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李成榕教授的学生(硕士生和...

址: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北农路2号邮
编:102206电
华北电力大学专区
历年复试分数线
2016考研论坛
华北电力大学考研论坛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华北电力导师1.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杨奇逊,男,日生,汉族,上海市人,1982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电气工程系电气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教育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奇逊教授是中国微机继电保护的创始人,是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的著名专家,在继电保护、变电站自动化等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主持研究了国内第一台“微机距离保护”及第一套“微机高压线路保护”,填补了国内在微机保护研究领域的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并获得河北省“科技精英”、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全国电力工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主编的《微型机继电保护基础》教材,于1992年获能源部优秀教材一等奖。现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继电保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继电器标准化委员会静态继电器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工学科组成员,全国电力类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变电站自动化、电力系统故障分析及仿真。李尔平,男,1962年11月出生,1979年至1983年在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攻读学士学位,1983年至1986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至1991年在英国谢非尔德哈兰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在英国谢非尔德哈兰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至1996年在新加坡标准与工业研究院任高级研究员,1997年至1999年在英国AMEC集团公司任首席工程师,2000年至今在新加坡国家高性能计算科学研究院电磁与电子研究室任主任和高级科学家,并兼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生导师。作为发起人,李尔平博士于2004年与飞利浦、西门子、惠普等5家跨国公司联合成立了高速电子与电磁兼容研究小组并任研究组组长。年任南洋理工大学与新加坡科研局联合电磁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还任新加坡十年科技发展规划委员会-纳米技术分会委员和新加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研究组纳米电子研究课题负责人。李尔平博士从事的高速电子系统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电磁兼容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他首次提出了自上而下混合等效数值场与路的技术,解决了复杂多层电路系统电磁抗干扰仿真的问题;他提出采用电子调模式混合式混响室电磁兼容抗干扰测试新技术,并获得美国发明专利;他还提出了模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电子系统封装电磁特性及信号完整性的分域网列方法等。近五年来,李尔平博士发表国际期刊论文51篇,其中45篇被SCI收录;发表著名国际会议论文48篇,其中有42篇被EI收录;与他人合著出版专著3部。李尔平博士在电气与电子工程领域成绩突出,被IEEE评为2006年度IEEE技术成就奖。他还兼任《IEEE微波与无线器件通讯》副主编,《IEEE电磁兼容会刊》特邀编辑,IEEE EMC新加坡分会主席,第17届苏黎世国际电磁兼容学术会议主席等多项学术职务。,男,1957年生,1981年华北电力学院电力工程系理论电工专业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浙江大学电机系电机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现任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主要从事“交流电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交流电机及其系统分析与监控”、“大型发电机安全运行与寿命评估技术”、“风力发电机运行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汽轮发电机饱和数学模型”、“分裂绕组转子同步发电机的数字模型及其特性分析”获能源部1991年科技进步奖;“同步电机暂态分析的统一模型”获电力工业部1993年科技进步奖;开发的“7.5kW钕铁硼永磁同步电机研制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1993年通过河北省科委鉴定,1996年获电力工业部科技进步奖;“异步电动机初发故障在线检测仪”2005年河北省科学技术厅技术鉴定,结论为:国际先进水平;“配电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模拟实验系统的研究”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验收评审,结论为:国内领先水平;”汽轮发电机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在线诊断系统“2006年河北省科学技术厅技术鉴定,结论为:国内领先水平。发表论文160余篇。目前主要在研项目有:大型汽轮发电机状态监测系统;电厂灰浆泵控制系统;大型异步电动机状态监测系统;配电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模拟试验系统研究;基于精确数学模型与小波分析的异步电动机绕组故障特征分析及其检测方法研究 ;供电系统谐波及其对电能计量影响的研究;基于交叉特征的发电机故障诊断技术新理论研究。以上项目来源主要是: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电力企业合作项目。,男,1957年3月生,汉族,福建福州人。1982年和1984年在华北电力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89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年在美国南卡洛莱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作为访问教授在美国伦塞勒理工学院工作。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电力系统保护与安全战略防御”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高电压与电磁兼容实验室”主任,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IEE Fellow,IEEE Senior Member,北京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委会委员。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14篇被SCI收录,近年来获专利8项,获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中高电压设备的监测和故障诊断、电气绝缘技术、气体放电与应用。目前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有:利用预电离技术实现空气中大气压下均匀辉光放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特高压交流、直流输电线路电晕机理的研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项目),低温高湿环境下复合绝缘子憎水性及闪络机理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特高压直流阀破坏机理的研究, GIS变电站局部放电在线监测及定位系统的研究,用超高频法在线检测电力变压器局部放电技术的研究。,女,1963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汉族,籍贯江苏省泰兴,1990年11月获博士学位,教授,校长助理,现代电力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电力市场研究所所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专委会委员,北京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两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和2004年度薛暮桥价格奖。主要论著有:《区域电力市场电价机制》、《电力市场概论》等两部,在国际国内发表论文80余篇。主研方向:所属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运行分析与控制和电力技术经济。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水电价格机制研究、电力市场建设方案设计、适应电力市场环境的安全稳定技术和措施研究、区域电网 “十一五”输配电价规划、销售电价改革方案研究、区域电力监管中心建设方案研究、区域电力辅助服务补偿机制及市场化机制研究、电力行业“十五”规划后评价等。,男,1960年5月出生,汉,山东安丘人。1988年4月毕业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加速物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电磁场分析、测试与电磁兼容”国家电力公司部级重点实验室主任,电磁场与电磁兼容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防护等研究方向的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项目、国家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以及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等重点科技项目等5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近50篇学术论文被SCI收录。研究方向1: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目前,在本研究方向上承担的重要科研课题如下: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对称周期时域有限元方法与电力变压器直流偏磁特性的研究2.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HVDC换流阀系统关键电磁场问题研究3.国家电网公司科研项目:交流输电线路对地下管线的电磁影响及最小接近距离研究研究方向2: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目前,在本研究方向上承担的重要科研课题如下: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电磁干扰的耦合机理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低压配电网PLC网络电磁辐射测量方法与场强的研究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特高压输变电系统开发与示范/±800kV直流输电电磁环境影响研究4.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特高压输变电系统开发与示范/1000kV交流输电线路与无线电台间防护距离的研究5.国家发改委项目:换流站电磁兼容技术研究6.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特高压变电站保护与控制设备电磁兼容研究研究方向3: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防护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雷电电磁场广域传播规律和雷电流反演计算方法的研究2.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1000kV交流试验示范工程GIS变电站快速暂态过电压(VFTO)特性研究及断路器暂态特性研究,男,1953年3月出生,汉族,湖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配电学组委员,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电气技术委员会委员,IEEE会员等。1981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获工学硕士学位。1991年作为国家选送的高级访问学者赴意大利巴里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交流输电、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等领域。在国内最先将微机技术与数字信号处理方法用于电力系统的谐波分析和测量,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研制的电能质量分析仪等产品被国内相关行业普遍采用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先后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原水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多CPU高压直流输电微机控制系统。是国电公司重大项目“配电系统电能质量分析与新型调节装置研制”和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项目“电能质量扰动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负责人。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出版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1部,讲义3部,指导博士生7人,硕士生25人。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电网公司创新科技项目1项;电力行业电能质量标准子课题2项。贺仁睦,女,日生,汉族,湖南宁乡人,1980年公费派往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学院(EPFL)电系攻读博士研究生,1984年底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仁睦教授是我国负荷实测建模研究的开创者,自85年回国以来坚持开展电力系统3大世界性难题之一的电力负荷建模领域的研究,在国内最早提出和解决了负荷辨识中的解耦问题、模型结构的内插外推特性、统计综合与总体测辨法相结合的建模策略、良好无功特性表征能力的3阶感应电动机加ZIP静特性的模型结构、负荷模型参数分类、负荷成分聚类等一系列问题。2005年负荷建模项目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2006年在本学科顶级刊物IEEE Tran. On Power System上发表2篇负荷建模论文。她是我国电力系统动态分析与负荷建模领域的知名专家,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动态仿真、控制与负荷建模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参加了973和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2等奖3项,发表文章100余篇。,男,日生,汉族,北京市人。分别于1982年和1984年在华北电力学院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年在英国Queen’s University of Belfast作访问学者从事电力系统智能控制方面的研究。现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任电力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电气工程委员会委员,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电气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电工程学会计算机专委会委员。张建华教授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动态无功补偿技术、配电网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92年完成电力部“自动准同期测试装置”的研究,获电力科技进步三等奖;年间,与法国CORYS公司合作,从事多媒体技术在电力系统培训的应用研究,年出版相关的多媒体培训教材3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年主持完成“城市配电网供电能力和可靠性评估”、“地区电网无功优化规划研究”等科技成果,已在多个城市和地区推广应用;近三年来,主持完成了“北京电网电压稳定研究”、“北京电网解环后的安全稳定运行分析”、“地区配电网自动化规划”等多项科技项目;作为主研人承担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年主持完成10KV TSC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研发,并在北京和内蒙等地电力用户成功应用,2004年主持承担了华北电网集团公司的科技项目“10KV新型TCR无功补偿与滤波装置”的研发,并与制造企业合作,逐渐向中高压系统SVC的产业化方向迈进。近5年来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6篇。,男,日生,汉族,福建省人,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华北电力大学四方研究所副所长。黄少锋教授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理论、故障分析理论和微机保护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参与主研了国内第一台“微机距离保护”及第一套“微机高压线路保护”,填补了国内在微机保护研究领域的空白;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多项科研成果均处于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次提出了阻抗继电器的“按相补偿”接线方式等,获发明专利3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项,电力部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河北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并获得“河北省第三届科技十大杰出青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全国电力系统继续教育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并执笔编著了《微型机继电保护基础》(第二版)的高校教材。兼任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常务委员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分专委会委员、北京市继电保护专委会委员、电网运行与控制专委会委员。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励磁支路非线性特性的变压器保护新原理的研究”, “ 大型变压器内部故障暂态仿真及其新保护原理的研究”和“特高压可控电抗器新型保护”的研究项目以及750kV超高压线路保护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变电站自动化和故障分析、仿真。,男,日生,汉族,吉林市人,分别在南京工学院()、中国电科院()和华北电力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国电科院博士后(),英国布鲁内尔大学高级研究学者(),现为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电力系统研究所所长。艾欣教授自1988年任教以来,一直从事电力系统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篇、EI收录论文10篇。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生50名(包括工程硕士)。完成的科研项目有:“电力系统安全防御战略的基础研究”、“EUROSTAG软件的二次开发及应用”、 “可视化供电系统输电能力计算软件开发”、“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的研制” 、“华北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及其分步实施策略研究”等。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与恢复控制;电力市场。男,1964年5月出生,汉族,河北雄县人,1996年获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柔性输配电技术与电力市场研究所所长。兼任第四届全国电力系统管理及其信息交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82)委员,河北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运行与规划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电力系统学科分委员会副主任,IEEE会员。主要从事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电力市场及其运营、新型输配电技术和电网调度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获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主持完成了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等纵向项目6项,企事业单位横向合作项目20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其中80余篇被SCI、EI收录。主研方向:现代电能质量、电力市场、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交流输电技术等。目前承担科研项目近10项,其中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项目“电能质量市场理论的基础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电力需求侧管理经济理论及激励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电压源型换流器直流输电的柔性联网方法研究”,教育部科技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投资组合理论的电力市场协调竞价交易模型及算法的研究”等。,男,日生,汉族,山东人,1989年清华大学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泽忠教授在电气工程领域、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方面研究成果显著。曾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200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70余篇,其中EI收录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2部。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测试技术及仪表专委会委员,教育部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曾培养出博士生3名,硕士生20名,正在培养博士生5名,硕士生9名。目前承担科研项目3项,其中:作为主研人参加的电磁干扰的耦合机理项目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现代电磁测量技术和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男,日出生于北京市,汉族,祖籍辽宁省黑山县,分别在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和武汉大学获得高电压技术及设备专业学士学位、理论电工专业硕士学位和高电压技术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90年代早期,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从事“消弧线圈自动补偿装置”及“消弧线圈自动调整系统”的研究,该项目曾获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9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03年)及湖南省教委科技进步奖等奖励。9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高电压设备绝缘在线监测方向,如“变压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的研究,围绕该方向主持了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中青年资助项目、湖南省电力工业局科技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及“真空开关真空度在线监测”的研究,该项目获湖南省电力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建设”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工科专业电路课程教改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二)。在电网络拓扑中利用计算机自动系统生成网络函数方面,也作了相当的工作。曾担任湖南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被选拔为湖南省第三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湖南省普通高校首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培养博士生3名;硕士生5名。主要研究方向: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080803);电网络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080805)。,男,河北辛集人,1964年生,教授,博士,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筹)常务副院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委会委员,河北省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继电保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几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并有多篇被三大检索收录。先后有8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研究开发的微机式大型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装置、大型变压器保护装置、变电站变压器备自投装置、高压输电线路成套保护装置、中低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系统故障录波与事故分析等多种实用技术在电力系统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主要从事大型发电机、变压器保护的新原理、特高压输电线路保护、电力系统智能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男,日生,汉族,河北省人,1985年在华北电力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在华北电力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年香港城市大学副研究员,年香港城市大学高级副研究员,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访问教授。现为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副院长。兼任河北省电机工程学会输电专委会副主任、《继电器》杂志编委。长期从事电力系统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研究领域涉及电力系统安全和稳定评估、故障诊断与系统恢复、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等。负责或参加纵横向科研项目14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和博士点项目等),其中先后负责承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国家电力公司重点科技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在《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和《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国际、国内权威期刊和大型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37篇,ISTP收录11篇。已培养硕士生20余名,目前指导博士生4名,硕士生15余名。主编公开出版教材一部。先后获得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保定市第七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1996)、第二届保定市青年科技奖(2001)、南瑞继保奖教金(2002)、华北电力大学科技成果一等奖(2006)。目前负责科研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电力系统黑启动方案综合评估技术的研究”,校内重大项目预研基金“电力系统黑启动方案评估和分区恢复策略的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与恢复控制、电力系统稳定评与控制、智能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男,1963 年10月生,汉族,河北冀州市人,1992 年7月获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华北电力大学一级责任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生导师、计算机学院院长, IEEE 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电力教育学会电气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分委会主任,河北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曾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英国女王大学学习,以访问学者身份在加拿大萨斯可彻温大学、卡尔加里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从事研究工作,并曾在美国 EDSA 电力应用软件公司工作。1997年获国家教委和人事部联合授予的“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有6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代表性研究成果为:1.“电力系统事故分析专家系统及其在线实现方法”,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第1完成人2.“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系统”,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第2完成人正式出版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 2 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0余篇。其中作为第1作者的论文中,有2篇获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优秀论文,6篇被SCI收录。目前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下的研究方向为:(1)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与恢复控制;(2)电力信息分析与处理。目前作为项目负责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为:1.基于高速广域网和多Agent的电网自适应协调保护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基于广域网的新一代电力远动系统关键问题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变电站远动光纤数字化传输系统,河北省电力公司重点科技项目男,1962年11月出生,民族,汉,籍贯,河北省保定市。1997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电力系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论电工专委会秘书长,中国电机工程会电磁干扰专业委员会城市电磁环境分专委会委员,国际电磁场计算学会(ICS)会员。参加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电力公司重大科研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1998年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IEEE 磁学会刊》,《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国际、国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国际著名文献检索工具(SCI, EI, ISTP)收录。出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学术专著1部。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等研究方向。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各一项,并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南方电网公司等科研项目。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1950年1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硕士学位。曾任高压直流输电研究室主任,华北电力学院科技开发部经理,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现任电气工程学院责任教授,主要从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领域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工作,兼任河北电机工程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现代电能质量、电力传动系统及其控制技术、新型功率变换技术及应用等。主持或主研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大部分已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技术鉴定或验收,并在现场投入实际使用,其中“晶闸管无功发生器”获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力网谐波检测仪”和“电力网谐波分析仪”通过省级鉴定。在国内重要刊物及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近20篇被EI、ISTP收录。出版教材1部。指导博士、硕士3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男,1957.4,汉族,籍贯天津市,1992年获博士学位,教授,系副主任。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100余篇,其中EI收录论文35篇,SCI收录论文3篇。曾获中华电力教育基金会优秀中青年教师一等奖,“八五”期间河北省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等称号。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视频信号压缩与传输、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及应用。在智能信息处理方面,主要研究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研究ELECTRE III、贝叶斯网络、基于级别高于关系决策方法在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电网规划、投资决策等业务中的应用。在视频信号压缩与传输方面主要研究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技术,研究视频、音频信号在数字地面广播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传输技术,以及移动多媒体宽带接入技术。在电磁场数值计算及应用方面,主要研究有限元法、棱单元法、距量法,针对大型变压器、大电机等电器设备,进行高压绝缘、电磁力、涡流损耗和时变场方面的数值分析。男,日生,回族,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人。1982年1月毕业于华北电力学院理论电工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2月毕业于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理论电工专业,获硕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建新教授长期从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电力信息分析与处理技术、电力市场。1985年以来,主要从事二维和三维电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软件开发和应用工作,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我国500kV电力变压器、电抗器的研制。1998年以来,将学术研究领域拓宽到电力信息分析与处理技术,并承担了多项电力公司的信息分析与处理技术的科研项目。刘建新教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20余篇论文被国际著名文献检索工具(SCI,EI, ISTP)收录。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河北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1996年被评为市青年科技工作先进工作者,2000年被河北省评为“三育人”先进工作者。2000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兼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委会委员,国际电磁场计算学会(ICS)会员。,男,日生,汉族,浙江义乌人。1995年哈尔滨电工学院电工材料与绝缘技术专业硕士毕业,2000年华北电力大学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博士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入选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电介质介电特性及其应用、放电理论及应用新技术、电气绝缘技术以及电气设备绝缘诊断及在线监测等方向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国家电网公司重点科技项目等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5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电介质介电特性及应用、放电理论与应用新技术、电气绝缘技术。,男,1963年7月生,汉族,陕西乾县人。198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1995年分别获华北电力大学工学硕士与博士学位。从1984年开始,一直从事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研究。曾于1992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英国女皇大学从事电力系统智能控制方面的研究。于1998年至2000年作为中国教育部与日本文部省联合选送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在日本神户大学开展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的研究工作。1995年至2000年任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2001年至今任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华北电力大学柔性电力技术研究所所长。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开展的课题包括:高压直流输电与FACTS技术、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建模与仿真等。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行业标准与技术法规重大科技项目、留学归国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基金等基金项目和国家电网公司、地方电网公司及企业等多个单位的合作项目。与包括英国、日本、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在内的多个国家开展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先后发表论文50多篇,完成专著四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两项,曾获得国家电力公司科技进步奖等奖励。,男,日生,汉族,内蒙古赤峰人,2000年获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现任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教学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及电器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电气设备绝缘机理、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电气设备状态检修的研究工作。参加或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项目、原国家电力公司重点科技项目及企事业单位横向合作项目等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4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高电压于绝缘技术二级学科)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电气绝缘技术、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防护。,男,日出生,汉族,浙江省丽水人,2001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柔性输配电技术与电力市场研究所副所长,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0515)成员,IEEE会员。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期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27篇,被EI收录31篇, ISTP收录8篇。五年内完成科研项目10项,获2006年度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和2000年吉林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在研项目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电压源型换流器直流输电的柔性联网方法研究”(),主持国家电网公司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电铁供电关键技术研究”的子课题“电能质量测量方法的研究”,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特高压输变电系统开发与示范”的子课题-“基于RTDS的电磁-机电暂态混合实时仿真平台研究与实现”负责人之一。多次担任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分会主席,担任IET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 Distribution、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和电力系统自动化等杂志的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输配电技术、电能质量分析和控制、基于RTDS的电力系统建模与分析等。,男,1958年8月生,汉族,河北省新乐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天津大学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4月毕业于天津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2003年9月毕业于日本群马大学电子情报工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1年11月至1992年11月和1996年10月至1997年10月期间,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在日本大阪大学和群马大学从事研究工作。负责讲授的本科生《光纤通信原理》课程被评为河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2005);两次被评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并获南瑞继保奖教金(2006)。现为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光纤通信与传感、微波通信与传感、无线通信、现代传感与测量技术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Applied Optics》和《光子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性期刊和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第一作者19篇,SCI收录3篇,EI收录10篇,ISTP收录14篇。近几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项,其中在研项目5项。负责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光纤温度链及测量技术”()、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新型光纤布里渊温度与应变分布同时测量方法研究”(教外司留[号)和华北电力大学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光纤布里渊散射的温度与应变分布同时测量技术研究”()等项目的研究,曾主持华北电力大学与日本群马大学合作研究项目“关于新型光纤布里渊散射传感技术的合作研究”(日本文部省基础研究(C) (2),课题编号:)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1)现代电磁测量技术,(2)电力信息分析与处理;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电力系统通信技术。
你也许也会喜欢
& .cc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版权问题请联系 admin#955.cc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