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H生物工程是什么生物

生物资源_百度百科
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体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
生物资源简介
生物资源背景
生物资源据[1]
估计,地球上曾经有过5亿种生物。在整个过程中,生物赖于生存的地理环境曾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生物在自然选择和本身的下,也不断地发生分异与发展,旧种逐渐灭亡,新种相继产生,不断演化和发展而形成今日地球繁荣的生物界──丰富的生物资源。大约有数百万种生物,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和植物。物种的数量以热带地区最多,向逐渐减少。过去的灭绝大都是的,但
近400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日趋加剧,导致了大量人为的物种的灭绝。全球平均每4天有1种动物绝迹。今天,每4个小时就有1个物种在地球上消失。这种大量物种相继消失的过程,不亚于过去数百万年发生的灭绝的规模。因此,如何根据生物资源的特性,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就成为当前国际科学界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
生物资源特征
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1)生物资源的再生性
再生性:在自然和人为条件下,生物所具有的不断自然更新和人为繁殖的能力。再生性是生物资源的基本属性。为人类提供无穷无尽的各种产品。
(2)生物资源的可解体性
可解体性:生物资源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而导致某些生物种类减少以至灭绝的特性。每种生物
都有自身独特的遗传基因,并且存在于该种生物的种群之中,任何其他的生物个体都不能代表其种的。生物资源破坏后难以自然恢复,从这个意义上看,生物资源是有限的。
(3)生物资源用途的多样性
生物资源种类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用途的多样性。
(4)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
生物总是生长在与其生态相应的环境中,而非一切地方都能生存。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是人类进行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依据。
(5)生物资源的未知性
表现在:很多生物还不知或不完全知道其价值;即使已经认识、开发的生物资源,也不是完全清楚其所有的价值,如银杏。
(6)生物资源获取的时间性图
不同生物种类,获取有用物质的时间不一样。“三月茵陈四月篙,五月六月当柴烧” 。(7)生物资源的可引种驯化性
可以通过人为的引种驯化而成为家养生物。生物的引种驯化,不仅可以解决野生生物资源获取的困难,而且可以拯救、保护濒危物种,扩大分布区,提高产量。
(8)生物资源的不可逆性
生物资源属可更新自然资源,在天然或人工维护下可不断更新、繁衍和增殖;反之在环境条件恶化或人为破坏及不合理利用下,会退化、解体、耗竭和衰亡,有时这一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9)生物资源的稳定性和变动性
生物资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变动性。相对稳定的生物资源系统能较长时间保持和平衡,并对来自内外部干扰具有,使之不破坏系统的稳定性。但当干扰超过其所能忍受的极限时,资源系统即会崩溃。不同的资源系统的稳定性不同。通常,资源系统的组成种类和结构越复杂,抗干扰能力越强,稳定性也越大。反之亦然。
生物资源组成
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中对人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体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生物资源包括、物种以及三个层次,对人类具有一定的现实和,它们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物质体现。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结构千差万别,分布极其广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如平原、、高山、高原、草原、、淡水、海洋等都有生物的分布。已经鉴定的生物物种约有200万种,据估计,在自然界中生活着的生物约有万种。它们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类的一切需要如衣、食、住、行、卫生保健等都离不开生物资源。此外,它们还能提供工业原料以及维持稳定。
分类简介:
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中一切动、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的
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和三大类,其中:
动物资源包括陆栖野生动物资源、内陆渔业资源、。
植物资源包括森林资源、、野生植物资源和资源,
微生物资源包括细菌资源、真菌资源等。
从研究和利用角度,通常分为森林资源、、栽培作物资源、、驯化动物资源、、遗传基因(种质)资源等。
生物资源研究意义
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经营对象,并可为工业、医药、交通等部门提
供原材料和能源。随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生物资源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已越来越为人们了解和重视,同时生物资源的承载能力与人类需求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故其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受关注和充满活力的领域之一。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中任何其他生物组成部分。”“最好在遗传资源原产国建立和维持移地保护及研究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设施”。也就是说明生物为我们提供食物,能源和各种原材料。调查身边的经济生物的种类,了解这些生物具有的经济价值,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资源利用价值
生物资源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3万多种,6347种脊椎动物,和599类类型。其中生物特有属种比例大,动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珍稀物种众多。从而提供
了大量可资利用的生物资源。 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具有的无形资产,也是我国在知识产权竞争格局中比较优势之所在;善加利用,可以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发挥重大作用。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为医学、农业、制药等生物技术创新提供样本或工具,进而形成产业应用。基因运用于基因工程,野生植物品系用于育种,或其提取物用于生物制药,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生物资源存在威胁
在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动植物资源和等。生物资源具有再生机能,如利用合理,并进行科学的抚育管理,不仅能生长不已,而且能按人类意志,进行繁殖更生;若不合理利用,不仅会引起其数量和质量下降,甚至可能导致灭种。
近代以来,由于对自然界的不当开发利用,地球系统脆弱的已经被破坏。研究表明,每年大约有10000个物种消失,灭绝的速度是史前时期的100到1000倍。预计未来30年,我们将失去百分之五到十的,随之将有60000个植物品种,甚至更多的脊椎动物和昆虫灭绝。有资料显示,到2015年全世界将有百分之二十五的物种趋于灭绝,地球已基本丧失自我再生的能力。
生物资源保护措施
一、贯彻“保护、培育、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保护好现有植物。
生物资源调查
二、适当增加物种数量,不断扩大其种群数量。
三、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严禁捕杀野生动物,不得妨碍野生动物的活动。
为了使生物资源得以持续利用,必须强调保护的原则与战略。
一类是,即在原生地既保护种群,又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整个。
一类是异地保护,将物种迁出原生地加以保护,例如种子库、基因库,也包括利用超低温对生殖细胞与胚胎的保护等。
要强调科学管理,其与方法的核心要求,是要使开发利用与物种种群的恢复增殖相协调,利用生物资源的强度与开发速度不能超出生物资源的生态耐受能力,不能破坏生物资源的复原和再生特性,使之不致出现衰退与灭绝。总之,不能“竭泽而渔”或“杀鸡取卵”。对于已经出现衰退的生物资源或退化的生态系统,要通过科学的管理,采取重建或恢复的种种措施,使其结构与功能得到恢复,重现旺盛的。
生物资源条例保护
生物资源概述
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一个明确确认各国对其植物生物资源享有权利的法律文件是1992年在全球首脑峰会开放签署的《》(CBD)。公约序言明申:“各国对其生物资源拥有。”
生物资源印度
印度的法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生物多样性法案》,规定了生物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一是《》关于来源披露的规定,是实现生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法律措施。两部分相互配合,。
日通过的《生物多样性法案》(the Biodiversity Act)对生物资源的概念作出明确界定。所谓“生物资源”是指“有实际或潜在用途与价值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或者其组成部分、基因、附属物。包括了,但不包括人类基因和价值增值产品。”
该法案所称价值增值产品(value-added product), 指包含了无法识别,物理上无法分离的植物、动物组分或提取物的产品。这一规定使该法案不能适用于印度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导致与草药相关的生物资源和传统知识不能依据该法案得到有效保护。这是明显的立法漏洞。
生物资源中国
就我国生物资源法律保护的现状而言,一些法律法规从不同侧面对此有所涉及。《》、
野生动物保护法
《》等对生物资源的归属和管理有所涉及。继印度之后,马来西亚、等许多国家颁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立生物多样性获取准则的法律,以应对“生物海盗”行为。
生物资源国内状况
生物资源综述
中国的生物资源约48万种。其中3万余种、20万种、昆虫15万种,其他动物5万余种。
生物资源动物资源
作为中国特有的,国家采取了多项措施,对大熊猫予以保护。中国野
外大熊猫数量已经达到了1590多只。中国有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仅脊椎动物就约有4880种,占世界总数的11%。其中有兽类410种,鸟类1180种,爬行类300种,两栖类190种,鱼类2800种。大熊猫、、、、扭角羚、、、朱鹮等,是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东北的,川陕甘的,滇藏的,以及绶带鸟、和等,是名贵珍禽;昆虫中的蝴蝶,在台湾、云南、四川等地,也多有名贵种类。
生物资源植物资源
中国植物种类繁多。(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约有2.5万种,其中裸子植物约有200多种,占世界的1/4,被子植物近3000个属。木本植物有7000多种, 其中乔木2800多种。、银杏、等保存下来的中国特有的属,为举世瞩目的“”。在,有热带雨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落叶常绿阔叶,,,以及、温带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在西北部和地区,有、、干灌丛、高原寒漠、高山草原灌丛等植被类型。
中国有5000年的,中华民族先民培育更新了很多植物品种,如谷稷、水稻、、豆类、桃、梨、李、枣、柚、荔枝、茶等,为人类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多种栽培植物同繁多的原始天然植物一脉相承,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按经济用途划分,中国用材林木约有1000种,300多种,600多种,蔬菜植物90余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还有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梅、兰、菊、牡丹 等。中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次于世界植物最丰富的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
.人民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生物价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生物价(The biological valence)是一种评估蛋白质的生物方法,指每100克食物来源蛋白质转化成人体蛋白质的质量。它由必需氨基酸的绝对质量、必需氨基酸所占比重、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蛋白质的消化率和可利用率共同决定。
生物价基本内容
生物价 为一种评估蛋白质营养价值的生物方法,系指对吸收氮量之保留氮量的百分比值。  与净蛋白质利用率(NPU)不同的是生物价有考虑生物体之消化吸收率。  下式中之代谢性氮量和内因性氮量系表示生物体在未摄取蛋白质时,分别由粪便和尿中所排出之氮量,前者系来自脱落肠胃黏膜细胞、消化酵素及死活细菌等;後者则为身体组织不断的进行代谢过程中所产生之含氮代谢物质,如尿素、氨等。  生物价(BV)=保留氮量/吸收氮量×100={〔摄取氮量-(粪便氮量-代谢性氮量)-(尿氮-内因性氮)〕/摄取氮量-(粪便氮量-代谢性氮量〕}×100  依此法测出之食品BV值,以蛋为最高,达94,牛奶82,鱼81,牛肉73,黄豆66,糙米70,63,59,白面粉则仅为51。 
生物价评估原则
目前体内和体外试验中评估蛋白质生物价的方法主要依据:人体自身耗尽后,食物中蛋白质对人体内源性蛋白的可替代率[1]
生物价评估方法
生物价(BV)=保留氮量/吸收氮量×100={〔摄取氮量-(粪便氮量-代谢性氮量)-(尿氮-内因性氮)〕/摄取氮量-(粪便氮量-代谢性氮量〕}×100
上式中之代谢性氮量和内因性氮量系表示生物体在未摄取蛋白质时,分别由粪便和尿中所排出之氮量,前者系来自脱落肠胃黏膜细胞、消化酵素及死活细菌等;后者则为身体组织不断的进行代谢过程中所产生之含氮代谢物质,如尿素、氨等。与净蛋白质利用率(NPU)不同的是生物价有考虑生物体之消化吸收率。
最高的生物价为35%鸡蛋来源蛋白质和65%马铃薯来源蛋白质的组合。蛋白质生物价的主要限制氨基酸为:
(1)赖氨酸:谷物和其他植物蛋白中缺乏;(2)甲硫氨酸:牛奶和肉蛋白质中缺乏。(3)苏氨酸:小麦和黑麦中缺乏;(4)色氨酸:小麦、米饭和其他谷物中缺乏[1]
依此法测出之食品BV值,以蛋为最高,达94,牛奶82,鱼81,牛肉73,黄豆66,糙米70,白米63,全麦面粉59,白面粉则仅为51。
常用食物蛋白质的生物价如下表所示:
生物价均衡
鉴于以上分析,单一食品来源蛋白质的生物价一般不能满足人体的需求,因此,可以通过向食品中添加某些必需氨基酸来提高食物蛋白质的生物价。例如:添加L-苏氨酸和L-赖氨酸的米饭;添加L-赖氨酸的面包;添加甲硫氨酸的大豆和花生[1]
目前氨基酸的来源途径主要包括:化学法合成、蛋白质水解法制备、酶法制备和微生物发酵法制备[1]
H.-D. Belitz, W. Grosch, P. Schieberle.Food Chemistry 4th revised and extended edition.Heidelberg, Germany: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9:73-75
企业信用信息生物药_百度百科
生物药物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生物药生物药具体指的是什么?
我们吃的维生素、红霉素、洁霉素等,注射用的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就是用不同微生物发酵制得的。医药上已应用的抗生素绝大多数来自微生物,每个产品都有严格的生产标准。预测生物制药的研究进展,它将广泛用于治疗癌症、艾滋病、冠心病、贫血、发育不良、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生物药物原料以天然的生物材料为主,包括微生物、人体、动物、植物、海洋生物等。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有目的人工制得的生物原料成为当前生物制药原料的主要来源。如用免疫法制得的动物原料、改变基因结构制得的微生物或其它细胞原料等。生
物药物的特点是药理活性高、毒副作用小,营养价值高。生物药物主要有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等。这些物质的组成单元为、、、等,对人体不仅无害而且还是重要的营养物质。
生物药抗微生物药(antimicrobial drugs)
生物药简介
能抑制或杀伤致病微生物,从而使其生长、繁殖受阻碍的药物。
这类药物包括消毒防腐药及临床治疗用抗微生物药物。前者包括酚类、醇类、、酸类、卤素类、氧化剂、染料类、重金属化合物、表面活性剂以及其他如等,可作为体表、器械、排泄物和周围环境的消毒,以消灭病源,防止病原体传播。后者包括临床广泛应用于抗感染的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呋喃类、抗结核病药、抗麻风病药、抗真菌病药和抗病毒药等。
生物药抗菌药物的发展
在抗菌药物未被发现之前,很多感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产科感染,外科手术感染,鼠疫、、伤寒、痢疾、结核病等,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1932年合成,1935年应用于临床。1928年氟莱明发现青霉素,1940年用于临床;从此许多感染性疾病得到一定控制。
生物药病原体耐药及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量抗菌药的不断涌现,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抗菌药的滥用现象屡见不鲜。由于不合理的应用,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增加了社会负担和药物不良反应,而且细菌耐药频繁发生,给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不少的困惑。如果人类不注意合理应用抗菌药,又会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有病不能治的时代。因此,为进一步加大抗菌药的管理力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从日起对未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的各种抗菌药物在零售药店必须凭医师处方才能销售。
生物药理想的抗菌药
应用于临床的理想的抗菌药物,应该是对病原微生物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作用,但对人体无毒或仅有较低的毒副反应。这种对病原微生物的选择性作用,对于临床安全用药十分重要。近年来通过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和临床药理的研究,人们已掌握了许多新的、有效的抗菌药物及其合理应用的规律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
生物药磺胺药的发现及临床应用
1907年,Gelmo首先报告合成百浪多息(prontosil,为一种低毒高效的磺胺药),1932domagk合成了第一个用于治疗A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产褥热并使病死率显著下降。随着抗菌药物的相继问世,细菌耐药的发生使磺胺应用一度受到冷落,1969年甲氧苄啶出现和复方新诺明问世使磺胺药再度以其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继续成为临床使用药物。
生物药磺胺药为什么要首次剂量加倍
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不能直接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叶酸,只能利用对氨苯甲酸(PABA)和二氢喋啶,经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合成二氢叶酸,再经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形成四氢叶酸。PABA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亲和力远比磺胺类强倍,为使血中磺胺药迅速达到并维持有效的抑菌浓度,需应用足够的剂量,故应首次剂量加倍。
生物药TMP为什么可增强磺胺类疗效
磺胺药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活性,TMP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活性,单用磺胺药或TMP均可呈现抑菌作用,细菌最终被机体防御功能所消灭。两者合用后双重阻断敏感菌的叶酸代谢,使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甚至呈现杀菌作用。
生物药磺胺类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
根据磺胺类药作用机制,应用时应注意:①PABA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亲和力较磺胺类强万倍,为避免耐药,使用磺胺类药常采用首剂加倍,以保证足够的剂量抑制细菌; ②脓液和坏死组织中含有大量的PABA、普鲁卡因水解产生的PABA都可对抗磺胺类药物抑菌作用,使其抗菌作用减弱,必须清创排脓后方可应用本类药物,并忌与PABA衍生物配伍应用;③人体细胞能直接利用外源性叶酸,不受磺胺类药影响。④ 单用时细菌对磺胺类药容易产生耐药性,耐药性一般为永久的、不可逆的,同类药物间可产生交叉耐药。
生物药抗微生物药-8
磺胺复方甲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的组成分
磺胺复方甲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的组成分0.4gSMZ+0.08gTMP 复方双嘧啶片(DMD)的组成成分:0.4gSD+0.05gTMP
生物药喹诺酮类抗菌作用与DNA回旋酶
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DNA回旋酶而抑制DNA合成。在DNA复制或转录过程中,随着双螺旋的解开,复制叉向前推进,DNA双股螺旋会出现正超螺旋,这将会妨碍复制叉的移动及DNA的复制,此时由回旋酶使双股DNA断开(切割),让一段DNA穿过,形成负超螺旋,并再封闭断口。喹诺酮类药物抑制回旋酶的断裂与再连接功能,使DNA复制受抑,导致敏感菌的死亡。DNA回旋酶属于拓扑异构酶II,是细菌完成复制所必需的酶。
生物药暂停使用和销售的苯丙醇胺
不要误解吡哌酸.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紧急建议要求将列为不安全类药物,随后于11月6日发布了全面停售含PPA的药物。针对美国禁售含PPA的药物的决定,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于同年11月16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立即停止使用和销售一切含有PPA成分的感冒药、减肥药,同时暂停国内含PPA的新药、仿制药、进口药的审批工作。
这里所说的PPA是指苯丙醇胺(phenylpropanolamine,PPA)而非我们常用的喹诺酮类第二代产品吡哌酸(简称PPA)。2000年5月美国耶鲁大学发表研究指出,苯丙醇胺会增加50岁以下女性出血性脑中风的危险,并导致死亡。
生物药小儿为什么不能服用氟哌酸?
含氟喹诺酮类影响软骨发育,引起关节痛,儿童生长变慢。女孩12岁以前,男孩14~15岁以前,骨骺线细胞十分活跃,身体长高。儿童服了骨骺线提前骨化长骨不能长长,易出现身材矮小。另外,与氟哌酸相似的同一族的氟喹诺酮类,儿童同样不宜服用。
生物药喹诺酮类可致光敏性皮炎
皮肤损害居于喹诺酮类不良反应的第二位。临床表现为光暴露部位皮疹、红斑、以皮肤瘙痒最常见,光敏性皮炎、皮肤色斑、血管性水肿、等,严重者皮肤脱落。
轻症患者停药后即可缓解,重症患者加用抗过敏药物一周内大都能恢复。用药期间应尽量避免阳光和紫外线的直接和间接照射。
生物药抗厌氧菌感染药物
随着广谱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的应用以及外科新技术的开展,厌氧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抗厌氧菌感染药物已成为临床上治疗该类疾病的常规药。以下药物对厌氧菌感染有效:青霉素G对厌氧球菌和梭状芽孢杆菌有;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羧苄西林对厌氧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阳性杆菌有效;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对革兰阳性厌氧菌有效强抗菌作用;B内酰胺酶抑制剂、林可霉素 、万古霉素 、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等均对厌氧菌有效。
生物药抗真菌药的应用现状
抗真菌有两大类,一类抗真菌药抗生素,如灰黄霉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另一类是唑类,又分为咪唑类如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联苄唑等,酮康唑可作为治疗表浅部真菌感染首选药。三唑类包括伊曲康唑、氟立康唑等,可作为深部真菌感染首选药,与咪唑类相比,三唑类对人体细胞色素P450的亲和力降低,而对真菌细胞色素P450仍保持高度亲和力,因此毒性较小,且抗真菌活性更高,是目前抗真菌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类。
生物药分子生物学发展与抗病毒药
国内年取得生产批文的抗病毒药只有更昔洛韦、伐昔洛韦和泛昔洛韦。目前医院用抗病毒药除拉米呋定、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品种仍然有限,疗效不理想。随着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的迅速蔓延、HBV感染患者的增加以及SARA等威胁人类的新病毒变种的出现,抗病毒药物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发展空间。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可能为抗病毒药物的突破解决两个难题:首先,确定病毒复制的转移酶,从而能区分病毒和宿主细胞,确定抗病毒药对抗的目标,其次,找到对病毒性疾病具有早期、灵敏和特有的诊断方法,从而能及时给予特效的抗病毒治疗。
生物药理想的抗病毒药应具备哪些特点?
病毒性疾病约占临床感染性疾病的85%,病死率较高,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现用抗病毒药疗效不理想,一个好的抗病毒药物应该安全、有选择性,既要达到临床有效的抗病毒活性,同时有不影响健康宿主细胞的代谢;另一方面生物利用度要高,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价格适宜。然而,抗病毒药离此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努力开发和研制安全、高效抗病毒药物新品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物药抗病毒药物的发展史
抗病毒药物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9年发现碘苷对某些DNA病毒有抑制作用,1962年碘苷局部治疗疱疹性角膜炎获得成功,并沿用至今。近数十年来,随着医学分子病毒学及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病毒复制过程的了解逐渐深入,并发现了病毒的核算复制需要病毒自身编码的酶的参与。70年代末,第一个安全有效的抗病毒药阿昔洛韦问世,被认为是抗病毒治疗的一大发展,由此开始了干扰病毒DNA合成的其他抗病毒药物的研制与开发。90年代初,艾滋病在全球广泛传播,促进了反转录病毒HIV生物学的研究和抗HIV药如齐多夫定等研制,极大的推动了抗病毒药的发展。根据抗病毒药物的主要用途不同可分为治疗艾滋病的抗HIV药和治疗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和呼吸道病毒以及肝炎病毒等反转录病毒感染的其他抗病毒药。
生物药厌氧菌感染
厌氧菌可分为厌氧芽孢杆菌、厌氧无芽孢杆菌、厌氧球菌。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感染由厌氧芽孢杆菌引起,此类感染有一定的临床类型。目前通称的厌氧菌感染,是由无芽孢厌氧菌引起,表现为局部炎症、脓肿和组织坏死,可累及全身,如引起脑脓肿、肺脓肿、败血症等,无特定病型。多数厌氧菌对青霉素、氯霉素、克林霉素、头孢菌素敏感,而对氨基苷类不敏感,但厌氧菌感染中的脆弱类杆菌,因能产生β-内酰胺酶,故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耐药,应选用甲硝唑等。
生物药妊娠期、哺乳期妇女与抗菌药
妇女应禁止使用有致畸或明显毒性的药物,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等。可进入胎儿循环中,孕妇应用有损及胎儿听力的可能,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哺乳期妇女应避免选用在乳汁中药物浓度高、又对乳儿有不良影响的品种,如磺胺药、氯霉素、四环素、甲硝唑、氨基糖苷类等,而β-内酰胺类等相对较安全。
企业信用信息生物因子_百度百科
生物有机体不是孤立生存的,在其生存环境中甚至其体内都有其他生物的存在,这些生物便构成了生物因子。生物与生物因子之间发生各种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既表现在种内个体之间,也存在于不同的种间。生物因子在动物有机体的存活和数量消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生物因子生物因子
食物关系是这种影响的主要形式,这在狭食性种类尤为显著。食物不足将引起种内和种间激烈竞争。在种群较高的情况下,个体之间对于食物和栖息地的竞争加剧,可导致下降、死亡率增高以及动物的外迁,从而使种群数量(密度)降低,构成一种与密度有关的反馈调节机制,称作用或影响(density-dependent influence)。由于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居住地和隐蔽所,与动物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可以根据植被类型来推断出当地的主要动物类群。
生物因子限制因子的概念
1.什么是限制因子?
定义: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叫。
2. 利比希的“”
利比希是19世纪德国的农业化学家,他是研究各种因子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先驱。他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他的基本思想是,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量的营养物质。如果环境中缺乏其中的一种。植物就会死亡,如果这种营养物质处于最少量状态,植物的生长就最少。这就是利比希的“”。
3.谢福尔德的“”
利比希只是提出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能成为。但事实上,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因此,每种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能耐受的范围,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就称为或。
耐受性定律 ——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的耐受性限度图解*
4、概念的意义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极端复杂的,要弄清所有的生态因子的作用是不可能也是不切实际的。从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某种特定生物来说,各种可能的生态因子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所以,就可以从众多的生态因子中找到可能的“薄弱环节”,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那些可能是的环境条件上。(例如)
一般来说,若某生物对某种生态因子有较宽的耐受限度,而在环境中这种特定因子又相当稳定,量也适中,那么,这个生态因子对该种生物就不大可能成为。相反,若某生物对某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能力有限,而在环境中又变化较大,它就有可能成为而应加以认真研究。
生物因子环境
环境(environment)——  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 态 因 子 —— 组成环境的因素就称为,也就是我们说的“”。
生物因子生态因子的分类
生态因子通常分为(abiotic factors)和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两类。
包括温度、光、、pH、氧等理化因子;
生物因子则包括同种生物的其他有机体和异种生物的有机体,前者构成种内关系,后者构成;
生物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 用 —— 环境的对有机体的影响。
反作用 —— 有机体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捕食、寄生等。
生物因子生态因子的其他作用
因子补偿作用
除了能适应环境外,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生物还能改变自然环境,减少温度、光、水等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这就是生物对因子的补偿作用。这种补偿作用常见于群落水平中,但在种内同样可以见到。
水平上的因子补偿作用的例子很多。例如在一个实验微宇宙中,整个的呼吸(如以的释放量为指标)随环境温度的变化很小,而微宇宙中的一个种(例如水蚤)的呼吸则明显随温度而改变。原因是群落中生物种类很多,它们的最适温度各不相同。但通过不同种间的生理调节和适应,整个群落就得到补偿,从而使群落整体的CO2释放量变动很小。这里就是生物(各个种)对环境因子(CO2释放量)的补偿作用(使群落整体CO2释放量变动很小)。
生物还能利用一些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以作为确定时间,调节其和生活史中的各种节律的线索。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光照周期。
光照周期在一定地理纬度和一定季节是不变的,年年如此。例如,白昼延长意味春、夏的来临,白昼缩短表示秋、冬来临。于是,光照周期的变化就成为一个季节变化的信号,动物就依据这个信号调节自己的活动。
生物因子非生态因子
早期的生态学教科书,主要是分章详细叙述各种环境因子,尤其是生物因子对动物生活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和的发展和提升到更重要的地位,环境分析的篇幅便日益减少。考虑到这种情况,这里我们对于的作用只作概述性的介绍。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工程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