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科学是伴随资本主义出现的吗

第四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第四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第四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一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
从教材的整体布局来看:
本课是源头。是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起点,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开始,它促使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上了新台阶,还由于列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它上承第三章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下启第四章其余四节,形成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本册书中具出突出地位,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2、三维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加上对教材和对我校校情、生情、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掌握基础史实,把握历史概念,如“垄断组织”“帝国主义”②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从历史条件、主要内容、进程、影响等方面来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与探究,&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
&&&& ①通过对垄断现象的分析,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含义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③联系晋江实际,懂得“博览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重点难点: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层次分析,它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即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垄断组织的形成,就其内容来说,它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它使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它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其能力要求来说,它需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才能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
(2)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而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和垄断组织这两个问题,理论性较强,都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作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来处理。
二、教法、学法的选择及依据
1、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总体构想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改变传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学习的现状。“教师搭台”是指我制作网络课件,为学生提供知识脉胳,精心设置由浅入深,由易而难5个问题和配套练习;“学生唱戏”是指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派代表上台发言和提交作业,并相互评价。在这堂课中,我创设了活动情境,起到的是组织者和引路者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角。
采用的教学方法:网络环境下阶梯设疑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
学生学习方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2、采用上述教法学法的主要依据
(1)学情分析:
A、现有知识基础: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学过,对主要人物及重大发明和事件起因、影响有所了解。课前,我要求学生充分预习,细读课文,完成学案配套练习,编写教材提纲,掌握知识体系,总之,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此外,我校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较为突出。
B、学生心理特征:我校学生思想活跃,敢于表现自我,独立性强;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能与学习伙伴合作讨论。但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还需改进。
(2)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
(3)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性和互动性的优势
资源性:从我组《春秋风》网站“高中历史资源库”栏目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采用网页与幻灯片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展示给学生。
互动性:借助网络发布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积极参与讨论。利用网络教学优势,纵横对比,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在讲练结合、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4)我校历史组的网络课件制作技术相当成熟,为本课提供了技术保障,我有多次网络教学的经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三、学习程序
1、学习准备
(1)课时安排:1.5课时
(2)课件准备:教师制作网络课件,由导学提纲、知识体系、重点分析、基础训练、视野拓展五部分构成。
(3)学生分组:选十位同学担任组长,并由组长自己按照5到6人的比例,自行招兵买马,对班上同学进行分组(依据知识水平、表达能力、电脑水平等)
(4)硬件环境:学校网络教室,音响设备
(5)软件支持:Interner Explorer&& Frontpage&& Powepoint&& Leapftp
2、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
本学期我们所学的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那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资本主义的哪几个阶段呢?学生回答:简单协作阶段、工场手工业阶段、机器大生产阶段。根据划分的标准不同我们还可以把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成两个阶段,即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则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第四章的内容――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首先,我们通过本章引言的分析来认识本章内容的知识结构。引言分为三段。
第一段,概括指出了资本主义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的发展情况。
我们已经知道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相继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到19世纪晚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又一次新技术革命,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这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垄断组织应运而生,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俄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此期间,列强加紧殖民扩张,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各国进一步殖民地半殖民地化,非洲被瓜分完毕,拉丁美洲各独立国家实际上沦为殖民地。世界殖民地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接下来,请同学继续看引言第二段,这里提到了本章内容的哪两个方面呢?一是为抗击列强的殖民扩张而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二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成就。
更具体地讲,在这两个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呢?
在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最突出的成就是“亚洲的觉醒”。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最突出的成就是第二国际的建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民族解放运动:亚洲的觉醒,社会主义运动:第二国际建立、列宁主义诞生)
引言的第三段概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大战的后果。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了他们之间新的矛盾,导致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争夺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在欧洲逐渐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并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世界大战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更为重要的是,战争后期,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上,由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 (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后果)
通过引言部分的学习,我们基本是了解本章的内容和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第一节内容的学习。
第二次工业革命
思考题:(1)什么叫做工业革命?(2)它首先发生在哪个国家?(3)后果怎样?(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培养学生在学习之中的前后联系能力)――参考答案:(1)所谓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2)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18世纪末以后,先后在欧美、日本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扩展。(3)它的后果是a、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b、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c、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教师在讲解参考答案时,注意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目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目介绍垄断组织的形成。在第一目中主要叙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在第二目中主要叙述了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垄断组织出现造成的影响。在本节内容学习前,先请同学概括介绍一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发生的时间、国家及历史条件。
学生回答:19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发生,19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发生的工业革命主要是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前提是英国在17世纪确立资产阶级统治。
四个条件:一、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使英国积累了丰厚的资本;二、广大的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原料产地和广阔的市场;三、圈地运动的不断推行使英国获得了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四、工场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使英国积累了丰厚的生产技术知识。概括地说就是资本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
1.背景和条件
师:工业革命的进行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从社会政治前提、市场的需要、技术的准备等方面思考。
师:(1)政治前提(归纳)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政治前提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尤其是更为广大的世界市场呼唤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临;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浪潮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高潮,发生了俄国1861年革命、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等一系列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和健全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国家机器更加强大和完善,这就从政治上为新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资本: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正是生产力的发展,才促使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了物质的技术的准备。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样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增强,从而加速了对外扩张、对外掠夺,这样使得市场得到进一步扩大;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就自然而然地要求技术革新、商品的大量生产,除了可以满足本国的需求量,还可以大量地输出到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从而获得许多的财富。因此,可以说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必要条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根本原因。
(3)市场:美德意日等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体系的初步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要求进一步扩大市场,促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所造成的生产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人们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渴望更好的机器和更强大的动力。正是这种需求,使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具备了必要性。
(4)技术: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并迅速转化为技术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自然科学同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法拉第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即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可以产生电流,正是电磁感应现象的揭示才推动了以电力技术推广和应用为中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且在人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世纪在物理学方面,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伦琴发现放射现象,在化学方面,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确立,门捷列夫制定化学元素周期表;在生物学方面,细胞学说的建立,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学说。因此,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为自然科学生产技术的结合,实现把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直接运用到生产中去,创造了条件,使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具有可能性。可以引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又一背景――科学技术开始与生产紧密结合。
因此,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科学技术开始与生产紧密结合,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等四个方面。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5)环境:相对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
2.主要成就
师: 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四个方面的具体成果请同学们看表。(放投影片)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电力成为新能源
八九十年代
电灯、电车、放映机相继问世
七八十年代
汽油内燃机
本茨制成汽车
狄塞尔制成柴油机
飞机试飞成功
有线电报开发成功
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石油化工工业产生
诺贝尔发明炸药
从煤炭中提取卤、苯、人造染料
塑料、人造纤维开始生产
(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3)电讯事业的发展: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4)化学工业的建立:若贝尔-炸药&(塑料、人造纤维)
(1)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用煤和蒸汽机作为能源和动力的,但蒸汽机体积庞大,启动不便,而且费用昂贵,从而制约了生产力的更大提高。生产的发展需要新的能源和动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它由蒸汽或水力带动,就能把机械能变为电能。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列宁指出:“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最新技术成就,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的一个工业部门。”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早在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成了四冲程内燃机,使用煤气为燃料。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格?戴姆和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机。内燃机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
(3)电讯事业的发展。
早在1844年,摩尔斯在美国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试拍有线电报成功,打下了近代电讯事业的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讯事业广泛地发展起来。1876年,定居美国波士顿的苏格兰人贝尔试通电话成功,爱迪生等人在贝尔发明的基础上作了重要改进,使电话通讯很快风行全球的许多国家。1877年,美国建成第一座电话交换台。随后,在巴黎、柏林、彼得堡、莫斯科和华沙等地相继成立了电话局。无线电的发明是19世纪末最为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利用这种电磁波,建立无线电通讯的任务,则是由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几乎同时完成的。1896年,波波夫首次把无线电报拍到250米远的地方,但他在俄国的试验所能得到的支持却很有限;而马可尼在英国资本家的资助下,依靠比较优越的条件,制出了无线电通讯设备。1899年,马可尼在英法之间发报成功;1901年,横越大西洋发报成功。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4)化学工业的建立。
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60~70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使这两种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有机化学工业也随着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学合成方法,美国人发明了塑料,法国人发明了人造纤维。化学工业另一个重要的部门是与炸药有关的工业,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1888年又发明“无烟火药”,并且加以改进,在军事上广泛应用。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思考一下,就两次工业革命发明的进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投影: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一些主要发明)
珍妮纺纱机
哈格里夫斯
水力织布机
改良蒸汽机
(1)自然科学发明同生产力的紧密结合。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部门的纺纱环节开始,然后推动其它环节、其它部门,层层展开,不断深入。从其各项发明的时间也可以看出,从 1765年到 1814年,各项发明呈逐步递进的关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电力、内燃机和交通工具、通讯、化工工业――几乎同时展开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较少,因此,生产过程中革命性的创造,利用实践经验就可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许多技术的发明来源于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工匠。如珍妮机的发明者是个织工,水力纺纱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钟表匠,发明蒸汽机的瓦特,也是个机工。因此,这个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再仅仅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来实现生产过程的革命性发明创造就不够了,就必需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作为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所有发明发现成果都是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而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W?丹皮尔引言,以加深理解)
首先,请学生看书上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思考回答:A、材料中的“以前时代”和“科学时代”分别指什么时期?B、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时代的发明存在什么不同?
A、材料中的“以前时代”和“科学时代”分别指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时代就是指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此后社会生产的每一次飞跃式的进步,都是依赖于科学研究的新发现。所以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发明出现的原因不同。前者发明是实践经验和实践的需要;后者是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飞速发展而应用于实践工作。
(2)它是在几个先进的大国同时起步、相互促进下进行。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的生产方法主要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全面开花取代了一枝独秀的局面,其中德国、美国贡献尤多。而且,其规模更加广泛,某一国的重大发明,很快就被别国所吸收,相互推动,发展迅速。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且主要成果也都发明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何在?
师:(小结)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只有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基础,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当时,世界上只有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其他国家都还处于资本主义前的社会状态。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3)在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它开始于多数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形成了两次工业革命时间上的交叉,如德国、日本就属于这种状况。因此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既可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经济发展的速度就比较快。
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国家除日本外,还有德国、俄国、美国的西南部地区等。由于这些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较晚,所以,这些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就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这样,对这些国家来讲,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又可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技术,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小结)说明了后来者居上的道理。因为后来者可以借鉴先行者的经验,避免或少走弯路,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快赶上或超过领先者。但要注意,这需要主观、客观条件都具备,条件具备了后来者才可以居上。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
从棉纺织业开始
从重工业变革开始
蒸汽机的使用
电力的应用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工业化社会建立
资本主义工厂制确立
各行业垄断组织形成
自由主义盛行
凯恩斯主义形成
生产实践的总结
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
1:都有一个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
&2:都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
3: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 4:都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5: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
①生产力,迅猛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生产关系,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③经济结构,重工业有长足发展,逐步占主导;
④工业布局,形成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地带
⑤世界经济格局,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美德实力超过英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⑥能源结构,人、畜、风、水、煤――-电、石油
(2)政治:
①政治制度,形成比较健全的以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特征资本主义政治模式
②社会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诞生。
③对外政策,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瓜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侵略方式的变化(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
④民主民族运动:促进了新型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⑤国际关系(世界政治格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3)思想文化:
①垄断主义
②思想观念,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
(4)生活方式: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思想观念
(5)环境问题,汽车的出现,促进石油的大规模使用,使大气中,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的浓度增加而产生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问题。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什么叫垄断?什么是垄断组织?
垄断――独点、控制、操纵。垄断组织――大企业之间为控制生产与市场以获取更大利润而结成的经济联合体。这种控制是通过订立各种协议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来达到目的的。
2.垄断组织形成的原因
垄断组织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生产力迅速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化的结果。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使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就对生产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企业趋于集中和联合;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使大量的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了垄断。
所以垄断组织形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先进的企业挤垮、兼并落后的企业,使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需要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使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 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的形成
3、垄断组织形成的概况 
形成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最早出现垄断组织的部门:新兴工业:如汽车工业、石油工业、电力工业等
垄断程度较高的国家:美国、德国
垄断组织的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
代表性的垄断组织: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德国的电业总公司、西门子公司
4.垄断组织出现的影响
(1)在经济上的影响
①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新的工业部门,在厂房、设备、技术要求和产品结构的复杂性方面,都对生产组织和资金提出了新要求。这是过去的独家企业无法满足的,于是集中资金的合股公司迅速建立,超大型企业垄断组织也就应运而生。
垄断组织的出现,标志着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现代经济模式形成,它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具体表现在:企业充分利用拥有的大量生产资料、最佳效率的机器设备组织生产;实行更有效的社会分工,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改进工作可以更大规模地转化为生产活动;可获得最有才干的技术专家及经营管理人员,同时也迫使经营者研究市场、改善企业管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0世纪初垄断组织发展程度较高的美、德两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就有力地证明了垄断组织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生产的无政府状况,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表现出资本主义制度一定的自我调节的能力。
③它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2)在政治上和对外关系上的影响
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增强,各国的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赚取日益增多的最大限度的利润,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的代表者。(引导学生看教材上漫画《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美国参议院》。)
②各国垄断组织的出现和垄断统治的建立,使国内的市场相对狭小,垄断资本家极力到全球各地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被瓜分完毕。
③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研究问题3:&&& 有人说“垄断组织的作用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根据你查阅的相关材料,谈谈对该判断应如何理解和认识?
积极作用:(1)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
A:企业充分利用用拥有的大量生产资料、最佳效率的机器设备组织生产。
B:实行更有效的社会分工:进行较为科学的合理的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
C: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改进工作可以大规模地转化为生产活动,
D:可以获得最有才干的技术专家及管理人员,同时也迫使经营者研究市场、改善企企管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表现出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的能力。
(1)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增强,各国的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多的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赚取日益增多的最大限度的利润。
(2)各国垄断组织的出现和垄断统治的建立,使国内的市场相对狭小,垄断资本家极力到全球各地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3)垄断市场.价格,降低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4)19世纪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学生回答之后,多媒体显示漫画“垄断资本家控制的美国参议院”和一战的有关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新课讲完后,可作如下小结:19世纪晚期,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这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垄断组织应运而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并形成各自的帝国主义特征。
附一: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选择题C
二、问答题
1.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哪些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答:①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②内燃机的创制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③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快速地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④建立了新兴的化学工业。
2.试对19世纪晚期出现的垄断组织做出简要分析。
答:一方面,垄断组织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垄断组织在一定程度上的有计划生产,较之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私人生产的无计划性,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在另一方面,控制着垄断组织的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这加速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侵略步伐。
对中国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从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狂潮到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展开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官兵英勇抗争;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4.中国近代科技进一步发展
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也传播着进步和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学反思
反思之一: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课对他们没有什么大的困难,反而比较喜欢。他们喜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第二,学习起来更轻松有趣。
反思之二:从课堂上学生的合作情况来看,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实现互动。而且,这种讨论的反映很激烈,一些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发言后,常伴有同学们发自内心的“真棒”的感叹。说明学生之间已经有了共鸣,产生了“欣赏”,在互动中将他人的智慧“据为已有”。在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出历史特征、总结出历史认识时,大多数同学会边记边点头。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已有的知识被激活,同时又发现了自己在知识掌握和运用中的不足,这会激励他们“查漏补缺”,增强学习成功的信心。
反思之三:从教学手段上看,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互动性特点,教师设置问题,分小组完成,先采取生生互评,学生为了本小组的“荣誉”,积极参与,争先恐后,在争鸣中分辨是非,掌握知识,最后是师生互评,在互动中促进教师对教、学生对学的反思和改进。
反思之四:听课教师在听课后充分肯定了这堂课,认为我这节课融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创意新颖,是一堂并不多见的好课,有许多亮点值得学习和推广。他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探讨①多设置亮问题诸如“如果你是1902年美国博览会的策划者,你要设立几个展区,展出哪些产品,这些产品各有什么特点?”②探究需要较多时间,不可能将所学的知识都用探究方式来获得,如何掌握知识讲授法与问题探究法的“黄金比例”,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工业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工业革命是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革命,使世界资本主义进入蒸汽时代。这场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19世纪扩展到欧洲大陆、北美和日本。
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其中之一是,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离的整体:经过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成为力量强大的工业国,一方面,他们以武力打开许多亚非国家的和地区的大门,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残酷的剥削,造成那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落后和贫困,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另一方面,欧美工业国家的入侵,也极大冲击着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旧制度和旧意识。
对中国的影响:(1)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之后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里的先进人物,认识到国家的危难和落后,要求改变现状和学习外国。魏源写了《海国图志》,这是中国第一部较详尽地介绍西方地理、历史的著作,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作用。
(3)鸦片战争更加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洪秀全通过创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组织群众,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4)19世纪五十年代,英法美等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不满足鸦片战争中获得侵略权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清政府拒绝修约要求,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对英法的侵华战争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趁火打劫。这次战争仍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俄、美、英、发现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先后创办近代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并筹划海防,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6)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由于中国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办殖民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政治上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特点。
2.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中国影响
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对中国的影响:(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彼此之间也展开了分割殖民地的争斗。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中国的邻邦和边疆地区遭到侵略者更加严重的蚕食鲸吞。当时中国边疆出现新危机:美日对台湾的侵略、俄英对x疆的侵略、英对x藏的侵略等,年法国侵略中国,挑起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日、俄等国都陆续成为帝国主义国家,1894年,日本又发动了对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同时也说明洋务运动没有是中国走上富强。而日本则利用巨额战争赔款疯狂扩充军备,使自己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部平衡的加剧,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加紧了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地区的侵略,这一时期对外扩张的经济形势以资本输出为主,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3)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以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等方式,对中国加剧经济侵略,并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之后,美国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一天天膨胀起来。
(4)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面临中国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戊戌变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以失败告终。
(5)同时期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但最终也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为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保护帝国主义各国在华侵略利益,八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发动了旨在瓜分中国的大规模侵华战争,战后,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6)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尤其《辛丑条约》签订后,使人民看清了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以孙中山为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反清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其在华侵略利益,极力破坏中国革命,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看到清政府难以继续维持,就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选中袁世凯,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的局面,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开始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为保卫辛亥革命的成果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失去了在中国的共同的代理人,各自扶植地方军阀作为代理人,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纷争的局面。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本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