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数学教学故事怎样需是

我们需要怎样数学课堂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我们需要怎样数学课堂
||暂无简介
中国规模最大的中文学术期刊荐稿网络|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我只能提供学习数学的方法:

我的经验是先要 - 跟谁学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例如“绘画”搜索吉安
&&&我只能提供学习数学的方法:

我的经验是先要我只能提供学习数学的方法:
我的经验是先要复习书上的概念,定义和公式,只有把这些搞扎实了,再做题,每做题时,先审题,同时想想,这题是考我那一方面的知识,然后再做,做完题后,要总结,做一个题,就要能解一批同类型的题,这样做题才有意义. 
对数学的一般方法:多背公式,多做习题(这里指类型及一题多解法,而不是题海,学习也要讲效率。)总是对的。只有经自己努力学的东西,才记得住。(偷来得钱花得快)
而且,从效率上讲,提倡一次性记忆。就是说,要记一个概念(公式)就要花大力气,达到一次记忆,终生不忘。不要常念常丢,被人譬喻成摘包谷的熊。
读书要有兴趣,若没有,就要主动培养。
数学是有它枯燥的一面,但数学中有许多值得欣赏的。如海伦公式:三角形的面积=p(p-a)(p-b)(p-c)的平方根;p=(a+b+c)/2;你看多对称,多优美。我们记忆中的的名曲不都是背出来的吗? 你对数学愈了解,就愈能欣赏到数学的优美。
学数学要边学边问,要开动脑筋,这就是悟性。
李政道先生说过:求学问、要学问、只求答、非学问。
总之,好好学习,别偷懒,这是诤友之言。
我只能提供学习数学的方法:
我的经验是先要复习书上的概念,定义和公式,只有把这些搞扎实了,再做题,每做题时,先审题,同时想想,这题是考我那一方面的知识,然后再做,做完题后,要总结,做一个题,就要能解一批同类型的题,这样做题才有意义. 
对数学的一般方法:多背公式,多做习题(这里指类型及一题多解法,而不是题海,学习也要讲效率。)总是对的。只有经自己努力学的东西,才记得住。(偷来得钱花得快)
而且,从效率上讲,提倡一次性记忆。就是说,要记一个概念(公式)就要花大力气,达到一次记忆,终生不忘。不要常念常丢,被人譬喻成摘包谷的熊。
读书要有兴趣,若没有,就要主动培养。
数学是有它枯燥的一面,但数学中有许多值得欣赏的。如海伦公式:三角形的面积=p(p-a)(p-b)(p-c)的平方根;p=(a+b+c)/2;你看多对称,多优美。我们记忆中的的名曲不都是背出来的吗? 你对数学愈了解,就愈能欣赏到数学的优美。
学数学要边学边问,要开动脑筋,这就是悟性。
李政道先生说过:求学问、要学问、只求答、非学问。
总之,好好学习,别偷懒,这是诤友之言。
相关问题大家都在看最新提问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我是如何度过数学分析的“菜鸟期”的_数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78,539贴子:
我是如何度过数学分析的“菜鸟期”的收藏
关注微信:DuoDaaMath 每天获得更多数学趣文新浪微博:原文地址:
编者注:本文是作者刚刚度过数学专业的大一“菜鸟季”,写下的一篇数学分析学习心得,与各位网友分享。应作者要求,通过哆嗒数学网匿名发布。同时哆嗒数学网欢迎大家投稿,QQ: 。 数学分析,简称数分,主要内容是微积分,是数学专业数学学习的开端,也是通往未来更高等数学的开端。同样,它是分析方向的基础,学好数学分析非常重要。 数分和中学数学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可以说,中学和中学以前的数学,都是在介绍各种运算法则,理论性的东西非常之少。到了数分上,就有了非常多的理解性东西,虽然某些概念的定义仍然是用数学符号表达,但是要想完全彻底的理解概念,还是要做深入的思考,而不是像中学那样,仅仅是训练公式的熟练度。 对任何一门学科,教材和题集的选取都是至关重要的。这里说下笔者的体会,华东师大的两本书很适合入门,也是普遍普通数学系的数分教材。但是数分是很多后面科目的基础,包括后续的分析内容,实复分析,泛函调和分析,还有一些其他分支,例如微分几何,微分方程等等,一本好的数分教材应该稍微涉及到其他数学科目的基本概念。 这里推荐徐森林的《数学分析》。笔者在自学这套教材之后,发现它和普通数分教材比,有很多优点,列举如下:在讲授单元积分学时,本书通过引入零测集的概念,给出可积的充要条件,这对后续学习测度论有益;在讲授多元极限前,普遍本科生已经熟悉了单元极限,本书在此引入了拓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拓扑,度量空间,紧致集等,首先把开集推广到一般情况,进而把极限以及连续性推广到一般拓扑空间上,最后将连续性的一些定理推广到了一般拓扑空间上,这样,单元中所接触到的单侧极限,广义极限也仅仅是特例,再讲授多元极限,自然水到渠成;在讲授傅里叶级数时,引入了傅里叶积分和傅里叶变换,它们是调和分析的内容,可以用来计算某些含三角函数的积分的简便公式;在讲授多元积分的三大公式——斯托克斯公式、高斯公式、格林公式时,本书借助微分形式和外微分算子,将他们统一成一个公式,公式的统一既深入理解了三大公式的关系,又对后续学习流形有益。 俄罗斯有一套《数微积分学教程》,国内的很多数分教材都深受本书影响,本书可以说是数分的一本工具书,它含有大量的例题,并且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了很多普遍教材没有的内容,例如绪论的通过证明有理数的不完备性,引入无理数,再证明实数完备性的内容,是大部分数分教材没有篇幅可以介绍的;高阶导数部分介绍埃尔米特差值公式;不定积分处介绍椭圆积分;正项级数的库默尔判别法;函数项级数处的拟一致收敛等等。但是本书是20世纪初所著的,当时测度论还不完善,所以并不包含比如可积的充要条件为不连续的点是零测集,这样的重要内容。对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卢丁(Rudin)的《数学分析原理》, 本书是作者卢丁所著的分析三部曲第一本,后两本则是《实分析和复分析》与《泛函分析》。这本书比上述教材都更有难度,因为它是直接从拓扑角度讲数分的,并且为了和后两本衔接,还引入了基本测度论。对于有能力的同学不妨一试。
下面说题集。对于大多数学生,天资并没达到天才的层次,光看教材是不能完全理解理论的,这一点越到后面更难的科目更能体现出来。应用理论解决问题,是理解理论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仅仅是看解答,并不会有太大进步的,经常直接看解答会让你对答案产生依赖,懒惰会让你不再独立思考,这就相当于你是在拄着拐杖走路。一旦到了需要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就相当于拿走了你的拐杖,这时便很难行走了。因此,做题时独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独立做出一道题,比看十个解答都有用。这里按难度从易到难,推荐如下题集: 裴礼文的《数学分析中的典型问题与方法》,这本书很适合准备考研;徐森林的《数学分析精选习题全解》这套就是和徐森林的《数学分析》配套的题集,值得一提的是科大的数分教材史济怀和常庚哲合著的《数学分析教程》上大部分有难度的课后习题,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解答;周民强《数学分析习题演练》,这一套很有难度,事实上大多题目来自W.J.Kaczor和M.T.Nowak所著的三本题集《Problems in Mathematical Analysis》;Poyla的《数学分析中的问题和定理》,Polya大师的这一套虽然是题集,但是观点非常高,可以说是数分难题的顶峰,借助问题来引出各种定理和技巧。最后推荐的这本书,笔者认为是学习数学分析的必读书目,但是笔者发现很难将它分在教材还是题集中,因此放在最后介绍,这套书叫谢慧民等著的《数学分析习题课讲义》,分上下两册,可以算作带有题集的学习辅导书。大部分学习辅导书,都是通过重述定理定义内容以及题目和解答来&讲&概念和定理的,本书却大篇幅的具体讲述各种定理该如何理解,一些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说它是难得的一套从浅如深理解数分的好书绝不为过。每一章最后,都有参考题,难度适中,缺点是题目没有给出解答或提示,这对初学者来说十分不方便。
自己看书做题是一方面,和他人讨论是更好的学习方式。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或者个人组织的研讨班,包括讨论定理或概念该如何理解,自己遇到困难的题目有哪些思路。还可以在一些数学网站上讨论数学,在较正规的数学网站上发言,往往需要LaTeX 打公式,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自学下,并不是很难。 最后笔者推荐几个数学网站。这是博士数学论坛(),是国内最专业的数学网站,有很多高校的数学高手和数学系老师常驻。SE数学版()}这是国内外比较火的数学网站,它是MO(MathOverFlow.net)下的网站,后者是研究级别的数学网站,包括陶哲轩在内的很多数学家都在上面讨论。SE是为了保证后者讨论质量而建立的适合本科生讨论问题的网站(实际上SE接受任何水平的数学问题——哆嗒数学网注),可惜数分模块中的问题更多的是计算,理论性不多。还有是罗马尼亚的&解题的艺术&网站()的数分模块。
关注微信:DuoDaaMath 每天获得更多数学趣文新浪微博:
&精锐教育&哈佛北大精英创立,上海高一数学辅导1对1冲刺/1对3互动,以学为主,提升学习力;上海高一数学辅导学霸导师授课,量身定制高效学法,众多学员家长认可!T:400-883-8052
分析学了十多年还是菜鸟怎么破?
Polya 的两本相当不错
那个英文书好像有中文版吧
第一遍学的时候确实不适应,第二遍感觉效果不错...
强烈推荐胡适耕和Amann
被科大的数分虐哭了
三个学期的数分都是混过去的捂脸了
ε-δ语言是一道大难关
我觉得梅加强的不错,我是用的那本
徐森林。。当时高一被年级数学组长怂恿开始学数学分析,随手买的。。
=====================身穿白衬衫黑外套的刺猬头少年。谢谢你为她挡下全世界。
不知道还要菜鸟多久…
对于我这种没天资的,数分实在是太恶心了
不错,马克一下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学教育? | 死理性派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855106人加入此小组
作者: 注:这篇文章里有很多个人观点,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其中一些思想不见得是正确的,有一些话也是我没有资格说的。我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大家记得保留自己的见解。也请大家转载时保留这段话。我不是一个数学家。我甚至连数学专业的人都不是。我是一个纯粹打酱油的数学爱好者,只是比一般的爱好者更加执着,更加疯狂罢了。初中、高中一路保送,大学不在数学专业,这让我可以不以考试为目的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数学知识,让我对数学有如此浓厚的兴趣。从 05 年建立这个 Blog 以来,每看到一个惊人的结论或者美妙的证明,我再忙都会花时间把它记录下来,生怕自己忘掉。不过,我深知,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雕虫小技其实根本谈不上数学之美,数学真正博大精深的思想我恐怕还不曾有半点体会。我多次跟人说起,我的人生理想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学完数学中的各个分支,然后站在一个至高点,俯瞰整个数学领域,真正体会到数学之美。但是,想要实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一个学习数学的途径。看课本?这就是我今天想说的——课本极其不靠谱。这个我深有体会。最近两年,我一直在做初中数学培训,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数学教育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最早数学教育就是,教你几个定理,告诉你它们是怎么证的,再让你证明一些新的定理。后来的要求就变了:光学数学不够,还要用数学。数学教育已经上升了一个层次:大家要把数学用到生活中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一时间,课本也好,中考题也好,全是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数学应用题,仿佛放眼望去身边真的处处都是数学一样。商场卖货,书店卖书,农民耕地,工人铺砖,再一次涌现在了课本、教辅书和考试题里。其实,数学可以解释生活,只是我们并不会这样去做。生活的变量太多,再强大的数学模型也不可能考虑到一切。对于平常人来说,真正能用到数学的地方,也就只有算算帐了。总有一天,数学教育会拔高到第三层:返朴归真,数学真正牛 B 的还是它本身。你会发现,那些伟大的数学思想,那些全新的数学理论,最初研究的动机并不是要急于解释我们身边的某某诡异现象,而是它本身的美妙。线性代数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神奇的 Cramer 悖论;群论的诞生,也是 Galois 研究多项式的解的结构时的产物;Euler 创立图论,源于那个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 K?nigsberg 蛋疼问题;非欧几何的出现,则完全是由于这个问题本身的魅力。微积分呢?它确实有非常广泛的实用价值,物理学的各种定义都依赖于微积分;但很可惜,它不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数学思想。初一课本讲负数时,反复说负数的实际意义,比如海拔、得分、温度、收支等等,把负数变成一种真实的存在。其实,这不是人们使用负数的主要动机。负数的价值在于,它可以把减去一个数变成加上一个负数,很多加加减减复杂到甚至需要分类讨论的东西都能够用一个式子统一在一起了。比如说小学的盈亏问题:如果每人分 3 个苹果还多 8 个,如果每人分 5 个苹果则还多 2 个,问有多少人多少苹果?解法是,两种分法多出来的苹果相差 6 个,这是每个人多分了两个苹果引起的,因此一共 3 个人,从而可以算出有 17 个苹果。但是,如果把问题改成“每人分 3 个就多 8 个,每人分 5 个就少 2 个”该怎么办?上面的公式就变了,8 不能减 2,要加 2 。因此,小学讲盈亏问题会分“盈亏”、“盈盈”、“亏亏”三种情况讨论。其实,如果把“少 2 个”理解成“多 -2 个”,问题是一模一样的,之前的公式同样适用。负数这一新思想立即把三种情况统一在了一起,它们的本质变得一模一样了。这是我给初一学生讲负数时必讲的例子。这才是负数的意义。这才是课本里应该反复举例强调的。某次看到论坛里有人问,群论有什么意思啊?某人回复,群论很有意思啊,只是课本把它写得没意思了,比方说,讲群论怎么能不讲魔方呢?我不赞同这个回复。数学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它在生活中的应用,而在于它本身的美。为什么不讲 Lagrange 定理?为什么不讲 Sylow 定理?对于我来说,最能吸引我学习一个数学课题的,莫过于一系列非平凡的结论以及它的精彩证明了。科幻小说《伤心者》的末尾列举了很多长期以来未得到实际应用的数学理论,不过却没有说到一个更为极端的例子。数学中的皇冠——数论——2000 年来一直没有任何实际应用,是最纯粹的数学。直到计算机,尤其是现代密码学的出现,才让数论第一次走出数学,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是什么在支持数论的研究呢?只能是数学本身了。在我给初中孩子出几何题时,我都尝试着给出一般性的问题,求证三角形中两边的平均长度大于第三边上的中线长,求证三角形三条高的倒数和等于内切圆半径的倒数,等等。即使是纯代数问题和解析几何问题,我也总能编出题目描述简单并且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两数的和与积相等共有多少个整数解?把直线 y=x 沿 y=2x 翻折后得到的直线方程是什么?在感受结论之美的同时,他们也会因自己独立解决了一个真正的数学问题而激动。 然而,这还不算教育的主要问题。某次与一个数学专业的同学聊到 Riemann 假设时,对方说她从没听说过 Riemann 假设。我大吃一惊,数学专业的人怎么可能不知道 Riemann 假设呢?随即明白,这也是拜数学教育所赐。翻开数学课本,总是成套的理论体系,先定义再证明,说得头头是道。可是,这些东西都是怎么来的呢?在得出这些东西的过程中,数学家们走了哪些弯路呢?课本上只字不提。课本里从来都只讲什么是对的,却从来不讲什么是错的。数学考试只会让你证明一个结论,从不会让你推翻一个结论。2010 年江苏高考数学题因为“太难”备受争议。其中最后一道大题如下:已知 △ABC 的三边长都是有理数,(1) 求证 cos(A) 是有理数; (2) 求证对任意正整数 n , cos(nA) 是有理数。其实这道题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好题,描述简单,问题普遍,结论有趣,证明巧妙,中考题就该这么出。不过我觉得,如果再补上这么一个小问,这道题就真的完美了:证明或推翻, sin(A) 一定是有理数。当然,问题本身并不难,等边三角形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反例。关键在于,推翻一个结论,寻找一个反例,也是数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能力,而这是中学数学教育中很少重视的。于是,在教初中数学时,我布置的每道作业题都无一例外地以“证明或推翻”打头。偶尔,有些题目真的是需要学生们去推翻它。比方说,证明或推翻,周长和面积都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不同的人找到的反例不一样,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有的深刻有的盲目。再用一整节课的时间逐一讲解并点评大家构造的反例,给孩子们带来的收获远比直接讲题要大得多。
但是,我还没有讲到数学教育中最主要的问题。前段时间去图灵的作译者交流会,期间和刘江老师简单地聊了几句。刘江老师提到一个网站叫做
。他说,其实大家没能理解数学之妙,是因为教的时候没教好,数学本来可以讲得更直观,更通俗的。我非常同意刘江老师的说法。举个例子吧。如果有学生问,质数是什么?老师会说,质数就是除了 1 和自身以外,没有其它约数的数。不对,这不是学生想要的答案。学生真正想知道的是,质数究竟是什么?其实,质数就是不可再分的数,是组成一切自然数的基本元素。 12 是由两个 2 和一个 3 组成的,正如 H2O 是由两个 H 原子和一个 O 原子组成的一样。只是和化学世界不同,算术世界的元素有无穷多个。算术世界内的一切对象、定理和方法,都是由这些基本元素组成的,这才是质数为什么那么重要的原因。高中学复数时,相信很多人会纳闷儿:虚数是什么?为什么要承认虚数?虚数怎么就表示旋转了?其实,人们建立复数理论,并不是因为人们有时需要处理根号里是负数的情况,而是因为下面这个不可抗拒的理由:如果承认虚数,那么 n 次多项式就会有恰好 n 个根,数系一下子就如同水晶球一般的完美了。但复数并不能形象地反映在数轴上,这不仅是因为实数在数轴上已经完备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没有什么几何操作连做两次就能实现取相反数。比如,“乘以 3”就代表数轴上的点离原点的距离扩大到原来的三倍,“3 的平方”,也就是“乘以 3 再乘以 3”,就是把上述操作连做两次,即扩大到 9 倍。同样地,“乘以 -1”表示把点翻折到数轴另一侧,“-1 的平方”就会把这个点又翻回来。但是,怎么在数轴上表示“乘以 i ”的操作?换句话说,什么操作连做两次能够把 1 变成 -1 ?一个颇具革命性的创意答案便是,把这个点绕着原点旋转 90 度。转 90 度转两次,自然就跑到数轴的另一侧了。没错,这就把数轴扩展到了整个平面,正好解决了复数没地方表示的问题。于是,复数的乘法可以解释为缩放加旋转,复数本身自然也就有了 z = r (cosθ + sinθi) 的表示方式。顺着这个道理推下去,一切都顺理成章了。复数不但有了几何解释,有时还能更便捷地处理几何问题。一直对线性代数很感兴趣,于是大学选了线性代数这门课,结果收获几乎为零。原因很简单,本来期待着来一次大彻大悟,结果学了一个学期,我还是不知道矩阵究竟是什么,矩阵乘法为什么要这么定义,矩阵可逆又怎么了,行列式究竟表示什么。直到今天看到,才看见有人一语道破线性代数的真谛(这也是我终于决定写成此文的直接原因)。我终于找到了我那一个学期企图寻找的东西。就好像把 x 变成 2 x 一样,我们经常需要把 (x, y) 变成 (2 x + y, x - 3 y) 之类的东西,这就叫做线性变换。于是才想到定义矩阵乘法,用于表示一切线性变换。几何上看,把平面上的每个点 (x, y) 都变到 (2 x + y, x - 3 y) 的位置上去,效果就相当于对这个平面进行了一个“线性的拉扯”。矩阵的乘法,其实就是多个线性变换叠加的效果,它显然满足结合律,但不满足交换律。主对角线全是 1 的矩阵所对应的线性变换其实就是不变的意思,因此它叫做单位矩阵。矩阵 A 乘以矩阵 B 得单位矩阵,就是做完线性变换 A 后再做一次线性变换 B 就又变回去了的意思,难怪我们说矩阵 B 是矩阵 A 的逆矩阵。课本上对行列式的定义千奇百怪,又是什么递归,又是什么逆序对,还编写口诀帮助大家记忆。其实,行列式的真正定义就一句话:每个单位正方形在线性变换之后的面积。因此,单位矩阵的行列式当然就为 1,某行全为 0 的行列式显然为 0 (因为某一维度会被无视掉,线性变换会把整个平面压扁), |A·B| 显然等于 |A|·|B| 。行列式为 0 ,对应的矩阵当然不可逆,因为这样的线性变换已经把平面压成一条线了,什么都不能把它变回去了。当然,更高阶的矩阵就对应了更高维的空间。一瞬间,所有东西都解释清楚了。难以置信的是,如此令人兴奋的东西,我们所用的课本上竟然一点都没有说到!那些开篇就讲行列式定义的课本,为什么不先把线性变换下的面积当作行列式的定义,再推导出行列式的计算方法,再来补充说明“其实从逻辑上说,我们应该先用这个计算公式来定义行列式,然后才说行列式可以用来表示面积”?为了严密性而牺牲了可读性,太不值得了。写到这里,我真想立即拾起线性代数课本,用全新的眼光重看所有的定义和定理,然后重新写一份真正的线性代数教材来。高数课本同样荒唐。主流的高数课本都是先讲导数,再讲不定积分,再讲定积分,完全把顺序弄颠倒了。好多人学完微积分,虽然已经用得得心应手,但仍然没懂这是怎么回事。究其原因,还是数学教学的问题。我理想中的微积分课本则应该是先讲定积分,再讲导数,再讲不定积分。先讲定积分,不过千万不能用现在的定积分符号,避免学生误认为定积分是由不定积分发展而来的。讲自古就有的积分思想,讲分割求和取极限的方法,自创一套定积分的符号。然后另起炉灶,开始讲微分,讲无穷小,讲变化量。最后才讲到,随着 x 一点一点的增加,曲线下方面积的变化量就是那一条条竖线的高度——不就是这个曲线本身的函数值吗?因此,反过来,为了求出一个函数对应的曲线下方的面积,只需要找到一个新函数,使得它的微分正好就是原来那个函数。啪,微积分诞生了。光讲形式化的推导沒有用。这才是真正把微积分讲懂的方式。严格定义和严格证明应该放到直观理解之后。只可惜,我还没看到哪本课本是这样写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总结起来只有一句话:我们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和人类认识数学的过程一样。我们应该按照数学发展历史的顺序学习数学。我们应该从古人计数开始学起,学到算术和几何,学到坐标系和微积分,了解每个数学分支创立的动机,以及这个分支曲折的发展历程。我们应该体会数学发展的每个瓶颈,体会每个全新理论的伟大之处,体会每一次数学危机让数学家们手忙脚乱的感觉,体会先有直观思维再给出形式化描述的艰难。可惜,我没有找到任何用这种方式学习数学的途径。不过也好。既然没有捷径,那就让我自己把那堆形式化的定义和证明通看一遍,然后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吧。这样看来,我们的教育也没错:先用考试逼着大家把该学的东西都学了,尽管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学的是啥;等将来的某一天达到一定高度时,回头看看过去学的东西,突然恍然大悟,明白了当初学的究竟是什么。这无疑是一件更有乐趣的事情。我希望有一天能像今天这样,能悟出高等代数究竟在讲什么,能悟出范畴论到底有什么用,能悟出 Riemann 假设为何如此牛 B,能悟出 Hilbert 空间是什么东西,然后把它们都写下来。这恐怕得花我大半辈子的时间吧。
+ 加入我的果篮
鄙视现行的线代教材。。经典的第二代数学模型的矩阵就这么被教材毁了。。。数学作为工具,还是看各人需要的程度吧。韩寒只要初一的数学程度就行了,日常生活不学高数其实也无所谓,搞理工科的线代和数值分析是要学的,但是数论、图论之类的完全没必要涉及。就算是数学专业的,也是有方向的。。。数学这种东西还是看个人爱好,没必要强求每个人都学吧。不过说句实话,我从小到大最喜欢的都是数学,因为它体系的严谨和完美,但是我选专业的时候从没考虑选数学,即使是我学数学的同学,也phd的时候基本也转金融,生物统计之类了,这个确实也是现实么。。。不过这都不妨碍我们对数学的喜爱。。
很喜欢那种证明一些漂亮的结论的题目lz讲得很好
同感,学了那么久,我才突然认识到自己连最基本的定义现在不久前才懂,真的学的时候没人会告诉你为什么,而且也很少人问为什么。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其实 群论在解释晶体对称性的时候很有用啊。。。而且线性代数,在计算机图形学,在写 CSS 的时候解释 transforms 的时候也很有用。。。用了 网页从此没广告
数学这么好玩当然要用放羊式教育啦,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
讲的真好啊
(C)2016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数学教学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