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入太庙 每事问大庙,每事问。的治学态度

[转载]3-15、子入大庙
3-15、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朱熹——宋代的大理学家朱夫子,以及历代的学者,认为这段书的上下文中掉了文字。古代不像我们现代印刷发达,书籍是用刀刻在竹片上的所谓竹简,一片一片很容易弄掉。但是这种观点也有不能完全采信之处。我们看原文:“色斯举”就是说鸟在开始飞翔之前,拍展着羽翼,飞向青天,而后又翩然而逝。这是一幅自然美丽的生动画面,意境之美颇似最近流行的“天地一沙鸥”。现在看看原文:山梁——山岗上面,雌雉——雌的野鸡(山岗上的雌野鸡),时哉时哉——就在这个时候。那么子路在旁边听到了,“共之”——就是恭身一拱手说:“哦!”的情状,又为什么“三嗅而作”呢?“三嗅”——所谓嗅,就是用鼻子吸气的意思。我们年轻时候说笑话:“子路共之,三嗅而作。”为什么?是子路想吃野鸡肉,先用鼻子闻闻很香。又说:子路是练气功的,先吸三口气,“而作”,再打出去,于是野鸡被子路打倒了。这些都是笑话。那么这一段到底记载的是些什么东西?用我们的观点,就是和“吾道一以贯之”一样,也和禅宗“拈花微笑”的道理一样。我认为并没有掉落了文字,上面是记载当时的情形,描写飞翔的景象。“色斯举”——大家也看过孔雀,看过野鸡。我曾在山里住过很久一段时间,山中一大群野鸡出来,的确很漂亮。“色斯举矣”,野鸡要起飞之前,翅膀尾巴一展,像孔雀一样很美丽,然后起飞了,“翔”是飞翔一阵,然后又下来,停在什么地方呢?在山岗上面。孔子当场看到这个景象,野鸡羽毛很鲜艳,仔细一看,是只母野鸡,悠闲安然地站在山岗上。这时候子路也在旁边,孔子就告诉子路:“时哉!时哉!”这个“时哉!时哉!”在孔子一生思想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尤其研究《易经》及中国文化,关于“时”的问题,更要注意。人生一切,个人小事也好,国家大事也好,都要把握时机。还有“位”——环境。《易经》重点,就在这里。天下万事万物都在变,随时在变,没有不变的事,时间一分一秒在变,空间随时随地在变。所以孔子经常在《易经》中提到时空的变。我常告诉年轻同学们,不要怨恨,也不要牢骚,年轻人不怕没有前途,只问你能不能够站得起来;但要懂得把握时间和空间。如同赶公共汽车一样,这就是人生。等得久的人,不要埋怨,是自己到站太早了;有的刚刚赶到,汽车开出去了,于是气得不得了,大骂一阵,骂有什么用?干脆等下一班第一个上去,不就好了。从这一点小事,也可了解人生,怎样去安排自己,把握时间,孔子告诉子路“时哉!时哉!”也包含了这个道理。野鸡站在山岗上面,显得很神气,假使它站在中央菜市场的鸡笼旁边,你说它的后果是什么?它站在那山岗上,就大有凤凰之象。正如晋代左思的诗:“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一幅大自然的画面,上是千仞岗,下是长江浪,一人怡然自得地站在上面,真是神仙中人,了不起,这就是得时、得位。孔子指着那山岗上美丽的雌雉对子路说:“时哉!时哉!”意思就是说,你看,那只雌雉正在这个时候飞起来,然后又降落在那么一个好地方,这一幕活动的画面,影射了人生处世之理。孔子周游列国,要想救这个时代,救这个世界,救这个历史文化,但却深感回天乏术。他藉着这一幕景致对子路表达这个意思,而不从正面讲,好像释迦牟尼拈花微笑的手法。不用语言,就用目前这个事实指示给子路,你要懂得这个,要立足,要站稳,要站得好,早一点站到你的好位置。“时哉!时哉!”要把握时机。子路这时候拱手:“是!”三嗅是子路听懂以后,恍然领悟而生感叹的反应。中国文字,古文非常简单,就是这么回事,但是拿现代文字改写成剧本的话,起码是两页的对白,加上表演,镜头恐怕花费二十分钟。这段在研究《乡党》时要极小心,在此只提前作个简述。现在再回到讲仁的这篇上面:“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此一说词内涵的道理,也相当于子路那一则“山梁雌雉……时哉!时哉!”的道理。前面说过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这个人用功,很注重培养自己内心的宁静,德行的修养到了相当的程度,孔子看到他进来——一个人道德素养到了宁静安详的境界,走路的神态和平常不同;忧郁时,走路的态度又变得与高兴时不同。他的学问、道德修养到了这个境界,在孔子面前一走过来,这位至圣先师就看出了火候。所以孔子把他叫过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其他学问讲了半天,都是空的。等于释迦牟尼说的不立文字,真理就在你自己内心里,内心随时随地都能宁静、安详、平淡,这个境界就差不多了。你永远保持修养上的这个境界,久而久之即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但是一般同学们没有修养到这个程度,此中道理,并不是即讲即知,必须要有内涵的真正修养。曾子也知道一般同学没有到达这个程度,因此就轻轻一推,推到行为上去,告诫他们先要留心作人做事的忠恕之道。孔子的学问,的确有一段内在修养、真实功夫,并不是完全谈空洞的理论而已。——恭录自《论语别裁》注:以上章节摘录自南公怀瑾先生之述著,均有出处,请勿断章取义,欲贯串真义,请参阅原著!我们希望能以此文章,给您增加一点点精神养分!若您喜欢,请分享给您的朋友,大家一起福慧双修、身体力行、文化传承!尚南儿童读经班& & 学习中华文化,从儿童读经典做起!在其童年少年时代开始熏习,洒下智慧的种子,将来易成参天之才,堪作栋梁。立德、立功、立言。时间:每周六早上10:00-12:00费用:50元/次,含场地及师父供养联系人:黄先生,    020-报名方式:请短信或微信至,请注明您的姓名电话+人数+课程名称上课地址:广州市西湖路38号骏亿品牌中心三楼301——尚南书馆微信公众号:snsg168联系电话:020-淘宝:馆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38号骏亿品牌中心三楼301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进入微信欢迎关注,感恩传播!尚南书馆(snsg168)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鲁哀公问如《贤劫定意经》云:"指长吉祥,见者悦然,无不吉利,此者皆是一心之报。"又云:"其演光明,无所不照,多所安隐接着我们讨论第四十二卷。真正的唯识来了。这里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永明寿禅师对唯识学尤其见解独到。“又如金色王施辟支佛一饭,后满阎浮提,于七日内唯雨七宝,一切人民贫穷永断。当知此七宝不从余处来,皆从彼王供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唯胜者,信解证入之所趣。佛学的道理,在中国分为教理、行果。刚才讲了这一大段孔子作人、处世、作学问的修养,下面便再转到他在教学方面的教育法。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言约义丰,文质理诣。揭疑关于正智之户,薙妄草于真觉之原。如不辩眼中之赤眚,但灭灯上之重光,罔穷识内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虚影。这段重点在告诉我们动静二相都是道体“本体”有一点值得特别研究的。阿弥陀佛的光是不生不灭的,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而永恒常在。六妙法门的实践,大多只从数息到随息,很少有人由此进入佛法的真定慧之境。可以说大家都在习练轻柔气功,绝少能超越唐宋以后,美丽的禅宗大兴,人们好逸恶劳,禅宗里的口头禅日渐滋长,净土里的口头佛也逐渐蔓延。到了今天,阿弥陀佛自秦始皇以后,我们的历史,由分封诸侯的体制,改变为一个统一文化与文字,统一政治体制为郡县,所谓“书同文,车同丙子年的初秋,也就是一九九六年的八月底,有一位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来访,他是刚从美国到湖南“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南师讲述:初修禅定入门方法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孔子说中国传统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是讲人类文化基本问题,孔子用“举一隅”的教育方式大家有机会可以读一篇文章,对于处世大有助益,这篇文章简称《论养士》,苏东坡作的。这篇文章在中国的政治思想——关于生命的来源,第一个重要的,是从阴阳的法则才有这个生命。这个里头是个大问题,我先把它简略了,倒过来研究。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这是孔子讲音乐的原理及作用。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平常一般人谈到修养的问题,很喜欢引用一句话——“宁静致远,澹泊明志。”这是诸葛亮告诫他儿子如何作学问的一封信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鄹是孔子出生的地方,即邹。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慧远禅师年轻时喜欢四处云游。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人走了很长一段山路,然后坐在河边休息。那位行人今日南师怀瑾先生诞辰!南怀瑾先生,谱名常泰,别号玉溪,1918年(戊午年、民国七年)至于这个咒子意思如何呢?“揭谛揭谛,波罗揭谛”,自度自度,快快自度;“波罗僧揭谛”,大家快快自度,并度大家。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如果我们对中国佛道两家的发展史略有了解,就知道这个“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七证”说法,从秦、汉以后一次,洞山禅师问云居禅师:“你爱色吗?” 云居正在用竹萝筛豌豆,听了洞山这样问,吓了一跳,萝里的豆子也洒了出观自在菩萨在谈完了五蕴的真相之后,继续更进一步给舍利弗做结论。我昨天告诉大家,多受一分罪,多消一分业。无始以来,我们破坏人家的好事,伤害其他众生,使其身心受大痛苦,这类勾“礼”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既然人的地位有这么的重要,这么的特殊,下面老子便接着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法则,如何修道,如何行道。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为了怕你们听了似懂非懂,因此婆婆妈妈,一而再,再而三,将心经般若观法,从头至尾,从尾至头,反反覆覆,不厌其般若观行的功夫真到了家,突然之间,顿悟,照见五蕴皆空。身心内外统统空,见自性真空。《黄帝内经》的前面提到过望、闻、问、切,望是眼睛看的,就要晓得看气色了。讲到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就又牵涉到中国文化的全体根源。因此,我们首先就要研究一本书——《礼记》。它是现在为大家讲个禅宗故事,看看有没有人能够领会。
你们现在坐在那里,五蕴都不空的。有时气脉动,气脉是什么?都是四大色法变的。气是风大,脉是水大、地大、注:以上章节摘录自南公怀瑾先生之述著,均有出处,请勿断章取义,欲贯串真义,请参阅原著!我们希望能以此文章,给下面来个滑稽的事情。在这里,也可窥见孔门弟子写文章的笔法,并不呆板,是活泼生动的。什么叫全辟谷和半辟谷?这是根据辟谷的程度来分的,全辟谷是完全不吃,半辟谷是少吃。为什么少吃?有两个原因:首先我在闭关中,有朋友来信,我用王阳明的两首诗代为作答。你能做到一切法,一切思想,一切作用,一切感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便懂得诸法空相。但要观照透彻,后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几句话,是接着证经讲到这里,我们再念念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snsg168崇尚南师精神,传习传统精华。
拾起散落各处的精华,与您交流学问,分享心得,共同学习。既有所选取,不免偏失,还望各随因缘,盼勿一概而论。 愿为喜爱南怀瑾先生著作的朋友尽心供一杯暖茶、一个欢聚的所在。尚南书馆本应如此。热门文章最新文章snsg168崇尚南师精神,传习传统精华。
拾起散落各处的精华,与您交流学问,分享心得,共同学习。既有所选取,不免偏失,还望各随因缘,盼勿一概而论。 愿为喜爱南怀瑾先生著作的朋友尽心供一杯暖茶、一个欢聚的所在。尚南书馆本应如此。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的翻译.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所以以上的翻译是“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论语故事》—— 子入大庙
《论语故事》—— 子入大庙
子入大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他是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不但是军事家、政治家、也是诗人。当武王驾崩,年幼的成王继位后,在周公的摄政直线,安定四方。整建内政,创立封建与宗法制度,开始周室的全盛时期,造成了史上有名的成康之治。
周公的祠子伯禽,被封于鲁,以为周室的屏藩,直到现在的鲁昭公为止,以历经二十二君。周公死后,鲁室自然必须四时祭享。传至地十八君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六一四年)时,更称周公庙为大庙。
大概是鲁昭公二十六、七年间吧,鲁国即将照常举行大庙的祭典,但由于对礼有研究的人越来越少,而且更坦白的说,历年的主祭官又因病不能主持祭典,必须临时请一位精通礼乐的人来代理。
大庙的祭典,是鲁国最盛大的祭典。因而它的仪式也繁杂无比、主祭官的人选非常不易,若是不精通礼乐的人,连助祭的工作都无法胜任。现在除了那位卧病的主祭官之外,找不到第二个曾经担任过这种实际工作的人。因此,有关方面之好从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当中,推举出一位主祭官。在经过多方面的商议结果。才选中了孔子。
孔子, 这是虽然只有三十六七岁,但门下已有许多弟子。他儿时嬉戏,就经常陈设俎豆之类的乐器,学着大人行礼;十五岁立定经世济民的志向以后,始终锲而不舍的追求能够超越时代,汇通古今学问;到了三十岁就卓然有成,不随众府仰了,目前他的学术和德业,早已闻名远近。尤其在礼这方面的造诣,据推荐他的人说: 孔子是举世无匹的礼学权威。如此一来,各方面对他的期望都很高,可说已成为大家瞩目的人物。但因为他年纪还轻,有一部分人在心理上,对他的声望难免抱有几分怀疑,特别是长久在大庙任职的祭官。由于嫉妒心理的驱使,早已传出许多不信任孔子的闲话。
不久,祭典的筹备工作开始了。这是孔子有生以来第一次进大庙。在到职这一天,不论是对他抱着好感,或怀有嫉妒心的祭官,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注意这位新上任的主祭一举一动。
然而,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孔子一进大庙,却立即向各部门的祭官们,请教每一种祭器的名称和用途,并且向他们询问每一种祭器的用法,和行礼时各种坐立进退揖让等细节,整天的时间,完全和他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情形下过去。大庙里上上下下每一个人,无不感惊讶。  
“多么差劲啊!像他这般样样都要问才知道,岂不等于叫来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吗?可见社会上的传言,是靠不住的。”
“可见社会上的传言,是靠不住的。”
“哼!我早就料想他无非是个骗子。连做官的本身都还没有,就敢招收弟子,摆起学者的样子来,我早知道这种人没什么了不起!”
“对! 您说得很对。就拿我们这些常年任职大庙的祭官来说,也未必能记住那么繁杂的仪式。那个年轻的土包子,怎能轻易学的来呢?这种事情,上方早应看出来才对……。”
“上方竟然会有这么糊涂,真叫人失望。”
“到时候,总有糊涂的苦头好受。不过,这次绝不会有我们的责任。因为任何差错失误都不关我们的事啊!”
“那当然的。 可是他的大胆真让人吃惊。他是否正经的做这件事呢?”
“那只有他自己清楚。不过,他的确是厚脸皮的人,不然为什么连那些再简单不过的事物,也都敢问东问西的,一点都不觉得羞耻。”
“岂止没有羞耻心?从他的表情看,简直认为这样是很对的呢!”
“他那么认真地来请教我们,我们就不好意思讥笑他了。不但不好意思笑他,而且还把所知道的全部教给他。真实糟糕!”
“就是嘛!大家都倒霉,教他的人,反而都做他的下属,受他的指挥。”
“对了!这就是老了没有用啊!”
“不知是谁把那小子老远的从鄹县那乡下带出来呢?竟敢到处造谣他说礼乐的权威!真实开玩笑!”
“反正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多说也没有用。还是赶快向这位礼乐权威请教新花样,找个机会好升官吧。”
“恩,对!有理!这样不是更聪明吗?哈哈……”
在孔子背后,到处都可以听到这些失望、嘲笑或愤慨、刻意之类的批评。不知孔子是否已有发觉?不过,很明显的,这天孔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询问清楚以后,就恭敬地一一向这些祭官致谢,然后退出大庙,倒一点也看不出孔子有何不愉快之处。
这时候,孔子的推荐人首先坐立不安了。他所以推荐孔子,完全是相信孔子在社会上的声望,以及孔子弟子的话。他一听到大庙里传出来的这些话,信心一下子就动摇,但又不好意思直接告知孔子该怎么办。于是,他马上去找子路。因为孔子门下能够坦白商量的,想来想去只有子路最适当了。  
子路一听他说完,便放声大笑说:“请放心好了,觉对不会给你带来什么麻烦。……可是,老师也未免太过分了,怎么可以这样儿戏般的做作,使大家都疑惑不解啊!……那么我陪你一块去老师家,我也有点儿不满,我要坦白的报告老师,听听他的意见!这样您也可以放心了。”
说好,他俩马上拜访孔子。一见孔子,子路几乎忘记了揖让,他匆忙的道出来意后,诘问似地大声说:“我真不了解老师那一套,老师不是应该趁这个机会,堂堂地表现一番您的才识吗?相反地,您为什么要故意做出被嘲笑为乡下人或小子的那些举动呢?为什么老师故意要让他们抓到借口来打击您呢?”
“表现我的才识?”听完,孔子毫不动容,反而倒过来问子路。
“是啊!就是老师那高深的学问。”
“当然那也是礼。但若有不合于坐立进退的规矩存在,礼就不能完全确立;你可知道礼的精神是什么吗?”
“老师教我们是……是敬。”
“对呀。先要存敬,才能中节。那么你是说我今天忘了敬,是不是?”  
子路的舌根,好像突然打了结似地,讷讷不能成语。孔子立刻接下说:“一旦受命主持大庙的祭典,事事本来就应该恭恭敬敬。我因为不愿意对前辈缺少敬意,并且希望了解前人所有的方法,所以非向他们请教一番不可。连你也不能了解这一点,我这是做梦都想不到。但是……”   
孔子不愿说的太明白,以免一旁推荐他的人难堪。其实除了上述原因外,主要是他一向不满贵族阶级奢侈违礼,败坏了天下的正道。如今他既然有这个机会主持大庙的祭典,自然不能有辱平时的主张,任由那些不合于礼的规矩存在。他所以花了整天时间来请教那些祭官们,是希望有关方面能在他著手改正之前,心里先有所检讨。然而,子路却这样鲁莽。他只好先闭目片刻,然后才继续说:“我平常讲的学问,是什么学问呢?”
“就是今天的礼吧?”
“是吗?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全神贯注到礼给大家看吧。”
“那么,老师在大庙里,每一件事物都要请教周围的人,这是谣言吗?”
“不!不是谣言!我确实每一件事物都向他们请教。”
“我不知道老师是什么用意?”
“子路,你认为礼是什么呢?”
“就是……就是老师平常向我们讲过的……”
“坐立进退揖让的规矩?“
“难道不是吗?”
“当然没错,但礼必须先确立它的精神,过于不及都是不合于礼的,都会使人失去做人做事的准绳。”
“其实,我也有应该反省的地方。照说,礼是使人始于敬,终于和的。但是,我今天请教过各位祭官后,竟反而伤了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不悦。这一定是我言行当中,还是有什么不合于礼的地方吧。我是应该在这一方面好好反省才对。”
子路不禁越来越感不安。孔子的推荐人,原来一进门就一直不很自在的听他们师生两人对话,到了这时,他终于慌慌张张地站起来,满脸羞愧的告辞了。
孔子和子路两人独处后,孔子开始闭目静思。一会儿,他突然想起来什么似地向子路说:“子路,我曾听你说过,你最喜欢的是剑,是不是?”
“是的。”
“学问没有什么用处你也这样说过吧?”
“是……。”
“可是,现在你已不再那么狂热于剑,反而认为学问十分重要了吧?”
“是的,老师。”
“不过,我认为你还没有具备求学问的基础。”
“为……为什么?”
“今天,你不经思索,就轻率的跑来这里吗?”   
“研究学问,最要紧的是,必须同时具有学习和思索这两个重要条件。光只学而没有加以思考,就不能把握精义,无法深入问题的中心,即使弄到精神疲惫的地步,也永远研究不出一个结果来。就好像在一片漆黑的屋子里一样,只能摸索到各种器物的一角,始终不能认清这些器物的整体和构造。当然,如果只靠一意的思索,而不去学习,也是不行的。因为不但是任你如何思考,也解决不了某些问题,并且更往往使人盲目。这种只凭主观想法,忽略接受先进指导的情形,就如同走上独木桥一般危险,不知在什么时候,会失足跌落深渊,不能到达目的地。”
“记得有一次,为了一个问题,我曾经从早到晚思索一天,不仅饭都忘了吃,甚至连觉都没睡,但却一直想不出一点结果来。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有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来配合,立刻就会恍然大悟。总之,学习和思索同等重要,必须一边思索一边学习,如此相辅相成,才能追求到真理。现在,你在思索时,缺少虔敬,往往凭一己的主观判断事物,所以我说你在求学问上面,条件还不完备。”
孔子每次教诲弟子,从来不轻易随便说过。
“我平日说的许多道理,其实是可以贯通为一的。一个人如果有虔敬的心,绝不会轻易判断任何事物,更不会强不懂以为懂,自欺欺人。”
“我从来没有做过自欺欺人的事……”子路有点不服地插嘴辩着。
“是吗?你有这种自信?”
“至少我今天……”
“哼!那你简直连你做些什么、想些什么,都不大清楚了。”这时孔子的话中,带有几分辛辣的挖苦味儿。“你刚才带他来的时候对于关于礼的事,以及今天我在大庙里抱着什么样的心情,脸上不是有什么都知道的神色吗?”
“那……那完全是我的误会。”
 “误会?不错,人都会有误会的时候。如果这时透过虔敬所引起的,那是能够宽恕的。只怕它是由于夸大和迫切的欲念所引起的,那再也不能说是误会,而是人性最可怕的公敌----虚伪!这时对自己的欺骗,足以毁灭生命中的一切光明和希望!最起码,它也是使人变成无知的最大原因。你还没有真正了解这个道理,所以,虽然你比谁都怕指责为无知,但你的知性却不见成长。”
“为了突破这层良知的障碍,了解自己到底知道些什么,除了以虔敬的心,仔细加以反省外,还要确实把知道的当作知道,不知道的当作不知道。时时保有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他人的良知。这样,才能使自己知道;知性自然就能日渐成长,才能称得上以为智者。因此,知、是促使自己生命活泼的原动力;不是用来夸示于人的,真正的知,只有谦逊并且能够诚实的人,才能获得到的。我希望你永远牢记住这一点。”  
说到这里,孔子原来严肃的表情,由于内心一股对弟子及对真理之爱,变得十分和蔼,他望着垂头丧气的子路,谆谆的说:“如果你牢记这一点,那我再也不用多说了。从今以后,只要你把你的勇气―――人人公认的求道勇气――用来制压心中所生的这一不虔敬的敌人;那么,谦逊的勇气、求道的勇气。这些何等高贵的话,就将随时聚在你的周遭,你的心中将会更为充实。……子路,你可以知道,是它使远大、明朗而健全的世界展开在我的眼前里!但愿今天的事,能够让你在这方面有新的进境。”
子路的眼里,这时隐隐闪着感激的泪光。  
当他拜辞以后,孔子陷于沉思的深渊中很久。到了祭祠周公那天,他自始至终在大庙上严肃的指挥者祭祠的祭官们;那些原来不合于礼的仪式,或向来所忽略的地方,都一一被他改正弥补过来。
公众号:bu_yi_le_hu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对这篇文章不满意?
您可以继续搜索:
感谢您阅读《论语故事》—— 子入大庙 ,本文由网友投稿产生,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大庙就是太庙。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是鄹邑的大夫,所以当时的人叫孔子为鄹人之子。在孔子担任鲁国司寇的时候,曾经在周公的庙中陪同祭祀,参与执事。他对当时庙中所陈设的礼器,如笾豆、玉帛等,行动的礼节等,每件事都详细询问,就像从来都不知道一样,不是真的不知道,而是孔子礼敬之心真诚之至,所以才一一详细询问。有的人看到孔子的行为很诧异,说:鄹人的儿子孔丘,一向以懂礼著称,看他今天的表现,谁能说他懂礼呢?他们以为知道的事情就不会问,问的东西就一定不知道。孔子在太庙中事事都过问,这是他不懂礼的表现,真是有名无实啊。孔子听说后解释说:礼乐最重要的就是祭祀,祭祀最重要的就是诚敬。现在太庙中陈设的都是礼器,行动都需要礼仪,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含糊,行为不当,就是轻忽放肆,就没有诚敬可言了。我每件事情都问个清楚,正是因为要在祭祀大典上忙碌的时候,有恭敬严肃的态度,所以不敢有一点想当然,以为不知道的东西已经知道了,也不敢以为已经知道了而不问清楚,这其实就是礼呀。他们这样说,是不了解我的原因。可见圣人之心极其恭敬谨慎,对于祭祀之礼更是严谨。圣人之心极其谦虚,所以才每件事都请教别人,这与尧帝的钦明,舜帝的问察是一个道理。&&& 孔子对祭祀的态度实际上也是一种做事的态度,他曾经深入研究了夏商周三代的礼制,对于礼乐的道理一清二楚,但是在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行为方式,为了入乡随俗,不因为地域差异而产生误会,孔子才细心请教每件事,做到万无一失。祭祀如此,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虽然做事的方法会有不同,但是同样需要怀着一颗谦虚和严谨的心。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岳大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