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传播发展的时代新闻传播的演进历程?3000字,赶...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人类新闻传播的演进历程 doc
下载积分:700
内容提示:人类新闻传播的演进历程 doc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6|
上传日期: 05:56:5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人类新闻传播的演进历程 doc
官方公共微信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外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题.doc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外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题.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外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题
1、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国际互联网传播
2、古代罗马《每日纪闻》的性质、基本内容、作用(名词解释)公元前59年,恺撒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制石板上,作为公告式的官方公报。当时的名称是ALBUM,后来被人们称为《每日纪闻》。作为当时政府机构的“喉舌”,它书写的内容多为政府要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公元前6年,屋大维恢复《每日纪闻》,从此该手写公报时断时续刊布会议记录、帝国政事、宗教祭祀、贵族的婚丧嫁娶、战争消息等,一直到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
3、欧美最早出现的定期报纸、日报是哪些?最早的定期报刊产生于德国,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了两种周报:《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和《报道》;1605年,尼德兰出版《安特卫普新闻》。最早的日报诞生于德意志地区。1650年,世界上第一张日报《新到新闻》诞生,1663年的《莱比锡新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之一,其他国家早期的日报还有英国1702年的《每日新闻》、法国1777年的《巴黎新闻》、美国的1783年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
4、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国报业发展有何共同规律?(1)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压制,他们通过出版许可制、内容审查制来压制异己思想的传播,并且出版官报,扶植御用报刊,为自己的政治需要服务。资产阶级报刊受到种种压制,发展缓慢(2)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思想家首先举起出版自由的旗帜,宣传民主思想,论述出版自由的重要性。(3)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新闻传播历史题目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新闻传播历史题目
上传于||文档简介
&&有​关​于​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题​目​及​整​理​的​笔​记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科技改变生活作文 3000字
清枫灄窎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我国要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首先要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构成生产力的要素来看,科学技术可以使劳动工具得到不断改善和更新,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可以使劳动对象得到充分利用.总之,科技发展可以极大地解放生产力,甚至产生新的产业部门和导致国民经济的突飞猛进.只有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才能使经济增长方式,摆脱粗放型的老路,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切实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当今世界的竞争实质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发展经济有利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使我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问,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毋庸置疑,当然是利大!作何解释?不用解释!中华文明八千年历史就是铁证如山,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人类从茹毛饮血原始生活学会利用或烧熟食物,从依靠自然到繁殖饲养,从手无寸铁到冶金炼石,这不都是进步,这不都是发展?如果是弊端大于利的话,那人类为什么都还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进步?只有进步才能使明天更美好!一个人不进步是可悲的,一个国家不进步是没落的,一个世界不进步是黑暗的.只要在不断的进步中,人类的生活才可以得到升华.人类是渺小的,人类是脆弱的,他没有庞大的身躯,没有牛似的力气,没有乌龟的硬壳.但上天给予了人类一颗聪慧的大脑,一双勤劳的双手,人类没有坐享其成,而是选择了不断进步,才可以在今天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科技改变历史,知识改变命运.我们跨入了21世纪,跨入了一个充满高科技的时代.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为何能在世界面前挺起胸脯?因我们的科技在不断的发展!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学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我们的科技在不断的进步!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赶上了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充满高科技的时代.作为当前社会的一员,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还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具有献身科学的勇气和决心,具有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全人类的博大胸怀.更重要地是,我们还应当教育我们的后代,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目前存在的东西,就有他的合理之处.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哺育出的最精致绚丽的花果.它曾带给人类以辉煌的过去,也必将带给人类以灿烂的明天.人类只要将双足深扎于大地母亲的怀中,他就能从容地挥动科学技术这柄长剑,开辟出一个崭新的、繁荣的、和平的新纪元.科技发展利大于弊,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科技是保护人类最坚固的盾牌,我们相信,科技的不断完善,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更加美好和神秘的境界.人类将不会毁于科技,因为科技发展的历程证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技给人类带来的难题,都可以通过科技本身的再进一步来解决人类的生存方式,20万年前与10万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3000年前与2000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600年前与500年前相比,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是,今人与古人早已今非昔比,即使是现在与100年前相比,也已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把今天的生活和十万年前相比,我们是至高无上的;把今天和几千年前相比,我们是居高临下的;把今天和几百年前相比,我们是幸福舒适的;把今天和明天相比,未来是美好光明的.几千年来,从马车变成了轿车、火车、飞机;从煤油灯变成了白炽灯、霓虹灯、节能灯;从海角天涯变成了近在咫尺、视频聊天、鼠标一点尽知天下事.请问对方辩手,是什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什么让人类开始了新的生存方式?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进程,科技的发展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纵观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视科技的发展?回首过去,看四大发明,独具鳌头;观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瞻圆周率值,七位小数;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器,扬名海外.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请问对方辩手,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哪能吃到杂交二号?我们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们哪能住进高楼大厦?
法拉第、达尔文、孟德尔、扁鹊、李时珍,他们一生都是在为科学而献身,对方辩手一直强调弊大于利,如果弊大于利,那么大人们为什么还让学习这些科学家?你错了,我们今天的日子都是那些辛勤的科学家们用智慧甚至生命换来的.因为法拉第,我们生活的周围才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电器;因为达尔文,因为孟德尔,我们才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认知自己;因为扁鹊,因为华佗,因为李时珍,我们的生命才能得到保障.我们周围的一切,不都是他们给我们换来的吗?生活如此舒适,生活如此惬意,生活如此美妙,我们的平均寿命比古代提高了30岁,看望亲友甚至不用出家门,这不都是科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吗?对方辩手不要在狡辩了,科技改变历史,我们探讨科技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是不需要质疑的,因为就是利大!没有了科技发展,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我们的日子是昏天黑地的,是科技发展救了我们,是科学把我们从水生火热的年代拯救了出来.我们更应该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尊敬他,怎能口是心非地说科技发展弊端累累?
对方辩友,你们总是列举科技的种种坏处,似乎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灾难,那为什么我们现在还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什么人类还要继续发展科学技术呢?难道人类错了吗?你说人类坚持发展科学错了?从医学说:各种现代化技术的出现,激光手术等,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从天文方面: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的发明,比如气象卫星,能精确的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从人类生活方面:各种电器使人们生活舒适,比如空调,冬暖夏凉……你怎能说人类错了?试问如果没有科技,说不定我们现在还停留在原始社会,那环境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现在人们在研究科技的时候,不也在保护环境吗,那有怎么能说研究科技就一定破环了环境呢?
这并不能说明弊大于利,这只是个别现象,是他们没有正确地使用科学技术,这并不能否定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你说科技发展带来了大气污染、你说科技发展产生了白色垃圾、你说科技发展形成了气温变暖……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越明亮的地方后面的阴影就越暗,但就凭这些你就断定科技发展弊大于利?“世异则是事异”时代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同,再说大气污染,各省各市都推出了预防预案;白色垃圾,统一处理;汽车尾气造成气温变暖科学家们也研发了太阳能汽车.看看现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电池……环保节约的太阳能已经逐步进入千家万户,这不是科技在发展吗?
虽然有弊端,但比起造福人类,环保家园的科技发展理念,无关痛痒,只要有弊端,科学家们同样会想办法去解决,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科技发展的步伐一刻也不会停止.就因为科技一直在进步,科学一直在发展,狡猾的诡辩,笼统的只言片语,无理的胡搅蛮缠都改变不了这个真理.如果你说科技发展弊大于利,请问,你能在一周之内不坐车来上课,不用中性笔、不用圆珠笔、不用钢笔?你能在一周之内不看电视、不听新闻,不看报纸,不读书,不上网?你能在一周之内不吃研发的杂交水稻?不吃面食?不喝饮料?不能.不是的,科学技术其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飞跃,都是人类征服自然、征服自身的划时代的胜利.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正是由于青铜器的铸造和铁器的使用,才使得社会财富成倍增长,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中,正是由于蒸汽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才使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的财富翻了一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正是由于以使用电器为主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才极大地促使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苏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促使了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的根本改善.因此,科技发展的有利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其实,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从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电脑那些昂贵的奢侈品步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手机,我们如何随心所欲地与亲人保持联系;如果没有网络,我们又如何与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谈天论地;如果没有高清晰的电视技术,我们又如何享受华丽的好莱坞电影呢?如果没有科学技术,我们的生活方式又是如何呢?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在多种场合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重要的地位,同时把发展科技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增大了对科技发展的资金投入,改善了科技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结果使得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很大地进步,步入了科技强国之林.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德国,法国等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很多技术都受限于发达国家,所以,我们应该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怎能说弊大于利呢?从有了网络,就有了上网的人;有了上网的人,便有人说上网的利弊.今天,作为一个小学生,我是如何看待大学生上网的呢?我觉得应当一分为二的看.网络最初是运用于企业的,用来查阅公司所需的资料,也用来洽谈生意.这时的网络尚未普及,可是,它的作用是积极的.此时的网络除了尚不完善外,我想还没有什么利弊之分.随着技术的提高,网络日趋完善,也渐渐普及了.为了更适应大众的需要,有了网络游戏,有了QQ,有了各种各样的版块.于是,上网的人更多了,当然有大学生.大学生上网,理由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为了寻找一位网友以打发时间;有的为了网络游戏而不分昼夜;有的为了网上电影以此来“充实”生活.当然,也有为了学习的.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借助于电脑,利用于网络,可以做成许多过去不能做或不易做的事.网络是四通八达的,上了网,可以认识很多人.本地的、外地的、中国的、外国的,当然也会有好人、坏人.上了网,有了网友,互通有无,彼此相互联络,提供彼此意见、建议,建立一种良好的网上友谊.现在人人都说网络奇妙,它能在瞬息之间把你想知道的东西呈现出来;可以搜索到一本你一直想找但苦觅不着的老版杂志;可以搜索到一些书本、报刊上还未出现的前沿知识.你可以用它来丰富自己,真正达到一种不出门就知天下事的境界,达到一种一台机便知前沿科学的境界.也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们有着卓越的网络知识,利用网络来发财,一种不义之财.当然,这里的利用就不是我前文所提到的利用了,这也是一种运用,不过是一种具有破坏力的运用,如此有该怎么说?其实,网络本无利弊,利弊在于上网之人.学了马哲,知道人应当发挥自身能动性,上网也是如此.有时,利与弊只一线相隔,单看上网之人是如何把握的,是如何发挥自身能动性的.网络虽然会引起一些人整天沉迷于网上聊天不上课什么事也不干,只为了网上冲浪,与网络那端的人虚无缥缈地扯上半天,最后还有可能误入歧途,但这完全出自于他本身的问题,是不能完全否定网络的功能.如今,大学生上网已是一种趋势了,也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局面.利弊仍有人说,可如何把握利弊不是掌握在自己手吗?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以前的马车变成汽车,从以前的油灯变成电灯,用电话加快通讯,用汽车、摩托车加快了生活的节奏,用电饭煲、煤气做美味可口的饭菜……事实证明,这类现代化工具的出现,不仅证明了科技迈入了一个新的平台,也证明了世界间不同地域的交往离不开它.它似乎是给社会的发展加速的动力,用一条条无形的锁链织成了一张遍布全球的网,网罗了发展,网罗了生活.可以这样说,科技和我们息息相关.有了这发达的科技,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妈,你们小时候有电视吗?”晚饭后,我对妈妈发起了提问。“我们小时候哪来的电视啊?”接话的却是爸爸,“我们小时候全村也就只有一台电视,每天晚上大家就自己搬椅子去看,黑白的,还只有一个频道,经常信号不好,连图像都不清楚,我们照样‘听’得津津有味,那像你们现在这么幸福,都42寸的大电视还嫌小!”爸爸的一席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是什么,让农村在短短三十年中的变化如此之大?这个问题令人困惑。爸爸出生...
扫描下载二维码回顾传媒发展历程:谁动了新闻的定义?|新闻|定义|新闻学_新浪新闻
&&&&&&正文
回顾传媒发展历程:谁动了新闻的定义?
谁动了新闻的定义?
  美国纪录片制片人查尔斯?斯特林在《大众传媒革命》一书中写道:“传统新闻媒体的聚合以及当今新闻报道向网络的迁移,正在彻底改变并扩展传统的新闻定义。”[1]其实,“新闻定义”的改变并非始自今日,只不过“于今为烈”罢了。最近《洛杉矶时报》用机器人代写新闻,南加州大学拟开设“眼镜新闻学”的课程,都为这一说法作了注脚。
  经典的新闻定义及其发展
  陆定一曾在1943年提出过一个影响深远的定义:“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因其尊重“事实”的唯物主义属性及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而长期被中国新闻界奉为圭臬。密苏里新闻学院已故前院长莫特(Frank Luther Mott),也下过一个极其类似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报道的事情。”[2]
  1981年,甘惜分教授对陆定一的定义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一种特殊手段。”[3]这一定义在“报道”之上加了“评述”二字,等于将新闻评论、新闻述评等评论性的体裁一并划入新闻的范畴,扩大了“新闻”概念的外延。1983年,陆云帆在《新闻采访学》一书中提出:“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新近发现的事实的传播”。这一定义在承认新闻的“事实”属性的基础上,增加了“新近发现”一词,意味着“旧闻”经过“新近报道”,也一样会成为新闻。
  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三论”深刻影响社会科学的年代,郑州大学的项德生教授在其参编的《当代新闻学》一书中提出:“新闻是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信息。”郑保卫教授2004年认为,“新闻是公众关注的最新事实信息的报道。”与西方众多的新闻定义一样,该定义强调了“公众关注”这一受众属性。
  以上定义,“横看成岭侧成峰”,都堪称经典,它们与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呈现出一种同构关系。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定义的突破
  美国媒介社会学者迈克尔?舒德森认为:在杰克逊时代,“新闻”是制造出来的。也就是说,那时的“新闻”并不符合“事实”的属性。他认为,直到1896年,在黄色新闻蔓延的背景下,《纽约时报》开始强调新闻的“信息模式”,摒弃了“故事模式”。[4]1896年,赫斯特在美西战争中的一句名言――“你提供图片,我提供战争”,开了“制造新闻”之滥觞。
  20世纪30年代,解释性报道的兴起,再一次改变了美国的新闻定义。柯蒂斯?麦杜格尔认为,解释性报道是美国新闻界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一文体凝聚着他对报人的期望:“保持客观、描述生动、观察细致,最重要的是能在社会、经济、政治趋势的大背景下解读时事的含义。”[5]近年来享誉国内新闻界的“华尔街日报体”,也对新闻写作的“故事化”进行了创新。
  20世纪60年代,汤姆?沃尔夫(Tom Wofle)提出“新新闻主义”,反对报道中只有事实的写法,主张新闻写作借鉴写小说的方法。新新闻主义因为远离了客观报道而受到激烈批评,并在80年代走向衰落。与此类似的还有一度成为我国报纸副刊主打内容的报告文学。由于其过多的文学描写为“新闻纸”所不容,以致在世纪之交逐渐淡出新闻界。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北卡大学的菲利普?迈耶教授提出的“精确新闻学”,即要求新闻工作者借鉴社会学家和行为科学研究者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在取得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写出准确、可信的新闻报道。“精确新闻学”的概念在90年代中期被引进我国新闻界,《北京青年报》曾辟有“精确新闻”版,《中国青年报》也于1995年开设《调查?观察》专刊。与“精确新闻学”相对立,美国和中国还曾出现“模糊新闻学”的思潮。这一思潮认为,由于时效性的要求和新闻事实的不确定性,加上国内对批评报道特殊语境的考虑,应当允许新闻报道在用语、时间要素,甚至报道对象等方面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模糊新闻学”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未引起新闻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网络时代新闻定义的扩展
  网络时代新闻定义的进一步扩展,很大程度上是拜媒介技术进步和传播方式改变所赐。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史多维尔教授2004年即在《网路新闻学》(Web Journalism)一书中,探讨过网络时代新闻定义的扩展。他认为,网络的平等性将使新闻性质发生巨变。
  从“报道者――报道对象――报道时机――报道方式”的新闻生产流程来看,“新闻”在网络时代确实被赋予了更多新意。
  1.报道者
  以往的新闻定义几乎都缺省了对“报道者”的界定。在全球范围内,新闻报道者经历了从“专业新闻工作者”到“专业新闻工作者和非专业新闻工作者相结合”,再到“公民记者与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平分秋色”的模式转移。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评论员”,极大地改变了专业人士垄断新闻生产的媒介景观。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2014年新闻媒体状况》报告,50%的社交网络用户会共享或转发新闻报道、图片或视频。波士顿爆炸、乌克兰暴动、台湾学生运动等近年来的许多“爆炸性新闻”,都由无数普通网民在第一时间进行现场发布。查尔斯?斯特林认为,“博客扩展了新闻业的定义,使更多各种各样的作者可以成为报道者”。[6]在我国内地,就连过去属于国家通讯社、电视台和党中央机关报“专利”的领导人活动报道,现在也经常被网民抢先在微博发布。
  引人注目的是,机器人也跻身网络新闻“报道者”行列。据BBC 3月18日的报道,美国加州当天早晨发生4.4级地震,《洛杉矶时报》网站仅用3分钟时间就生成并发布了报道――这一报道并非源于记者的手笔,而是该报“地震新闻自动生成系统”的“机器人写手”(robot writer)。
  2.报道的客体及本质
  虽然传统的新闻定义在对报道对象的界定方面分歧较大,但新闻的“事实”属性却获得新闻界的广泛认可。然而,在后现代文化的语境下,“事实”本身就是一个捉摸不定的实在。李普曼认为,在任何事情上都没有人能够呈现全部事实。在他看来,“事实”的概念都有疑点:“想要陈述绝对事实是超出人类能力极限的;我只能向你提供我对事实的诠释”。[7]由于“新闻框架”的存在,决定了报道者在报道和呈现同一“事实”时,不可能没有偏差。哈贝马斯则认为,公关、广告的介入使公共领域土崩瓦解。为了满足政治宣传和公关推广的需要,“事实”往往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点缀。
  根据郑兴东教授在经典的《报纸编辑学教程》一书的说法,新闻稿件中所涉及的事实包括现实的、历史的和科学的三类。传统新闻对时效性的苛刻要求,决定了报道者不可能即时呈现“事实”;教科书上属于历史和科学的“事实”,则不断地被新发现和新成果所颠覆。承认这一点,并非意味着赞成“模糊新闻学”和“不可知论”,而是基于辩证法的立场,反对将“事实”绝对化。
  3.报道时机
  在网络时代,事实不再局限于那些“已经发生”、“过去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件和现象。媒介技术进步和“公民记者”队伍的壮大,日益将“正在发生”的“事实”推向新闻前台。这一特点刷新了新闻定义中的“及时”概念。在“新闻根据”没有成立之时即开始报道,并依靠多人在线、自愿协作的方式提供多角度、多侧面、多信源的“碎片化”报道,并在之后对之前的信息进行证实,正是微博时代公民新闻的特点。
  4.报道方式
  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瑞夫认为:“不管你是否认为媒介即讯息,新科技一直在改变媒体,同时也在改变新闻。”[8]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高清技术直播到我国一些报社用iPhone装备“全能记者”;再到旧金山的创业团队CrowdOptic用谷歌眼镜直播NBA;直到最近美国南加州大学计划依托谷歌眼镜技术开设“眼镜新闻学”课程,都凸显了技术对传统新闻报道方式的改变。
  网络时代为融合新闻提供了无限可能。获2013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纽约时报》特别报道――《雪崩:特纳尔溪事故》,融图文、音视频、位置信息于一炉,被誉为“后平板电脑时代”叙事手法的先驱性报道。Gigaom网站的创办者奥姆?马利克(Om Malik)在发布于日的博文中建议,《纽约时报》应从这一项目中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在新世纪重新定义新闻报道。类似的报道还有《华盛顿邮报》2010年所做的“TSA”报道(《头号美国机密》)以及《卫报》有关斯诺登的报道。其共同特点是兵团作战式的人员投入、课题式的运作、全媒体的呈现方式以及数据新闻可视化,这样的“新闻”确实与传统的新闻判然有别。
  正如混沌理论之父普列高津已经证明的,复杂的系统由于越来越多的物质和能量的介入,最后会变得完全不同。“新闻”的定义也是如此。一方面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展内涵与外延;另一方面,过多的意义加载也会消解新闻的事实属性,造成“新闻异化”,甚至出现“新闻越来越像谣言”的反常现象。
  (作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君超 来源:《中国报业》)
  [1、6][美]查尔斯?斯特林。《大众传媒革命》。王家全等译. P37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钱震。《新闻新论》。郑贞铭,张世民,吕杰华增修. P8,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
  [3]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P50-5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4、5、7][美]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陈昌凤,常江译.P3,P133,P121-122,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瑞夫(Richard Reeves)。《新闻到底怎么样》。余波,王瑛芳译. P36. 商务印书馆(香港),2006.
(编辑:SN009)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传播发展的时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