪一个在写作上卓有建树的人不都是按照这条细观察、多读 书、勤动笔的路子去努力实践而获得成功的呢?就是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同学 不都也在观察、读书、练笔三个方面下过一番功夫吗?所以,我劝那些急切 希望提高写作能力的少年朋友,快不要去找什么作文秘诀了。你要是真的想 把作文写好,那就从细观察、多读书、勤动笔三个方面去努力吧!  当真没有可写的吗?  一些少年朋友怕写作文的原因是:没有什么可写的。作文课上,他们两 眼盯住老师出的题目,托着腮,皱着眉,坐在座位上憋呀,憋呀,就是憋不 出来。  作文,是把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书写出来的一种语言训练,或记 叙一件动人的事情,或阐述一个正确的道理,或抒发一种健康的感情,或说 明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提起笔,无话可说,无事可记,无情可抒,也就是 一些少年朋友所苦恼的:没有什么可写,那么这个作文“工程”,只能下马。 因为你本事再大,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呀!但是,当真是没有什么可写的吗?这倒是一个应该认真讨论的问题。 生活,在我们眼前,展示了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不是吗? 翻开报纸,一则醒目的消息映入眼帘:我国女排首次荣获世界冠军。想想被人辱骂为“东亚病夫”的往昔,再看看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今天,怎不令人浮想翩翩。这样的事,多么值得写一写啊!  有一个同学,他的作业很少出错。你如果了解一下他做作业的情况,写 成一篇文章,登到班里的壁报上,让大家都来学习他的好思想、好经验,不 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走在街上,几个梳着怪发、穿着奇装异服的人摇摇摆摆地迎面走来,周围的群众都向他们投去厌恶的眼光。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是也可以写一篇 文章评论分析一番吗?这对我们分清是非鉴别美丑,大有益处。社会、学校、家庭,为我们提供了多少值得写的事情!为什么一些少年朋友总觉得作文没有什么可写的呢?有时候老师出的作文题就是要大家写最 熟悉的学校生活,为什么有人仍然笔重千斤,文思滞涩呢?一个重要的原因 是,他们在生活中没有做“有心人”。你注意过这样一个事实吗?  你天天在校门前的大街走过,应当说,对于这条大街是十分熟悉的。如 果要让你说说,这条街每天通过的大汽车多还是小汽车多;十字路口汽车的 流量,什么时候最大,什么时候最小,你可能回答不出,或者答不准确。可 是,去问交通警叔叔,他一定回答得一清二楚。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交通 警叔叔的工作,要求他注意在这条街上发生的一切情况,他对这条街上的事 物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也就是说,交通警叔叔是“有心人”。  这对我们写作文不是很有启示吗?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没有留心,便熟 视无睹;眼前有一个人在活动,没有注意,便视而不见。在生活中不是一个 善于观察的“有心人”,作文课上自然便没有什么可写了,正如作家老舍先 生讲的那样:“尽管他生活在工厂里,农村里,身边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新人 新事,可是他没有仔细观察,人与事都从他身边溜走了。”虽然,这是老舍 先生对初学写作的青年作者讲的一段话,但是对作文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少 年朋友,也是一剂对症的良药!  下面,让我们读一篇通过仔细观察而写出来的好作文,题目是《课间十 分钟》。下课的铃声响了,老师行过礼之后,球迷吕新第一个跑出教室,可 就是没有拿小足球。我心里很纳闷:这个“球迷”怎么连球都不拿了?一定 要看个明白。    于是,我就悄悄地跟在吕新后面,只见他飞一般地奔向地理教研组。啊, 原来下堂是地理课,他拿地图去了。一会儿,他左手拿着两轴地图,右手提 着两块小黑板走出来,看样子很吃力,我急忙跑过去对他说:“吕新,我帮 你拿黑板吧!”他一边走,一边说:“不用了,你踢球去吧!”我心里也想 着那小足球呢,便说:“好,你把地图放到教室里也来踢吧!我在球场上等 着你。”他答应了一声,我就向球场跑去。  球场上,同学们正踢得火热,小足球被一个同学踢到空中,球还没有落 到地上,又被另一个同学凌空一脚开出去,球又“飞”了起来。我玩了一会, 还不见吕新的影子。我便去找他。  走到教室眼前,从玻璃窗向里一看:教室里只有吕新一个人,只见他把 地图挂到墙上,又拿起板擦把黑板上的字迹擦掉。我想:现在他可该去踢球 了。果然,他放下板擦,就想向外跑,忽然又发现几个同学没有做好课前准 备,桌子上光光的,  什么也没有。他收住脚步,把那几个同学的文具放到桌子的左上角,然 后,又一行行地把桌子摆正。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好了,上课的铃声也响了。 同学们走进教室,准备上课。这时,我发现吕新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我想:现在他的心里一定比踢两脚球还高兴呢!  课间十分钟,在一些同学的眼里,是极为平常的一瞬,大家跑呀跳呀, 声浪冲击着尘土,有什么可写!可是,《课间十分钟》的作者,就是一个“有 心人”,他十分留心周围的事物,他看到:吕新“飞一般地奔向地理教研组”, “左手拿着两轴地图,右手提着两块小黑板走出来”;他看到:吕新把“地 图挂到墙上,又拿起板擦把黑板上的字迹擦掉”;他还看到吕新把“几个同 学的文具放到桌子的左上角,然后,又一行行地把桌子摆正”。总之,他看 到了放弃玩耍、休息,为同学服务的好人好事,认真细致的观察,使他写出 了真实、具体、生动的《课间十分钟》。南宋朱熹有两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说,池塘明净清澈,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进。如果把作文比做蓄水的池 塘,那么在作文这个池塘里,要想蓄满清清的流水,不正是需要生活的源泉 不停地涌来吗?是的,丰富多采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写作材料。但是,材料不会自己走上门来找你,要你做“有心人”,去认真 观察。通过观察,你就可以储备大量的生活素材,提笔作文,就不再会感到 没有什么可写的了。怎样观察效果好?  春天来到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春游,要求大家在游玩当中,认真观察 早春的特点,准备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于是,同学们睁大了眼睛,在公 园里寻找春天的脚步。  春游后,作文课上,同学们伏案疾书。公园里观察到的早春景象,顺着 笔尖,像清泉一样流到作文本上。可是,也有少数同学,坐在座位上发呆, 仍然感到没啥可写。老师问他们缘由,回答是:“在公园里,东看一眼,西 瞅一下,没有观察到什么,脑子里模模糊糊的。”  这就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积累写作材料,不仅要勤于观察,而 且还要善于观察。那么,怎样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呢? 一、要集中目标抓住所需观察的事物。 在观察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观察什么。以到公园寻找春天的脚步为例。公园里,有房屋,有游人,有树木,有花草,那么多东西,我们应 该观察什么呢?这要根据观察的目的来选择。我们到公园是为了寻找春天的 脚步,因此就要抓住那些能表现春天到来的事物进行观察。我们应该注意观 察:地上的小草绿了没有?柳树发芽了没有?南方的燕子飞回来没有?黄色 的迎春花开了没有?因为这些事物都是春天到来的信号,应当着力观察。早 春特点表现得不明显的事物,就可以少花些工夫,不要分散观察的注意力。二、要认真观察事物的特点。  选择好了要观察的事物,还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因为世界上的 事物,千差万别,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特点,才能真正认识这个事物,也才能 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唐朝诗人骆宾王写过一首咏鹅诗,仅仅用了十八个字,就把一个在湖里戏水的鹅,形象生动地勾画出来了。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诗人紧紧扣住鹅的特点,白白的羽毛,红红的脚掌,这是鹅色泽的特点; 弯曲的脖子,头朝着天,这是鹅形态的特点;鹅—鹅—鹅—地大声高叫,这 是鹅特有的声音;脚掌拨水悠悠地浮游,这是鹅特有的动作。如果诗人不是 从色泽、形态、声音、动作几个方面进行观察,抓住了鹅的特点,是不可能 写得如此真切动人的。三、观察要依照一定的顺序。 抓特点,是观察的关键。但是,一个事物出现在你面前,怎样才能很快抓住它的特点呢?这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步骤地对事物进行全 面、细致的观察。只有对事物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把握事 物的特点。观察的顺序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事物的空间顺序观察, 一种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观察。先来谈谈空间顺序。一个整体的事物,都是由若干局部组成。要了解这个事物的特点,就需要按照事物各部分在空间的位置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观察。比如观察 教室,你就先看教室正面,然后看看教室侧面,再看看教室后面,最后透过 窗户看到教室外面。把观察到的各部分的景象,综合到一起,那么,你得到 一个完整的印象。你就抓住了教室不同于菜市、剧场的特点——一个安静的 学习环境。这种对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的位置有次序地观察,就是按 空间顺序进行的观察。  下面抄录的《我的校园》,就是一个同学按照空间顺序对校园进行仔细 观察,写的一篇条理清楚的作文。我们的学校坐落在民族文化宫的后面。 一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红色影壁,上面工工整整地书写着党的教育方针。它的两侧,是两棵柿子树,像卫兵一样各守一旁。影壁的背后, 是一个不太大的花坛。每到春、夏季节,各种各色的花,都在竞相开放,吸 引着每一个走进校园的人。花坛的南面,沿着花坛的边上,是一排橱窗,经 常贴着各种光荣榜。  从花坛旁边往东望去,整个校园的轮廓便清楚地呈现在眼前,五座楼房 和一排平房把校园围成一个长方形。中间是大操场,东边是由小松墙围成的 新开辟的花果园。整个校园的布局显得很整齐。顺着南面的甬道向东走,路南面的第一座楼是宿舍楼。再往前,便来到和宿舍楼并排的两层宽敞明亮的南教学楼。教室南北对列着,这是高中同学 学习的地方。走上二楼,一直走到最东头,便上了“天桥”。这座桥设计得很巧妙,把南楼、东楼以及和南楼并排的实验楼联在一起,走起来很方便。 站在“天桥”上,可以看到东面的大礼堂、礼堂两侧的小操场。有时还可以听见实验楼南面的幼儿园里,小朋友们欢乐的歌声和愉快的笑声。  通过东楼长长的走廊,我们来到与南教学楼相对的两层小巧玲珑的北教 学楼,这是我们初中同学上课的地方。这座楼经过一个暑假的修整,显得格 外漂亮。浅灰色的墙衬着绿色的窗棂,洁净的玻璃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走进楼内,漂亮的水磨石铺成的楼道十分干净,小碎石都露出了白色、 灰色。教室里,阳光洒了进来,照在黑板上,照在课桌上,也照在我们每个 人的脸上。透过窗户,还可以看到花园四周的小松树整齐地排列着。今年春天种的桃树,明年就要开花,后年就可以结果了。  每天当我们在夕阳的辉映下走出校园时,心里都充满着幸福感。紧张而 愉快的一天学校生活结束了,校园里更美好的明天在召唤我们!  (选自《学作文》,略有修改)有一些事物,在我们眼前,明显地在变 化发展着。要抓住这一类事物的特点,就要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一个 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观察。就说看日出吧,首先看到的,是太阳没有出来 时天空的景象。过了一会,看到太阳喷薄欲出的情景,接着是旭日东升,一 轮红日冉冉升起,这时的天空云霞、大地万物,又是一番景象。写出这样一 个发展变化过程,日出的特点就鲜明地表现出来了。请读一读老作家巴金写的《海上的日出》。 在船上,为了看日出,我特地起个大早。那时天还没有亮,周围是很寂静的,只有机器房的声音。 天空变成了浅蓝色,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儿扩大了它的范围,加强了它的光亮。我知道太阳要从那天际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里就出现了太阳的一小半,红是红得很,却没有光亮。这太阳象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步一步地,努力向上面升 起来,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那颜色真红得可爱。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光亮,射得人眼睛发痛,同时附 近的云也添了光采。  有时太阳走入云里,它的光线却仍从云里透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 时候,人要分辨出何处是水,何处是天,很不容易,因为只能够看见光亮的 一片。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了,人却不能够看见它。然 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出光芒,透过黑云的周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到后来才慢慢儿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黑云变成了紫云或红霞。 这时候,光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由于作者按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对日出做了细致的观察,所以,日出的过程写得那么细腻、具体、形象、生动,令人爱读。 还有一种情况:你只看到事物的现状,不了解它的历史,要完整地认识这个事物,就必须对它的历史进行调查。比如你想通过记叙学校门前一条街的变化,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那么,不仅要细细观察今天这条街上欣 欣向荣的景象,还要调查解放前这条街的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对这条旧貌 换新颜的大街,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就需要把观察和调查二者结合起 来。四、在观察中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索。  在观察过程中,人既是一个照相机,又是一个加工厂。通过眼睛把外界 的事物,如实地反映到脑里,这不就好象是个照相机吗?材料到了大脑,大 脑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经 过思索,对观察到的事物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大脑这一番工作,不就是一个 加工厂吗?以写“春天”为例,假如你到公园里去寻找春天,你一定会去观察公园里的各种事物。当这些事物反映到脑子里以后,你一定要想一想:这些事物 在春天有什么特点,与夏季、秋季、冬季有什么不同,这些事物是怎样构成 公园里大地回春、欣欣向荣的景象。经过这样的深思熟虑,把握了春天的本 质,又有具体的感受,一篇好作文便不难产生。  这就是说:观察事物不仅要看到它们“是什么样”,还要问几个“为什 么”,了解它们“为什么是这个样”。只有在观察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 思索,做到:边看边想,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就如同一句阿拉伯 谚语讲的那样:“不思考,眼睛睁得再大也没有用。”五、要写观察笔记。 观察之后,怎样把写作素材储存起来呢?这就要写观察笔记。 法国文学家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把看到的事物都记在本子上。有时把庭院里的大树的状态写下来,有时把巴黎早晨街市的景象写下来。俄国文 学家托尔斯泰的身上也总是带着一个小本,随时把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记下 来。写观察笔记,是作家积累贮存写作素材的重要方法。他们细观察,勤动 笔,往往要写上几十本、几百本的观察笔记哩!  少年朋友不是作家,而且将来大多数同学也不当作家。但是,为了提高 写作水平,学习作家写观察笔记的方法,是十分必要,也是完全可能的。写 观察笔记不仅能把观察到的事物作为写作材料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同 时,每写一次观察笔记,就是一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我知道有一些同学 把写观察笔记和写日记结合起来,作文有了显著的进步,这是值得提倡的好 办法。  怎样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讲了五点意见,不一定全面,同学们可 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出更好更多的办法。      词儿多就是好作文吗?在一本古书上,记载着唐朝诗人白居易写诗的一个故事。 白居易每写完一首诗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读完之后,问道:“您听懂了吗?”老婆婆回答说:“听不懂。”白居易就拿回去修改,修改好了, 再拿去读给老婆婆听,读完又问道:“您听懂了吗?”老婆婆说:“听懂了。” 于是白居易就把这首诗抄下来,算是定稿。这个传说是否真实可靠,我们现 在已经无从查考,但是,读读白居易的诗歌就可以发现,他的诗歌,语言总 是那样朴实明白,通俗易懂。  从白居易写诗,我想到一些刚刚升入初中的少年朋友,他们对于作文, 有一种和白居易相反的想法,他们认为:现在是中学生了,写作文不能再象 小学生那样满纸大白话了,要多用点词,词儿多,才能算是好作文!于是就 一味地追求所谓好词,结果作文反而不如在小学学习的时候写得好了。下面 的一段作文,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  吃过丰满的年夜饭,我走出家门,刚才还是夕阳晚照的穹宇,现在是一 片群星闪烁、月明星稀的景象,人间的万家灯火仿佛要和星光比美。这时, 我不禁心潮起伏,遐思悠悠,思绪万千,在欢笑声和鞭炮声中,我不能自己?? 这是一个初中一年级同学写的《除夕之夜》的开头,在这段让人读了感到别扭的作文里,起码有五处值得推敲:1.年夜饭,只能用“丰盛”形容,“丰满”修饰“年夜饭”不当。  2.“穹宇”不通俗,写“天空”不是更好吗?3.“群星闪烁”说明天空 中星星很多,怎么又是“月明星稀”了呢?用词前后矛盾。4.“心潮起伏,遐思悠悠,思绪万千”,堆砌词藻,重复同一意思。  5.“不能自己”的说法文绉绉的,不口语化。所以,老师在这一段文章 旁边批道:“用词不当,堆砌词藻,要努力改正,”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不妨把这段文章改一改:吃过丰盛的年夜饭,我走出家门。天空,群星 闪烁;人间,万家灯火,到处是鞭炮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在这除夕之夜,看着这喜庆的景象,我不禁想到了许多许多??  这样一改,词儿少了,而且尽是大白话,但读起来自然、朴实、通畅。 中学生和小学生相比,学的功课多,知识面宽了;接触的事物多,视野 开扩了。认识水平随之得到提高,思想感情随之丰富起来。同时,上了中学, 由于读的书多,掌握的词儿也显著地增加,因此,就产生了一种用较多的词 儿表达思想感情的愿望,希望比小学的作文,写得生动一些,深刻一些。这 是无可非议的,应该说,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表现。但是,为了生动,就堆 砌词藻,而把小学作文清新朴实的优点丢掉;为了深刻,就滥用生僻词藻,而把小学作文通俗明白的长处舍弃。这样搞下去,作文的路子就走歪了。 写作文,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感情表达得准确清楚。对于在初中学习的少年朋友,更是要提倡写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文风朴实的文章。不顾准确性, 一味地堆砌华丽的词藻,生搬晦涩的词语,甚至随意乱造词汇,这种词儿多 的作文决不是好作文。  那么,作文是不是就不必讲究遣词造句了?不,写文章要注意炼字炼句, 要选择表达效果最好的词语,作文不仅要作到准确,还要力求鲜明、生动。 俄国文学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万卡》,有一段万卡在鞋铺遭受老板、  老板娘毒打的描写: “??昨天我挨了一顿打。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抽了我一顿,因为我摇他们那个睡在摇篮里的小娃娃,一不小心睡着了。 上个星期有一天,老板娘叫我把一条鲱鱼收拾干净,我就从尾巴上弄起;她 就捞起那条鲱鱼,拿鱼头直戳到我的脸上来。??”  这一段描写是多么形象生动!“揪”、“拖”、“抽”,三个连续动作, 形象地刻画了老板的凶残,“捞”、“戳”两个动词又把老板娘的狠毒鲜明 地表现出来了。我们闭上眼睛就象看电影一样,万卡悲惨凄苦的情景浮现在 眼前。契诃夫描述动作的几个词,并不华丽,也并不高深,都是极为平常的 大白活,但是用得非常准确,也就显得十分精彩。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寓于 平白朴实的语言之中,多读一点古今中外的作家名著,你会发现,语言大师 都有这样一个鲜明的特点: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卖弄。  中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不能用大文学家的手笔来要求,但是,这 个“自然去雕琢”的作文的“正宗”,却是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少年朋友 在写作文的时候,要认真地想一想:作文用的词儿,你是否都明白它们的意 义;这些词儿是否准确表达了你的思想;你的作文里有没有别人看不懂的生 僻晦涩的词儿,有没有自己生造的词儿。要认识到,用词是一个严肃的文风 问题。我认识一个少年朋友,他也曾有过“词儿多就是好作文”的思想。他碰了钉子,走了弯路,在老师的帮助下,认真分析了自己的作文,总结了几条 用词的经验教训:1.用词要准确,不要用不理解的词。2.语言要精炼,不要堆砌词藻。3.文风要朴实,不要乱用形容词。4.文章要通俗,不要用生僻的词。 按照这“四要四不要”去做,他的作文进步了,文风有了显著的变化,去年全校的作文比赛,他还获得了二等奖哩!  作文喜好追求词儿多的少年朋友,是不是也应当从这个“四要四不要” 中吸取教益呢?  作文越长越好吗?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两个中学生的一段对话。甲:今天的作文,你写 了多少字?乙:两千字,整整四页,你呢? 甲:和你差不多,两千五百字,整五页。 乙:真棒,比我写的长。  甲:这算什么呀,人家王刚写了六页,三千字哩!乙:喝,真长!这才 叫有水平!  甲:可不!下次写作文,咱们争取超过他。听到这里,我掐算起来,如 果比王刚写得还长,那不是该写七页八页了吗?作文当真是越长越好吗?这 不禁使我想起唐朝的一位诗人祖咏。  有一年,祖咏在长安参加考试,应试的题目是《终南望余雪》,要求写 十二句。但是,他只写了四句,就交了卷子。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雾色, 城中增暮寒。  这四句诗写的是从长安城里望到的终南山雪后景象。有人问祖咏为什么 写了四句,就不往下写了。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就无须再多写了。” 仔细读读这四句诗,确实紧紧扣住《终南望余雪》这个题目,把雪后的终南 山的景象写得很完满,而且写得很美。难怪他写了四句就不写了。作文越长越好吗?祖咏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不是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吗?写诗不是八句比四句妙,写文章当然也不是长的就比短的好,更不是越 长越好。我们提倡少年朋友写作文,在意思表达清楚的前提下,力求把文章 写得简短一点,这是一种良好的文风。列宁要求干部把工作计划、报告“写得简短些”,他表示“写长了就根本不看”。列宁对别人这样要求,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斯大体回忆列宁的 时候讲道:“只有列宁才善于把最复杂的事情描写得这样简单和明确,这样 扼要??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子弹。”毛泽东同志批评那些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长文章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他主张文章要写得短些、精粹些。 鲁迅先生也主张文章要写得短一些,他说,写完文章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 速写的材料拉成小说”。  是的,作文应当写得短一些,精粹一些。写文章,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 一个意思,说十句可以交代清楚,硬要写上二十句;一个中心思想,写一篇 七八百字的作文就可能表达完满,非要写上两三千字,你说,哪一种表达效 果好呢?显然,短小精悍的文章好,读了一目了然。文章写得老长,废话连 篇,把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淹没了,叫人读了几遍还抓不住中心,如堕云雾, 迷迷糊糊,这有什么好处呢?再说,文章写出来,是给人看的。文章写得长长的,谁有那么多工夫看呢?如果不仅长而且空,那就让人更不爱看了。你看,学校的墙报,短小生 动的文章,大家总是争相诵读,而那些又长又空的文章,不是就没有“读者” 了吗?写文章明明是要给人家看的,却偏偏要写得又长又空,这岂不是下决 心不让人看,这种傻事万万做不得。作文怎样才能写得简短一些?  有一个同学对我讲:“作文应当写得简短一点的道理,我懂。不知怎的, 写起作文来,写着写着,就收不住了。”下面,我就以几个同学的作文为例。 谈谈怎样才能把作文写得简短一点。  第一,要在选材上下功夫,善于把要记叙的事物写得集中,这有助于作 文写得简短。  比如写一篇参观记,如果从排队、坐车写起,又从工厂的第一个车间, 写到最后一个车间,再把归途的所见也写几笔。笔墨分散,头绪纷杂,必定 是一篇长长的作文。一个初中二年级同学写的《参观牙膏厂》就很注意写得 集中,不到一千字的作文,把机械化生产牙膏的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星期天,我们去上海牙膏厂参观。 我和同学们走进机声隆隆的车间,一台巨人似的机器展现在眼前。只见一块块铝皮,刚被工人叔叔送进它的口里,眨眼间便吐出来一只只牙膏壳。 接着,这些壳子又被另一台机器送进油漆炉。不一会,它们便穿着漂亮的外 衣出来啦。我不禁叫了起来:“快看,快看,那些牙膏壳从上到下,不停地 转动,多么象一条大花龙!”一位工人叔叔听见这话,走过来笑咪咪地对我 说:“这只是一条龙,我们厂有十条龙哪!”快,快去看那几条龙。我们怀 着急切的心情向外走去。走出车间,踏上楼梯。刚上楼板,同学们便被一台机器吸引住了,一只只牙膏壳插在一根根小铁棍上,那小铁棍呢,象“立正”似的立在一只大铁 盘中,铁盘每转动一下,上面装着牙膏的机器就对准牙膏壳往下压一下。二、 三次以后,那牙膏壳就灌满了牙膏,好象哺乳室里的婴儿,含着奶瓶,“咕 嘟”、“咕嘟”,肚里一下就装满了甘甜、喷香的奶水一样。我情不自禁地 对身边的工人阿姨说:“啊!原来牙膏就是这样灌进壳子里的,这机器真好。” 阿姨说:“过去我们厂的机器都是手摇、脚踏的,干起来又费劲又慢。几年 前,虽然买了几台外国机器,但是价钱太贵,不能多买。想仿制,可是那时‘四人帮’横行,正在大批‘唯生产力论’,谁还敢动手?”说到这里,阿姨脸上闪出了笑意:“粉碎了‘四人帮’,我们厂的工人师傅鼓足干劲,仿 造和自制了许多机器,那些机器接连排列,组成流水线,就象十条飞龙。现 在,我们厂一个月就能造一亿多支牙膏呢。”啊,多么大的数字,全国八亿 人民需要的牙膏,竟有三分之一是这里生产的!机械化的威力真大呀!“啪啪”,“啪啪”,一阵响声把我吸引过去。一看,只见那牙膏和牙膏纸盒从工作台两边“一二一”地自动走了出来。不用人动手,“啪”,一 支牙膏被推入了纸盒内,紧接着又是几声,纸盒的盖子就自动地关好。这是 怎么回事?原来,工作台两边装有一块块小钢片,它象人们的一只只手臂, 不辞辛劳地挥动着,完成着制造牙膏的最后一道工序——装盒。  “啪啪”,“啪啪”,听着这声音,看着这一切,那一块块小钢片仿佛 变成了一只只小喜鹊,向人们唱着现代化就要到来的报春歌。  (选自《中学生作文选评》,略有修改)第二,记叙事物的语言要简炼、 准确。语言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有助于把作文写得简短一点。下面选 的《木塔》是一个初中一年级同学写的说明文,语言十分简炼,全文才有五 百多字,但是,把古塔的历史渊源、结构特征讲得清清楚楚。在叙述中还抒 发了对我国优秀文化以及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之情。    在我们甘肃省张掖县古城的西南面,有一座高耸入云的木塔。木塔是隋 代开皇三年建造的,到现在已经一千二百多年了。据说,历史上有一位出使 过中国的波斯使臣,在他写的书中就曾经提到过它。可见,在古代的丝绸之 路上,木塔就已享有盛名了。  木塔的地基是一座大约十五米见方、一米高的土台。塔的外形是一座正 八面体,内径大约一丈。塔高三十一米,共分九层,由下而上,一层小于一 层。塔顶呈伞形。  除塔身是用砖砌成的以外,木塔从上到下是一个完整的木架。塔底由二 十根粗大结实的木柱支撑着。从第三层开始,每层四周匀称地支撑着八根木 柱。另外,每层还有八根横梁,指向八个不同的方向。  木塔里面是空心的,三层以上,东西设有假门。最低一层的墙上,书写 着工整的文字,雕刻着飞禽走兽的图案。每层的八个角上,还各有一个用细 木雕成的龙头,张着大口,含着圆珠。整个木塔,给人以庄严肃穆的印象。 一千二百多年来,尽管这里发生过多次地震,但,木塔仍旧安然屹立, 没有遭到破坏。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对木塔做过多次维修, 使它更加坚固美观。近年来,前来参观的外宾更多了,木塔的宏伟壮丽,使 他们赞叹不止。张掖木塔,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和精湛 的技艺,每当看到它,总会激发我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自豪的感情。(选自《中学生作文选评》,略有修改)第三,努力克服帮八股的影响,不要给文章“穿靴带帽”,有助于把作文写得简短一点。 好写长文章的同学,文章开头常常是“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形势一片大好”,文章结尾照例要表一番决心,“为实现四化奋勇攻关,努力争三好”,给文章“戴上高帽子,穿上长靴子”。如果不要这些套话,文章就可以写得 短了,而且还可以去掉帮味,使文风清新活泼。一个初一同学写的《月光下》 就是这样一篇好作文。暑假的一个夜晚,一轮明月升了上来,月光均匀地洒在大地上,像白花花的水。我拿着笔和墨,到一张大“纸”上去练书法。 这张“纸”有五平方丈大,就是我家平房的屋顶。最近我练字把几百张报纸用完了,苦干没纸,最后想到了这张“大纸”。  明月掌起天灯,我握着毛笔,精神振奋地练习白天没写好的“飞、峰、 缨、漫、雁、缚”六个字。先分析了“飞”字的结构,接着挥笔书写。十分 钟过去了,我头上的汗滴到大“纸”上,很快写成了比较理想的“飞”字。 又过了几十分钟,“峰、缨、漫”也写成了,只有“雁、缚”两个字,总是 歪歪扭扭的,写不好。我有点气馁了,汗不住地滴,腕子也有些酸。心想: 算了吧,明天练不一样吗?正要打退堂鼓,却想起了清人钱鹤滩的《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不行,为了学好 书法,今天就要突破它!于是我又振作精神,更认真地练起来。  原先写“厂”字的一横,总是长出一截,不好看。我发现,横要粗短些 才好!接着,又把“亻”和“佳”字自然而紧凑地结合起来,“雁”字写成 功了。我心里多高兴呀!正要最后攻克“缚”字这一关,妈妈在院里关切地 叫:“小茸,快十点啦,睡吧!”我说:“等一会儿,还剩一个字呢!”我 又一个劲地写了六十多个“缚”字,边写边比较,最后找出三个较好的,精 神饱满,圆润雄浑,我不禁高兴地叫了起来!抬起头看看月亮,月亮正在向我点头微笑。低下头看看新写的几百个大字,个个透出虎虎的生气。我的心哪,也象淙淙的流水,荡起了甜蜜的漩涡??  (选自《中学生作文选评》,略有修改)作文应当写得简短一点,但是, 话又得说回来,作文要一下子做到既短又精,也是不容易的。怎么办呢?宋 朝学者谢枋得有几句话,对如何把文章写得短小精粹,很有帮助。他说:“凡 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按照 谢枋得说法,每作一篇文章,先放开思想,无拘无束地写开,根据文章的要 求,把胸中之意抒尽,把要说的话讲够。写完之后,再小心地收缩,将可有 可无的字、句、段,尽可能删去,离中心太远的枝枝蔓蔓,也毫不可惜地砍 掉。经过这样一番由繁入简的修改,渐渐便可以把文章写得短小精粹。  谢枋得这个“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的经验,同学们不妨在作文中试试。 我想,对于同学们写出既有内容、又比较简短的作文,一定会有帮助的。  作文可以自己编吗?  作文可以自己编吗?这个问题在少年朋友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有 人说,可以,自己编,无拘无束,写起来痛快;有人说,不可以,中学生作 文要扎扎实实练基本功,要写真实的事。若要问我的看法,我说,中学生作 文要以写实为主,但有时允许编一点想象的东西。也许有人会说:作家写书可以虚构,中学生为什么要以写实为主呢? 是的,作家写书可以虚构,可以不受真人真事的局限。正象鲁迅先生讲的那样:“写小说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 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拚凑起来的角色??”。然而,这个“拚凑”,要有真 人真事为前提,要有深厚的生活做基础,真实的素材占有的越多,生活开掘 得越深,才能提炼出更典型更集中更感人的人物和事件。你读过《创业史》 吧,主人公梁生宝一定给你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就说语文课本上节选的那段 “梁生宝买稻种”,就把梁生宝在买稻种的旅途中省吃俭用、小心谨慎、不 顾个人劳累、一心为集体的形象,写得极其生动感人!作家柳青为什么能写 得这样真实而感人呢?因为他在农村安家落户,长期和农民生活在一起,他 最熟悉翻身的农民,他最了解渴望走集体化道路的农民,他看到许许多多农 民的优秀品质,他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所以,他塑造了梁生宝这样一个 代表了亿万农民方向的形象。作家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工作,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经历、广博的知识,要有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创造性的劳动。中学生由于思想认识、 生活阅历、文化知识、语言技巧的局限,还不能从纷繁的生活现象中,从错 综复杂的事物关系中,选择、集中、提炼、进而概括出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典 型的人物和事件。同时,作为虚构的第一步的所需要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写 真人真事的能力,都还很薄弱。因此,中学生的作文,不能同作家进行艺术 加工的虚构相提并论。就好象不能让刚学走路的孩子跑步一样,这是能力不 及的事。能力不及,这是不能虚构的一个原因,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学生作文的目的,不需要把虚构的练习作为主要内容。将来,大多数同学一般都不会 当作家。未来的工作并不要求同学们写虚构一个人、编造一件事的文章,而是要求你们会写真实的工作总结,会写反映实际情况的调查报告,会写扎扎实实 的读书笔记,会写交流思想的书信。一句话,要用语言准确地表情达意。因 此,同学们在学校作文,就不必按照作家创作小说的要求去进行虚构的训练, 而要切切实实地做到:按照正确的行款格式把假条、通知、书信写清楚;按 照科学的要求把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报告写通顺;把一篇学习总结写得 有条有理;一篇记人、叙事、状物、议论的文章能做到:中心明确、层次清 楚、语言通顺,努力练就一手准确表达思想而又文从字顺的文章。总之,中 学生作文是一种语言的基本训练。  有一些少年朋友认为,自己编的事写得生动,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编的东西,不是自己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写起来没有真情实感,怎么能 动人呢?有的同学,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就给虚构的人和事,人为地加上一 层层“光圈”,在文章里堆砌了许多词藻。这种文章读起来疙疙瘩瘩,极不 自然,哪里谈得到生动呢?还有,编造的作文,是脱离实际的假想,往往内  容前后矛盾,不合逻辑。有一个同学编了一个拣钱包交还失主的好事,前面 写经过艰难曲折“直到天黑才找到失主,这时已经累得满头大汗,几乎把棉 帽都湿透了”。而后面却写,当他把钱包交还失主后,“唱着歌,迎着朝阳 走去,春风吹来,胸前的红领巾象一簇火焰在跳??”既然天已经黑了,怎 么还迎着朝阳走去呢?戴棉帽的冬季,怎么又春风迎面吹来呢?这种不真实 的文章,词汇再美也不生动。  那么,中学生作文是不是一点虚构的东西都不允许有呢?当然不能这样 绝对。有一些作文题,是可以进行想象的。例如写“踏着先烈足迹前进”、 “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这类作文,要回忆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斗争,要 回忆旧社会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虽然同学们没有亲身经历那种 苦难的生活,没有亲自看到那残酷的战争环境,可以根据看过的电影,看过 的小说,进行想象和联想。这样的想象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合 乎情理的,是允许的。  再比如写“我的理想”、“飞向未来”这一类作文,就要让思想插上幻 想的翅膀翱翔,可以根据所看的书,所看的画尽情描绘未来的美丽理想。  经验证明,在作文中正确运用想象和联想,不仅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对于发展智力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想象力可以直接促进形象思维。在想象的 过程中,细致观察、潜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活动,对于 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 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 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写一些发挥想象 的文章是有好处的,这和编造不是一回事。但是,尽管如此,同学们写作文也不要把写想象一类的作文作为主要的练习内容,还是要以写真实的事物为主,在写真实事物的练习中,切切实实 地培养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能力。参天大树扎根于土壤,万丈高楼从平 地矗立。优秀的作文要有扎扎实实的基础,希望少年朋友在写实的语言基本 训练上下苦功!书读的多,作文为什么还写不好?  有一个少年朋友向我提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他说:“人们常讲,要想 把作文写好,一定要多读书。可是,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作文还是写不好 呢?”他讲的是实情,这个同学读书之多,在班里可算是“冠军”了。但是, 他的作文成绩总是刚刚及格,不光内容简单,语言的毛病也多,这不是怪事吗?  按理说,书读得多的人,作文应当写得好。古代有个学者,打了个比方: 读书好象化铜,化铜是很费气力的事,作文好象铸器,铸器就不太费力了。 只要铜化成铜液,倒进摸子里,便铸成一个个器物。所以他说:“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意思是:读书下了苦功的人,作文便很容易长进。  但是,确有一些少年朋友,书读得不少,作文却写得不好,是读写规律 在他们身上不灵验了吗?当然不是,关键在于他们读书不得法。没有在读和 写之间沟通一条渠道。这样说来,怪事也就不怪了。分析起来,读书多而作文不好的同学,有三个毛病。 一、读书不注重读“破”,没有在消化理解上下功夫。 唐朝诗人杜甫,写起诗来,“下笔如有神”,他的重要经验之一是“读书破万卷”。请注意这个“破”字,读破的意思就是要把书读熟,要消化。如果没有这个“破”字,只是读书万卷,恐怕杜甫也未必会成为下笔有神的 诗圣。读书多而作文不好的同学,恰恰犯了一个读书不“破”的毛病。他们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一本书,一篇文章看完,“好啊好啊”赞不绝口, 可是你要问他好在哪里,说不出个所以然。如果再追问几个为什么,那更是 无言答对。这样囫囵吞枣地读书,连文义都没有理解,又怎么能吸收到作文 里,有益于写作呢?读书要注意消化。我们读一本书,看一篇文章,不仅要搞清作者写了什么,还要想想作者是怎么写的;不仅要弄清作者是怎么写的,还要弄通作者 为什么要这样写。尤其是一些短小的好文章,我们要仔细琢磨,认真分析, 看看作者是怎样开头和结尾的,选择了哪些典型材料突出中心,用什么样的 词表达思想内容。读书,能这样仔细地咀嚼,那么你就能从中掌握写作的规律,文章中好的语言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这样,读和写之间的渠道, 不就沟通了吗?二、读书不注重吸收语言,没有在背诵上下功夫。 多读而不善写的人,一般都没有在背诵上下过苦功。有些同学写作文感到没词儿,词儿从哪里来呢? 刚出生的孩子,不会讲话,只能哇哇叫。后来他天天听爸爸妈妈讲话,听周围的人讲话,也就慢慢学会了讲话。印度有两个很小的孩子,被狼叼走, 在狼的哺育下长大,后来被猎人抱回来,发现她们只能象狼一样地叫,不会 讲话。这说明,人不是天生就会讲话,人的语言,是从一个语言环境中,渐 渐学到的。  这是讲的口头语言,作文使用的书面语言也是这样,积累书面语言,同 样需要到一个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吸收。这个语言环境到哪里去找?一本本 书、一篇篇文章向你敞开着。但是,只是读一读、看一看还不行,记不住,  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这就需要做到熟读背诵。文章背得多了,背得熟了, 就会在规范的语言环境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病句便可以渐渐地少了,干 瘪的语言便可以渐渐地丰满起来。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受到你所喜 爱的那一类文章的熏陶,使你的作文也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少年朋友如能 抓紧记忆的黄金时代,在大脑里储存一二百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就不愁肚 里没词儿了。  三、读书不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没有在吸取思想、知识的营养上下功夫。 不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吸取思想和知识的营养,这也是多读而不善写的一 个重要原因。在作文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对一个事物,认识透彻,感情充 沛,知识丰富,材料充足,便能顺利地写出一篇好作文;反之,对这个事物 既没认识,又无感情,知识贫乏,材料不足,是写不出作文的,即使憋出来 了,也必定淡如白水,味同嚼蜡。这说明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对于作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的思想和知识从哪里来呢?当然,主要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从实践中来。但是,宇宙是那么广阔,历史是那么悠久,什么事都要事必躬亲是办 不到的。如果一个人的视野,只局限于直接见闻,仅仅是从亲眼看到、亲耳 听到的那点点材料了解世界,那么,他的知识一定很贫乏,认识一定很肤浅, 想象力薄弱,感情也不会丰富。这就需要通过读书,吸取知识和思想的营养, 积累写作的原料。读一本《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可以学到生活的准则,帮助你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读一部《李自成》,可以了解波澜壮阔的农民 起义运动,帮助你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读了《十万 个为什么》,可以解答你各种各样的疑问;读了“少年百科丛书”,你就能 像蜜蜂在花丛采蜜一样,得到丰富的营养;每天坚持读报,可以了解世界上 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在读书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感情,再提笔作文,自然会是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了。 把读书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写作能力,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沟通读和写之间的渠道是一个“慢功”,不能操之过急。只要在多读的过程中,注意消化吸收积累,给“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你就能达到一个多读而善写的境界。                     作文可以模仿吗?作文可以模仿吗? 写字,要描红;绘画,要临摹。描红,可以依照字帖,写出间架结构匀称的字;临摹,可以从别人画的图画中学习绘画的技法。同样的道理,作文 可以模仿,只要模仿得法,可以从范文中学习规范的语言和正确的写作方法, 可以使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好 办法。模仿,主要有以下两种练习方式。 一、模仿全篇文章的写法。  有一个同学参加了暑假少先队夏令营,生活很幸福,有许多感受,他模 仿《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写法,以给中队的少先队员写信的形式写了一 篇作文,他是这样写的:亲爱的同志们: 在夏令营生活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那起伏的心潮,使我想把一切感受都告诉你们,但我最急于想告诉你们的,是十几天的夏令营 生活,使我越来越深刻感到,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我们的前程是多么美 好。显然,这是模仿《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开头,通过抒发自己的感受,开门见山,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接着,这个同学又模仿《谁是最可爱的人》选 用三件典型材料表现中心的写法,记叙了夏令营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三个活 动,用来说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这一中心思想。最后,文章的结尾 写道:亲爱的同志,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的时候,当我们在宽阔的运动场上奔跑的时候,当我们和爸爸妈妈在公园散步的时候??同志,你可意识到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 能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的期望,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不辜负伟大的时代对青 少年一代的期望,才能为了更幸福的明天,勤奋地学习??用抒情的笔调,扣住中心,总结全文,并呼应了文章的开头。这明显地模仿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由于模仿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全 篇的写法,这篇反映夏令营生活的作文,中心明确,材料充实,全文组织得 紧凑连贯,可以说是一篇比较好的作文。二、模仿范文片断的写法。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鲁迅先生极其生动地描写了百草园的景象和乐趣。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 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 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一个同学在写《春游颐和园》时,学习了课文里描写百草园的写法,他 是这样描写颐和园的:  不必说巍峨的佛香阁,宽阔的昆明湖;也不必说长廊里那栩栩如生的图 画,十七孔桥上那活灵活现的小石狮子。单是小小的谐趣园里,就有无限的 乐趣。这里有建造精致的楼台亭阁,这里有巧夺天工的的雕梁画栋。楼台下  面还有一池碧绿的清水,金色的鲤鱼在池底游来游去,假如你投进水里一点 面包屑,金鱼就会成群地涌来,好玩极了??这个片断描写,模仿得很好, 和课文比较,第一,模仿了课文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的词语加以形容 的方法,课文是“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仿写的文章是“巍峨的佛 香阁,宽阔的昆明湖”。第二,模仿了课文“不必说??不必说??单是??” 的句式,详细描写了一个不惹眼的小处,课文写的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仿写的文章写的是“小小的谐趣园里”。片断的模仿,集中、具体,比起全篇的模仿,便于学习,易于见效。 以上举的两例,虽然是模仿范文的写法,但也模仿了一些课文的语言,用得自然、妥当,这样的模仿,对提高写作能力是有益的。 这样的模仿是不是抄袭呢?我认为不是。 写一篇作文,当你进行了认真的构思,要写什么,思考成熟了;怎样写,也有了初步的想法。这时候,再想一想,在你学过的范文中,哪一篇的写法 可以借鉴,哪一篇的片断可以学习,哪一篇的语言可以吸收。根据表现文章 中心思想的需要,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你把范文的写法和语言拿来为你写的 文章所用,这样的“拿来主义”是正确的模仿。  比如那篇写夏令营生活的作文,虽然是按照《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写法 写的,但是写的是自己在夏令营度过的一段生活。那篇《春游颐和园》,虽 然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百草园的写法,但是写的却是颐和园 的景象。虽然这两例,从语言到写法上还有范文的痕迹,但都是用范文的写 法和语言,为我所用,这种又像又不像的模仿,是经过消化的吸收,是有创 造的。什么是抄袭呢?没有自己的内容,没有自己的写法,把范文的内容和写法一古脑儿地用到自己的作文,这种全盘照搬的做法,就是抄袭。我们也来 分析一个例子: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老师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生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小鸟在树枝上宛转歌唱,工厂后边的草地上,有人在打太极拳。这些景象比解释生词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是一篇《我迟到了》的作文开头,也许你一下就能看出,这是在套用法国文学家都 德写的《最后一课》的开头。让我们来看看《最后一课》的开头,进行比较: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 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第一段文章除了把“韩麦尔先生问我们分词”改为“老师问我们生词”, 把“锯木场后面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改为”工厂后边草地上,有 人打太极拳”,其他的记叙和描写,都是原封不动地套用《最后一课》的开头。这就是抄袭。 抄袭很不好,不但对提高写作能力毫无益处,这种不动脑筋,不花费艰苦劳动,把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的做法,也不是青少年应有的思想品质。抄袭现象一定要杜绝。 最后,有一点需要指出,作文可以模仿,但模仿只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办法。而且要看到,这种练笔方法是有缺欠的。模仿的文章总有一种咬文 嚼字的生硬感,不如创作的文章生动活泼、朴实清新。这种方法用得多了, 容易束缚同学们的思想,不利于发挥创造性,因此不要把模仿作为主要的练 笔方式,更不能作为唯一的练笔方式。模仿的练习一定要和其他练习,特别 是和创作的练习结合起来,既要有学习范文的模仿,也要有无拘无束的创作, 渐渐学的多了,写的多了,就可以把范文的写法和语言溶化在自己的作文里, 而不留模仿的痕迹了。  依葫芦画瓢是为了不看葫芦画瓢,模仿是为了不模仿,过渡到创作。在 模仿的过程中注意这个原则才能写出有特色的作文。  背词典记词是好办法吗?  一天清晨,邻居小英,抱着一本厚书,坐在门前的枣树下,闭着眼睛哇 哇地背诵,我走到她身旁,问道:“小英,背什么好文章呢?”她睁大眼睛,笑着告诉我:“我在背词典哩!” 我接着问道:“老师要考你们解词了吧?” 她忙解释道:“不是,不是,是我自己要背的,我写作文总是干巴巴的,没词,心里有话说不出来。这本厚厚的词典,词儿可多了,把它们统统背下 来,装在脑子里,作文一定能学好,您说,我这个办法好吧!”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确实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对一个事物熟悉,有感情, 但是,提起笔,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充分表达出来。正是茶壶煮 饺子——肚子里有,倒不出来。这些同学,希望多积累点词语,把作文写好, 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像小英那样,整天抱着词典哇哇地背诵,是不能如愿 的。词典是我们学语文的重要工具书。但是,用背词典的方法学词并不是一 个好办法。看起来,这种方法似乎记得快、学得多,但好回生、忘得快,还 常常不能准确地运用。正确的方法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把词放到文章上下 文的语言环境里学习。一、把词放到语言环境里学习,可以准确掌握词义范围。  有一个同学用“屹然不动”造句:“我们的体育委员对同学要求严格, 不过,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上体育课,他总是笔直地站到队列前面,屹然不 动。”“屹然不动”的本意是形容巍然挺立的高山,引申用来形容高大建筑 物,也可引申用来形容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但是,用来形容一个站得笔直 的体育委员,就不妥了。犯了一个“大词小用”,词义范围使用不当的毛病。在《夜走灵官峡》一课中用了这个词: 这条从绝壁上凿开的运输便道,并不宽畅,一天二十四小时,汽车、马车、驮骡、架子车和行人,来来往往,非常拥挤,没有人指挥就乱得一团糟。  今天下大雪,路上行人和车辆都很少,她满可以回到家里歇歇,可是她 屹然不动地站在那里。课文中的“她”,是一个长年战斗在风雪高原上指挥 来往车辆的英雄人物,为了突出她不顾个人冷暖安危,一心扑到革命工作的 崇高思想境界,用“屹然不动”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二、把词放到语言环境里学习,可以使抽象的词得到形象具体的解释。  有一类抽象的词,解释起来十分费力。比如“缥渺”,怎样才能用一两 句话说清楚呢?只得以词解词: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这样的解释, 还是很抽象,不好理解,不便记忆。如果把这个词放到课文《社戏》的上下 文中理解,那就活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 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渺得象一座 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这是一个月夜,在离戏台较远的地方,看闪烁灯光的戏台,呈现出隐隐 约约、景象朦胧的样子。这不就对“缥渺”有了一个形象具体的理解吗?有 了感性的认识,就易于理解、易于记忆了。三、把词放到语言环境里学习,可以正确揭示词语的感情色彩。 有的词只能形容好的、正面的事物,这叫褒词;有的只能用来形容坏的、反面的事物,叫贬词;也有的,好、坏、正、反都可以用,叫中性词。 孤立地解词,不注意在文章上下文中来理解,就揭示不出词的感情色彩,比如“贪得无厌”,如果只从字面解释为:贪多没有满足,便造了这样一个 句子:“有一个同学酷爱读书,他总是贪得无厌地读着。”这里,“贪得无 厌”就用错了,应当换上褒义词“如饥似渴”。因为“贪得无厌”是一个贬 义词。有一篇文章是这样使用这个词的:  牛马般的劳役,本来就换不了几个钱,但是贪得无厌的窑主在结账的时 候还挖空心思从中克扣。  一个用来形容剥削阶级贪心不足的“坏”词,怎么能用来形容一个热爱 读书的好同学呢?如果结合课文学习词语,就不会产生褒贬用得不当的错 误。  总而言之,背词典学词不是好办法。借助词典,可以对词义有一个初步 的理解。但要透彻理解词义,并能正确地使用,一定要把词放在文章上下文 的语言环境里学习。  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十分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学习词语。他们要 求学生每学一个词语,都按照以下格式作学习词语笔记:第一行,抄录包含 这个词语的课文语言;第二行,查词典,准确地给这个词语作注释;第三行, 用这个词语造一个完整的句子。这样,就能准确而又全面地了解一个词语的 含义,特别是通过造句,能使我们对这个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得格外深刻。 为了使同学们掌握这种学习词语的方法,举一个例子,供你们参考:出众①原文:偏偏我来得不是时候,荔枝刚开花。  满树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 些。(杨朔:《荔枝蜜》)②解释:超出一般(人或者事物)。  ③造句:院里的槐树开花了,小小的白花并不出众,但是浓郁的花香, 却弥漫整个院子。有时根据需要还可以注明这个词的词性、词义范围、感情色彩,说明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应注意的事项。 如果一个中学生从初一到初三,坚持用这种方法积累词语。六本语文书学完之后,该能掌握多少词语啊!如果在课外阅读中,也能运用这种方法去丰富词语,那么“词语贫乏症”不是完全可以治愈吗?到了作文的时候,只 要感情充沛,认识成熟,生动而准确的词语,就会随着那涌来的文思奔赴笔 端,你就再也不会受“茶壶煮饺子”之苦了。                     作文为什么要多练?有这样一个笑话。 一个北方人,来到南方,他向住在江边的人请教游泳方法。住在江边的人,便把自己游泳的体会讲给他听。北方人听完之后,很高兴,以为自己也 可以在江水里游泳了,就扑通跳下水去,结果淹没在水里,出不来了。那个 住在江边的南方人,是经过长期的训练,才练就了一身在江河里不沉没的好 本领,怎么能听人家讲了一遍游泳方法,就以为掌握了水性呢?宋朝文学家 苏轼说,这样的北方人,“未有不溺者也”。  从这则笑话我想到:一些少年朋友不注重勤奋练笔,总是要求老师多讲 点写作方法,以为背会一些写作方法,作文就能一下子写好,这和那个学游 泳的北方人多么相似呀!  要知道,世界上任何一种技能,都要在实践中,通过反复地练习,才能 为人们所掌握。大书法家王羲之问他父亲,怎样才能把字练好,他父亲指着 门外的大缸说:“要把那十六个缸里的水写完。”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为 了练就一双灵活的眼睛,每天仰望天上飞翔的鸽子。俄国钢琴家鲁宾斯坦讲 道:“如果我一天不练习钢琴,我就不知道自己弹的是什么了;如果我两天 不练习,我就演奏得象个初学的人一样;如果我三天不练习,那我就得向我 的学生学习了。”就说同学们打乒乓球吧,要练好拉弧弦球的本事,不是也 要挥拍打上几百次、几千次,经过不断地练习吗?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多练才能“熟”,“熟”才能生巧,只有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才能获得熟练的技能技巧,作文又何尝不是这个 道理呢?如果认为只要把写作方法背下来了,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写 一手漂亮的文章,十个有十个是会失败的。从古到今,文章写得好的人,哪一个不是下过多练的苦功?  唐朝诗人李贺,骑在驴背上,出外闲游,只要想出了好诗句,马上写在 纸上,放进口袋里。晚上回到家,立即把这些诗句理成完整的诗篇。李贺的 母亲说他不知劳累地苦写苦练,简直到了“呕出心肝”的地步。法国文学家大仲马,以惊人的毅力勤奋地写作。在他写作的时候,如果有客人来了,他伸出左手欢迎客人,右手仍不停地在书写。 鲁迅先生一生奋笔疾书,就在逝世前不久,病卧床上,还坚持写作。就这样,鲁迅先生还警戒自己,不要停笔。他说:“作文要誊清,是因为不常写的缘故,手生。我也一样,翻译多了之后,写评论便滞涩,写过几篇之后 再来翻译,却又觉得不太顺手了。”  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停一段笔,况且都会有手生之感。那么,学作文的 少年朋友,不是更要不间断地多写多练吗?少年朋友,如果你同意我的意见, 就握起你的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起:一、认真上好作文课。 一个学期,一般要写十二三次大小作文。这是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同学提高写作能力的需要出发,制定的教学计划。每一 次作文,老师都提出明确的要求,进行具体的指导,还要细致地批改评讲, 通过作文课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能力。  因此,同学们要认真上好作文课,写好每一篇作文。作文前,专心听老 师辅导,根据作文的需要,准备材料,编写提纲;写完作文,要读几遍,推  敲锤炼;作文发下来以后,根据老师的批语,认真修改,及时总结每一篇作 文的经验教训。可以说,这是同学们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二、要积极开展课外练笔。 一个学期做十二三次作文,不能算多。要提高写作水平,仅仅靠课内的作文,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开展课外的练笔活动。 课外练笔,是写好作文的有效办法。第一,内容不限,可以写平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二,形式不拘,记叙、议论、说明,都可以写。 第三,篇幅长短自由,有话则长,话少短写。第四,可以不受时间限制,见 缝插针,有空就写,灵活机动。这样的练笔,如能每周进行两三次,一个学 期,便可写四五十篇,只要坚持下去,对提高写作,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三、要重视“不是作文的作文”。 讲到练笔,一些同学认为,那就坐下来,提起笔,写一篇篇完整的作文吧。其实不然,还有很多“不是作文的作文”。 例如,各科作业中的问答题,不要满足于写几条干巴巴的要点,答对即可;能不能写成一篇有头有尾、层次清楚、中心明确的短文呢?再比如物理、 化学、生物的实验报告,不要简单地写几句话,附上图解,就以为完成了作 业;能否接作文的要求,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写一篇内容具体、文字通畅 的说明文呢?工作、学习的总结,也不要寥寥数语,就应付交差;顶好是象 写作文那样,编一个提纲,有了清晰的思想,再运笔行文。听一个报告,也 不要听完就了事,顶好把记录整理成文并工整地重抄一遍。就是写信写假条, 也要象作文那样,写完之后,读几遍,认真修改一下。下面让我来举一个例 子,具体谈谈应当怎样对待那些“不是作文的作文”。老师讲完《梁生宝买 稻种》一课,留了一个作业:课文里梁生宝在小饭铺付汤面钱的细节写得很 具体,这些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一个同学写道:  课文中对梁生宝在小饭铺付汤面钱的具体描写,可以突出梁生宝艰苦奋 斗,勤俭节约,以及为集体为人民办事认真负责,谨慎小心的好品质,给人 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  《梁生宝买稻种》一课中,有一段梁生宝在小饭铺吃完汤面付钱的具体 描写:“他打着饱嗝儿,取下棉袄口袋上的别针,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他 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一层写过字的纸,才取出那些七凑 八凑地凑起来的人民币来,拿出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从这一段细节 的具体描写,可以看到:梁生宝对随身带的一包钱是十分谨慎的。他用红布 把钱包住,红布里又用一张写过字的纸把钱紧紧包上,钱放在口袋里,还用 一个别针别住。取钱时他是很仔细地一层层打开。这些细节描写,说明梁生 宝办事稳当,表现他生怕出了差错的心情。  梁生宝为什么办事这样谨慎小心呢?因为他知道,这点钱是蛤蟆滩的贫 农为了把互助组办好筹集的,钱来得不容易,出了差错,买不回稻种,互助 组办不好,会影响党的威信。付钱的细节描写,鲜明地突出了梁生宝对党的 事业的高度责任感,起到了深刻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作用。  从这两个同学的作业可以看出,一个是简单地一问一答,虽然观点没有 什么错误,但缺乏具体分析,也不成文。第二个同学写的,有观点,有材料, 有分析,是一篇有头有尾,前后连贯,层次清楚的小作文。其实,这也可以  算作一篇短小的评论。哪一种回答方法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呢?显然,是第 二种。  同学们如能这样一丝不苟地对待那些“不是作文的作文”,该又能获得 多少练笔的机会啊!就以每周两三次计算,加上课内的作文,以及课外的练 笔,一个学期可写大小作文一百多篇,这个数字是很可观的呵!可惜的是, 很多同学把这些“不是作文的作文”疏忽了。少年朋友,如果你意识到这是 一个损失,那么就快抓紧吧!                    怎样写日记?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校园作文4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