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余知而无罪而杀士也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高考_文言文18个虚词,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高考文言文虚词,文言文虚词,文言文虚词整理,文言文虚词以,高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文言文虚词之,文言文的虚词,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文言文十八个虚词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高考_文言文18个虚词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古汉语知识(句法+虚词)(12)
思考与练习 一、分析下列体词谓语句的语义类别,并将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不说初矣,余狐裘而羔袖。(《左传·襄公十四年》) (2)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4)夫山泽林盐,国之宝也。(《左传·成公六年》) (5)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6)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二、系词“是”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如何判断系词“是”与指示代词的区别? 三、上古汉语的被动句有哪几种类型?请你在你以往学过的古代作品中各举一例。 四、上古汉语的比较句主要有几种类型?请你在你以往学过的古代作品中试举一些例子。 五、通常所说的倒装句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几种情形?古代汉语的焦点凸现除了易位(倒装)之外,还有哪些手段? 六、古代汉语的省略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像“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样的句子为什么不算省略? 七、古代汉语的语句关联主要有哪几种手段? 八、古代汉语的固定结构有不少,本课列举的只是一部分,请你在你以往学过的古代作品中再举出一些这类的例子。古代汉语虚词〔一〕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 仅供参考 【导读】这一课的语文知识介绍古代汉语的代词,古代汉语代词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一些起称代作用的其他代词。本课第一节介绍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分析了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繁复的原因;第二节介绍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并分析了古代汉语指示代词繁复的原因;第三节介绍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分析了不同疑问代词的不同称代功能;第四节介绍其他代词,包括己称代词、反身代词、旁指代词、不定代词、否定代词、逐指代词、分指代词等。在以上这些内容中古今差异较大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以及不定代词、否定代词是学习的重点。 古代汉语代词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一些起称代作用的其他代词。第一节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 先秦时期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我”“余”“朕”三个是殷商时期就有的,“吾”“予”“台”“卬”是西周以后才出现的。其中“予”只是“余”的不同写法,《尚书》《诗经》《论语》《孟子》等文献用“予”,西周金文、战国时期的多数文献如《左传》《国语》《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一般都用“余”,汉代以后“予”字基本上就不用了。“台”可能是“余”的变体,只见于《尚书》,例如: (1)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汤誓》) (2)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尚书·说命》) “吾”和“卬”都是来自周人的母语,“吾”在春秋时期进入了当时的汉民族共同语──雅言,而“卬”只见于《尚书》和《诗经》,而且用例很少,没有真正进入雅言。例如: (3)越予冲人不卬自恤。(《尚书·大诰》)──【注】越,语气词。冲:幼。 (4)人涉卬否,卬须卬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注】涉:徒步过河。须:等待。 “我”“余(予)”“朕”“吾”这几个代词之间有表义上的差异。“余(予)”是谦卑的说法,汉武帝时犍为文学(姓名不详)注《尔雅》曰:“余,谦卑之身也。”所以《尚书》中有“予小子”“予冲子”的说法,没有“我小子”“朕小子”的说法。周公自称“余小子旦”,不说“我小子旦”。例如: (5)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尚书·金縢》) (6)念兹皇祖,陟降庭止。维予小子,夙夜敬止。(《诗经·周颂·闵予子》) (7)(齐侯)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左传·僖公九年》)──【注】唐孔颖达《左传正义》引犍为文学舍人《尔雅注》曰:“余,谦卑之身也。” “朕”是尊崇或倨傲的说法,所以一般是君王用以自称,或是提到自己的祖先时用。例如: (8)韩侯受命,王亲命之:“缵戎祖考,无废朕命。”(《诗经·大雅·韩奕》) (9)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由于这个缘故,秦始皇二十六年钦定这个词 为皇帝专用,后来各朝代的皇帝都因袭之。 “我”则是既无谦卑也无尊崇、倨傲义的通称说法,所以在“吾”字流行之前,第一人称复数一般都用“我”。例如: (10)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诗经·召南·草虫》) (11)予惟曰:“襄我二人,汝有合哉。”(《尚书·君奭》) 前一个例子中的“我”称代吟唱者本人,是单数;后一个例子中的“我”称代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是复数。 此外,说话人提到自己的邦国时用“我”。例如: (12)齐人归我济西田。(《左传·宣公十年》) (13)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左传·庄公十年》) 例(12)(13)中的“我”都称代鲁国。 “吾”和“我”并行之后,在表义上也开始有所分工,“吾”有亲近的意思,和现代汉语话里的“咱”“咱们”类似。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包括式一般都用“吾”。例如: (14)季氏将伐顓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顓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论语·季氏》) (15)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左传·桓公六年》) 例(14)中的“吾二臣”称代冉有和季路,是复数排除式;例(15)中的“吾”称代说话人(斗伯比)和听话人(楚子)双方,是复数包括式,例中的“我”称代楚国。 第一人称代词发展到魏晋时期,又出现了“身”和“侬”。“身”字例如: (16)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共来决死!”(《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17)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世说新语·文学》) “侬”是六朝时期吴地方言词。例如: (18)道子颔曰:“侬知侬知。”(《晋书·简文三子传》) (19)欢愁侬亦惨,郎笑我便喜。(鲍照《吴歌》) 又作“阿侬”: (20)吴人之鬼,居住建康……自呼阿侬,语则阿傍。(《洛阳伽蓝记·景宁寺》) 唐代以后又作“侬家”: (21)侯印几人封万户,侬家只办买孤峰。(司空图《白菊杂书之三》) 二、第二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有“尔”“汝(女)”“乃”“而”“若”“戎”,“汝(女)”“乃”是殷商甲骨文里就有的,“尔”“而”“若”“戎”是西周以后才出现的,其中“戎”只见于《诗经》,可能与第一人称代词“吾”“卬”一样来自周人的母语。和第一人称代词一样,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女)”“而”“乃”之间也有表义差异。“尔”与“我”配对,是第二人称代词的通称形式。春秋时期诸侯会盟时用“尔”称代对方,用“我”称代己方。例如: (1) 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汝(女)”与“余(予)”配对,是贱称形式,含有鄙贱的意义。骂人或很不客气的时候用它称代对方。例如: (2)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尚书·康诰》)──【注】服:事,责任。弘:大。 (3)(歜与职)二人浴于池,歜以扑抶职,职怒。歜曰:“人夺女妻而不怒,一抶女庸何伤!”(《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扑:荆条。抶(chì):鞭打。 “乃”与“朕”配对,是尊称形式,含有尊敬的意义,提到对方祖先或对方的功勋时多用它来称代对方,所以“乃”常作领属性定语。例如: (4)王曰:“舅氏,余嘉乃勋,应乃懿德,谓督不忘。往践乃职,无逆朕命。”(《左传·僖公十二年》) (5)朕心朕德惟乃知。(《尚书·康诰》) “而”表示亲密的意义,常来称代关系亲近的人。例如: (6)公遽见之,执其手曰:“余知而无罪也,入复而所。”(《左传·昭公二十年》) (7)(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倏(shū),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左传·宣公三年》) “若”在先秦文献里比较少见,《庄子》和汉代的《史记》里用得较多,可能是“汝(女)”字的一个变体。例如: (8)又为惠公从余于渭滨,命曰三日,若宿而至,若干二命以求杀余。(《国语·晋语四》)──【注】此例韦昭注曰:“若,女也。”按与此例相同的内容《左传》作“女(汝)”。 (9)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邪?(《庄 子·齐物论》) (10)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 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 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三、第三人称代词 先秦时期还没有地道的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三个都有指示代词功能,还没有完全从指示代词当中分化出来。在这三个词当中,“厥”和“其”是古今关系,在西周金文和时代较早的《尚书》《诗经》里“厥”用得较多,春秋以后逐渐被“其”所代替。这两个词在句子中只作领属性定语。例如: (1)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尚书·君奭》) (2)射其元王,中厥目。(《左传·成公十六年》)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有时候它们作小句(主谓短语)的主语,实际上等于“名词+之”,还是处于领属定语的语法地位。例如: (5)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尚书·无逸》)──【注】“厥享国”等于说“文王之享国”。 (6)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史记·管晏列传》)──【注】“其为政也”等于“管仲之为政也”。 到汉魏以后,“其”才可以作主语和宾语。例如: (7)武王梦帝予其九龄。(《论衡·感类》) (8)乞白服相见,其永不肯。(《南齐书·鱼复侯子响传》) “之”只作宾语。例如: (9)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10)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战国策·齐策四》) 魏晋以后出现“渠”和“伊”。“渠”当是“其”字在当时的方言音变。例如: (11)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12)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古诗 为焦仲卿妻作》) (13)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不能复与谢裒儿婚。(《世说新语·方正》) (14)王僧恩轻林公。蓝田曰:“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世说新语·品藻》) 现代汉语所用的“他”在上古是旁指代词,东汉以后逐渐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例如: (15)长房曾与人共行,见一书生,黄巾被制,无鞍骑马,下而叩头。长房曰:“还他马,赦汝死罪。”(《后汉书·费长房传》) (16)尝大会,(桓)温使司马刁彝嘲之。彝谓(韩)博曰:“君是韩卢后邪?”博曰:“卿是韩卢后。”温笑曰:“刁以君姓韩,故相问焉。他自姓刁,那得韩卢后邪?”(《晋书·张天锡传》)──【注】韩卢:即韩子卢,战国时期韩国良犬名。见《战国策·齐策三》) 四、人称代词的复数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最初没有单数和复数的分别。先秦时期,“我”“吾”“尔”“汝”“而”等都既可以称代单数也可以称代复数。“我”“吾”称代复数的例子前面已经举过,下面是“尔”“汝”“而”称代复数的例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2)今女下民,或敢侮予。(《诗经·豳风·鸱鸮》) (3)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围龙。顷公之嬖人卢就魁门焉,龙人囚之。齐侯曰:“勿杀!吾与而盟,无入而封。”(《左传·成公二年》) “余(予)”“朕”“乃”极少称代复数,这是因为它们的表义特点不适合用来称代复数对象。但是也不是绝对不可以表示复数。例如: (4)终鲜兄弟,维予二人。(《诗经·郑风·扬之水》) (5)凡尔众,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尚书·盘庚上》)──【注】后日,今后,以后。齐,严肃认真。位,职事。度,杜塞。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出现在人称代词后面加“侪”“属”“曹”等来表示复数。但是,人称代词限于“我”“吾”“尔”“汝”“若”“而”。例如: (6)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辟燥湿寒暑。(《左传·襄公十七年》) (7)栾(孪)子因相谓曰:“为公者必利,不为公者必害,吾曹何爱不为公?”(《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8)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史记·留侯世家》) (9)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今欲尽杀若曹。(《汉书·东方朔传》) (10)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 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 (11)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汉书·元后传》) 汉魏时期又出现“等”“辈”,可以加在名词或代词后面。例如: (12)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史记·高祖本纪》) (13)于是四坐各言怀毕,谢问曰:“卿等尽不?”(《世说新语·文学》) (14)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世说新语·文学》) (15)尔辈群奴,正可牧牛羊,何为送死?(《晋书·苻坚传》) 五、敬称和卑称 古代特别讲究尊卑,靠代词本身的尊卑意义还不够显著,所以又出现很多并非人称代词但有称代作用的词语。用于第一人称的是卑称,有“臣”“下臣”“妾”“下妾”“仆”“民”“寡人”“孤”“不谷”等。用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是敬称或亲密称,有“子”“吾子”“夫子”“先生”“君”“卿”“公”“官”“明府”“执事”“足下”“阁下”“节下”“麾下”“左右”“陛下”“殿下”等。 “臣”本义是,后来公卿大夫或官员对君王说话时用它自代,意思是您的。到秦汉时期,一般人之间交谈也可自称“臣”。例如: (1)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注】竟:境。 (2)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史记·魏公子 列传》) “妾”本义是女奴,后来女子用来自称,也是一种谦卑的说法。例如: (3)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4)(缇萦)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仆”用于自称起于战国晚期。例如: (5)平原君曰:“释之矣。仆已言之仆主矣。仆主幸已听仆矣。无言已!(《战国策·赵策四》) (6)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魏晋六朝时期又喜用“民”“下官”。例如: (7)陆太尉诣王丞相,王公食以酪。陆还,遂病。明日与王笺云:“昨食酪小过,通夜委顿。民虽吴人,几为伧鬼。”(《世说新语·排调》) (8)帝问弘曰:“卿弟何如卿?”答曰:“若但如下官,门户何寄?”(《南史·王昙传》) “寡人”“孤”和“不榖(不谷)”是君王的自我谦卑之称。先秦时期楚国国君常自称“不榖(不谷)”,其他国家的君主较少使用,周天子在自降身份时也偶尔使用。“不榖(不谷)”意思是不善。例如: (9)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10)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榖?”(《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1)冬,王使来告难曰:“不榖不德,于母弟之宠子带,鄙在郑地氾,敢告叔父。”(《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不榖 “寡人”和“孤”是先秦时期诸侯的自我谦卑之称。例如: (12)公(郑伯)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13)秦伯素服郊次,乡(向)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到了魏晋时期,“寡人”变成一般有身份地位的人的谦卑说法,三国时曹操、刘备、孙权自称用“孤”。例如: (14)裴散骑娶王太尉女。婚后三日,诸婿大会,……郭子玄在坐,挑与裴谈。……郭陈张甚盛,裴徐理前语,理致甚微,四坐咨嗟称快。王亦以 为奇,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世说新语·文学》) (15)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唐·孙过庭《书谱》引王羲之语) (16)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自明本志令》) (17)孤不度德量力,欲信(伸)大义于天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引刘备语) “子”“吾子”“夫子”是先秦时对人的尊敬或亲近称呼语。“子”既可用于面称,也可用于背称。《论语》中孔子说的话前面都冠上“子曰”二字;《墨子》中墨子说的话也多冠以“子墨子曰”。这些都是背称。不过用于面称时不一定都是很尊敬的说法。例如: (18)或谓孔子曰:“子奚不 为政?”(《论语·为政》) (19)晋大子圉为质于秦,将逃归。谓嬴氏曰:“与子归乎?”对曰:“子,晋大子,而辱于秦,子之欲归,不亦宜乎?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从子而归,弃君命也。不敢从,亦不敢言。”(《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注】此例中晋大子与秦国送给他的侍妾互称“子”。 (20)公孙丑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注】此例孟子对他的学生称“子”。 “吾子”只用于面称,《左传》中用得最多。东汉郑玄《仪礼·士冠礼》注曰:“吾子,相亲之辞。”“吾”本身含有亲密的意义,所以“吾子”成 为对第二人称的一个亲近说法。例如: (21)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左传·隐公十一年》)──【注】此例是上对下称“吾子”。 (22)却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左传·成公二年》)──【注】此例是下对上称“吾子”。 “夫(fú)子”与“子”一样,可用于面称,也可以用于背称。《论语》中“夫子”凡39见,只有3例用于面称;《左传》中“夫子”凡50见,都是用于背称。但是到了《墨子》《孟子》《庄子》《荀子》等书中,多数都是用于面称。例如: (23)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按:此例是孔子的学生子禽和子贡谈论孔子闻政,“夫子”指孔子,是背称。 (24)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按:此例是僖负羁的妻子对僖负羁说的话,“夫子”指晋公子重耳,是背称。 (25)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按:此例是齐宣王对孟子说的话,“夫子”指孟子,是面称。 “先生”本是名词,指年长者。《论语·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说:“先生,谓父兄。”到战国时期,逐渐可以用于当面对人的尊称,而且一直沿用到汉代以后。例如: (26)子墨子有疾,跌鼻进而问曰:“先生以鬼神 为明,能为祸福,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今先生圣人也,何故有疾?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乎?”(《墨子·公孟》) (27)孔子谓柳下季曰:“……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为盗跖, 为天下害而弗能教也,丘窃为先生羞之。丘请为先生往说之。”柳下季曰:“先生言 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听父之诏,弟不受兄之教,虽今先生之辩,将奈之何哉!”(《庄子·盗跖》) (28)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君”“卿”“公”“官”等本由职位或爵位名称演变为敬称。最初诸侯称“君”,到战国时期大夫或贵介公子也可封“君”,如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长安君(赵威后之幼子)等。非君王而面称“君”者始于《左传》,后一直沿袭。例如: (29)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斗廉曰:“……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左传·桓公十一年》) 按: 此例斗廉称莫敖为“君”,莫敖是楚国官名,位次于令尹。 (30)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一》)──【注】此例是邹忌之妻称邹忌为“君”。 战国时期“公”可加于姓氏之后,以示尊敬,如上例。汉代以后就变成面称敬称,而且不分贵贱和长幼。例如: (31)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史记·高祖本纪》)按:此例是刘邦称他所押送的劳役 为“公”。 (32)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注】此例晁错父亲称晁错为“公”。 魏晋时期又称“明公”: (33)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进酒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世说新语·任诞》) “卿”用于敬称始于战国。例如: (34)应侯拜蒙傲曰:“愿委之卿。”(《战国策·秦策三》) (35)宦者平即往告相曰:“君之舍人奴有病,病重,死期有日。”相君曰:“卿何以知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到魏晋时期成为亲昵之称。例如: (36)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7)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 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世说新语·惑溺》) 魏晋时期对尊贵有官秩者可称“官”或“明府”。例如: (38)殷中军妙解经脉,中年都废。有常所给使忽叩头流血,浩问其故。……乃云:“小人母年垂百岁,抱疾来久,若蒙官一脉,便有活理。”(《世说新语·术解》) (39)崔正熊诣都郡。都郡将姓陈,问正熊:“君去崔杼几世?”答曰:“民去崔杼,如明府之去陈恒。”(《世说新语·言语》) “执事”“足下”“阁下”“节下”“麾下”“左右”“陛下”“殿下”等属于一类。“陛下”是汉代以后臣下对皇帝的敬称。“殿下”是汉朝对诸侯王的敬称,到唐代成 为对皇太后、太后、太子的敬称。“执事”“阁下”是对大官的敬称。“节下”“麾下”是对将帅的敬称。“足下”“左右”则既可以是对大官乃至君王的敬称,也可以是对普通人的敬称。蔡邕《独断》云:“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义也。上书亦如之。及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阁下、执事之属,皆此类也。” 六、“相”“见”的称代作用 “相”和“见”都不是人称代词,但是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具有了称代作用。“相”字作为副词,本是“互相”的意思,表示动作行 为的交互性。然而自战国时期开始,“相”就有偏指的用法。所谓偏指,即“相”不表示动作的交互性,而表示动作只涉及某一方。在这种情况下,“相”获得了称代作用。“相”称代的对象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是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称代第一人称的例如: (1)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婚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偪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相从:谓许从我(郑国)。 (2)张耳……使张黡、陈泽往让陈余曰:“始吾与公 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注】相救:谓救我们。 (3)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世说新语·言语》)──【注】相难:谓难我。 (4)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曹操《自明本志令》)──【注】相评:评论我。相忖度:揣度我。 称代第二人称的例如: (5)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注】相师:听从你。 (6)(宣)乃手自牒书,条其奸臧,封与湛曰:“……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可复伸眉于后。”(《汉书·薛宣传》)──【注】相暴章,将你(的奸臧)揭露宣扬出来。相晓:让你知道。 称代第三人称的例如: (7)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何相辱如此?(《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辱:屈辱他。 (8)禹为人廉裾, 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终不行报谢。(《汉书·酷吏传》)──【注】相造请:访问、宴请他。 “见”字的称代作用始于汉魏时期,与“相”不同的是,“见”只称代第一人称。例如: (9)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注】见背:背弃我。“背”是去世的讳称。 (10)步有何过,君前见攻之甚乎?(《后汉书·张步传》)──【注】见攻:攻击我。 (11)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注】见用:任用我。
意英中对照意大利菜谱-点菜难不倒前菜 Antipasto Bruschetta 《蕃茄香草烤麵包片》 Capasante al Burro e Limone 《Scallops in Butter and Lemon Sauce 煎扇貝/帶子...
贡献者:有仙则灵200
意大利餐馆菜单_广告/传媒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意大利餐馆菜单 Caffè 咖啡 Espresso...开胃菜 arancino 加入肉和奶酪的米饭团 babà al rum 浪姆酒浸湿的酵母饼 ...
贡献者:surlevent888
前菜拼盘荟萃 RMB98 Antipasti Misti della Casa Assorted Italian Special Appetizers 自家製前菜の盛り合わせ 意大利传统生牛肉片配芹菜色拉,巴马臣芝士 RMB86 ...
贡献者:ryan2274760
意大利菜日文菜单_日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メニュー】 晚餐菜单 ディナーメニュー 前菜 前菜 烤海鲜 配色拉 68 元 シーフードグリル ハーブ添え...
贡献者:番茄可爱
意大利菜翻译_其它语言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前菜 Antipasto Bruschetta 《蕃茄香草烤麵包片》 Capasante al Burro e Limone 《Scallops in Butter and Lemon Sauce...
贡献者:yuan_danceroo
意大利美食菜谱《意英中对照》-点菜专用 前菜 Antipasto Bruschetta 《蕃茄香草烤麵包片》 Capasante al Burro e Limone 《Scallops in Butter and Lemon Sauce 煎扇貝...
贡献者:百变多多
意大利菜单_社会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Sadegna Menu 萨丁岛菜单 DAL FORNO 烤箱制品 From the Oven IL PANE 面包 The bread PAGNOITINA DELLA CASA 自制鲜面包...
前菜 Prosciutto di Parma 帕尔玛火腿 prosciutto 意大利熏火腿 Bruschetta 烤面包 bread Antipasto misto 意式混合拼盘 a selection of cold delicacies Salmone af...
贡献者:xuyilin8
意大利餐厅菜单_环境科学/食品科学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ANTIPASTI // 开胃菜 // 1. CARPACCIO 生牛肉芝士 APPETIZERS Thinly sliced tenderloin with herb salad,Par...
贡献者:刘欣欣010
意大利蔬菜汤的做法材料 番茄半斤,红萝卜、土豆、西芹、洋葱适量,娃娃菜 2 片《家里没白 菜》,蒜头 1 粒 过程 1、.番茄、红萝卜、土豆、西芹、洋葱、娃娃菜切...
贡献者:厅其
法国菜ppt说明中英文结合_英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法国菜介绍 frech cuisine1. 整体评价:the flavors of French cuisine are 法国菜的特色是汁多味腴,而吃法...
5个著名法国菜法语简介_法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5 个著名法国菜法语简介 boeuf bourguignon Couper en cubes la viande en enlevant du gras si nécessaire...
贡献者:inaya
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_设计/艺术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 Julia Child 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封面及封底》 若想学会如何在自家厨房里用本地食材烹饪...
贡献者:巨蟹情理法
法国菜是西餐中最有地位的菜_法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法国菜是西餐中最有地位的菜。 法国人一向以善于吃并精于吃而闻名,法式大餐至今仍名列世界西菜之首...
贡献者:亭轩smile
法国菜是西餐中最有地位的菜肴_饮食_生活休闲。法国菜是西餐中最有地位的菜肴,是西方文化的一颗明珠。法国美食在 整体上包括面包 、糕点 、冷食 、熟食 、肉...
贡献者:啦啦啦hh无悔
著名法国菜法语简介_艺术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5 个著名法国菜法语简介 boeuf bourguignon 红葡萄洋葱烧牛肉 Couper en cubes la viande en enlevant du gras si ...
贡献者:我的心叫我放弃
吃法国大餐不可不知的七大法则_幼儿读物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吃法国大餐不可不知的七大法则 现代人吃法国菜虽已尽量一切从简,但法国菜始终都是比较讲究细致,有些...
贡献者:vf4wx9
《这是一道在西法和北法都著名的法国菜菜,用绞碎的猪肉、猪内脏 和猪血灌进猪肠里蒸煮或烤》 boudin blanc 白肠 boudin noir 猪血肠《黑香肠》 cochon 猪肉 ...
贡献者:法亚小语种学校
法国菜中英文_英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法国菜品中英文对照。法国菜: 薄牛排 Thin Beef Steak 拌菜花 Mixed Cauliflower 荞麦煎饼 Ble Noir 鳄梨生鲑鱼 Avocado...
贡献者:ashley
法国菜和法式蜗牛_饮食_生活休闲。法国菜 法式蜗牛法国系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 法国菜最主要特征是对复合味调 料 《沙司 sauce》 的制作极其考究,选料十分新鲜,甚...
贡献者:0228wendy
印度菜谱《中英文版》。印度菜谱中英文Rmb-35.00 Lunch Buffet APPETIZER 开胃菜 013 Assorted Tandoori Hors d’Oeuvres 开胃菜什锦拼盘 An assortment of chicken ...
贡献者:zhanggaibj8233
印度菜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印度菜口味较浓,但愈往北部则口味渐淡。新德里是印度美食中心,大小餐 厅林立,一般食物的烹调法自古以来就受蒙古人的影响,其...
贡献者:莫鞥
外国人一般是不吃动物的内脏或头、脚的, 记得上次在印度看到市场上印度人把鸡头和鸡脚都丢掉不要了。 5. 夹菜:由于公筷的使用也不是很普遍。上菜的时候大家先...
贡献者:cq9zy8
为什么印度菜好吃_英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为什么印度菜好吃_英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Scientists have figured out ...
贡献者:常忠山
印度菜谱_农学_农林牧渔_专业资料。1. 2. 3. 4. 5. 6. 7. 8. 9. ...印度菜的做法《150多个菜... 121页 1下载券
各种鱼的做法大全《图解》 12页...
贡献者:revvblove
如果是的, 那么环 亚琅文的活动你就不能错过,我们的外教 Aman 老师就能让你对印度菜所有的憧憬成为现 实。 这就是 Aman 老师的私房菜馆哦! 先来杯喝的解...
贡献者:udjhbu863397
令人垂涎的印度大菜泰姬楼印度餐厅推荐理由:开了好多年的泰国菜餐厅,每次光顾的时候都要点一些地道口味的招牌菜。 。 刚进门,屋里就弥漫着“印度”...
贡献者:爱乐活网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