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真的能决定人的性向测验吗?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基因真的能决定人的性向吗?是同性恋者自我认为 还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不大信)
珍妮SAMA69
有依据,有科学家发现切除了某处部分的染色体后,同性苍蝇相互吸引,出现同性恋现象.
可是苍蝇的染色体和人的不同啊?还有这种实验一般不是应该用小白鼠的吗?
虽然不同,但苍蝇和人N年前是一家,应该能说明一些问题的,关于遗传方面都是用苍蝇、虫子等小东西做实验的,因为繁殖快,数量多。另外,同性恋方面,应该还和自身激素分泌有关系吧(个人猜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不久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团队宣称发现了一系列与造成男性同性恋有关的表观遗传标记(epigenetic mark)。所谓表观遗传学标记是指那些并不改变基本遗传序列但是能够影响基因表达方式的DNA化学修改物。10月9日,博士后研究员Tuck Ngun在美国人类遗传学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Human Genetics,ASHG)2015年峰会上首次展示研究成果。《自然新闻》杂志 (Nature News)率先根据会议摘要报导了Tuck Ngun的研究成果。其他的媒体也紧随其后,不少媒体使用了大会提供的新闻通稿。「他们找到同性恋基因了吗?」10月9日的伦敦《地铁报》在头版上如是写道。与此同时,大会气氛却剑拔弩张,不少基因学家对Tuck Ngun团队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的效度以及媒体有失偏颇的报导进行了批驳。Ngun的团队研究了47对同卵双胞胎兄弟的表观遗传学标记,其中37对双胞胎中只有一个是同性恋,而另一个则是直男,其余10对双胞胎则都是同性恋。他分析了双胞胎兄弟14万个基因区段,并希望找到DNA甲基化的表观遗传标记(methylation mark),这样的化学变化能够昭示出基因在何时何地被激活了。随后,他又锁定了6000个有可能发生变化的基因区段,并开发了一个计算机模型,该模型能够利用这些区段的数据推测出双胞胎兄弟的性向。遗传基因顏就实验示意(图/界面)最佳的模型仅使用了5个表观遗传标记,就以67%的准确率预测出了双胞胎兄弟的性向。「就我们目前的认知,这是第一个採用生物标记对性向进行预测的模型。」Ngun在摘要中写道。然而,研究的问题首先出在样本的规模上,47对双胞胎的样本实在太小。在表观遗传学领域中充斥着大量缺乏数据说服力的研究,这些研究不能提供足够的样本数据以支撑一个可靠的、可重现的结论。不幸的是,该研究的问题不仅限于此。研究团队将样本分成了两组:其一是「训练组」,该组的数据被用来建立他们的基因算法,其二是「测试组」,该组的数据被用来证实基因算法的可靠性。这是标准而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事实上,他们也确实应该这么做。但是将样本分成两组让这种小样本的互证更不具有说服力。在研究中还存在另一个更大的问题。这从研究团队在大会上公布的结果中就可判断出来。他们用训练组的数据建造了一系列模型用来鑑别双胞胎的性向,并最终将准确性最高的模型运用在测试组中去。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为在此类基因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对训练组和测试组进行严格的区分。研究团队用测试组来优化基因算法的行为俨然已经打破了这堵基因研究的禁忌之墙。如果你使用这种方法,你有可能在随机案例中发现积极的结果。你将很轻易地在原有的6000个基因区段中发现与性取向显着相关的DNA甲基化表观遗传标记组合,无论它们是否真的对性取向產生了影响。在多重测试后,这一会在研究中时常出现的数据问题能够轻易地得到修正。然而,研究团队却没有这么做。(在给The Atlantic新闻网的email回信中,Ngun认为这样的修正并不必要。)对于同性恋、变性等异类现象,科学家们正试图从基因、从碱基对上找原因。只有从源头上找原因,对性指向的解释才能够做到比较全面和可信。(图/界面)「和表观遗传学研究歷史中的所有研究者一样,他们本不必要对研究结果进行机械地解读。」来自爱因斯坦医学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的约翰·格里歷(John Greally )在一篇博文中写道。他想说的是:他们认定5个表观基因标志能够影响基因的表达方式,并让结论拥有了似真性。这是否就能证明这些基因段的表观标志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性向?也许是这样。但是反过来说也同样合理,即一个人的性向影响了这些基因段的表观标志。毕竟,相关性并不代表因果关系。因此,最终我们只得到一个数据不充分、结论不具有说服力的偽发现。表观基因标志可能与性向有关。但是单就这个研究来说,儘管它宣称发现了同性恋基因,但是它未能按照研究设计的那样证明这一发现。作为对格里歷博文的回应,Ngun承认研究确实存在问题。「现实情况是,我们基本上没有项目足够的资金。」他说,「这样的样本规模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是,我该放弃这一不可靠的想法还是靠着不多的资源进行研究?我选择后者。」于此同时,Ngun告诉《自然新闻》杂志 ,他计划「基于一个庞大而多样化的人口样本群,对不同双胞胎组进行复测,同时检测同性恋男性的同一表观基因标志是否比直男更加普遍。」这一想法很好。复测和验证是科学的基石。但是复测和验证的前提是,你必须已经得出了一个有延展价值的初步研究结论,但是Ngun团队的研究连这一步都没有做到。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延展是一个明智之举。但是当你拥有的只是一个站不住脚的研究结论,并且这一结论很可能为该研究领域增添诸多困惑,那么真正的明智之举是不要再继续对其展开研究。正如格里歷在博文中写道:「我的观点并不针对Ngun或者他的团队成员。但是如果我们希望表观基因学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话,我们不能再允许这种空洞的表观基因学研究存在于世。我说的『空洞』指的是研究不具有可重复性。」「这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案例。」格里歷说,「表观基因学领域的问题是系统性的。我们必须对整个表观基因学领域的研究方法进行一番彻底的改造。」已婚拉拉(yhll666)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yhll666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我人生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热门文章最新文章yhll666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我人生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直男与否测测DNA:性取向或由遗传决定|性取向|同性恋|DNA_科学探索_新浪科技_新浪网
直男与否测测DNA:性取向或由遗传决定
  文章来源:环球科学
  撰文 萨拉·里尔登(Sara Reardon)
  翻译 徐丽
  审校 马宏
  性取向的生物学机制一直是人类遗传学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而且在政治上高度敏感。现在,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同性恋与受环境影响的DNA标记存在某种联系。
  双胞胎研究与家谱信息为“性取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这一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当同卵双胞胎中的一个是同性恋时,另一个也是同性恋的概率为20%。由于这一比率并非100%,研究人员认为环境因素也起了一定作用。已经被详细研究的环境因素之一是“兄长效应”:每多一位兄长,男性成为同性恋的概率会增加33%。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人们还不大清楚,有一种假设是,母亲的免疫系统会对男性抗原做出反应,这样会改变胎儿的发育情况。
  为找到能将基因与环境联系起来的因素,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遗传学家埃里克·维兰(Eric Vilain)及同事将目光投向了表观遗传学标记——会影响基因表达方式,但不影响基因携带的信息的DNA化学变化。这些表观遗传学标记可以被遗传,但也能被环境因素(如吸烟)所改变,而这些标记并不总是被同卵双胞胎所共享。
  研究人员收集了47对男性同卵双胞胎唾液中的DNA样本,其中37对双胞胎中都只有一个是同性恋,而另外10对双胞胎中两人都是同性恋。通过扫描他们的表观基因组,研究人员发现,与他的同卵双胞胎直男兄弟相比,男同性恋的基因组中有5个表观遗传学标记更为常见。他们基于这5个表观遗传学标记开发了一个算法,此算法能以67%的准确率预测出参与此研究的男性的性取向。UCLA的计算遗传学家Tuck Ngun在10月8日于巴尔的摩举行的美国人类遗传学协会会议上报道了相关研究结果。
  维兰认为,表观遗传学与性取向有关并不令人惊讶。但他指出,试图将表观遗传学标记与任何特定的环境因素或特定基因的表达直接联系起来,还为时尚早。Ngun说,研究人员希望在其他的双胞胎群体中重复这一研究,并在更大更多样化的人群样本中,确定同样的表观遗传学标记在男同性恋中是否比在直男中更为常见。因为小规模研究中发现的那些联系,很有可能在大样本研究中就消失不见了。
  维兰承认这项研究具有局限性——比如说,表观遗传学标记在机体的不同组织中存在差异,脑部的那些标记可能与性取向关系最密切。
  尽管具有局限性,其他研究人员依然欢迎此研究,毕竟它给性取向生物学研究的有限数据带来了补充。“我认为这研究确实能增进我们的某些理解。”来自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的北岸研究所的精神病遗传学家阿兰·桑德斯(Alan Sanders)说。
  研究人员同时告诫道,正如我们所知,遗传上的关联只能提供有关性取向决定机制的极有限的信息,我们也不能根据这些表观遗传学标记所在的位置得出什么结论。其中一个与免疫系统中的某一基因有关,还有一个与大脑发育有关。剩下的三个位于不与任何基因关联的DNA区域。
  “我们早已知道‘同性恋基因’这种东西并不存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进化遗传学家威廉·赖斯(William Rice)说。如果有的话,他说,扫描同性恋人群共有变异的全基因组大型研究早就发现它了。桑德斯领导了此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他们调查了409对同性恋兄弟,其中包括一些异卵双胞胎。研究人员发现,同性恋男性共有的相似点位于基因组的两个区域:X染色体和8号染色体。但是桑德斯表示,他和他的同事仍在试图确定这些区域的哪些特定基因或者其他要素影响了性取向。
  同样,研究人员希望确定这些表观遗传学联系的生物学意义,赖斯表示。很多人希望能更多地了解他们自己的性取向的根源,他说,“当生物学进一步发展后,我们终将解开这个谜。”
  扫一扫,带你看最新最有趣的科学。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探索官方微信(也可微信搜索:sinascience或新浪探索)。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拿高学历、做有钱人 这些竟是基因能决定的?_网易健康
拿高学历、做有钱人 这些竟是基因能决定的?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他们在顶级期刊《自然》上撰文宣布,找到了74个与人受教育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的基因突变位点。
(原标题:科学家发现受教育程度和经济地位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 奇点万象)
6月7号,高考第一天,在我的微信订阅的公众号里,不远不近的出现了如下两条推送:「孩子,放松去考,不用紧张,别老想着必须考高分进名校,你看看你和菜头叔叔那熊样。」——槽边往事「不要艳羡别人赚钱」——小道消息对一般人而言,即使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这两条消息看上去似乎也没啥特别的。 但是对于我而言,不巧的是,我前不久看到两篇有意思的报道:「74个基因位点与教育程度存在显著关联」,「有些基因位点与经济上的成功存在显著关联」。同时看到这四条消息的时候,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样,在脑海中浮现一个词:「宿命论」。难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是真的?一切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已经决定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话题:行为遗传学。行为遗传学主要是研究遗传在人类和动物的行为中扮演的角色。这些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饮食、求偶、育儿、攻击、逃避以及学习与记忆等行为。这门学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的表弟高尔顿(Francis Galton)爵士是这门学问的最早启蒙者之一。但是,直到1960年,行为遗传学才获得学界的认可。近几年,随着大规模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出现,科学家纷纷开始从基因的层面探究行为遗传学的秘密。关于行为遗传学的背景就简单介绍到这里。我们还是回到「74个基因位点与教育程度存在显著关联」,「有些基因位点与经济上的成功存在显著关联」这两个问题上。5月11日,由荷兰、美国、冰岛等国科学家组建的Social Science Genetic Association Consortium(SSGAC)研究团队,公布了他们对近30万欧洲人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结果,他们在顶级期刊《自然》上撰文宣布,他们找到了74个与人受教育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的基因突变位点(1)。为了找到这些基因突变位点,研究者首先从「千人基因组计划」中找到了约930万个基因突变位点,然后将这些位点与近30万人的受教育程度进行关联分析,经过复杂、精密地分析,最后确定了那74个与受教育程度有显著相关性的的基因突变位点。为了验证结果的可靠性,研究团队又将这74个位点放到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样本库)中做验证分析。结果在这个约11万人的独立样本库中,他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实验结果重现了。在上述的74个位点中,那些在原始样本中出现在高学历群体的位点也出现在英国生物银行的高学历群体中,那些在原始样本中出现在低学历群体的位点也出现在英国生物银行的低学历群体中,仅有两个出现了意外。学历竟然与遗传显著相关!!这个结论看上去多少让人有些伤心。别急,更让人心碎的还在后面。实际上,上面的那个研究早在2011年就开始了,2013年SSGAC团队分析了约10万人的全基因组,发现了3个与受教育程度显著相关的基因突变位点(2),上面的研究是之前研究的一个补充。来自杜克大学医学院的Daniel Belsky博士很早就注意到SSGAC的研究成果。Belsky博士认为获取学历上的成功与获取经济上的成功所需要的很多技能和能力是相同的,因此他就大胆的假设:导致二者成功的基因突变位点可能是一样的。紧接着,Belsky博士分三步开展自己的研究。首先,分析与高学历相关的位点是不是跟中年经济成功(主要关注工作机会、薪资和信用评分)有关;接着,如果真有关系,他就要探究可能的原因;最后,他想找出是哪些心理特征在遗传和行为之间建立了联系。在Belsky博士的研究中,他没有着力去确定哪些基因突变位点与经济上的成功相关性较大,而是采用了另一种更全面的评估手段,「多基因分数」。因为需要考量的基因突变位点数量众多,而且他们在人体内分布很不均匀,有些人携带的多,有些人少,Belsky博士通过对这些位点进行评分,最终计算出每个人的多基因分数,通过这个分数来评估个人在受教育程度和经济上的成功程度。Belsky博士从他的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例如,多基因分数的确可以用于评估受教育程度和个人经济能力;多基因分数较高的孩子多生活在富裕家庭;多基因分数较高的孩子比多基因分数较低的孩子更容易往社会上层流动;多基因分数较高的小孩学会阅读的时间更早,等等。六一儿童节那天,《心理科学》杂志刊登了Belsky博士的研究成果(3)。单从SSGAC团队和Belsky博士的研究成果来看,人类的受教育程度和经济实力似乎已经写到基因里面去了。但是当接收媒体采访时,SSGAC团队和Belsky博士均表示,不能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去预测个体的受教育程度和经济实力。尽管当我们将许多基因变异结合在一起可以解释个体之间的差异,但是它的解释力其实是很小的。早在2013年,SSGAC团队就通过大规模研究发现,仅就受教育程度而言,环境的影响要远远大于遗传因素,如果非要有个比例的话,就目前最大规模研究而言,环境因素占80%左右,遗传因素占20%左右(2)。另外从逻辑学的角度而言,通过大规模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肯定不能直接用来预测个体的行为。这中间还有很多路需要走。喜欢追求目的和意义的人总会不知趣的问一句,「科学家做这种研究到底有啥用?」这个问题大概有现实版和迎合版两种答案。现实版是,「我们就是想研究研究基因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迎合版是,「我们的研究可以给一些现象另一个考虑问题的角度,同时我们的研究还可以用于研究基因是如何影响人类认知能力的,甚至可能有助于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更早出现认知能力下降的问题。」最后,我想提一下行为遗传学四大法则中的两个法则:所有的人类行为性状都是遗传的(4);一个典型的人类行为性状跟很多基因变异有关,单个基因变异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力非常小(5)。乐观点说,现在仅仅是开始,好戏应该还在后头。参考资料:1.Okbay A, Beauchamp JP, Fontana MA, Lee JJ, Pers TH, et al. 2016.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74 loci associated with educational attainment. Nature 533:539-422.Rietveld CA, Medland SE, Derringer J, Yang J, Esko T, et al. 2013. GWAS of 126,559 Individuals Identifies Genetic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Educational Attainment. Science 340:1467-713.Belsky DW, Moffitt TE, Corcoran DL, Domingue B, Harrington H, et al. 2016. The Genetics of Success: How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ssociated With Educational Attainment Relate to Life-Course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Science
4.Turkheimer E. 2000. Three Laws of Behavior Genetics and What They Mea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9:160-45.Chabris CF, Lee JJ, Cesarini D, Benjamin DJ, Laibson DI. 2015. The Fourth Law of Behavior Genetic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304-12本文为奇点原创文章(公众号:geekheal_com)
本文来源:网易健康综合
责任编辑:陈效龙_NJ580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初学者怎样正确开启“似虐实爽”的进阶体式?练习瑜伽遇到瓶颈期应该怎么破?瑜伽大师默翰来为您解答。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妙玲性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