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开始农历是不是就是阴历冬半年了?

james_kennedy 发表于
说句大实话,搞工业化没有不死人的,西方步伐慢,死的人数分摊到超过一百年里,再加上死的有很多都是不会记 ...
对人民的犯罪被你一句话就变成不可避免的了,超大的五毛真的很威武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andychenli 发表于
对人民的犯罪被你一句话就变成不可避免的了,超大的五毛真的很威武
死在外国人屠刀下的是血海深仇,枉死在本国统治者手上的只是一组数字。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catk10837 发表于
这个属于丛林法则的内容
这个问题说的是工业建成的规律!说台湾和韩国跳开了这个规律是不对的!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e域雪 发表于
这个问题说的是工业建成的规律!说台湾和韩国跳开了这个规律是不对的!
如何跳开?请完整地明示{:3_76:} 我洗耳恭听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我觉得不公布也是有道理的,但是要深刻总结,以法律制度等固化的行为准则来预防这样的事件再次发生
像这类事情按理说是要公布,供大众警示的。问题是,如果公众不能理性分析对待这样的惨案,盲目地埋怨党,可能导致当前的局势不稳。我们现在的发展形势是很脆弱的,经不起大风浪。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warp1977 发表于
刘少奇都承认是七分人祸
胡服同志占几分?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catk10837 发表于
如何跳开?请完整地明示 我洗耳恭听
看我在这贴里第一个回复的是谁,他会告诉你如何跳开的!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歼10无忌 发表于
说的是人口减少一千万,但是人口正常是增加的,
这个不增加反而是减少了。
12.0‰ 29.2‰ 17.2‰ 5.68
14.6‰ 24.8‰ 10.2‰ 4.30
25.4‰ 20.9‰ -4.6‰ 4.02
14.2‰ 18.0‰ 3.8‰ 3.29
能看懂这之间的关系吧?
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没有关系,把未出生的也算成死亡率?
按照年正常死亡率千分之10.5计算
上面的非死亡率可以计算出&&1958 千分之1.5, 1959千分之4.1
1960千分之14.9&&1961年千分之3.7
每个年份人数乘以非正常死亡率,4个年份加在一起& && & 得出大约1600万非正常死亡人数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歼10无忌 发表于
死在外国人屠刀下的是血海深仇,枉死在本国统治者手上的只是一组数字。
同样 如果把未出生率算成非正常死亡率& & ‰ 124,039,648 118,148,987 95% 1,311,454 1,376,840 0.8%
‰ 124,840,471 118,903,899 95% 1,296,052 1,360,761 0.6%
‰ 125,578,763 125,578,763 100% 1,343,693 1,343,693 0.6%
‰ 126,373,773 126,373,773 100% 1,402,749 1,402,749 0.6%
‰ 127,250,232 127,250,232 100% 1,387,028 1,387,028 0.7%
‰ 128,053,180 128,053,180 100% 1,485,417 1,485,417 0.6%
‰ 128,824,829 128,824,829 100% 1,455,721 1,455,721 0.6%
‰ 129,824,939 129,824,939 100% 1,363,162 1,363,162 0.8%
‰ 130,879,718 130,879,718 100% 1,387,325 1,387,325 0.8%
‰ 131,669,275 131,669,275 100% 1,422,028 1,422,028 0.6%
美国上诉N年 低于其他正常年份的出生率& &&&是不是代表美国非正常死亡数百万?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忙碌的蚂蚁3 发表于
12.0‰ 29.2‰ 17.2‰ 5.68
14.6‰ 24.8‰ 10.2‰ 4.30
你去和撰写党史的人说吧。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james_kennedy 发表于
台湾和棒子有美国人的援助,前者更有大陆运过去的黄金,而且都完全是出口性工业化,没有其他国家购买他们 ...
你见过哪个民主国家工业化的时候饿死过那么多人,也许在你眼里,毛泽东的一坨屎都神圣不可侵犯,伟大光荣正确,是吗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歼10无忌 发表于
你去和撰写党史的人说吧。
还是你去和撰写党史的人去说吧
你嘴里的人祸1960
1960年,安徽省和县、无为县出现灾荒,并
发生饿死人的事。周恩来写信给中共安徽省委
书记曾希圣,要求查明情况后复函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建议下回人口普查增加一项统计,趁着这些知情人还没有消失,拿出一项权威数据。不然过几十年后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说多少就说多少。老家黑龙江,没听说有人饿死的,但不少四川来逃荒的。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忙碌的蚂蚁3 发表于
还是你去和撰写党史的人去说吧
你嘴里的人祸1960
安徽省和县、无为县出现灾荒,然后蔓延全国,并且穿越时光倒流至59年,再往下倒61年。
有时候我都在怀疑,阁下和季路君是不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团队的。
讲故事怎么就只讲一个段落呢?
你们以为听故事的人不清楚你们这样做的意义吗?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中国年出生死亡数据
年 人口(千人) 毛死亡率 毛出生率 自然增长率 总孕育率
541,670 20.0‰ 36.0‰ 16.0‰ 6.14
18.0‰ 37.0‰ 19.0‰ 5.81
17.8‰ 37.8‰ 20.0‰ 5.70
17.0‰ 37.0‰ 20.0‰ 6.47
14.0‰ 37.0‰ 23.0‰ 6.05
13.2‰ 38.0‰ 24.8‰ 6.28
12.3‰ 32.6‰ 20.3‰ 6.26
11.4‰ 31.9‰ 20.5‰ 5.85
10.8‰ 34.0‰ 23.2‰ 6.41
12.0‰ 29.2‰ 17.2‰ 5.68
14.6‰ 24.8‰ 10.2‰ 4.30
25.4‰ 20.9‰ -4.6‰ 4.02
14.2‰ 18.0‰ 3.8‰ 3.29
10.0‰ 37.0‰ 27.0‰ 6.02
10.0‰ 43.4‰ 33.3‰ 7.50
11.5‰ 39.1‰ 27.6‰ 6.18
9.5‰ 37.9‰ 28.4‰ 6.08
8.8‰ 35.1‰ 26.2‰ 6.26
8.4‰ 34.0‰ 25.5‰ 5.31
8.2‰ 35.6‰ 27.4‰ 6.45
8.0‰ 34.1‰ 26.1‰ 5.72
7.6‰ 33.4‰ 25.8‰ 5.81
7.3‰ 30.7‰ 23.3‰ 5.44
7.6‰ 29.8‰ 22.2‰ 4.98
7.0‰ 27.9‰ 20.9‰ 4.54
7.3‰ 24.8‰ 17.5‰ 4.17
7.3‰ 23.0‰ 15.7‰ 3.57
7.3‰ 19.9‰ 12.7‰ 3.24
6.9‰ 18.9‰ 12.1‰ 2.84
6.3‰ 18.3‰ 12.0‰ 2.72
6.2‰ 17.8‰ 11.6‰ 2.75
6.3‰ 18.2‰ 11.9‰ 2.24
,720 6.4‰ 20.9‰ 14.6‰ 2.63
,540 6.6‰ 22.3‰ 15.7‰ 2.87
,080 6.9‰ 20.2‰ 13.3‰ 2.42
,570 6.8‰ 19.9‰ 13.1‰ 2.35
,510 6.8‰ 21.0‰ 14.3‰ 2.20
,070 6.9‰ 22.4‰ 15.6‰ 2.42
,000 6.7‰ 23.3‰ 16.6‰ 2.59
,260 6.6‰ 22.4‰ 15.7‰ 2.31
,040 6.5‰ 21.6‰ 15.0‰ 2.25
,330 6.7‰ 21.1‰ 14.4‰ 2.17
,230 6.7‰ 19.7‰ 13.0‰ 2.01
,710 6.6‰ 18.2‰ 11.6‰ #N/A
,170 6.6‰ 18.1‰ 11.5‰ #N/A
,500 6.5‰ 17.7‰ 11.2‰ #N/A
,210 6.6‰ 17.1‰ 10.6‰ #N/A
,890 6.6‰ 17.0‰ 10.4‰ #N/A
,260 6.5‰ 16.6‰ 10.1‰ #N/A
,100 6.5‰ 16.0‰ 9.5‰ #N/A
,090 6.5‰ 15.2‰ 8.8‰ #N/A
下面是非正常年份,这里算到1961
12.0‰ 29.2‰ 17.2‰ 5.68
14.6‰ 24.8‰ 10.2‰ 4.30
25.4‰ 20.9‰ -4.6‰ 4.02
14.2‰ 18.0‰ 3.8‰ 3.29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这4年的非死亡率分别为 1958 千分之1.5, 1959千分之4.1
1960千分之14.9&&1961年千分之3.7
每个年份人数乘以非正常死亡率,4个年份加在一起& && & 得出大约1600万非正常死亡人数
某些人尽心竭力的为了扩大事实,把出生率也算成死亡人数了,问下这些人未出生的他是怎么死亡的?
那么那几年到底是什么情况?&&专门查了下资料,下面就是人祸!
1960年,安徽省和县、无为县出现灾荒,并
发生饿死人的事。周恩来写信给中共安徽省委
书记曾希圣,要求查明情况后复函
1995年国家统计局、民政部编《中国灾情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以下简称《灾情报告》)
1959年全国出现了“受灾范围之大,在五十年代是前所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每公顷等于1万平方米,合15市亩,计6.8650亿亩),成灾(收成减产80%以上为成灾)面积1373万公顷(《灾情报告》第378页)。其中成灾占受灾面积比例30.8%,与历年比并不高,但集中在主要产粮区,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区的旱灾,占全国成灾面积的82.9%,而且各种灾害交替出现,对粮食生长影响十分严重,本年1—4月,河北、黑龙江出现严重春旱,影响300万公顷农作物,黑龙江受旱达4—5寸深,为历史罕见。4—5月的霜冻造成华北、黑龙江50多万公顷农田受灾。与此相反从2——6月,南方三次出现洪涝灾害,珠江、长江、淮河流域洪水泛滥,造成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3—6月,东部沿海和华北地区又发生风雹灾害。进入夏季,旱灾、洪涝情况开始对移。
6—8月出现江淮流域的大旱灾,到7月下旬受灾面积达82.2万公顷,持续到8月上旬扩大到黄河以北和西南内陆,受灾面积达2276万公顷。7月下旬,河北、北京、黑龙江地区突降暴雨,山洪骤发,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
7—9月,东南沿海遭到5次台风侵袭,最高达12级,使120万公顷农田受灾。
本年灾害从受灾面积看已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更重要的是灾害种类繁多,在部分地区轮番发生。除旱灾、霜冻、洪涝、风雹外,还出现了建国以来不多见的蝗灾、粘虫灾、鼠灾。
本年全年成灾人口为8043万,超过年平均数80%以上,其中山东、湖北、四川各占1000万。本年春荒人口达9770万人(主要指缺粮人口,包括外流逃荒、营养病、破产度荒、卖送儿女、非正常死亡人口),相当于1949——1958年各年平均值的2.87倍。
1960年,继1959年大灾害后,全国大陆除西藏外又发生了建国后严重的,也是近百年少有的特大灾害,受灾面积达6546万公顷,成灾面积2498万公顷,受灾面积居建国五十年首位(《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第35页,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年版。以下简称《五十年汇编》)。主要灾害是北方为主的持续特大旱灾和东部沿海省区的严重台风洪水灾害。
l—9月,从去年秋天开始就缺少雨水的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华北、西北地区持续大旱,有些地区甚至300—400天未下雨,受灾面积达2319.1万公顷,成灾1420万公顷。其中山东、河南、河北三个主要产粮区合计受灾 1598.6万公顷,成灾808.5万公顷,分别达整个旱灾地区的 68.9%和 56.9%。山东、河南境内的黄河等河流都长期断流,济南地区的800万人生活用水告急。进入夏秋,旱灾扩展到江苏、湖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南方地区。整个大陆省区除西藏外旱灾面积达38.46万公顷,是建国五十年来最高记录。
6—10月,东部地区发生严重的台风和洪水灾害。5个月里台风登陆11次,高于以往平均数近两倍。台风过境时间高达10—20小时,高于往年平均数三倍以上(《灾情报告》第379页)。台风造成暴雨频繁,洪水泛滥,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江苏、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11省受灾993.3万公顷,直接死亡5000余人。山东部分地区30多天里降暴雨19次,平地积水3—4米。东北辽河、太子河泛滥,流量为有史以来最大,淹没辽宁、吉林等143.7万公顷,“鞍山、木溪等地区农田、村庄受到毁灭性打击”(《灾情报告》第378、379页)。
本年3—5、9月,东部和西北部发生严重霜冻灾害,波及21省区,受灾面积 138.1万公顷。3—9月,还发生了由南向北推进、波及,21省区的风雹灾害,受灾面积达392.26万公顷。
本年大灾害不仅面积超过以往,而且是在1959年灾害基础上连续发生,危害极大,成灾地区人口达9230万人,春荒人口高达12980万,相当于1949——1958年各年平均值的3.8倍。另一个特点是旱、洪灾同时发生,反差极大,一个省内,部分地区暴雨洪水泛滥,另部分地区持续干旱,给救灾带来复杂困难。
1961年,全国连续第三年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受灾面积6175万公顷,仅次于上年,为建国五十年来第二位。而成灾面积2883万公顷,为1994年以前最高(《五十年汇编》第35页),其中四分之一绝收(减产80%以上为绝收)。成灾人口 16300万,也超过了上年。本年春荒人口高达21800万,相当于1949——1958年各年平均值的6.4倍,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一以上。
从去年冬季持续到本年3月下旬,黄河、淮河流域1300万公顷农田遭受大旱,4—6月,旱情扩大到长江流域广大地区,年内全国旱区受灾面积达3784.6万公顷,成灾面积1865.4万公顷。其中河北、山东、河南三个主要产粮区小麦比去年低水平又减产50%,湖北有67万公顷农田受灾。倒塌损坏房屋504万间。4—6月,江南珠江、湘江、赣江、闽江流域两次普降暴雨,洪水决口,泛滥成灾,水淹10个县市城……7—8月,海河、黄河平原连降暴雨,发生严重水涝灾害,其中河北、山东部分地区灾情是百年未遇的,受灾面积达160万公顷,占播种面积54%,近100万公顷无收成。
到9月,灾区有60万公顷仍积水未退,聊城、沧州有3500个村庄被水包围,280万人断粮,沧州专区死亡人数占总人口 4.9%,7月下旬至8月,东北局部地区遭受暴雨侵袭,山洪暴发,冲入伊春市,交通、电讯中断,工厂停工。松花江流域7万公顷绝收。
8—10月,东南地区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安徽遭受台风袭击11次,其中12级以上占9次,是建国五十年里最多的(《灾情报告》第82页)。淹没 180万公顷农田,造成损坏渔船、倒塌房屋、冲毁海堤、死亡人数的损失都超过往年。“三年自然灾害”在建国五十年以来自然灾害史上是最严重的一次,高于任何一个时期。
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确实是建国五十年来范围最大、程度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最大自然灾害,确实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一个直接因素。全国受灾最严重的有10个省: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四川;前三名是山东、河南、安徽。(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编:《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歼10无忌 发表于
安徽省和县、无为县出现灾荒,然后蔓延全国,并且穿越时光倒流至59年,再往下倒61年。
有时候我都在怀 ...
请问阁下& &未出生他是怎么死亡的? 下面是人祸
来源自1995年国家统计局、民政部编《中国灾情报告》1995年出版
1959年全国出现了“受灾范围之大,在五十年代是前所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每公顷等于1万平方米,合15市亩,计6.8650亿亩),成灾(收成减产80%以上为成灾)面积1373万公顷(《灾情报告》第378页)。其中成灾占受灾面积比例30.8%,与历年比并不高,但集中在主要产粮区,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区的旱灾,占全国成灾面积的82.9%,而且各种灾害交替出现,对粮食生长影响十分严重,本年1—4月,河北、黑龙江出现严重春旱,影响300万公顷农作物,黑龙江受旱达4—5寸深,为历史罕见。4—5月的霜冻造成华北、黑龙江50多万公顷农田受灾。与此相反从2——6月,南方三次出现洪涝灾害,珠江、长江、淮河流域洪水泛滥,造成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3—6月,东部沿海和华北地区又发生风雹灾害。进入夏季,旱灾、洪涝情况开始对移。
6—8月出现江淮流域的大旱灾,到7月下旬受灾面积达82.2万公顷,持续到8月上旬扩大到黄河以北和西南内陆,受灾面积达2276万公顷。7月下旬,河北、北京、黑龙江地区突降暴雨,山洪骤发,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
7—9月,东南沿海遭到5次台风侵袭,最高达12级,使120万公顷农田受灾。
本年灾害从受灾面积看已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更重要的是灾害种类繁多,在部分地区轮番发生。除旱灾、霜冻、洪涝、风雹外,还出现了建国以来不多见的蝗灾、粘虫灾、鼠灾。
本年全年成灾人口为8043万,超过年平均数80%以上,其中山东、湖北、四川各占1000万。本年春荒人口达9770万人(主要指缺粮人口,包括外流逃荒、营养病、破产度荒、卖送儿女、非正常死亡人口),相当于1949——1958年各年平均值的2.87倍。
1960年,继1959年大灾害后,全国大陆除西藏外又发生了建国后严重的,也是近百年少有的特大灾害,受灾面积达6546万公顷,成灾面积2498万公顷,受灾面积居建国五十年首位(《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第35页,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年版。以下简称《五十年汇编》)。主要灾害是北方为主的持续特大旱灾和东部沿海省区的严重台风洪水灾害。
l—9月,从去年秋天开始就缺少雨水的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华北、西北地区持续大旱,有些地区甚至300—400天未下雨,受灾面积达2319.1万公顷,成灾1420万公顷。其中山东、河南、河北三个主要产粮区合计受灾 1598.6万公顷,成灾808.5万公顷,分别达整个旱灾地区的 68.9%和 56.9%。山东、河南境内的黄河等河流都长期断流,济南地区的800万人生活用水告急。进入夏秋,旱灾扩展到江苏、湖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南方地区。整个大陆省区除西藏外旱灾面积达38.46万公顷,是建国五十年来最高记录。
6—10月,东部地区发生严重的台风和洪水灾害。5个月里台风登陆11次,高于以往平均数近两倍。台风过境时间高达10—20小时,高于往年平均数三倍以上(《灾情报告》第379页)。台风造成暴雨频繁,洪水泛滥,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江苏、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11省受灾993.3万公顷,直接死亡5000余人。山东部分地区30多天里降暴雨19次,平地积水3—4米。东北辽河、太子河泛滥,流量为有史以来最大,淹没辽宁、吉林等143.7万公顷,“鞍山、木溪等地区农田、村庄受到毁灭性打击”(《灾情报告》第378、379页)。
本年3—5、9月,东部和西北部发生严重霜冻灾害,波及21省区,受灾面积 138.1万公顷。3—9月,还发生了由南向北推进、波及,21省区的风雹灾害,受灾面积达392.26万公顷。
本年大灾害不仅面积超过以往,而且是在1959年灾害基础上连续发生,危害极大,成灾地区人口达9230万人,春荒人口高达12980万,相当于1949——1958年各年平均值的3.8倍。另一个特点是旱、洪灾同时发生,反差极大,一个省内,部分地区暴雨洪水泛滥,另部分地区持续干旱,给救灾带来复杂困难。
1961年,全国连续第三年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受灾面积6175万公顷,仅次于上年,为建国五十年来第二位。而成灾面积2883万公顷,为1994年以前最高(《五十年汇编》第35页),其中四分之一绝收(减产80%以上为绝收)。成灾人口 16300万,也超过了上年。本年春荒人口高达21800万,相当于1949——1958年各年平均值的6.4倍,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一以上。
从去年冬季持续到本年3月下旬,黄河、淮河流域1300万公顷农田遭受大旱,4—6月,旱情扩大到长江流域广大地区,年内全国旱区受灾面积达3784.6万公顷,成灾面积1865.4万公顷。其中河北、山东、河南三个主要产粮区小麦比去年低水平又减产50%,湖北有67万公顷农田受灾。倒塌损坏房屋504万间。4—6月,江南珠江、湘江、赣江、闽江流域两次普降暴雨,洪水决口,泛滥成灾,水淹10个县市城……7—8月,海河、黄河平原连降暴雨,发生严重水涝灾害,其中河北、山东部分地区灾情是百年未遇的,受灾面积达160万公顷,占播种面积54%,近100万公顷无收成。
到9月,灾区有60万公顷仍积水未退,聊城、沧州有3500个村庄被水包围,280万人断粮,沧州专区死亡人数占总人口 4.9%,7月下旬至8月,东北局部地区遭受暴雨侵袭,山洪暴发,冲入伊春市,交通、电讯中断,工厂停工。松花江流域7万公顷绝收。
8—10月,东南地区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安徽遭受台风袭击11次,其中12级以上占9次,是建国五十年里最多的(《灾情报告》第82页)。淹没 180万公顷农田,造成损坏渔船、倒塌房屋、冲毁海堤、死亡人数的损失都超过往年。“三年自然灾害”在建国五十年以来自然灾害史上是最严重的一次,高于任何一个时期。
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确实是建国五十年来范围最大、程度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最大自然灾害,确实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一个直接因素。全国受灾最严重的有10个省: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四川;前三名是山东、河南、安徽。(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编:《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忙碌的蚂蚁3 发表于
请问阁下& &未出生他是怎么死亡的? 下面是人祸
来源自1995年国家统计局、民政部编《中国灾 ...
在1959 及1960 年的粮食征购率达高达39.7% 和35.%,远远高于其他年份。
比起饥荒中的城市和农村口粮不均,更离谱的是多征集上来的口粮,还有很大一部分用作了出口。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59年在全国性饥荒已经形成的情形下, 中国总共出口了22.61亿美元的物资, 其中粮食出口了415.75万吨, 比1958年整整高出127.41万吨, 这个粮食出口量直到1985年才被超过。
,日上午,周向阿尔巴尼亚贵宾介绍,从1950年到 1964年底,我国对外援助金额达人民币108亿元。已经使用的援助金额中,又以1960年至1964年的5年中,即我国最困难的时候用得最多。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由于浮夸风引起粮食虚报增产,在1959 及1960 年的粮食征购率达高达39.7% 和35.%,远远高于其他年份。
比起饥荒中的城市和农村口粮不均,更离谱的是多征集上来的口粮,还有很大一部分用作了出口。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59年在全国性饥荒已经形成的情形下, 中国总共出口了22.61亿美元的物资, 其中粮食出口了415.75万吨, 比1958年整整高出127.41万吨, 这个粮食出口量直到1985年才被超过。
&&日上午,周向阿尔巴尼亚贵宾介绍,从1950年到 1964年底,我国对外援助金额达人民币108亿元。已经使用的援助金额中,又以1960年至1964年的5年中,即我国最困难的时候用得最多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本帖最后由 忙碌的蚂蚁3 于
12:53 编辑
歼10无忌 发表于
在1959 及1960 年的粮食征购率达高达39.7% 和35.%,远远高于其他年份。
比起饥荒中的城市和农村口粮不均 ...
去看河南人民网去& &&&重灾区& && &比你写的仔细的多& &
为毛你们把灾情给集体抹杀掉?& & 这就是你们的真实?&&你们的真相?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歼10无忌 发表于
党史第二卷只是提到那年人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一千万人口。
以前每年增加几百万人口,到59年到 ...
不增反减,明白了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灾荒最严重的时候,出口的粮食如何解释?难道为了工业化这点粮食也要出口换外汇?
大跃进和浮夸风又带来了多少工业化成就?
还有台湾带去黄金白银珠宝不过当时市值5亿美刀。
毛时代TG对外援助远远超过100亿美刀。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忙碌的蚂蚁3 发表于
去看河南人民网去& &&&重灾区& && &比你写的仔细的多& &
为毛你们把灾情给集体抹杀掉?& & 这就是你 ...
出口的粮食粮食和援助的资金能供应多少人食物需求?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灾荒最严重的时候,出口的粮食如何解释?难道为了工业化这点粮食也要出口换外汇?
大跃进和浮夸风又带来了多少工业化成就?
还有台湾带去黄金白银珠宝不过当时市值 5亿美刀。
毛时代TG对外援助远远超过100亿美刀。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超大游击队员
dersary 发表于
这事究竟谁该负责?总所周知,WG是毛发动的,改革开放后已被彻底否定,反正建国以来所有的错误现在全都扣在 ...
太祖就是超人,也不可能一个人搞WG.
让他背黑锅,是死人再利用,甩脱包袱,维护合法性.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歼10无忌 发表于
出口的粮食粮食和援助的资金能供应多少人食物需求?
请问你们既然考证怎么多& && &为什么唯独把灾情给考证没有了?
请阁下回答下& && &是你们不想让别人知道? 还是其他目的?
关于为什么有“余量”出口,人民网站给你解释的非常清楚了!
除非你逻辑有问题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kono 发表于
灾荒最严重的时候,出口的粮食如何解释?难道为了工业化这点粮食也要出口换外汇?
大跃进和浮夸风又带来 ...
逻辑没问题的话& && &里面其实解释的很清楚了& &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忙碌的蚂蚁3 发表于
请问你们既然考证怎么多& && &为什么唯独把灾情给考证没有了?
请阁下回答下& && &是你们不想让别人知 ...
你睁大眼睛看一看,河南是不是能代表全国?!
你再看一下 “1958年,全省的粮食实际上只有140.5亿公斤,而河南省委竟然把它吹估为351亿公斤,最后导致了全省性高征购。”
这种是天灾还是人祸?!!
再看看全国--由于浮夸风引起粮食虚报增产,在1959 及1960 年的粮食征购率达高达39.7% 和35.%,远远高于其他年份。
这是天灾还是人祸?!!!
大批由高征购率从农民肚子里面刮出来的粮食大量出口。这个事天灾还是人祸?!!!!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歼10无忌 发表于
由于浮夸风引起粮食虚报增产,在1959 及1960 年的粮食征购率达高达39.7% 和35.%,远远高于其他年份。
下面虚报产量但自然灾害受到的损失没有报上去& && &周恩来1960年写信给中共安徽省委
书记曾希圣这个事件恰好就证明了隐瞒不报的这个事实& &
另个旁证&&
问题为什么你们考证这么多,为什么单独把这些给考证没了?&&是不是把这些考证没了就可以完全让太祖一个人把这个黑锅给背了呀?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歼10无忌 发表于
你睁大眼睛看一看,河南是不是能代表全国?!
你再看一下 “1958年,全省的粮食实际上只有140 ...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紧急救灾措施
作者:尚 长 风 发布时间: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4期
  “大跃进”运动失败后,出现了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全国工农业总产值 大幅度下降,全国粮食产量由1958年的4000亿斤,下降到1959年的3400亿斤,1960年又下 降到2870亿斤,低于1951年产量,1961年略有回升仍只有2950亿斤。  [1]  粮食、食油、肉蛋等 供应持续极度紧张,形成了全国性饥荒。严重的局势教育了全党。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 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全党用最大的努力坚决纠正各种 “左”的偏差,组织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深入农村,向基层干部和农民宣读、解释,同他们一道 为纠正错误、落实政策、扭转困难形势而奋斗。同时,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救灾措施。 
  (一)紧急调运和进口粮食,应对粮食危机 
  1960年上半年是饥荒最为严重的时期。据统计,1960年9月底全国82个大中城市的库存 粮食还不到正常库存的1/3。当时大量调出大米的江西省南昌、景德镇、赣州、九江4个主要 城市,也处于日调日销的局面。  [2]  面对全国的普遍饥荒,1960年中央接连发出指示,指导紧急 调运粮食。为了应急,搞了“以早济晚”和“以晚济早”的季节性调剂,即每年夏秋季节, 先把南方收获较早的小麦、早稻等调运到东北,接济东北秋粮下前的市场供应;然后,又在冬 春季节里,将东北晚熟粮食返调给关内缺粮地区度过春荒。  [3]  针对一些粮食调出地区的担心, 中央表示“中央对调出地区是十分关切的,对于那些在七、八、九月份周转困难的地区,到 那时候一定会千方百计地给予支援。现在重要的是务必请这些地区首先把粮食调出来,使中央 能够回旋得开。”  ①  为了加快粮食周转调运,中共中央于1960年成立了由李先念负责的中央粮 棉油调运指挥部,规定铁路、汽车的货运都要服从粮食的紧急调运任务。1960年上半年动用 了各种运输工具为运粮服务,包括1540辆军车  ②  ,还进口了1200多辆汽车专门用于运粮。  [4]据不完全统计,1960年参加运粮群众达5700多万人次、畜力310多万次、民间运输工具470 多万车次、30多万船次。  [2](pp.271,272)  经过艰苦努力,粮食调运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在最紧张的 1960年,从南方11个大米产区调出粮食90.6亿斤,其中有72.8亿斤是挖用库存调出 的。  [2](p.122)  1960年7月至1961年6月,从山区到平原,从支线到干线,把历年积压在山区的 “死角粮”、“难运粮”42亿斤运了出来,把“死粮”变成了“活粮”,有力地支持了城镇、工 矿区的粮食供应。  [2](p.273)  除了大量调动偏远地区库存以外,1961年和1962年省间季节性调剂 的运量占省间总运量的12.3%,其中1961年吉林、黑龙江两省由于季节性调剂,增加省间运 量26.3亿斤。  [2](p.122)  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粮食调出省实在无粮可调,调拨计划的完成情况并 不理想。到1960年11月,经过多方努力,仍然没有完成粮食调运计划。
  为了缓解粮食紧张的局面,国家还采取了进口粮食的办法。1960年12月,国务院财贸办 公室经过推算,认为到1960年底粮食实际亏欠可能在15亿斤左右,“最大的危险是明年3月 到6月,许多地区和若干大中城市可能脱销,发生乱子。” ① 为此,周恩来、陈云等人多次研 究调配方案。12月30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进口粮食,能进多少就进多少,我 以为要‘吃饭第一,建设第二'”  [5]  ,得到中央赞同。粮食主要是从加拿大、澳大利亚订购。 但1961年上半年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宣称本国遭灾,放出卖粮不能延期付款的消息,还要 涨价。 ② 1961年8月,陈云经毛泽东同意,决定通过法国转口购买美国粮食。[6]经过努力,从 决定进口到第一船进口粮运到天津只用了一个月时间。  [7]  “日以前抢运到国内 215万吨(43亿斤),用在‘刀口上',避免了京、津、沪、辽和重灾区粮食脱销的危险。” ③  日到日粮食年度,共进口粮食117亿斤。 ④ 年,每年 进口粮食500万吨左右。
  为了筹措外汇,保证粮食进口,国家不仅尽力组织农副产品和工矿产品出口,还大量出售 黄金和白银。日,国务院财贸办公室提出动用国家金银储备,出口黄金41万 两、白银14000万两 ⑤ ,2月7日中央批准了该计划。1962年2月,中央又批准出售黄金95万 两、白银2000万两(价值1.31亿美元)。 ⑥ 中央还决定,减少粮食以外其他物资的进口。规 定进口次序是:粮食;化肥、农药、药品、油脂;用于加工成品出口的原料和化工材料;政治 照顾性的物资;橡胶、石油、铜、铝、钢材、尖端技术和国防所需器材、工业设备等。 ⑦ 此 外,中央还不惜承受巨大的政治压力,断然决定停止还债性质的粮食出口。1960年12月,中 央决定,对苏联的出口额由1960年的预计31.9亿卢布减为22.2亿卢布。粮、棉、油等主要 农副产品基本不给,但日用工业品和矿产品大体照旧。对东欧国家的还债粮、油也予以缓 还。 ⑧ 那种中国政府在三年困难时期漠视生命、增持黄金储备、出口粮食以发展军工业的说法 是缺乏根据的。 
  (二)保护农民利益,大幅度减少粮食征购,同时提高粮价,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受 “浮夸风”影响,不少地方虚报粮食产量,导致了超额征购。年三年粮食 平均征购数占粮食总产量的34.4%。其中1959年粮食征购数占粮食总产量的39.6%。而正常 年景,粮食征购数仅占粮食产量的20%多。  [1](p.410)  据国务院财贸办公室估计,“粮食,1958、 1959两年大约多收购了贸易粮200亿斤到300亿斤”。 ① 尽管后来加大了粮食返销农村的力度, 1959年、1960年的净收购率还是高于常年。因此,在农村遇到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度减产时, 超额征购就使农村缺粮的情况更加严重。针对农产品收购“估产偏高,任务过大,分配过 头”、“粮食部门和商业部门采购过多”的“左”倾错误,国家着手减少粮食征购。1961年1 月15日,中央要求“在规定国家农产品收购任务的时候,应当注意给农民留下必要的自用 量”。 ② 据统计,日到日粮食年度,征购粮食的实际数是679亿 斤(贸易粮 ③ ,下同),比庐山会议确定的当年计划征购数717.5亿斤减少38.5亿斤,比上一 个粮食年度实际征购数837亿斤减少158亿斤,折合原粮 ④ 190亿斤,全国平均每个农民少缴 售30多斤,相当于每人1个月的口粮。 ⑤
  国家还大幅减少全国农业税的征收任务。分别在1960 年、1961年两次调整农业税征收, 至1961年,农业税已由1958年的388亿斤降低到215亿斤(正税,细粮,下同),1961年由 于照顾灾区,农业税实际只征收194亿斤。 ⑥ 此外,国家还向农村返销了大量粮食。1959~ 1961年三年平均每年返销农村的粮食为364.4亿斤,占这三年平均征购量的34.4%,比1957 年增加81亿斤。  [2](p.108)  此外,中央还对“反瞒产”运动的错误予以彻底纠正。当时,部分地 区的社队在大队统一管理的粮食仓库之外还有粮食“小仓库”,有人主张把它追查出来,归入 国库,或者征购其百分之五六十。中央坚决阻止了这种做法,认为这部分粮食“应该听任群 众的决定。上级机关要公开宣布,国家保证不把这部分粮食上调,也不再增加征购任务”。 ⑦ 
  为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成立以陈云为首的粮价问题小组,研究提高粮价问题并提 出报告。粮价问题小组提出的办法是:1961年夏收起,全国粮食收购价平均提高20%,连同 1960年已经实行的对主要产粮区的加价奖励全国平均5%,共计提高25%,预计提价以后, 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将增加65亿元到75亿元左右。同时,建议粮食销价暂不提高。 ⑧ 中央 于日批准了该报告。国家还相应提高了其他农产品的价格。据统计,1962年与 1957年相比,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平均提高32.3%,其中粮食提高36.1%,经济作物提高 14.7%,畜产品提高31.6%,其他农副产品提高40.9%。  [8]  国家还对多产粮食和多提供商品粮 的人民公社、生产队给予奖励。 ⑨ 日,中共中央又决定,生产大队向国家每出售 1500斤贸易粮,奖售布15尺、纸烟3条、胶鞋1双。超产超购的粮食按粮食价款全额奖售工业品。 ① 由于实施了减少征购、增加进口、提高粮价和奖售农产品等几项重要政策,提高了农 民种粮的积极性。日到日粮食年度,国家粮食周转库存增加17 亿斤,改变了前几年一直下降的趋势。 ②
  (三)压缩精简城镇人口,支援农业战线 
  由于“大跃进”运动中新建了一大批工矿企业,从农村大量招工,“城市人口猛增了3000 多万”  [9]  ,城市对粮食的需求激增,加剧了粮食紧张的局面。鉴于城市粮食销售量增长过快, 早在日,中央已发出指示,要求压缩城市人口下农村。全年平均压缩300万 人。 ③ 当时,对于是否需要这样做特别是压缩的力度存在不同认识。陈云在1961年5月的中 央工作会议上,精辟地分析了动员部分城市人口下乡的重要性。他说:“工人头一年下去,每 人每年一般可以少供应一百五十斤粮食,下去一千万人就是十五亿斤,两千万人就是三十亿 斤。这是第一年的差别。更显著的差别还在第二年。原来家在农村的工人回了老家,原来家在 城市的工人到农村安家落户,参加集体生产和分配了,加上自留地有收成了,他们就不要国家 供应粮食了。这样,下乡一千万人就可以少供应粮食四十五亿斤,两千万人就是九十亿 斤。”  [10]  中央工作会议采纳了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市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 九条办法》,要求当年内减少城镇人口1000万人,三年内减少2000万人以上。[11] 1962年5月, 中央政治局常委工作会议后,决定进一步缩短工业生产建设战线,大量减少职工和城镇人 口。  [12]  据统计,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全国职工减少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 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2800万人。  [13]  城市粮食销量相应下降,“城镇非农业销售由1960年的 631亿斤,压缩到1962年的470亿斤,减少161亿斤”。  [2](p.118) 
  大量精简职工、城镇人口,减少了粮食销量和粮食征购量,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这不仅有 效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局面,而且有利于加快农业的恢复。 
  (四)全国上下节衣缩食,压缩口粮,大搞“瓜菜代”
  在粮食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只有普遍地降低口粮标准才能最大限度减轻饥荒灾害,保存生 命。三年困难时期,国家建立了有效的票证供应制度,通过平均分配有限的生活必需品,尽力 保证人民的最基本口粮标准。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压低农村和城市的口粮 标准的指示》,要求“农村的口粮标准必须降低。淮河以南直到珠江流域的地区,应当维持平 均每人全年原粮三百六十斤,遭灾的地方应当更低些”,“淮河以北地区的口粮标准,应当压 低到平均每人全年原粮三百斤左右,东北等一部分严寒地区可以稍高一点;而各省的重灾区, 则应当压低到平均每人三百斤以下。各地社办企业的职工和事业单位的人员口粮应当同本社一 般农民的标准完全一样,不能提高”。该指示还提出:“城市供应标准也必须相应地降低。除 了高温、高空、井下和担负重体力劳动的职工以外,其余的全部城市人口,每人每月必须压低 口粮标准两斤左右(商品粮)。”  [14]  9月23日,中共中央又发出指示,把直辖市、省辖市和县 城等城镇居民每月的食油定量分别从10两、7两和4两压低到7两、5两和3两。  [14](p.586)  为了 渡过难关,要求全国上下同甘共苦,国家提出口号“工农兵学商,一齐来度荒”。中央严令, 所有在农村的干部,包括县委(干部)在内,口粮标准必须和农村一样。地委(干部)以上,包括中央机关在内,也应当降低供应标准,严禁任何干部“走后门”取得特殊供应。  [15] 
  尽管如此,仍有地区达不到最低标准。中央、地方对依靠代食品缓解粮食紧张问题寄予很 高期望。所谓“瓜菜代”,就是瓜果、蔬菜和代食品。由于瓜果、蔬菜生长期一般大大短于粮 食生长期,而代食品的生产又不受土地面积和生长期的双重限制,历代救荒都借助于“瓜菜 代”。1959年,黑龙江阿城县“普遍推广了玉米先煮后磨、再蒸的食用增量法,还创造出高 粱、大米等食用增量法”,该县还使用苞米瓤子、高粱壳子等生产代用饲料。 ①
日,中央将这一经验批转全国。1960年,粮食短缺情况更加严重。3月18日,中央在关于加 强公共食堂领导的批示中强调:“用植物秸、杆、根、叶大制淀粉,是一项大发明,全国一切 公社,都应推行。” ② 8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 示》,要求切实计划用粮、节约用粮。口粮标准要从低、其他标准也要从低;同时,大搞瓜 菜,大搞副食品,大搞代食品和代用品。  [14](p.523)  这两个决策简称为“低标准、瓜菜代”。11月 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号召“立 即动员广大群众,开展一个大规模的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同时,中央成立了周恩来为首 的五人领导小组,并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要求地方各级党委也仿照中央的办法,结合具体情 况,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对这一运动的具体指导。 ③ 各地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据统 计,湖北省在1959年11月至1960年6月,灾区群众种植蔬菜974万多亩,采集代食品40亿 斤。  [16]  在1960年秋收秋种基本结束时,安徽省委即指示和布置全省各地安排40%的劳力广泛 采集农作物副产品和各种野生植物,开展大规模的“小秋收”运动,全省投入达400余万人, 采集各种代食品折合原粮7亿多斤。  [17]  山东省开展了大积干菜运动,到1960年2月全省共积 下干菜43亿斤,每人平均80余斤。全省还积极开展了节约用粮和大搞代食品的运动,利用多 种植物的秸、秆、叶等制出淀粉2亿余斤,既作口粮,又作饲料。 ④ 1961年,山东省“全省受 灾社队集体采集代食品4.56亿公斤,种越冬菜79万亩”。  [18]  从效果看,粮食食用增量法是经 过多次蒸、煮,使粮食体积膨胀加倍,不仅实际成分没有增加,营养还有损失。代食品有的直 接食用,有的则通过发酵、萃取等加工方法,将不可直接食用的农作物杆、根、壳以及各种野 生植物加以转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面对极端困难时的顽强精神。
  (五)加大对重灾区的救济工作
  对于重灾区,国家投入大批财力、物力进行救济。
  一是大幅度提高救济款支出。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收入巨幅下降,包括行政费、军费在内 的各主要开支均相应大幅下降,而国家的各类救济款支出却大幅上升。1961年国家财政收入 由1960年的572.29亿元下降到356.06亿元,但是抚恤和社会救济费则由1959年的4.41亿 元、1960年的7.94亿元上升到1961年的10.09亿元。  [19]  从1960年到1963年,国家共发放农 村社会救济款4.8亿元,超过了年发放救济款的总和。  [20] 
  1959年9月,内务部副部长王子宣在内务部救灾座谈会上指出:国家每年拿出五六亿用 于民政工作。对民政事业费,党和国家是非常关照的。国家压缩其他经费,但并不压缩我们的经费;我们提出的需要,中央没有不批准过。各省要求的救济款,我们也如数拨给。[21]  关于救 灾款的具体用途,内务部部长钱瑛提出:一部分钱买粮,一部分钱解决群众住房,再一部分治 病、穿衣,除此以外,再作些其他的补助,如家具等在非常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给点补助。  [22]  各 地一般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救灾款的用途。根据对河南省5个大队的调查,用于口粮的占 38.8%,买盐的占5.5%,买菜的占1.74%,买煤的占13.1%,治病的占14.6%,解决衣被 的占17%,修盖房屋的占1.66%,其他占7.6%。  [23] 
  二是保证灾民基本口粮。各级政府前期对公共食堂取消粮食供给制,执行“计划用粮, 节约用粮,以人定量,节约归己”的新办法 ① ;后期主要是强化对灾区粮食的基本保障工作, 在灾区执行灾歉减免和先留后购的粮食征购政策。1960年1月,中央在主动增加对灾区统销 粮食十几亿斤的情况下,又根据各省要求,计划增加38亿斤,再加上拨给商业部的饲料粮6 亿斤,总共计划增加44亿斤。 ② 年全国粮食统销指标由原定的873亿斤提高为917 亿斤,1960年2月又决定提高为960亿斤。 ③ 对灾区的口粮安排情况,内务部强调必须不断地 摸底排队,做到经常心中有数,“不怕标准低,就怕口粮断”。对安排情况不十分清楚的地方 要深入检查,对反映缺粮断粮问题的报告和群众的来信来访,必须及时地派人进行检查,必须 如实地向上反映情况,绝对不允许采取官僚主义的态度。  [24] 
  三是派大批医务人员深入灾区救死扶伤,抢救生命。由于长时间的营养不良,很多灾民患 上浮肿病等,有的地区传染病爆发。为了抢救病人生命,党和政府紧急抽调大批医务人员下到 各个灾区,除了利用已有的医院、卫生所,还大量建立临时的医疗站点抢救患者。由于患者 多,医务人员少,各地尽可能地把妇女队长、统计员组织起来加以短期训练,使他们掌握简单 易行的治疗知识,作为医生的助手。有的地区从机关、厂、矿、农村青年中抽调人员做护理工 作。有的医疗站派出病情情报员,以查清灾民的健康状况、加强对分散疗养的患者的治疗。在 河南信阳,从1959年11月起,从省、地区(市)、县三级机构共抽调医务人员8万多名,组 成巡回医疗队,设立疗养病院(浮肿病院)收治病人,到灾区无偿为群众治病,免费供应价 值1725万元的各种药品。  [25]  经过努力,到1961年底河南省基本上控制了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年间,“四川省人民政府成立了除害灭病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一领导和督促各 地人民政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治疗。水肿病人较多的地方,以公社为单位,有 的还以生产大队为单位,成立临时肿病医院,对危重病人实行集中治疗,给以一定糖、油、细 粮照顾。”  [26]  安徽各灾区也广泛设立临时浮肿病医疗站,增派大批医务人员深入灾区,分片包 干负责,采取集中治疗和送药上门以及单设食堂增加营养办法,大力抢治。比如,1960年底 灵璧县有520名浮肿病人,已有450人在集中治疗,县委又拨发2000斤红糖制作食品,病人 每天1斤主粮中调剂半斤黄豆,并供给新鲜蔬菜,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17]  其他重灾省份也 都建立临时医疗站点。在灾区治疗一般是由政府通过救济支付费用。建立大批浮肿病人临时救 助站是抢救灾民生命的有效举措,在三年困难时期,据查,仅河南省就建立了超过2万个浮肿 病人临时救助站,收治患者360多万人次。  [25](pp.189,190)  粗略估计,全国至少建立了10万个以上 这样的医疗站点,这在人类救灾史上也是空前的,为在危急时刻挽救大量生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六)几点经验和总结
  正是由于采取了上述五个方面的紧急救灾措施,到1962年,农村情况显著改善,浮肿病、 非正常死亡基本消除。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些紧急救灾措施的经验进行总结:
  一是全党全国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共渡难关,是战胜灾害的保证。在救灾时期,从中央 到地方,党和国家各级干部保持了廉洁作风和严格纪律。最高领导人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减少 口粮,不吃肉蛋。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和单位都能够在中央统一指挥下,互相帮助,互相协作, 服从大局,不搞本位主义。这种平等作风和协作精神增强了国家的反危机能力,对稳定人民情 绪、保持社会基本稳定、渡过难关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薄一波所指出的:“党的各级领导人 保持普通劳动者面貌,党员和群众同甘共苦,是纠正错误、战胜困难的重要一环。”  [27] 
  二是救灾工作应当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发扬民主作风。年的救灾工作虽然取 得了相当大成效,但是不少地区仍然出现了非正常死亡现象。这其中最深刻的教训就是没有及 时地、完全地汇报灾情。特别是1959年庐山会议后,错误地发动了“反右倾”运动,破坏了 民主集中制原则,助长了“浮夸风”。有些干部“不敢主动地去了解灾情,也不敢实事求是地 向党委和上级业务部门反映灾情,恐怕被认为是右倾”。  [28]  1959年,春荒人口达9000万人, 内务部向上反映时遭到批评,说是“给彭德怀送了炮弹”,钱瑛被迫做了检讨。  [29]  在农村缺粮 最严重的1960年上半年,局部地区还错误地进行了“反瞒产私分”运动,使救灾工作被延误 了一年,错过了最有效时机。而当1960年党和国家发现和正视严重错误、开始恢复实事求是 原则时,救灾工作才成为重中之重。1961年农业成灾面积和完全无收面积都大于1960年,  [24]   但非正常死亡人口数却大为减少。  [30] 
  三是必须把防灾放在救灾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完善救灾工作的体制、机制。在1958年的 “大跃进”运动中,有些人盲目乐观,认为在“大好”形势下短期内可以消灭灾荒,放松了救 灾工作,中央和许多地方的救灾机构也取消了,造成了当灾荒高潮来临之时准备不足,增加了 抗灾救灾的难度。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人类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做好同灾荒作 斗争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推动救灾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进程。
  经过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党和国家深刻地汲取了沉痛的教训。 1965年毛泽东提出了“备 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予以坚持。从那以后,国家历史上再 也没有出现人为忽视灾情的严重情况。 
  [参引文献] 
  [1]农业部计划司编《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146页。
  [2]《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7页。
  [3]杨少桥:《为民食竭尽心力》,《怀念李先念同志》编写组《伟大的人民公仆 怀念李先念同志》,中央 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50页。
  [4]刘明钢:《周恩来抗荒》,《党史纵横》2008年第4期。
  [5]《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1页。
  [6]《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1 页。
  [7]唐正芒:《陈云与困难时期的粮食进口》,《党史天地》2007年第10期。
  [8]《当代中国的农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202页。
  [9]钟文:《百年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04页。
  [10]《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页。
  [1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年版,第412页。
  [1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62页。
  [13]蒋永青:《陈云在“大跃进”后关于恢复农业的几点思考与对策》,《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1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567~569页。
  [15]《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选编》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345页。
  [16]《湖北省志·民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7页。
  [17]《生产救灾工作材料》,日,民政部档案121--Y-。
  [18]《山东省志·民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1页。
  [19]《中国财政年鉴·2000》,中国财政杂志社2000年版,第396、402页。
  [20]孟昭华、王涵编著《中国民政通史》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4页。
  [21]《王子宣(内务部)副部长在救灾工作座谈会上的总结发言(记录)》,日,民政部档 案131--Y-。
  [22]《内务部第163次部务会议纪录》,日,民政部档案 131--Y-。
  [23]《河南省民政厅许仁安付厅长在救灾工作座谈会上的汇报摘要》,1960 年4月12日,民政部档案131- -Y-。
  [24]《关于做好救灾工作的报告》,1961年 10月7日,民政部档案馆131--Y-。
  [25]《河南省志·民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189页。
  [26]《四川省志·民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7页。
  [2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7页。
  [28]贵州省民政厅:《关于救灾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草稿)》,日,民政部档案131- -C-。
  [2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大事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
  [30]《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第103页。 
  [责任编辑:叶张瑜]
  [作者简介] 尚长风,博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00102。
    ①  《中央关于坚决完成粮食调拨任务,继续抓紧安排人民生活度过春荒的通知》,日。  ②  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关于紧急调运粮食的几项措施的报告》,日。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歼10无忌 发表于
你睁大眼睛看一看,河南是不是能代表全国?!
你再看一下 “1958年,全省的粮食实际上只有140 ...
请你睁大眼睛& && &&&把同时期的全国灾害情况也贴出来! 为什么你们给考证没了? 周60年亲自写信给安徽省书记是不是证明下面的隐瞒不报?
为什么你们全部都给考证没了?
是不是这样就可以让这个黑锅全部扣在太祖头上? 不扣黑锅你们干嘛呢? 还原历史? 你们把这些关键证据都给考证没了,还原的是什么P历史?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歼10无忌 发表于
有心网友把那三年各县志做一一统计,也得出了比较详细可靠的数据。《百余份地方志抽样调查揭示真实的三年 ...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dersary 发表于
这事究竟谁该负责?总所周知,WG是毛发动的,改革开放后已被彻底否定,反正建国以来所有的错误现在全都扣在 ...
太祖太祖。。诶·~~~~~~最烦的是什么都不说直接黑的人。。。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年全国干旱灾害探讨述评
作者:徐海亮 发布时间: 来源:国史网
  一、灾害状况与灾情概述
  1.灾害状况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全国性旱灾,从气象、水文、农业、民政和统计部门记录的原始资料文献看,这是建国以来第一场连续多年的干旱灾害。按照国家气象局分析发布和出版的权威性资料文献[1],水利部统计归纳的资料和研究出版的专著[2],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汇编的《中国灾情报告》[3],概括其记载、归纳与研究,陈述于下:
  按《中国灾情报告》记载,1958年,“为近30年未有的大旱”,1959年,“受灾范围之大在50年代是前所未有的。”[4]刘颖秋主编的《干旱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影响研究》认为,“是新中国成立10年来旱情最重的年份”。[5]
  《中国灾情报告》认为1960年持续旱情扩大:“……除西藏外,大陆各省区旱灾面积高达3812.46万公顷,为建国以来最高记录”;“本年灾情是建国后最重的,也是近百年少有的……”是年大旱,除黄河外,还有不少河流断流……1961年,旱情持续,东北局部、西北大部、黄淮、长江流域、西南北部降水偏少2-6成,局部地区偏少6成以上,依然是全国较大范围持续干旱的一年。[6]
  人们习惯上将这几年的灾害称为“三年自然灾害”,实际上从干旱灾害发生、发展,延伸和转移看,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干旱灾害,前后延续了五年。时间上,以1959年夏秋至1960年夏黄河流域、西南、华南为主,1961年春夏秋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连续干旱为主;以及 1962年春夏、夏秋的华北黄河流域、东北的干旱。
  2.年的干旱在建国以来干旱灾害长序列里的地位
  成灾统计居于首位。
  受灾与成灾面积是衡量灾害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干旱这一黑箱系统产出结果。长系列来看,它是气象降水、气温-蒸发、土壤含水量、作物需水、田间持水诸多要素交互作用的综合反映。在年的长时期内,“全国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hm2的有23年,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hm2的重旱年有12年,成灾面积超过1500万hm2的大旱年有5年,按成灾面积大小,依次为:1961年、1978年、1960 年、1988年和1989年……受旱率超过15%和成灾率超过5%的有15年,包括1972年、1976年及年、1978年-1982 年和1985年-1989年等3个连续年段。受旱率超过20%和成灾率超过10%的有6年,分别是1960年、1961年、1978年、1986年、 1988年、1989年”。可见,仅按成灾面积统计,年在该长序列中,成灾面积名列前茅,而在建国初期17年(年)的统计里,该时段的受旱面积、成灾面积、粮食减产量、受旱人口的统计数值,则更居于首位(见图1)。[7]
  中国农业旱灾的长时期(年)变化中,“受旱面积的7个高峰期为年、1972年、 年、年、年、1997年、年,均在3000万亩以上。几个受旱超过4000万亩的严重干旱年,如1959年、1960年、1961年、1978年、1986年、1988年、1989年、1991年、1992年、1999年、 2000年、2001年均出现在上述高峰期”。[8]
  由国家气象局主持的重大课题《中国气候和环境演变》[5]中“极端气候与环境灾害对水资源的影响”条,也谈到在年:“全国旱灾成灾面积接近或超过hm2的有15年,包括1972年、1976年及 年、年和年等3个连续严重干旱年”[9](参见图2)。
  图2      年全国历年受旱、成灾面积序列
   “年,我国遭受连续三年少雨干旱,灾情十分严重”[10]。这是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在40年后,对这次干旱灾害的冷静而简要的权威性评价。在水利系统的有关重大自然灾害的统计和专著中,也始终确认这几年的干旱灾害的严重性。
  二、年全国干旱灾害天气背景的回顾与评价
  根据长系列旱涝灾害变化规律, 年干旱灾害有其宏观的天气背景。
  1.夏季降水变异的背景。
  夏季降水直接地影响着当年秋季农业收成和秋播。从夏季旱涝特征看,建国初期的、1959、 、年都属于1类为北方型,主要雨带位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盛产粮食的江淮流域大范围少雨,梅雨偏弱,出现明显伏旱。从我国夏季雨型的变化规律,认为50到60年代末,以1类的北方型为主。本文研讨的连续干旱灾害,就处于这样的大背景下。此外,夏季季风强度指数与降雨雨型关系密切,从统计看,夏季季风强年依次为、、、、、 、、1977年,研究时段的几个重旱年都在此列,而且观察后来导致重旱的、1994年,也均属季风强年。再次,夏季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北,长江及中间地带易少雨,盛夏出现伏旱,如、、1994,研究事件也有两年在此列。此外,当青藏高原位势高度偏高时,有利于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和东亚夏季风偏强,导致1951年以后,以北方类型降雨占优势,该系列干旱事件处于这一阶段。
  印度低压偏强时,夏季多雨区将位于黄河以北,而江淮、西北将可能干旱少雨,如1959年8月,1961年到 1964年,印度低压由弱转强,趋于最强劲,而系列干旱事件,就发生在这个转强的时段。[11]
  2.秋季和冬季季风变异。
  秋季和冬季季风气候变化,也关系到当年或次年的冬半年降水模式,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次年夏季农业收成,以及长江流域早中稻生长。对热带太平洋海温与东亚冬季风异常关系的研究[12]认为,前期秋季海温异常偏高,未来冬半年东亚冬季风将异常偏弱,反之,未来冬春的半年东亚季风将显示偏强。而东亚冬半年,也即该年冬次年春季,其冬季季风强弱,往往影响到跨年度的冬春连旱。年秋季西太平洋暖池统计资料显示:某年与太平洋海温关联的冬季风较为强劲,该年春或上年冬,(或者该年冬半年)出现较大范围的干旱,如、、、、 、年。本文研究时段的连续干旱灾害,恰恰发生这种冬季风较为强劲的年际。
  对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与长江黄河流域汛期降水关系的研究认为,年长江中游少雨区,对应高原的少雪年;黄河流域6月降水等级偏少的年,也对应高原的少雪时段。高原降水积雪,自然也是与冬季风强弱相关的。
  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主要农业区遭受的干旱灾害,也处于这一青藏高原少雪阶段。干旱有着较为宏观的天气气候背景。[13]
  2.印度高压撤离早晚的影响与其他物理因素。
  陶诗言院士指出印度高压撤离时空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6月突变的关联,由此,后人的研究认为,印度高压平均撤离期是6月的第2候,最早是5月第4候,而59-61年干旱背景中,年该高压撤离时间分别为6-4、6-6、6-2,相对均值较晚,59年则是1955-95年中最晚的一年。研究认为:“初夏季节转换晚时,我国汛期降水偏少,其中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地区偏少的可能性更大”[14]。本研究时段正好符合这种宏观的规律。
  此外,厄尔尼诺现象与中国东部降水类型似有较为显著的关联。年代资料统计,厄尔尼诺发生年,7月降水类型多为2型、3型,而 年的夏季降水模式为1型,我国中东部连续干旱时段处于1957年和1963年两次厄尔尼诺事件之间。[15]从以上影响我国主要农业生产的宏观气候变化和当时天气条件看,形成1958年冬——1962年夏秋的连续干旱,是灾害性天气形势的客观反映,导致汛期少雨和冬春连旱的气象条件交替出现,促使了这些年持续干旱在江淮、黄淮和西南地区发生。
  三、研究阶段降水资料的再分析与评价
   1.降水记录距平的传统方法分析
  月,长江下游地区降水距平为负50-85%,6-9月,湘东、赣北、浙西降水负距平为35-70%;均属于全国部分地区重旱。1959年,3-5月,黄河上游大部分地区,冀北、内蒙、辽南出现旱象,降水负距平为25-50%;7-9月,渭河、黄河下游以南至岭南广大地区,降水负距平为30-80%,属于全国较大范围的重旱。59年冬至60年春夏,华南与云贵川重旱,1960年,3-6 月,渭河、黄河下游、海河重旱,7-8月,长江中游重旱,降水负距平分别为25-80%,45-85%;属于部分地区的冬春夏连旱,中部主要农业地区的大范围春夏、伏秋重旱。1961年春夏,华北大部、东北西部、鲁北部分重旱,降水负距平为30-60%,4-8月豫南、鄂北局部重旱,降水负距平为 40-65%,6-7月长江下游部分地区局部重旱,降水负距平为45-80%,6-8月黔北川东和长江下游部分地区重旱,降水负距平为40-85%。依然属于全国较大部分地区重旱。1962年全国仍有相当多的地区严重干旱,春夏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严重干旱,降水距平负50-90%,7-9月,湘东、赣南、闽南降水负距平35-65%,8-10月华北、东北西部出现重旱,降水负距平为50-80%。因此,从1958年秋冬开始,迄至1962年秋冬,全国东中部主要农业地区遭遇了一场连续的干旱灾害,其中尤以年为重。不过,在某年某些季节,干旱仍属于全国部分地区或东北、或中部,或西南、西北局部性的。[16]
  图3 年全国降水平均距平
  由图3可以看出,连续几年的降水距平,显示出仅在中部、以及西南、西北和华南出现大面积轻度干旱,距平数值为-25% 至0%;局部中旱。而图上以黄色表示的干旱地区,的确也是那些年农业生产遭到重创的地区。本分析工具采用水利部信息中心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气象系统,分析结果以国家气象中心用同序列资料和同样方法检验,结果完全相同。
  2.《中国气候灾害分布图集》分析
  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理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编绘的《中国气候灾害分布图集》(海洋出版社,1997年),其中显示的这些年的分季灾害形势综合,与以上文字记载的灾害情况、全年缺雨情况,大致一致。
【1】 【2】
3.水利系统对干旱指标的再分析
  以上采用的是最常规的月降水资料-年降水距平分析的方法,无疑的,这是一种较为粗疏的方法。现今各种对于干旱灾害的评估,都是基于降水多寡,用的这一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现采用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于2002年立项建设的《全国旱情监测预测系统》(已于2006年9月验收)干旱指标的研究成果之一,进一步探讨年度降水距平评估。
  年度降水距平指数的获得:
  降水年度距平指数 P=0.6*P1+0.25*P2+0.15*P3
  研究首先对数据库中已经占有1950年代以来全部旬降水资料的站点进行分析,从中选取了具有1955年以来全部资料的站点,共计197个;这些站点,按照气象网格分布,业已涵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主要县城,主要农业生产地区。再就这些站点,分别计算出每一单站的,截至日的降水距平指数曲线,从中专门截出年这一阶段,观察、评价各站在本文研究时段干旱状态。并就1958年至1964年,绘制出全国分月的旱涝等级和降水距平分布图,逐月观察和评价全国各个地区的干旱等级。
  降水距平指数分布:
  从逐月(中旬初)的指数分布看出,1959年全国中部主要农业地区的干旱,有些月份仍然属于局部中旱和轻旱的程度,有些月份还以正常为多。但是,几乎全年在中部地区都有较大范围的干旱。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平均分布的成果,一些站点比较突出的严重干旱,由于这种平均的统计结果,被拉平掩盖住了。其他年份,如年情况也大致如此,分析图就不一一罗列了,仅将分析结果列表如下。不过,与年降水距平图相比较,这里可以看出一些农业生产的关键时刻,一些重要农业地区受灾轻重状况。造成对农业生产巨大冲击的,也许正在于这些重要地区、在关键的农业生长季节发生的持续中旱(前期降水累计距平为负20-35%)。年,这种发生在我国中部地区的持续中旱,主要出现在年初冬春、春夏、夏秋季节,个别年份延续到年底的冬季。分析汇总如下(见表1):
  表1      逐年逐月年度降水距平指数分布分析成果汇总
  局部出现轻旱月份与范围
  局部出现中旱月份与范围
  大部正常月份
  年度评价
  1-6,8-12月,中部、华南、西南;1-8月,东北
  1-6,8-12月,中部、华南、西南、
  中部、华南等地区全年中等干旱;西北局部重旱
  1-12月,中部、西南
  1-8月,中部、西南
  中、西南全年轻旱,1-8月中部、西南中旱;西北局部重旱
  1-12月,中部
  1-6月、8-10月,中部
  中部地区全年中旱、轻旱;西北局部重旱
  1-7月,中部;9、11、12月中部
  5-7月,中部局部中旱
  全年中部地区轻旱,夏季中部局部中旱
  从一些典型控制站点的多年(年)降水距平曲线里截取建国初期的变化部分分析,大致在1958、59年,至1961-63年,全国多数站点的降水距平指数有一个明显的下降低谷,尤其是一些典型站点处于50年代和60年代中期的两个较高指数峰期之间的最低阶段。评估为干旱、中旱。这一低谷,是建国以来第一降水距平低谷。部分站点的降水距平指数偏低正常均值20-30%,甚至接近40%。
  以下站点在年期间某一时段,一度出现严重缺水干旱事件,它们是:
  如果考虑到均值标准是以近30年资料建立的(气象部门统计原则),而近30年与建国初期相比,降水量趋势发生重大变异,那么指数的偏低趋势还要高出15-10%。所以,以下站点在58-62年,一度出现过降水距平指数偏低40%以上的严重缺水干旱事件,它们是:山西的右玉,安阳、淄川、郑州、开封、亳州、凤阳、汉中、安康、巴中、宝丰、许昌、西峡、重庆、涪陵、黄石、麻城、枣阳、信阳、固始、南昌、景德镇、屯溪。类似站点应还有长治、洛阳、德州、临沂、荷泽、宜昌、万县、大同、临汾、邵阳、铜仁、百色、沈阳、辽阳、郧县、沅陵、喀什、都兰、敦煌、酒泉、贵阳。
  年代站网尚不完善,缺失一些重要站点,但以上站点基本上控制了甘肃、晋北晋东南、辽南、鲁中鲁南鲁西、河南全省、陕南、川东、黔东北、鄂北鄂东、赣东赣北、皖北皖南、湘西、桂西等地区。其中包括了农业生产的基本区域——松辽河平原、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江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湘赣皖南丘陵地区。这也是中国夏季、秋季粮食的主要产区。
  4.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的降水指数分析
  国家气候中心将全国分为15个区,每个区选取若干代表站(约8— 17站),由各代表站点月降水资料,建立区域降水指数序列[18]。可以看出在建国初期,各大区逐年逐月降水变化趋势。将中东部各典型地区数据点绘图形。降水指数变化显示,逐年逐月,降水指数在平均数值150上下波动,但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偏低阶段,特别是在影响农业生产的 4-8月阶段。
  综合述评
  1.从国家相关业务部门的气象、水利、民政、统计和中科院有关部门的原始记录、单项分析、综合分析,在年期间,我国中部和其他地区,确实发生过连续多年的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
  这些记录和分析基于自然科技(仪器)和人文技术。
  2.基于干旱指数的概念,客观存在的干旱灾害以我国中部地区的连续、跨年、跨季的中旱为主,这些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区,以其他地区的局部重旱为辅。总体是全国大部分地区中旱、轻旱,个别地区重旱。
  3.从长序列(年)的干旱灾害评估分析,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干旱,属于建国50年来数次干旱高潮期的第一高峰期,但其气象/水文干旱灾害程度要低于1970、80年代和20/21世纪交接时段。
  4.大气物理和多学科的长期天气背景综合分析,年代的中国中部、西部干旱,存在十分宏观的大气环境背景,许多影响中国夏季降水的研究参数处于近50年来的极端时期。中国在这一时期出现大面积的干旱事件,不是偶然的孤立的事件。
    5. 从长期旱涝变化数理分析进行评价,这一阶段的干旱灾害程度,比单纯灾情记录的报告,要显得轻微一些。说明灾情报告和单纯的灾害面积的统计数据,带有较大的人为主观意向成分的影响,前者(数理分析)显示自然属性十分强烈,而上报灾情与灾情统计所蕴涵的社会属性则较为显著。
  (作者为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高级工程师)
  [1]冯佩芝等:《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析()》,气象出版社1985年版。
  [2]水利部计划司编《四十年水利建设成就——水利统计资料()》,1989年8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编《中国水旱灾害》,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国灾情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
  [4]《中国灾情报告()》,第376、 377-378页。
  [5]刘颖秋主编《干旱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影响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页。
  [6]《中国灾情报告()》,第378-379、379-380页。
  [7]《中国水旱灾害》,第 307-309、308页。
  [8]《干旱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影响研究》,第67页。这里引文的受灾面积数据印刷有误,或者是单位应为公顷;实际似可以表述为:“年、1972年、1978年、1986年、1988年、1992年、1994年、1997年、 年的旱灾受灾面积,均在45000万亩以上。而且旱灾的成灾面积,在、、、 2001年,均超过‘三年自然灾害’的水平,20世纪末本世纪初更是攀升到3万亩的新高台阶”。
  [9]秦大河等:《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下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10]水利部:《水利辉煌50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9年版,第34页。
  [11]本节内容主要参考赵振国主编《中国夏季旱涝及环境场》,气象出版社1999年版。
  [12]黄荣辉等主编《我国旱涝重大气候灾害及其形成机理研究》,气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217页。
  [13]黄荣辉等主编《我国旱涝重大气候灾害及其形成机理研究》,气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217、286-294页。
  [14]陈兴芳等:《中国汛期降水预测研究及应用》,气象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15]同上书,第125页。
  [16] 《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析()》,第14-25页。
  [18]陈兴芳等:《中国汛期降水预测研究及应用》,气象出版社 2000年版,第204—218页。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歼10无忌 发表于
在1959 及1960 年的粮食征购率达高达39.7% 和35.%,远远高于其他年份。
比起饥荒中的城市和农村口粮不均 ...
& &&&出口粮食在1960年比1959年减少 143.71万吨之后一路下滑,直到1963年以后才逐渐得到恢复。出口粮食的主要品种仍然是大米,而且大米出口换回了很大一部分进口粮食所需要的外汇。累计进口粮食达到4400.62万吨,比50年代增加4317.09万吨。在进口粮食中,小麦进口累计达4328.51万吨,占进口粮食98%还多,比例最高为98.8%(1969年)。60年代小麦平均进口水平约为世界小麦总进口水平的10%,大多数年份都占据着世界粮食进口第一或第二位。
& & 60年代,中国更主要的是从加拿大进口食用小麦和大麦。从1961年1月到1963年1月,中国从加拿大进口了4800万吨小麦和100万吨大麦。 1961年2月,中国又向加拿大提出了长期购买粮食的要求,很快得到了加拿大的同意和购买粮食的贷款。因此,进口粮食往往是采用长期粮食协定的方式进行支付。到70年代,美国和阿根廷也成为中国进口粮食的重要供给者。美国在1973年和1974年向中国出口了大量小麦(占美国小麦出口量的7%)。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dersary 发表于
这事究竟谁该负责?总所周知,WG是毛发动的,改革开放后已被彻底否定,反正建国以来所有的错误现在全都扣在 ...
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建国后一而再再而三的集体捧臭脚。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zlj520 发表于
前面的错误多多反省,后面的事情多多用心,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确实!这样的灾难有一不可有二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lvchunyou 发表于
建议下回人口普查增加一项统计,趁着这些知情人还没有消失,拿出一项权威数据。不然过几十年后想怎么说就怎 ...
TG肯定自己心里有谱。。。。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catk10837 发表于
确实!这样的灾难有一不可有二
中国的发展没有参照物,摸着石头过河,本来就有风险,现在只要多多用心,少范错误就好了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学德国和日本?没有吃的到国外去抢?!我相信没有什么东西能挡得住几亿饥饿的中国人,东南亚产稻米,楼主去抢呀!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声明:论坛言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立场
Powered by Discuz &
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最具影响力中文军事论坛 - Most Influential Chinese Military Foru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历是不是就是阴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