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有一一绝

上海博物馆藏砚精粹展听起来有些小众,但其实颇有看头。展览的标题引了伊秉绶先生当年的一方铭文:“惟砚作田”。把砚比作农田,实在到位。这小小的砚台于中国文人来说为何如此重要以至于老婆和皇上都可得罪?跟着“博物游”的作者之一一路君,回到墨池倒映中的古代文人生活中去一探究竟。本文来自《外滩画报》旗下分类微信号 “文工团”(bund-art)。文 | 一路
编辑 | Agnes砚台这东西在博物馆中一般被分在“工艺品”下面,和那些动不动就金玉满堂的主流工艺品相比,此物的外表可以说颇为低调,以至于乍看之下,似乎不太容易吸引我们这些受惯了刺激的现代人的眼光。如果你因此而错过了这个展览,那就太可惜了。因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石头背后,实在有着太多故事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当然,这些故事离不开砚台长期的使用者——文人,更确切地说,中国古典传统下的文人。▲ 现在正逢上博三大重量级特展的同期展期。“惟砚作田:上海博物馆藏砚精粹展”:7月17日至10月7日化墨为田,文人理想的农耕生活特展的标题引了伊秉绶先生当年的一方铭文:“惟砚作田”。把砚比作农田,实在到位。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或许是一种相当普世的追求。咱们动不动就“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罗马的文人则在那边憧憬着“Otium Cum Dignitate”(有尊严的闲适生活)。东方有隐士,有田园诗人,西方就有pastoralists,有idyllists(都是指以田园为主题的诗人、剧作家、音乐家或画家)。我们有陶潜猫着腰在南山下采菊,他们就有梭罗撅着屁股在瓦尔登湖边捉蛐蛐儿。古今中外的“文人”们,永远在守望着他们的那片精神的麦田。不过要回归自然,就不能有太多物质的羁绊,这也间接造成了文人可以摆弄的东西总是比较稀缺。所谓的“文人雅趣”,颠来倒去就那几样东西,对于广大文人来说最普遍、最离不开的的玩物,或许就是笔墨纸砚了。这四宝之中,又以砚台为最贵重。原因很简单:纸墨这种都属易耗品。虽然有那种得一宝纸一直藏着不舍得用的故事,但想到红颜易逝,总让人不免忧伤。笔和砚则不同,考虑到两者的材质(笔毛不算),完全可以托付终身,“砚台恒久远,一块永流传”。更何况石头本来就能让人联想到大自然,似乎那一小片岩石的背后,就是一整个山水田园。文人爱砚,以至于得到一方好砚,就可看作是人生的幸事。当然更夸张一点的还有北宋的大文人,绰号“疯子”的米芾(米颠)。他得到一方砚山,兴奋地抱着它睡了三晚。做这种文人的老婆,想来也需要内心强大才行。▲ 明末陈洪绶《米芾拜石图》局部有了文人的感情倾注,砚台似乎也变得“有情”起来。展品中就有一方明姑苏谢湖居士袁褧的旧藏,后来在乾隆年间为袁氏后人,随园主人袁枚所得。袁枚两次为其作铭,之后这枚砚又再度辗转,于晚清又再次成为了袁褧的十世孙,藏书家袁廷梼的藏品。在三百年间,这一方砚台竟与袁家的三代传人相遇相识。石和人之间,让人不禁感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都说“天若有情天亦老”,石头应该是最不会老的东西了罢。但若是无情之物,又怎会在漫长的岁月中一次次守候着转世轮回的意中人?当然光知道爱一方宝砚是不够的,还要能“慧眼识珍”。砚和石说到底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相州古瓦砚》,其中就有两句“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古物成珍,既是岁月磨洗和因缘巧合,也离不开爱之惜之的文青。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到底是因为砚的“天生丽质”才得到了文人的青睐,还是因为有了文人的爱才成为了奇石。或许二者皆有吧。唐朝的卢仝有一次以砚赠别好友之时,就写过一首诗:灵山一片不灵石,手斫成器心所惜。凤鸟不至池不成,蛟龙干蟠水空滴。青松火炼翠烟凝,寒竹风摇远天碧。今日赠君离别心,此中至浅造化深。用之可以过珪璧,弃置还为一片石。不过也正因为这样相当的主观性,才让砚和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了吧。展览中就有一方身世离奇的古砚,它上面的铭文写道:“五月,署后旧石墙为大风雨所坏,乱石中得此研,寿乔识。”这款“古桃州风雨砚”也就因为这场阴差阳错的大风雨而幸运地从多年为伍的石头们中间脱颖而出,一步登天了。人与砚的时空交织还会奇妙地与我们的时代发生互动。清代的高凤翰就是一个与砚台休戚相关的大佬。作为业界圣经《砚史》的作者,展览中的多方古砚都被他“临幸”过。他的“艳史”中还清楚地保留了许多名砚的“私照”(好吧,人家叫拓片)。下面这方“田田”端砚就属于他的旧相好之一,高佬将其收入《砚史》,还在上面题铭道:“翡翠屑金,香露泛碧,中通外直,为我守黑,渐之摩之,君子之德。”可是沧海桑田,时过境迁,《砚史》中收录的一百六十五方砚如今大都已经杳无音讯,成为了黄卷上的美人儿。所以当这枚小“田田”再次出现在人间,自然引起了骚动。由于有拓本的存在,她的身份很容易被认定。这枚一度绝迹江湖的“著录砚”的出现,也让我们有了考古学意义上的雍正朝“标准器”。按照《砚史》的话来说,这枚砚属于“紫端石”,“而上多绿脉文理”。这绿色正好被用作了荷叶,正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乐府诗中曾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一方文人的田园理想,再次化为了石上的绰约风华。只是斯人已去,惟余此砚于人间,让我们也不禁感慨“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飞。”有砚一方,跨越时空的恋石情结因为砚的存在,文人得以在蓬荜之间,耕种他们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想象。而这一方方的石头,也因为多了文人的赏玩,而有了自己的故事。“砚”即是“研”,最早磨颜料的器物据说在距今六千年前的中原仰韶文明时期就已经产生了(陕西临潼姜寨的一件器物被认为是用来研磨“颜料”的),其最初的造型和劳动人民磨其他东西的家伙儿长得差不多。两汉之时的墨是圆球形的泥巴团,所以除了砚台之外,还需要一个研磨的“研子”(称为“砚石”)。这一大一小两块石头材质或异或同,上下搭配,倒是很像一件“盆景”,显得古拙而别有意趣:更有特点的是东汉兴起的“三足兽形砚”,添上的“脚”增加了砚的高度,而高浮雕的动物造型,不仅仅增大了砚盖中的空间,延缓了墨汁干涸的速度,也可以顺便纳入砚石,不愧为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另一种有趣的设计是唐代的“辟雍砚”。辟雍就是当时的贵族学校。其教学楼一般造成圆形,外面围以水渠,渠上架有便桥。辟雍砚的造型也与之酷似。中间是一平台,四周连着一圈好像桥的“腿儿”。当年的这帮同学,不知道是不是每天都靠蹂躏着自己的学校暗暗发泄。不过要说起玩文人格调,北宋必定是一绝。特别是宋徽宗,别看他做皇帝挺外行,那是因为人家“术业有专攻”去了。这老兄和之前出场那位睡砚台的米芾之间,还有过一段关于砚台的过节。话说有一次皇帝让颠儿给写个字。米同学一瞅就瞅上了皇帝的一块端砚,就坏坏地说:“啊呀,我忘记带文具了,皇哥们儿啊你把砚台借我使使吧!”徽宗求字心切,欣然应允。小米也不含糊,刷刷刷一挥而就,赢得皇帝叫好连连。可这好还没叫完,小米又坏坏地说:“啊呀皇哥们儿啊,你这御砚已经被我这凡夫俗子污染过了,不配再被你的龙爪用了,不如我帮你处理了吧。”宋徽宗也是爱砚的人,无奈被停在了杠头上,只好勉强同意。谁想小米生怕皇上反悔,连恩都不谢抱起宝砚就夺门而出。举止癫狂,内心冷静,步步为营,看来这个米颠子实在是个可怕的对手。自宋以降,砚台最典型的样式就是“抄手砚”。标准的“抄手”形制其实很简单,挺刮的直角线条有一种极简主义的现代风格。其背后留了空间正好塞入手指端起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文人如果就这么一手端着砚台,一手抓着毛笔,这pose倒是和画家们差不多。在这乍一看的简单外表之下,其实也不乏一些隐藏的小情调。最明显的自然是铭文,在一方砚台上就留有明代大画家陈洪绶的题铭:“吾身与子惜如玉,慁之金穀则取辱。”文人是推崇精神财富的,相应地就要贬低一点物质财富,所以对于中国的传统文人来说,什么“君子爱财”那是万万不能(承认)的。还有就是图案设计。譬如下面这方清代的端砚,就是以文人们钟爱的《赤壁赋》为题。历来艺术上表现此主题,多用通景,这方砚台却在有限的空间内独辟蹊径地采用一角半边式的“小景”。上半部分采用文人喜爱的“云月”主题,缭绕云气中的墨池成为了天然的明月。而右下角上,则是泛舟于赤壁的东坡兄。如果把整个砚台作为一个画布来看,全局的疏朗中又有局部的精致,润以水墨,观其流转,仿佛真的能够感觉到人旅行在天地之间,穿梭于时空的长河。当然,爱砚的不仅仅是文人,还有附庸风雅的“伪文人”,伪军中的战斗机就是皇帝老儿。除了宋徽宗这种完全把自己定位成文人的主儿之外。从关外跑到中原来耍活儿的满族皇帝们也很懂得玩文人的小清新。康熙皇帝就特别用老家松花江畔的松花石,做了一批霸气侧漏的“宫廷文人砚”。“宫廷文人”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不计成本地任性。此砚用双色的松花石分别雕制了砚与砚盖。紫色隐然有帝王之气,绿色则或许更多寄托了对土地的乡情。砚盖上是精细的兽面纹,砚池周围则环饰蟠螭纹,做工可谓考究至极。他的风流孙子乾隆帝更是古物的脑残粉。下面这款是安徽学政徐立纲进献的“仿汉未央瓦”歙砚。徐为了讨好领导,特地用安徽的歙石和徽墨制备了一批上好文具。这砚的造型是模仿汉代“长乐未央”瓦,形制相当古朴,只是这个盖子做得有点太过花哨。 除了各地主动“揣摩圣意”,乾隆还自己定制了六款“拟古”的砚台,称为“仿古六砚”,从汉一路“山寨”到了宋。这一款便是“仿宋天成风字”歙砚。砚上有乾隆亲笔的“御铭”:“大块噫气,其名曰风。天成取象,製此陶泓。”盒子的里面还衬了锦缎。在此,对“文人气”的追求已经让位给了帝王的范儿了。不过乾隆帝没想到的是,数百年后他的壳子上被刻了一首毛主席的诗词,而显得更加意味深长:“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从石品到石材,彰显品味的败家之选作为一个磨墨的台面,砚台对本来材质是不怎么讲究的。随便找块什么石头,弄个马马虎虎平整的面儿,就是一个砚台了。如果能烧陶,那更是方便,直接捏完泥胚子一烧,想要什么造型就都有了。当然如果你是个金属控,那也简单,搞块铁疙瘩,就是个铁砚。不过这种思路显然不利于一种日用品向奢侈品进发。玩砚台的人群中有的是烧钱的主,自然就推动了砚台的高端化。这材质滑一点儿嫌磨着没劲,糙一点嫌磨着费力,吸水性太强了嫌涩,太弱了嫌腻,颜色深一分嫌老沉,浅一分嫌浮夸。在“烧砚”的世界里,放毒永无止境。在诸多材质的砚台中。名气最响的莫过于端砚了。端砚自隋唐起就被看作是最高档砚台的象征。这种产自端州(今广东肇庆)的石头可以说是集“坚实、润滑、细腻、娇嫩”于一身的尤物。其色泽红中泛紫,紫中透绿,极富韵味。以至于宋张九成说“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不过由于出名早,而且石头这东西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上好的端砚石材估计很早就已经被炒到天上去了。这块清吴兴祚的端砚可算是石材上佳者。此砚造型简单,半琢半璞,颜色紫中发灰,还有许多玩石所谓的“石品”(其实就是加分项的“杂质”)。吴作为一代名士,又官至两广总督,可以说是“入世文人”中的佼佼者、“红顶砚友”,这块砚也是在其两广总督任上所得。端砚最醒目的“石品”,就是其独有的“石眼”。所谓石眼,就是石料上一块圆形的杂色。至于这样的杂色为什么“美”,那就见仁见智了,不过对于玩家而言,“眼”即是正义是没得说的。因为石眼的特殊价值,设计上也要充分考虑对眼的呵护和凸显。还是之前那块风雨中得到的奇砚,它当年一下子就被计同学从乱石头中挑出来,想来必是有其原因的。其实翻过来一看,就能发现其蹊跷,原来砚的抄手里搞出了许多高高低低的圆柱型。光看拓片还看不出来,如果结合照片看,就明白了,原来这些圆钮儿,都是为了把“石眼”显现出来!不过与这种煞费苦心相比,有些眼儿因为天资好,可以美得更任性。这块“二十八星宿”端砚可谓“眼中奇葩”。其正反两面大大小小长满了“眼”。于是乎,设计师也就因材施工,雕琢上流云,将其做成了一方中国版的“星空”。更让这些眼儿身价倍增的是,它们是所谓的“活眼”,也就是中间要有深色的“眼珠”。此宝砚原属于明代浙派鼻祖丁敬,后来辗转流传过多位名家之手,在清末为金石大家吴大瀓所著录,成为了其“愙斋所藏第五砚”。除了“活”,眼还要追求“高”,所谓高就是在墨池之外。在墨池里面,纵使你的窟窿再漂亮,这一磨也就乌漆抹黑了。唯有“高看一眼”,才能在写字之余还细细赏玩。清代文人吴云就藏有这样一块“砚板”。其眼不仅高高在上,而且眼大如牛,“眼睛”里面的颜色层次分明,这就是传说中的极品“鸲鹆眼”。难怪吴老欣喜至极,自铭“无上神品”。不过或许因为这材料太过珍贵,所以到最后也没刻成砚台。即便如此,光就是这么一块砚板放在那里,也已经霸气得无以复加。端砚的另一大石品就是“虫蛀”,看起来还真像是被虫子咬坏的样子。高凤翰就题铭过一块“玉带池&端砚,在这里,“蛀斑”华丽转身为了“玉带池”,文人的矫情满溢实在让生活添色了不少。除了端砚,另一种材料也是名声在外,那就是产自古歙州的歙砚。歙州包括了如今的黄山和婺源两大风景区,石材自然也是极好的。歙石最有名气的石品是“金晕”。这块宋代的古砚,表面就金得一塌糊涂,像是粉底没有扑匀似的:作为更靠近江南文化中心的歙砚,历代都不乏对其赏识者。展览中比较特别的就是一块出自上海元代任仁发墓中的歙砚。他墓中的这块元代砚台和元代的大部分器物一个德行,就是——大。而且还大巧不工,连个墨池都给省了,倒是有点返璞归真的味道:还有一种名砚叫澄泥砚。这澄泥砚看起来更加古朴,因为它也是名砚中少有的以陶为料的烧制砚。陶的好处自然是工艺简单很多,但是要在耐磨和渗水方面和之前的“毒物”比肩,还是需要在配方上下许多功夫。下面这个龟形的澄泥砚来自唐代古虢州(今三门峡),与其说是一方砚台,倒不如说更像是墓中的明器。下面这块则来自之前提到的任仁发墓,“蓬莱仙岛”的题材也是墓葬中经久不衰的流行元素。这块砚的一个特殊之处是外面是澄泥的“架子”,当中却嵌了一块色紫红的端石。端石还带有“翡翠斑”,显出其上佳的品质。澄泥虽名品,与端石为伍也只能委身绿叶了。还有个相当搞脑子的是“蠖(应为“山”旁,貌似没进字库)村石砚”。这蠖村就在苏州灵岩山以西,木渎镇有名的藏书村隔壁。只是吃货们多只惦记着羊肉,却忽略了这本该同样有名的石材。或许是因为颜色接近,这个“蠖村石”又被叫做“澄泥石”,所以“蠖村石砚”也就稀里糊涂成了“澄泥砚”,其实两者一个是陶一个是石,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儿。这个蠖村石名字真的是相当多,什么灵岩石、太湖石、漱江石、藏书石……大概当年也喜欢炒作概念,本以为随便哪个板块上涨的时候都能搭自己一把,没想到搞到最后自己都一团浆糊。而且苏州一共就这么一巴掌的地方,如今石材好的“老坑”早就开完了,新坑的质量已经无法同日而语,只能改以价格打中低端市场,说起来也不禁唏嘘。下面这方明代的夔龙纹笈形砚,可以算是蠖村石中的佳品。顺便说一句,这蠖村石虽是自然造化所得,据说其成分和人工烧制的澄泥还真的比较接近呢。最后再介绍一种石材叫“洮河石”。它是甘南地区的特产。这种石头颜色绿中带灰,和卫藏地区的艺术一样有一种特殊的审美格调。其材质细密晶莹,还带有条状纹理,一直以来都是制砚的佳品,只是洮河石开采难度较高,而且坑口的存量据说也已经不多了。这块龙凤纹的洮河石砚制于清道光年间,纹饰清晰优美,颇显水准,也算是对得起这块石头了。除了这些传统石材之外,也不乏妖气十足的非主流。譬如铁砚、瓷砚、玉砚、水晶砚……不过这些材料毕竟都不如石头用起来那么舒坦。特别是那水晶砚,你就说你是怎么想的吧,这滑叽叽的材料拿来做砚台磨起来要有多难受啊。所以它可好,特别加工了个磨砂面作为砚池,纯属吃饱了撑着。当然还有脑洞更大的,有一“片”清张燕昌作铭的砚台,直接就是咔嚓下来的一节竹子。这老竹根也真是够老的,一圈边都裂开来了,于是这有心人又用铁钉缝缝补补。最后老张在上面用同样老得掉渣的古篆体题写“读好书、做好人、行好事、说好话”,目睹此竹,不禁想起文人的心田,不愧是借物咏志、低碳绿色之首选。天工开物,方寸之间的艺术杰作其实在欣赏这些古砚的同时,我总是隐约意识到一个问题,无论是砚台的设计,还是文人的题铭,这些颇有文房意趣的事儿并不是文人自己独立完成的。文人和他们爱砚的亲密关系之间,隔着一个我们常常忽视的角色:匠人。意识到了这点,我们在赏玩这些古砚的时候,就不得不反思我们所谓的“文人设计理念”了。应该说,大概除了前面那个竹子的,在大部分砚台的设计和制作中,其实还是工匠占了主导的地位。或许你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到的那方“赤壁图”端砚。其实在它的一侧,当我们十分仔细地贴着那朦胧的拓片时,终于可以识别出三个细细的小字:“汝奇作”。这个难度,虽然远没有从《溪山行旅途》中找出“范宽”那么夸张,但也已经颇为费力了。这位谢汝奇老兄,也因此获得了宝贵的“艳史留名”的机会。还有一位我们可以考证出来的制砚者是杨澥杨竹唐,老杨有个号叫“石工”,特别善于刻东西,从刻印刻竹到刻砚台样样精深。下面两方端砚皆是老杨的作品,蜘蛛和壁虎这样的“小虫”在杨的刀下显得栩栩如生,而且这个砚很特别的高度也平添了其趣味。另一方砚上那只略显丰腴的兔子却作了一个跳跃的姿势,真所谓“艺高人胆大”。其造型还带有一定的抽象化,即使在现代的审美之下都显得相当耐看。当然,这老谢和老杨之所以可以留名于后世,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已经站在了文人的队伍中。但是更多没有留下名字的工匠大师们,却将一方方砚台雕琢成了传世的艺术作品。这一方清砚的设计就十分值得拿出来说一说。砚台的正反两面分别是一阴刻一阳刻的两只凤凰。正面的“阴凤凰”正好作为墨池。在南北朝之时,中书省因为接近皇上,又被叫做“凤凰池”,所以以凤凰为池,又暗合了入朝为官的好兆头。再看着凤凰的造型,头部比较写实,身子和尾巴则相当抽象,与砚台的整体造型融为一体,浑若天成。仔细看还能发现这“凤凰池”还是从“凤尾”开始逐渐去地,颇有意思。这还不够,背面那只“阳凤凰”的眼睛还是用的一枚天然的“活眼”。这实在是让我们只有托着腮帮子感慨其巧夺天工。不过,从文人审美的角度或许可以说它巧得其实有些过了,但如果以如今我们对于艺术和设计的评价标准来看,制作出这样作品的工匠,完全可以堪称大师。即便如此,在中国的传统中,“艺术家”这个本应该自然地出现在工匠和文人之间的角色却迟迟没有被正名,或许只有到了近现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才更多被我们以“艺术家”和“艺术品”的方式去了解和欣赏。离我们很近,终于在喘气时就被我们所景仰的一位制砚大师,就是陈端友。陈端友早年学艺于扬州雕版能手张太平,后来在新旧中国之交最为动荡的那个1912年,他来到了上海。这片神奇土地的润泽,也让他之后成为了“海派砚雕”的开山鼻祖。他一生潜心制砚,而且极为低产,留世作品可考的仅仅五十余方。上博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囊括了其中的绝大多数的藏品。陈老的作品有两种风格。一种相对简洁,譬如这枚蠖村石所做的“四神镜”砚。不过这简洁的只是造型,如果细看这枚“铜镜”,就已经可以发现艺术家相当“偏执”的一面。镜背上的纹样被雕凿得极为精细,仿佛不像是在“仿古”,而更像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执着向古代致敬。下面这个瓜则代表了陈老的另一种风格。你看那瓜半只做了盒子半只做了砚台,无论是上面的藤还是瓤里的籽,都雕得纤细分明。如果再仔细看,甚至可以发现上面半个瓜已经坏掉出现虫蛀了。大师对于小细节的这种变态苛求,可以说正是他显著的风格。还有这个螺蛳砚,仔细看上面的一个个螺蛳,有些懒散地打开着自己的“厣”(就是它的那片“口”),有些则紧闭门户。各个螺蛳看似散乱地分布,其实又错落地形成了一个统一的造型,仿佛大家都聚拢在这一潭清(墨)水的边上。这个“蘑菇砚“也很有趣。一面以一块大大的蘑菇为主角,另一面则交杂着许多小蘑菇。每个蘑菇的刻画也是惟妙惟肖。其艺术手法上和前面几款有着同样的韵味。这种可以自成一派,运用自如的风格正是一个艺术大师所必须具备的。如果考究起来,这还不是一般的蘑菇,而是常熟虞山,也就是大师老家特产的“松蕈”。如今常熟还有特色的“松蕈面”。看来大师在忘情于修整砚田之时,也没有忘记自己家乡的美味。或许是怕别人认不出来,他还特意把砚盒雕成一节松树(松蕈常伴松树而生)作为暗示吧。这件“吉金”端砚则必定让青铜粉心动不已。许多青铜器像是被敲碎融化了一般,堆砌在了一起。有几件虽然锈迹斑斑,但仍然依稀可辨,其余的则已经完全“尘归尘,土归土”了。在这件作品上我们不但看到了一如既往的苛严细节,同时也看到了一种相当现代的“蒙太奇”手法。留到最后的,一定是最大的boss。乍看到它的时候我实在不敢相信它是人工的造物。无论是那龟壳的材质也形状,还是乌龟的肉体,仿佛真是一件曾拥有过生命的标本。也只有确认了标签牌之后,我才知道这真的只是一件木雕的砚盒。乌龟的双眼是用别的材料镶嵌而成的,所以才那么逼真。更夸张的是,据说打开盖子的话,会发现大师居然在内部还雕刻了乌龟的肌肉和骨骼。雕琢、具象到这个地步,实在是让我们只有“瞠目结舌”的份儿了……下面“九龟荷叶”塘中的荷叶已经略显残败,可见此时已经由夏转秋(或许你也已经感觉到了,陈老的作品中经常有这种可以“超细读”的地方)。数只大小不一的乌龟在残叶之间穿梭。据说陈老将这枚砚一直带在身边长达三十多年,每每拿出来琢磨雕凿一番,以致于直到临终砚盒的下半部分都还没有完工。“惟砚作田,咸歌乐岁。”对于陈老来说,制这枚砚的过程何尝不是他的耕耘?或许每一个寄情于田园的文人来说,这种“耕耘”都有着特别的含义——他们期待收获的并非真正的秋日麦田,而是内心的蓬莱之“静”。关于作者一路,物理学出身,绝非宅男,喜欢随着博物古建的踪迹各处旅行。关于“博物游”“博物游”栏目既是一份各地博物馆的深度导览,又是一次将博物馆维度不断向外展开的自由实验。作者来自隐藏在各行各业的高手(闲散人等),他们痴迷博物,有着各自的独特视角与迥异的行文风格。他们会带我们走进博物馆内的惊奇角落,也更会激发着我们回退到真正浩瀚的日常生活与所处宇宙,发现身边闪光的文化珍宝。- THE END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本文,请通过本刊官方微信(微信号:the-bund)与本刊编辑部取得联系,并主动告知媒体名称以及真实用户数,以获得授权。转载要求:请务必尊重本刊版权与作者权益。请于文章开头和结尾两个地方加入转载按钮,同时在开头显著位置注明:“本文来自《外滩画报》(微信号:the-bund),作者(包含文字、摄影和编辑等):XXX。”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人气:38410 更新:
人气:31800 更新:
人气:26231 更新:
人气:18397 更新:
外滩画报的更多文章
大家在看 ^+^
推荐阅读 ^o^
美女谈优化蜜蜡,道出了商家不能说的秘密!
他在弃养狗狗后发生车祸,重伤昏迷却因狗狗而得救......
穿上时髦“大廓型”,我立刻瘦了三斤!
一个痘痘200条虫,长痘痘的那脸原来那么脏!你有痘,你先看…
猜你喜欢 ^_^
24小时热门文章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书包网所收录免费小说、书友评论、用户上传文字、图片等其他一切内容及书包网所做之广告均属用户个人行为,与书包网无关书包网所收录免费小说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在本站留言,书包网会在24小时之内删除您的作品。谢谢!Copyright &
Beta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号-1  自古以来在皇宫内院之中,以姿色取悦皇帝的后宫嫔妃举不胜举,但是用春药迷惑皇帝的后宫嫔妃却并不多见,而最早见于史料用春药迷惑皇帝的后宫嫔妃更是鲜为人知,那么谁是史上最早用春药迷惑皇帝当上皇后的后宫嫔妃呢?追根溯源,当属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左昭仪冯妙莲。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初即位时,由冯太后临朝听政。拓跋宏秉性孝谨,政事无论大小,都先禀明太后。拓跋宏原是后宫李夫人所生,由冯太后抚养成人。
  冯太后坚守子贵母死之制,除赐死储君拓跋宏的亲母李氏以外,甚至诛戮了李氏全族。拓跋宏终生都不知自己为谁所生,但他自幼在冯太后身边长大,视祖母如生母一般。
  冯太后想让自己家族累世贵宠,特地挑选兄长冯熙的两个女儿充入掖庭。后宫的林氏美貌艳丽,生了皇长子拓跋恂之后,孝文帝打算废除子贵母死的故例,不让林氏自尽,但冯太后因担心林氏不死,自己的侄女就不能入宫为后,便不肯答应孝文帝的请求,最终逼迫林氏自杀身亡。
  冯熙的两个女儿入宫后,次女冯姗即被册封为皇后,长女冯妙莲被册封为左昭仪。原因是冯妙莲非冯熙的正妻所生,所以地位自然比妹妹低了一等。
  皇后冯姗颇有德操,昭仪冯妙莲却独具姿色,孝文帝虽然很尊重皇后,但论容貌,冯姗却比不上冯妙莲。正如孝文帝自己所说:冯珊“媚而不佻,静而不滞”;冯妙莲“风韵自娆,妖媚艳丽”。
  所以冯妙莲独得宠幸。孝文帝除临朝听政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冯妙莲宫中朝夕寻欢作乐。
  三年后,皇后冯珊因怀孕难产不幸身亡,孝文帝便又迎娶冯妙莲的三妹冯媛入宫做了皇后。这使冯妙莲觉得十分的不甘心。
  但让她感到雪上加霜的是,这时高丽国又为孝文帝献上了一位冰肌玉骨的绝世美人,使冯妙莲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为了战胜这两位劲敌,让自己专房独宠,长于风情的冯妙莲不得不求助与自己早有私情的神医高菩萨。原来这冯妙莲有个咯血的毛病,便经常请高菩萨前来诊治。
  一次孝文帝带兵在外征战日久,顾不上回宫作乐,冯妙莲只好凄凉地空守孤帏。这高菩萨容貌英俊,天性风流,善解人意,使冯妙莲对他另眼相看。
  高菩萨见冯妙莲宫闱寂寞,便刻意挑逗,引起冯妙莲的欲火难耐,便让他侍寝,权当一时之乐。谁知让他床端一试,便久战不疲,冯妙莲久旱逢甘露,真是喜出望外。
  从此两人朝欢暮乐,不知今夕何夕。高菩萨真是床笫间的英雄,连番苦战,愈战愈勇,而冯妙莲却像一朵花越摧残越鲜艳,真可谓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看到冯妙莲的求助,高菩萨便教她使用春药“肌香丸”的绝招。于是冯妙莲便大施媚术,迷惑孝文帝。原来这“肌香丸”乃是当时人间第一奇香,将它放于肚脐眼中,便通体喷香,而且长久不散。
  孝文帝被这香气所诱,爱欲大增,每夜都乐而不疲一直不能自拔。于是冯妙莲靠着“肌香丸”战胜劲敌,再次独享专房,宠冠后宫。
  然而冯妙莲并不满足性欲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她还一直觊觎着皇后之位。因此她不顾姐妹亲情,持宠而骄,常常趁与孝文帝同床共枕之时,大吹枕边之风诋毁皇后冯媛,试图取而代之。
  冯妙莲不断地谮构百端,罗织罪名终于把孝文帝说得怒上加怒,就将皇后冯媛废为庶人,贬入冷宫。后来冯媛“贞谨有德操,遂为练行尼,后终于瑶光佛寺。”
  太和二十一年,即公元497年,冯妙莲终于登上了皇后之位,母仪天下,统领六宫。因孝文帝统帅二十万大军南征新野,水性扬花的冯妙莲耐不住宫闱寂寞,又一次将高菩萨宣进宫中来寻欢作乐。
  然而事情不久便东窗事发。原来孝文帝的女儿彭城公主,嫁于刘昶的儿子为妻。丈夫早亡,彭城公主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冯妙莲便让她改嫁自己的兄弟冯夙,彭城公主十分的不愿意。
  为了不嫁给冯夙,彭城公主悄悄地带领婢仆十数人,乘轻车冒雨前往南阳进见孝文帝,将自己早已知道的冯妙莲与高菩萨私通之事告诉了孝文帝。
  孝文帝听后勃然大怒,无心恋战便回到了洛阳,立即拘捕高菩萨当面问罪。高菩萨受刑不过,不得不据实招供。孝文帝又召冯妙莲问讯。
  冯妙莲见事已至此,便合盘托出了与高菩萨的不伦之事。孝文帝虽然心中无比愤怒,但他既尚顾念旧情,又离不开冯妙莲身上的奇香,始终不忍将冯妙莲赐死,甚至连废后的敕书也迟迟不肯写下。
  不久孝文帝得了大病,病骨支离,自知不起,召彭城王拓跋勰嘱咐后事,最后说:后宫久乖阴德,自寻死路,我死后可赐她自尽,惟葬用后礼,亦可掩冯门大过。接着拉住彭城王的手,喘息良久,撒手而去,时年仅三十三岁。
  太和二十三年,太子拓跋恪即位,是为宣武帝,年号景明。拓跋恪即位后按照孝文帝的遗嘱派侍臣持鸩酒入宫,皇后冯妙莲才得赐死。
  冯妙莲见了鸩酒骇走悲号,不肯就范。内侍把她拉住,强迫喝下鸩酒自尽。冯妙莲乃“含椒而死”。拓跋恪遵照孝文帝的遗言,用先帝皇后大礼葬冯妙莲于长陵,谥为幽皇后。
  冯妙莲凭借美色取悦皇帝于前,而又用春药迷惑皇帝于后,本想稳坐皇后宝座,统领六宫,母仪天下,结果冥冥之中自有因果善恶报应,最后不得不喝下鸩酒而死。“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正是冯妙莲的一生真实的写照。
相关阅读:帝王短命秘密:六位最出名嗜春药皇帝
  古代皇帝服用“壮阳药”秘闻.
  古代帝王们除了长生不老,希望永远当皇帝的心愿外,享乐意识也颇强烈,对女色的追求尤其如此。在服食所谓“不老药”仙丹的同时,还遍寻“壮阳药”,欲幸遍后宫美色。
  可以说,中国古代帝王个个喜欢服食春药,400多位皇帝平均年龄不到40岁,大多在三四十岁的青壮年就死掉了,死因多多。
  但不少与过量服食性药有直接的关系,有的依赖嗜食成瘾,一天不吃饭可以,一天不服性药却睡不着觉。
  宋度宗一夜召幸30女.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赵禥做皇太子就以好色出名。当了皇帝后还是这样。根据宫中旧例,如果宫妃在夜里奉召陪皇帝睡觉,次日早晨要到合门感谢皇帝的宠幸之恩,主管的太监会详细记录下受幸日期。赵禥刚当了皇帝时,有一天到合门前谢恩的宫妃有30余名。
  史学界就此段文字知道,赵禥性能力超强,一夜召幸30余女。
  赵禥(公元年)为偏居临安(今浙江省会杭州市)的南宋皇帝,荒淫无度,35岁便死了,史称度宗。前帝宋理宗赵昀没有儿子,立赵禥为皇太子。公元1264年宋赵昀死后,赵禥顺理成章当了皇帝,那年他25岁,正是人一生中性欲最为强烈的年龄。
  既然皇帝有与任何女人发生性关系的特权,后宫佳丽那么多,刚获得这种权力的赵禥自然大喜过望,不会放过每一个春宵良辰。所以,赵禥一夜召幸30多个宫妃还是相当可信的。
  但这也有让人怀疑的地方,以一夜12小时、30个宫妃来算,赵禥与宫妃性交一次的平均时间是24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赵禥能是自然生理状态下完成性交过程的吗?
  史学界认为,赵禥如果不借助于药物,在床上不可能那么样强悍。
 皇帝靠“壮阳药”幸遍后宫
  春药有不同的名称,“三益丹”、“益肾丹”、“保肾丹”、“快女丹”、“受宠丹”、“保命丹”、“童女丹”、“益女丹”、“得春丹”、“遇仙丹”、“合欢散”、“寒食散”、“春散”、“相投散”、“一笑散”、“相思方”都是这种药物的不同说法。
  还有的名字更形象,“美女提倒金方”、“灵龟展势方”、“美女颤声娇”、“贵妃夜夜娇”、“旱苗喜雨膏”、“金枪不倒丸”······ 虽然叫法不一样,但药理功能是一样的,都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让人性兴奋的药物。
  清皇帝饮鹿血壮阳强身《礼记》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而皇帝多不守古制,随意扩充后宫。
  《新唐书》记载,“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开元、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其后宫的美女多达4万名,比秦始皇的1万多人要多多了,大概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后宫之最。
  由于皇帝可以发生性关系的对象实在太多了,壮阳药在宫中广为流行是可以想像出来的,有方士甚至将之制成点心、水果,供帝王食用。
  孙静庵所着的《栖霞阁野乘》有一则“圆明园内发现之房中药”,可证明壮阳药在宫中的流行程度--“ 丁文诚官翰林,一日,召见见于圆明园。公至时过早,内侍引至一小屋中,令其坐,俟叫起。
皇帝服食壮阳药
  这个故事发生于咸丰年间,当时的皇帝是清文宗奕詝,即大家常说的咸丰皇帝,后来的西太后慈禧即是受他宠幸的后宫名女人之一。孙静庵所记颇有几分意思,将壮阳药制成葡萄(蒲桃)状,专供皇帝食用,看来也是方家一绝了。
  据说,丁文诚意外得知奕詝在暗暗服食壮阳药后,再次进圆明园见到奕詝时便就势劝谏,实际是拍马屁,进献壮阳秘方,“皇上调养圣体,最好每天饮鹿血一杯;燥热之药切不可用。”奕詝问他饮鹿血有何功效?丁文诚告诉奕詝鹿血是壮阳活血之妙品。
  奕詝当即记心里了,吩咐内务府买梅花鹿一百多头,放养在园中,这也是圆明园中出现梅花鹿的原因。据说此后奕詝天天取鹿血喝,果然见效,可夜夜与宫妃欢娱。
  中国古代帝王可以说人人喜欢服食春药依懒春药,像奕詝这样因服用春药出名的皇帝还有不少。
  最出名的六位嗜春药皇帝.
  下面的六位皇帝应该最为出名--汉成帝刘骜。刘骜后宫中有两位在中国古代以性感出了大名的大美人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俩。自从得了赵氏姐妹,刘骜整日抱着这对姐妹花淫乐,乐此不疲,甚至以弄死自己刚几岁的亲生儿子以迎合赵氏姐妹不能生育而妒嫉他人的心理。
  由于纵欲过度,弄得腰都直不起来,刘骜的性能力大不如前,没有了“性趣”。后汉人所着的《飞燕外传》披露,身为皇后的赵飞燕,家藏专门记载房中术的“彭祖分脉”一书,从书中她找到了配制春药的秘技。
白鱼入药
  《资治通鉴·齐纪七》(卷141)记载,“上性猜多虑,简于出入,竟不郊天。又深信巫觋,每出先占利害。东出云西,南出云北。初有疾,甚秘之,听览不辍。久之,敕台省文簿中求白鱼以为药,外始知之。”
  “上”即刘鸾,白鱼即蠹鱼,又叫壁鱼,实为木中虫,体银灰色。其晒干后气味咸、温、无毒。以白鱼入药方名为“白鱼散”,主治小便不通。有衣鱼、浓石乱发,等分为散。
  方上要求每服半匙,水送下,一天服三次。刘鸾因服食壮阳中毒导致无法尿尿,是为暗疾,这才找白鱼入药,搞通“下水”管道。
  唐高宗李治。
  李治的皇后即后来成了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位女皇帝的武则天,《资治通鉴·唐纪十九》(卷203)记载,“十一月,丙戌,诏罢来年封嵩山,上疾甚故也。上苦头重,不能视,召侍医秦鸣鹤诊之,鸣鹤请刺头出血,可愈。”
  这里的“头重”、“不能视”,即头昏眼花,性医学专家认为,此为典型的纵欲过度症状,其疾与长期服用壮阳药有直接关系。虽然这种史学观点有争议,但还是有相当可信成份的。
 死于壮阳药中毒
  根据其病征,有学者认为其背上生了恶疮,应该是壮阳药补过头的恶果。李忱死时已50岁,这个年龄只有服食壮阳药,才能享受得了后宫中如云美女。当然,也可能是壮阳药与增寿丹药的毒力并发所致,不老药与壮阳药一起服食,并不矛盾,也是当年皇家保健惯例。
  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他是中国古代帝王中玩弄女色最有花样的皇帝之一,其玩法与隋炀帝杨广齐名,在后宫专门建设了具有独具娱乐功能的“豹房”。一方面在里面养了不少生性威猛的虎豹,另一方面又选调天下绝色女子充进来。
  宫中女人玩够了,与宦官太监搞同性恋游戏,这还不过瘾,又去妓院嫖;再不够尽兴,则去偷民妇臣妻,连寡妇都不放过。而朱厚照这么能干并非他性能力厉害,全依仗的是壮阳药。
  据说,朱厚照外巡时有两样东西不能少,一是大批的后宫嫔妃,二是壮阳药。女人不离轿,性药不离身,走哪带哪。
  明世宗朱厚熜。
  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堂兄弟,按理说皇位与他无份,但别看朱厚照与那么多女人性交过,却没有生出儿子,其死后便选定了朱厚熜接位。
  中国帝王既想长生不老,又想尽情娱乐,尝遍天下美色,这在朱厚熜的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服食了壮阳药后淫兴大发
  据传此性药服食后,一夜可与10名宫妃性交,而不费劲,且越战越威猛。被其从全国各地挑选来的数千宫女大多不过十来岁,个个如花似玉,采过经血后朱厚熜自然不会放过身边美色。
  时已50多岁的朱厚熜服食她们经血做的壮阳药后,淫兴大发,又在这些宫女身上来检验药效。
  有一次,服食了壮阳药后药性大作,浑身燥热难忍,朱厚熜立即拉过在醮坛边为他讼经的一位13岁尚姓女孩“练习”,这女孩生理尚没有发育成熟,搞得她跪在床上鬼叫求饶方止。朱厚熜觉得仍不尽兴,又请身体丰满发育成熟的庄妃前来“下火”。
  万恶淫为首,纵欲多灾难。上面提到的汉成帝刘骜、南朝齐明帝萧鸾、唐高宗李治、宋度宗赵禥,明世宗朱厚熜,或直接死于壮阳药中毒,或因服食壮阳药起病折寿。
更多异域春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皇上有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