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 mao ren weii he you zhe ...

  核心提示:第一种看法: 人为什么活着?因为是人就会有欲望和需要。这种欲望和需要,有的是无止境的(指时间上的延续不断或数量和程度上的贪得无厌,如人的支配欲、情感需要等),有的是周而复始的(如生理需要,吃饭、喝水等...
第一种看法:
& &人为什么活着?因为是人就会有欲望和需要。这种欲望和需要,有的是无止境的(指时间上的延续不断或数量和程度上的贪得无厌,如人的支配欲、情感需要等),有的是周而复始的(如生理需要,吃饭、喝水等),或两者兼有。正是这些永无止境的或周而复始的欲望和需要支撑着、驱使着、激励着人活下去。
欲望和需要得到满足便产生幸福感,得不到满足便产生痛苦感。所以说人活着是为了克服痛苦,追求幸福,应该是没错的。然而幸福和痛苦又似乎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姐妹,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追求幸福就意味着要克服痛苦,你要做人上人就得吃苦中苦,你要成功就要付出努力(虽然生活中也有飞来之福、祸,在这里只讨论一般的主流的情况),似乎一般情况下等量的幸福需要等量的痛苦来交换,不经历痛苦就得不到幸福,似乎幸福与痛苦抵消了。果真如此的话,那人活着就没多大意义了,生生死死也就无所谓了,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是贪生怕死者居多,视死如归者罕见。这又是何故呢?不禁让人沉思。
经过长时间对人生的体会和思索,我觉得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痛苦与幸福在时间上可以有先后之分。人们都有一种思想,那就是先苦后甜,希望今天承受了痛苦明天就能享受用痛苦栽培和浇灌出的甜蜜的果实-幸福,正是这种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相信明天会更好的信念才使人们想活下去;2、幸福并不一定需要等量的痛苦来换取,人生的幸福可以大于痛苦。从哲学概念上来讲,幸福与痛苦是一对矛盾体,它们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幸福是相对痛苦而言的,痛苦也是相对幸福而言的,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没有幸福也就没有痛苦。但具体对一个人来说,是不是非得经历等量的痛苦才能体验到等量的幸福呢?我认为不然,虽然幸福感的体验是相对痛苦感而言的,但对于某种类型的痛苦人只要体验过一次,以后只要消除这种痛苦存在的条件,他便能一直享受相对应的幸福。而且这种幸福感不一定要相对自己的痛苦体验而得,亦可相对别人曾经有过的痛苦经历而得。正是因为人生中幸福可以大于痛苦,人们才觉得有必要为争取更大的幸福而活下去3、人的欲望和需要具有多层次和多样性,人在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节自己的欲望和需要,调节自己的心态,从而调节自己的幸福和痛苦。这种调节功能可以使痛苦变得不那么痛苦,使幸福变得更加幸福,使人生可以趋乐而避苦,虽然这种看上去似乎自欺欺人的调节功能有限,但也是人活下去的理由之一。
第二种看法:
& &活着,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人应该有所追求,人应该有个目标,假如一个人没有追求没有目标.就仿佛一根游丝,只是漂浮在这个喧嚣世界里的一粒游尘,匆匆的来也可能匆匆的去.活着要有期望,活着要有思念,我活着为了我自己,但是我们决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要那样的话,当我们回首往事,会因为我们的碌碌无为而悔恨,会因为我们的虚度年华而懊悔.活着不只是为了自己,活着就应该有所追求,活着就好好的活个样子,活着就好好的珍惜.
& &人活着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一种宇宙现象.初生的孩儿为什么活着?这是自然本性,没有这种自然本性,就谈不上为什么.在这种本性的基础上,才有了为什么.有的人活得高尚,有的人活得卑鄙,是因为后天环境影响,因为后天的教化和环境给了他们思想,思想支配了他们的行为,所以才有了高尚和卑鄙之分,或生或死皆属自然!
& &人活着为了什么?总的来说是为了自己,不管有人说为名、为利、为情、为社会、还是为父母孩子,这都是一种借口,试想你一生下来就知道名、利、情、社会等等这些事情吗?有人说为了父母而活,那更是自欺欺人,我想问一下,如果为父母而活,那么一旦你父母百年以后,你会随他们而去吗?如果不会,那你不是为自己而活吗?当然,你说的并非没有道理,因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通过接触,慢慢就会知道,在这个人世间,要想生存下去就得去拼搏.去追求.所以说为了这个,为了那个各有各的理,但归根结底还不是为自己而活吗?
& &人活着为了什么?这是一个太的问题。有人说是为了吃喝玩乐而活着,有人说是为了名利而活着,有人说是为了一份责任而活着,有人说为家庭而活着,有人说为父母而活着,有人说为孩子而活着。大千世界,人生百相;日月如梭,人生短促。生命存在,各有原由,这都是一些推脱的说法,生命存在就是存在,这是生命存在的原由。为什么而活,只是人的世界观,世界创造了人的价值,人生价值体现了人生目标,而人生目标的实现是靠个人的奋斗。或许还有些机遇的成分,这些牵强的说法,只是个人不负责任的说词,谁又能真正为谁而活哪!请扪心自问,都是些自己和自己相关的事情,何苦要去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哪?这并不是个人功利主义。每个人是社会最小的一个单元,只有每个人在社会的秩序下活出真正精彩,那么社会也精彩,人生更精彩。你、你身边的人;你所希望的,你所期盼的;不管是平凡的、不平凡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精彩的。如果一定要给个说词的话,那么我希望为了精彩为了幸福而活!
& &人活着为了什么?几千年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回答各有千秋。要我说啊,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死,所以才活着。也许这个答案太简单、太肤浅,聪明的人类、伟大的人类是不会这么想的,即使想到了也不会说。就如突然问一个哲学家,一加一等于几?他绝不会马上就说等于2,因为他总觉得这里面一定有玄机。所以我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我们还没死而活着.
人为什么活者.真实篇
很多次,我这样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呢?我又为什么在这个险恶的世界苦苦挣扎呢?越想弄清楚就越发糊涂,人世间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所不能明白的。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得透不过气来,忙来忙去就是些柴米油盐、吃喝拉撒的事,这样的生活不痛苦吗?有些人生来富贵,不愁吃穿,过着奢侈放荡的生活,大肆挥豁于灯红酒绿之间,这样的生活又有何意思?到不如勘破生死,远离红尘的喧嚣,采菊东篱,悠然自得。
  活着为了什么?毕竟现实太过残酷,生活太过艰辛!现实社会激烈的竞争,让我们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劳累奔波于外;多少人在这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面前,倍受困苦的侵挠,偿不尽的酸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硬汉又在哪里?一个连最起码的生活都维持不了的人,又何谈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又怎能要求其知书达理、风流潇洒呢?"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只脱离幽幽碧水的小鱼怎么讫求在大海深处自由游戏!
  这个世界找不到没有憧憬的人,每个人或大或小都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一个没有想象的人我们是无法想象的,只是有的人很幸运的实现,得偿所愿,而有些人只能埋藏在记忆深处,让岁月尘封起来。每个人都渴望梦想成真的惊喜,就是梦里偷着多想几次也是幸福的。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商界巨头、文人骚客、名流学者、伟人领袖……毕竟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正如钓鱼,钓者是一种收获、成功的享受,被钓者是一种不幸。罗丹说过,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然是美好的。也许生活就是如此吧!
  昨天同事跟我闲聊,说他们村里有一对年迈夫妇,丈夫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不幸晚年丧子,更是贫病交加,孤苦无依,可谓困难之极。七十多岁的老奶奶仍然不屈不挠,靠捡些破铜烂铁和村民的微弱接济度过风烛残年,直至生命的最后,始终细心照料丈夫、不离不弃!听了之后,我的心禁不住一阵阵抽搐,热泪打湿了眼眶,突然之间,我似乎顿有。一个人的生命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度过这些日子;我们的生命也不是为了在费尽心思的刮骨索取、争名夺利中蝇蝇度过。也许我们一生都将平平凡凡,但能够做到一生都平平淡淡是再也伟大不过的事情!平凡本身就是一种伟大。
  活着能干多少事!如果明天我将老去,今天我该做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做我最想做而又一直没能做的事,因为我不想带着遗憾离去!可是我为什么要这么想呢?为什么不今天就这样做呢?做我想做的,吃我想吃的,玩我想玩的,非要等到老去的时刻才空自悲切、自责自怨!
  迪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活着,就要表明自己的存在,表现得与死不同。你是否开怀笑过,你是否切骨痛苦过?一个短暂的回忆足够让人幸福一生,痛痛快快流泪的人也是幸福的。人生在得与失,苦与乐之间不断轮回徘徊,"在一切失去时,希望依然存在"。生活不是一种负担,无论成败得失,无论悲喜哀乐,无论精彩平淡,无论贫富骄奢,只有挚爱生活才能享受其中乐趣,我们拥有的是过程的精彩而不是结果的短暂。青春不会永驻,漂亮、狂喜和生命,总有一天会消逝,而爱是永恒的。爱生活,生活就会快快乐乐,不管人生道路怎样,快快乐乐就够了,难道还需要更好理由吗?快乐没有理由,生活没有理由!
  我们没有必要羡慕别人,没有必要自艾自怨,更没有必要娇Y造作的装算,也许别人的幸福快乐只是一种虚伪的外表,虚伪不仅是一种负担,更是一种痛苦!放开了,你同样快乐。幸福只是一种生活的感受,生活就是一种真实的感受,只要我们向往明天的美好,热爱生活的点滴,珍惜今天的拥有,你将属于幸福、快乐永恒!&
个完善的价值体系由涉及生活各个领域的多种价值观念所构成,体系内部的价值观念在价值方向和价值精神上是一致的,可以相互说明、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但是,各个价值观念在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并不一样,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价值体系的边缘,而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价值体系的核心;有些价值观念的变化只给价值体系带来一些微小的震动,而有些价值观念的变化会导致整个价值体系的崩溃。在价值体系中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特别重要,它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为价值体系的其他价值观念提供合理性依据。在众多的价值观念中,只有两个价值观念有资格成为核心价值观念,这两个价值观念就是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 一 价值体系不是由价值物构成的,而是由价值观念构成的。构成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既有观念层次上的,也有心理层次上的;既可以表现在文化典籍中,也可以表现在日常行为中。人们通常认为价值观念都是观念层次上的,都是人能明确意识到的,其实不然,除了观念层次的价值观念之外,还有许多潜藏于心理深层的价值观念,它们也像观念层次的价值观念一样可以作为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而且在许多时候心理层次的价值观念发挥的作用更为强大和持久。例如,民族精神通常就是由观念层次价值观念积淀而成的心理层次价值观念,它比观念层次的价值观念流传得更为久远,渗透到社会成员的思想感情和日常行为中,在不知不觉之间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追求。我们在考察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时,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观念层次的价值观念上,还应更深入一些,去考察心理层次的价值观念对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影响。 在一个价值体系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地位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主导的地位,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从属的地位。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统帅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对一个价值体系而言,最重要的是主导价值观念,只要主导价值观念没有变化,整个价值体系仍然是稳固的,而当主导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时,整个价值体系也就随之倾斜了。把握一个价值体系最关键的是把握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观念,从主导价值观念的沉浮中可以掌握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状况和发展动向。 在结构上价值体系与科学体系有一些类似的地方。根据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的说法,科学体系是由“硬核”和“保护带”两部分构成的,硬核是一个科学体系得以确立的核心理论,如经典力学中的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而保护带是建立在核心理论基础上的其他理论。价值体系也是由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和处于保护地带的价值观念所构成。每一时代或每一民族的价值观念都是一个整体,内在的价值精神和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这样的整体构成一个相对封闭、价值自足的价值体系。其中总有一个或几个价值观念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占据着核心的地位,代表着整个价值体系的总方向和总特征。核心价值观念约束着外围价值观念,为外围的价值观念提供方向和根据,从而维护价值体系保持稳定和统一。 价值体系的核心之外是“保护带”,保护带由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所构成。保护带中的价值观念越靠近内核,受核心价值观念的影响越大,越靠近外围则灵活性越大。社会生活中总是不断有新情况出现,这些新情况都会冲击外围的价值观念,外围价值观念遭受冲击之后,尽量在价值体系的基本倾向上调整自己,使生活的变化不至于影响核心价值观念,起到保护核心价值观念的作用。当现实生活不断冲击价值体系时,外围保护带会一层一层地剥落,直至核心价值观念裸露在外,此时核心价值观念没有外围价值观念的保护,经不起时代变化的撞击,整个价值体系的坍塌只是时间问题了。 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才有资格成为核心价值观念呢?在价值体系中获取核心地位至少要具备如下三个条件:第一,价值观念必须稳定,否则无法保持价值体系的稳定;第二,价值观念必须隐蔽,否则很容易在外来冲击中丧失自己的地位;第三,价值观念必须深刻,否则无法给外围价值观念提供标准和尺度。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的价值观念才能成为核心价值观念。在一个价值体系中这样的价值观念并不是很多,否则价值体系定然会因价值多元化而瓦解。 人们通常以为人生观是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但是人生观不能符合核心价值观念的条件和要求。人生观并不稳定,有时一件小事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全部人生观;人生观也不隐蔽,轻而易举就可以发现一个人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人生观也不能给其他价值观念提供合理性的根据,其本身的合理性还要依赖于其他价值观念的支持。除了人生观之外,政治观念、经济观念、道德观念、宗教观念等价值观念都不是核心的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念要比这些价值观念更稳定、更隐蔽、更深刻,是深藏于人们内心深处并表现于外在行动的价值观念。 二 每一个价值体系的基础都是现实的社会生活,构成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都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是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核心价值观念应该与社会生活最广泛、最深刻的方面相结合,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社会生活的根本状况和根本要求。社会生活最广泛、最深刻的方面当属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劳动,社会生活的最主要内容也是劳动。在劳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由价值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可以断定,关于生产劳动的价值观念和关于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念在价值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在人们的劳动热情和对地位的看法中包含着这两个核心价值观念,它们有些时候表现在观念层次上,但更多的时候存在于心理层次上,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整个价值体系。 沉淀在心理层次上的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非常稳定,在通常情况下很少发生变化;这两个价值观念非常隐蔽,以致于人们经常忽略它们的存在;这两个价值观念也非常深刻,其他价值观念如人生观念、政治观念等都以这两个核心价值观念为根据。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统帅着其他各种价值观念,这些被统帅的价值观念是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的保护层。
高中生写到:
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上帝公平的赋予我们一样东西――生命。我们慢慢地成长、成熟,慢慢地我们有了思想和智慧。成功的人生不是先天的,而是靠我们的双手打造出来的,在人生这十字路口,我们可以选择去任何方向的一班公交车,而我们唯一不能选择的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外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轻视自己的存在,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的存在很重要。
&家庭对作为学生的我们很重要,对正在工作的他们很重要,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它是我们永远的避风港,无论谁放弃了你,但家和亲人却是你永远的归宿。贫穷的家庭与富裕的家庭并不代表什么,只能说物质上的贫与富。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会因为家庭的背景而使心理上有一种差距,人际关系出现分层化,致使自己自卑,这是一种心态。我们的人生是自己走完的,而不是亲人帮你打造出来的,听说过这们一句话吗?――世界本该如此,倾斜的只是我们的逻辑和思想,我们的心态很重要,别人并不排斥你,因为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拥有同样的资本,因为阳光所以自信,因为青春所以美丽。贫与富,只是物质上的层次,在精神上我们不能输给别人,他们充裕的物质并不是他们的,所以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洪战辉说:“只要精神不垮,我们就能面对所有的挫折”。我一直相信:“只要我活着,天空和云彩就会跟我同在。”我们充满自信的活着,每天迎接晨露的是我们,充满希望,拼博后,实现理想。
成功的人生,要求我们要有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人生的竞争中充满智慧,而智慧的火花需要与挫折相撞而炫丽。一湾清泉曲折回转中激起心旷神怡的鸣响;一波巨澜,潮涌潮落时方能叠出惊魂荡魄般的雄壮!小溪从不抱怨自身的弱小和河道的婉窄,巨澜从不埋怨大海的不平静,它们都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世界上才有了浪花和瀑布。
&“人的美丽之处,不是怡人的外表,而是高尚”。外表并不是我们选择的,也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一个人犹如座宫殿,它是否华丽并不是外表决定的,而是内存的摆设和它存在的意义。我们应正视自己的存在,不要因为一些不是因素的因素而放弃前程似锦的人生,你不觉得这样的交易太不划算了吗?生活会将种子送给每一个人,而它能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我们的责任,种子能否发芽到结果,并不是因为你有富裕的家庭和你那美丽大方的外表。它需要你的辛勤劳动,用你的汗水将它灌溉,使你的秋天成为一个收获的季节。
&生活对你并不吝啬,世界因为你而多了一处风景,多了一份贡献……我们的价值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实现。这个世界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盛满鲜花,在这个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很棒!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共有评论 0 条相关评论
好读者汇集了众多关于爱情/亲情/友情/人生哲理等情感文章和爱情故事,至少有一个故事会让你感动流泪! 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帮您处理。
读者俱乐部①群: 读者原创投稿①群:(满)读者原创投稿②群:(新)
Copyright © 2007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号
读者在线 版权所有[唐明浩]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会有这么多人推崇他?_唐明浩-牛bb文章网
[唐明浩]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会有这么多人推崇他? 唐明浩
所属栏目:
网友吴天微对[唐明浩]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会有这么多人推崇他?给出的答复:圣人与否,和杀不杀人,杀多少人都没关系,君不闻仲尼诛少正卯乎?曰曾文正为“圣人”,表的是他存亡续绝的决心和意志,当然,这目标没有成功(也不可能成功),换言之是对其用华夏文明最后一丝活力来延续道统的努力的肯定。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不过是涤生公生涯当中的一个部分而已,而且是不那么出彩的部分。抛去阶级斗争这些话不谈,技术上看,湘军的大战略毫无疑问地正确,但具体战役战术层面的确瑕疵太多,屠城什么的都是等而下之的手段。我观涤公一生,更值得为人推崇的是在封建农业帝国组织力涣散的晚期,找到了行之有效的建军模式――以秀才为组织骨干、以乡族为联系纽带、以礼义为思想核心的湘军,同时把传统地主士大夫精英的修身模式用通俗的材料和过硬的实战成绩传承了下来。这二者互为表里,实际意义是在帝国崩溃的前夜,留下了人才培养的“种子梯队”,我早先的某个回答详细讲过湘军组织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以横渠四句而论,曾国藩勉强做到了“为天地立心”和“为往圣继绝学”,“为生民立命”则做到一半(把另一半杀了。。。),“为万世开太平”则不是他那个历史阶段能完成的任务――甚至都不是我们现在能完成的。如此来看,曾文正的历史地位在文明长河中肯定不会太高,但以晚清至民国那一段压抑而灰暗的历史为参考,一句圣人不为过。网友蒙面大侠对[唐明浩]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会有这么多人推崇他?给出的答复:题目的言辞有着一股子戾气,大多基于脱开历史现实来做的,个人是不喜欢这种做法的,在解答你问题之前,我要放张图图中李鸿章的那句话说的很对,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一句话道尽晚清四臣的所有抉择,这里的晚清四臣,其中之一,便是曾国藩。题目中都是理由,也都不是。 @信古斋 的话已经切中了要害评判历史人物不要跳出历史背景站在你的角度来评。上帝视角看所有人都是有缺陷,有局限性的。曾国藩是什么人?他是清庭重臣,也是理学大家,不是穿越者。忠于清庭,剿灭流寇是他的责任,他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得非常出色,而且无论在政治,军事,文学和人格修养上都达到了当时极高的水准。而且他并不像当时朝野普遍那样盲目排外,积极兴办洋务,也算是比较有前瞻性吧。 要知道这只是个1811年出生,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科举进仕的传统文人。难道指望他去推翻满清,建立民主国家,领导中国崛起不成?我就不过多的赘述。我们离曾国藩还太近,而离得太近反而会看不清,但是,相信这句“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因为,这个叫做“历史局限性。”安利一个答案:什么是历史的局限性 ? - Adolf 的回答网友信古斋对[唐明浩]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会有这么多人推崇他?给出的答复:评判历史人物不要跳出历史背景站在你的角度来评。上帝视角看所有人都是有缺陷,有局限性的。曾国藩是什么人?他是清庭重臣,也是理学大家,不是穿越者。忠于清庭,剿灭流寇是他的责任,他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得非常出色,而且无论在政治,军事,文学和人格修养上都达到了当时极高的水准。而且他并不像当时朝野普遍那样盲目排外,积极兴办洋务,也算是比较有前瞻性吧。 要知道这只是个1811年出生,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科举进仕的传统文人。难道指望他去推翻满清,建立民主国家,领导中国崛起不成?网友张侃对[唐明浩]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会有这么多人推崇他?给出的答复:关于曾国藩的问题,我讲一点小小的看法曾国藩的真实性与大众性(不知道该用哪个名词来描述我的意思)我从小读过很多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一个套路,那个人总是有很多出彩的地方,要么可以灵机一动出奇制胜,要么可以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总感觉主角有一种人定胜天,天神下凡的感觉,唯独对曾国藩,没有这样的感觉。因为历史上,曾国藩跟我们每一个人都太像了,你能看到他有很多弱点,也知道他做事不是一帆风顺的。曾国藩科举考试前,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立下宏大志愿说,我要做第一等人物,跟我要考第一有一样的即视感,而且他也好好学习了,在家一年没出门,但最后呢殿试结束,三等第四十二名,进不了翰林院,一般天才要么就发奋图强明年再考第一,要么回家路上写个诗流传千古,但曾国藩呢,留在京城,托人找关系进入翰林院,这简直跟我们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想的一模一样啊,根本没有超级英雄的即视感。。曾进了翰林院之后,又开始装逼了,写了一堆话来告诫自己,我每天要检查自己啊,三省吾身啊,每天批评自己有什么坏想法啊,特别是有一段,“午初,人欲横炽,不复能制,真禽兽也。”说自己大中午睡起来想女人了,各种受不了,读到这里瞬间让我觉得太亲切了,我也经常午休起来勃起难受,看来君子都差不多,哈哈,曾天天记录自己的坏想法,说要改正,结果一年过去了,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整天骂自己功利心太重,后来竟然看开了,觉得人嘛,就是要追求功利,简直是自我开脱的好把戏,刚读到这里,我已经开始爱上这个小伙子了。最后又想到一个故事,曾当时在祁门的时候,那地方就是个釜底之地,只要被人围攻,连救援都没法救,曾不知道怎么想的,非要驻兵在那里,后来,太平军突然把周围都攻克了,只要来祁门,那曾必死无疑,那段时间把曾吓得,天天吃不下饭,各种吐,快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而且甚至把遗书都写好了,我当时觉得这曾哪有一点大将风度的样子,后来想想,如果真正自己在那种情况,可能还不如曾做得好。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平易近人,和我们这些草根一样有各种惰性,害怕等负面情绪存在的人,凭借之宏志,将才,用人,尚志,诚实,勇毅,严明,公正,仁爱,勤劳等信念,不断地说服自己,不断的改变自己,不断的强化自己,慢慢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为人哲学,奠定了一代宗师的风采,我觉得对于曾国藩的评价,应该是让每一个人相信,我们都是弱者,我们都很平凡,我们也没有太多奇遇,但你可以选择改变自己,一点一点慢慢来网友王世道对[唐明浩]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会有这么多人推崇他?给出的答复:乱世用重典,太平天国要彻底颠覆当时的中国社会,而这个社会的一切是曾所存身立命之处,太平天国杀人的手段也不差,而且当时有很多暴民,是我们不可想象的恶,流氓无产者就是这个意思。曾杀人确实太过,可他实在是没有选择了,很多中国历史上有争议的人都是这样,他们掌握着最大的权力,百姓却又愚昧无知,许多国家大事他们必须一言而绝,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他都必须要有所行动。网友衣刀萌对[唐明浩]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会有这么多人推崇他?给出的答复:曾国藩不光有大功于满清,也有大功与中华。维护满清就是罪吗?如果是维护满清,阻碍民主革命,你可以说是阻碍历史向前发展。但曾国藩面对的是个啥?太平天国神权政权,比清政府的皇权政权更加黑暗腐朽,更加落后于时代。曾国藩灭掉倒行逆施的太平天国,维护了中国的统一和稳定,这个功业,在整个中国历史的名臣中也排得上前几名吧。曾国藩从小学孔孟之道,通过科举取仕做到位极人臣,却能大力推动洋务运动。要知道当时很多人对中华文化还是很自大的,对西学还是是很排斥的。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是外交家,曾纪鸿是数学家。曾国藩能让两个儿子学西学,光是这个示范效应就对中国社会更积极的接纳西方先进技术意义重大了吧。我们都该庆幸当时手握实权的是曾国藩,而不是思维僵化的程朱理学清流大臣,否则洋务运动能这么顺利启动吗。私德方面不用多说了,看看曾国藩的儿子啥样,再看看现在的官二代们,不言自明。我记得我上中学时候,历史课本上曾国藩根本没有“近代圣人”的评价,只记得有一个“曾剃头”的外号,和打了败仗闹着跳河的插画。后来,当我读的书越多,就越佩服曾国藩,总之在我心里,曾文正公当得起“圣人”二字。网友蒙面大侠对[唐明浩]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会有这么多人推崇他?给出的答复:曾剃^要比洪牧好一丁c的是,SM了表面上所^的A夏文明。至於f搞得天京大屠?反正]有曾剃^的手令就是可以死不J~。或者是西方外碜诮掏椒纯惯^於激烈?网友封常水对[唐明浩]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会有这么多人推崇他?给出的答复:因为逆天。当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清政府要完了。结果曾国藩带着一票人硬是把本该灭亡的王朝多撑了几十年。仅论事功,曾文正甚至超过阳明。网友司马中原对[唐明浩]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会有这么多人推崇他?给出的答复: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偶。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蔡松坡先生遗集》(二),第5页)。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咸丰同年间,曾国藩在“借夷助剿”、夷商代运南漕、派人购买美国机器创办江南机器局、办理天津教案等涉外活动中的表现,指出在严重的内忧外患而大多数士大夫沉湎于义理考据之时,曾国藩能独立时代潮流,把握风云际会,并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发扬林则徐、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大力倡导学习西方,开展自强新生政运动,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 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群人秉承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对国家、民族有着普通人不可理解的使命感,责任感。在近世百多年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儒学、儒家,乃至儒士都被激进的批判者斥作守旧、陈腐的代名词,随着新思维逻辑的普及,“肉食者鄙”的观念被发挥到了极致,中国士大夫自身的优点和价值也被贬损殆尽。曾国藩恰恰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士大夫,在这样的环境下,先是光环黯淡,进而声名狼藉,最终本色丧失。当拂去意识形态的遮蔽,享受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越发感到当今社会缺少的,恰恰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精英阶层。在这样时刻,我们还原曾国藩的真实,是还原历史的真实,更是还原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曾国藩五兄弟绵延至今已到第八代,这五房里出过的有成就者大约240多位: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曾纪官、曾广銮,清末翰林曾广钧,资政大夫曾广江,刑部员外郎曾广F,女界诗人曾广珊(曾与陈寅恪唱和,女儿俞大因是曾昭抡夫人,儿子俞大维),教育家曾约农、曾宝荪,翻译家曾宝,高教部副部长、化学家曾昭抡,教授曾昭枚,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曾昭瞎悴サ缣üこ淌υ衙蓿洗笱У缁抵魅巍⒔淌谠讶ǎ逼浇煌ú┪锕葜魅卧岩冢┮挡堪旃魅巍⒃耙昭Ъ以芷樱玖敝飨苤玻3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宪楷、曾宪柱、曾宪森,轻工部造纸研究所研究员曾宪榛,出版家曾宪元,画家曾厚熙(宪杰),导演曾宪涤(代表作《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等。曾国藩与欧阳夫人生有三子,长子曾纪第,早殇;次子曾纪泽,51岁过世;三子曾纪鸿,33岁英年早逝。曾纪泽这一脉,刘氏育有三子三女,其中两子一女夭折,由纪鸿过继的广铨及次子广銮传递香火。曾广铨跟随曾纪泽在英国多年,精通英、法、德语及满文,后来出任过驻韩、日大使,驻英三等秘书之职;参与过《金陵书局刻书章程》的拟定;1897年与叶翰、汪康年、汪钟霖等联名创办主要译述西方通俗儿童作品的《蒙学报》,1898年任《时务报》(后改名《昌言报》)总翻译,与主笔章太炎合作翻译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著作《短论:科学的、政治的、思辩的》;还创办过《中外日报》等,算得上是中国第一代报人中的活跃分子。他这一支,到曾约农(终身未娶)一辈断了;曾广銮这一支,有洛阳第三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曾宪文(曾昭权次子)及其一子一女;曾广銮的女儿曾宝苏在美国,如果在世,也有100多岁了。相比之下,曾纪鸿这一脉的垂丝图比较丰茂。二、曾国藩艰难的科举之路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一生苦心读书,但十六次考秀才都不中,一直到四十岁的时候,也就是道光十二年,第十七次参加秀才考试才获通过。那时,曾国藩已二十二岁了。有意思的是,第二年曾国藩就考中了秀才。父子两人连续两年考中秀才,这在一个湖南的家庭里确实是不多见的。曾国藩考中秀才之后,曾麟书觉得应该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儿子身上,于是他把儿子送到了湖南最为知名的学校――岳麓书院去读书。道光十四年的时候,曾国藩考中了举人。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平步青云、少年得志的一个原因,关键在于他的执著。有这样一件事:祖父要求家里人都起早,但是曾国藩又起不来,因为那时还没有闹钟。于是他就想,怎样才能使自己黎明即起,他居然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在他睡觉的房间里,放上一个铜盆,在这铜盆之上用一根绳拴着一个秤砣,然后燃起一根香,把这根香用一根绳系在这个秤砣拴着的绳子上。十字交叉插在这里,香在那里点燃,当点到这根绳子的时候,把绳子燃断……于是他就这样被叫醒,黎明即起,开始读书。可见曾国藩是用他的勤来补他的天资的拙。不过他能够发明这样一个土闹钟也很不简单。曾国藩考中举人之后的第二年就去参加会试。这年十一月份,他就早早地赶到了京城,考试结束之后揭榜,曾国藩名落孙山。这时恰逢道光的母亲、皇太后六十寿辰,按照清朝法律,这个时候的科举考试要额外恩赐一次机会,人们把它叫做恩科,所以第二年曾国藩还可以继续参加考试。从北京到他的家有三千多里路程,于是曾国藩跟家里写信,征得父亲和祖父的同意,留在北京备考。没想到这一年的恩科考试又没中……他那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为了负担他读书考试的费用已经家徒四壁,难以为继。在双重打击之下,曾国藩怀着沉重的心情,无奈地启程返乡。当他到达徐州附近的遂宁时,他身上的盘缠已经不多了,好在遂宁知县是他的老乡,曾国藩以晚辈的身份去拜访,说出了自己的窘境,遂宁知县慨然地借了他一百两银子。可到达南京的时候,这一百两银子就全花了,连他的一些衣服都当掉了。因为他看见了一套印刷十分精美的《廿三史》。这套《廿三史》要一百多两银子。但这套《廿三史》对于曾国藩来说,是他人生当中的最重要的一个抉择。这也是置于死地而后生――曾国藩敢于断自己的后路,用这么多银子去买一套书,可见他的雄心大志。曾国藩一年在京的消耗,已经把家里的经济弄得枯竭了,这会儿又借钱买回来一套书,但他的父亲居然说出这样一句话:借钱不要紧,我替你还,只希望你能够潜心读书。从这一天开始,曾国藩每天清晨即起,半夜以后才睡,天天在读这套《廿三史》。经过这一年,他的视野比以前更加开阔了。一年的紧张复习之后,曾国藩带着家里四处筹措的最后一点银两,再次踏上了去北京参加会试的征程。会试之后,曾国藩又经历了殿试,被列为三等第四十二名。这个名次不是很好,可以说他的发挥不是很正常。按照科举考试的惯例,一等就是三位,状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等是赐进士出身,第三等赐同进士出身。据说在和左宗棠交往中,曾国藩和左宗棠为此还有过反唇相讥。有这么一个典故,说左宗棠有一个癖好,喜欢看自己的夫人洗脚。有一天曾国藩发现了这件事情,于是赐给左宗棠一句话,叫做“看如夫人洗脚”,左宗棠反唇相讥,用了一句话:“赐同进士出身”。尽管曾国藩的科举之路一波三折,但他毕竟二十七岁就中了进士,这在中国读书人中,也算是少年得志了。这次考试得中之后,曾国藩终于有机会进了翰林院。三、曾国藩勤俭持家以身作则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的汉人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谓显赫一时,然而他教育子女的方法却和别的官员大相径庭。他不许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这些繁华的地方,而要他们住在县城老家,并且告诫子女: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地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在曾国藩看来,要教育孩子立足社会,并让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关键就是他总结出来的两个字:勤与俭。曾国藩对于勤和俭是这样理解的,概括起来就是他教育孩子、让他们铭记一生的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有一件事常常令人津津乐道,那就是他曾经告诉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过三百两银子,而且有的时候,做了一件衣服之后,会十几年乃至三十年他都在穿用。这对一个享受高官厚禄的人来说,确实不容易。曾国藩纵观历史深知“富不过三代”的道理,因此不仅在穿着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而且在日常饮食上也有严格的要求。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的时候,有一天他到扬州的一个盐商家去做客。那个时候的盐商可以说是富冠天下的。曾国藩面对满桌子的山珍海味,只是低头吃自己身边的一点东西,吃过饭之后,属下问他,大人你是不是对这一桌子饭感觉不可口,曾国藩说了一句话让大家非常吃惊:“一食千金,吾不忍食,吾不忍睹。”一顿饭吃了千把两银子,对于曾国藩来说是不忍吃不忍看啊。曾国藩吃饭的时候,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的话,他不把它扔掉,他要把这个壳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这就是曾国藩修身的功夫。可能很多人觉得,曾国藩在作秀,但一个人可以作秀一次,可以作秀两次,可以作秀十次,他不可能作秀一生。可以说曾国藩这个农家子弟,对于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是理解得非常深刻的。三、曾国藩思想开明注重实际曾国藩对孩子读书提出了这样一个标准,读书未必是为了做官,读书在于明理,所以两个儿子曾纪泽、曾纪鸿,他们读书可能在有的阶段是为了科举,但是当曾纪泽连着三次考科举不成功,并向父亲提出不再走科举之路的时候,曾国藩居然同意了,他写信告诉曾纪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曾纪泽后来的路,在当时人来看绝对是旁门左道。那个时代,一般人根本想不到去接触西方文化,更不要说去学说洋文了,而曾纪泽居然在三十二岁的时候学英文。这个远见这个卓识,应该说既有他认识到的,也有他父亲告诉他的,这说明曾国藩在这一时期对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刻了。作为中国人,秉持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应该的,但是当国门被人强迫打开之后,你不去了解这些国家的情况,你如何能够在世界之林立足呢?曾纪泽在曾国藩的鼓励和支持下潜心研究西学。日,曾纪泽以外交官的身份代表清政府在彼得堡同沙俄谈判并且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城。曾纪泽正是由于他对西学的了解,正是因为他有了一个非常好的英语基础,在与俄国人谈判的时候,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外交手段运用又足。当时沙俄曾威胁说,你想要收回伊犁,我马上就派兵打仗。曾纪泽不软不硬地回了一句话,说,你要打仗,我们也无奈,但是我们绝不怕你来打仗。因为他太了解当时沙俄虚张声势的心态。如果没有对西学的了解,没有西学的根基,有可能这个时候就被吓倒了。所以有人说这一次谈判是清末外交史上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次胜利。还有一件事情非常值得一提,曾纪泽曾经用英文撰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中国先睡后醒论》,发表在伦敦的《亚洲季刊》上。这一篇文章我们姑且不谈它的观念是否非常正确,但是他用英语撰写文章介绍中国,就是当时很多中国人所做不到的。曾纪泽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次子曾纪鸿则是一位数学人才,他喜爱自然科学,精通天文、地理,最精代数,曾著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等书,还计算出一百位的圆周率。两个儿子的成才和曾国藩提倡子女学习科学知识,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大有关系。四、曾国藩八字家训教子良方曾国藩的教子方法是非常朴实的,而且是非常简单的,首先曾国藩非常注重自己的家训,这个家训是他祖父就总结出来的,那就是八字家训:“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早”就是要早起,曾国藩一生以身作则,黎明即起,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扫”是洒扫庭院;“考”是诚修祭祀;“宝”是以邻为宝,注重邻里关系;“书”就是教育子女要多读书;而“蔬”“鱼”“猪”指的是种菜、养鱼、养猪保持农耕这么一种生活方式。曾国藩长期在外为官,很少回家,立了八个字,孩子们照不照做很难监督。但曾国藩自有曾国藩的方法,那就是频繁地写家信。现在能看到的曾国藩家书浩浩一百多万字,加在一起有一千多封信,写给子女的信件也有几百封,每一封信都饱含着一个父亲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有的时候,子女们会到他的官府里和父亲短住一段时间,子女们在身边,曾国藩是耳提面命的,他会把很多生活细节教育给孩子们,比如读书之法,他告诉孩子“看生书宜求速”,也就是看一本原来没有看过的书,你要想通盘地把它了解一下,应该快速地把它看完。“温旧书宜求熟”,这个书我看过了,这个时候不要快读了,你应该仔细地、反复地研读,才能够体会这本书所提供给你的一些深刻的道理。“习字宜求恒”,这一点确实很难做到,我们往往都会有心血来潮的时候,但往往会中途戛然而止,能够坚持下去确实不容易。我们常常说,字无百日功,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够把练字坚持下去。这一点曾国藩做到了,他一生都在写日记,直到去世前一天的晚上,双眼已经看不到东西的时候,他还依然在写日记。曾氏后裔今安在?曾国藩五兄弟绵延至今已到第八代,这五房里出过的有成就者大约240多位: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曾纪官、曾广銮,清末翰林曾广钧,资政大夫曾广江,刑部员外郎曾广F,女界诗人曾广珊(曾与陈寅恪唱和,女儿俞大纟因是曾昭抡夫人,儿子俞大维),教育家曾约农、曾宝荪,翻译家曾宝,高教部副部长、化学家曾昭抡,教授曾昭枚,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曾昭瞎悴サ缣üこ淌υ衙蓿洗笱У缁抵魅巍⒔淌谠讶ǎ逼浇煌ú┪锕葜魅卧岩冢┮挡堪旃魅巍⒃耙昭Ъ以芷樱玖敝飨苤玻3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宪楷、曾宪柱、曾宪森,轻工部造纸研究所研究员曾宪榛,出版家曾宪元,画家曾厚熙(宪杰),导演曾宪涤(代表作《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等。曾国藩与欧阳夫人生有三子,长子曾纪第,早殇;次子曾纪泽,51岁过世;三子曾纪鸿,33岁英年早逝。曾纪泽这一脉,刘氏育有三子三女,其中两子一女夭折,由纪鸿过继的广铨及次子广銮传递香火。曾广铨跟随曾纪泽在英国多年,精通英、法、德语及满文,后来出任过驻韩、日大使,驻英三等秘书之职;参与过《金陵书局刻书章程》的拟定;1897年与叶翰、汪康年、汪钟霖等联名创办主要译述西方通俗儿童作品的《蒙学报》,1898年任《时务报》(后改名《昌言报》)总翻译,与主笔章太炎合作翻译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著作《短论:科学的、政治的、思辩的》;还创办过《中外日报》等,算得上是中国第一代报人中的活跃分子。他这一支,到曾约农(终身未娶)一辈断了;曾广銮这一支,有洛阳第三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曾宪文(曾昭权次子)及其一子一女;曾广銮的女儿曾宝苏在美国,如果在世,也有100多岁了。相比之下,曾纪鸿这一脉的垂丝图比较丰茂。曾国藩的直系后裔,目前国内能访到的约有十余位,分布在长沙、北京、沈阳、济南、洛阳和大同,多为宪字辈。原中国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庚(2004年去世)的母亲曾宝菱是曾国藩的长曾孙女,其夫人张玮现居北京,张玮的母亲是清末著名书法家黄自元的外孙女,在京的曾氏后裔常在张家聚会。其中,曾樾(人大教授曾宪森之子)是曾国藩的直系第六代,北京双榆树小学校长,一个在教育上很有想法和建树的人;他的儿子曾沐在北京某公司工作。海外的有曾汝剑(曾纪鸿曾孙女、曾昭桓之女),病毒学家,现居美国底特律,她丈夫王定明的父亲王东原曾任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曾群(曾纪鸿玄孙、曾昭杭之孙)从北京大学毕业,现正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曾樾的妹妹曾力现侨居加拿大。在长沙居住着63岁的曾宪华(曾纪鸿曾孙、曾昭棉之子,字小岑)和73岁的曾宪琪(曾纪鸿曾孙女、曾昭楗三女)。像家族中同辈人一样,曾宪华和曾宪琪的命运都被笼罩在那个一度沉重的“曾”字底下。曾宪华报考湖北艺术学院声乐系,到最后一关被告知“你没考取,水平不够”,19岁下到农场,一呆14年。从“四清”到“文革”,家里没安宁过。他的4个姐姐各有一份不易的经历。曾宪华回城后在长沙园林局工作,1987年被动员入党。他笑着回忆道:“那个评议会很有意思,有个老工人站出来说,'小岑这个同志平时表现还可以,但他家里的成份蛮高的嘛。’”领导发话说:“现在还说这些干嘛,都什么时代了!”曾国藩的直系后裔少有做官的,用曾宪华的话说,他们大多规矩、老实、谨慎、勤奋。“我不会应酬,不愿去领导家,见了领导不会点头哈腰,也做不到说假话不怕丑。”在几十年的阅人历事中,曾宪华找到了默守尊严的诀窍:“见了领导,你不理他,他就尊重你;你老往前凑,那就是讨骂。”曾宪华的大女儿曾梦佳,是长沙市某区法院的副院长,有个5岁的女儿。她从唐浩明的小说开始对先祖有了理解,这些年,才读了文集和书信。在她心里,这个姓氏是一种荣耀,但不需要宣传。“曾家人的性格和素养,让他们对权力和财富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因为时世,我的几个姑姑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但她们身上都没有市井味。”五、曾国藩家族的女性们曾家的女性终身未嫁的比较多,如开办长沙艺芳妇校的曾宝荪、专注于考古的曾昭凑蘸梢墩蚋S村的习俗,后辈常以男性称呼尊为“伯伯”、“爷爷”。湖南省化工医药设计院退休高级工程师曾宪琪也是独身,她说:“几个姑姑是榜样。”她外公的祖父是两江总督陶澍(左宗棠长女孝瑜许配陶澍独子陶桄为妻,其孙有女,嫁回曾家。陶澍、曾国藩、左宗棠先后任过两江总督)。7―9岁,因抗战避难,她在富厚堂度过两年多的时光。当时的大宅内,住着二伯曾约农、三姑曾宝荪,两位早年留学英国;三伯曾昭权和伯母、五伯曾昭桓都是留美归国;长沙有名的化学教师袁鹤皋先生当时也寄居在思云馆。据藏书楼的管书人王席珍回忆,曾家女婿叶剑英(娶曾国荃玄孙女曾宪植为妻)在抗战期间,曾到富厚堂,与曾宝荪、曾约农相叙。曾宝荪回国后与曾约农在长沙开办艺芳女校,此时担当起教育子侄之责,每天会向适龄子弟教授语、数、英等课程;曾昭权则教授国文。九姑曾宝当时看的都是原版小说,九姑爹在英国大使馆工作,二人有共同的译著。曾宪琪还记得到无慢室汇报学业,坐在三姑腿上背诵,之后得了一件小奖品的事。富厚堂那两年,她从长辈那里获得的认知是:做人要正直,读书很重要,不读书,不明理。她也记得那些令人不安的日子:书读不好,没脸见长辈。而那些学习较好的兄弟姊妹,才有资格上藏书楼。“曾家第三代、第四代,绝大多数留学海外,潜心做学问的多,做官的很少。曾家不重男轻女,曾家的女人不缠足。我这些姑妈素质都很高,她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自强,不能只做男人的附庸。”曾宪琪比曾宪华长10岁,青春期适逢50年代,因此成为第五代中不多的上过大学的人。许多年里,她在各种登记表的“成份”一栏里,填的是“职员”。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心里不痛快的时候,她会“找几道数学难题来解解”。“这一百多年里,对文正公的评价反反复复变了好几次,我认为现在的比较接近历史真相。作为曾国藩的后代,我觉得欣慰。”曾宪琪说。每当有人对曾国藩的第五、六代未能出一个显达人物表示惋惜时,曾宪华会略低了头,缓缓地说:“可是,曾家那么多代,你找不出一个坏人。”六、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贡献以倔强不羁为生存方式的湖湘民风,以务本求实为价值体现的湖湘学风,千百年来,互为影响,融合化生,为湖湘文化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并酿造其强烈的地方特色。这种特色突出表现在无须依傍的独立意识、经世致用的功业追求、使气轻生的热血性格、犟拗霸蛮的任事态度四个方面。曾国藩所领导的这支部队,前前后后有过30万人次的进出,历时十多年,转战十余省,在湖南堪称全民动员,全境参与。其影响面之广,自有湖湘以来,没有任何一次活动可与之相比。于是,湖湘文化中的固有品质,在这样一场波及全民全境的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张扬。走从军之路,靠热血搏斗来改善生存环境,成为许多湖南人的人生首选,以致近代中国军界“无湘不成军”的现象。经过这次提升后的湖湘文化,进入一个全新境界。于是,心系天下、敢为人先、忧国忧民、勇于牺牲、顽强果决、定力坚执等等,便成了百余年来湖湘文化精神特质的主要内容。因为湘军的缘故,“洋务”对湖南影响极大,它大大地扩充了湘人的眼界。从那以后,普普通通的湖南民众的脑子里都开始有了西洋、东洋的概念。正因为此,清朝廷派往西方的第一任、第二任大使都是湖南人(郭嵩焘、曾纪泽)。上个世纪,东洋留学生以湘人最多,甚至年过半百的老太太也迈开小脚,远渡重洋,如杨度的母亲李氏、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等等。湖南人的精神还引起世界的关注。美国人类学家奥天柏是个研究人文血型的专家,他曾把人类人文血型分为六种,其中的第三种被命名为湖南型。毋庸置疑,古今中外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有一个支撑其架构的精英阶级。国家民族的兴衰与没落无不与这个阶级息息相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精英阶级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民族。没有一定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精英阶级不是真正的精英阶级,不过是一群惟利是图的暴发户罢了。而一百多年前以曾国藩为首的中国精英阶级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足以使我们感慨万千。可以说,如果我们要廓清近百年来沉淀下来的认识偏见,要对历史有一个客观的认知,要对未来有一个切实的期待,必须重读曾国藩!七、曾国藩影响过他们梁启超从旅日期间到最后病逝于北京,曾国藩在德性修养方面的克己慎独工夫对梁启超起到过精神支柱的作用。康梁分道扬镳后,曾国藩著作长伴梁启超左右,使他在几次重大挫折与激愤中,能很快恢复平静沉着。晚年,梁启超在给孩子们的书信中说:“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性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那里是那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你们都能。”毛泽东杨昌济初见青年毛泽东,“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曾国藩)、梁任公(梁启超)之例以勉之”。在他的影响下,毛泽东认真研读过曾国藩的许多著作,长沙求学期间,他的听课笔记和读书札记《讲堂录》中记有:涤生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他在《讲堂录》中还评议说,如同宋代范仲淹高过韩琦一样,曾国藩也高过与其“并称”的左宗棠。他认为,范、曾都是“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不仅成就事功,其思想也影响社会。日致黎锦熙的信中写道: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三。孙、袁吾不论,独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华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惧倾圮。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有如彼之完满乎?天下亦大矣,社会之组织极复杂,而又有数千年之历史,民智污塞,开通为难。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现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网友什佰仟对[唐明浩]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会有这么多人推崇他?给出的答复:毛与蒋都推崇的人,想必总有比题主高明之处。网友小猫洗手对[唐明浩]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会有这么多人推崇他?给出的答复:因为功利思想。因为成功学啊国学啊在中国的流行,什么卡耐基啊,什么曾国藩家书啊都是此类的。曾国藩属于清末大儒,学术强,会做官,会教育,门生很多很有名。而且镇压了太平天国这个现在看起来是邪教的组织,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读书人的华夏文明,在士子乡绅中名声很好。但是!他领导的湘军屠过好几次城!!屠城可不是小错误啊。十九世纪也不是远古中古时期。近代以来敢于屠城的屈指可数。一个敢于屠城的人能被称为圣人真是我们的悲哀。这也提醒了后来者:不管你当时做了多恶劣的事,一定要记得多写家书,多立言。因为你的恶劣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淡化,但你立的言会延续千秋万代。当然,如果不能立言,自己写写日记也有一定作用。哈哈网友王老师对[唐明浩]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会有这么多人推崇他?给出的答复:曾国藩什么时候被当作圣人了?他的名声在组建湘军前是最高的,组建湘军后就一路走低了,天津教案后跌至谷底,被骂为汉奸。死后有所回升,但争议很大。建国后一直被当作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和汉奸的典范来批判,何时有过圣人的地位?网友苏合川对[唐明浩]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会有这么多人推崇他?给出的答复:答了很多字,又删掉了。忽然想起一句诗,可以总结我所有的话。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网友高圣嘉对[唐明浩]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会有这么多人推崇他?给出的答复:对于以上拿历史局限性说事的各位,就说一点:自古有言道杀降不祥,秦将白起自杀前说我尽坑赵卒罪固当死,连大草原上来的忽必烈都知道曹彬不杀一人得江南,曾国藩却嘱咐弟弟要“克城以多杀为妥”,要“全城屠戮”。而且杀还不是好杀,要“剜目凌迟”,边割边撒盐。我不要求剃头公有建立共产主义的觉悟,但是这货的觉悟连几千年前的武安君白起和汉字不识几个的忽必烈大汗都不如,就完全说不过去了好吗?网友蒙面大侠对[唐明浩]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会有这么多人推崇他?给出的答复:昨晚刚在逻辑思维里听到的:曾国藩行善只行自己目力所及之善,就是自己看见哪个人吃不上饭或者看不起病了,就去资助。至于他自己没看到的穷病困苦之人,他是不会自己主动搜寻并做慈善的。不像标哥那样,标哥那种慈善行为,虽然也很高尚(至少人家真金白银拿钱给需要的人了),但实则破坏了社会财富分布规律,于整体社会经济和财富分配无益反而有一些危害。在补充一个,应该不少人都看过《读者》里有一期讲曾国藩的家书吧?我来引用一段百度文库里的一篇评价:《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自1879年初刊以来,广为流传,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教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曾国藩的家书,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他一生强调立志,常说: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他为自己写下座右铭道: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在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他说:“余身旁须有一胸襟恬淡者,时时伺吾之短,以相箴规,庶不使?矜心?生于不自觉。”曾国藩原先嗜好吸水烟,后来他要戒绝,但也不太容易,他对其弟说:“自戒潮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曾国藩硬是凭律己的毅力将烟戒绝。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更是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军队治理上主张以礼治军:“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曾国藩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因而石达开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华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关于曾国藩的与弟书,刘伯承对薄一波说过:“这位?曾文正公?,其人不可取,但也不要因人废言。他的家书,也并非都是腐儒之见,其中有些见解,我看1/4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说,他给他的弟弟曾国荃写过不少的信,其时曾国荃镇守南京,已是万军之将。曾国藩在信中一条是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另一条是劝他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薄一波也补充道:“曾国藩讲的这两条,作为治军为政之道,不无道理。”曾国藩的教子书谈的多是读书做文之法,与弟书谈的多是治军为政之道。曾国藩、曾国荃的治军为政,与刘伯承、薄一波的治军为政,当然是有很大不同的;但如“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这类方式方法也就是战略策略,则古今前后尽可相通。故刘伯承觉得可以借鉴,薄一波认为不无道理。人格修炼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 曾国藩为官处世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日课十三条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曾国藩书法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九、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十、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2/4十一、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曾国藩与《冰鉴》《冰鉴》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冰鉴》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冰鉴》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智慧之道,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一部真正的智慧经典,不仅可以跨越她所属的领域,而且可以跨越时空!⒈冰鉴是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著述的一部关于相人识人的作品。分7章。 ⒉古代盛冰之器。《周礼?天官?凌人》:“祭祀共(供)冰鉴。”⒊鉴,镜子。言镜洁如冰,比喻明察。江淹《谢开府辟召表》:“臣谬赞国机,职宜冰鉴。”1.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於一师。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惜秦蕙田五礼通考阙食货,乃辑补盐课、海运、钱法、河堤为六卷;又慨古礼残阙无军礼,军礼要自有专篇,如戚敬元所纪者。论者谓国藩所订营制、营规,其於军礼庶几近之。晚年颇以清静化民,俸入悉以养士。老儒宿学,群归依之。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故虽严惮之,而乐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国藩事功本於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国藩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2. 左宗棠: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3. 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4. 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5. 石达开: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3/46. 薛福成:曾国藩识人之鉴越轶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行迹之表,确然许为导才。7. 杨昌济: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范、曾办事兼传教之人也。8. 容闳:故其身虽逝,而名闻千古。其才大而谦,气宏而凝,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亦称旧教之特产人物。9. 蔡锷:①曾、胡俩公,中兴名臣之铮佼者,其人其事,距今仅半个世纪。②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10. 梁启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11.毛泽东:①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②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12.蒋介石:①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②辛亥以前,曾阅曾文正全集一书,??民国二年失败以后,再将曾氏之书与胡左诸集,悉心讨究。13. 胡哲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14. 萧一山:国藩以严谨胜,宗棠以豪迈胜。15. 徐中约: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予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⒈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⒉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⒊天下第一好事,莫如诱人为善。圣贤所以为圣贤,只是欲引天下后世之人皆入于善。⒋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防。即来思隐,即动思防,如火炽水溢,障之甚难。 ⒌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祸。⒍能庇人便是大人,受人庇便是小人。⒎或谓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⒏君子满腹天理,故以顺理为乐。小人满腹人欲,故以得欲为乐。欲无时可足,故乐不胜忧。理无时不存,故随在皆乐。至乐顺理。纵欲之乐,忧患随焉。网友ROSE AXL对[唐明浩]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会有这么多人推崇他?给出的答复:我记得他有个外号叫"曾剃头"!网友蒙面大侠对[唐明浩]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会有这么多人推崇他?给出的答复:因为中国人头上辫子没了,精神上的辫子还在。网友杨大懒人对[唐明浩]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会有这么多人推崇他?给出的答复:原因就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泽东因为有一代领袖毛泽东的推荐,加之当代社会崇拜权谋,所以很多人(尤其是当代人)会推崇他;一言以蔽之:名人推荐效应但是人家毛主席后来就出坑了曾国藩固然厉害,但是同时代比他实际水平高很多的人大有人在,比如胡林翼,左宗棠,赵烈文,我甚至认为彭玉麟也比他强如果不同时代的呢?那就如天上的繁星,数也数不过来崇拜曾国藩的年轻人都是有志向的人对其出坑才是进阶的标志网友Ann Ann对[唐明浩]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会有这么多人推崇他?给出的答复:因为他们有很大的社会影响,为社会付出了很多!网友涅的野鸡对[唐明浩]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会有这么多人推崇他?给出的答复:大清不行了,他属于救世之臣。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nanrenyouzhenaima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