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 蒋经国的哪篇文章一发表就蜚声中外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一场蜚声中外的特殊战斗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一场蜚声中外的特殊战斗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2:08:1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一场蜚声中外的特殊战斗
官方公共微信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论文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 && && 廖承志与惠州渊源史论
廖承志与惠州渊源史论
推荐阅读:
祖籍惠州的廖承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迄今为止惠州籍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第一人,他传
祖籍惠州的廖承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迄今为止惠州籍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第一人,他传奇的一生,他卓越的贡献,是惠州人民乃至东江人民的骄傲。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惠州人的品格和特质,体现了惠州的城市精神。因此,研究廖承志与家乡惠州的历史渊源、研究廖承志为东江革命胜利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有助于深化惠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助于弘扬和传承廖承志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有助于将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仰转化为推进惠州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廖承志的家世传承
青少年时代的廖承志,跟随父母奔走在国内外。他的父母亲是民主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廖仲恺、何香凝,他们希望儿子长大后继承先辈志向,故给他起名“承志”。廖承志出生时其父母正客居日本,追随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同盟会发起人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从事拯救民族危亡、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成为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孙廖两家形成了极为亲密的关系。在革命先驱的身边成长,使廖承志从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革命家庭的出身,是廖承志革命的一生的起源。事实上,廖家的革命进步思想文化深厚,家世传承在廖承志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廖承志的祖父廖竹宾,是美国旧金山一位颇有社会地位的华侨商人,他虽身在异国、生活富裕,但心怀祖国,不满美国当局歧视华人华侨的行径,时刻关注着海外华人华侨的艰难境遇。从1875年开始,他多次出面协助筹款并出资兴建华人华侨医院,解决华人华侨看病就医的困难。1885年,他主持筹建了旧金山首家华人华侨小学,从国内聘请一些具有秀才、举人资格的人执教,为旧金山华人华侨子弟学习传袭中国文化提供了方便。廖竹宾虽侨居海外多年,但常常以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而自豪。他不仅教育子女应以“国学为先”,不要忘记中国的语言和文字,而且要求他们谨守善良、诚实、勤奋、刻苦、俭朴等中国传统美 德。① 查字典范文网()
廖承志的外祖父何载,拥有百万资产的大商人。他尽管生活富有,却思想积极开明,不仅对聪明伶俐、性格倔犟的爱女何香凝不愿缠足的行为,作出了“就由她去吧”的认可,同时很欣赏女儿学习刻苦、生活节俭的品质,在女儿17岁时就让她充当自己的经济助手,参加管理家庭财政和收租账目的实践锻炼。②
此外,廖承志的伯父廖恩焘,担任过国民党政府江苏金陵(今南京)关监督、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陈香梅和美国飞虎将军陈德纳是其外孙女和外孙女婿。廖承志的叔叔廖恩勋,担任过广州国民政府的广州第一制弹厂(由原海军制弹厂改名,生产军用的子弹炸弹等)厂长。
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虽然是富商女子,却从小自立自强有主见。19岁与廖仲恺结婚,不久变卖嫁妆坚决支持丈夫留学日本,随即自己也到日本一起留学。何香凝不仅天资聪颖,绘画艺术出众,同盟会会旗图案为她所设计;而且是一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东京同盟会的许多秘密活动在她的住处进行,各地华人华侨的联络工作也大多由她承担,被孙中山亲切地称作为“奥马双桑”,意即受人爱戴的革命老妈妈。后与丈夫一道从日本归国,坚定地站在孙中山重建广东革命政府的战线上。陈炯明发动叛变期间,她除了关照孙中山和宋庆龄顺利脱险外,为营救被陈炯明囚禁的丈夫廖仲恺,不顾自身安危,大义凛然,严辞谴责陈炯明的无情无义,最终迫使陈炯明释放廖仲恺。此后,她旗帜鲜明地主张国共合作,并为实现这个目的做了大量工作。丈夫廖仲恺被刺身亡后,何香凝化悲痛为力量,秉承孙中山、廖仲恺的遗志,更加坚定地投身民主革命,反对国民党右派反共、分裂、独裁,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深受各族各界人民的推崇和爱戴。
在这样的革命家庭中出生和成长,廖承志从童年开始就深受革命思想熏陶,逐步走上革命道路,一生矢志不渝。
二、廖承志与惠州渊源史论
(一)廖承志发起和领导了东江抗日游击武装,为建立和发展以惠州为中心的东江抗日根据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廖承志等诸多军政领导人的艰苦努力下,在中共广东各级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以及广大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在人力、物力、财力的全力支援下,东江军民抗日民族自救运动不断高涨。自抗战爆发至1939年底,东江地区各县普遍建立了“农抗会”、“工抗会”、“青抗会”、“妇抗会”、“抗先队”等抗日爱国团体,人数达到43000多人。④东江地方主要抗日武装曾生和王作尧两支部队发展到800多人,惠阳县的坪山和宝安县的龙华、乌石岩建立了抗日游击基地,初步打开了东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局面。⑤
可见,从发起到组建,从壮大到转移,廖承志在发展东江人民武装力量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虽然没有直接领导这些队伍,却是幕后杰出的指挥官。以惠州为中心的东江军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而蜚声中外,并在解放战争初期顺利将东江纵队主力北撤,这与廖承志的密切关注、支持、帮助、组织、领导是分不开的。
(二)廖承志组织和领导了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为巩固和发展以惠州为中心的东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廖承志任八路军香港办事处主任后,在倾尽全力组建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的同时,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多渠道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设,收到了预期效果,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利用多种途径全力支援东江人民抗日武装,不少人更是以同乡会名义组成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工作团直接回到东江地区,其中惠州属团体较多,回乡后的部分成员加入了东江人民抗日武装。
(三)廖承志组织和领导了在港文化人和民主人士的营救活动,使惠州成为延续中华优秀文化命脉的重要中转站
廖承志因近距离与旅港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打交道,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接到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以及中共南方局电示精神之后,立即于当日召集有文化界和新闻界人士参加的紧急会议,详细分析当前形势,认为英军不可能长期居守香港,必须立即把旅居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转移隐蔽起来,然后设法将他们疏散到内地,并决定了撤离时各小组的负责人及联络地点,分发了隐蔽和撤离的必要经费,同时决定将这一艰苦任务交给中共广东地方组织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去完成。③
在这场大营救中,800多名滞港的文化人、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沿着廖承志等人制定的由香港经宝安入惠阳,再转由龙川等地至内地的路线得以脱险。其中,通过位于惠州城内桥东上板塘70号的东湖旅店完成中转的就超过100多人,包括柳亚子、张澜、何香凝、邹韬奋、茅盾、张友渔、廖沫沙、韩幽桐、胡绳、胡风、宋之的等著名人士。东湖旅店作为接待护送文化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基地历时半年之久。不少文化界人士在东江抗日根据地作了短暂停留,他们对东江抗日武装卓有成效的营救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茅盾曾称这次营救为“抗日以来、简直可以说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由廖承志组织策划的这次营救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的行动,创造了营救人数众多而无一人伤亡且不费一枪一弹的奇迹,产生了巨大的国内国际影响。尤其是同时营救国民党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夫人上官德贤女士、南京市长马俊超夫人、国民党海军少将陈策,以及英、美、荷、比、印等国际友人近100人,更在国民党内部和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这场大营救的成功实施,人们无不钦佩廖承志的领导才能。但为组织这次大营救的回广东之行,廖承志不幸暴露了行迹而于该年5月底被国民党特务逮捕,经历了长达近四年之久的牢狱生活。
可见,廖承志在组织和领导寓港文化人和民主人士的营救活动中,不仅创造了人类营救史上的奇迹,体现了他超人的胆识和智慧,扩大了东江抗日武装的国际国内影响,并使惠州成为整条营救路线上一个重要的中转地,延续了中华优秀文化命脉。行动期间他途经惠州作了半月余的短暂停留,更是他与家乡最亲密接触的历史记忆。
(四)廖承志与以叶挺为代表的惠州革命志士保持了深厚的友谊
从廖承志与叶挺这些革命的交集,可以看出两个同乡及同志之间非常真挚而深厚的感情。他们具有共同的革命理想和情操,在工作中、政治上互相扶持,在生活中、感情上互相关心,始终保持了深厚的同乡之情、革命之谊。
(五)廖承志在新中国成立后影响并关心支持着家乡的建设事业,并最终长眠家乡守护故土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虽然一直在中央工作,但他所主要负责的国际国内统一战线工作,特别是他长期主持全国侨务和港澳台工作,对属于华南沿海地区、靠近香港、拥有众多海外侨胞的惠州来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和各种直接间接的影响。
虽然到晚年都没有再回过家乡惠州,但廖承志一直心系家乡建设。由于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一直没有实现回家的愿望,但他一直关心和鼓励家乡的父老乡亲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建设自己的家乡。改革开放以后,他仍十分关心和支持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几度托姐姐廖梦醒、儿子廖晖和廖淳等,前往位于惠城区陈江幸福村的仲恺中学视察,促进了该校教学设施的发展与完善。与此同时,廖承志还曾提出要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农业建设。为此,他曾为幸福村捐过一批肥料,还派人回陈江检查自来水工程的建设情况。①
1980年,惠州正在完善西湖景区的建设,有人提出能不能找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廖承志题写“惠州西湖”四个字。于是西湖景区管理处干部古光通过他人引荐前往北京,见到了曾与廖承志一起在惠州工作过的连贯。于是这年9月,廖承志重题了抗战时期回到家乡惠州组织秘密大营救期间所作的《惠州西湖留丹亭》一诗,后将写好的这首诗让连贯转交给了古光,并嘱咐说书法里已有“惠州西湖”几个字,就不再另行题写。现在,刻有此诗文的石碑一直立于惠州西湖留丹亭前,而惠州西湖景区正门口牌坊上“惠州西湖”四个儒雅俊逸的大字就源于廖承志所题。②
可见,廖承志在新中国成立后所从事的有关工作,和对家乡各项建设事业的关心支持,都对惠州的发展产生了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并体现了他对桑梓的的赤子之情,直至逝世后迁葬家乡拥抱守护故土。
三、惠州人民对廖承志的纪念缅怀及其精神的传承弘扬
廖承志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的一生,是无私的、奉献的一生。“丹心一片承先志,鞠躬尽瘁为革命”,这是他50多年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作为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承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生涯中,培养和形成了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坚定信念,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的奉献精神,以及笑看人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 财富。
这些精神文化遗产正为家乡惠州人民所不断广为内化,在当前和今后惠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近年来,惠州出现的社会各界对于廖承志的“纪念热”以及学术界、理论界对于廖承志的“研究热”,无不证明廖承志其人及精神对于惠州人民有着颇为重要的影响。廖承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是激励家乡人民建设惠州、开创惠州各项事业新局面的宝贵财富,一直在惠州大地上传承和 弘扬。
(一)社会各界定期组织开展对廖承志的祭拜活动,并完善有关纪念场地建设以更好发挥教育功能
除开展纪念活动、完善纪念设施外,惠州市高度重视收集、研究廖承志及其家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的历史史料。多年来,配合对廖承志及其家人的各种纪念活动,惠州本地专家学者持续不断地开展对廖家史料的征集和研究,研究的对象范围和内容范围不断扩大,除了众多的回忆性、纪念性文章公开发表外,一批学术论文也相继发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为前所未有,至今相关研究还在继续深化。通过这些研究和活动,廖家爱国家、爱民族、爱故土、爱家园的精神风貌生动地再现在世人的面前。
(三)全市人民化敬仰为行动,将廖承志的可贵精神转化为推进惠州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惠州人民在深切缅怀廖承志其人的同时,更注重对廖承志精神的传承弘扬,努力将他的可贵精神转化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惠州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作为对他最好的纪念。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弘扬廖承志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廖承志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无限忠诚党的事业。做到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在思想上树立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矢志奋斗。二是学习廖承志勇于坚持真理,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始终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始终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是学习廖承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和无私奉献的人格力量,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为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而共同奋斗,以实际行动告慰革命 先烈。
廖承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他并非在惠州出生和长大,一生中也仅有一次踏足家乡惠州并短暂停留,但他身上流着惠州人的血,时刻记得自己是惠州人,一直心系惠州的革命与建设、发展与变化,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惠州和整个东江地区(新中国成立后的惠阳地区)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人生各个时期直接或间接地对家乡惠州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他的父亲廖仲恺和同乡邓演达、叶挺等近代惠州名人一样,是中国也是惠州历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亮丽一笔,是惠州人杰地灵的一个代名词,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廖承志及其精神,是惠州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链接:、、
1、“廖承志与惠州渊源史论”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查字典范文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廖承志与惠州渊源史论例文地址:/lw/zhengzhi/100575/,复制分享论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中共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当前位置:
浏览字体:
廖承志与惠州渊源史论
来源:中共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祖籍惠州的廖承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廖承志一生勤奋为党工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加强同世界人民的友好关系,保卫世界和平,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党内外国内外享有盛誉。
  廖承志是迄今为止惠州籍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第一人,他传奇的一生,他卓越的贡献,是惠州人民乃至东江人民的骄傲。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惠州人的品格和特质,体现了惠州的城市精神。因此,研究廖承志与家乡惠州的历史渊源、研究廖承志为东江革命胜利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有助于深化惠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廖承志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有助于将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仰转化为推进惠州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廖承志的家世传承
  廖承志祖籍广东惠阳县鸭仔埗乡窑前村(现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与何香凝之子,日生于日本东京大久保。尽管他出生于海外,但接受的都是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廖承志自幼年起就从长辈身上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家、爱故土、爱家园的影响,家国之情、故土之情深深融入他的思想言行之中,他喜欢在自己的许多画作上落款&惠阳廖承志&。
  青少年时代的廖承志,跟随父母奔走在国内外。他的父母亲希望儿子长大后继承先辈志向,故给他起名&承志&。廖承志出生时其父母正客居日本,追随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同盟会发起人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从事拯救民族危亡、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成为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孙廖两家形成了极为亲密的关系。在革命先驱的身边成长,使廖承志从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革命家庭的出身,是廖承志革命的一生的起源。事实上,廖家的革命进步思想文化深厚,家世传承在廖承志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廖承志的祖父廖竹宾,是美国旧金山一位颇有社会地位的华侨商人,他虽身在异国、生活富裕,但心怀祖国,不满美国当局歧视华人华侨的行径,时刻关注着海外华人华侨的艰难境遇。从1875年开始,他多次出面协助筹款并出资兴建华人华侨医院,解决华人华侨看病就医的困难。1885年,他主持筹建了旧金山首家华人华侨小学,从国内聘请一些具有秀才、举人资格的人执教,为旧金山华人华侨子弟学习传袭中国文化提供了方便。廖竹宾虽侨居海外多年,但常常以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而自豪。他不仅教育子女应以&国学为先&,不要忘记中国的语言和文字,而且要求他们谨守善良、诚实、勤奋、刻苦、俭朴等中国传统美德。
  廖承志的外祖父何载,拥有百万资产的大商人。他尽管生活富有,却思想积极开明,不仅对聪明伶俐、性格倔犟的爱女何香凝不愿缠足的行为,作出了&就由她去吧&的认可,同时很欣赏女儿学习刻苦、生活节俭的品质,在女儿17岁时就让她充当自己的经济助手,参加管理家庭财政和收租账目的实践锻炼。
  廖承志的岳父经亨颐,在中日甲午战后受维新变法思想主张的影响,积极投身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后东渡日本留学,与陈寅恪等人入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秉持&人格教育&的主张专心经营此校,重在培养有人品、有学识、有才能的有用人才,使学校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成为浙江地区文化运动的中心,青年学生思想激进、观念开放。后又创办春晖中学,切实贯彻&反对旧势力,建立新学风&的办学方针,自订学则,教学内容和方法别具一格,同时招收女生,开启浙江省男女同校之先河,并且实施民主管理,教风学风均出现新的气象,培养出数以千计的有用人才,引起全国教育界的瞩目。期间他将学校的驿亭故居辟为&大同医院&,把自家田产悉数捐作办院基金,为附近乡人看病治病提供了便利条件。之后,他被任命为国立中山大学副校长、代校长职务,还当选刚成立不久的南京国民政府要员,曾一度呼声很高作为教育部部长合适人选而被人们所期盼,终因不事趋时附势而未得其果。经亨颐还在诗词、绘画、书法、印章上都颇有禀赋功底。
  此外,廖承志的伯父廖恩焘,担任过国民党政府江苏金陵(今南京)关监督、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陈香梅和美国飞虎将军陈德纳是其外孙女和外孙女婿。廖承志的叔叔廖恩勋,担任过广州国民政府的广州第一制弹厂(由原海军制弹厂改名,生产军用的子弹炸弹等)厂长。
  当然,家族长辈中对廖承志影响至深的是他的双亲&&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虽出生于富有的家庭,但自幼刻苦学习儒家经史,同时接受西式教育,并时刻接受爱祖国爱家乡的熏陶。廖仲恺20岁时与何香凝在广州结婚,婚后不久受20世纪初年的中国民主革命风潮的影响,与妻子一道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结识了孙中山,在孙中山的影响下,夫妻俩一起积极参加留日学生各种进步活动,并双双成为中国同盟会首批会员和重要骨干,他们的住处成为同盟会联络各界的重要场所。在革命的锻炼中,廖仲恺较早就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上党务、政务、军务、财务等各个方面的主要助手,协助孙中山力促国民党改组、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创办、两次东征、北伐,特别是他力促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形成和维护,全力支持、保护工农劳苦大众的合法权益。在孙中山逝世后成为国民党左派领袖,利用各种途径为国民革命运动的深入呕心沥血,置个人荣辱得失于不顾,从而引起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忌恨,于日遭右派指派的暴徒刺杀,为中国民主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虽然是富商女子,却从小自立自强有主见。19岁与廖仲恺结婚,不久变卖嫁妆坚决支持丈夫留学日本,随即自己也到日本一起留学。何香凝不仅天资聪颖,绘画艺术出众,同盟会会旗图案为她所设计;而且是一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东京同盟会的许多秘密活动在她的住处进行,各地华人华侨的联络工作也大多由她承担,被孙中山亲切地称作为&奥马双桑&,意即受人爱戴的革命老妈妈。后与丈夫一道从日本归国,坚定地站在孙中山重建广东革命政府的战线上。陈炯明发动叛变期间,她除了关照孙中山和宋庆龄顺利脱险外,为营救被陈炯明囚禁的丈夫廖仲恺,不顾自身安危,大义凛然,严辞谴责陈炯明的无情无义,最终迫使陈炯明释放廖仲恺。此后,她旗帜鲜明地主张国共合作,并为实现这个目的做了大量工作。丈夫廖仲恺被刺身亡后,何香凝化悲痛为力量,秉承孙中山、廖仲恺的遗志,更加坚定地投身民主革命,反对国民党右派反共、分裂、独裁,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深受各族各界人民的推崇和爱戴。
  日,廖仲恺遭陈炯明扣留,被押解到广州石井兵工厂囚禁。他在狱中以为无生还希望,分别给妻子和一双儿女写下诀别诗《留诀内子》、《诀醒女、承儿》,其中给廖承志和姐姐廖梦醒的诗《诀醒女、承儿》写道:&女勿悲,儿勿啼,阿爹去矣不言归。若要阿爹喜,阿女阿儿惜身体。若要阿爹乐,阿女阿儿勤苦学。阿爹苦乐与前同,只欠寻常一躯壳。躯壳本是臭皮囊,百岁会当委沟壑。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尚有一言须记取,留汝哀思事母亲。&廖承志受父亲革命思想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正是在父辈的影响下,廖承志1925年年仅17岁就加入中国国民党投身大革命,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这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广州遭国民党右派暗杀,廖承志与母亲和姐姐无限悲恸地守护在父亲遗体旁。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廖承志毅然退出国民党,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毕生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光辉道路。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因遇害而过早去世,他与母亲何香凝感情深厚,在母亲身边,他既是工作上得力的助手,又是生活中孝顺的儿子。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在任命何香凝担任政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的同时,任命廖承志为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兼管港澳同胞事务。母子同时主政华侨事务,一时传为佳话。其实不仅仅在思想上,廖承志自幼受父母熏陶,才艺上诗词书画也样样皆能,几十年来,他在闲暇时常与母亲合作画山水人物画,家世传承在亲情中自然显现。
  除长辈外,廖承志的姐姐廖梦醒和姐夫李少石,都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其中李少石曾任我党的香港交通站站长、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等重要职务,抗战后期任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秘书,全力协助周恩来工作。日在重庆遭国民党士兵枪击逝世,年仅39岁,周恩来等代表中共中央为他举行了影响很大的出殡仪式。他们既是廖承志的亲人,又是他的革命同志,陪伴和激励着他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终生。
  在这样的革命家庭中出生和成长,廖承志从童年开始就深受革命思想熏陶,逐步走上革命道路,一生矢志不渝。
  二、廖承志与惠州渊源史论
  虽然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廖承志一生中只在抗战时期组织&香港秘密大营救&期间踏足家乡惠州一次,停留半月余(日至22日),但从他的革命生涯与惠州的联系看,从他遗存下来的文献资料与惠州的联系看,他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与家乡之间的联系,对惠州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都具有影响。廖承志与惠州渊源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廖承志发起和领导了东江抗日游击武装,为建立和发展以惠州为中心的东江抗日根据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后,当年12月廖承志受中共中央委派回到广东,负责八路军香港办事处(任办事处主任)并参加广东省委(任省委委员)工作。廖承志自1938年1月抵达香港后,联络香港境内各界爱国力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发动工作,并频繁往返于香港和广州,动员港穗各界团结一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积极协助宋庆龄筹组&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于日促成这一推动国际授华抗日进步组织正式宣告成立,担任该组织秘书长。
  廖承志在当时敏锐认识到,要将强大的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取得胜利,就必须建立起人民自己的抗日武装。从而,他向中共中央提出了组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建议,很快得到中央同意。日,日军从惠阳县沿海大亚湾登陆,15日侵占惠州,21日广州沦陷。面对危急局势,廖承志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要在东江敌后开拓抗日游击区的指示&,于10月13日在香港召开有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吴有恒、中共香港海员工作委员会书记曾生等人参加的紧急会议,研究开展东江武装游击战争的问题,认为必须开展抗日工作,同时初步具有宣传组织群众抗日自卫的基础,此外因手里有电台又与东江、坪山接近也方便。会议最终作出决定:由曾生、周伯明、谢鹤筹带领一批党员和积极分子到惠阳县坪山,建立中共惠宝工作委员会,组织人民抗日武装。
  正是在廖承志的发起和领导下,惠宝边人民抗日武装开始着手组建。廖承志支持指导王作尧、阮海天、黄木芬等人在东莞、增城和宝安,先后组建了人民抗日武装。与此同时,在廖承志的帮助下,广东省委常委梁广回东江打游击,并将&海员游击队&改名为&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至此,以惠州为中心的东江地区已经建立起了由中共领导的多支抗日人民武装。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惠阳县沙坑周田村(今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成立,中共惠宝工作委员会(10月底成立)书记曾生任总队长,周伯明任政治委员。
  为了获得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廖承志于1938年11月和12月,先后两次将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组建经过及其现状,东江地区抗日爱国民主运动不断高涨的情况,向中共中央作了概括性报告,同时建议中央派出一批得力的广东籍军事干部补充和增强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的组织领导。其中12月24日给中央的电报是与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新四军军长叶挺联名发的。中共中央接到廖承志的来电后给予了高度重视,于1939年春先后选派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参谋长、延安警备区参谋长梁鸿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一大队分党委书记、新四军东南交通站站长卢伟良,原红三十二军参谋长、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教官李振业(伯崇)和邬强,到东江地区参与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的领导工作。从此,东江人民抗日武装和东江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在廖承志等诸多军政领导人的艰苦努力下,在中共广东各级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以及广大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在人力、物力、财力的全力支援下,东江军民抗日民族自救运动不断高涨。自抗战爆发至1939年底,东江地区各县普遍建立了&农抗会&、&工抗会&、&青抗会&、&妇抗会&、&抗先队&等抗日爱国团体,人数达到43000多人。东江地方主要抗日武装曾生和王作尧两支部队发展到800多人,惠阳县的坪山和宝安县的龙华、乌石岩建立了抗日游击基地,初步打开了东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局面。
  然而,就在包括东江地区在内的全国抗日形势不断高涨之际,国民党统治集团于1940年初开始掀起了反共、反人民抗日武装的逆流。1940年1月间,国民党东江当局捏造&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博罗队&勾结土匪、密谋暴动&的罪名,强行逮捕博罗队全部23人。虽经&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总部、中共广东省委、中共东江特委和廖承志为主任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先后派代表向国民党东江当局交涉,但国民党第四战区游击纵队指挥所主任香翰屏,悍然于是年3月8日调集三个师的兵力&围剿&曾生、王作尧领导的东江抗日武装,迫使曾、王二部突围至海陆丰一带,部队伤亡惨重由800多人锐减至100余人。
  正当东江抗日武装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得知曾、王二部转移消息的廖承志,立即将情况反映到中共中央,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是年4月1日,中共中央电示中共广东省委,要求&立即将东江发生之重大事变的真相,查明电告。&4月23日,廖承志会同尹林平、梁广、周伯明等人,就曾、王二部东移海陆丰的具体经过及面临处境,作了详细研讨。当天,廖承志将曾、王二部转移至海陆丰现状、陷入被动转移的原因以及处理意见,详细电告中共中央南方局和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张文彬在收到廖承志等人电报后,随即电告中共中央作了详细汇报。中共中央在分析东江地区抗日武装与国民党顽军、日军之间敌我实情后,于日发出《曾、王两部应回防东宝惠并注意行动事项》的电文,即&五八指示&。随后不久,廖承志向东江抗日武装传达了中共中央上述指示。5月17日,中共广东省委向中共南方局报告并给廖承志等人就曾、王二部回防东宝惠的具体意见。8月初,经过整顿后的曾、王两支部队,在海陆丰中共地方组织和人民群众帮助下,秘密返回东宝惠敌后根据地。9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五八指示&精神,在宝安县布吉乡上下坪村召开东江抗日武装和抗日民主政权负责人会议。上下坪会议后,东江人民抗日武装迅速发展壮大,东江各地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建立起来。对此,廖承志在9月24日给中共中央的电文作了简明扼要的汇报。
  1941年10月下旬,正当日军倾全力进攻香港之际,廖承志应港英当局之请,代表中共就中英合作抗日展开谈判,以英方从武装弹药和经费方面全力资助东江抗日武装为合作条件,英方表示同意。在10月25日至12月7日间,廖承志先后三次致电中共中央汇报谈判经过,并请指示下一步方略,毛泽东主席则在各次复电中向被他称为&小廖&的廖承志作了具体嘱咐。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次合作谈判最终未能达成正式协议。
  1945年8月抗战结束后不久,国民党统治集团积极酝酿发动大规模的内战,企图在全国范围内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国民党广东当局利用其占绝对优势的武装部队,加紧策划消灭广东人民武装力量的阴谋行动。就在《双十协定》签订十天后,国民党广州行营主任张发奎召开粤桂两省&缓靖会议&,调兵遣将,声称要在两个月之内&肃清&人民武装力量,随后以其优势兵力大举进犯东江抗日武装和东江抗日根据地,对东江纵队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军事围攻。在这关键时刻,刚从国民党监狱出狱不久的廖承志,奉中共中央之命于1946年3月底从重庆启程返回广东,会同国民党代表皮宗阚、美方代表柯夷组成&重庆三人小组军事代表团&,加上先期到达的北平军调处执行部第八小组方方等人,于是年4月2日在广州沙面同国民党广州行营代表举行联合会议,具体谈判广东人民武装北撤的问题。通过艰苦谈判,双方签订了东江停战和东江纵队北撤问题联合决议,包括三项原则、10项决议和一个附则,迫使国民党当局不得不承认华南有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存在这个事实,并同意东江纵队北撤2400人。廖承志在返回重庆前,又同北平军调处执行部第八小组方方、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和政委尹林平等人仔细研究了东江纵队北撤的具体问题,他在会上指出&要充分估计有利形势及各种具体困难,斗争仍然是复杂的、尖锐的&&任何时候,都要防止突然袭击,要坚持斗争,力争安全北撤。&就在廖承志等人与国民党张发奎部达成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烟台等三项决议,并发表《行营公报全文》之后,廖承志又补充了三点提议,要求国民党广东当局保证在广东各地中共复员之武装人员及其家属不受歧视、希望能以同样的诚意及速度解决中共领导下的琼崖纵队问题、保证不再发生损毁电台的事件。在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东江纵队主力部队,由于廖承志等人的据理力争和精心策划,不仅获得国民党广东当局的承认,而且顺利北撤与主力部队会合,在解放全中国和广东全境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可见,从发起到组建,从壮大到转移,廖承志在发展东江人民武装力量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虽然没有直接领导这些队伍,却是幕后杰出的指挥官。以惠州为中心的东江军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而蜚声中外,并在解放战争初期顺利将东江纵队主力北撤,这与廖承志的密切关注、支持、帮助、组织、领导是分不开的。
  (二)廖承志组织和领导了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为巩固和发展以惠州为中心的东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廖承志任八路军香港办事处主任后,在倾尽全力组建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的同时,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多渠道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设,收到了预期效果,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利用多种途径全力支援东江人民抗日武装,不少人更是以同乡会名义组成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工作团直接回到东江地区,其中惠州属团体较多,回乡后的部分成员加入了东江人民抗日武装。
  1938年11月,黄适安率领刚刚成立的南洋惠侨救乡会代表团到达香港,恰逢新四军军长叶挺也来到香港,廖承志即与连贯等人同黄适安、叶挺商讨有关大规模的组织更周密的&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的组建方案。1938年12月中旬,在廖承志的推动下,由中共东南特委主持,在香港召开有南洋惠州同侨救乡会、香港惠阳青年会、余闲乐社和海陆丰同乡会代表参加的会议。经过充分讨论,会议决定成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确立以&动员东江群众协助军队及人民武装抗战,并拯救伤兵难民及辅导民众组织各种救亡团体&为工作宗旨。1939年1月中旬,&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淡水宣告成立,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下属七个分团、五个队、一个流动歌剧团,先后宣告成立并及时奔赴东江抗日前线,人数达500多人,活动范围遍及惠阳、博罗、龙门、东莞、宝安、增城、河源、龙川、和平、连平、紫金、海丰、陆丰13个县。&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卓有成效的事实表明,廖承志不辱使命,在动员、组织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参军参战,积极支援和亲身参加抗日救国的旷世之举中,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
  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在廖承志等人的动员、吸引和鼓励下,不仅有组织地奔赴东江抗日前线,而且节衣省食,从财力物力上源源不断地支援祖国抗战。据初步统计,从1937年到1941年,南洋救乡总会共捐献和筹集资金达3.8亿元(国币)。&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所属&两才队&、&文森队&、&吉隆队&,在回国时带来布匹、衣物、药品及其它用品不计其数。1939年初,海外华人华侨由宋庆龄转交给曾生部队的捐款一次就达到港币20万元,以后还多次转给曾生部队捐款、被服、军服、药品等大批物资。人数不多的纽约惠属华侨,在1939年下半年汇回支助曾生部队和&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的款项达到国币5000余元,港币6000余元。1940年以前,曾生部队的被服、军鞋、药品等物资,主要来自华侨和港澳同胞的捐献。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大批共产党员和抗日战士遭枪杀或关押。廖承志密切关注香港各界对这一事变发生的反响,利用各种途径同香港各界头面人物交流沟通,及时传布中共中央的态度,于1月20日、1月24日和2月4日连续向中共中央发去三封电报,报告香港各界&对时局虽表危虑,但多对我表同情&,港英文早报&登出皖南事变消息,并有论文责问国民党&。这三封电文使中共中央对香港各界关于皖南事变的基本态度有所了解。同时,由于廖承志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不仅使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及时了解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真实行径,而且也能够全面了解中共的基本态度和原则,有利于消除他们担心内战的疑虑,从而继续全力支援祖国抗战。随后,廖承志专电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了&加紧争取中间及动摇者&的建议,以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可见,正是在廖承志的组织和支持下,在叶锋等中共党员干部的直接领导下,东江各地规模相对较小、组织相对较松散的同乡救亡团体得以整合,大力推动了以惠州为中心的东江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设,便于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全力支援家乡的抗战事业,使当地抗日民族运动不断高涨。同时也为巩固和发展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贡献。
  (三)廖承志组织和领导了在港文化人和民主人士的营救活动,使惠州成为延续中华优秀文化命脉的重要中转站
  日日军对香港发动进攻的当天,中共中央书记处急电周恩来、廖承志、潘汉年、刘少文等人,强调要设法尽快帮助旅港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撤出港九地区,将他们转移到南洋或东江地区。次日,周恩来致电廖承志等,要求坚决贯彻中共中央的指示,积极营救滞留在香港的各界知名人士和国际友人。随后,周恩来还多次致电廖承志等提出了营救的具体意见。这些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是1941年1月至5月经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关怀和安排,先后从内地的桂林、重庆、昆明、上海等地撤退到香港的。这些人士来到香港后,廖承志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对他们做了许多工作,为他们解决了许多困难,并且鼓励、支持他们开展抗日救国运动。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的抗日救亡作用,在廖承志的主持下,成立了由廖承志、夏衍、潘汉年、胡绳、张友渔组成的中共香港文化工作委员会。旅港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很快以各种形式积极开展抗日救国活动,使香港的抗战文化盛极一时。由于这些人士在宣传抗日救国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他们的人身安全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廖承志因近距离与旅港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打交道,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接到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以及中共南方局电示精神之后,立即于当日召集有文化界和新闻界人士参加的紧急会议,详细分析当前形势,认为英军不可能长期居守香港,必须立即把旅居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转移隐蔽起来,然后设法将他们疏散到内地,并决定了撤离时各小组的负责人及联络地点,分发了隐蔽和撤离的必要经费,同时决定将这一艰苦任务交给中共广东地方组织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去完成。
  1942年元旦过后,紧张的秘密大营救行动正式拉开了序幕。作为行动的总指挥,廖承志与连贯、乔冠华等人先行,从九龙出了日军封锁线到达宝安沿海一带。在石桥坑,廖承志与东江抗日游击队负责人曾生以及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等,就营救工作的接待和护送问题,作了详细研究,商定分五批护送到东江地区的文化界人士名单。从这年1月底至2月底,是营救工作最繁忙、紧张的时刻,每隔一两天就有一批人从香港偷渡到九龙,每批至少10来人,多则20至30人,多数人走西线到宝安,再入惠阳、龙川等地再转内地。少部分年老体弱的爱国民主人士,则由东江抗日武装人员护送到汕尾,再转内地。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转移到惠州为中心的东江地区后,中共惠州地方组织和东江抗日武装领导人给予了高度重视,建立了专门化的&惠州交通站&,将他们再转移到老隆及粤北地区。
  为护送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廖承志日同连贯、乔冠华秘密到惠州,于22日离开。到达后,中共惠阳县委组织部长兼武装部长卢伟如向他们详细汇报了惠州城内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部署和抢救文化人的准备工作与应对措施。廖承志听后,对联络站接应、护送文化人和民主人士的安全措施做了进一步的部署,还鉴于城内的危险处境规定了两条纪律:一是不准文化人上街参与公开活动;二是把文化人的笔和本子等收起来统一保管,以免暴露他们知识分子的身份。除到过惠州城区外,廖承志还到过现惠阳区秋长街道的茶园村榴兆楼(香港秘密大营救接转站)和周田村嗣前新居(香港秘密大营救转移点)。回到家乡期间,正值惠州一直遭遇日军飞机轰炸,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非常严重,廖承志目睹这一人间惨状无限悲愤,吟诗一首《惠州西湖留丹亭》:&破堞楼头来复去,留丹亭畔恣徘徊。悠悠夜月东江水,忍望天南剩劫灰。&字里行间,诗人在流露对家乡山水人文满怀深情的同时,表现出对家乡在日寇铁蹄蹂躏下呈现出的残破景象的深深忧愤。
  在这场大营救中,800多名滞港的文化人、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沿着廖承志等人制定的由香港经宝安入惠阳,再转由龙川等地至内地的路线得以脱险。其中,通过位于惠州城内桥东上板塘70号的东湖旅店完成中转的就超过100多人,包括柳亚子、张澜、何香凝、邹韬奋、茅盾、张友渔、廖沫沙、韩幽桐、胡绳、胡风、宋之的等著名人士。东湖旅店作为接待护送文化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基地历时半年之久。不少文化界人士在东江抗日根据地作了短暂停留,他们对东江抗日武装卓有成效的营救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茅盾曾称这次营救为&抗日以来、简直可以说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由廖承志组织策划的这次营救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的行动,创造了营救人数众多而无一人伤亡且不费一枪一弹的奇迹,产生了巨大的国内国际影响。尤其是同时将国民党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夫人上官德贤女士、南京市长马俊超夫人、国民党海军少将陈策,以及英、美、荷、比、印等国际友人近100人,更在国民党内部和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廖承志本人则对这次营救行动视作为完成中共中央一项重要任务来加以总结:&经过三个月紧张的工作,克服许多艰难险阻,从日军的严密封锁下,抢救出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胡绳、夏衍、戈宝权等七八百人,并护送他们安全到达大后方。同时抢救出来的还有余汉谋夫人,国民党官员陈汝棠等,以及英、美、荷、比、印等国际友人近一百人,胜利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任务。&对这场大营救的成功实施,人们无不钦佩廖承志的领导才能。但为组织这次大营救的回广东之行,廖承志不幸暴露了行迹而于该年5月底被国民党特务逮捕,经历了长达近四年之久的牢狱生活。
  可见,廖承志在组织和领导寓港文化人和民主人士的营救活动中,不仅创造了人类营救史上的奇迹,体现了他超人的胆识和智慧,扩大了东江抗日武装的国际国内影响,并使惠州成为整条营救路线上一个重要的中转地,延续了中华优秀文化命脉。行动期间他途经惠州作了半月余的短暂停留,更是他与家乡最亲密接触的历史记忆。
  (四)廖承志与以叶挺为代表的惠州革命志士保持了深厚的友谊
  廖承志一生中很少踏上家乡惠州的地面,但不影响他与家乡惠州的密切联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生于惠州、长于惠州的一些惠州革命志士保持着深厚友谊。与他友谊最为深厚的是惠阳秋长镇周田村的叶挺。从1925年廖仲恺被刺身亡叶挺到廖家探望开始,至1946年叶挺从重庆回延安途中罹难为止,廖承志与叶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友谊。两人既有同乡情,也有战友情,这从叶挺牺牲后廖承志为他撰写的《遥献》一文可见一斑。如文中提到他们的第一次见面:1925年9月,当廖承志父亲廖仲恺被刺身亡后不久,叶挺到廖家来探望,&我们相对着一个钟头,没有谈些什么。突然,他站起来了,对着我,向母亲说:&他会继承他父亲的事业的。&我想:&我会的&&(见载于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廖承志文集》上卷第107页);
  当叶挺在广州起义后因受到党内不公平的对待脱离党组织并在国外飘泊期间,生活比较艰难,但仍始终关注着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斗争发展的动向和情况,并主动地和他认为是有中国共产党背景或与之可能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员联络来往,如廖承志、阳翰笙、柯麟、梅文鼎等。有史料显示,当时周恩来指示过负责情报工作的潘汉年,通过廖承志、柯麟等人辗转接济过叶挺。叶挺在德国时,周恩来、黄平(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都有去看望,旅居德国的廖承志等人也不断鼓励叶挺,对叶挺的触动和启发很大。
  廖承志在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不久的1938年11月,恰逢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南洋惠侨救乡会代表团黄适安也来到香港,他们一起商讨有关大规模地组织更周密的&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的组建方案,后来他们的这个&救乡计划&很快得到实现;日,廖承志又与新四军军长叶挺以及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等人联名给中共中央发电报,要求中央派出一批军政干部&参与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的领导工作&,共同推动了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的发展。
  在叶挺1941年1月因&皖南事变&被国民党顽固派扣押、囚禁不久,廖承志先后指派叶挺的连襟麦畅生、新四军军部副官处科长梅文鼎,通过关系前往江西上饶探视叶挺,并在1941年2月至8月半年时间里向中共中央发去四封电报,较详细地报告了麦、梅探视叶挺的过程及细节,为中共中央及时了解叶挺在国民党监狱中的信息,设法迫使蒋介石政府释放叶挺,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抗战中后期到解放战争前,两人都在国民党监狱里度过了数年的囚禁生涯,但都表现出对革命的无比坚定和对党的无限忠诚。1946年上半年两人在党的营救下先后出狱,4月7日晚,廖承志夫妇与叶挺夫妇、邓发夫妇等在司徒慧敏(香港秘密大营救中脱险的文化名人之一)家吃饭,次日廖承志原定与叶挺夫妇以及邓发、王若飞、博古等人一起乘坐同一架飞机往延安的,因临时决定另有任务未能成行,结果幸免于难,而叶挺夫妇等人则因飞机失事而全部遇难。纪念散文《遥献》便是廖承志在当月29日因感于叶挺及家人的不幸遇难而作的,通过回顾自己与叶挺交往中令人难忘的往事,表现了对叶挺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怀的敬仰,以及对叶挺爱女扬眉的无限哀怜。字里行间充溢着深挚真切之情,既蕴藉含蓄又起伏跌宕,令人心摧。
  从廖承志与叶挺这些革命的交集,可以看出两个同乡及同志之间非常真挚而深厚的感情。他们具有共同的革命理想和情操,在工作中、政治上互相扶持,在生活中、感情上互相关心,始终保持了深厚的同乡之情、革命之谊。
  (五)廖承志在新中国成立后关系影响并关心支持着家乡的建设事业,并最终长眠家乡守护故土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虽然一直在中央工作,但他所主要负责的国际国内统一战线工作,特别是他长期主持全国侨务和港澳台工作,对属于华南沿海地区、靠近香港、拥有众多海外侨胞的惠州来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和各种直接间接的影响。
  虽然到晚年都没有再回过家乡惠州,但廖承志一直心系家乡建设。由于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一直没有实现回家的愿望,但他一直关心和鼓励家乡的父老乡亲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建设自己的家乡。改革开放以后,他仍十分关心和支持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几度托姐姐廖梦醒、儿子廖晖和廖淳等,前往位于惠城区陈江幸福村的仲恺中学视察,促进了该校教学设施的发展与完善。与此同时,廖承志还曾提出要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农业建设。为此,他曾为幸福村捐过一批肥料,还派人回陈江检查自来水工程的建设情况。
  1980年,惠州正在完善西湖景区的建设,有人提出能不能找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廖承志题写&惠州西湖&四个字。于是西湖景区管理处干部古光通过他人引荐前往北京,见到了曾与廖承志一起在惠州工作过的连贯。于是这年9月,廖承志重题了抗战时期回到家乡惠州组织秘密大营救期间所作的《惠州西湖留丹亭》一诗,后将写好的这首诗让连贯转交给了古光,并嘱咐说书法里已有&惠州西湖&几个字,就不再另行题写。现在,刻有此诗文的石碑一直立于惠州西湖留丹亭前,而惠州西湖景区正门口牌坊上&惠州西湖&四个儒雅俊逸的大字就源于廖承志所题。
  1983年6月10日,廖承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2008年9月在廖承志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根据其本人生前的意愿,经中央批准,他的骨灰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迁至故乡园陵园安葬,从而长伴家乡的山川草木。
  可见,廖承志在新中国成立后所从事的有关工作,和对家乡各项建设事业的关心支持,都对惠州的发展产生了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并体现了他对桑梓的的赤子之情,直至逝世后迁葬家乡拥抱守护故土。
  三、惠州人民对廖承志的纪念缅怀及其精神的传承弘扬
  廖承志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的一生,是无私的、奉献的一生。&丹心一片承先志,鞠躬尽瘁为革命&,这是他50多年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作为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承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生涯中,培养和形成了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坚定信念,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的奉献精神,以及笑看人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他75年传奇人生历程中,体现出对祖国、对民族、对故乡深沉的爱;体现出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谨守;体现出过人的工作能力,团结、凝聚各界人士的思想人格魅力;体现出胸襟开阔、不计个人安危得失的大无畏乐观主义人生情怀;体现出敢为人先的开拓进取精神,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些精神文化遗产正为家乡惠州人民所不断广为内化,在当前和今后惠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近年来,惠州出现的社会各界对于廖承志的&纪念热&以及学术界、理论界对于廖承志的&研究热&,无不证明廖承志其人及精神对于惠州人民有着颇为重要的影响。廖承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是激励家乡人民建设惠州、开创惠州各项事业新局面的宝贵财富,一直在惠州大地上传承和弘扬。
  (一)社会各界定期组织开展对廖承志的祭拜活动,并完善有关纪念场地建设以更好发挥教育功能
  廖承志逝世后,每年的清明节或其诞辰日,惠州市都会组织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到故乡园开展祭拜活动。通过祭拜和宣教活动,表达对廖承志的深切缅怀和无限追思,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2008年9月,在廖承志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央批准将其骨灰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迁回故乡安葬。为保护、开发好故乡园,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基地的功能,惠州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故乡园的规划建设。根据广大干部群众和参观游客多年的愿望,2014年春节后,惠州市委、市政府又在园内预留的建筑内,设立廖承志同志生平陈列室并在廖承志诞辰106周年之际向公众开放,生动展示廖承志的光辉历程。该园现已成为惠州广大党员群众、青少年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二)本地专家学者不断深化对廖承志及家人各个时期历史史料的收集和研究,生动再现其精神风貌
  除开展纪念活动、完善纪念设施外,惠州市高度重视收集、研究廖承志及其家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的历史史料。多年来,配合对廖承志及其家人的各种纪念活动,惠州本地专家学者持续不断地开展对廖家史料的征集和研究,研究的对象范围和内容范围不断扩大,除了众多的回忆性、纪念性文章公开发表外,一批学术论文也相继发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为前所未有,至今相关研究还在继续深化。通过这些研究和活动,廖家爱国家、爱民族、爱故土、爱家园的精神风貌生动地再现在世人的面前。
  (三)全市人民化敬仰为行动,将廖承志的可贵精神转化为推进惠州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惠州人民在深切缅怀廖承志其人的同时,更注重对廖承志精神的传承弘扬,努力将他的可贵精神转化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惠州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作为对他最好的纪念。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弘扬廖承志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廖承志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无限忠诚党的事业。做到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在思想上树立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矢志奋斗。二是学习廖承志勇于坚持真理,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始终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始终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是学习廖承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和无私奉献的人格力量,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为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而共同奋斗,以实际行动告慰革命先烈。
  廖承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他并非在惠州出生和长大,一生中也仅有一次踏足家乡惠州并短暂停留,但他身上流着惠州人的血,时刻记得自己是惠州人,一直心系惠州的革命与建设、发展与变化,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惠州和整个东江地区(新中国成立后的惠阳地区)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人生各个时期直接或间接地对家乡惠州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他的父亲廖仲恺和同乡邓演达、叶挺等近代惠州名人一样,是中国也是惠州历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亮丽一笔,是惠州人杰地灵的一个代名词,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廖承志及其精神,是惠州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课题组:张海燕、成晓军、包国滔、胡嘉峰)
责任编辑:市委党史研究室   发布时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廖承志 蒋经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