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气象小组为调查气温随风荷载高度变化系数的关系...

气象与我们的息息相关——四(2)综合实践活动总报告
气象与我们的息息相关
——四(2)综合实践活动总报告
一、活动背景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品质习惯和思维方式,是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于是,我以科学课上《天气》一课为契机,引导学生确定了“观察天象,了解天气”这一探究主题。
二、活动目标
1.感受到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注意到天气每天都在变化。
&&&&2.会使用温度计、湿度计、简易的风速仪和风向标、量雨器。
3.了解天气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4.知道人类对天气信息的探索进程及有关科学家的成就。
  三、活动步骤
(一)提出问题阶段(第4周~第6周)
1.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小课题
2.分组,确定研究的方向
3.准备实验操作的器材及记录本
(二)寻找答案阶段(第7周~第10周)
1.观察:风向、风速、气温、湿度、云量、降水量等
2.记录:每天观测的数据
3.调查: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危害
4.搜集:有关气象学家的发现及关于天气的谚语
5.分析: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天气谚语的分析
6.拓展:观看有关介绍气象短片,了解气象其工作特点。
(三)分享成果阶段(第11周—第16周)
1. 总结探究内容,撰写小组报告
2. 写活动体会
3. 整理活动资料,以小报的形式展出
4. 撰写班级活动报告
四、注意事项
1. 各小组每天在固定时间、在某一固定地点进行观察。
2. 分工合作,每天互相提醒观测、记录事项。
遇到困难时,建议向同班同学或老师寻求帮助。
五、人员安排
第一活动小分队
队长:王天乐
队员:张桐、缪学庆、陈果熙、陈亮宇
第二活动小分队
队长:孙思盱
队员:董皓楠、李金垚、林威辰、叶铭炀、邱梓涵、徐前享
第三活动小分队
队长:郑璇
队员:林高乐、李曼宁、王诗怡、戴贝妮
第四活动小分队
队长:陈宇洁
队员:陈希希、林依晨、孙心妮
第五活动小分队
队长:潘轩庭
队员:胡樟晨、陈伟杰、金昊、丰树辉
第六活动小分队
队长:陈晨
队员:鲍羽萱、曾木秀子、蔡依家
&&&&&&&&&&&&&&&&&&&&&&&&&
第七活动小分队
队长:蔡程蔚
绘画员:金展
记录员:吴思民、蔡程蔚、金展
第八活动小分队
队长:吴为祺
队员:黄唯祎、杨蔷
七、活动过程:
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从古到今,人数试图打开天气变化的奥秘而不断努力。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大气、云、风和降水,预测出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我们也能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观察和记录天气情况吗?我们能用简单的工具测量气温、风速和降水量吗?我们能用记录数据来发现天气变化和奥秘吗?这个学期,我们开展了《气象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综合实践,就是要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了解气象。我们提出了一个个问题,根据问题同学们分成8个活动小组,进行活动。
我们的活动内容可丰富了:设计表格、观察天气、记录气象、统计分析,还有了解气象与我们的关系,搜集气象学家的故事等。
1.设计表格:老师告诉我们观察天气、记录天气首先要设计表格。她刚讲完如何画表格,所有小组都迫不及待地围在了一起。让他们小组最会画画的同学来设计。有记温度湿度的表格,有记录天气云量的表格。我们还设计一份天气日历,贴在教室后面,最显眼之处。让大家每天将观看的内容记录下来。有时为了记录一个最准确的数据,各小组能聚集在一起讨论。三十二天的观察记录可费了同学们不少心血。
2.观察记录:
观察云层:天空中的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它们的形状千姿百态。我们在观察中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云:层云、积云、卷云。用书本上学到的方法进行记录。
&&&观察温度:室内的温度和室外的温度的记录,是我们活动的重点部分。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我们每天定时观看温度表,谁都不马虎。观察湿度:湿度是对空气中含水量的分析,我们用湿度器观察,发现湿度与天空中的降雨关系密切。
观察风向:风速的测定需要观测2分钟时间,求其平均风速。我们是根据红旗的飘扬来测风力的。如红旗不飘,就是0级无风,红旗半飘就是1级风力,全飘就是2级。这些都是科学课上学习到的,没有仪器我们,也可根据物体征象来估计风力.这对我们来说特别有趣。为便于记忆,我们还有一首
"风力歌":零级无风烟直上,一级看烟辨风向;二极轻风叶微响,三级枝摇红旗扬;四极灰尘纸张舞,五级水面起波浪;六级强风撑伞难,七级树摆步行艰;八级大风小枝折,九级风吹小屋裂;十级狂风能拔树,十一十二陆上稀。
3.统计分析:
我们这次的活动进行了一个多月,一共32天。我们把温度和湿度的记录的数据画成折线统计图,统计每天的最高温和最低温。统计每天最高的温度用直线表示,最低的温度用虚线表示。通过这个折线图,不仅让知道近段一天时间内知道天气变化,而且还知道瑞安10月15日至11月15日天气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总体气温下降的趋势。我们把天气变化阴、雨、晴、云量变化画成条形统计图,统计一月中的天气变化。
经过统计知道这32多天中,晴天11天,多云10天,阴天5天,下雨6天;云量≤的9月,云量≤的15天,云量>的8天。这个月天气比较好。
下雨的那几天,气温也变低,而湿度高,冷飕飕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冷空气来临。
&分析:近段时间,10月25日的温度是最高的,达到30℃,我们都脱掉毛衣,穿上衬衫,有几个同学满头大汗,只穿一件汗衫。最低温度是11月7日10℃。平均气温20℃左右。通过折线图,我们可以看出来,天气状况将是温度逐渐降低,天气越来越冷。气温在慢慢降低,我们的衣服也从薄慢慢地变厚。这段时间天气较好,晴朗的天气多,很适合我们户外活动。
4.收听天气预报:
我们在活动过程中,养成每天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也了解天气预报对人们的好处:天气关乎许多事情,具体到个人,加减衣服。特别是突然下雨或者降温,加减衣服不当很容易生病。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2~3天)、(4~9天),(10~15天以上)。及地方台每天播放的是短期天气预报。
5.了解气象学
我们在活动过程中,上网或读书搜集各种资料,知道气象台进行天气预报时,需要有大量的观测数据。为此,全世界建立了成千上万个气象观测站,配置了各种天气雷达,并在太空布设了多颗气象卫星,组成全球大气监测网。这个监测网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里同时进行观测,从地面到高空,从陆地到海洋,全方位、多层次地观测大气变化,并将观测数据迅速汇集到各国国家气象中心,然后转发世界各地。气象台的计算机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得到天气图、数值预报图等。气象工作者根据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判断,作出天气的综合预报。
6.收集天气谚语
在活动中,我们又访问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了解民间对天气变化俗语,谚语。这些谚语是人类几千年来对天气变化的概括。夜星繁,大晴天。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雨。
冷得早,暖得早。
早怕东南黑,晚怕北云推。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久雨西风晴,久晴西风雨。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灰布云,下雨定连绵黑猪过河,大雨滂沱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扫帚云,三五日内雨淋淋。火烧乌云盖,大雨来得快。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天上花花云,地上晒死人。月亮生毛,大雨冲壕。
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蚊子聚堂中,来日雨盈盈。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7.搜集气象学家的事迹:
汉代的天文学家张衡,天资聪明,态度谦虚,特别喜欢思考问题。对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兴趣。他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为人类的气象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二、竺可桢
1913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又到哈佛大学地学系攻读其幼时即喜爱的气象学。1918年回国。他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等地教授气象学和地理学,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地理和气象工作者,所编写的是中国第一本现代地理学著作。1963年出版一书,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晚年,他将记录70年的气象日记——《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发表了,这日记集其毕生研究的成果,引起世界轰动。
&&&&三、吴国雄
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既具有很高的数理和动力学造诣,又具有丰富的实际天气经验的学者之一。
四、气象信息员魏超
魏超是一个乡镇的气象信息员,作为一名基层的气象信息员,积极做好气象信息服务,更好的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是他孜孜以求的工作目标。近年来,灾害性天气天气频发,每逢遇到大风、强降水、强雷电、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时,他尽自己最大能力把有关信息送到各地。
八、活动体会
&&&&&第一小组:整个活动是不可能没有困难的。我们小组遇到的困难就是——材料问题。所谓材料问题,就是买不到温度计和湿度计。在所有超市都找遍了,还是没有温湿度计,最后再大润发超市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有了工具,我们就开始记录统计,根据我们的活动结果,我们发现天气在慢慢地变冷,变干燥,这将影响着我们生活和学习。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放弃。
第二小组:这次的活动,我们收获到了一些天气知识,了解到了天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天气预报节目是各类电视节目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为更好的服务社会,天气预报节目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现已成为大家了解天气,安排生活的重要渠道。在课外时间多读书,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现在造福于自己家人,将来造福于社会。我们在活动中产生很多困难,比如我们老是忘记定时测量风速,后来大家相互提醒才每天坚持下来。在和同伴们一起测量中,我们也懂得了团结的力量,只要齐心协力就可以战胜各种困难。
第三小姐:这次的活动使我收获了很多:知道了天气预报对人的好处,我们可以根据天气预报决定穿什么衣服;农民可以根据天气预报能判断作物的成长;船员、渔民可以根据天气预报能判断什么时候出海。
第四小结: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了长久观测、记录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可见气象学家平时的工作是很辛苦的。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要经常提醒同伴去观测、记录,同时,还要对记录结果进行分析,调查有关资料予以补充说明。当然,我们也有不足的地方,有些数据丢失了,为了尊重科学的真实性,我们这组没有伪造数据,而是真实地对我们观测结果予以统计和分析。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天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我们懂得了做事情必须要有耐心,懂得坚持,团结合作,这样才会成功。
第五小组:我们小组对气象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经常会想,气象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于是,我们开始上网查资料,开始每天看天气预报,每天定时测量温度,最终出现了我们的在调查过程中。有一次,一位同学在记录温度的时候很奇怪,记录的是24℃,可天气很冷呀,他就去爸爸,他爸爸说:把温度计放在阴冷的地方。他听了,立刻去做,发现只有18℃。原来每个地方的温度是不一样的。科学上我们测量温度,应该测量室内的阴凉通风处。这个活动,让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会了自己每天坚持观察气象,和小伙伴们一起努力。团结的力量使我们完成了此次的调查。
第六小组:一个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每天的测量,记录和分析中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小组成员默契配合,分工明确,互帮互助,遇到困难就齐心协力一起解决。这次活动我们收获很大。不仅学会了怎样通过日常现象判断天气情况,还知道了很多天气谚语,知道了气象学家的故事。气象学家竺可桢坚持记录了70年的气象日记,我们都被这种坚持精神震撼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知道了怎样与别人合作交流,在合作中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第七小组:不见风雨哪能见彩虹。我们刚开始记录时,温湿度计买不到,快急死了,最后戴贝尼找到一个,才抽时间去买。经过我们的努力,才完成了此次的观测、记录、分析任务。根据我们的调查记录,我们发现,最近一段时间,温度在慢慢的降低,因为冬天在慢慢的来临。此外,11月份的湿度比10月份的要高。瑞安基本都是二、三级风力,只有11月6号出现了近段时间最大的风力五级。
&&&九、活动总结:
学以致用是本次活动的内在核心。利用我们已学的科学知识,真正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培养我们形成观测天气变化的习惯,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体会到天气变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每一小组都能进行分工合作,做到相互提醒,观测、记录与分析,尊重事实依据,最终完成活动报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安徽省某中学气象兴趣小组,根据亚欧大陆局部地区等压线分布形势..
安徽省某中学气象兴趣小组,根据亚欧大陆局部地区等压线分布形势图,探究该省秋末冬初天气变化状况。据此完成小题。小题1:根据上图,学生绘制了四幅安徽省天气要素变化图,最接近实际状况的是(  )。小题2:该气象兴趣小组预报了安徽省未来两天天气状况,其预报结果最可能出现的是&&&&&&&&&& (  )。A.皖北地区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等级较高B.皖南地区可吸入颗粒物空气污染指数增加C.皖北地区雨过天晴,农作物易受低温冻害影响D.江淮地区出现狂风、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小题1:B小题2:C小题1:根据图中等压线分布形势可知,冷锋位于安徽省北部。受其影响,安徽省北部受冷气团控制,温度低,气压高;南部受暖气团控制,温度高,气压低。锋线地区两侧气团物理性质差异大,风力大;暖气团被迫沿锋面爬升,水汽凝结形成云雨天气,锋线北侧云量多。小题2:未来两天,冷锋不断南移,安徽全省受冷锋影响强。冷锋过境,易产生云雨天气,对空气起净化作用,可吸入颗粒物减少;皖北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滑坡、泥石流灾害少;但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农作物易受低温冻害影响;强对流天气多出现在赤道附近、山区、中低纬度夏季午后,江淮地区冬季不会形成强对流天气。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安徽省某中学气象兴趣小组,根据亚欧大陆局部地区等压线分布形势..”主要考查你对&&等值线地图的判读及综合应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等值线地图的判读及综合应用
等值线地图:以一组相等数值的连线表示制图对象数量、特征的地图。简称等值线图。如年平均气温图、年降水量图。它是专题地图的重要图型,最先用于描述地形。常见的有表现地势起伏和地貌结构的等高线图与等深线图;表现气温、水温、地温变化的等温线图;表现大气降水量变化的等降水量线图;表现地磁、地震变化的等磁偏线图、等磁力线图、等震线图。另外,还有等压线、等风速线、等日照线、等云量线、等湿度线、等密度线、等透明度线、等盐分含量线、等时线等图。通常等值线所代表的数值为整数。 等值线(面)类型与影响分布的因素:
等值线(面)类型
影响分布的因素
地质作用(内力、外力)
地质作用(内力、外力)
纬度、海陆、地形、洋流、大气环流等
等降水量线
纬度、海陆、地形、洋流、大气环流等
等太阳辐射量线
纬度、太阳高度、海拔高度、云雾量等
热力作用(气温)、动力作用
海拔高度、热力作用(气温)、动力作用
蒸发量、降水量、洋流、径流等等值线(面)图判读的一般规律:(1)读数据(注意等值距)? ①读等值线(面)上的点规律一:一般,在同一幅等值线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的差值相同或者为零。? ②读等值线之间或闭合等值线内的点? 规律二:一般,等值线两侧的数值不同。? (2)比大小:根据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判读等值线(面)的大小。 (3)看疏密(比较值差)? 规律三:同一幅等值线图上,等值线越密,说明该地理要素的地区分布差异越大。 (4)析弯曲(判断地理要素的影响因素)? 规律四:等值线向数值大方向弯曲的地方数值小,向数值小方向弯曲的地方数值大。?&& 规律五:等值线的弯曲反映了地理要素的分布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等值线的弯曲程度反映了弯曲处数值与平直处数值的差别程度。? (5)判方向:主要是在等高(深)线上判断坡向,在等压线上判断风向。? 规律六:坡向由高处指向低处,垂直于等高线。近地面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等高线图的判读:一、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的判读:
注: ①陡崖高度计算方法:(x-1)d≤ΔH&(x+1)d (d为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差即等高距,X为重叠的等高线条数) ②等高线与五种地形的关系: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和运用:(1)等高线图的特点及判读①等高线图上高、低区域的判读方法a垂线法在等值线图上弯曲最大处两侧作等值线的垂线,方向是从高值指向低值,若箭头向中心辐合,则为低值区;若箭头向外围辐散,则为高值区。在等高线图上,辐合是山谷(集水线),辐散是山脊(分水线)。若为等压线,辐合是低压槽,辐散是高压脊。
b切线法切线法是指在等值线弯曲最大处作某条等值线的切线,比较切点与切线上其他点(该切线与其他等值线的交点)的数值大小。若切点数值小于其他点的数值,则为低值区(山谷);若切点数值大于其他点的数值,则为高值区(山脊)。
c口诀法等值线向高值方向凸出为低值区,等值线向低值方向凸出为高值区。可编口诀“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槽线对山谷、脊线对山脊”等等。(大山谷、小山脊)
②闭合等高线图的判读a剖面线法相邻的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其内部数值可以通过类似作“地形剖面图”的方法,看数值曲线变化趋势来判断其数值范围。
b口诀法相邻的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若其值与低值相同,则线内数值比低值低;若其值与高值相同,则线内数值比高值高.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若为等高线,大值对山地,小值对盆地;若为等温线,小值对山地,大值对盆地)。
(3)等高线图的实际运用:①与气候结合:A、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0.60°C/100mB、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量的差异)C、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等。②与河流水文结合:A、由山谷的分布,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B、水库坝址的选择:一般选在峡谷处,且考虑水库库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洼地处(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坝址位置须岩石结构紧密,不易被侵蚀,如花岗岩。③与地区规划结合:A、铁路、公路选线:一般尽量选在缓坡,避开陡崖、滑坡,通往山顶的公路,往往需建盘山路。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B、港口应考虑: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浴场多选择在海滨缓坡沙岸。C、农业区划:根据等高线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水源条件等,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区划。一般平原多为耕作业,山坡草地多发展畜牧业,山地多发展林业。D、工厂厂址选择:除交通、资源、技术等因素外,往往也要考虑地形、地质情况。生产高、精、尖等电子产品的工厂一般选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E、建疗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空气新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等温线的判读:目标: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弯曲情况来判断气温的变化;根据气温分布的特点来分析影响的因素。一、判读规律:①等温线数值:(气温无论一月,还是七月,都是由低纬向两极递减。)数值自南向北递增——北半球;数值自北向南递增——南半球。②等温线疏密: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大。二、等温线的弯曲分布规律: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高高低低”规律)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40°---60°处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思考:哪些因素影响等温线的弯曲分布?(冬夏季节、海陆状况、地势高低、寒暖流)见下表:
等压线图的判读(同一海拔高度民主上气压水平分布情况):目标:①根据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气压场类型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鞍部)②判断风向③分析天气变化判读规律:①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高压脊——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低压槽——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②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等压线的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的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③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判定风向规律: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天气:是指大气短时间内的物质状态,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标。A、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B、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C、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把图上年平均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成光滑的曲线。说明年降水量的分布情况等降水量线基本与海岸线平行,且能显著的反映经度地带性规律。例如: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见初中地理第三册),根据图中的等降水量线分布情况,可看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减少。海洋表面平均等盐度线图的判读:(1)世界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递减。(2)等盐度线的弯曲分布——暖流、寒流的影响。暖流经过——盐度增大——等盐度线向高纬凸出。寒流经过——盐度减小——等盐度线向低纬凸出。 海洋表面平均等盐度线图的判读——(1)世界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递减。(2)等盐度线的弯曲分布--暖流、寒流的影响。暖流经过--盐度增大--等盐度线向高纬凸出。寒流经过--盐度减小--等盐度线向低纬凸出。等潜水位线的判读:类似于等高线,潜水面相等的点连成线。潜水位高低和地形起伏相一致。潜水流动方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等潜水位线与河流、湖泊相交时,其数值等同于河面、湖面的海拔。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等潜水位线(潜水面的等高线):(1)判断地势的高低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2)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3)判断河流的流向河流的流向与等潜水位线的递减方向一致。(4)判断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5)计算潜水的埋藏深度一地的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等于该地的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的交点的数值差。(6)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汇合,则潜水补给河水;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分开,则河水补给潜水&
方法2:依据等潜水位线的凹凸关系判断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高处凸向低处,则河水补给潜水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低处凸向高处,则潜水补给河水方法3:做垂直于河流的辅助线与等潜水线相交,比较同一水平线上地下水和河水水位的高低来确定补给关系若潜水位高则潜水补给河水,反之则河水补给潜水。
(7)合理布置取水井和排水沟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潜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潜水汇流处;当等潜水位线由密变疏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由密变疏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8)等潜水位线有关问题
(9)水井的位置:地下水汇集(潜水位线类似于山谷处)埋藏深度小处(10)排水沟的问题:一般这类题所说的排水沟是指能将坡面上的地下水迅速排出,以免引起滑坡或大堤跨塌,所以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有利于地下水流走。等值线地图的应用:1.判断水系特征、水文特征:(1)水系特征: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分水岭(山脊处等高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分水线);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2)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所处迎风坡、背风坡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2.帮助人们在工农业生产活动中进行正确的区位选择:(1)确定水库库址与大坝坝址水库库区宜选择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小盆地,这些地区库容大,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如上图中甲处)。水库坝址则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的最窄处或口袋形的洼地、小盆地的袋口处(如上图中乙处),确定坝高时应依据出口处等高线的高程(如上图中应选择200米高程),坝长可依据比例尺计算得出。(2)确定交通线路一般交通建设的线路选择要求坡度平缓、线路较短,尽量少占农田、少建桥梁,避开断崖、陡坡等,如下图所示:从A处修铁路到C处,经过B处坡度较缓,施工较易;而经过D处则坡度较陡,施工不易,增加建设费用,故应选择图中的虚线线路。(3)指导农业生产布局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副渔业布局方案。例如,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4)影响工业区、居民区选址工业区宜建在地形平坦开阔的地区,最好是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接近资源;居民区最好建在依山傍水、地势开阔的向阳地带,并且要交通便利,远离污染。
3.有关问题的计算: (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从等高线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高度,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 (2)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100m)可以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差=0.6/100?H相(℃)。(3)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若某地形区最下部等高线的注记高程为H低,最上部等高线的注记高程为H高,该图的等高距为d,则该地形区的相对高度为:H高-H低≤H相 等高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和运用: 规律总结:等高线的判读注意“五读” :(1)延伸方向——等高线延伸方向为地形走向,与等高线垂直方向为坡度最陡方向,是水流方向。 (2)疏密程度——密陡疏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 (3)极值——某区域海拔最大或最小情况,显示该区域地势起伏大小。 (4)弯曲状况——等高线向地势低的方向凸,则为山脊;相反则为山谷。 (5)闭合等高线——高度不在正常范围内,其特点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发现相似题
与“安徽省某中学气象兴趣小组,根据亚欧大陆局部地区等压线分布形势..”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10491228499857651839731825059684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荷载高度变化系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