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论文教育,防范...

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Thank you very much._百度作业帮
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Thank you very much.
Thank you very much.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廿世纪末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她是在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困扰与障碍日益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下降,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出于职业的责任感,迫切要求解决这些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活动.国家教育部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积极支持,这对我们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根本保证. 下面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意义和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和原则等三个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 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香港心理辅导专家林孟平博士认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员心理学专家马文驹教授也认为:学校心理辅导,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注重预防性的教育,关注教育对象的未来.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以已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为对象);也不等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以正常学生中存在着心理问题或偏差的学生为对象,旨在帮助来访者消除或缓和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症状.它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这里的环境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学校整体的育人环境(简称硬环境);二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以及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简称软环境).我觉得,首先让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有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需要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会适应客观环境,既要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 另一个特点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是全体学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己任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小学生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应及时地进行预防性、发展性的积极辅导,今天看似健康者可能成为明天的不健康者.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全体不动摇.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因为它既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者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又有各自独立的任务、内容、规律和方法.要认识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认清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与心理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相同点: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同属于整个心理大系统,它们都服从心理形成、心理发展的规律. 1、它们都是由人脑器官产生的.列宁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作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感觉、思想、意识是按特殊方式组成物质的高级产物.” 2、它们都以客观现实为源泉.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都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物质交往、现实生活的语言交往结合在一起的,是受人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力、生产关系所制约的. 3、它们都以实践活动为产生的基础.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需要和动机的支配下,主动从事学习这一实践活动的过程.学生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学生参与的所有一切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4、它们都属于个体意识范畴.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心理等都不是一般的社会意识,而是物化了的东西在个体头脑中的精神现象. (二)不同点: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是心理的特殊表现,因而与心理又有区别的. 1、发展层次不同.每个人都应当具备一定水平的素质,才能成为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人才.这里的素质,是由三个不同层次组成的:第一层次为生理素质——它主要指人们与生惧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及其机能等,这是先天的;第二层次为心理素质——它主要是由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心理状态和个性组成的,这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合金”;第三层次为社会文化素质——它包括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2、内容性质不同.思想、品德、知识、美感等具有社会性,有是非、好坏、善恶、真假、荣辱之分;但心理品质则可以区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这好比人的四种气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一样,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方面,不存在哪种气质好,哪种气质不好. 3、表现形式不同.思想、品德的表现形式为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诚实、谦虚、坦率、正直、敬老、爱幼等;知识技能的表现形式为定义、公式、法则、定理、定律,以及阅读、写作、实验、绘画技能等;美感则是对审美对象的具体感受,表现形式为美、丑、崇高、滑稽、刚性、柔和、喜、悲剧等.心理品质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它的表现形式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逻辑性等;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等;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性等. (三)两者的联系:心理是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形成与发展的中介和基础.通过心理教育,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为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和心理保证. 以德育和智育为例. 1、德育与心理教育.德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行为道德规范,以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德育与心理教育两者的结合点,最集中体现在人的性格上.性格是一个人最鲜明、最重要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的性格具体标志着一个人的思想和品德.良好的性格,其表现为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以及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讲文明、守法纪等等;而不良的性格,其表现为狂妄自大、残忍暴虐、居功倭过、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怯儒自卑、狭隘猜疑、缺乏乐趣、畏惧困难、悲观厌世等等.所以人的性格特征与人的思想品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对学生不进行良好性格的教育与培养,就谈不上先进思想和优秀品德的形成,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建立也就无从谈起. 2、智育与心理教育.智育是学生接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智力的活动.它不单是单纯的知识教育,也不是单纯的智能教育,而是一项以学习知识技能为中介,以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因此都要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才能实现. 在我校进行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了《学习适应性》测试——华东师大AAT测试.不管是学生个体的测试结果,还是班级整体的水平情况,都可以明显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可信度达到90%以上,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适应性较好,心理健康的比率也高;凡学生成绩“差”的,学习适应性较差,心理健康的比率相应也低.所以,通过测试、分析、研究,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我们学校教育和教师来讲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所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既是智育的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综上所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是: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与各育之间是互相交叉重叠的,是各育的中介和基础;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体系中,心理教育与各育一道,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辨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它为学生形成思想品德、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塑造美感等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前提. 具意义在于: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儿童、少年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和原则. (一)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 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认识、掌握周围环境,同环境相适应;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应付危机,摆脱困难,增强面对环境与压力的能力和勇气;使学生去除特殊症状、改善行为、化解负面的思想与情感;指导学生选择、决策和制定行动计划;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寻求生活意义,认清自己内在的潜能,使其能过健康的有意义的、自我满足的生活. 我们可以把上述目标归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学会调适.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调节”指的是个人内部精神生活的各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调整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教给学生学会调节就是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情绪,确立合适、正确的志向水平,保持个人精神生活的和谐.“适应”指的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调整的重点是人的行为.适应就是矫治错误的行为,养成正确的行为,消除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学会调适是基础目标,以此为目标的心理辅导,称为“调适性辅导”. 第二是寻求发展.要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合理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进取,不断发展.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目标的心理辅导,称为“发展性辅导”.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 学校心理辅导,根据小学生特点,具体辅导内容一般有五个方面:1、健康与身体发展问题;2、学校教育与生活问题(学习缺乏计划性、学习习惯欠佳、读书不专心、厌恶学习、逃学旷课等);3、人格问题(多愁善感、害羞、自卑、过分自信、粗心大意、缺乏同情心、与人不能相处、情绪不稳定等);4、家庭与家属关系问题(父母独裁,对子女不能控制,破碎家庭,与学校不合作的家庭等); 5、社会与道德问题(说谎、不礼貌、小偷小摸、常提绰号、打架、欺负女生等).下面以学习辅导和生活辅导为例. 1、学习辅导的内容. a、了解自己学习潜能的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身体上、智力上、人格上的有利与不利方面,扬长避短,确立近期、中期和长期的、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 b、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的辅导.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培养探索、求知的欲望,发展学科兴趣,使学生建立认真的、自觉的、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态度. c、学习志向水平的辅导.帮助学生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志向水平.志向水平定得恰当,成功机会就会增多,学习动机随之会增强,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积极性高了,学习效果就会提高,成功的机会也多,达到不断成功、不断再努力、再成功的目的. d、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辅导.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预习、复习的方法等.学习掌握集中注意力的策略、理解与记忆策略、思维策略、问题解决的策略等,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e、学习计划的辅导.让学生学会独立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科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并初步具有执行计划和调整计划的能力. 2、生活辅导的内容. a、生活目标与态度的辅导.指导学生形成自己认同的有社会价值的生活目标,追求人生意义,确立具有责任感、积极进取而又乐观的生活态度. b、日常生活辅导.指导学生养成整齐清洁、有序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自理能力,注重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不厌食、不偏食、不乱吃零食等,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 c、交往辅导.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学会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接纳他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建立正常的师与生、生与生等人际关系.养成社交活动的兴趣,学习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术,在众人面前敢于表达自己正当要求和不同意见. d、情绪辅导.使学生认识人的情绪情感的丰富多样性,掌握控制、表达、发泄情绪的适当渠道和方式,变消极情感、冲突情感为积极、健康的情感.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能使人充满活力. 此外,生活辅导还有安全辅导、合作辅导、家庭生活辅导、节假日辅导等等. (三)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是开展心理辅导的具体指导思想.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是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协助和服务,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当我们对全体学生的辅导工作做得有成效时,学生的问题便少发生,或容易解决.因此我们在制订辅导计划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确定心理辅导活动内容时要考虑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少先队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特别是要给那些内向、沉静、腼腆、害羞、表达能力差、不太引人注目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 2、矫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分为三个层次:矫治、预防和发展.矫治,是矫治学生不适应的行为,帮助学生排除或化解持续的心理紧张或各种情感冲突.预防,则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学会人际交往;学习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紧张等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减轻痛苦、不适的体验,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与学习效率.发展,是指导学生树立有价值的学习与生活目标,认清自身的潜力和可利用的资源,承担生活责任,发挥个人潜能,使生活过得健康、充实、有意义.这三个层次,就整体而言,应该是预防、发展重于矫治,预防、发展比矫治更具有积极意义.在预防的同时要追求发展(发展也是积极的预防),三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因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行为符合规范,而且意味着积极的理想追求、良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学习状态、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 贯彻这一原则时要注意三点: a、学校心理辅导要早开展,趁儿童心理未定型,可塑性强,只要给予短期的关怀和辅导,便会有显著的改善. b、学校心理辅导应取主动态势.注意防微杜渐.平时针对正常学生开展一些适合年龄特点的认知性的、情感性的、行为训练性的辅导活动,给学生一些有益经验,增强其应变能力. c、对于有些社会处境不利的学生、班级人际关系紧张,师生关系紧张的学生,应及早发现,重点实施早期干预.这要求辅导老师有极大的爱心,极大的耐心和觉察学生心理与行为变化的高度的敏感性.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尊重与理解”,是心理辅导过程中对待学生态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平等的权利.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按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做到了尊重和理解,师生之间达到心灵沟通,从而产生一种“遇到自己人”的感觉.只有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而自尊、自重、自信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是心理辅导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如果被教师尊重和理解,他就会信任教师,愿意向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苦闷.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心理辅导获得成效的基本条件. 贯彻这一原则注意以下三点: a、以平等的、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居高临下训斥学生,不能羞辱、挖苦、讽刺学生,不能用粗暴的强制性的手段解决学生身上的问题.不论学生在谈话中反映出怎样的消极、不正常、不好听的话,教师都要尊重他、接纳他,认真倾听他的诉说,设想他的内心感受,要蹲下身来看学生. b、尊重学生的选择.教师不能强迫学生选择什么,只是向学生提供资料和建议,提供认知前提,使学生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c、运用同感的态度和技术加深对受辅学生的理解.在辅导中教师要“透过受辅学生的眼睛看世界”,要把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都说出来. 4、学生主体性原则. 即要求我们在心理辅导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a、心理辅导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而成长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觉的和主动的过程.b、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助人”只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目标是发展学生自我理解与自我指导的能力.c、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自我意识、独立倾向快速发展时期,学生渴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解决面临的问题,此时,他们对外界的压力和成人的过度保护往往表示反感.在辅导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形成独立个性的需要而得到满足. 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三个方面. a、心理辅导要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 b、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唱主角”.心理辅导是师生合作完成的活动,教师的作用是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在辅导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说“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的口吻,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说话.如“我能体会”、“原来如此”、“请继续讲”、“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意见”、“我想作一点补充”、“我同情你的处境”等. c、开展活动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因为活动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参加;可以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使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有更充分的情感投入. 5、个别化对待原则. 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强调对学生的个别化对待,是学校心理辅导的精髓. 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a、注意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别性、差异性;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来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 b、对不同学生实行区别对待.心理辅导是一种颇具弹性的助人活动方式.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特征、个性特征,灵活应用心理辅导的通用原理,找出适合每个学生的处置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c、认真做好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一种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辅导方法.对象是单个学生,通常是特殊学生.开展个案研究,积累个案资料,有利于深入探索个别化教育的经验,提高个别辅导的实效. d、制订个别化对待的特殊目标. 个别化对待的特殊目标是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根据心理辅导过程中特定的要求所确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参考资料:/acces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89
自觉力:在学习时房间里要安静,千万不要让自己听到电视的声音,以免分心。还有就是尽量不要让家长来打扰你。要经常强迫自己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但又有意义的事。记忆力:背东西时要认真,这样可提高背诵速度。而且在背过的后几天是最容易忘记的几天,一定要多多复习。...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此文发表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五期)
【文章题目】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姓名】& 刘学武
【工作单位】山东省安丘市石埠子小学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正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由此而得到重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纵观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滞后发展,将对农村中小学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完善人格带来不利,本文从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步骤、有方法、有条件的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
[Article topic] Qu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about countrysid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Author name]& Liu
[Unit of work] &Shi Buzi
Elementary school of Anqiu city in Wei Fang, Shandong Province.
[Content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about
educates in our country uncreasing deepening,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is obtaining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gradually. So the school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is becoming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s
new growing point.Looking over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s lag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side area, it will bring disadvantageously to the
countrysid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student'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ummation personality. This article is
telling us that the countrysid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ndividual school actual situation, analyzing the existence
question and offering the countermeasure about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which should be carried out gradually ,step by
step, methodically and conditionally.
&[Key words]
&Countrysid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the countermeasures.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山东省安丘市石埠子小学&& 刘学武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正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由此而得到重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纵观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滞后发展,将对农村中小学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完善人格带来不利,本文从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步骤、有方法、有条件的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生在适应这一变化的过程中,心理冲突增多,承受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不但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学业竞争,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成长的烦恼”渐趋凸显。以上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共同威胁着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1999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却是举步维艰。
二、目前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认识误区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经验,从师资力量到仪器设备,几乎是一片空白。大多数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知半解的,在认识上是模糊不清的。对不健康心理所造成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存在着认知上的麻痹性。
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模糊性突出表现在:
1、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长期以来,由于受“智育至上”思想的影响,人们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把眼光盯在考试分数上,根本无暇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
2、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个别教师的事。有的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也有的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如此等等。这些事情都只是个别教师的事,与其他教师无关。殊不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全员参与,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都应当自觉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3、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很多人都错误地认为,只有极少数心理不健康的学生需要进行心理辅导,而来心理咨询的学生都是有心理疾病的。
4、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这是一种典型的晕轮效应的表现。其实,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也可能存在着心理上的问题,我们千万不能“一俊遮百丑”。比如说,优胜感带来的优越感,过度自信带来自负感,顺境而导致心理上的脆弱。
(二)对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足够认识
(1)农村中小学学校领导及教育行政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农村中小学学校不能把心理健康课提到它应有的地位;有的农村中小学是应付上级的检查,但实际的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门副科,认为只要抓好语、数、英,学校教育就成功;有的学校则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匆匆设立,又草草收兵;有的学校干脆不开设心理健康课。
(2)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一致。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没有、学不学都无关紧要,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一样可以考上大学;有的教师只把它简单的当成一种假想,而未能认识到其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有的教师学习理论敷衍了事,学完则束之高阁,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3)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甚少,缺少自制能力及防范意识,受到心理污染及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
Pd|&0=p与此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存在着认识上的片面性认为心理健康是人的“心里”活动,只要不想坏事,心理就健康了,即“心理健康等于心里没病”。片面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政治课内容,属于思想道德范畴,因而过分强调政治思想说教,忽略了对心理素质的引导。忽略了一些敏感而又重要的内容。
(三)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素质和师资培训存在不足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偏低。心理辅导教师配置上的存在随意性。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以兼职为主,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或只经过短期的培训,掌握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少,运用传统方法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多。个别学校竟让一些由于工作水平、态度、能力差而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三无人员”来补此空缺。这种师资配置上的随意性,严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在辅导形式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区的配合
重学校教育,轻家庭与社区的配合。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偏重于学校“单枪匹马”地进行,而忽视了家庭与社区的配合,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注意做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没有形成家庭、学校及社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五)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践中的偏差
实践脱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认识误区,必然不可避免地导致实践中的偏差。这些实践中的偏差主要表现在:
1、重说教,轻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在农村中小学是很突出的。很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说教,重心理学知识的灌输,纠缠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而忽视了让学生通过活动去亲身体验,在体验中去领悟。
2、重矫治,轻发展。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偏重于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性辅导,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而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的预防性、发展性教育。要知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既包括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也包括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重成人的心理感受,轻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在心理咨询中,不少辅导老师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体验来对待当事者的,而违背了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共情”和“同感”原则。在开展活动时,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来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形式,其效果可想而知。
4、重专门教育活动,轻学科教学渗透。不少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以专题讲座、辅导报告的形式进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是课堂教学中学科教学渗透。
5、期待学生主动求助,忽视了教师主动服务。很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其门前常可罗雀。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辅导教师“守株待免”,坐等学生主动前来求助,而不是主动深入到学生中间,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指导学生排除心理障碍。
6、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尽管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许多交叉、重叠之处,但两者毕竟有本质的区别。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要解决的是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问题,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实际上,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许多行为,诸如厌学、不适应、自卑、焦虑及早恋、攻击行为等,不是思想品德问题,而是与心理问题有关,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从心理辅导的角度予以开导,否则,其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六)经费不足
一些对农村中小学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学校经费投入少,缺少规范的工作场地和必要的设备及资料,师资培训工作缺乏经费保证,影响和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经费的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理清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而且需要健全的心理素质,善于适应社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克服工作、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难,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应抓住契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求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使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让农村中小学真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摇篮。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修养,我们曾对教师进行过侧面调查,结果表明,懂得“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不到10%,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还不到3%。古人云:“师者为人之表率也”。教师要真正为人师表,成为学生模仿的偶像,就必须正视社会现实,兴趣广泛,互助互爱,积极乐观,把握自己在生活中的定位,认清全面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成为一名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在挑选或聘任咨询教师时,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1)系统学习过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理论知识,熟悉研究中学生心理的方法,对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清楚的认识;(2)在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方面受过专门面系统的训练,对农村中小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有较全面的了解,并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和中小学教育实践经验。(3)在心理测量方面受过专门而系统的训练,熟悉心理测量并能熟练运用常用的心理测查工具,能对测查结果作恰当的解释。(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品质。
(三)完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及落实专项资金的投入。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落实,需要一定的制度、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作保障。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创造条件,给予必需的经费、配置必要的设备,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高效地开展。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计划,研究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和途径,积极稳妥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并明确工作职责。
(四)不断完善和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重预防和咨询相结合,在学生中有计划有目的的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针对学生在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的一些弱点进行教育和训练,防止、消除或减轻影响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在预防工作中应以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相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对每位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及时发现问题,尽早实施有效的干预。
(五)农村中小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的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其目的是结合教育的实际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通过各学科的教学及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农村中小学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做到自身和环境的和谐统一,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和挫折,调动主观能动性,让环境为自身发展服务。
(六)农村中小学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近年来,国外有学者推荐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叫做同伴教育,即由经过培训的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实施教育。由于他们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阅历,彼此易于交流沟通和理解,因而效果显著。可将此方法借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也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的载体。可在农村中小学成立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组织,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联系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桥梁。
(七)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集思广益,拓宽渠道,多管齐下。
目前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理论讲解,还应着眼多方面,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来进行。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与研究,我认为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长的言传身教,使孩子耳濡目染,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家长良好端正的品行将使孩子终生受益,反之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孩子与家长间的“代沟”。如果家长自私自利,遇事不果断,多愁善感,对人粗暴或软弱退缩,甚至道德败坏等,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及行为必然产生负面影响。若将农村中小学学校与家长紧密联系起来,在大力提高家长心理素质的前提下,沟通思想,交换意见,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监督制定学生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大有裨益。
(2)本着因材施教,激励发展的原则,进行谈话咨询、情境模拟、小组讨论、自我训练等方式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本着示范榜样性原则,开展专题讲座,看专题科教片,进行个案分析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本着实践性原则,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并组织各种社会活动课外小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善学生人格。
(3)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尽量在农村社会环境里消除不正之风和消极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的阴暗面和社会转型时期暂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健康的心理已成为束缚农村中小学学生全面发展的羁绊,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的错误严重危害着教育的进步,人才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外强素质、内挖潜力,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有步骤、有方法、有条件的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走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申继亮等:《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页。
[2]李晓东等:《自我效能、价值、课堂环境及学习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北京)心理学报,),435-441。
[3]吴武典:《国中偏差行为学生学校生活适应之探讨》. (台湾)教育心理学报,1997年29期,25-50。
[4]陈光山、朱经权主编《家庭教育热点问题与指导》,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12-16页。
[5]章剑和:《愿教师都成为合格的“心理医生”》,(广州)《中小学德育》,1999年第一期,6-8页。
[6]斯托曼:《情绪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1页。
[7]黄蕴智:《延迟满足——  一个值得在我国开展的研究计划》。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1期,53-56页。
[8]杨燕.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教育探索2004年3期。82-84页。
[9]李辉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参与式教师培训初探》, (北京)心理发展与教育-64页。
[10]赵建平:《.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唐山)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135页。
[11]方晓义:《青少年关于抽烟、饮酒的危害认识及其对青少年抽烟、饮酒行为的影响》。(北京)心理发展与教育,-31页
[12]张兴贵:《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述评》。(兰州)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03页。
[13]崔伊薇等:《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蚌埠)中国学校卫生,4-246页
[14]高平:《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0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小学心理健康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