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见王曰 启发的道理

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这段文字用一个成语概括求你们了,快啊
南辕北辙原文: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译文:今天,臣[我]看见有人在一条大路[也说解释为太行山]上,朝着北面驾车前行,对我说,想到楚国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却将要向北面驾车?[楚国在南面]”。车的主人说,我的马很好,跑得快。我说:“马虽然好,但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财物多[有钱]”。我说:“财物多,但是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我说:“”他说:“我的车夫好。[回答者不是车夫,是坐在车里的人]”。像这样的东西[良马、财物、车夫]越好越多,离楚国就越远了。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1.欲:想要之:到,往。2.马、用(盘缠)、御夫(车夫)3.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4.示例:①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②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③做事如果方法不对,把方向搞错了,往往条件越好,距离目标越远。(意对即可)
下面为同学们推荐部分热门搜索同步练习册答案,要查找更多练习册答案请点击访问
阅读理解列表
来源:浙江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 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告臣曰:`吾欲之楚④.’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⑤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⑥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⑦善!’此数者⑧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①大行:大路.②方:正.正在.③北面持其驾:向着北方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⑤奚为:为何.为什么.⑥用:路费.盘缠.⑦御者:车夫.⑧此数者:这几项条件.1.解释划线字.(1)吾欲之楚(
)(2)君之楚(
)2.“此数者 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翻译下列句子.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4.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来源:辽宁省盘锦市第一完全中学2012届九年级第一次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朝廷.
(乙)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有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注],戎:泛指我国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
芮伯:周厉王的卿士.
贾祸:贾.本作“买 的意思.在此引申作招致.导致.贾祸.招致灾祸.
谮zen:诬陷.中伤.
渎货:渎通“黩 .贪污.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1)王之弊甚矣
(2)时时而间进
(3)不如捐之
(4)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2.翻译下列句子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3.根据甲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说明了什么问题
(2)“此所谓战胜朝廷 中的“此 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 意思是?
4.根据乙文的内容概括周厉王的性格特点.
5.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谏相关的事例.
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 的盛世.
来源:浙江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临皋亭①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嵋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问子丰新第②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③耳.(苏轼)注释:①临皋亭:亭名.在黄州东坡赤壁附近.②第:大宅第.③两税.指国家夏秋两季征收的税收.助役钱.指充当徭役的钱.1.解释[甲]文中加粗词的意思.寝: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文段(一)中苏轼以什么为“乐 ?
4.文段(一)描绘月夜景色.透露出
,文段(二)对比两处风景.表达了“
来源:辽宁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①一月.见罢②.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③.故特召君耳. 布辞之官.(选自)[注释]①邸:客舍.②见罢:只召见但未加新的任命.③股肱郡:重要之郡.1.下列句中的加粗词与“陛下无故召臣 中的“故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广故数言欲亡()C.楚王问其故()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2.用“/ 为文中加粗的句子断句.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从选文看.季布是一个怎样的人?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晴初霜旦:
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选出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4.文中与李白的有珠联壁合.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5.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夏 “春 “秋 季的景物特色.夏
6.第三段中写“高猿长啸 有什么作用?
7.请你调动想象.用形象的文字将“清荣峻茂 的景色描绘下来.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告
练习题及答案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翻译下列句子。①吾欲之楚。     译: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译:                                                                            2、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                              3、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所属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试题难度系数:中档
答案(找答案上)
1、①我想要去楚国     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意思对即可) 2、南辕北辙 或 背道而驰3、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马上分享给同学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告”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文言文阅读、
翻译句子、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语文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
考点名称: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和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比较而来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一、语法特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
二、词汇特点: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通常必须以词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条列,才能完整表达。不过,有个特点可以概括性地观察:文言文的词汇较为简洁,例如:相较于白话文的词以双音节词为主,文言文中的词以单音节词为主。
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①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考点名称:
成语定义:
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成语来源: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结构固定性
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
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
&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
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
2、意义整体性
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例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
&兔死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
3、语法功能的多样性
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多样性。
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
所以这里对成语语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语充当句法成分的分析。
成语褒贬辨别:
常见问题:
①正确理解与运用常见成语;
②辨析常用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
③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义;
④纠正广告中基于技巧误用、错用的成语;
⑤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在运用上要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不能任意拆散变动,还要规范成语的写法,不能写错字。
但是有些词语的感情色彩是非常丰富而细微的,只有仔细推敲、体味、比较,才能区别出词语的褒贬色彩。
辨别技巧:
一、找反义词
词语的褒贬色彩在反义词中表现得最明显,因此通过找反义词的方法来辨别是一个好方法。例如:
聪明&&愚蠢 勤奋&&懒惰 勇敢&&怯懦
善良&&凶恶 美好一一丑恶 纯洁&&肮脏
高尚&&卑鄙 谦逊&&傲慢
通过两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哪个是褒义词,哪个是贬义词。
二、看同义词
同义词中有些也带褒义或贬义。例如 &深思熟虑&和&蓄谋已久&都表示经过长久深入的思考谋划,是同义词,但&深思熟虑&用于思考谋划做好事,是个褒义词;而&蓄谋已久&意在思考谋划做不好的事,是个贬义词。又如:
揭发&&告密 赞扬&&吹捧 果断&&武断
牺牲&&完蛋 团结&&勾结 鼓励&&怂恿
义正词严&&强词夺理 神机妙算&&诡计多端
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
三、造句辨析
因为褒义词常用于赞扬好人,贬义词常用于形容坏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造句的方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判断运用是否得当。
一般需要造两个句子,一个用于形容好的方面,一个用于形容坏的方面。
例1:守株待兔
好的方面:1、警察叔叔蹲伏了三天两夜,守株待兔,终于将3名窃贼抓获。
坏的方面:2、有的人整天只想着守株待兔,而不去努力进取,是永远不会有所作为的。
&守株待兔&用在敬业、正义的警察身上,显然是不恰当的。它只能用来形容坏的方面,表示批评、贬斥,是个贬义词。
例2:载歌载舞
好的方面:郑成功收复了台湾,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胜利。(《郑成功》)
坏的方面:敌人侥幸打退了我军,他们载歌载舞,开心不已。
在这里,&载歌载舞&形容人们打了胜仗后又唱歌又跳舞的情景是很恰当的,但用来形容敌人,显然不够恰当。所以&载歌载舞&是褒义词。
易错成语100例
使用成语有时会错用同音字或近义词。这类错误出现频率非常高,所以,使用成语时要特别注意用字正确。下面列举的成语,括号前的字是别字,括号内的字是正字。
1.暗(黯)然失色 黯然,阴暗的样子。&黯然失色&,形容相比之下暗淡无光,大为逊色的样子。
2.按步(部)就班 部,门类;班,次序。&按部就班&,指按其门类,就其次序,比喻学习要循序渐进,做事要遵循规章。
3.安(按)兵不动 指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时机,也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按,压住、搁下。
4.暴珍(殄)天物 任意糟蹋东西。殄,灭绝;天物,自然界的宝贵生物。
5.别出新(心)裁 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
6.毕(筚)路蓝缕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意指驾着柴车,穿着破旧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辛。
7.变本加利(厉) 厉,通砺,在这句成语里当&更加深一层&或&更加严重& 讲。
8.病入膏盲(肓) 病到了无可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膏肓,中医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认为此二者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
9.不可明(名)状 名,说出;状,形容、描述。&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10.不加(假)思索 假,假借、依靠。&不假思索&,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
11.不茅(毛)之地 &不毛之地&形容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12.不径(胫)而走 胫,小腿。&不胫而走&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传播流行。
13.不落巢(窠)臼 窠、巢同义,但&窠臼&与鸟巢无关,含义是&现成格式、老套子&。
14.苍(沧)海桑田 沧海,蓝色的海洋。&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15.重蹈复(覆)辙 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覆辙,翻过来的老路。
16.出奇致(制)胜 制,取得。&制胜&,取胜。
17.穿(川)流不息 行人、车马等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川,河流。
18.发奋(愤)图强 下定决心,努力进取,谋求强盛。发愤:决心努力。
19.飞扬拔(跋)扈 意气举动超越常轨,不受约束。跋扈,蛮横
20.分道扬镖(镳) 镳,马嚼子。&扬镳&义为&策马&。&分道扬镳&,比喻志趣不同而分路。
21.纷至踏(沓)来 连续不断的到来,纷纷到来。沓,多而重复。
22.甘之如怡(饴) 感到像糖一样甜,表示甘愿承受艰苦、痛苦。饴,饴糖。
23.各行其事(是) 是,正确的。&其是&,自以为正确的。所以,这句成语含有贬义。
24.攻城掠(略)地 掠、略二字都有&夺取&义,但夺取的对象不同:掠,夺取人、财、地;略,夺取土地。
25.固(故)步自封 故步,取自&邯郸学步&的故事,本义为&原来走路的姿势&,在这句成语里比喻成规旧套。&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盲目自得。
26.骨梗(鲠)在喉 鲠,鱼刺。&骨鲠在喉&,比喻有话憋在心里不吐不快。
27.鼓(蛊)惑人心 迷惑、毒害人心。蛊,毒虫,用来放在食物里害人。
28.鬼域(蜮)伎俩 蜮,传说中在水里害人的怪物。&鬼蜮&即鬼怪。
29.汗流夹(浃)背 浃,音jiā,义为&透彻&。&浃背&,湿透脊背。
30.好高鹜(骛)远 骛,纵横奔驰,引申为&追求&。鹜,鸭子,无&追求&义。比喻不切实际,不踏实。
31.和霭(蔼)可亲 态度温和,容易接近。蔼,和气、态度好。
32.怙恶不俊(悛) 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悛,悔改。
33.煌煌(皇皇)巨著 皇皇,形容盛大。&皇皇巨著&,形容著作浩大。
34.既往不究(咎) 咎,本义为&过失、罪过&,引申为&责备&。&不咎& 即不责备。
35.及及(岌岌)可危 岌岌,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
36.竭泽而鱼(渔) 渔,捕鱼。&竭泽而渔&直译为&排尽湖水捕鱼&, 比喻一味索取而不留余地。
37.禁(噤)若寒蝉 噤,闭口不言。寒蝉,秋后的蝉,寒蝉是不叫的。这句成语用&寒蝉&作比喻,形容不敢作声。
38.金璧(碧)辉煌 &金&和&碧&,是国画的两种颜料:金黄色的泥金和翠绿色的石绿。用它们画出来的画,鲜亮耀眼。&金碧辉煌&通常用于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
39.精兵减(简)政 &精简&不是&减少&,而是去掉不必要的,留下必要的,从而使机构精干,人员素质更高。&精简&的真谛在于精干。
40.苦心孤旨(诣)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诣,到。
41.烩灸(脍炙)人口 脍,切得很薄的肉片;炙,烤肉。&脍炙人口&,比喻优美的诗文或美好的事物得到人们交口称赞。
42.老奸巨滑(猾) 形容十分奸诈狡猾。猾,狡猾
43.厉(励)精图治 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励,振奋。
44.礼上(尚)往来 尚,崇尚,讲究。&礼尚往来&,指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
45.廖廖(寥寥)无几 形容非常少。寥寥,稀少。
46.鳞次节(栉)比 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整齐地排列。栉,梳篦。
47.伶牙利(俐)齿 伶俐,聪明灵活。&伶牙俐齿&,形容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48.流言非(蜚)语 蜚,同&飞&。流言、飞语,均指毫无根据的话。&流言蜚语&多指诬蔑或挑拨离间的坏话。
49.留(流)芳百世 美名流传百世。流芳,流传美名。
50.毛骨耸(悚)然 悚,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51.美仑(轮)美奂 轮,轮囷,古代的圆形谷仓,形容高大的样子。奂,众多。&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的高大宏丽,其他用法要慎重。
52.迷(弥)天大谎 弥天,满天,形容&谎言已达到极致&。
53.糜糜(靡靡)之音 低级趣味的音乐。靡靡,颓废淫荡。
54.棉(绵)里藏针 形容柔中有刚,或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绵,丝绵。
55.明火执杖(仗) 仗,兵器。&明火执仗&,指点燃火炬,手拿武器,比喻强盗行为或肆无忌惮地干坏事。
56.名符(副)其实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57.名贯九洲(州)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所以&九州&是&天下&的同义词。大禹时代的&天下&,即华夏大地。
58.默(墨)守陈(成)规 墨守,墨翟之守,说的是墨子与公输般较量攻守的故事,本义为&固守&,后来演变成&守旧&。成规,久已通行的规则或方法。&墨守成规&,比喻因遁守旧不知变通。
59.沤(呕)心沥血 呕心,费尽心思;沥血,滴血。&呕心沥血&,竭尽心血。
60.旁证(征)博引 旁,广泛;征,搜集。&旁征博引&,形容做文章广泛搜集和引用材料,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61.青出于兰(蓝)而胜于兰(蓝) &兰&是&蘭&的简化字,不是&藍&的简化字,&藍&简化作&蓝&。蓝,蓼蓝,一种草本植物,叶汁可作蓝色染料。青,靛青,从蓼蓝叶汁中提炼出来的青色染料,颜色比蓝深,所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成语,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超过前人。
62.磬(罄)竹难书 罄,器皿中空,用尽;竹,竹简,古代的书写材料;罄竹,把竹简用光了。&罄竹难书&,多用以形容罪大恶极,比喻罪恶事实多得写不完。
63.人才挤挤(济济) 济济,读作jǐjǐ,义为&众多的样子&。类似的成语还有&济济一堂&。
64.如愿以尝(偿) 偿,归还、抵补,引申为&满足&。&如愿以偿&表示自己的愿望实现了。
65.弱不经(禁)风 禁,承受。
66.色彩斑烂(斓) 斑,斑点或斑纹;斓,多彩。&斑斓&,形容灿烂多彩。
67.山青(清)水秀 清,清明洁净。&山清秀水&,山水清净秀丽。
68.稍(少)安勿(毋)躁 少,音shǎo,暂时。毋,不要。&少安毋躁& 的意思是:耐心等待,不要急躁。
69.水乳交溶(融) 融,融合。比喻关系融洽或结合紧密。
70.所向披糜(靡) 力量所到之处,一切障碍全被扫除。靡,顺风倒下。
71.危如垒(累)卵 累,堆积。&累卵&,一层层堆积起来的蛋,比喻局势极不稳定。
72.委屈(曲)求全 曲意迁就,以求事成。曲,委曲己意。
73.相形见拙(绌) 跟另一些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绌,不够、不足。
74.向偶(隅)而泣 独自在一旁哭泣,比喻非常孤立或因得不到机会而失望、难过。隅,角落。
75.心无旁鹜(骛) 骛,纵横奔驰,引申为&追求&。&旁骛&,没有杂念,比喻专心致志。鹜,鸭子,无&追求&义。
76.心心相映(印) 印,印证。&心心相印&原为佛教术语,本义为&以心印证佛法&。演化为成语,形容思想境界和感情完全一致。
77.辛辛(莘莘)学子 许多学生。莘莘,众多。
78.虚座(左)以待 空着左边的尊位恭候贵客,指特意留待他人。左,古礼主人居右,宾客居左,因以左为尊。
79.炫(烜)赫一时 名声、气势在一个时期内很盛。烜,盛大。
80.淹(湮)没无闻 被埋没而无人知晓。湮,埋没。
81.淹淹(奄奄)一息 形容气息微弱的垂死之状。奄奄,气息微弱。
82.掩(偃)旗息鼓 偃,本义为&人倒地若卧&,引申为&隐匿&。&偃旗息鼓&,指放倒旗帜,停止敲鼓,形容隐蔽行动,也指停止战争或停止行动。
83.摇摇欲堕(坠) 形容极不稳固,就要掉下来或垮台。坠,掉下。
84.遗(贻)笑大方 遗、贻二字,都有&留下&的意思,但使用时有所分工:表示&死人留下&用&遗&,表示一般留下用&贻&。&大方&,专家、方家。&贻笑大方&,让行家里手见笑。类似的成语还有:&贻害无穷&、&贻害后学&。
85.以(倚)老卖老 倚,仗恃。&倚老&,倚仗年纪大。
86.饮鸠(鸩)止渴 鸩,传说中的一种鸟,用它的羽毛泡酒,可以致人死命。
87.渊源(源远)流长 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88.越桌(俎)代庖 厨子没做饭,掌管祭祀的人不能越过自己的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厨子做饭。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俎,古代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
89.悠(优)哉游哉 优,本义为&吃饱了&,引申为&有余、悠闲&。&优哉游哉&,形容悠闲自在。
90.忧(优)柔寡断 优,由&悠闲&引申为&犹豫&。
91.再接再励(厉) 厉,通&砺&,即磨刀石,作动词用,表示&磨砺&。
&再接再厉&源自唐代诗人孟郊描写斗鸡情景的诗句:斗鸡在再次厮斗之前[再接],先在地上磨喙[再厉]。&再接再厉&,比喻做事要不断努力。
92.责无旁代(贷) 贷,借贷,要求贷方守信,不可推卸还贷的责任。&旁贷&,推卸给别人。
93.仗义直(执)言 执言,说公道话。
94.真知卓(灼)见 灼,本义为&火烧&,引申为&明白、透彻&。&真知灼见&,建立在真知基础上的正确而深刻的见解。
95.针贬(砭)时弊 砭,古代治病的石针,&针砭&在这句成语里作动词,当&指出&讲。
96.震(振)聋发聩 &振&和&发&同义,都是&唤起&的意思;&聋& 和&聩&也同义,都是&听不见声音&。&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精神麻木的人。
97.众口烁(铄)金 众人异口同声的议论,足能熔化金属,形容社会舆论的力量很大。铄,熔化。
98.纵横俾(捭)阖 以辞令打动别人,在政治和外交上运用分化和争取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捭阖,开合。捭,分开。
99.走头(投)无路 走投,投奔。&走投无路&,比喻陷入绝境。
100.自出机抒(杼) 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别出心裁,富有新意。机杼:织布机,又用来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
考点名称:
翻译句子:
句子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
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如: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①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②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③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洁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④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
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例如: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⑤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及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文言文翻译题易混易错知识点:
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 以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做到&字词一一对映,句式应有体现, 句子没有语病, 句意没有改变&。
但是, 由于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学生在答题时常在一些易错易混点上出错, 造成一些不应有的失分, 主要的易错易混点有:
一、专有名词, 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 遇到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 可不作翻译, 把它保留下来。
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 也不用翻译, 但有的同学偏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错误译文:永乐人在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参考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错因分析:句中犯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永乐&是年号名词。
二、该译不译, 文白掺杂
在翻译句子时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 导致文白掺杂, 不伦不类。
例: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错误译文:当时陶侃为闲官,周访举荐他为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以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为妻。
错因分析:本句犯了该译不译,文白掺杂的毛病。句中&为&是动词,应译为&担任&,&以&为介词,应译为&把&。
参考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三、今古异义, 以今义解古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 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已扩大, 有的已缩小, 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 有的词义已经转移。
因此, 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 切忌盲目替代。
例: &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错误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夫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错因分析:此句中的&夫人&是古今异义,应为&众人&。
参考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例: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错误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就见到了自己的亲信。
错因分析:&亲信&应为&亲近信任&,犯了盲目地以含义替代古义的毛病。
参考译文: 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皇帝亲近信任。
四、脱离语境, 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 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以免误译词语。
例: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错误译文:谥号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原因是,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错因分析:&所以&在文言文中可以译为&用来做什么&,也可译为&因为&。本句结合语境应为&用来做什么&。
参考译文: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五、该补不补, 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 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才完整, 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 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错误译文:我喜爱他,不会背叛。让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
错因分析:句子中省略了成分,翻译时没有补出,造成句子不通顺。
参考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
六、该调不调, 语序混乱
在古汉语中常用倒装句, 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 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 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 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 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错误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向刘尚靠拢转移到江的南岸,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错因分析: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就要调整语序。
参考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中考试题中的保留项目。目前高考采用的是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分值一般为10分。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又存在哪些答题误区呢?
一、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是得到公认的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翻译的步骤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四、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有: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相关练习题推荐
与“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告”相关的知识点试题(更多试题练习--)
微信沪江中考
CopyRight & 沪江网20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惠王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