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目都要学那些科目以及比较权...

7420人阅读
【学生来信】  我是一名三线城市二本的计算机系的学生,现在是准大三的学生。现在有两个问题摆在面前,不知所措,希望您能给点建议。  第一个就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太多了,繁多的编程语言课之外还有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接口、算法、数据结构,这些课该怎么学呢?刚了您的博文《大学内的“学无用处论”》,感觉您说的很对,大学的课都应该学,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都学,那么估计很难避免泛泛而过的结局(我不是什么天才,我们的老师虽然有负责任的老师,但是就我个人学数据库原理的经历而言,我感觉学完所有这些真的很难),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老师能给点意见吗??  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从去年暑假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学以php为中心的web开发,学到今天也算是学到不少东西,web前端、后端,数据库等,中间也做了几个成或没成的项目,但越来越感觉到没法继续下去了,在学校做的东西很多时候都是用户很少,而且过程不完整的(基本是从策划到美工到程序员一锅烩),想继续深入却没有头绪,同时因为一直以来的在web方面的时间投入,我现在只有一些 标准c/c++ 和零散的一些 算法和数据结构的基础,想转变主攻方向,但是却不知道该怎么转,转了之后又怕把现有的给丢弃、浪费了时间。老师,能不能给我点意见,该怎么面对现在的情况,像之前那种学法,合适吗?我现在该转型吗?如果要转,怎么转呢??【我的答复】  第一个问题问得很好,我想展开来对此多说一些。  对计算机专业,你列出了那么一大堆课程,其实不光是计算机专业,哪个专业不是有很多课程的呢?这个问题其实也困扰了我很久,当时我想在自己的课程中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任务时,不敢这样去做,生怕让学生的负担太重而吃不消。首先想到的是中外的区别。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考察过国外不同层次的高校的培养方案(上网考察),通过看书了解了国外的教学模式,也深入了解过自CC2001以后的IEEE-CS/ACM的培养方案的建议(我国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规范与之相符,并且国内各大学的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都是在此建议的框架内制定的)。所以,这样的安排,并不是国内的高校有意增加课程所致。  有人会搬出中国学生要多学的外语、政治课等来,这算是中国学生的额外负担了。实际上,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我国大学生掌握一门外语是必须的。其他专业不表,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会看英文文档,不会与国外同行简单交流,在这个平坦的世界中,是无法立足的。现在各高校普遍地将英语四级与毕业证脱了钩,采取分级教学的模式,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要在外语方面投入那么多精力了。这是一个减轻学生负担的好的现象。要说外语学习负担重,完全是学习方法不对头,这点不再多表。教育部列出了几门必修的“政治”课(国外也有类似的要求,但实施的办法不一样,不一定是用课程的形式要求),要在大学前两年占用一些学时。但据我所知,在政治课最多的时候,大概一周4个学时,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或将课本看一遍的已经是不错了,顶多在考前突击几天而已。所以,这是国内学生的额外负担所在,但一个是必须的,负担在减轻,另一个也没有到了要压垮学生的程度。  在这一番的考察当中,我却发现一个事实:国外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压力要远大于国内的大学生,国外大学生在学习的投入上要远多于国内的大学生,我们的学生投入不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在这样一个时期,再多一些的投入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这也成了后来我坚定地在我的课堂中要求学生多投入,在课外学习的要求上提出更多要求的依据。事实证明,一旦学生在投入之后,学习找到感觉,他会自己更多投入,与此同时,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得以改善,课外的活动、其他素质的拓展也不会落下。  回到你的问题上来,那么多的课程,如何去学?其实这么多的课程,并不是密集在同一时间段内开出的。按照各课程的关系,每学期开多少门课,要用多少学时,估多少实验,学生应该在课外自己匹配多少学时,有几门课要考试,这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都要考虑进去的。所以,你也不必慌乱,课程安排有节奏,你也找出你学习的节奏即可。每个学期最核心的三、四门课程,提高听讲的效率(预习、复习之类的手段根据自己的习惯定),及时地巩固,建议手边要有一两本其他版本的教科书做参考(我的学生中,能做到课后将讲过的教材上的相关内容看一下的同学都不算多,不知你的情况怎样)。对于需要做练习的课程,如数学、算法类的课程,要做练习题,对需要实践的,可能课程有实验,要认真做,根据自己的情况,再拓展一些实践。在大学的学习,一定要有自己个性的安排的。可以是和刚刚讲过的内容相关的小实验,也可以同步地完成一个和课程相关的“大”实践,例如学操作系统时,分析开源操作系统的源码,学编译系统时,做一个简单的编译系统等。由于各种原因,课程只解决基本问题,课外拓展对同学们而言是必要的。不在于一时投入了多少,而在于持续地、有节奏、有计划地执行,这要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这样的安排,在我们正常的一天学习8-10小时是可以做到的。不至于像传说中的哈佛,图书馆是通宵开放的,不少人晚上在图书馆趴桌子上打个盹(这也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对于你学数据库的感受,是不是该做的环节没有做,该有的实验没有体会进去的缘故。总之,学习需要投入,这点要保证,学习的方法、习惯要讲究,应该从这个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看着貌似课程多了、难了,就想些客观的原因。  关于第二个问题。能在课外安排自己的学习,非常好的事情。如果说转,转到哪个方向是关键,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就可以转,不要有其他顾虑。转了以后,现在已经做过的并不是浪费了时间,它给你多少体验,给了你多少放眼看周围世界的机会,这是在学习期间,尤其是低年级时学习的最宝贵的收获。你目前一锅烩的经历,是很好的经历,不必纠结。结合已经了解到的信息、兴趣、当前可以利用的条件,以及技术和市场的前景,或在现在的基础上深入,或转哪个方向,这应该由你回答,到了高年级,应该定下主攻方向。  祝你能抛开顾虑,放手为自己安排出有效的学习来。
参考知识库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CSDN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访问:5015802次
积分:78877
积分:78877
排名:第13名
原创:2047篇
转载:10篇
评论:6525条
难度:初级
类型:技术教程
难度:中级
类型:技术教程
难度:中级
类型:技术教程
文章:453篇
阅读:1478142
文章:492篇
阅读:1586796
文章:15篇
阅读:45126
迂者自勉:
※能取得一点点突破,就是进步
※并肩学生与不良学风坚决斗争
※甘为草根,仰慕草根之力量
※还原大学和大学学习之本色
∞心系教育,热爱生活
∞我的专栏-
∞给我写信
∞不用QQ-它会谋杀整段的时间
友情链接:周兆熊为IT学子解惑、
(22)(35)(26)(22)(3)(6)(17)(13)(25)(19)(5)(4)(15)(45)(45)(44)(5)(45)(37)(107)(123)(64)(82)(78)(27)(43)(30)(15)(9)(13)(24)(43)(65)(60)(13)(16)(63)(56)(41)(18)(29)(10)(28)(32)(43)(46)(7)(10)(59)(83)(51)(38)(20)(32)(15)(22)(30)(28)(16)(4)(38)(1)大学计算机专业学了哪些课程?
  计算机里哪个专业的,软件专业、计算机科学。。   有多少科,每个课程各学了多久。 &   有多少说多少 【更多相关内容推荐】
  必学课程   一数学类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   学习理由:数学可以培养我们思考的能力,可以教人如何正确地解决与直觉相悖的问题。   二语言类   主要课程:C语言、C++、Java   学习理由: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要语言,人与计算机之间同样也需要。学会必要的机器语言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三专业类   主要课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结构、多媒体技术与应用、Matlab等   学习理由:学习计算机,当然要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之间的通讯等专业知识。掌握了这些,工作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啦!
  首先建议没兴趣的别来趟这混水,别以为程序员或者搞计算机的(除了程序员和使用设计软件的,其他的只能算打手,算不得搞计算机的)工资高,那不是人人能拿的。   汇编&&基础的基础,知道你的代码是如何被机器执行的,当然,想搞计算机安全的人更是非学不可。而且汇编一般和接口技术合在一起。   C&&基础,我个人并不看好C ,计算机本无类,你去面对什么对象?对于性能要求高的场合,你不得不用C甚至ASM。   数据结构&&似乎也非学不可,不过如果你能阅读到大量实际代码,那就不用学了。   TCP/IP卷一协议卷二实现&&如今这世道,不学这个简直要天打雷劈。   操作系统&&配合LINUX代码,自己慢慢看吧。   DIRECTX/OPENGL&&还有CG,喜欢搞图形、游戏开发的,绝对不能不学。   算法&&这个基本就是编程的灵魂了,时间应该用在这里。   那些什么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反正是带原理二字的统统可以不学。第一你用不上,第二用上了也没什么作用。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很多,就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设置来看,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设计、开发软件能力的软件人才,以满足软件开发、技术管理、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等多层次的社会需要。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专业主要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的各类开发、研究、应用人才。   毕业生适合的工作有: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中小型控制系统的设计实施人员、大型控制系统的应用人员、企业级MIS/ERP建设人员、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多媒体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数字通讯领域各类应用人员、大中型企业及涉外企业IT部门的工作人员。   三、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   本专业以并行处理、容错计算等为主要研究方向,所开设的课程反映当前国内外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的发展水平。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以及熟练的以计算机为手段独立研究与设计计算机系统的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能力。   如何挑选教材   好的教材对于自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一下适合自学用的计算机专业教材。   一、数学   数学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学好数学是学好计算机专业的关键。高等数学课程主要学习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和微分方程,一般高校通用的教材是同济大学编的《高等数学》,目前已经有了第五版,也可以使用自考教材&&西安交通大学陆庆乐编的《高等数学》,可以买一些配套的辅导书和习题解答。   还有两门重要的数学课程是《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可以分别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同济大学编写的《线性代数》和浙江大学编写的《概率统计》。注意:自学一定要多做习题,而且最好一门课有一本习题解答和辅导书。   除了上面数学基础课外,在计算机专业中举足轻重的就是《离散数学》,这门课要多花点力气来学。可以采用左孝凌教授等编的《离散数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也可以用北大、清华的教材,还可以参考左教授编的自学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   其他课程还有《复编函数》、《计算方法》等,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学。   二、专业基础课   1.《程序设计》:学习内容一般为C和C 。C语言可以采用谭浩强教授的《C程序设计》,内容比较浅显,C 方面的书推荐钱能编写的《C 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2.《数据结构》:这门课程比较难,可以采用严蔚敏教授编写的《数据结构(C语言版)》,有配套习题册。好好做题,有时间多编几个大的程序。   3.《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这是难度较高的两门课程,选用自考教材相对来说容易些,也可以参考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相关教材。   三、专业课   1.《计算机组成原理》:推荐白中英主编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科学出版社;黄爱英主编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操作系统》:汤子赢编写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还可以参考高教司司长张尧学教授编写的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   3.《汇编语言》:可以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也可以用自考教材。   4.《数据库原理》:人民大学教授王珊编的《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复旦大学施伯乐老师编写的教材也不错。   5.《编译原理》:国防科技大学陈火旺院士编写的教材十分不错,最新版本是2000年出的,国防工业出版社。   四、选修课   包括计算机网络与通讯、软件工程、图形学、人工智能、系统结构、图形学等。此类课程的教材可选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或参考各高校所采用的计算机专科和本科教材及配套辅导书。英文基础好的朋友可以用国外著名大学的影印版教材。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除了教材,网上有许多相关课堂录像和课件,有条件的朋友要充分利用。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计算机科目数学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