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线是地球公转示意图到近日点附近的晨昏线,①...

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下学期“七校联考”地理试题
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下学期“七校联考”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50分)
1.一群大学生十·一长假来黄山地区旅游,之前上网分别查询了景点、交通线路、旅馆、特色餐饮及旅游购物商店等信息,这些过程主要利用了(&& )
A.RS图像功能&&&&&
B.GPS定位功能&&&&&& C.GIS图层功能&&&& D.QQ聊天功能
2.从休宁县六股尖开始,沿江而下到千岛湖,大学生们对沿途美景赞不绝口,纷纷对新安江流域开发提出建议,其中不合理的是(&& )
A.流域上游黄山地区侧重于水运开发,弥补丘陵山区交通不足
B.上游的丘陵山区侧重于水源林的保护与生态环境的恢复
C.中游综合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保护
D.在下游河谷平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是重点
3.旅游过程中经过某区域时,绘制右图聚落与河流分布图,则图中最有可能是支流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甲乙丙
徽州古村聚落形成最初是南宋以前的中原世族南迁、聚族而居形成。后随人口增长,至明中叶时期耕读文化盛行,至清中叶科举入仕和徽商兴起,徽州社会经济文化勃兴鼎盛,古村落遍及乡野。这一过程经历了内部裂变、迁移、择地而居等一系列过程。读下图回答第4题。
4.一般而言,乡村聚落的环境容量是与当时的农业规模及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的。古徽州人均耕地南宋时人均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2.2亩,清康熙1.5亩,而同期的古村落发展却从稳定发展走向了鼎盛发展,其主要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丘陵山地的改造,土地生产力大增&&&
B.文化的发展促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增,对丘陵山地立体开发利用
C.前期的发展依赖本地土地资源,后期的发展是依赖其他资源
D.徽州地区资源丰富,耕地多水面多,环境容量大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结合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年运动轨迹图回答5~6题。
5.当“天宫一号”升空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A.a和c之间&&&
&&&B.b和a之间&&&&&&&
C.d和e之间 &&&&&&D.e和f之间
6.“天宫一号”成功发射时,与黄山不在同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A.118&&&&&&&&&&
&&&B.112&&&&&&&&&&
&&&C.16&&&&&&& &&&&&&D.13
右图为我国某平直河段的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河流的流向及其他叙述正确的是&(&&&
A.自东北向西南、M是凹岸&&&&&&&&&&
B.自东向西、枯水期河道南偏是地转偏向力作用
C.自西向东、枯水期河道南偏是地转偏向力作用&&&&&&&&&&&&&&
D.自东南向西北、M是凸岸
8.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该河段河水与两岸地下水关系的是(图中曲线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潜水面等高线,直线实线为河流。(&&& )
读下图,回答9~10题。
9.图甲中的锋面类型及在图乙中的位置(&&&
A.暖锋、ad之间&&&& &&&&&&&&&&&&&&&&&&B.暖锋、bc之间&&
&C.冷锋、ad之间&&& &&&&&&&&&&&&&&&&&&D. 冷锋、bc之间
10.下列关于图甲和图乙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乙中的d地未来受暖气团控制&&& &&&B.图甲中的②地气温最低
C.图乙中城市盛行上升气流&&&&&&&&
&&&&D.图乙中b地气温最高
右图中虚线是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的晨昏线,①点以西是东半球,①点与②③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约是3330KM,回答11—12题。
11.图中①点的经度和地方时是&&&&&&&&&& (&&& )
A.160°E和6:00&&&&& &&&&&&&&&&&&&&B.20°W和 6:00
C.20°W和18:00&&&&& &&&&&&&&&&&&&&D.160°E和18:00
12.图中④点的昼长约为&& (&&& )
A.8小时& &&&&&&&
B.16小时&&&&&&&&
C.6小时&&& &&&&
读右图回答13~14题:
13.若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侧视图,则:(  )
A.a为海洋b为陆地&&&&&&&&&&&&&&&&&
B.环节③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淡水资源
C.环节②表示植物蒸腾和陆地水蒸发&&
D.环节①④均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14.若此图表示的是某大洋环流示意图,且c、d两地全年昼夜等长,则:(  )&&
A.①洋流为西风漂流,性质属于寒流&&&&&&&&&&&&&&&&&&&&&&&
B.②洋流附近可能有沙漠和大型渔场分布
C.④洋流势力强大,沿岸地区形成面积广大的温带落叶阔叶林&&
D.此洋流圈是北半球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而且该地没有发生过地层倒置现象。据此回答15~16题。
15.据图判断该地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变质作用 ④外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F处
B.假如C地层上为松散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
C.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2地向下打井开采
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和瓜果蔬菜基地,集中了全流域90%以上的耕地和人口,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读下图回答17~18题。&
17.目前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水资源短缺&&&& ②水土流失&&& ③植被退化&&
④沙漠化、盐碱化&&&&& ⑤旱涝灾害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18.该河下游弱水流段,近几十年来逐渐由常年性水流变为季节性水流,下游的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向荒漠转变,其主要原因是(&&&& )
A.雪线上升,冰雪融化减少&&&& &&&&&&&B.降水减少,气候变干&&&&&
C.植被减少,蒸发下渗增加&&&& &&&&&&&D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
读图回答19~22题
19.如果X代表农作物商品率,Y代表农业人口密度,则图中a所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最有可能分布在(&&&& )
A.中南半岛&&& &&&&B.恒河三角洲& &&&C.美国中央大平原&&&&&&
D.四川盆地
20.如果X、Y分别代表交通和科技对工业区位的影响程度,则d代表的工业区最有可能是(&&&& )
A.以沈阳、上海为中心的东北重工业基地
B.以上海为中心的高新科技园区
C.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外向型工业开
D.以山西为中心的煤炭工业核心地带
21.如果X、Y分别代表出生率和死亡率,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现状,可能是四点中的(&&&& )
A.a&&&&&&&&&
&&&&&&&B.b&&&&&&&&
&&&&&C.c&&&&&&&&&&&
&&&&&&&&&D.d
22.如果X、Y分别代表一个国家的资源状况和科技水平,则图中d点最有可能代表的国家是(&&&& )
A.巴西&&&&&&&&
&&&&&B.中国&&&&&
&&&&&C.美国&&&&&&&&&
&&&&&&&&D.印度
2005年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向东发展,加速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
23.黄山地区邻近该经济圈,尤其与浙江相邻,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竞争优势是(&&&& )
①地理位置优势&&&&&&& ②农林产品资源优势&&&&& ③旅游资源优势&
④市场优势&&&&&&&&&&& ⑤工业基础优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城市的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为原则,以构建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为目标。据上述要求完成24~25题。
24.下图为某城市的规划方案,其中不合理的是(&&&&&
25.该城市近几年出现了肉类品、速冻品、调味品等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逐渐由“中国粮仓”变为“国人厨房”,这反映出该城市(&&&& )
A.农业比重下降,粮食严重不足&&&&&&
B.科技进步,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C.城市化提高,城市人口超过农村&&&&
D.经济发展,旅游餐饮成主导产业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读图一、图二及相关材料回答:(20分)
材料一& 跃动的冰川—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一种特有的冰川形式。在1988年的跃动中,诱发泥石流,将近30公里的川藏公路冲毁,造成当地交通运输中断达半年之久。
材料二& 大峡谷两侧的山顶上常年积雪,半山上是苍绿的针叶林,山脚下是红黄相间(10、11月)的阔叶林,把喜马拉雅山脉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彩。在大峡谷海拔2500至3200米之间的广大地区,有面积达上千平方公里野生原始天然红豆杉林。其美丽漂亮的树冠成为一种珍贵的和旅游观赏型树种,所含的紫杉醇,对癌症等疑难病症有良好的疗效,应用开发前景可观。
材料三& 墨脱是中国唯一不能常年通公路的县城。从川藏公路上的波密拐进墨脱要翻越的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大山,每年5月至11月是北通南不通,每年11月到次年5月是南通北不通,所以运往墨脱的大宗物资运输是分两段接力赛般地进行。
1)读图一描述青藏高原的地形与地势?( 4分)
2)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农业生产呈现地域特色,请写出青藏高原两种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形成原因?(5分)
3)雅鲁藏布江大峡谷(1分)自然带分布明显,喜马拉雅山脉雪线南坡低于北坡,原因:(2分)。读图一和材料二,请你为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作一简单规划。(3分,至少答三点)
4)写出藏南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读图二和材料三,请从地形和气候因素角度分析波密到墨脱的公路,每年5月至11月北通南不通的原因?(5分)
27.读下图和相关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2011年10月5日,“创新乔布斯”--苹果前行政总裁因病去世。生前他“让苹果引领全球科技潮流”――用iPod颠覆了音乐,用iPhone颠覆了手机,用iMAc、iPAd颠覆了电脑,又用 PixAr颠覆了电影。苹果产品从来都是特立独行,时尚、个性、高定价。
材料二& 从企业战略角度上看,乔布斯对整个数码生产产业链进行了创新的“颠覆”,对全球各种社会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整合,追求唯美,降低成本,实现市场、利润最大化。
材料三&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2011年10月15日播出《苹果的另一面?》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牵头的五家环保组织公布了一份美国苹果公司在中国产业链的污染地图,指出在供应链的职业安全、环境保护、劳工权益等方面,苹果公司都违反了自己的承诺,环保组织将苹果公司的产品称作为“毒苹果”
材料四& 美国“硅谷”区域图和 苹果产业链“微笑曲线图”
1)以苹果电脑公司为代表的高技术公司的特点是什么?(4分)
2)读美国“硅谷”图,以苹果电脑公司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硅谷大量集聚的原因?(4分)
3)苹果公司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了苹果产品市场及利润的最大化。读材料一、材料二和苹果数码产业链“微笑曲线图”,请写出现今中国企业在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应注意的问题?(3分、答到三点即可)
4)读材料三并依据产业转移原理分析苹果数码制造环节转移中国,对我国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3分,答到三点即可)
28.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完成了3万亩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
材料二 Q、R两地气候资料对比
1)分析R地一月份均温比Q地高的主要原因。(4分)
2)与法国相比,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有哪些有利条件?(4分)
3)如果大量引用黄河水发展葡萄生产,可能对本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4分)
4)图中P处地势(高低)于Q处;土壤盐分(高低)于Q处,请分析原因?(3分)
2.A&&& 3.A&&& 4.C&&&
5.B&&& 6.A&&& 7.C&&&
8.B&&& 9.C&&& 10.C&&
11.B&& 12.A&&
13.B&& 14.B&& 15.D&& 16.B&&
17.B&& 18.D&& 19.C&& 20.B
21.B&& 22.C&& 23.A&&
24.A&& 25.B
(1)地形:以高原为主,北部地势平坦,南部起伏较大,(2分)。
地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总体西北高东南低。(2分)
(2)河谷农业(1分)海拔较低,热量较丰富;农业用水方便(2分);高原畜牧业(高寒牧业)(1分),海拔高,位于高寒草原地带(放牧耐寒的牲畜品)
(3)山地垂直(1分)南坡处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于北坡,故雪线低(2分)峡谷地带水能开发;河谷平地水稻种植;珍稀药材开发;生态及民族风情旅游业。(至少三点,3分)
(4)地震;冰川跃动(移动);滑坡、泥石流(2分,至少答两点)
墨脱北侧的雪山,海拔高,每年5月至11月,冰雪消融和泥石流毁坏公路严重,交通中断,故此时段是北通南不通。
27.(15分)&
1)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短;研发费用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2)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有高等院校的科技及人才支持;快速、便捷的交通;有利于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至少答4点)
3)要与研发技术一起引进(避免总跟在发达国家后面);要追求技术创新,(追求唯美和与众不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要创新自主品牌(用品牌赢得市场);要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零部件全球采购,科学创新生产流程、流通和仓储模式)降低生产成本;要建立自己的销售、服务网络。(答3点给满分,3分,回答合理可酌情给分)
4)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改变区域地理环境(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加快了区域资源消耗;增加了就业机会,改变了就业的空间分布;产业工人的健康安全和权益受到影响(答3点即可,3分)
28.(15分)&&
1)R地海拔较低(1分);冬季,R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西风)的影响,而Q地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2分);R地处沿海,Q地处内陆(1分)。
2)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劳动力丰富廉价(4分)
3)对本地区的影响:若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2)
对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本地区灌溉用水过多,可能造成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2分)
4)高(1分);低(1分);P处地下水位深,蒸发弱,地表盐分积累少;而Q处地下水位高,蒸发强,地表盐分积累多、且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答一点即可,1分)。欢迎来到21世纪教育网题库中心!
图中虚线是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的晨昏线,①点以西是东半球,①点与②③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3330km,回答问题:【小题1】图中③点的经度是:&&(&&)A.160°EB.130°EC.180°D.170°W【小题2】此时北京时间是:&&&(&&&)A.15点20分B.2点40分C.14点20分D.3点20分【小题3】图中⑤点的昼长约为:&&&(&&&&)A.8小时B.16小时C.6小时D.12小时
答案【小题1】B【小题2】D【小题3】A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右下图中虚线是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的晨昏线,甲点以东 …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右下图中虚线是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的晨昏线,甲点以东 …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14|
上传日期: 02:55:4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右下图中虚线是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的晨昏线,甲点以东 …
官方公共微信当前位置:
>>>下图中虚线是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的晨昏线,①点以西是东半球,以..
下图中虚线是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的晨昏线,①点以西是东半球,以东是西半球,①点和②、③点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3 330千米。回答小题:小题1:图中③点的经度是:A.160°E  B.130°EC.180°  D.170°W小题2:此时北京时间是:A.15点20分 B.2点40分C.14点20分 D.3点20分小题3:图中⑤点的昼长约为:A.8小时B.16小时C.12小时D.6小时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小题1:B&小题2:D&小题3:A试题分析:小题1:根据题目中:“①点和②、③点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3330千米”这一信息可以肯定①点和②、③点两点间的经度跨度为300(赤道上两点之间的经度差10,距离为111千米),再根据“①点以西是东半球,以东是西半球”这一信息可以肯定①所在的经线的经度数为,再根据“向东东经度增大”的原则,可以推定图中③点的经度是130°E,故选B小题2:根据题目中:“虚线是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的晨昏线”这一信息可以肯定图示时间为1月份前后,北极地区有极夜,越往北白昼时间越短,由此可以推断图中的虚线为晨线,根据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①(1600E)的地方时为6:00,由此可以推断北京时间=6:00-2小时40分钟=3点20分,故选D小题3:根据小题1:的分析可以肯定②、⑤两点所在的经线的经度数为1700W,再根据①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可以确定图中②、⑤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8:00,结合第9题的分析可知⑤点正处在晨线,即⑤点的日出时间为8:00,其昼长=12-2×2=8小时(日出比6:00晚两小时,日落就比18:00提前2小时)。故选A点评:本题涉及到经纬网的判读、地球绕日运动的基本规律、晨昏线的确定、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的计算等众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试题属于难度偏大的题目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图中虚线是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的晨昏线,①点以西是东半球,以..”主要考查你对&&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特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1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1太阳日为24小时。 如下图是恒星日和太阳日比较。地球在轨道上有三个不同位置:第一个位置上E1,太阳和某恒在P地同时中天,这是一个恒星日和一个太阳日的共同起点。在第二个位置上E2,地球完成自转一周,恒星再度在P地中天,一个恒星日终了,但正午尚未到来。到第三个位置上E3时,太阳第二次在P地中天(SPE3在同一直线上),从而完成一个太阳日;那时恒星早已越过中天。读这个图必须注意,在太阳系范围内,太阳是中心天体,它的光线是辐散的;恒星无比遥远,它的光线可看作平行的,图中所示三颗星,指的是同一颗恒星。太阳日是日常生活的周期,古人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3)速度: 线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cosα° 角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地球各地角速度(两极为零)相等,为15°/小时。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2)轨道: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太阳周年运动为参照) 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 (4)地球公转速度 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 公转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 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有近日点、远日点之分。大约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因为一年中日地距离最远是1.52亿千米,最近是1.47亿千米,这个变化引起一年中全球得到太阳热能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仅相差7%。而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能,最大可相差到57%。可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当地球过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能超过北半球,因此,南半球正值夏季,北半球自然是处于冬季了。同样道理,地球过远日点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量超过南半球,所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处于冬季。此外,地球公转速度也有影响作用,地球过近日点时公转速度很快,过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此处需要注意,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1)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 (2)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 (3)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极昼(夜)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 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N)时,切点B的纬度为66°34′N。 当太阳直射在20°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N。 2、地方时与区时: (1)地方时 概念: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正午太阳高度是正午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南、北极点不计地方时;东早西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地方时的计算: ①求经度差 ②把经度差转换为时间差 ③东加西减: &&& 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面,加上时间差; &&& 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面,减去时间差。 (2)时区和区时 ①时区的划分
1)以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2)以0°经线为中央经线,向东、西方向各取7.5°,合计为15°,该时区称为中时区(或零时区)。 3)以中时区为起点,向东、西方向各划分12个时区。180°经线是东、西十二时区共同的中央经线。 注意:中时区、东西十二区的特殊性 ②区时 定义:每个时区都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的区时。 中央经线=时区数×15° 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120°E;西五区的中央经线是75°W 区时计算: 求所在地的时区 求时区差 东加西减:若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的东面,加上时区差;若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的西面,减去时区差。(3)日期变更: 抓住两个要点: 确定180°经线 确定0点或者24点所在的经线
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北半球偏左。赤道上经线是互相平行的,无偏向。
4、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在自转过程中,球上各质点都在绕着地轴作圆周运动。因此,就会产生惯性离心力。这种离心力随着物体距离地轴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从赤道向两极,惯性离心力逐渐减小。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长期作用使地球变成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形状。1、昼夜更替:此处需要注意,学生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1)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2)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3)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极昼(夜)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N)时,切点B的纬度为66°34′N。当太阳直射在20°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N。
2、地方时与区时:(1)地方时概念: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正午太阳高度是正午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南、北极点不计地方时;东早西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3、地方时的计算:①求经度差②把经度差转换为时间差③东加西减: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面,加上时间差;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面,减去时间差。(2)时区和区时①时区的划分 1)以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2)以0°经线为中央经线,向东、西方向各取7.5°,合计为15°,该时区称为中时区(或零时区)。3)以中时区为起点,向东、西方向各划分12个时区。180°经线是东、西十二时区共同的中央经线。注意:中时区、东西十二区的特殊性。②区时定义:每个时区都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的区时。中央经线=时区数×15° 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120°E;西五区的中央经线是75°W 区时计算:求所在地的时区求时区差东加西减:若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的东面,加上时区差;若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的西面,减去时区差。(3)日期变更:抓住两个要点:确定180°经线确定0点或者24点所在的经线
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北半球偏左。赤道上经线是互相平行的,无偏向。
4、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在自转过程中,球上各质点都在绕着地轴作圆周运动。因此,就会产生惯性离心力。这种离心力随着物体距离地轴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从赤道向两极,惯性离心力逐渐减小。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长期作用使地球变成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形状。昼夜现象的产生:(1)昼夜现象产生是由于“地球不透明、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造成的。昼夜交替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2)若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有昼夜现象,但无昼夜交替现象;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既有昼夜现象,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
地转偏向力需要注意的问题:地转偏向力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并 不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相垂直。
地方时计算技巧:已知某一点时刻,求另一点时刻时,可用数轴法。具体方法如下:把某一条纬线变形为一个数轴,0°为原点,东经度为正值,西经度为负值。把A(已知时间、地点)、B(未知时间、地点)落实在数轴上。无论A、B实际方向关系如何,在数轴上,若B在A东,由A求B就要加;若B在A西,由A求B就要减。 &晨昏线的特点及应用:晨昏线又叫做晨昏圈,其中半个圆圈代表晨线,半个圆圈代表昏线。1.晨昏线(圈)的特点 (1)晨昏圈是一个大圆,将地球平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2)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0°。(3)晨昏圈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4)晨昏线和极昼圈(极夜圈)的切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和等于90°(如上图中α+θ=β+θ=90°)。晨昏线和极昼圈的切点(如上图中C)地方时为24时(0时);晨昏线和极夜圈的切点(如上图中D)地方时为12时。 (5)晨昏线(圈)在春秋分时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时与极圈相切。(6)晨昏线以15°/小时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2.晨昏线的应用 (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若右图中AB为昏线,则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若BC为昏线,则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 (2)确定地方时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6∶00,过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18∶00,如右图中BN地方时是6∶00, AN地方时是18∶00。 (3)确定日期和季节①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经线重合)可判定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节气是春分日或秋分日。②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日期是6月22日前后,节气是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节气是冬至日。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①确定纬度: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互余,晨昏线与地轴夹角的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②确定经线:与晨线(昏线)和赤道交点相差90°且大部分或全部在昼半球一侧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过晨昏线与纬线切点,且大部分在昼半球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 (5)确定昼夜长短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长等于该纬线昼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夜长是夜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6)确定日出、日落时间某地的日出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日落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7)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按节气: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按纬度:
一年中同一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告诉随时间变化图:(北半球)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3、四季更替:(1)从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以24节气中的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2)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 (3)西方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比我国天文四季晚一个半月。 4、五带划分: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重点详解(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数,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在实际的解题中,许多时候并不需要运用此公式。由于在某地点正午太阳高度与直射点太阳高度差值等于它们的纬度差,所以利用下面公式计算更为方便;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H=90°-δ,其中δ为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3)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5)计算楼间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以我国为例,见下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h·cotH。(6)计算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地面的夹角同正午太阳高度互余。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之间成直角。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如图所示)。注: 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①正午太阳高度一定是指当地正午12点整的太阳高度,但是太阳不一定直射当地所在的纬度。 ②太阳直射点必须是在纬度23.5°之间来回移动,纬度大于23.5°的地方太阳不能直射,但有正午太阳高度,只是其正午太阳高度一定小于90°。③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其应用都与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有关,二者缺一不可。④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来回移动,故直射点大约每个月移动纬度为8°,每移动1°大约需要4天。⑤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与太阳直射点密切相关,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重点详解(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总会有自己的影子(除太阳直射的情况),影子的朝向与太阳方位相关。同一时间在不同纬度地区,太阳方位是不同的;同一纬度地区在不同时间,太阳方位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影子的朝向存在日变化和季节变化。(1)同一地区在不同节气日影的朝向(以北半球为例)①赤道地区“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在赤道地区,一年四季太阳都是垂直升起而又垂直落下,且太阳升落方位的纬度就是太阳直射的纬度。
②北回归线上“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在赤道至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地区,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偏移正东的角度越大。
③北极圈上“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在开始出现极昼的地区,太阳升落方位为正北,即东偏北90°。
④北极点“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在极昼期间,北极点上,由于太阳周日视平圈始终平行于地平圈,在一天中太阳高度没有变化,始终等于该日直射点的纬度,太阳只有方位变化而无升落,因而不存在升落方位问题。在春分秋分日,极点昼夜平分,此时太阳高度为0°,刚好没入地平圈。
(2)同一节气不同地区的日影的朝向(以南半球为例)①“二分日”南半球不同地区日影的朝向春分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不同地区日出、日落的方位都是正东升、正西落(除南极点),并且随纬度的升高太阳视平圈与地平圈所成二面角由90°变为0°。即太阳高度由90°减为0°
②夏至日南半球不同地区日影的朝向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赤道地区太阳从正东偏北23°26′垂直升起,从正西偏北23°26′垂直落下。纬度越高,偏移正东向北的角度越大,极夜时刚好日出日落方位收缩为一点,位于正北方。
③冬至日南半球不同地区日影的朝向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赤道地区太阳从正东偏南23°26′垂直升起,从正西偏南23°26′垂直落下。纬度越高,日出偏移正东向南的角度和日落偏移正西向南的角度越大,到极圈时刚好日出日落位于正南方。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季节变化
发现相似题
与“下图中虚线是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的晨昏线,①点以西是东半球,以..”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369152012882248512306867871522258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球公转示意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