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西南地区干旱的原因因是什么?

2009年旱灾成因是什么
2009年旱灾成因是什么
从去年秋天开始一直到现在,北方一些省份降水非常少,降水造成的干旱是一大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气温高,尽管去年冬天北方有几次强冷空气过程,但是冷空气没有带来降水,仅仅是大风和降温天气。冷空气过后,气温又迅速回升,由于风大也导致土壤失墒。此外,冷空气过后气温又长时间偏高,水分蒸发导致了干旱更为严重。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是冷空气虽然有,但从热带洋面上过来的潮湿的暖湿气流并不强盛。暖湿气流较弱,仅仅到达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无法输送到黄淮、华北、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偏北的地方。
等待您来回答
理工学科领域专家精彩文章推荐广西、云南旱情严重的自然原因是什么_百度知道
广西、云南旱情严重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中国的西北地区或者这一块,包括整个新疆,这个青海高原,很大部分的面积实际上这个降雨量非常小。一般少到什么程度呢,它年降雨量只有300毫米到400毫米,可是这些地方呢,它的蒸发量,一年的蒸发量要2000毫米以上,甚至到2400毫米,就是说它下了雨还完全不够它蒸发的,所以有些这个森林啊,草原没有水那就变得枯萎了。所以中国面积很大,但是缺水地区很多。总的来看,我们国家所占有的人均的水资源量是全球平均的四分之一,那是相当紧张的。而且按照我现在看到的资料呢,这次干旱,主要是从整个在从台湾海峡一直到广西北部湾这一带,就是形成了一个高压坝,就是高气压,把南边的水汽都给遮挡住了,所以它没法和北边的来的冷空气相交,这样就是没有下雨,从去年的8月份,一直到今年到现在几乎没下过雨,大家都以为这个云贵高原这一带应该是南方地区,雨量很多,实际上我看过些资料,就是云贵高原实际上这个地方叫做春旱年年有,差不多每年都会发生春旱,它这个地方更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说水深田高。就是它所有的河流都是切着山谷在很低的地方,然后这些少数民族和一些耕地都在比较高的地方,当地叫做坝子,就是土地这一个坝子很平的,很高。但是由于经济条件它没有能力几百米高的下边的水,然后抽上来灌溉农田,所以这个地方大部分也还是靠天吃饭,就是下雨了就有收获。当然如果我们仅仅归结于干旱,是水资源这么紧张的问题,和全球温升和这个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系,那就不太所以然。总的来看,如果说把地球温升完全归结于是人类活动的原因,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但是如果说完全归结于自然的原因,这个可能也有问题,它应该是一个天灾加人祸的这么一个过程,变化过程。特别是我们造成的几个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第一水脏,就是说有水但是被严重地污染了,这个水不能用了,丧失了水的基本功能,就不再是可以用的水了,这个叫水脏;第二个叫水浑,就是水不透明了,就是水里面含有大量的悬浮物和泥沙,包括泥沙,水一看就是黄的,这样的水叫水浑;第三水丑,这个水不漂亮了,变丑了。就说原来很好的山河的风光,现在一看垃圾遍地,河面上都飘拂着垃圾,死猪死鸭,甚至有的城市河道,把这个资源河流全部用混泥土把它撑起来,变成一个毫无生气的,很丑的,很丑陋的人工化的河道;第四个就是水死,就是水死掉了,它原来有的河消失掉了,因为要盖楼房,要建筑,把它埋掉,埋掉以后这个湖泊就永远地消失掉了。另外一个就是说这水还在,但是呢这个作为河流的它基本的生命特征已经没有了,水变得黑臭,鱼虾绝迹,在里面找不到比较有价值的生物了,所以这个叫水死。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跟气候有关系,前不久气象局其实有过一些说明。它和印度洋吹来的暖湿气流以及北方低温是有关系的。实际上它一直没有过来,印度洋暖湿气流一直上不到云南这个地方来,上不到相对较高的地方来,这里面就有一个大气环流的问题了,这些我想气象部门专家解释会更权威。 按照气象专家的解释,西南五省的旱情是大气环流异常所导致的。因为今年冬天印度洋的海上温度升高,而陆地上非凡是我国北方地区气温下降,陆地上比较冷,海洋上比较暖,不利于海风的形成,也就不利于海上的暖湿空气被输送到大陆上来,从而导致了西南地区干旱少雨的局面。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云南大旱的根源_百度知道
云南大旱的根源
  云南大旱的根源 ,救救云南!  云南从2009年到2012年史无前例的连年旱灾,从云南历史和全球角度来看,其深层的原因清晰可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明代特别是清末以来,旱灾逐渐开始明显[1],随着对云南的开发旱灾逐步发展,到本世纪初更是加速度逐年频繁和加剧。分析形成云南旱灾的多种原因,清代以来特别是最近半个世纪长期的天然森林不断被砍伐消失和山地开垦造成的水土流失生态逐渐恶化是云南气候逐年变干旱最终酿成史无前例的四年连旱的根源,近年来大规模的毁天然林种植人工经济林又加剧了灾情,一些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急功近利而不顾生态环境的政策失误是导致环境灾变的推动因素。人们如不痛改前非,本世纪末云南将大半变为砾石荒漠[27]。  目录  1 云南大旱形成的历史  1.1 古代云南气候  1.2 云南14世纪以来旱灾的发展  2 原因分析:是什么造成了云南旱灾?  2.1 大气环流异常?  2.2 水利设施基础薄弱?  2.3 全球变暖?  2.4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影响?  2.5 森林覆盖率?  3 云南旱灾不断增加的历史就是天然森林不断被砍伐消失的历史  3.1 云南古代森林  3.2 明清到民国的森林砍伐  3.3 解放后大跃进毁林“大炼钢铁”运动、“以粮为纲”的毁林开荒运动  3.4 改革开放后“发展经济,尽快引导群众尽快脱贫”为借口的毁林致富运动  3.5 二十一世纪初的“坚定不移地发展林纸一体化产业”的毁林种桉运动  3.6 当前的毁灭天然林运动:“为改变&只见树不见富&的云南省改造6000万亩中低产林的号角吹响[40][41]”  4 世界类似案例  5 反思  5.1 生态科学知识的薄弱  5.2 数字指标游戏政绩的危险  5.3 利益集团的对媒体和政策的劫持  6 解决的办法:走向生态文明  6.1 观念的革新:建立生态文明的世界观  6.2 政策的转型:转向可持续发展政策  6.3 农林业的生态化:建立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农林业模式  6.4 社会的改正:建立简约的绿色生活方式  7 ·参考文献  1 云南大旱形成的历史  纵观云南历史,会发现这几年云南三年连旱并不是一件偶然事件,而是从明清开始,旱灾逐年增多,特别是到二十一世纪初,旱灾呈现加速度增长,最终酿成了史无前例的三年连旱。  1.1 古代云南气候 历史上云南气候温和湿润,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 100mm左右,雨量充沛,“不乏泉流,雨水滋多”[2],滇南则属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更为潮湿。云南的土壤主要为赤红壤和山地红壤,是因为地处温暖湿润的环境,风化淋溶强烈,铁的游离度较高,使得土壤呈现红色[3]。虽然每年有明显的雨季与干季之分,但很少出现严重的旱灾。东汉末年曾经有全国性的大规模旱灾,但并无益州(云贵川)受灾的记录[4]。  1.2 云南14世纪以来旱灾的发展  云南出现明显旱灾始于明清,从《云南14世纪以来水旱灾害频次表(频度:年∕次)[4](P25-29)》(表中灾害数据截止于1990年。)表中可以看出14世纪以来水旱灾害发生次数递增,水灾从百年的7次发展到57次,旱灾由15次发展到61次,其中旱灾每百年发生的次数为14世纪15次,15世纪15次,16世纪24次,17世纪32次,18世纪29次,19世纪35次,20世纪截至1990年61次;水旱灾害发生的频度由4.55年一次发展到0.77年一次,“发生水旱灾害最多的是20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灾害发生的次数与日俱增,其频度也呈趋频态势[1]。  从云南有气象记录的1961年以来,云南的年降水量则出现减少的趋势,半个世纪以来年降水量减少了39mm,减少速率为-8mm/10a,其中夏季和秋季减少趋势明显于春季和冬季。最显著的例子 是西双版纳年降水日由20世纪50年代的每年270天锐减到目前的150天;年雾日由180天减少到30天,以往湿润的热带雨林气候已经发生明显变化[5]。  进入二十一世纪,云南旱灾愈加频繁和严重:  2001年:遇接近于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   2005年:遭遇近50年来最大干旱。   2006年:遭遇20年来最严重旱情。  2009年:遭遇50年一遇严重旱情。  2010年:百年一遇大旱炙烤云南。  2011年: 云南遭遇局部持续干旱 25县降水破历史最少记录。  2012年: 云南旱情旱情持续加重。  2 原因分析:是什么造成了云南旱灾?  2.1大气环流异常?引起大气回流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异常现象,一般每2—7年出现一次,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所以不能解释云南旱灾逐年增强的现象。更不能解释三年连旱,因为厄尔尼诺现象不可能三年连续出现。  2.2水利设施基础薄弱?从历史角度来看:明清以来云南旱灾的日益增长,正好与明清以来日益增长的水利设施建设日益增长成正比,很显然,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并不是造成旱灾的原因,恰恰相反,水利设施越多的年代旱灾反而越多。此外现在抗旱大力开发利用地下水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过度超采还会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表干旱沙化。一旦地下水开采完,土地荒漠化严重,一切就晚了[6]。  2.3全球变暖?数据显示:从云南有气象记录的1961以来,云南年平均气温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截至2010年,49年中云南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4℃,其中年升温率为0.015℃/年[5]。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从历史来看,例如侏罗纪时期气温则是高于今日约摄氏3°,然而侏罗纪时期却是地球历史上最湿润的时期之一[7]。所以,全球变暖不是导致云南干旱的主要原因。  2.4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影响?云南地处于北回归线附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北回归线所贯串之处,大都是茫茫的荒漠: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小内天特沙漠,印度半岛的塔尔沙漠……,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许说明了云南气候注定是干旱的,但是古时候的云南却以温暖湿润气候为著名,只是近百年特别是最近十年来才逐渐转为干旱,是什么导致了云南气候的巨变呢?  2.5森林覆盖率? 云南历史上森林覆盖率极高,宋以前滇西北为70%,滇南为90%,明清以来。森林覆盖率缓慢下降,但清代中期之前仍然有70%左右[1],到1935年森林覆盖率下降到50%,本世纪50年代初的47%,70年代的24%[8]。显而易见,历史上云南旱灾的逐年增多和森林覆盖率逐年降低明显有关,森林覆盖率越低,旱灾越多。气候干旱不是原因,是结果,因为没有植被,白天地表温度急剧上升,空气向上升腾,云和潮湿空气无法进入,被卷出该地区[9]。  但改革开放后官方公布的森林覆盖率数字是从2005年的40.8%增加到2010年的47.5%[10],2009年恢复到49.9%,2012年一月竟然称达到52.93%[11],(其中也有2003年开始的森林覆盖率计算标准的变化导致的覆盖率数字虚报[12]。官方公布覆盖率52.93%,学者发现谷歌地图显示不到30%[12])。但是旱灾却依然逐年增多,甚至加速度增长日趋频繁和严重,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发后旱灾随着森林覆盖率迅速增高而迅速增多?  那么,新增加的是些什么林呢?2000年以来,西双版纳州新造橡胶林达300万亩,橡胶林面积从1988年的116万亩增加到615万亩。在与缅甸、老挝接壤的澜沧江沿岸,中国一侧的原始森林几乎消失殆尽,不管条件优劣都种上了橡胶树或其他一些经济林木。《中国科学报》在2012年2月名为《橡胶林种下的危机》报道中提到:如今,占据中国橡胶种植半壁江山的西双版纳,许多村寨已出现自来水断流、井水干涸现象。”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学者表示,研究西双版纳径流数据发现,即使在降雨量非常低的年份,热带雨林中尚有明显持续的地表径流,而橡胶林中却频繁出现断流现象[13]。金光集团APP(中国)公司于2002年9月进入云南省,规划引种2750万亩以桉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建设云南有史以来最大的林产业工程———林浆纸一体化项目[14]。林学界学者们早已达成共识:人工纯林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病虫害加剧、生物多样性消失和森林火灾增多等一系列问题,在云南大面积种植人工桉树林,令科学家们忧虑[15]。  其实,橡胶树和桉树在原产地自然森林里对生态并无危害,正真造成水土流失的是为了种橡胶树林和桉树林等人工经济林时而把山地原生树林采伐殆尽,并“将林地中的杂灌木、杂草、蕨类等全部砍除,整地施肥,采用化学除草剂 ”彻底除去地表的植被[16],甚至“炼山”(炼山就是人为控制的火烧,是人们为了植树造林在采伐迹地或宜林地上用火烧来清理林地的一种营林措施[17]),把所在区域天然山林生态系统破坏殆尽,地表植被的铲除和整地翻土又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18]。由于“土地较为贫瘠的地方就不适宜种桉树[20]”,在森林早已破坏殆尽的荒山由于长时间的水土流失,贫瘠、土壤层薄,在这些无林荒山种植桉树等经济林生长缓慢经济效益低,所以投资者把魔掌伸向了有林地,提出所谓“中低产林改造[21]”,其实就是把所谓经济效益低的原始次生林等物种丰富的自然山地植被铲殆尽[16],改为物种单一的桉树、橡胶、核桃等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这种借口所谓的“植树造林”以及“中低产林改造”对山地原生生态系统的破坏甚至比单纯砍伐天然林更为恶劣,砍伐天然林后还保留灌木草本和乔木幼苗,只要保护好封山育林天然次生林还是能逐步恢复的,而种植速生丰产林却把区域所有天然森林物种赶尽杀绝[16][17][18]!若干年后再轮番砍伐把地力消耗殆尽,成为真正的荒山。加剧了本世纪云南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恶化。是近年来云南旱灾越演越烈的原因之一,迅速增加的人工林面积和“中低产林改造”面积其实大部分就是对云南山地天然林生态系统彻底破坏的面积,所以这正是近年来云南“森林覆盖率”快速增长,旱灾也快速增长的原因。  中国科学院解焱博士介绍,之所以称人工纯林为“绿色沙漠”,一是因为这样的树林中植物种类极为单一,无法给大多数动物提供食物或适宜的栖息环境,因而林中动物十分稀少;二是这样的树林地表植被很差,保持水的能力很差,干燥且易形成火灾;三是这样的树林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因而生态十分脆弱,缺少天敌对虫害进行控制,很易感染虫灾,造成大面积损害。 植树造林曾经成为我国森林砍伐的精神寄托和借口,所谓“砍一棵造十棵”,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森林资源的巨大破坏和退化。植树造林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存在的严重问题,比如管理部门既是管理者又是最大受益者[22]。  实际上,天然原始森林及原始次森林面积却在不断缩小,云南的原始森林除了一些人迹罕至的险陡山林和保护区,砍得已经差不多了,现达到历史最低值,当前云南的全部现存原始森林可能最多也不过三万平方公里!即还不到云南省总面积8%[23]!和旱灾增长的趋势正好成反比,说明了旱灾增加的更本原因是原始森林被砍伐殆尽。  原中国科学院龙勇诚教授报道:“2010年3月下旬的一天,我穿行在云南哀牢山间的原始森林里。哀牢山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为重要的原始森林区之一。当时正值中国西南地区遭遇世纪大旱期间。然而走进森林中,我眼前却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山涧潺潺流水,林中猿声回荡,莺歌燕舞,百花争艳,处处生机盎然。旱情何在?真有百年一遇的旱灾?同在一片蓝天下,同样数月未见滴雨,哀牢山与灾区之间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反差?”此后,他们对西南5省的130多万平方公里地域进行分析,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面积百分比在每个单元格中越高,旱灾地点数量就越少。当自然保护区面积百分比达到20%时,旱灾地点几乎为零[24]。  原始森林(就是所谓过熟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原始森林维护着自然环境,通过对降雨和蒸发的控制调节天气,并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25]。森林会大量释放凝结核(离子,特别是负离子)到空中产生云(空中有很多水汽,只有附在凝结核上的水汽才能成为我们看得见的水汽云)才能在重力(水汽附在凝结核越来越多)和遇冷就会降雨。森林植被上空接近海洋上空的湿度,特别是当沿海森林植被很好(50%以上)及水汽输送沿途有足够的森林(30%以上)他很容易把海洋水汽大量输送到内陆深处等沙漠地带!原始森林不仅仅是高大的树木,而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包动植物间的食物链关系,在原始森林中,某一物种的减少,可以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这种情况在热带雨林中体现更为突出。人们在破坏原始森林以后,即使人工补种了大量的树林,也无法弥补森林被坏对生态带来的影响的[26]。另一方面,原始森林下有厚厚的腐殖层和土壤层,但下大雨时腐殖层如海绵般就把大量雨水吸收,再缓慢渗入土壤和地下成为地下水,旱季时水缓慢释放,防洪抗旱能力极强。  这一类型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在于必须保持物种高度多样化的水平,即使不将丛林砍伐,或降低其生物多样性水平,或降低藤蔓植物和棕榈科植物的数量,都会导致丛林因缺水而枯死,诱发局部地区的生态退变。  原始森林被砍伐后,先是腐殖层较容易被风吹和雨水冲刷逐渐消失,保水能力变弱,如果进一步为了种农作物和经济林,则把剩下的灌木及草本清除干净,“通过深挖垦复,挖除一切杂灌树蔸,抑制杂草的生长[18]”,使土壤裸露,进一步加速水土流失,土壤层不断变薄,逐渐石漠化,保水能力越来越差最终彻底丧失。形成有雨即洪灾,无雨即旱灾的悲剧。  云南是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危害程度最深的省区之一。石漠化的形成往往经历三个阶段: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即石漠化,其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导致石漠化的主要诱因。西南地区石漠化土地如不及时治理,按照现在的推进速度,其规模在25年内还将翻一番。云南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4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7%,每年流失土壤5亿多吨。中国工程院分析认为,在我国石漠化现象最严重的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按照现在的推进速度,其规模在25年内还将翻一番,百年之内若不及时治理,将有一半国土面积成为石漠化[27]。  ·
采纳率100%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三、 云南旱灾不断增加的历史就是天然森林不断被砍伐消失的历史3.1 云南古代森林
古代云南森林茂密,唐宋时期滇东北森林覆盖率为70%,滇南为90%[1],当时“土旷人稀,林木丰茂,不乏泉流,雨水滋多[28]”“幽箐深林,蓊荟蔽塞,林木阴森”。云南地区特殊的地理条件,给交通发展带来⋯定的阻碍,这是造成云南长期闭塞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保护了绵延全省的原始森林。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地方性生态知识,对生态环境的维护有着积极作用[33]。各民族仿生态经营方式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极为有限。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存。2明清到民国的森林砍伐 明清以来,云南地区畲田兴起、大量汉人迁入屯田垦殖,经济不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雍正四年(1726),清政府实施“改土归流”后, 鼓励大批的汉族移民在这一地区定居[按照内地移民的赋税要求开发资源,具体包括对牧地、荒山、荒地的屯垦。晚清以来,与云南人口增长“反相关”的是生态恶化,尤以森林锐减最为突出。云南所属之西南地区“许多山地森林已遭较大砍伐,部分近水近村地带已成童山”“土性轻活,遇雨刷下,填满旱河。”,“厥后移民渐多,人口顿增,变林地为农场,迨木材需用甚广,复四处滥伐。遂使高山峻岭竟成濯濯,泉源稀少,雨肠不时。每当夏秋之季,遇东南湿风一至,淫雨旬月不止,河川泛滥,秋成减收,实森林缺乏之所致。[28]”。康熙二十一年,云贵总督蔡毓荣上了著名的“筹滇十议疏”,云南鼓励开矿的政策使矿业飞快的发展起来,带动了清代云南矿业走向了极盛期,在矿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里,都需要大量的木材、炭和木柴。“每炼铜100斤,需木炭1000斤,至清乾隆年间炼铜最盛时,年产铜量达1600万斤,烧100斤炭需10000斤柴,据此估算每年需砍伐约10平方公里森林。”大量的原始林被毁,引起植被退化,很多地表裸露,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开始严重,如乾隆八年,永善县“山水泛涨,夹杂砂石,冲压田地房屋”,使滇东北地区小江流域成为全国著名的泥石流多发流域,清代滇东北地区的铜矿开发,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带来了一时的繁荣,却也给滇东北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无穷的后患,现在成为了云南最贫困的地区之一[29]”。到193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下降到50%,特别是民国以来“惜乎山多田少,旷野萧条,加以承平日久,森林砍伐殆尽而童山濯濯,蓄水无多”,蓄水与御风能力下降,大规模的垦荒使得森林大面积消退,灾害发生加剧[30]。
3.3解放后大跃进毁林“大炼钢铁”运动、“以粮为纲”的毁林开荒运动
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 决议,从此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继而 《云南日报》一九五八年十月十五日报导:“全省「三百万大军」「向钢铁铜前线总攻击!」”,于是,大批原始森林被砍伐烧炭做燃料土法炼铁,十年&文革&。毛泽东指示&以粮为纲&,在全国各地开展“让荒山变良田”运动 ,不仅开荒种粮使大片森林消失,就连农民世代栽种的果木林都被农村干部们砍伐殆尽。 当地林业部门的统计显示,由于对森林的乱砍滥伐,云南省的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47%下降到70年代的24%,其中西双版纳的森林覆盖率已经从四九年的69.4%降为八零年的26%。整个西南地区气候恶化,水土流失,生态遭到惨重破坏。[31]3.4 改革开放后“发展经济,尽快引导群众尽快脱贫”为借口的毁林致富运动 改革开发后,党的脱贫致富的的政策推动了经济发展,提倡“要想富,先修路”,但是,一些山区脱贫致富的运动过于急迫,不折手段,导致“路修到哪里,林就毁到哪里”。 年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表明,西双版纳近30年间共损失了约40万公顷的热带季节雨林,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被转换为单一种植的橡胶林,“那些被砍掉的森林,很多树龄都在100—300年以上”[13]。 八九十年代,云南省委、省政府为云南烟草产业的发展制定6大政策,“省委、省政府把我们省仅有的外汇储备都用来支持云南烟草产业发展”[34] 。云南人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发展烤烟产业,“八五”期间提取实现了省政府赋予烟草行业的“333&工程目标(333指艰苦奋斗3年,实现税利300元,创汇出口3亿美元),“九五”以后,由于烟草生产继续快速发展,因盲目发展而出现了生产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至1997年全省考验种植面积发展到720万亩,收购量高达105.7万吨,导致烟叶库存过大[35] 。烤烟种植业对环境影响很大,如山地陡坡种植烟草,造成水土流失、化肥流失严重,湖库河流淤积;烤烟对森林植被破坏严重, 每烤一吨烟要耗费木材3至4吨,仅1993年一年云南省烤烟用柴消耗掉486万立方米木材,相当于毁掉了56.76万亩森林。
自1995年以来,森林被大肆砍伐,触目惊心!七个地州林业局去年9月初上报到省林业厅的汇总面积是多亩,平均每年毁林50万亩!以“发展经济,尽快引导群众尽快脱贫”为借口的毁林开荒决策使近年来云南人尝到了森林大面积毁弃的苦头。旱季:水库枯竭、农田龟裂、江河水流减少,许多水电站运转不起来。雨季:山体滑坡、泥石流吞没大片农舍、田畴。[36]3.5 二十一世纪初的“坚定不移地发展林纸一体化产业”的毁林种桉运动 
2004年4月,国家林业局一个调查组在思茅市调研时就已经发现了一些问题。他们的报告说,在思茅地区,近年来,随着一些木材加工单位的生产规模和企业原料林基地的扩大,一些地方提出了“大砍大造大发展”的口号,出现大面积连片皆伐天然林改造成人工林的情况。这份报告最担心是,如果APP及当地的林纸公司的规划全部实施,思茅全市近3600万亩现存天然林中的一半将会被砍光,其中大部分将种植桉树。 日中国《新闻周刊》:云南森林告危(1)拥有“动物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省,正与亚洲最大的造纸企业合作,推行一项巨大的林浆纸基地规划,规划中的林浆纸用地达2750万亩,其中将近一半是繁茂的森林。如果规划得以顺利落实,这些林木资源将遭到砍伐,整个滇南的生态将受到致命性打击.这样,金光集团在云南省短短一年多里圈定了2750万亩的林浆纸基地。其中,有林地就有1000多万亩,此外还有420万亩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荒山仅为500余万亩[37][38]。  
日中国《新闻周刊》发表长篇报道:云南森林告危。
缸口粗的栎树横七竖八地倒在山地上,20多米长的树干已被烧焦——在距云南省思茅市澜沧县糯扎渡乡20余公里的一片林浆纸基地上,残留着很多林木被采伐和焚烧的痕迹。以澜沧县为例,金光集团在该县得到300万亩林基地,然而县政府今年4月向国家林业局所作的汇报材料显示,林业用地中的无林地(宜林荒山荒地)仅为71.7万亩。被砍伐的,是茂密的树林(有林地)[39]。
2004年4月,国家林业局派员调研。调研后产生的报告措辞激烈地写道,思茅市对金光集团等木材加工企业的林地、林木使用权的流转“由政府包揽、强行定价的不规范流转行为……必须坚决制止。”
而日国家林业局下发的另一份文件则明确指出,金光公司在没有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采伐林木蓄积24709立方米。这些林木大部分是金光公司造林承包商组织采伐的。
此前,有专家认为,如果大批林纸项目在云南实施的话,整个云南的生态将遭受颠覆性的破坏;砍伐天然林种植大片树木种类单一、树龄相近且十分密集的人工林,会导致“绿色沙漠”[37]。
“如果金光集团的项目在云南顺利实施的话,整个云南的生态将遭受颠覆性的破坏。”刚刚获得第九届芝加哥自然博物馆年度生物大奖的西南林学院副院长杨宇明说,“这是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在当今林学界,人们将树木种类单一、树龄相近且十分密集的人工纯林称为“绿色沙漠”。据中国科学院解焱博士介绍,之所以称人工纯林为“绿色沙漠”,一是因为这样的树林中植物种类极为单一,无法给大多数动物提供食物或适宜的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十分稀少;二是这样的树林地表植被很差,因而保持水的能力很差,一般比较干燥,易形成火灾;三是指这样的树林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因而生态十分脆弱,缺少天敌对虫害进行控制,很易感染虫害,而且一旦感染上虫害,极易造成大面积损害[37]。
日《云南日报》写道:“坚定不移地发展林纸一体化产业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     日中国纸网报道 –《云南即将召来灭顶之灾?》:本月16日,绿色和平组织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印尼金光集团APP在中国云南的“荒山造林”是个天大的谎言,实际上是将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如任由其项目顺利实施,云南生态将遭受颠覆性的破坏。  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消息:云南省思茅市紧邻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林分布区。日前记者在思茅市翠云区六顺乡看到,乡、村干部和当地林业部门为私人老板的乱砍滥伐行为大开绿灯,当地数以万亩的天然林被砍伐,许多原来郁郁葱葱的山头变成了荒山秃岭。 在当地林业部门记者了解到,这些砍伐行为都是按采伐程序审批的,批准的名义竟然是低产林改造。3.6 当前的毁灭天然林运动:“为改变&只见树不见富&的云南省改造6000万亩中低产林的号角吹响[40][41]”
2010年10月起,云南省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6000万亩中低产林改造任务;其中到2015年改造2000万亩,到2020年基本完成其余4000万亩改造任务。
同年11月,云南本土的一些网站上却出现了“中低产林改造‘变味’,百万亩国有林遭‘剃光头’[42]”的民间反映,许多原有的森林在新一轮经济狂热中纷纷被消失、被替代。
日,全省已完成中低产林改造210.26万亩,超额完成年度改造200万亩的目标任务。“往日“只见树不见富”的“穷山”,已被连片的特色经济林取代。各州市重点围绕木本油料林、速生丰产林和珍贵用材林等产业建设,以采伐更新、树种更替,整体推进,形成中低产林改造热潮”[40]。“全力推进中低产林改造,形成了“龙头带大户,大户促千家,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中低产林改造格局,” 中地产林改造“变味”了吗?没有,中地产林改造实际上本来是就是砍伐现有林木[19],改种上单一的然后再种上物种单一的速生桉树林、油茶、橡胶等经济林,为了高产,他们必须把所在林地内的所有其他植物斩尽杀绝[18],请看他们的文件中早已写得很清楚了:  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低产林改造的意见》明确规定了什么是必须改造的“中低产林”:“生态标准:植被覆盖度小于40%的林地以及成熟林和过熟林”就是说疏林和密林都需要采伐更新“改造”,把“成熟林和过熟林”列为需改造对象为砍伐原始森林提供了借口(过熟林就是林业上对原始森林为主的森山老林的称呼)“。凡符合改造条件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等都可以纳入改造范围”,而在“ 经济标准:树高、蓄积生长量较同类立地条件林分的平均水平低30%以上;林分中目的树种组成比重占40%以下;商品材预期出材率低于50%;生产非木质产品,林木或品种退化,已不适应市场需求。”,把几乎所有天然林(除了自然保护区)都打入需采伐“改造”的范围,因为云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天然林中植物物种丰富,“目的树种”肯定不会超过40%。“二)实施范围。凡符合改造条件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等都可以纳入改造范围。”,“三)改造方式。林权所有者依据林地状况、自然条件和培育目标,通过采伐更新、树种更替、”,说明了所谓“改造”第一条就是要“采伐”!甚至 还把“各地收取的育林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也可用于支持中低产林改造。”  如何进行“改造”,请看那些“中低产林改造技术”:对“混生的树种进行彻底的伐除。要先一次性全面彻底的清除。通过深挖垦复,挖除一切杂灌树蔸,抑制杂草的生长,垦复要全面,垦复深度在20cm以上,只有深挖才能真正见效,[18]”“更新改造是将改造小班所有林木一次全部伐完。[19]”“在推进中低产林改造中,要做到“树倒人不倒[19]”,”“炼山是造林的一个重要工序,炼山要彻底,对未燃的灌木、枝桠等要集堆烧毁,整地是营造桉树丰产林的关键措施之一。尽可能地疏松土壤十分重要。机耕深度40厘米以上;沿山坡等高线用大马力拖拉机全垦松土成带状[43]”,“正在生长中的桉树林,种植者必须用除草剂把地下的杂草除掉,以免杂草会和桉树争夺肥料和养分,影响桉树的生长。[16]”可见,所谓“中低产林改造”运动,实质上就是消灭物种丰富的天然森林改造为物种单一的人工林运动,即消灭森林物种多样性运动。     天然的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尤其是在云南这一世界著名的动植物王国,生物多样性丰盛度极高,云南的高等植物物种数比全中国的一半还多,高于整个欧洲,接近美国全部[44]。如果只在少量局部区域实施所谓“中低产林改造”,危害不大,只造成局部区域的水土流失,旱涝灾害,生态恶化。然而,如此大规模(六千万亩)指令性的大跃进式消灭森林物种多样性,对这全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的云南将是空前的灾难,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灾难!   “中低产林改造”和“速生丰产林营造”对山地地表植被的铲除和土壤的开垦耕作,也人为地加剧了水土流失,加重了旱情。     四、 世界类似案例  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UNCCD) 执行秘书纳卡加(Luc Gnacadja)向全世界发出警告: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垦使得越来越多土地遭受到沙漠化的危机,如果找不到解决之道,世界各国均不积极实施减缓沙漠化政策,那截至2025年前,地球上将会有70%的土地呈现干焦的状态[45]。  2011年东非发生60年来最严重旱灾,但是两件事情的变化导致了2011年东非这一严重的旱灾:一是森林的大规模砍伐;二是全球气候变化[46]。  对于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来说,干旱愈演愈烈。早在2005年出现“百年一遇”的乾旱,就有科学家称,这是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范围最大的干旱。然而亚马逊雨林2010年一场破纪录的大干旱,较2005年的乾旱更甚,大量砍伐森林被证实为一大原因,从2003年8月到2010年的8月,巴西亚马逊地区的热带雨林减少了约20万平方公里,而与400年前相比,亚马逊热带雨林的面积整整减少了一半”。林洞研究中心(Woods Hole Research Center)总结指出,由于大量砍伐森林,导致亚马逊干旱,迅速将整个地区推向一个“引爆点”[47]。
古印度文明,发祥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开化历史都和美索不达米亚相似。年前,这里的农业就很发达,人们利用印度河四季充沛的河水与一年两季的洪水种出了丰盛的庄稼,盛产小麦、芝麻、甜瓜和棉花,是名符其实的粮仓。然而,毫无顾忌地开垦,无休止地砍伐森林,使温德亚山和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水土大量流失淤塞了河道,破坏了生态结构和生态平衡,土地沙化出现了,昔日的沃野良田逐渐变成了茫茫沙漠。今天,这里已经是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的荒漠[48]。  位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两河流域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有着茂密的天然森林。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巴比伦文明在两河流域里发源,那就是他们首先创造了灌溉农业。古巴比伦人对森林的破坏,不合理的水利灌溉,致使土地遭到侵蚀,水土大量流失,生态环境恶化,故以开始出现沙化,而农田也逐渐变为沙漠;兴旺发达的巴比伦古国变成了不毛之地,2000年前漫漫黄沙使巴比伦王国在地球上销声匿迹[48]。..  在人类开发自然更为久远的埃及,横亘着撒哈拉沙漠,大量的考古证据表明,距今7000年以前,这片今天地球上最大的沙漠曾是充满生机的绿洲。由于尼罗河上游地区的森林不断地遭到砍伐,以及过度放牧、垦荒等,使水土流失日益加剧,降雨量剧减引发的长时间大旱[49],对古王国造成致命一击的,是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2150年之间连续50年的降雨量剧减引发的长时间大旱:从而引发数十年全国范围的饥荒和纷争,最终带来古王国的终结。就像古埃及诗人所记述的沙漠化带来的灾难:“全国都变成了沙漠,土地受害,城镇遭殃,飞沙蔽日,没有人能活下来。我们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事。[50]”五、世纪警钟:本世纪末云南一半以上将变为砾石荒漠。 北回归线附近区域生态脆弱,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在北回归线所贯串之处,除了海洋旁边,大都是茫茫的荒漠: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沙漠,印度半岛的塔尔沙漠……,只有中国云南才有热带雨林。中国云南的开发历史相对以上地区是最晚的,云南是历史上著名的重瘴区,这里密布的瘴气(恶性疟疾)曾使无数中原人士为之却步和胆寒[51],所以晚清之前云南地区原始生态环境开发较少,地形封闭,气候炎热湿润,生物种类繁多,然而这却保护了云南成为北回归线上唯一气候湿润的内陆地区。 但是,云南这个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 如今随着原始生态环境的开发殆尽而岌岌可危。 云南省主要生态系统对于外界的刺激十分敏感,一旦遭受人类长期的无序干扰,就会诱发各种形式的生态灾变。
云贵高原凡较大河流经过的地段,都会形成相对海拔反差极大的深切河谷,在这样的狭长地段内,生态系统与周边高原台面的生态系统迥然不同,其原始生态系统喜温、喜湿的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原生植被退变后可以形成季节性干旱荒漠。一旦发生退变,其结果却会退变为“焚风带”荒漠生态系统,也就是俗称的“干热河谷”。这一类型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在于必须保持物种高度多样化的水平,即使不将丛林砍伐,或降低其生物多样性水平,或降低藤蔓植物和棕榈科植物的数量,都会导致丛林因缺水而枯死,诱发局部地区的生态退变[52]。导致区域性气候干旱。 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山地面积占94%,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开垦耕地、毁林开荒、滥伐森林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脆弱的山地生态环境加速向恶性演化,造成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明显加剧[53],山区天然林一旦被砍伐消失和开垦,不仅加剧了水土流失,而且使基岩裸露在阳光的直射下,在夏季造成了无节制的增温,使宝贵的水资源无效蒸发,最终导致了这一地区出现大面积的石漠化,成为全国最严重的石漠化重灾变区[52],根据2005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统计资料[4]和云南省水利厅统计资料,,云南省石漠化土地总面积288.20万hm2,占云南总土地面积1 877.40 hm2的15.35%[54]。据中国工程院测算,石漠化现正以每25年面积翻一番的速度推进,如果人们不痛改前非,到本世纪末云南一半以上就要变为砾石荒漠[55]。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南地区干旱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