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练习题教案必修3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幼儿园小学中学作文课内课外公文>&&换一批相关推荐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相关链接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合肥三十中
程立鑫【教学目标】1. 了解律诗的特点;2. 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3. 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在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加强读诗诵诗训练;4.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操,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对诗歌表达的情感的把握【教材分析】1.《杜甫诗三首》位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而单元第二篇,本单元的重点是学习唐诗诗歌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反应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这三首诗是杜甫客居夔州时所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写景或怀古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2.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 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 生的苦难和穷困 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累倾泻而出,多少的忧国忧民积郁 其中3.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此间创作了四十多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这三首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4.《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写此诗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5.《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分别咏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其主旨是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3.《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学情分析】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 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学生对唐诗的知晓度非常高,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对“诗圣”的杜甫也是非常熟悉可以尽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自读体会2.不少同学在学习古诗时只重背诵,不注意对其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的探究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初步鉴赏古诗,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课标依据】1.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2.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3.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4.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5.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教学建议】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还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诗的境界【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赏析《秋兴八首》)【教学任务】1.巩固对唐诗及杜甫的了解2.诵读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背诵诗歌,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4.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5.学会从写景、抒情等角度赏析诗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主旨【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教学时间导入引出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 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激趣入题1分钟复习了解杜甫帮助学生整理出四个时期
和学生一起背诵几首杜诗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 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 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 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巩固对杜甫的了解5分钟 创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帮助学生理解诗意2感知文本试读纠正错误一两名同学试读感知诗歌2 朗读指导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须对仗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一韵到底“七言诗”为每句三顿,主要是第五个字或第七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 感情基调:悲伤凄凉
孤独抑郁范读学生画出节奏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培养朗读能力5整体感知明确诗意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开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适时补充纠正学生借助注释叙述诗意: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沉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 ,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 ,暮色中高高的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的声音培养学生自读能力5小组合作,细读文本意象解读、主旨探究、艺术手法理解1.
写了什么:意象?意境?
2.表达了什么情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1)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2)寻找诗中的主旨句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3.怎么写?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炼字,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探讨1)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情手法)?2)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3)第三联开始,诗意是怎样转折的?
4)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 1.意象:玉露
暮砧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凄凉、黯淡、阴沉又动荡不安的意境2.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诗眼)杜甫的情怀:1)故园之思 2)羁旅之感 3)漂泊之愁 4)家国之忧 5)秋士迟暮之悲身处动乱,居无定所,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 3.1)首联:借景抒情;颔联: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颈联: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尾联: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韵味绵长2)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盖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3)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4)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意象大多学生应该可以看出,但手法和情感需要教师讲解时全面分析18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学生齐声背诵体会情感与主题1布置作业 1.整理杜甫生平材料;2.课后练习一;3.背诵这首诗
1附板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写景:深秋峡江萧森的景象抒情:1)故园之思 2)羁旅之感 3)漂泊之愁4)家国之忧 5)秋士迟暮之悲 第二课时(赏析《咏怀古迹》)【教学任务】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教学时间复习检查背诵 每组抽一人背诵巩固知识2分钟导入引出新课提问:“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分别都是在说谁么?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将要学习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西施、杨玉环、貂禅、王昭君激趣2分钟初识诗体及内容诗作简介1.诗体:一组怀古诗,也是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说说读过哪些怀古诗如《赤壁怀古》……讲讲你所知道的王昭君学生初知诗歌4感知文本试读指出优缺点,纠正错误复习:七律的读法一两名同学试读培养朗读能力2 朗读指导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培养朗读能力3整体感知明确诗意适时补充纠正学生的错误 提醒: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学生借助注释叙述诗意: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培养学生自读能力4小组合作,细读文本诗意解读、主旨探究、艺术手法理解提出思考问题: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3.(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从昭君墓碑上的字也可见她的形象: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
5.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 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6.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7.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8.“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9.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学生小组合作1.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2.引出歌咏对象昭君(板书)3.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4.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5.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6.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7.不是,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清.刘献廷 曾闻汉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由此可知当时皇帝的昏庸糊涂,昭君一样的宫女的不幸8.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9.“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意象大多学生应该可以看出,但手法和情感需要教师讲解时全面分析20小结归纳寓意《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体会情感与主题2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2.课后练习一;
1 附板书设计:咏怀古迹(其三)首联
引出歌咏对象
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揭示昭君悲 剧根源
点明昭君之怨
高潮昭君画图省识汉元帝身死异国诗人漂泊西南唐皇帝 有志难展第三课时(赏析《登高》)【教学任务】1.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主旨【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教学时间复习
课前齐备前两首诗巩固 导入引出新课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一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为我们留下的一篇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 激趣1分钟简介背景了解写作背景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三年之后他病死于湘江途中鼓励学生补充帮助理解诗意2分钟感知文本试读纠正错误一两名同学试读感知诗歌3 朗读指导诵读要领: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范读学生画出节奏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培养朗读能力4小组合作,细读文本意象解读、主旨探究、艺术手法理解1.
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
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2)怎样理解“飞鸟”这一意象?(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这一联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2)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体现出作者阔大的胸襟他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所感到的豁达、坦荡、胸襟开阔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正确理解“做客”2)什么叫登台?3)古人为什么登台?4)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5)登 台的地点一般都是 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6)罗大经读出八重含义,你能读出几重?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2)苦,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苦恨”?(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学生小组合作1.1)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2) 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人给我们留下的空白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象征此时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的杜甫2.1)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2)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3.1)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2)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3)是为了祈求长寿4) 是独自一人,5) 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6)①万里,地之远也;②秋,时之凄惨也;③作客,羁旅也;④常作客,久旅也;⑤百年,齿暮也;⑥多病,衰疾也;⑦台,高迥处也;⑧独登台,无亲朋也4.1)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2)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能力20小结 情感蕴藏:首联 哀婉孤独颔联 沉郁 高昂颈联 愁苦沉痛尾联 忧愤 无奈学生齐声背诵体会情感与主题2拓展比较赏析《秋兴八首&8226;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 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秋兴&8226;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也有明显的不同,试做比较共同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不同点,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在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巩固提高7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3首诗,深入体悟诗情诗境;2.课后练习三;3.完成本课校本作业
1附板书设计:登高首联
无奈教学反思:诗歌情感的正确把握首先,应当抓住核心语句判断诗歌的主要情感,把握情感流动的方向;其次,进一步抓住一些意象全面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对情感的理解应该包括情感的方向和情感的体验;情感的方向就是所属的类别,比如思乡情感、别离情感、忧国情感等;情感体验则指孤独、快乐、沉痛、忧愤等
上一篇:下一篇:标签: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点读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秋 兴 八 首
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关于作品:《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
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
3,近体诗知识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4,诗歌鉴赏指要
(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基本要领: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
二,研读诗歌
全诗感情基调——孤独抑郁
一、二联——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
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
四联——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问;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
问:如何感受意境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用豪迈、宏阔写出哀愁,既抓住景物特点,又融入自己情感,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问:丛菊两地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体现诗歌主旨,诗人此时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大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萧条,不觉得潸然泪下,联想自己老病孤舟,又不觉引发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忧国伤时。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
四,小结,这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课后反思:
咏 怀 古 迹(其三)
一、整体感知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
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怨愤
首联:点出王昭君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颔联:叙述昭君遭遇,正面赞扬昭君坚强性格。
颈联和尾联:指斥君王昏聩,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二、鉴赏要点&&&&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
昭君怨恨什么?
诗眼:“怨恨”: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空归月夜魂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
4.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联系背景。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板书: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板书:群山万壑——坚强性格的象征——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6.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三,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弄清史实——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2)体悟感情——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3)分析技巧: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
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
小结: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四,课后反思:
《登高》教案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灾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 学生自读感悟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明确诗歌意象特点
猿——啸哀 ——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渚——清&&&&&&&&&&&&&&&&&&&&&&(意境凄凉)
鸟——飞回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沉郁)
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高昂)
感受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情怀: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3,问: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
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
&&&&&&&&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三,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四,方法实践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借助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极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3、 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导学重点】
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体会悲秋的情怀。
【课时安排】三课时
【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字&&&&&&&自号&&&&&&&,盛唐大诗人,号称“&&&&&”。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
&&&&杜甫和&&&&&&齐名,世称&&&&&。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青年时代有着“致君尧舜上,&&&&&&&&&&&”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南部)
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
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
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
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
《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晢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登高》一课时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律诗特点:&
【导学内容和过程】
一、看清字形,标出注音,理解意义&
渚(&&&)&萧萧(&&&&)下&&繁霜鬓(&&&)&&潦(&&&&)倒&&&浊(&&&&)酒杯
二、品读诗歌
1、自由诵读,整体感知(提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字音,读出感情)
1) 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有那些词语理解上存在困惑?(相互交流)
2)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诗歌,具体感知(分析研讨)
1)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寄寓了诗人哪些具体的情思和感受?
&2)从颈联和尾联中我们能看到诗人怎样的境遇?
3)如何理解“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4)“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又是怎样体现诗人的愁苦的?
5)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来吗?
3、三读诗歌,深入感知
诗人如此悲叹自怜,是不是消极厌世的表现呢?(讨论)
4、四读诗歌,深入诗境,读出诗味
三、五分钟背诵
【导学检测】
赏析首联和颔联
《秋兴八首》(其一)&一课时
【导学目标】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导学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知识链接】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导学内容和过程】
一、生字注音
萧(&&&)森&&&&&&&孤舟一系(&&&&)&&&&&砧(&&&&)
二、理解下列字词的意义
玉露:&&&&&&萧森:&&&&&&&&&&&丛菊:&&&&&&寒衣:&&&&&&急暮砧:
三、问题导引,鉴赏诗歌
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2:结合注解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的内容。
提问3:诗中出现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分句分组讨论)
提问4: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分析说明。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课时&
【导学目标】
1、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2、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导学重点难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导学学过程】&
一、生字注音并理解意义
壑(&&&&)&&&朔漠(&&&)&&&&青冢(&&&)&&省(&&&)&&载(&&)
二、理解诗面意义
三、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并分析其有几层意义。
四、《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五、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七、“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八、杜甫诗风
1、怎么理解沉郁顿挫:
2、你怎样看待诗人的悲愁情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甫诗三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