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孔子论语季氏中 不愤不...

论语知识答卷及答案
〞妆雪雪2oGq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仁者爱人”或“仁”)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被誉为什么?(圣人)  3、孔子的弟子约有多少人?(
B )  A、二千
D、五千  4、“君子惠而不费”下面四句是什么?(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5、孔子认为生活的最高原则是什么?(仁)  6、“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试问是哪五者?( 恭、宽、信、敏、惠
)  7、“匹夫不可夺志也”上面一句是什么?(三军可夺帅也)  8、对于富贵,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取之以义)  9、孔子提倡哪两种教学方法?(学思结合
温故知新)  10、孔子十五岁开始立志于学,到了三十岁左右,通晓“六艺”,试问哪“六艺”?(《书》《诗》《易》《春秋》《礼》《乐》)  11、说出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至少三个.(仁、义、礼、智、信、勇)  12、孔子弟子中贤达者多少?(七十二)  13、“君子成人之美”后一句是?(不成人之恶)  14、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仁政)  15、孔子的消极思想是什么?(忠君尊王)  16、孔子被封为什么王?(B)  A、 文惠王
B、文宣王  17、孔子名什么?孔子字什么?(丘,仲尼)  18、孔鲤是孔子的第几个儿子?(A)  A、第一个
D、第四个  19、孔子首创了什么教育?(B)  A、 贵族教育
C、素质教育  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和“悱”各是什么意思?(愤:想弄明白而弄不明白.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21、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下列哪一位?(C)  A、子路
D、公西华  22、哪一年是孔子诞辰2555周年?(D)  23、孔子的生日是哪一天?(9月28日)  24、儒家讲人生过程有八个过程,也称“八条目”,请至少讲出三条.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5、“六十而耳顺”“耳顺”是什么意思?(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蜚 .  26、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多少年?(14年)  27、孔子的母亲的名字是什么?(颜征在)  28、现存《论语》共多少篇?(B)  A、19
D、28  29、孔子在何处设教?(A)  A、 杏坛
D、田园  30、孔子把什么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仁、义)  31、孔子整理、编订了哪些古代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  32、孔子的思想什么时候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汉朝以后)  33、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什么?(国老)  34、下列三项中,哪项与孔子无关?(
A )  A、孔杯
C孔道  (注:孔杯:兄弟的代称.孔林: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孔道:孔子的学说.)  35、孔子所删修的《春秋》是依据哪国史料整理而成的?(A)  A、鲁朝
D、齐  36、从何时起,《论语》被钦定为科举考试必读教科书?(B)  A、宋
D、清  37、“质胜文则野”下一句是什么?(文胜质则史)  38、孔子周游列国为期15年,对还是错?(错,应是14年)  39、我校碑廊共多少块碑?(40)  40、下列不是出自《论语》的成语是哪一个?(B,出自《孟子》)  A、朽木粪土
B、杯水车薪
C、祸起萧墙
D、一匡天下  41、请背出《论语》中孔子“教”与“学”理念的句子不少于五句:  (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
学而时习之.  (7)
温故而知新  (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这则殆.  42、“孔子认为‘为仁之本’是‘忠义’”,这句话对还是错?(错.应是孝悌)  43、“悌”是什么意思?(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44、谁去世后,孔子悲呼“噫!天丧予!天丧予!”?(D)  A、颜征在
D、颜回  45、孔子死后,鲁哀公亲制诔(lěi)文悼念孔子,诔文中称孔子为什么?(尼父)  46、历代帝王除亲自前往曲阜致祭外,还派官员致祭孔子,前后共有多少次?(196次、128次、156次)  47、孔庙的主体建筑命名为什么?(大成殿)  48、孔子教子学诗学礼,历来传为美谈.孔子后代自称以什么传家?(诗礼)  49、孔子年轻时曾经担任过哪两种卑微的工作?(委吏:管理仓库;秉田:管理畜牧)  50、 孔庙
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196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1、山东曲阜孔庙内有建筑104座,466间,古树1250株.更是我国罕见的大型碑林之一,各类碑刻有多少块,.  A、2000多
C、1000多  52、孔府即衍圣公府,位于曲阜城中紧邻孔庙,是孔子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的衙署和府第,有“天下第一家”之称.  53、孔府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4、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  55、在孔子以后的两千多年里,孔子思想首先传入朝鲜、越南、日本等亚洲国家.  56、一九八八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们聚会巴黎,他们得出的结论之一便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 回首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57、“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哪四部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58、请根据以下提示,说出具体内容:(共5题,每题10分)  (1)
根据提示,说出他是谁?(颜回)  A、他是鲁国人
B、他是七十二贤之一  C、他死后,孔子连呼“天丧予!天丧予!”
D、他敏而好学,能闻一知十  (2)
根据提示,说出他是谁?(子贡或端木赐)  A、他是最早的儒商
B、他是孔子七十二门徒中最富有的弟子  C、他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
D、孔子死后,他守了六年的丧.  (3)
根据提示,说出他是谁?(子路或季路或仲由)  A、他随孔子游学于列国
B、他死于卫国的内乱中  C、孔子见南子时,他很不满
D、他耿直好勇  (4)
根据提示,说出这是春秋时哪个国家?(齐国)  A、鲁昭公兵败曾逃亡至此
B、它在现在的山东境内  C、孔子曾在此听过韶乐
D、是周朝诸侯国之一,姜姓  (5)根据提示,说出这是哪座城市?(洛阳)  A、它是我国的六大古都之一
B、孔子曾问礼于此  C、历史上曾被称为东都
D、以盛产牡丹出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论语情境默写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论语情境默写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深远。本文依据《论语》原文及后人对其的相关注释解读,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分析法,从教育目与终极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手段等方面作以解析,梳理出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内涵所在,总结出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及意义,以期对现代教育思想有所启示。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怎样理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按投票排序
泻药如果这是一道教育学考研题的话,还是找找参考书上的标答比较好。。。
女生使劲摇了摇男生:你知不知道我这三年一直都!一直都一直都!男生:啊?女生:你真不懂吗?!男生:啊?说毛呢我打游戏去了…女生:我一直都喜欢你啊!【不愤不启】男生:你你你…你什么?女生:对你听到了,自己说出来啊!男生:你你你你喜喜喜欢欢…女生扑倒男生怀里:我喜欢你!男生:你喜欢我关我毛事!【不悱不发】真实故事,各位高三毕业快乐
这句话我深有感触。首先愤和悱的意思不是纯粹的愤怒的意思,带有点愤怒的意思,但主要是说“因为思考问题而引起的不满”。从老师的角度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对问题思考都没思考,就来问问题,这是很不好的一件事,一来一些问题只要想一下就能解决,还要问老师,浪费老师时间,也让学生没有培养自主思考能力。这一句后面还有一句“举一反三”,就是在说学生要能够自主思考,最好举一反三。第二是,如果学生思考到愤和悱的程度,对题目的了解程度就会很深,老师讲解起来也很快。
在这里引用一下南怀瑾老师的原话吧,答案比较接地气,所以容易理解一些。==================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里是说教育方法的原则。所谓“愤”,就是激愤的心情。对于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愤心理的一种。如有一件事,对学生说,你不行,而他听了这句话,就非行不可,这是刺激他,把他激愤起来。“启”就是发,在启发之前,先使他发愤,然后再进一步启发他。这种教育方式,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相传清代名将年羹尧,是汉军镶黄旗子弟,幼时非常顽劣,他父亲前后为他请了好几个老师,都被他打跑了。后来没有人敢去应聘教他,最后有一个老师是隐士——有说是顾亭林的兄弟,顾亭林虽然一生不做清朝的官,从事反清的地下活动,但为了同胞的福祉,还是叫别人出来做些事——自愿任教。年羹尧的父亲说明自己儿子的顽劣,老先生说没关系,唯一的条件是一个较大的花园,不要设门,而且围墙要加高。就这样开始教了,年羹尧最初想将这位老师打跑,不料老先生武功很高,打又打他不着,却什么也不教他,到了晚上,老先生运用他高强的轻功,一跃出了围墙,在外逍遥半天,又飘然跳了回来,年羹尧对这位老师一点办法都没有。老先生有时候吹笛子,吹笛是可以养气的,年羹尧听了要求学吹,于是利用吹笛来使他养气,这才开始慢慢教他。后来老先生因为有自己的私事,一定要离开,临走时说,很可惜,这孩子的品质还没有完全变过来。虽然如此,年羹尧已经够得上是文武双全了,所以后来成了平藏的名将。而他以后对自己孩子的老师,非常尊敬,同时选择老师也很严格,有一副对联:“不敬师尊,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就是他写了贴在家里的。这个故事,可说明孔子所说教学的原则,必先刺激他的思想,使他发愤,非要有坚强的求知心,才能启发出他本有的智慧来。  第二就是引起他的怀疑,“悱”就是内心有怀疑、不同意。譬如说古人这样讲,就告诉他这值得考虑。孔子所谓“当仁不让于师”,韩昌黎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不一定完全是对的,不是光靠服从接受便行,如果呆板的接受,学问会越来越差的。多怀疑就自然会去研究,“发”就是研究。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且要多方面看。一桌四角,讲了一角,其余三角都会了解,那么他可以回来,“复也”就是回来。回到哪里?回到思想智慧的本位,就是回到自己智慧的本有境界。所以在教育方面,一定要激发他愤、悱的求知欲。我们看儿童的教育,有的孩子,对什么事情都不服气,而做家长的,总是希望孩子服气,尤其老一辈的人,往往把自己的经验看得非常重要,希望孩子接受。实际上要使孩子服气,接受上一代的经验,在教育方法上,必先使他能愤、能悱才行。再引一个不伦不类的故事来说明:  清乾隆时代,有一位世代书香的大员,有个儿子,文学很好,但不成器,行为不检点。一年,给这孩子五百两银子上京考功名,结果他到了京里,把五百两银子在妓院中花光了,被老鸨赶出来,剩下一身病,骨瘦如柴。回到家里,老太爷知道了,气得要把他打死,但一检阅他的行李,发现有他写的两句诗,老太爷一看,笑了。想想五百两银子值得,这个孩子在文学上很有心得。以文学的观点来看,这两句诗的确很好!原句是:“近来一病轻如燕,扶上雕鞍马不知。”这是古人对文学的推崇。如果是现在,科学搞不好,光作两句诗,不把父母气死才怪。我们举这个例子,也可说明“愤”与“悱”的一隅道理。下面是讲一个人的领悟力,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有些人读书学习很用功,但是领悟力不够,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书呆子。譬如拿研究历史来说,最低限度,也是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了解前代的事情,和现在的事情原则差不多,道理是一样,只是发生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现象两样而已。所以多读历史,能够举一反三,就可前知过去,后知未来。否则,白读死书,“则不复也”。学识又有什么意义呢?
答案没人点赞也无所谓(ˉ▽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我理解中,我是站在描述自身的角度去读这句话的,而不是站在教育他人的方法去看这句话。即:“不愤不启” 是若人无羞愤之心,无好恶之心,则难以启发向善,难以借假修真。 “不悱不发” 是人在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时候,才回去反过身去看看自己有多不足的,才能在内心生发一些深潜的东西出来的。有个词叫“臭”男人,说得很好。“臭”字咋写?是“自大1点”。男人这生物,激起血性才会有所进,当肚子里没有料,无法自如的表达时才会回到内心审视发展。
教育学考研题,朱熹的《论语集注》愤:心里想通而未通
启:启发引导
悱: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请看爆裂鼓手
愤,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口欲言而未得其貌。大家应该都有这种经历,当一件事情反复思索,仍然不得其解,或者,心里很明白但是表达的时候总不能找到恰当的言辞,就像知乎上,很多答案我知道,但就是说不好,看到别人的回答时,会猛地一震,就是这样嘛,我也是这样想的!感觉一下子捅破了那层窗户纸,豁然开朗。于是,这时候只能狠狠的给别人点赞。这种方法获得的东西也会记忆特别深刻,但是这种方法并不特别好,最好的方法或许就是像排名第一的那个一样,身边有一个人,理解你的思考过程,也明白你的思维困境,不管是像苏格拉底的那种诘问也好,还是引导也好,让你一步步得出自己的答案。如果没有这个人,自己老老实实写答案吧,写着写着你的思路或许就清晰啦,然后再对比别人看自己差在哪里......恩,就像我这样,坐等更多答案出现
从小学开始就喜欢做难题,算是某种智力游戏。然而真做不出来的时候也会很生气,妈妈如果看到了就过来帮我读题目。其实妈妈也不会这些题目啊,她只有卫校文化。她就只是帮我读,读一遍不成再读一遍。妈妈的声音可以让我平复心情,通常两三次之后我就知道答案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从孔子角度谈论语谈论读经教育,读不读?_百度知道
从孔子角度谈论语谈论读经教育,读不读?
从孔子角度谈论语谈论读经教育,读不读?
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至圣先师,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晚年修订六经。孔子去世后,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万世师表,其中七十二贤人,字仲尼。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子姓 孔氏,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天之木铎”,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至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教育家,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名丘。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
那我们今天还读不读《论语》呢?为什么?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孔子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论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