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哪里收购苹果梨梨 . 2亩 知道的话。 加...

&免责申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安徽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var speed=30
marquePic2.innerHTML=marquePic1.innerHTML
function MarqueeLeft(){
if(demo.scrollLeft>=marquePic1.scrollWidth){
demo.scrollLeft=0
demo.scrollLeft++
var MyMarLeft=setInterval(MarqueeLeft,speed)
demo.onmouseover=function() {clearInterval(MyMarLeft)}
demo.onmouseout=function() {MyMarLeft=setInterval(MarqueeLeft,speed)}您的位置:首页 &
& 交城县地图
交城特产交城自然资源优越,土特产品丰富,比较有名的有梨枣、骏枣、核桃等干鲜果品,另外交城还盛产沙棘、蘑菇、党参等。除土鲜果品外,玻璃咯嘣也是交城的一个独特的手工艺品。一、交城核桃:交城核桃以个大、皮薄、肉厚,易取仁,出油率高驰名中外。汾阳种植核桃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交城核桃有大龙眼、小龙眼、大花、纸皮露仁、早熟、串儿、穗状、光皮棉、长腰、抗风、横兰兰等五类12个品种。光皮棉核桃,粒大皮薄,表面光滑,每斤20多个,出仁率高达58.19%,仁含油量达72.65%。交城核桃年产量可达2500吨,居全国县级首位。二、交城梨枣:交城特产梨枣是中国希有名贵鲜食优良品种,1983年,由交城县林科所从省农科院引回交城,并进行科研开发。交城的梨枣主要分布在平川地区,被誉为枣中之王。梨枣,口感极好,甜脆微酸,倍感沁香。梨枣,树势中等,发枝力强,适应性广,果实9月下旬成熟。果形近圆形、果实特大、平均单果重30克、最大果达80克。果皮薄、色泽艳丽、果肉厚、绿白色、汁多味极甜、肉质松脆、风味特异、品质上等。三、交城骏枣:交城特产骏枣是山西四大名枣之一,誉为“枣后”,素有“八个一尺,十个一斤”之称。枣果大肉厚、质脆味甜、营养丰富、用途广泛。枣肉可提取食用香精,又可人药,有补血益气、安神养胃、健脾抗癌之功能。至于枣的口感,交城枣没得说,皮薄,肉厚,核小,口感细腻,而且营养丰富。交城骏枣誉满三晋,名扬九州。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瓦窑村枣种先后进入原苏联及阿尔巴尼亚地区。四、交城沙棘: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又名醋柳,胡秃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耐寒抗旱,耐土壤贫瘠。根系发达,有根瘤。其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中国分布面积(东北、华北、和西北)最大,种类最多。沙棘是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的总称。系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高山区。在我国,南起西藏、云南,中经四川、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至新疆、内蒙古、辽宁等省(区)都有大量种植,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南、北京等省市也有少量栽培。全国沙棘总面积达100万公顷以上,其中天然林约占70%,人工林约占30%。五、玻璃咯嘣:“玻璃咯嘣”是一种薄玻璃制造的响器,产自交城夏家营镇覃村。是太原地区春节前后应时的一种儿童玩具,头大,呈扁圆形,中接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了“圪嘣、圪嘣”的声音,清脆悦耳,深受儿童欢迎。每到春节,行销一时。历史沿革交城县历史悠久,旧石器时期,境内已有人类繁衍,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自隋开皇16年置县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夏属晋阳为唐国之地,春秋时属晋,战国属赵,西汉属河东郡,东汉复为大陵、晋阳。西晋时期属前赵离石,东晋先后隶属前赵、后赵。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晋阳、文水县地始置交城县,因县治居汾孔二河相交处,故名交城(故治于今太原古交)。唐天授二年由古交移置今县址,唐天授二年间历代县名未改。五代时期,境地先后隶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明代隶于太原府,崇祯十七年属清。民国三十年十一月划该县为交城、交西两县,民国三十三年复并为交城县。1949年9月隶属榆次专区,10月改属汾阳专区;1951年复属榆次专区;1958年属晋中专区,同年9月,该县与文水、汾阳并为汾阳县;1959年9月复为交城县;1971年划属吕梁地区恢复交城县建制至今。经济发展2008年交城经济再上新台阶,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实力跃居吕梁市第四位。(一)经济指标: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全县生产总值完成50亿元,财政收入达13亿元,跃居全市第4位,全省第25位,二是投资、消费、出口直线上升。三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四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累计达到205天。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全县公路密度达到52.85公里/百平方公里,行政村通达率达到83.1%,全县城镇绿化率达到39.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1.8%;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38%。六是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面启动,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8.2%,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4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7‰。(二)优势产业:打造特色煤化工基地和加工及外贸出口基地。交城工业主要有机械、皮革、纺织、化工、采煤、冶金、建材、电力、食品加工、造纸等行业。其中传统的皮毛业蜚声中外,梅花板手远销欧美等国。全县1822.11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已探明蕴藏矿产资源30余种,依托2#配焦煤、低硫低磷铁矿、青石、石英石,方解石等资源优势,冶炼、煤焦、机械、化工、建材、铸造等产业发展潜力极大。交城工业经济具备了明显的竞争优势,交城正在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特色煤化工基地,正在成长为全国重要的针状焦、新工艺碳黑、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锰铁合金系列产品、金属镁及镁合金系列产品、抗生素医药中间体、平板玻璃、汽车玻璃、焦碳、水泥、硝酸钾、活性碳、球墨铸件等产品的加工供应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交城骏枣、交城梨枣”为国宴特供果品,享誉全国。(三)“五园战略”: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全力实施“五园战略”。:五园即: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园、生态旅游园、生态园林城市以及生态环保和恢复区。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区。以“做大煤焦、做精化工、做强建材、做优加工”为发展目标,在延伸传统产业链条上作文章。继续在“煤―焦化―化产深加工―新型能源产品”、“煤―焦―铁―铸造―精密机加工”、“石灰岩―水泥―特种水泥”、“石英砂―平板玻璃―玻璃深加工”及锰、镁合金产业链上寻求横向闭合、纵向耦合,上下游产品配套协调,生态工业链科学联结的循环产业链网络。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园区。围绕已经形成的特色林果业、无公害蔬菜、肉牛养殖三大主导产业来展开。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生态农业园。运用生态手段,改造传统农业,加快生态循环型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园林城区。推进六大造林绿化工程,恢复全县生态环境。(四)招商引资:2007年,以珠洽会、中博会、煤博会为平台,招商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年共签约4个,引资25.23亿元。重点突出五个方面:一是着力打造发展平台。力争把省级“山西交城经济开发区”打造成有竞争力的开发区。二是着力发展新型产业。三是着力借助外力促发展。2006年以来签订招商引资项目24个,签约金额191.8亿元,落实项目10个,落实资金42.3亿元。争取到了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全省规模健康养殖工程重点县项目的扶持。四是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五是着力推进富县强兵战略。(五)自主创新:科技创新已成为交城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交城制造”走向国际大舞台,涌现出了一批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龙头带动企业。以镁合金、铁合金为主产品的特种冶炼加工产业、以钢铁、铸造、机械加工为产业链的机械加工制造业、以平板玻璃及其深加工、玻璃瓶罐为重点的玻璃业、以化工原料为基础的钾盐、精细化工产业、以活性炭为重点产品的环保产业、以水泥、空心砖以及塑料异型材料为主的建材产业的整体实力有了较快提升。一大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凭借其融入循环经济体系的巨大优势,共同构筑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六)城乡协调发展:按照“一城四镇”的城镇化建设总体布局,铺开了总投资5.2亿元的21项重点工程,完善城镇功能。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民生。投资1.5亿元建成了新交城中学,新建了十多所山区寄宿制小学;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建和改造了10所乡镇卫生院和29所农村标准化卫生所;不断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七)加快发展旅游业。:交城是全国重点生态保护区,境内立体气候明显,拥有宝贵的绿色资源与优势的自然生态环境。交城,无论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独具特色;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开发潜力极其巨大。政府将积极创造条件,重点搞好卦山、玄中寺、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开发,科学开发边山温泉。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吸引社会投资,积极有序地推进经营性开发,形成人文旅游与生态旅游相互交融的三晋著名景区,实现旅游产业的突破性发展。旅游观光一、风景名胜区:1.玄中寺:玄中寺位于交城县西北十公里石壁山中,始建于北魏。是佛教净土宗祖庭,是全国佛教三大戒坛之一。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与佛教信徒朝拜、集聚之地和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2.“天然氧吧”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吕梁山东麓,距省城太原约56公里,交通极为方便。公园总面积18.7万公顷,自然景观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珍贵树种侧柏林、特色乔木林、观赏林等,世界珍禽褐马鸡、候鸟、野鹿、原麝、金雕等几十种名贵动物栖息于此。园内的千年古刹玄中寺座落于深山幽谷之中,北方罕见的龙堂寺天然溶洞怪石嶙嶙,形态万千,元代古建筑永福寺古香古色,耐人寻味。瓦窑沟内,叠层沙岩。3.四十里跑马墕:极具草原情韵的南云顶亚高山草甸四十里跑马岩位于交城县会立乡柏峪沟川西部。该区山势平缓,绿草如茵,山花烂漫,景色旖旎,气候宜人,雄浑广袤,夏为避暑消夏之胜地,东为高山滑雪之佳区。这里有禅寺塔斜阳、娇儿山云海、后汉开国皇帝刘渊得剑处、阎锡山跑马场等四大人文自然景观。草甸山体保持了燕山运动宽缓的背斜式天然特征,是生态旅游和修养身心的理想境地。4.果老峰庄园:果老峰庄园位于庞泉沟景区内,是集旅游、住宿、狩猎、娱乐、承办会议为一体的理想旅游景点,因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毛驴来此与当地村民下棋而得名。果老峰庄园环境优美,风景怡人,动植物种类繁多,有褐马鸡、金钱豹、林麝、野猪等,还放养了众多的野鸡、山猪,庄园内有北方农家建筑风味的窑洞式建筑,庄园内的农家饭馆有各种好吃的野味,会让游人乐而忘返。5.王山圆明寺:圆明寺位于县城东北6公里王山之阳。为隋唐时期所建。寺东南白鹿岗八角宝塔为该县现存最大砖塔。寺西1公里为墓塔区,残存金、元、明历代高僧灵塔、寿塔50余幢。6.龙堂卧云庵:卧云庵位于西冶川中部西侧野珠沟,俗称龙堂寺,系佛教曹洞宗场院,建于明初,气势宏伟。7.三座崖:三座崖坐落在县境西北葫芦川中部,海拔2077米,是综人文历史遗迹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文物旅游景观。因主峰遥望方而高,平如座故名。山高踞于林海之中,青松、白桦、绿柳、黄杨环绕拔地而起的绝壁,更显得山峰巍峨壮观。明末清初,震撼三晋的吕梁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就设在这里,崖顶现存有人工凿筑的将军洞、阶梯、吊绳孔、柱杆柱洞和房屋建筑遗迹,这是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全国性农民武装的分支——交山农民起义军利用三座崖天险地形条件建立的义军兵寨,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主峰悬崖百丈,长约3米、宽仅1米的“试心石”如鹰咀斜悬崖顶。二、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庞泉沟:庞泉沟位于山西交城县城西北100公里关帝山腹部,处吕梁山的中段。山高林密,峰险景奇,山泉长流,鸟类群居,野兽出没,自然景色诱人。是以褐马鸡及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要保护内容的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部分,也是黄土高原上难得的一片绿洲。“云断千山峰连峰,林海无垠猿啼声,庞泉飞流源不尽,晚霞留恋睡美人”,这是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原始而秀丽风景的真实写照。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卦山与天宁寺:卦山位于交城县城北三公里处,距太原六十七公里。因山形卦象而得名,爻峰挺秀,卦象环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绝无仅有的易学研究实体。“卦山之柏”与“黄山之松”、“云栖之竹”并称为华夏树木奇观。天宁万寿禅寺坐落其中,为中国佛教华严宗巨刹。卦山集文物、宗教、古建、森林公园于一体,是极其优美的旅游胜地。在卦山多元文化旅游的经纬中,形成了“儒门释户道相同,三教从来一祖风”的多元体系,被誉为“易学之源、八卦名山”。2.阳渠永福寺,永福寺位于交城城东1公里阳渠村东,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后经过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寺院气势宏伟,布局整齐。旧为释迦牟尼佛堂,寺门有三,钟鼓楼尚为完整,与寺院相对有清建戏台。全部寺院占地3884平方米。今为阳渠学校占用。资源禀赋一、人口资源: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最交城县人口新数据是23万522人。二、土地资源:交城县共有土地总面积1822.11平方公里,合273.3万亩,山区面积253.1万亩,占全县面积的92.8%,平川面积20.2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2%。除去居民地和水城地,土地面积26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7.7%,其中耕地面积24.6万亩。按2003年人口计,人均占有耕地约1.1亩。三、矿产资源:交城广大山区地处吕梁中段,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发现的地下矿产有32种,其中煤铁储量最为丰富。全县铁总储量918万吨,铁锰矿8000吨,铝探明储量55万吨,铜探明储量55万吨,煤炭总储量19.94亿吨。此外,较丰富的矿藏有铁矿,且以低硫低磷而闻名全国,储量12亿吨;石棉矿储量30亿吨,大理石矿1.3亿立方米,石灰石矿55.49亿吨,耐火粘土245万吨。四、水利资源:交城县水资源总量为24220.6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435立方米,亩均占有量为567立方米,是全省较缺水的县之一。交城境内河流较多,但大多数流域窄,流量小,山区5乡镇的河水汇入文峪河水库后,不能被该县充分利用。“俗称交城的山交城的水不浇交城浇文水”后在文峪河水库建成以后才改变这个历史五、旅游资源:交城旅游景点风光宜人,文化积淀厚重,有文化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和自然风光等一大批自然人文景观,主要有佛教圣地,佛教净土宗祖庭玄中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易学名山卦山和佛教华严宗古刹天宁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庞泉沟;天然氧吧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南云顶亚高山草甸四十里跑马岩、果老峰庄园、王山园明寺、龙堂卧云庵、永福寺、三座崖等。文化艺术一、交城曲艺:交城鼓书流传民间的一种说唱形式,新中国成立前演唱者多为盲艺人。1956年,县文化馆成立了“交城县盲艺人宣传队”,对交城鼓书进行了整理革新,使曲调更加优美动听。六十年代以来,搬上舞台演出,成为曲艺中的一朵奇花。交城鼓书曲调悠扬婉转,旋律细腻动听,由十字句或七字句组成。鼓书音乐旧以板鼓为主,辅以三弦、胡琴等弦乐,六十年代始加入大众琴及板胡、响铃。传统长篇书目有《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传》等。1980年9月,由张有洛创作、李学成演唱的交城三弦书《会安排》,参加了山西省曲艺会演大会,分别获得创作奖和表演奖。交城莲花落:源于太原莲花落清代以前即在本县境内流传。光绪二十九年(1903),祁县著名莲花落说唱家毕者山收本县成村吕著为徒,传授莲花落艺术。光绪三十一年(1905),吕著自立书摊,成为清末民国时期本县艺术造诣较高的莲花落艺人。由于吕著亦精通晋剧、碗碗腔,将莲花落融进了戏剧艺术,自成体系。抗战时期,米家庄盲艺人任五儿在莲花落演唱上亦颇具特色。他演唱的《吕梁英雄传》、《收复孝义文水》、《美军兽行》等,深受群众欢迎。1962年,县文化馆系统整理了莲花落艺术,并聘请吕著收徒传艺。交城叮叮呛源于“拉洋片”。1972年,县文化馆张有洛在原基础上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叮盯呛为坐架脚踏式。坐架内装置木梆、手锣、小镲、小鼓、木鱼5件打击乐,用双脚踏动踩板表演,表演者坐于其上演奏弦乐,文场武场,说、拉、打、唱集于一人。演技要求高、难度大,是观众欢迎的一种新艺术。由他创作并与武秀兰合演的叮叮呛《吕梁人民学大寨》,1973年推选出席山西省曲艺调演,获表演第一名;1974年参加了华北曲艺调演。交城顺口溜本县民间很早流行一种“四六句”口头艺术,句式可长可短,押韵顺口。用方言土语演说,风趣幽默。张有洛的叮叮呛本世纪六十年代,“四六句”经县文化馆张有洛整理改革,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交城顺口溜”。初期,顺口溜沿袭民间传统,以方言土语入韵,题材多以农村生活为主。1978年以后,逐渐以普通话入韵,扩大了听众范围。张有洛创作的《怕茶壶》、《胡批》、《双送子》等一批顺口溜小段,通过农村曲艺骨干、盲艺人宣传队及文化馆曲艺组表演,在县境广泛流传,成为茶余饭后,节日晚会不可缺少的艺术小品。交城杂则亦称快板书,七字句句式,上下旬连续反复演说。民国初期兴于本县境内。其时,著名杂则表演家有本县西营镇薛贺明(艺名圪抿壶)。此后,温家寨温耀高(艺名文明丑)拜师求艺于薛贺明,所表演的杂则亦闻名于晋中。所说段则多为现实生活内容,尤以《太原塌戏台》脍炙人口,久说不衰。民国二十九年(1940)左右,山区抗日救亡文艺舞台上出现了杂则艺术。沙沟侯辅邦所表演的杂则小段,多数为自编,内容丰富多彩。新中国成立后,杂则作为一项艺术受到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县文化馆张有洛继承传统杂则艺术,在内容上进行了革新,注意了杂则的故事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由其创作的《二奴子避孕》、《破除迷信》等段子深受观众欢迎。1964年,收集整理了以杂则为主的专集《交城曲艺》。“文化大革命”之后,杂则小段除盲艺人继续表演外,已逐渐被顺口溜取代。二、民俗文化:(一)节日,交城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倒社(正月十八)、小添仓(正月二十,日吃扁食,烧香供神)、老添仓(二月十五,夜晚点糕灯,日吃油糕)、禁日(正月二十九,禁止媳妇住娘家)、剥龙皮(二月初二龙抬头)、清明节(踏青扫墓)、端阳节(五月初五)、圣母苗会(五月初五至初七,卦山圣母庙会)、乞巧节(七月初七)、中元节(七月十五)、中秋节、重阳节(九月初九)、祭坟(十月初一)、下元节(十月十五)、冬至(吃饺子)、腊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灶君上天之日是)。(二)祝寿,(三)贺子,(四)婚嫁,(五)丧葬,(六)禁忌,禁忌有礼节禁忌、寿辰禁忌、婚娶禁忌、探病禁忌、丧葬禁忌、习俗禁忌、建筑禁忌。(七)陋俗,陋俗有迷信、缠足、早婚、冥婚等。三、美术书法:交城美术主要有绘画、版画、剪纸、木雕、泥塑等。交城书法届颇有建树的有任杰生、任利生、韩学武先生等。2010年交城县正统派实力型书家代表任利生书两万余字的“佛经楷”进入方正字库,他自幼酷爱书法,州秋临池不辍,是继启功、刘炳森、舒同等进入方正字库之后的又一后起之秀,是山西进入北大方正字库的第一人。据悉,创作有“佛经体楷书”《无量寿经》的百米长卷。四、玻璃文化:早在唐代,交城县就是中国著名的玻璃产业基地,当时交窑所生产的花瓷腰鼓,就已经运用尖端着色工艺“铜红釉”,釉色鲜红,烧成难度极大,产品十分名贵。近年来,交城玻璃工艺借鉴继承了唐代交城瓷器生产先进着色技术,在玻璃生产的历史、品种、规模、技术各方面都独具特色。目前,交城县有中小玻璃企业27户,产品种类涉及器皿玻璃,艺术玻璃,防火、防弹玻璃,玩具玻璃,钢化玻璃等,从业人员达1.85万人,年产值达34亿元。五、交城方言:交城方言属于以太原话为代表的晋中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六、文化产业:交城县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打造新兴文化产业。一策:年交城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一品:“交城山”文化旅游品牌。一业:民间工艺制品业,一节:交城卦山庙会,一剧:交城山民歌联唱。七、交城民歌:清代中叶,悲怆哀怨的民歌《交城山》流传于全县,成为清末秧歌《割莜麦》主调。本县流传民歌有:《交城山》、《刨洋芋》、《要死要活相跟上》3首。新中国成立以来代表性民歌主要为《交城是个好地方》。八、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为及时抢救和保护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文化部门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申报工作,山西省交城县共有4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列入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其中2项已经申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3项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档案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珍贵的文化资源。交城县文化馆2007年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城滩羊皮”鞣制技艺、交城琉璃咯嘣制作技艺和2008年申报的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交城“鸠鸽二仙”的传说、民俗庙会·卦山庙会、传统医药.交城卫生馆“五香调料面”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档案接收进馆。基础设施环境优越,基础设施完备,潜力巨大。交通运输便捷,以307国道为主干线,108国道高速、夏汾高速纵横交错,太中银铁路东西穿境,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公路交通网络。邮电通讯快捷便利,网通、移动、联通、铁通、电信的通讯网络覆盖全县。电网分布合理,电力供应充足,全县总变电容量26000KVA全部双回路供电,现有220KVA变电站1座,3座110KVA变电站和16个35KVA变电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以最迅捷的速度日臻完善,空前的开发力度和高频率的建设节奏,营造了交城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
| W3C XHTML 1.0
Copyright & 2016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业——山西·阳曲
来源:阳曲县史志办&&&&发布时间: 10:43:43&&&&浏览: 61
第二章&& 林& 业
第一节& 采种育苗
  采 种 
  50年代,每年春秋季节,境内东山林区(杨兴、温川、凌井店)和西山林区(西庄、北小店、岔上、西凌井),均由集体组织群众,上山采集油松籽。北同蒲铁路沿线的高村、大盂、黄寨、北留、侯村等地群众则沿铁路线采集洋槐籽,同时也采集成片的北京杨和河南榆树籽。各种树籽均由林业部门委托供销社统一收购。到1959年,共采集各种树籽18万公斤,除少量树籽由当地集体及个人育苗自用外,全部由供销社调往外地。60年代,西凌井、西庄供销社专门设立树籽收购点,东、西山林场设立油松籽收购点,黄寨供销社设立刺槐籽收购点,10年间共收购树籽51750公斤,年均5175公斤。70年代,全县采集树籽57140公斤,年均5714公斤。80年代,全县采集树籽54878公斤,年均5488公斤,其中1984年采集21250公斤。种类多为油松、刺槐、臭椿、山杏,山桃次之。1991年至1996年,全县共采集树籽6万公斤,大部用于当地造林育苗。
  育 苗
  境内植树有杆插、移苗、播种等方式。民国10年(1921),境内新建苗圃育苗,育有榆树、洋槐、松柏、椿树等树种,共育苗24.1万株。民国18年(1929)育苗115.66万株。
  新中国成立初,于1950年在县农场暖泉湾建立附属苗圃,占地20亩,主要培育洋槐、侧柏、紫穗槐等树种。1952年,育苗规模扩大,农场苗圃改为县国营苗圃,以培养用材树种为主,兼育干鲜果树苗。50年代,全县共育苗7255亩。60年代,除苗圃、林场育苗外,少数社队也开始育苗。10年间共育苗6600亩,育苗树种主要有:杨、柳、榆、油松、刺槐、侧柏、苹果、梨、桃、核桃、黑枣等。1975年,县、社、队均建有小型苗圃,育苗面积为11640亩。国营苗圃在栽培管理及育苗技术上进行大胆尝试,采用容器育苗技术,为四旁绿化、农田林网、防风林带提供各类苗木1150万株。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推行苗圃、林场、乡镇并举的育苗新思路,鼓励重点户、专业户育苗,个人承包,定向育苗,责任到人
  1980年,全县育苗面积达74185亩,共育苗1760万株。1981年,神堂沟村、杨兴村新育落叶松苗750万株。1983年,专业户定向育桑树苗160万株。1988年,定向育各种苗木850万株。1990年,县政府制定育苗造林绿化新战略,以国营苗圃为龙头,乡镇林业站为骨干,乡村个体育苗作补充,增加科技含量,采用地膜覆盖,应用ABT生根粉蘸根,培育骏枣树、壶瓶枣树、全光喷雾枣树嫩枝杆插育苗新技术。国营苗圃在育枣树、仁用杏30多亩定向苗的同时,还培育白毛杨、条桧、塔桧、木槿、榆叶梅等十几种常绿树和花灌木。凌井店林业站育苗占地50亩,培育油松、侧柏苗550万袋,杨树及果树苗木6.5万株。1996年,全县育苗面积达0.5万亩。外购树籽、树苗50年代初,从五台县购小叶杨树种175公斤,经试验培育,出苗率达85%。1953年,从山西省种子站调入绵核桃种籽425公斤,同年,从太原市苗圃购入加拿大杨树种条2500根,在县苗圃插杆试育,成活率为80%。60年代初,从关帝山森林局购油松种籽6000公斤,在张黄寨撒播。1964年,从夏县购进少量泡桐小根,压根培植树苗,从太原市绿化队购入箭杆杨种条杆插育苗。1967年,从山东调入苹果砧木苗,从安徽省调入梨砧木苗共15万株,进行果树育苗。70年代初,从太谷县调入壶瓶枣接穗2500根,进行酸枣接大枣试验;从省苗圃调入新疆杨、沙兰杨种条1万根,在县苗圃示范育苗;从绛县调入山楂苗2.5万株,在高村、大直峪等村建园栽植。1975年,从河南盂县、济源县调入白榆种籽12750公斤,栽培育苗出土及成活率均达80%以上。
  80年代,从省、市种苗站调入油松、落叶松、侧柏、刺槐、桧柏种子共5326公斤,从岚县、沁源县调入油松种子10400公斤,从河南省调入白榆种子23000万公斤,10年共调入种子38726公斤。从娄烦、浑源、古交、静乐、岚县调入油松苗739万株;从兴县、太谷、南郊区、交城、临汾、稷山等县区调入枣树苗共5.3万株;从绛县调入山楂苗1.6万株;从繁峙县调入云杉70株;从省苗圃调入银毛杨种条1.5万根;10年共调各种树苗747万株。1990年至1996年,从省、市种苗站及和顺县调入落叶松、油松、香椿、侧柏、刺槐种子18500万公斤,从太原市北郊区调入国槐籽150公斤,从河北赞皇县调入酸枣仁175公斤,共调入种子18668公斤,还调入各种树苗1368万株。其中从绛县调入山楂苗8.9万株,枣苗7.1万株,花椒苗7万株;从交城、太谷、永和、兴县、文水等县调入枣苗82.4万株;从河曲调入桃树苗10万株;从河北行唐县调入毛白杨苗5.7万株;从太原市种苗站调入沙白杨、毛白杨、群众杨、侧柏、桧柏、樟河柳苗6.2万株;从山西阳高县、太原晋机农场调入仁用杏苗6.5万株;从绛县调入山茱萸苗2万株。
第二节& 植树造林
  人工造林
  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阳曲县志》载:清康熙十五年(1676),知县戴梦熊提出&劝栽树以教树艺&鼓励民间植树,并提出&于县西北等村捐廉广种,桑株,庶几养蚕,有资分茧称丝,有望于将来尔&的设想。
  民国10年(1921),全县人工造林35亩、9650株,树种多为榆、柏、中槐、洋槐等。民国11年(1922),阳曲县造林50亩,植树6000株,树种为松、柏两种。民国19年(1930),植树106099株,成活59625株,其中机关栽树203株。1946年,执行晋察冀边区政府发布的《奖励植树造林办法》和晋西北行署发布的《保护与发展树木林业暂行条例》两个林业法规性文件,分别在西凌井、西庄及温川、杨兴、凌井店等地区贯彻实施。新中国成立初,全县有林地154154亩,其中国有林14178亩,集体林12374亩。1951年,开荒种树3万亩;1952年,全县植树造林15976亩。
  1953年后,植树造林要求做到&三保&(保植、保活、保护)。发动群众自行解决或互相调剂树种,当年荒山播种9410亩,河渠沙荒插木18733亩。1956年7月,县政府召开林业技术交流大会后,在西坪山、峪儿沟、南山等地抚育造林256亩。北小店、岔上乡被评为全国植树造林先进单位。&一五&期间(年),全县共植树造林82218亩,大部为用材林。&二五&期间(年),逐年建造经济林,先后在北留、泥屯、侯村等社队统一规划新建果园。5年间全县共造林217568亩,其中:用材林104192亩,树种多系油松、刺槐、杨等,经济林71071亩,多系苹果、梨、核桃等,防护林42305亩。调整时期(年),由林业部门组织东黄水公社干部及凌井店汉湖等大队社员200余人,在张黄寨山上撒播油松籽7天,面积3000余亩。
  1965年,国营东山林场撒播油松等种籽,共造林19500亩。&三五&时期,(年),在河庄、上原营造两大刺槐防风林带。河庄防风林带东起羊驮寺,西至蟠龙庄,长2000米,宽50米;上原防风林带东起东铺岩口,西至卧虎山下,长2000米,宽50米。栽培苗木由苗圃提供,5年间共造林94526亩,其中用材林88867亩,经济林2025亩,防护林1315亩,其他林2319亩。
  70年代,全县大抓林业种植,在岔上南寨山、泥屯棋子山等地28座山梁种植油松,在北温川、红沟等地栽植核桃林带18条。县委、县政府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力度,各公社配备了林业专管员,并配备了专管林业的社、队副主任,出台了《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实施措施》,给杨兴、温川、西庄、岔上、西凌井、北小店、伙炉坪7个山区公社,71个大队划出宜林地14400亩,鼓励农民群众大造&翻身林&、&幸福林&、&富裕林&,全县创建13个社办林场,95个队办林场。10年间,共造林200599亩,其中用材林189624亩,经济林5944亩,防护林3795亩,其他林1218亩。
  80年代县政府提出&三户一工&新举措,即造林任务落实到育苗专业户、造林专业户、护林承包户,每个劳力都要为林业投工。开始,主要发展桑蚕生产,栽植优种桑树202亩,培育桑苗160万株。1986年后,阳曲县被列入太行山绿化县,经过规划,分工程造林和一般造林两种方式。定期为东西两山及杨兴、温川、凌井店、东黄水、大盂、侯村实行工程造林,因地制宜栽植用材林、经济林等树种。在黄寨、北留、韩寨等大部分地区实行一般造林。1987年,由县政府领导带头,动员县直机关及各部门1000余人赴峪儿沟挖坑整地268亩,栽植落叶松1980株。1989年,大力开展全民植树活动,动员机关及各单位赴马坡梁栽植山楂500亩,5293部队全体指战员在棋子山奋战2天,造林143亩。1990年,全县15个乡镇开展以完成林业生产任务、成活、质量考核三指标为内容的&兴林杯&竞赛活动。林业部门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严格把关,运用科技造林新技术进行植树造林。10年间共造林386367亩,其中用材林352599亩,经济林19374亩,防护林13180亩,其他林1214亩。
  1991年,全县制定并实施&一山两带三条沟&造林新战略。一山即:棋子山;二带即泥屯二坡地环山经济林带,卷子头至石岭关、蟠龙环山防风林带;三条沟,即凌井店至东黄水沟、杨兴至温川沟、泥屯至岔上沟。当年共完成造林任务31600亩。1994年,由市、县两级投资,在东黄水镇故县村由村民投工,建成故县千亩仁用杏园。1996年,县政府确定为&造林绿化年&,提出奋战3年绿化阳曲的发展规划。同时,在全县开展了乡(镇)人均造一亩林的活动,全年完成人工造林16.8万亩,获得山西省1996年度造林绿化竞赛第五名。
  飞播造林
  1980年,首次用飞机在凌井店乡许家庄以西、黄龙头以北、红?山以东、顾家咀以南一带播种树籽,先后飞播10架次,用树籽8000公斤,飞播面积达1.6万亩。1984年6月,在凌井店乡石尧沟村一带,飞播12架次,总面积2万亩,用树籽9000公斤,树种为油松、侧柏2种。当年9月,在布设的样点上调查,平均每亩有苗76株。1994年,在凌井店艾坡一带实施第三次飞播造林。飞播4架次,投资3万元,面积1万亩,用油松籽3000公斤。经调查,每平方米落籽5粒,每亩出苗690株。1995年阳曲县被列入省、市飞播造林重点县,1996年,在两岭山、棋子山地区飞播5万亩,投资12万元,并采用多效复合剂拌种技术。经调查,两岭山地区每平方米出苗1.06株,每亩有苗706株;棋子山地区每平方米出苗1.33株,每亩平均出苗886株。
  四旁植树
  四旁植树,民间自古就有习惯。民国11年(1922),沿公路植树10720株,成活8582株,成活率为80%。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提倡在公路、河边、宅旁、滩地进行植树。1951年,县政府提出每人平均植1株树的口号,当年植树209915株,栽植的主要树种有杨、柳、榆、槐等。50年代,全县四旁共植树188.78万株。仅1957年即零星植树334561株,其中花果树62953株。
  60年代,全县四旁绿化树种主要有杨、柳、槐、榆及花果树等,房屋前后种植花果树以枣树为主。10年间共植树592.87万株,其中1960年最多,四旁植树为109.65万株。
  70年代,在各级政府的统一安排组织下,各社队、村民在四旁植树,10年间共植树1451.2万株,年均145.1万株,仅1978年就栽植各种树357万株,主要树种为北京杨、箭杆杨、群众杨、合作杨等。重点绿化了大运路阳曲段与黄寨至凌井店、黄寨至泥屯、城晋驿至温川、高村至大盂等四条县社公路。1976年,侯村、高村、大盂三个公社农田林网化基本形成;西郭湫村在田间路旁及小沟小岔全部栽植杨树,10年四旁植树成活15万株,全村人均100株。城晋驿村在田间路旁、进村路旁和沟岔坡滩上栽满了树。80年代,全县四旁植树2820万株,其中1980年四旁植树为449万株。1982年,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林业实行&谁种谁有&,调动了群众的植树积极性,涌现出很多植树专业户和模范村。1988年高村、凌井店两乡即植树177.2万株。1989年,安家庄村康润成植树1500株;大卜村郭思明植树3200株;故县村刘茂春植树3500株。松树村统一组织劳力、统一供苗、分户植树、责任到人,全村植树3万株,绿化一条沟、一条路,人均植树40株。1989年,窑沟村绿化道路两旁9100米,植树2.5万株,且苗木品种统一、高低粗细一致,做到了标准化、整齐化。1990年,全县共植四旁树225万株,其中个人栽植占75%。1991年,栽植220.7万株,赵庄村全村植树近万株。1992年,全县采取统一组织、统一规划,共植树211万株,树种为北京杨、群众杨。1993年,全县共植四旁树213.7万株,品种主要有杨树、柳树、刺槐和花果树。其中泥屯镇绿化黄泥公路两旁3公里,成活率为90%以上;北岗村选大苗绿化进村路500米,凌井店乡店上村更新绿化过境公路两旁1公里。1995年,全县完成植树245.4万株,公路绿化更新里程两旁绿化128.5公里。泥屯镇归朝村采取奖励计价等办法鼓励村民植树;侯村乡桥沟村入股投资2万元,治理4条荒沟,植树3万株。1996年,全县以县、乡公路两旁绿化为主,统一组织,统一树种,专人管理,保证成活,共植四旁树380.5万株,其中在河上咀、故县、西盘威等村,实现了一条路两行树的目标。
第三节& 现有林木
  林& 场
  西山林场& 1950年,阳曲县在西凌井成立林业办事处,隶属于五台山森林经营局管辖,当时只有3名林业干部。1958年冬,划归阳曲县农业局管辖。1959年更名为&阳曲县国营林场&,管辖范围有西凌井、西庄、北小店、伙路坪、泥屯、岔上、曹坪、大南坪(今属古交市)等7个乡的林区,林业用地面积16091公顷;活立木蓄积量82214立方米,其中人工林蓄积量1138立方米。1965年8月,正式成立&阳曲县国营西山林场&,场址设在西凌井。有人工林109公顷,活立木蓄积量98433立方米,有人工林蓄积量3121立方米。70年代,林业用地仍为16091公顷,有人工林218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06105立方米,有人工林蓄积量5414立方米。80年代,林场管辖范围有西凌井、北小店、西庄、伙路坪、泥屯、岔上等6个林区,林业用地为15425公顷,有人工林326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42777立方米,有人工林蓄积量9591立方米。到1996年,林场职工干部增加为37人,警车2部,灭火机12台,电台4部,对讲机12部。分为6个营业区,32个林班。林业总用地为15425公顷,森林面积7953公顷,有人工林1195公顷。活立木蓄积总量203663立方米,有人工林15513立方米,主要树种有松、柏、杨、桦、榆等。
  东山林场& 1965年8月正式成立阳曲县国营东山林场。场址在杨兴村西南。管辖范围有:凌井店、东黄水、杨兴、温川、大盂、高村等6个林区。林业用地面积19584公顷,森林面积8640公顷,有人工林694公顷。活立木蓄积总量32321立方米,人工林蓄积量6548立方米。70年代,林业用地19584公顷,森林面积8640公顷,有人工林763公顷,活立木蓄积总量35735立方米。80年代,林业用地18698公顷,森林面积9230公顷,有人工林985公顷,活立木蓄积总量38503立方米,有人工林蓄积量8457立方米。1996年,林场职工干部增加到37人。警车2辆,电台3部,对讲机10部,灭火机8台,分为凌井店、杨兴2个营业区,35个林班。林业用地面积18698公顷,森林面积9230公顷,有人工林2185公顷,活立木蓄积量57044立方米,有人工林蓄积量16300立方米,主要树种有油松、侧柏、桦树、山杨、榆树、辽东栎等树种。
  木材林蓄积量
  据1985年太行山林区规划调查,全县林业用地共159.54亩,有林区总面积270552亩,其中包括用材林102493亩,主要分布在东山地区的杨兴、温川、凌井店及西山地区的西庄、西凌井、北小店、伙路坪、岔上等8个乡镇的土石山区,木材蓄积总量为229599立方米;防护林138462亩,主要分布在岔上河、杨兴河、温川河、凌井店乌河、西凌井河、西庄干河、北小店乡安家庄河等大河的上游地段以及平川地区农田林网,丘陵地区的沟岔、梁峁等地,木材蓄积量2057046立方米;经济林39524亩,主要分布在边山及丘陵区;薪炭林73亩;全县四旁树7467433株,蓄积木材量为319142立方米。宜林地6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20.6%,森林覆盖率为15.8%。
  果& 园
  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阳曲县志》载:果之美者,桃、梨、苹果、香果而外,惟枣最多。民国24年(1935)《统计资料》载,晋省枣树栽植数阳曲最多,有各种花果树112.86万株。1949年,全县果园总面积7921亩,总产量77.6万公斤。
  50年代,阳曲县以发展苹果树为重点,在改造店子底、常峪、尧子尚等村南山老果园的同时,又发展了北留、上庄等村新果园。1959年,新果园面积发展到2446亩,并引进倭锦、国光等新品种。当年苹果总产量达132万公斤。60年代,仍以苹果树为重点,并注重梨树栽培。1963年,在发展侯村、泥屯两个老果区的同时,又在大盂、黄寨、东黄水、岔上四个公社大力发展果树。是年,新果园面积达到3111亩,果品产量达到129万公斤。1966年,西凌井、北小店、西庄、杨兴、温川5个乡共新建果园259亩。到1969年,全县果园面积达到12284亩,果品总产量为137万公斤。并先后引进元帅、红星、赤阳、猪咀梨、巴梨、香水梨、五月鲜、大久保等果、梨、桃新品种。70年代初,中兵、北留发展梨园5815亩,8万余株。1976年,全县果园面积达到19572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73.4万公斤,到1978年,果园面积为32538亩,果品总产为246.4万公斤,其中苹果总产量达到99万公斤,占果品总产量的40%。80年代初,果园面积保持在3万余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看重经济效益高的果树产业,到1986年,果园面积发展到37041亩,总产量326万公斤。1989年,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从中国农科院果树所引进无病毒母本树800株,品种有新五星、乔纳金等新品种。当年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50213亩,果品总产量达419.2万公斤,较1976年果园面积增长1.5倍,果品总产量增长1.4倍。进入90年代,果树发展步伐快、规模大、技术含量高。1991年,发展果树15271亩。其中大部分为新建园,也有一部分是老果园加密补植
  1992年,正式建立&中国果树所山西苹果无病毒苗木基地&。1993年,无病毒苗木基地发展到550亩,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县良种场为无病毒苗木繁育主基地,面积为137亩,包括母本园15亩,采穗圃20亩,繁育圃102亩。春季共育砧木苗50万株,播种出苗380万株,接穗由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提供,品种有超红、魁红、新红星、乔纳金、金倭生、金冠、岩富10号、长富2号等29个优种,并试植无病毒半成苗600万余株。1994年,向社会提供苹果、梨等苗木400余万株。1995年,开始引入油桃系列品种有:620、HJH72、丽格兰特等,年底果园总面积达到130.230亩。到1996年,全县果园面积达到132735亩,果园林91个,全县人均1亩以上。建成1000亩以上果园34个;500~1000亩的果园59个;100~500亩的果园126个。果品总产量达到373万公斤。
  古& 树
  阳曲县境内古老、高大树木种类多、数量大。据详细勘测考证,阔叶树胸径在1米以上,针叶树胸径在0.8米以上,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古老树木共32株。国槐& 共16株,分布在:
  1.大盂镇南高庄关公庙遗址。树高12.8米、枝下高2米,胸径1.9米,树冠东西长18米、南北长16.1米,据考证为隋槐,据今约1400年左右。
  2.岔上安沟村口大路边。树高12米,枝下高3米,胸径1.85米,树冠直径东西长12.4米,南北长13米,据考证树龄在1300年以上,系唐槐。
  3.东黄水镇东黄水村西郑会文家门口。树高23米,枝下高6米,胸径1.73米蚴鞴诙?鞒?0.5米,南北长11米,系唐槐。
  4.温川乡籍营村杨春龙家院内。树高17米,枝下高3.9米,胸径1.75米。据树主家传,此槐为隋代所植。现存两枝中分生出一株榆树,直径1尺左右,当地称之为&槐抱榆&。
  5.东黄水镇东黄水村张恩玉院内。树高16.5米,枝下高2.7米,胸径1.58米,树冠直径东西长17米,南北长12.6米,据考证为唐槐。
  6.侯村乡张拔村中。树高15米,枝下高3米,胸径1.4米,树冠直径东西长10米,南北长10.9米,树龄大约在500年以上。
  7.东黄水镇东黄水村孙怀玉院内。树高32米,枝下高4米,胸径1.39米,树冠直径东西长19.5米,南北长19.7米。
  8.北留乡录古咀村中。树高12米,枝下高3米,胸径1.29米,树冠直径13.7米,系唐槐。
  9.黄寨镇城晋驿村北胡二科家门口。树高11米,枝下高3.7米,胸径1.27米,树冠东西长12.7米,南北长13米,传说为唐槐。
  10.凌井店乡大方山村原白龙庙旧址。树高14米,枝下高2.5米,胸径1.22米,树冠东西长11米,南北长9.1米,树龄约有500年。
  11.凌井店乡大方山村街上。树高17米,枝下高3.25米,胸径1.26米,树冠东西长15.1米,南北长16.9米,树龄约600年。
  12.黄寨镇南郑村王璋院内。树高17米,枝下高3.25米,胸径1.26米,树冠东西长15.1米,南北长16.9米,树龄约600年。
  13.东黄水镇大汉村陈发才院内。树高3.2米,胸径1.08米,树冠东西长19米,南北长20.7米,树龄约500年。
  14.东黄水镇大汉村中街上灯山处。树高15米,枝下高2.5米,胸径1.02米,树冠东西长13.7米,南北长15.5米,传说为明朝所栽。
  15.北留乡北郁利村佛堂院内。树高8.5米,枝下高1.9米,胸径0.96米,树冠直径东西长14.5米,南北长10米,系唐槐。
  16.大盂镇大盂中学院内。树高19米,枝下高3米,胸径1.21米,树冠直径东西长18.2米,南北长18.5米,树龄约300多年。
  油松& 共四株,分布在:
  1.岔上乡三藏寺院内。院中有油松两株,其中东边一株树高29米,枝下高15米,胸径1.05米。西边一株树高21.5米,枝下高13米,胸径0.83米,两株树距7.7米。两树冠幅东西长27.5米,南北长21.4米,树龄约600年。
  2.北小店乡郑家梁村黑龙庙院内。树高20米,枝下高5.4米,胸径0.84米,树冠东西长11米,南北长16.6米,树龄约500年。
  3.西凌井乡西坪村白龙庙院内。树高18米,枝下高15米,胸径0.83米,树冠东西长10.7米,南北长12.3米,树龄约300年。
  侧柏& 共二株,分布在:
  1.北留乡龙兴村龙王堂院内。树高15米,枝下高1.9米,胸径1.67米,树冠东西长17.5米,南北长20米,树龄约在1500年以上。
  2.高村乡南白村南神堂院内。树高20米,枝下高2米,胸径1.83米,树冠东西长14.7米,南北长17.8米,树龄约在1000年以上。
  桧柏& 共二株,分布在:
  高村乡高村仁济寺文殊殿院内。北边一株树高18米,枝下高5.5米,胸径0.97米。南边一株树高15米,枝下高6.5米,胸径1.11米,两树相距7.5米,树冠相连,两株树冠幅南北长17米,东西长14米,树龄约1500年。
  柳树& 一株:
  生长在大盂镇东南?村观音庙前。树高11.5米,枝下高5米,胸径1.74米,树冠东西长10.3米,南北长12米,树龄约300多年。
  楸树& 一株:
  生长在北留乡大直峪村神堂庙前。树高18米,枝下高5米,胸径1.54米,树冠东西长13.8米,南北长14.2米,相传为元代所植。
  杨树& 共三株,分布在:
  1.高村乡杏沟村观音庙原址。树高13米,枝下高6.2米,胸径1.6米,树龄约600~700年。
  2.温川乡庞家庄村水坑旁边。树高31米,枝下高9米,胸径1.56米,冠幅东西长13.5米,南北长17.5米,树龄约500年。
  3.侯村乡张拔村原小庙堂旧址。树高13米,枝下高9米,胸径1.1米,树冠东西长7.2米,南北长6.2米,树龄约300年。
榆树一株:
  生长在高村乡北白村智恕家窑头上。树高10.9米,枝下高1.9米,胸径1.2米,树冠东西长18.6米,南北长18米,树冠完整无损,枝叶繁茂。
  柽柳(三春柳)一株:
  生长在县苗圃(暖泉湾)地内。树高7.5米,枝下高1.9米,胸径0.73米,冠幅东西长10.4米,南北长11.45米,树龄约300年。
  木瓜树(文冠果)一株:
  生长在大盂镇石岭关村王金牛院内。树高8.5米,枝下高3.2米,胸径0.41米,树冠东西长7.9米,南北长7.9米,树龄约50~60年,每年开花结果,虽然不够高大,树龄也较短,但木瓜树能长到如此之大,在山西来说也属罕见。
第四节& 林木管护
  林权划定
  新中国成立后,阳曲县分别于、、年先后进行过6次林权划定工作,前4次为&清权发证&,后2次为&稳权发证&。
  1957年前,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森林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将原来属于地主、富农、社族、祠堂、寺庙所有的山林,不论面积大小,全部划归国有;将无主山林及界限不清、股份不明、证据不实而又无法确认林权的山林,收归国有,共收回677处,129185亩。其中地主、富农山林72处,10131亩;农民无证山林49处,7655亩。对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所有的山林,每户占有面积在100亩以下的,划归原主所有,超过100亩的,超过部分收归国有。对人工造林和四旁植树,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坚持执行&谁种谁有&的规定,共确定私有林476处,7434亩。
  1962年,将人民公社化以来新造的各种林木和原属社员所有,现该社员已迁往外地的天然林,均划归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所有,共划定364处,8408亩,其中公社1处,20亩;生产大队100处,3893亩;生产队263处,4495亩。1962年,国家还从国有林内划定309处,5225亩归集体所有。其中生产大队132处,3433亩,生产队177处,1782亩。1966年,国家兑换给集体山林92处,3005亩;集体兑换给国家山林106处,2934亩。
  1981年2月,中共阳曲县委制定了《关于落实党的林业政策,处理林权(树权)遗留问题的意见》。同年10月在全县开展了林业稳权发证工作,共解决各种树(林)权纠纷1609起,发林权证1579份,确定林权亩。发树权证24877份,确定树权3537645株,并划给社员自留山22万亩。
  1987年12月至1988年4月,先在温川乡开展林(树)权发蚴缘愎ぷ鳎?笤谌?仄毡榭?沽郑ㄊ鳎┤ǚ⒅すぷ鳌3吻辶巳?毓灿兴呐允?569456株(不含水果树),其中国营93540株,集体1526828株,个人1949087株;共有林地面积亩,其中国营158131亩,集体亩,个人10434.1亩;未成林面积亩,疏林地8.8万亩,灌木林地55.2万亩,经济树131054株,共发林(树)权证24580个。在稳权发证工作中,还处理了国营、集体和个人之间的林、树权争议纠纷178起;处理了北小店乡安家庄村支书1982年偷砍集体林、西凌井乡骆池窝村村民苗根喜1986年偷砍国有林2起案件,2人均被判刑。
  封山育林
  新中国成立后,在林区、乡村均设立护林机构,对禁山林区,都配备专人负责。1952年开始群众性的封山育林。1959年,全县封山育林面积达781294亩。封山对象首先为荒山播种地带,同时,兼顾有散生林木的地带。封山地点有凌井店兴国山、石背滩,伙路坪大小背山,岔上井沟山,北小店轿顶山,杨兴南、北两山。1979年,全县扩大封山育林面积646.9亩。地点包括荒山播种油松区,天然、人工幼林区及疏林地。1980年至1989年,9年增扩封山育林面积2027亩。1994年至1996年,在凌井店乡艾坡、黑山湖、两岭山、和北留乡的棋子山飞播油松13.1万亩,规定播区死封3年,活封5年,并在播区四周树列标志,建封山育林碑,定专人管护,定乡规民约,使封山地段的植被灌木覆盖均得以旺盛成长。
  森林防火
  据清同治九年(1870),北小店郑家梁村龙王庙有禁山碑一座,碑中记载&放火烧山者,罚款壹拾千文&。
  新中国建立初,县政府对森林防火极为重视,要求在靠近林区的社、村建立护林组织,健全制度,防止森林着火。1979年,建立阳曲县护林防火指挥部,下设专业灭火队,人数50名。1981年,在东山、西山林场设立派出所,并配备森林消防车、现代通讯工具及灭火器具。1994年10月,在东山林场建设防?火望台1座。1995年,在棋子山、痉牛岭及林业科技大楼顶各建望台1座,实现网络化通讯。在实施护林防火中,县对乡、乡对村、村对户签订了护林防火责任状,并要求户户签订护林防火公约,保证做到,防火防盗,入林报告,入山不带火种,割草不伤幼林,制度落实,措施到位,奖惩兑现。1996年,全县护林防火工作突出,受到太原市政府表彰,获奖金1万元。
  附:北小店乡郑家梁村龙王庙禁山碑记
 万古流芳 
  盖闻五龙山,神景之地,万壑之深,相如生云。因人祈祷必应,真乃有龙泉矿洞,还留古松复生,此后人之好。山静则秀,片石层层,五色之气。古人观此地之影,上有矿洞行云正神,又有龙泉之势也。犹然则云,沛然下雨,人民祷雨助力神功。又生松树满坡,至今人民畜类毁伤松林,阖村公议,因此禁山,自戒始终之意云。
                                         本村武生& 张占魁& 敬撰并书
  明开四至:东至渠,西至岩,南至渠,北至渠&&&&&&&&
                              公议罚实
  有无耻之徒放火烧山者,罚钱壹拾千文。牛羊上山人等割柴者,以例照究。有人捉在庙中,使钱贰千文
                                             经理纠首 张嵩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康有法
                                                  张朝元
                                                  张兆泰
                                                  张兆麟
                                            共花费钱伍仟肆佰文
                                               石匠 刘汉忠
  大清同治玖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孟冬& 月& 吉
  病虫防治
  境内木材树、经济树常见的病虫害有杨大透翅娥、光眉星天牛、春杨天牛、刺槐小蜂、榆毒娥、桃小食心虫、蚜虫、黑绒金龟子、蝼蛄、油松毛虫、枣步曲、食芽蟓甲、核桃云斑天牛等。  
  70年代,侯村、北留、黄寨等村曾发生枣步曲、食蚜蟓甲虫害。1984年,韩寨、西庄等村有5000亩、10万株枣树发生枣步曲,经连续喷打溴氰菊酯农药后及时控制了危害。1986年,成立阳曲县林木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配备了专职检疫员2人,兼职检疫员20人。重点进行杨树蛀干性害虫和枣树害虫防治。1992年,高村、大盂、黄寨、凌井店、北白、辛庄等8个乡镇37个村发生杨树蛀干害虫,面积达2万亩,用3万支毒签薰蒸后,插入蛀虫洞内,薰杀光眉星天牛和杨大透翅蛾,效果极为明显。
  1993年,在大盂等8个平川乡镇发放30万支毒签,防治四旁树50万株,有效虫株率由原15.3%降为2.24%。1994年,在苗木产地检疫217株,虫株率控制在1%以下,检疫种子2000公斤,检疫木材500立方米,及时防治了虫害的侵蚀。1995年,在高村、大盂、北留、泥屯等地检疫苗木6000万株,种子3000公斤,木材1500立方米,还对杨树、枣树、仁用杏、核桃等树种进行了检疫。1996年,检疫人员增加到31人,其中工程师5名,专职检疫员3名,全县建病虫测报点15个。是年,发生病虫害面积13400亩,防治面积10800亩,其中防治杨树蛀干害虫3000亩,防治枣树、仁用杏虫害面积7800亩。苗圃地3000亩,全部进行了检疫。
  合理采伐
  50年代,凡集体林木间伐,必须由单位做出规划,报乡人民委员会审查批准,报县林业主管部门备案。国有林本着&积极保护与扩大现有森林,为国家建设蓄积木材&的原则,一般用材满足群众,标准材支援国家建设。从1980年开始,实行林木采伐征收育林基金制度,逐步推行了&植、管、护、利&四结合的承包责任制。1982年,依照中央《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的紧急通知》精神,结合阳曲县具体情况制定了&三砍三留&即:砍弯留直、砍病虫木留健壮木、砍弱留强的砍伐三原则。从1982年至1989年通过抚育改造共出材16896立方米,年均2112立方米,其中出材最多的是1985年,为3301立方米,最少为1988年,出材1102立方米。1990年至1996年,全县共抚育出材17334立方米,年平均2476立方米,其中最多为1993年,出材38280立方米,最少为1990年,出材294立方米。1995年、1996年,每年出材为3000立方米。林木采伐审批权限从80年代开始步入规范化。凡集体林木采伐由林业局审批;个人的林木采伐由乡林业站审批;国有林木采伐由市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组织检查验收。从1996年开始,国有林木采伐统一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Copyright & 2014 阳曲县人民政府  建议使用以上分辨率浏览
晋ICP备号&
邮箱:xxzx@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里收购苹果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