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校训校训

字号:大 中 小
&&& 将厦门大学与清华大学的校训作一比较,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其一,两者有异有同;其二,都是我比较喜欢且欣赏的。这里,将厦大排在清华之前,皆因我硕士期间在厦大度过之由,并无丝毫扬厦大而贬清华之义。且众所周知,无论何机构何单位进行国内高校排名,清华总是雄居榜首的。
&&& 厦大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系校主、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在1921年建校之初所拟定。上半句“自强不息”,取自《易经》“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道的运行、天体的运转,刚健有力,生生不息,人们应该效法天道的运行,刚健有为,奋斗不止。《易经》中的这句话,不知为多少志士仁人奉为圭臬,置之座右,成为行动的指南。下半句“至于止善”,则出于《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语。简言之,“止于至善”,表明做人达到了最高人格境界,对内“明明德”,对外“亲民”,即“内圣外王”,它是儒家思想追求的最高的人格理想。
&&&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系著名学者梁启超1914年于清华作《君子》为题的讲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生后,被铸入校徽,遂成校训。校训中的“自强不息”与厦大相同,不再赘述。“厚德载物”一语,出自《周易》“坤卦”的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在做人做事方面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
&&& 比较两校校训,均秉承儒家思想积极出世的“有为”思想,强调积极向上,刚毅坚定,为了理想不屈不挠,卓绝奋斗;厦大的“止于至善”,与其说是对行动的具体指引,则毋宁言其为要求人们达到的一种理想的完美的状态,清华的“厚德载物”则与“自强不息”并列,要求天地交融,乾坤合一,实为“君子”的具体行为指南。
&&& 虽“知易行难”,但不妨碍有志之士格守古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向着“止于至善”终极目标的努力。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大 名:&&[]&&[注册成为和讯用户]
(不填写则显示为匿名者)
(您的网址,可以不填)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清华大学的十六字校训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页¥0.502页免费6页免费56页免费10页免费2页免费10页免费6页免费6页免费2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7页1下载券16页5下载券18页5下载券17页5下载券11页5下载券
清华大学的十六字校训|清​华​大​学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文档免下载券下载特权 全站付费文档8折起 千本精品电子书免费看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对于刚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学子们来说,对大学的认识或许是从校训开始的。校训,凝聚着一所大学的精神气、育人纲,寥寥数字,意蕴深远。在上海理工大学校园,铭刻着“信义勤爱”四个大字的校训石,静默而立。
两岸清华同样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缘起于梁启超先生在清华的一次演讲。梁启超对清华情有独钟,将孩子梁思成、梁思永送到清华学校念书,二人都成为享誉世界的名家。同时,梁启超本人十分关注清华的办学和学子的成长。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出处: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出处:《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陈嘉庚当年创校时提出了“自强不息、教育救国”的理念。厦大第二任校长林文庆将校训定为“止于至善”。后来,厦大人将二者合在一起,定为校训“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兰州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独树一帜出处:“自强不息”来源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就是人们要保持一种刚劲有力、生生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为兰州大学师生即使历经磨难仍然生生不息之的精神,而“独树一帜”则是兰州大学办校以来所坚持之宗旨,办学之机制。
江南大学校训:笃学尚行 止于至善出处:笃学是勤学的意思。“尚行”典出北宋易学家邵雍《皇极经世书?观物篇》:“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提倡行,反对空言。“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通过不断进取,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东北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知行合一出处:“自强不息”来源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自强不息”是东北大学老校长张学良对东大学生的要求,“知行合一”则是东大第一任校长王永江,针对当时年轻人浮华之气,力戒他们不存虚浮侥幸心理,对学业实事求是而提出来的。
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出处:此训典出《礼记?大学》,开篇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进入新的世纪,在百年校庆筹备过程中,干部职工普遍认为,应选一个简单明了的说法概括学校的精神并作为师生行为的准则。一批海外校友和知名教授提出恢复二十年代国立东南大学时期的校训――止于至善。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校训:德才兼备 知行合一出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德与才的关系上,既重德又重才,不片面强调,又坚持以德为先,而非等量齐观。相对于才而言,德更为根本。“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
中央民族大学校训:美美与共 知行合一出处:校训中的“美美与共”一词出自学术泰斗、该校已故名誉校长费孝通教授在《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一文,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他认为文化自觉是各个民族对自身文化自知、自信和相互尊重、欣赏对方文化的表现,因而也是不同民族的共处、共生之道。
北京交通大学校训:知行出处:随着历史的发展,北京交通大学校训曾有过多次变化。特别是1923年,学校师生在经历了一年多与北洋军阀派系拟取消交通大学北京学校的斗争后,正式命名为北京交通大学,并首次明确了“知行”为学校校训,“知行统一”、“学理、应用并行注重”的办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
湖南大学校训:实事求是 敢为人先出处:“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湖南大学前身之一)迁入岳麓书院旧址,校长宾步程将“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将“敢为人先”列为校训,体现了湖南大学对优秀传统的弘扬。
中国人民大学校训:实事求是出处:“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毛泽东曾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庆55周年前夕,将校训确定为“实事求是”。
天津大学校训:实事求是出处:“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建校初期北洋大学原校长、著名法学家赵天麟首倡并承继至今。赵天麟任校长期间总结北洋大学近二十年办学经验,概括出“实事求是”四个字,以之教导学生遂成为校训,一直沿袭至今。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出处: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记?中庸》。《中庸》第十九章说:“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华南理工大学校训: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出处:语出《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924年,孙中山先生命邹鲁创办广东大学时,亲笔题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校训。华工从其中提炼8字,组成两句,既体现了历史文化传承,又有所创新。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处:《论语》:“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复旦的校训一直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样才能为创一流大学奠定深厚的学术底蕴。而学问又关注社会民生,正谊明道,认认真真做学问,清清白白做人,学会做人成人、高层次服务社会的道理。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训:兼容并蓄 博学笃行出处:“博学笃行”,《中庸》第十九章说:“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201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启用新校训:“兼容并蓄 博学笃行”。学校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此前,北外校训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校训:“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
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出处:1934年,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南开校训。“允”字是承诺的意思,对受教育者来说也可理解为“要求”。《易经》曰:‘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彼之所谓天行建者,乃指昼夜相承,春秋代继,无时或已,长此不怠而言也”。为“日新月异”的原始出处。
四川大学校训: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出处:《庄子?秋水篇》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百川纳之。”它反映了原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三强合并”前三校不断融合、改革、发展的历史以及相互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其次,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并且恰巧暗嵌“川大”二字。
中国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 取则行远出处:海纳百川,语出《庄子?秋水篇》,意指海大人应虚怀若谷,海大校园应百花齐放,能容纳各种学术思想、各路群英。“取则”典出晋陆机《文赋?序》,“行远”典出《中庸》,取则行远,意指海大人既能够遵循科学规律,又能够眼界高远且脚踏实地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
海南大学校训:海纳百川 大道致远出处:“海纳百川”,语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言海之渊深,可容纳一切江河湖泽之水,状胸怀、气度之宽广。“大道”,正道也,语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致远”,谓行止唯有合乎正道,方能通达无碍。
国防科技大学校训:厚德博学 强军兴国江泽民为学校题写校训,"厚德博学"是办学治校的必然要求,"强军兴国"是根本目标。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校训: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准则 不做假账校训由朱F基题写,他希望,每个国家会计学院的学生,都要牢记"不做假账"。
北京化工大学校训:化育天工 宏德博学要求学生道德高尚、学力深厚;能变革自然之工巧为人类服务,同时暗寓“化工”。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训:从严治警 从严治校校训反映了治校方略,也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对于社会大众的一个保障,一种承诺。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校训由启功先生于1996年亲笔题写,提出了当好一名教师的必要条件是为师者既要"学高"又要"德高"。
华东师范大学校训:求实创造 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理念,做人格上的模范。求实创造则体现恪尽职守,忠于事业的敬业精神。
首都师范大学校训:为学为师 求实求新为学指做学问,为师指"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求实即讲求实际。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华侨大学校训:会通中外 并育德才季羡林题写的校训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倡导做学问应具备国际视野,育人必以品学兼优、德才兼备为原则。
北京林业大学校训:知山知水 树木树人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是以北林人不可或忘的终身使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训:明德尚行 学贯中西训诫师生要明是非 识大体;重诚信 守法礼;重实践 做实事;具备跨文化视野和通才意识。
北京舞蹈学院校训:文舞相融 德艺双馨学院对专业舞蹈人才提出了文化和舞蹈相融合,品德与艺术并重的要求。
上海财经大学校训:厚德博学 经济匡时提倡德利兼顾,财富与道义结合。坚持"经济匡时",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略一致。
吉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央财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华中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新疆大学、西藏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同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太原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长安大学、新疆大学、宁夏大学、西藏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安徽大学、福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贵州大学、石河子大学
清华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昌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南京理工大学、新疆大学、西藏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安徽大学、贵州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福州大学、贵州大学、长安大学、石河子大学
厦门大学、东南大学、延边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贵州大学
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农业大学
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 、河海大学、湖南大学
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我今天要讲"大学文化与大学传统",是很大的题目,不妨大题小做,比较一下清华、北大和人大三个学校的不同校风。三个大学都在海淀区中关村一带,几乎毗邻而居,北大清华更是一墙之隔,可是彼此"性格"明显差异。我来妄加评论,也算是有些"条件"的,我和三所大学都有密切的关联。本人是人大的校友, 1964年入学, 1970年分配离校,在人大待了6年(那是大学本科五年制)。我的青春岁月是在人大度过的。从1978年到现在,我在北大先当研究生,然后留校当老师,迄今33年,是很地道的"北大人"了。而清华呢?也有关系。清华中文系建立之前,我被清华校方聘去教过两年的课,是面向全校的选修课。我还在清华南边的蓝旗营住了十年,买菜散步都去清华。我的导师王瑶先生,和导师的导师朱自清先生,原来都是清华的,我也等于是"师出"清华。我是人大的校友、北大的老师和清华的居民,对三所大学还是比较了解的。那么就说说自己的印象吧。
  可以从校训说起。校训往往凝结了一个学校的历史,反映一个学校的文化背景和创建历程,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精神追求。人大的校训是"实事求是"。这句话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德传》,其中提到了"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句话因为毛泽东的引申,变为现代非常流行的成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说到"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求"就是研究。不凭主观想象,或一时热情,不凭书本,而是凭借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详细的真实的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实事求是"已经成为我们党和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精神。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就是《求是》嘛。人大把"实事求是"作为校训,体现了一种办学的理想。人民大学的传统大致也可以说是追求"实事求是"的。
  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一手创办起来的学校,从延安大学、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到五十年代建立的人大,一直是党的"嫡系"学府,一个致力于培养干部的机构。现在的人大附中很有名,大家不一定知道,其前身是"工农干部补习学校",高玉宝、郝建秀和当时很多有名的干部,都曾在这个学校学习过。五六十年代的人民大学,有点类似党校,主要就是培训干部。我考大学的时候是1964年,报考的时候,招生简章中人大是放在北大前面的,位置很高。人大是60年代初才开始招收应届毕业生的。人大办学,与社会、政治、党的需要紧密联系。在我上学时,人大最好的系就是党史系、马列哲学系、政治经济系、计统系、工业经济系、农业经济系等。人大的政治风气浓,当时每个星期都有政治报告,由一些部长和政要来讲,校园里时时刻刻都能够感受到时代的脉动,学生总是被被告诫不要脱离实际,不要忘记社会的责任,要关注现实、有责任感和务实精神。老实说,我的大学时期是很压抑的,动不动就要被批评个人主义,或者白专道路。后来文革爆发,全校分裂为"人大三红"和"新人大"两派,打得不亦乐乎。"派性"矛盾延续很长时间,直至人大复校之后。
  说人大比较务实,是从好的方面讲,这确实也是人大的一个传统。现在对人大的办学传统好像很多微词,连毕业生也每每抱怨母校。大家不满,是这个学校过于"政治化"。现在处在"去政治化"的时代,对人大的传统就更加反感。大学办得很"政治化"固然不好,但政治是"去"不掉的,所谓"去"也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是要矫正以前过于政治化,以伸张个人空间。人大的确是政治性很强的学校,对它这个传统要分析地看。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处于冷战时代,那时候不仅中国非常政治化,美国也十分政治化,苏联也是非常政治化,整个世界政治上都很敏感。当时毛泽东、共产党虽然有"左"的错误,但也不能因此全盘颠覆历史。看人大的传统,也要用这样一种历史的观点客观地评价。我看到一些从人大毕业的学生,把人大的传统说得一钱不值,心里不是滋味。
  人大有人大的特点,不要拿清华、北大做标准来衡量人大,每个大学各有千秋。幸亏三个大学都还有点个性,各自有所不同,如果都变成了北大或者清华,那会很糟糕;都变成人大,更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各个大学趋同的"平面化"现象似乎越来越严重,也令人忧虑。人大的校风倾向于务实。这所大学历来重视社会科学,重头戏是社会科学,它强调服务于政治斗争与经济建设。务实,是它的优势,当然,有时又可能趋向庸俗化。不仅是人大如此,当年整个社会都是这样,就是趋时,紧跟,要求步调一致,容不得独立思考。北大、清华在文革时期不也是紧跟?不也是出过"梁效"这样的政治打手?部分原因是时代使然,也有部分原因在于学校的风尚。一个大学跟时代跟得太紧,缺少必要的距离,也就缺少必要的培养自由思想的土壤,缺少独立性。这也是人大的遗憾吧。
  另外,作为文科大学,人大历来对社会科学特别是应用性的学科很重视,对人文学科就比较轻视,不太愿意在这些方面投入。以前语文系在人大是无足轻重的,历史系因为有党史,稍微受到重视,哲学系则几乎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天下。这都显得比较偏狭。没有厚重的人文学科,整个文科包括社会科学也就难于支撑起来。好在这些年在纪宝成校长支持下,人文学科特别是传统学科得到发展。不可否认,关注社会,紧密联系社会,服务于时代,这是人大的一个特点,现在还是。"研究无禁区,发表有纪律"这话有矛盾,不让发表就等于禁止研究嘛。能不能开放一点,让人大这样的学校多做现实问题研究,也包括某些禁区研究,实事求是发现问题(包括有争议的敏感的问题),从内部提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应当容许不同的声音,而不是舆论一律。人大有它的优势,有、及其他大学所没有的优势,但也有它某些方面的缺陷。它过于趋时、过于紧跟,这对于一个大学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是有不良影响的。
  再说说清华。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句话来自《周易》的乾坤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坤代表天地,用这两句话来阐释符合天地的德行,用这句话来激励师生不断努力,奋发向上。用现在的话说,是既符合规律,又有良好的内涵修养。我觉得清华的校训非常好,内涵丰富,本身给人一种很阔大的感觉。据说这是梁启超给清华定下的。
  说到清华传统,人们马上会想起二十年代的清华国学院,还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国学导师。老清华是综合性大学,文、理、工科并重,文科的影响更大一些,和当时的北大不相上下。老清华的传统是中西合璧,放达而自由。清华本来就是用庚子赔款建立起的留美预备学校,很开放的,所以如果讲传统,这就是清华的传统。但后来就有问题了,老清华的传统断了。其实有两个传统。二三十年代老清华是一个传统,1952院校调整后,这个传统断了。它的文科和部分理科都移到北大等校,清华没有文科,完全成了一个工科的学校了。现在讲得很多的清华传统,是老清华的传统,五十年代完全断了。
  不过五六十年代清华又形成了另外一个新的传统,那是在蒋南翔校长的领导下形成的。这个传统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务实、纪律"。清华流传甚广的一句话是培养"听话出活"的人才,所谓纪律也就是"听话",懂规矩。清华强调的是"行胜于言",你们看校园里现在还是到处插有这句口号的标语。记得1981年中日女排比赛,中国队大胜,全民欢腾。北大学生当晚点起扫帚当火把游行,喊出的口号是"振兴中华";而清华学生的口号则是"从我做起"。也可见两校之不同。
  院系调整以后,清华以工科为主,清华的"务实"主要是和工程建设有关的。五六十年代,每年在新生入学时,清华校园里挂起来的标语就是"清华――工程师的摇篮"。清华的培养目标是很明确的,就是工程建设人才。清华的学生很苦,做实验,做工程,参与老师的项目,扎扎实实干,动手能力比较强。老师就是"领导"和"老板",令行禁止,团队精神格外看重。清华也看重素质培养,比如重视体育,但目的还是很明确: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清华的学生比较受社会用人单位喜好,跟他们比较务实,听招呼,是有关系的。
  除了务实,清华也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学校,是一个很有章法、很讲效率、讲纪律的学校。上面有什么动静,清华总是立马跟进,往往出经验,出典型。清华的工会、党组织都是很强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在全国都有名。清华不仅培养工程实业人才,搞汽车、搞水利、搞建筑,还很注重培养干部。清华果然也培养了很多干部,很多高层官员。省部级以上的大官,清华出身的占了相当大比例。难怪有一句话说:"大清天下"。有些人否认从政的必要,但从国际上看,名校毕业生从政并不稀罕。这当然也是一种贡献。清华有它的优势,它的校风是务实的,纪律的,是强势的,甚至有点傲气和霸气的,但对比一下老清华,会发现现今的清华缺少某种东西,那是一流大学必须的自由的空气和独立的精神。清华的工科很强,但文科比较弱,这些年凭着清华这招牌,不愁罗致人才,包括许多文科的拔尖人才。我认识的不少北大的著名学者,为清华的条件吸引,都奔向清华去了。清华正在恢复完全的综合性大学。但转去清华的一些学者又都抱怨,说清华受拘谨的工科思维统治,很难伸展个性,如果要发展文科,恢复老清华那种气度,恐怕还得费相当大大功夫的。
  现在就要讲讲北大。北大很奇怪,它没有校训。以前大饭厅(现在是大讲堂)东侧写着"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八个大字,一般人以为这就是北大校训,其实不是;有时学校开会打出大标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也不是校训。倒是有一个大家都知道,却场面上又不被承认的说法,那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什么这不能堂堂正正当做北大的校训呢?可能有人担心"兼容并包"把什么都包进来了,立场不是很鲜明,政治性不够明确。其得这个不必担心,因为这是北大的历史嘛。历史上的北大的确就是兼容并包的。如果当初没有兼容并包,社会主义思想能够进入北大么?共产党的组织能够在北大最先发难么?不可能。所以这个"兼容并包"也未必是件坏事。
  北大这个学校的确是比较自由,对于各种思潮学派都很兼容。如果没有这种校风传统,就没有北大了;没有这个就没有新文化运动了;没有它,马克思主义也无法立足。这样来看,就不要一提到"兼容并包"就觉得很可怕。北大是个多故事的地方,所以它的传统相对比较深厚。校风传统就积淀下来,形成了一种力量。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就比较宽容,它尽可能地给老师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不要以为北大没有矛盾,北大矛盾多着呢,来自社会、来自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矛盾,也有很多外界的压力。但是比较多的人还是一心问学,还有比较多的人容易给他人空间。缝隙比较多,一般不会把人逼到墙角。就是说,化解压力的可能性比较大,使人们能够专注于学问,能够抵御很多物质的诱惑。
  我觉得北大自由也有另一面,就是管理薄弱,甚至有些混乱。这跟清华、人大一比就更突出了。清华、人大都很注重管理有序,弄出许多规矩,不惜牺牲自由。清华、人大的管理层比较官僚,但令行禁止,能管得住。北大人不屑于当官,管理层的地位比不上教授,有的教授有意见拿校长是问,校长也无奈。自由的北大管理薄弱,也没有什么规矩。我讲一个例子,大家看北大"乱"到什么程度。几年前,北大有一个很有名的学院,大二的一个班级来了个新的班主任。一年以后,才发现这个班主任居然是假的,是个流浪汉,做北大学生的班主任过过瘾。可见北大有多么的乱。但北大相对又是比较自由的,禁区较少,把人逼到墙角的情况也比较少。加上北大比较国际化,中外各种学派名家乐意在北大亮相,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比较能激发创新。北大的学生往往心气很高,张扬个性,乐于批判性思维,容易被看做不合群,不"听话"。北大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往往被另眼看待。北大是个奇妙的地方,这里的学术空气适合天才的发展,因为提供了较多自由的空间。但是对于一般实用人才的培养就不见是很适合,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在北大就学不到什么东西。北大如鲁迅所说,是"常为新的"。这是优点。北大人的主意很多,实行起来就比较难。北大人往往起得早,赶上的可能是"晚集"。
  关于北大,人们已经说得太多,我在另外几篇博客文中也有专门评说,这里就不在饶舌了。
  对北大,没有必要吹到天上,也不应该贬到地上。对清华、人大亦如此。
  北大有优良传统,是有个性有品位的大学,可是这些年也感染上商业化、官场化、项目化、平面化和多动症等疾患,越来越丢失传统,办学质量每况愈下。其实清华、人大也彼此彼此,都多病缠身,你我互相竞争,又互相克隆,越来越失去个性,也就越来越失去价值。这才是令人忧虑的。
  (温儒敏:现为特聘人文社科一级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本文是作者2012年在人民大学演讲的节选,来自作者博客。)
(责任编辑:薛彪)
你也许没有参加2014教育年度盛会,但精彩绝对不容错过……[]
主演:唐嫣/李易峰/舒畅/陈伟霆/黄明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
主演:王雷/佟丽娅/袁弘/李小萌/刘威/尤勇
主演:周迅/黄晓明/隋棠/谢依霖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TFboys《快乐环岛》
李冰冰质疑冯小刚偏心
刘欢组挑战限时创作
冯绍峰谈与倪妮恋爱事
艾伦曝《五十度灰》片段
张晓龙美容大揭密
奇幻执念师触摸未来
一路惊喜互秀激情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社区热帖推荐
让人看了羞涩……[]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大学的校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