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泛相濡以沫的意思????

请问肤泛之言什么意思?!怎么查不到_百度知道
请问肤泛之言什么意思?!怎么查不到
请问肤泛之言什么意思?!怎么查不到
提问者采纳
浮泛:文言中看做同义复词,即两字意义相同,意思是:肤浅。浮泛之言,就是肤浅的言辞。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肤泛:肤浅空泛。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题记》:“即 中国 尝有论者,谓当有以朝代为分之小说史,亦殆非肤泛之论也。”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多年和社会隔绝了,自己不在旋涡的中心,所感觉到的总不免肤泛,写出来也不会好的。”肤泛之言就是说此人说话空洞乏味,肤浅,缺乏深度。
肤:肤浅;泛:一般 肤泛之言:指肤浅的,只涉及表面现象的言论。
我认为应该是肤浅的意思吧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文心雕龙_百度百科
收藏 查看&文心雕龙[wén xīn diāo lóng]
文心雕龙[1]是中国文学理论家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汉族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外文名称WenXinDiaoLong创作年代南北朝(南朝)文学体裁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作&&&&者地&&&&位第一部系统巨著
[2]第一部汉族美学和文学巨著也是一部文学著作完书于中国时期
文心雕龙分为上下两编每编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总序等五部分其中总论5篇论文之枢纽打下理论基础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及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探讨也是全书精彩部分最后一篇是全书的总序说明了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文心雕龙全书受二元哲学的影响很大[3]
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批评的书体大而虑周全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一个是主张实用的攡文必在纬军国之落实文风刘勰把全部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所以本书的立论极为广泛
文心雕龙是刘勰在入定林寺的后期所写是齿在逾立之年的作品他曾帮助整理佛经有学者认为文心雕龙多少有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文心雕龙与佛教说他的文学理论之安排却建筑于佛学根基之上僧祐所使用的原始要终一词在文心雕龙之中共使用四次日本学者例举文心雕龙与的相似处[4]
清代文心雕龙辑注出现以后成为文心雕龙的通行本[2]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xié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写下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到物色的20篇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文心雕龙提出的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隐之为体义主文外文外之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等说法虽不完全是刘勰的独创<img title="文心雕龙" style="float:" picsrc="d302fca3cc2bba" data-layout="right" width="300" height="226" url="http://f./baike/s%3D220/sign=3d2f65fab24f/ecd3be8959.jpg" compressw="220" compressh="165" useredit="1" />但对的有限与无限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相互统一的审美特征作了比前人更为具体的说明刘勰还看到诗文的内容不是一般经典的道与理而是和理志气相联系的情其形式不是一般的言而是和象与文相结合的有采之言两者的关系是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它们相辅相成形成质文统一的完美的艺术而这种统一在创作过程中是通过神思达到的神思是刘勰继文赋之后对形象思维的进一步探索刘勰看到了它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想象活动对之作了生动的描绘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在他看来神思虽受理的支配但不象抽象的逻辑思维那样受着概念的规定而是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与物象言相结合始终在感性形象中运动并伴随着主体情感的体验和自由抒发书中说夫神思万涂竟萌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认为语言文学既再现着客体的又抒发着主体的情与理志与气所以刘勰侧重从体性来划分文学的风格即所谓才情异区文体繁说刘勰对文学的形式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从语言文学的角度总结了平衡对称变化统一等形式美的规律
儒家中庸原则是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基调刘勰提出的主要的美学范畴都是成对的矛盾的双方虽有一方为主导但他强调两面而不偏执一端文中提出唯务折衷在对道与文情与采真与奇华与实情与志风与骨隐与秀的论述中无不遵守这一准则体现了把各种艺术因素和谐统一起来的古典美学理想刘勰特别强调同儒家思想相联系的阳刚之美表现出企图对齐梁柔靡文风进行矫正的倾向他关于风骨的论述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对后世发生了重要影响
以儒道思想为核心文心雕龙中虽然也有某些思想的影响但构成它的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则是儒家道家的思想它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的真实性却认为在客观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这个道或神是决定客观世界一切变化的无形的最终的依据刘勰认为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原道正是圣人著述经典的根本原则语出易·观·彖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把的人格化的神及其在现实代理人帝王视作理所当然的最高权威根据这一见解文心雕龙不仅进一步发展了特别是以来的宗经徵圣的观点并且将它贯穿到文心雕龙一书的一切重要方面成为他立论的根本依据给他的理论染上了一层经学色彩而且带来了许多局限性例如他认为一切种类的文章都是经典的枝条对当时的各种应用文都设有专目论述却对正在形成的小说不屑一提
但是文心雕龙在论述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时却抛弃了经学家的抽象说教表现了的文学观而且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见解富于独创性因此它在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所谓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在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他要求作家要大胆的创新日新其业趋时必果乘机无怯只有不断的创新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变文学创作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变则其可久通变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但它又强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即继承所谓通是指文学的常规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文学创作只有通晓各种故实才会通则不乏通变洞晓情变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风骨新意和奇辞的创造都是离不开通即继承的不然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因此只有将通与变因与革很好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文学创作才有可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变获得长足的健康的发展文心雕龙关于批评的论述颇多见解精到其中篇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探讨批评问题的较早的专篇文<img title="文心雕龙" style="float:" picsrc="7aad4ae776ac030fb93820bb" data-layout="right" width="300" height="294" url="http://a./baike/s%3D220/sign=60d96aeb1f403c3cf2d738/0dd7912397dda144edb7d0a20cf4865a.jpg" compressw="220" compressh="215" useredit="1" />献它提出了批评的态度问题批评家的主观修养问题批评应该注意的方面等有些论述虽然带有经学家的气息但不少论述都是较精辟的例如关于批评态度问题刘勰非常强调批评应该有全面的观点因为作家的才能禀性不仅修短殊用难以求备程器而且由于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丰富而多样的因此批评家就不应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否则就会出现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现象又如对于批评家他特别强调广博识见的重要性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并且根据桓谭的能读千赋则善赋……能观千剑则晓剑全后汉文卷十五赋道提出了一个在后世非常出名的论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知音认为任何批评中的真知灼见只能是建立在广博的学识和阅历基础之上的这些意见不仅对当时作家们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曹丕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与杨德祖书的不良批评风尚具有积极的针砭意义而且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作为一个批评家来说刘勰有时也是缺乏应有的识力和判断的例如他对杰出作家竟一语未及对文学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作了详细而深入的论述先秦两汉时期文论已简括涉及这一问题如诗大序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等可为代表论点魏晋时曹丕开始接触了作家的禀性气质问题对艺术想象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而刘勰则对创作中的主客观的关系等作了更为明确而全面的论述它首先肯定了云霞雕色草木贲华等现象之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所谓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原道同时又十分强调创作主体即作家先天的禀性气质才能体性才略等篇及后天的学识修养等对文学创作反映现实美的重要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心雕龙还论述了在创作中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即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认为作家观察外物只有带著深挚的情感并使外物染上强烈的感情色彩艺术表现上才会有精巧的文采文心雕龙对于物与我情与景关系的论述对唐代及唐以后有关这个问题的探讨有著重要影响
文心雕龙十分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要求文学创作要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认为创作构思为情变所孕神思结构是按部整伍以待情会总术剪裁要求设情以位体甚至作品的体裁风格也无不由强烈而真挚的感情起著重要的作用这一认识是相当深刻符合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的
文心雕龙对于风格和风骨也有深入的研讨和论述在体性篇中刘勰继承曹丕关于风格的意见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形成作家风格的原因有先天的才情气质的不同情性所铄也有后天的学养和习染的殊异所凝并且将各种不同的文章分为四组八体每一组各有正反两体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但它们又互相联系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作者在这八体中参差演化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刘勰关于风格的研究对后来的诗式二十四等都曾发生直接的影响
在风格论的基础上刘勰特别标举风骨风骨一词本是南朝品评人物的专用术语文学理论批评中的风骨一词正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风是要求文学作品要有较强的思想艺术感染力即诗大序中的风以动之的风骨则是要求表现上的刚健清新风骨的理论既是针对南朝浮靡的文风而发也是从传统文学理论中概括出来的风骨之说对唐代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文心雕龙关于艺术想象的理论也有精辟的论述继承文赋关于这一问题的见解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和发挥神思篇借用形在之上之下这一成语论述艺术想象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但他又比陆机的观点大大前进了一步认为艺术想象并非凌虚而生的它以博见为的形象化的比喻说明艺术想象的基础只能是客观生活中的素材或原料这一见解是符合实际的同时它又提出的重要观点神即神思是六朝时期的常用语汇意即思维的特点是不疾而速的语出易系辞上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物即客观现实即指作家在艺术想象的全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具体感性的物象两者始终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正是形像思维的特点文心雕龙还强调指出唯有当作家的精神心理处于虚静状态用志不分不受外界的纷扰时才能更好地驰骋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虚静之说源于道家荀子曾有进一步的发展而刘勰将它创造性地运用于文艺创作理论
文心雕龙在论述艺术想象时还提出了积学以储宝酌理以研阅以穷照等见解强调艺术想象要有平日广泛的积累和生活知识这样就为他的艺术想象的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的基础文心雕龙继文赋之后对于艺术想象及形像思维的论述对后世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所说的神会于物唐音癸签卷二所说的神与万物交书李伯时山庄图后所说的古之人情与物相游而不能相舍黄孚先诗序等观点都是漤觞于文心雕龙的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还对辞令志气和语言的关系作了很好的阐发
关于文学创作文心雕龙论述到的问题还有文学的夸张结构剪裁用事修辞含蓄和等在这些问题的论述中同样不乏精辟的创见例如在夸饰中文心雕龙不仅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离不开必要的夸张以使作者表现的事物更为突出但他又主张夸而有节反对夸张失实
关于各种源流的阐述也是文心雕龙的重要内容自曹丕陆机相继对文章体制的同异提出了意见后晋代挚虞的李充的翰林论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但这些著作都已亡佚刘勰的文心雕龙从第 5篇辨骚起到第25篇书记止就成为现存的南朝时代关于文章体制和源流的唯一重要的著作也是关于这一问题的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不乏细致中肯以至精辟的见解例如在明诗篇中它对自建安时代起到初年诗歌发展过程的论述就是如此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深得文理的文章写作理论巨著全书分五十篇内容丰富见解卓越皆言为文之用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上的各种问题尤为难得的是对应用写作也多有论评粗略统计全书论及的计有59种而其中属于范畴的文体竟达44种占文体总数的四分之三杂志1996年第4期&文心雕龙&的应用写作论范文澜说得好 &系统地全面地深入地讨论文学文心雕龙实是唯一的一部大著作&[5]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他在篇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并在时序才略诸篇里从上古至两晋结合历代政治风尚的变化和时代特点来探索文学盛衰的原因品评作家作品比如他说建安文学梗概而多气的风貌是由于世积风衰俗怨而形成东晋泛滥是由于当时贵玄的社会风尚所决定注意到了社会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决定影响不仅如此他还注意到了文学演变的继承关系并由此出发反对当时的不良倾向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分析论述了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在风骨篇里他主张风情骨峻在篇里他强调情文并茂但在二者之间他更强调风情的重要他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他指出在创作上作家神与物游的重要强调了情与景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他还指出不同风格是由于作家先天的才情气质与后天的学识习染存在着差异的结果针对当时近附而远疏驰骛新作的风气他提出了继承文学传统的必要论述了文学创作中新故的关系此外他对创作中诸如韵律对偶用典比兴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在知音篇里他批评了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各执一隅之解的不良风尚要求批评家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六观的批评方法一观位体看其内容与风格是否一致二观置辞看其文辞在表达情理上是否确切三观通变看其有否继承与变化四观奇正看其布局是否严谨妥当五观事义看其用典是否贴切六观宫商看其音韵是否完美这在当时是最为全面和公允的品评标准文心雕龙虽然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特别是宗经徵圣等儒家思想对于他的文学理论有不少消极影响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名副其实的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富有卓识的专著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份十分宝贵的遗产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在中国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注释翻译著述颇多现存最早写本为唐写本残卷藏以影元至正本为最早版本并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本通行本有清人本今人文心雕龙注詹锳先生的文心雕龙义证文心雕龙校注及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文心雕龙注释文心雕龙校证等原文及翻译
昔诗人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苟驰夸饰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而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而虚述弗存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经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是以恶文太章贲象穷白贵乎反本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间色屏于乃可谓雕琢其章君子矣赞曰言以诚哉斯验心术既形英华乃赡吴锦好渝舜英徒艳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从前的作者写的诗歌是为了抒发感情而创作作品后来的写作辞赋是为了创作而故意造作感情凭什么知道他们是这样的呢因为诗经的产生是由于诗人心中蓄积了之气因而吟唱出来用以那些在上位的人这就是为了抒发感情才创作文艺作品后代辞赋家之流胸中本来就没有感情郁结却随意施展夸张文饰的手法借此这就是为了创作才造作感情所以为了抒发感情而写的作品语言简练而真实为作文而造作感情的作品文辞繁杂且空泛失真可是后来的作者却采用浮泛的语言忽视真情实感抛弃了古代诗经的传统效法近世辞赋的弊病因此表现真实感情的作品日渐稀少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篇章却越来越多所以有人热衷于却空泛地吟咏田园的隐居生活心里老是牵挂着繁忙庸俗的政务却空洞地描述尘吐之外的情趣真情实感没有一点写的跟想的恰好相反桃李从不自夸人们自然会在树下踩出一条条小路那是由于枝头有果实存在相传男子种出的兰花不能发出幽香那是由于他们没有细腻的感情像草木那样微小的事物尚且要依赖感情依靠果实何况文章以抒情述志为本写的作品与自己的心志完全相反这样的作品难道值得效法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之象山川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唯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动植皆文龙凤以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矣声发则文生矣<img title="图书文心雕龙" style="float:" picsrc="1e30e924b899a1d950a7b" data-layout="right" width="600" height="896" url="http://h./baike/s%3D220/sign=b6f21bcfdf689d940e4b8b/1e30e924b899a1d950a7b.jpg" compressw="147" compressh="220" useredit="1" />夫以无识之物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 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惟歌勋德弥缛
逮及商周其质 雅颂所被英华日新文王繇辞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而雕琢情性组织辞令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发辉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玄圣炳耀仁孝龙图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这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是全书的理论基础首先作者指出文章与天地同时产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并从天地万物都有文采的角度论证作文也要讲文采提出文质并重的主张接着又叙述文章的发展历史认为圣人是为了阐明道而创制文籍的因而写出了文质并重的典范作品
最后作者总结了道圣人文章三者的关系道是圣人要阐明的对象文章是圣人用来阐明道的工具圣人是沟通道与文章的桥梁文中道的含义与实质历来争议迄今尚无定论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陶铸性情功在上哲夫子文章可得而闻 则圣人之情见乎文辞矣
先王圣化布在方册夫子风采溢于是以远称唐世则焕乎为 盛近褒周代则郁哉可从此政化贵文之征也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 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此事迹贵文之征也褒美子产则云文以泛论君子则云情欲信辞俗巧此修身贵文之征也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夫鉴周日月妙极机神文成规矩思合符契或简言以或博文以该情或明理以立体或以藏用故春秋一字以褒贬丧服举轻以包重此简言以也邠诗联章以积句儒行缛说以此博文以该情也书契断决以象夬文章昭晰以象离此明理以立体也四象精义以微辞以此以藏用也故知殊形隐显异术随时变通会适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
是以子政论文必征于圣稚圭劝学必宗于经易称辨物正言则备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故知正言所以立辩体要所以辞成无好异之尤辩立有之义虽精义无伤其正言微辞不害其体要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圣人之文章亦可见也颜阖以为仲尼而画徒事虽欲訾圣弗可得已然而圣文之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天道难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
赞曰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鉴悬日月辞海百龄影徂千载心在
征圣就是征验于圣人即向圣人学习作者认为圣人在品德文章两方面都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是圣人文章的特点应奉为写作的从圣人的著作看写文章有繁简显隐等四种手法其适用场合和文学效果各不一样要灵活掌握这四种手法就得学习孔子的文章向圣人学习主要要做到两条一是明辨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二是文辞以体实为要不可专好诡异总之是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
皇世三坟帝代五黄重以八索申以九丘岁历绵暖条流纷糅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于是易张书标七观诗列礼正春秋
义既极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照明有融然而道心惟微圣谟卓绝墙宇而吐纳自深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
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固哲人之也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摛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
礼以立体据事剬范章条执而后显采掇生言莫非宝也春秋辨理一字见义以详略成文两观以先后显旨其婉章志晦谅以邃矣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此圣人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
至根柢槃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用而未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若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
故文能宗经体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而不淫扬子比雕玉以谓五经之也
夫文以行以文传四教所先符采相济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归本不其懿欤 赞曰三极彝道训深稽古致化归一分教斯五性灵熔匠文章奥 府渊哉铄乎群言之祖
宗经就是宗法经书即写文章以圣人的经书为准绳刘勰认为经书是圣人之道的文字表现也是文章的典范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五经各有分工其体制和表现手法也各有特点实际上代表了五种不同的写作方法这些写作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内容和场合形成了不同的文体所以经书又是后世各种文体的渊源和学习的榜样宗法经书对写作有六种好处即能使文章做到情深事信义直体约即夫天命微显马龙出而大易兴神龟见而洪范耀故系辞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斯之谓也但世敻文隐 好生真虽存矣伪亦凭焉
夫六经彪炳而稠叠孝论昭晰而葳蕤按纬其伪有四盖纬之成经其犹织综丝麻不杂布帛乃成今经正纬奇倍摘千里其伪一矣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圣训谊广神教宜约
而今纬多于经神理更繁其伪二矣有命自天乃称符谶而八十一篇皆托于孔子则是尧造绿图昌制丹书其伪三矣商周以前图箓频见春秋之末群经方备先纬后经体乖织综其伪四矣伪既倍摘则义异自明经足训矣纬何豫焉
原夫图箓之见乃昊天休命事以义非配经故河不出图夫子有叹如或可造无劳喟然昔康王河图陈于东序故知前世符命历代宝传仲尼所撰序录而已于是伎数之士附以或说阴阳或序灾异若鸟鸣似语虫叶成字篇条滋蔓必假孔氏通儒谓起哀平东序秘宝乱矣
至于光武之世笃信斯术风化所靡学者比肩沛献集纬以通经撰谶以乖道谬典亦已甚矣是以桓谭疾其虚伪尹敏戏其张衡发其僻谬荀悦明其诡诞四贤论之精矣
若乃羲农轩皞之源山渎之要之符黄金紫玉之瑞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后来辞人采摭英华
平子恐其迷学奏令禁绝惜其杂真未许配经故详论焉
赞曰荣河是孕图纬神宝藏用理隐世历二汉朱紫腾沸芟夷谲诡糅其
本篇论述如何对待纬书的问题分为四部分一纬书有真伪之别经书所载的图纬之说是真的是圣人的遗说号称配经的纬书是假的是后人伪造的二以经书为依据可以发现纬书有四种作伪的痕迹三纬书决非孔子所作桓谭等前贤的驳论是有根据的四纬书虽然无益于却有助于作文其题材和词藻能丰富作家的想象力增加文章的文采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
昔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秽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以为沉江羿浇二姚与左氏不合昆仑悬圃非经义所载然其文辞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王逸以为诗人提耳婉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驷虬乘翳则时乘六龙昆仑流沙则敷土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百世无匹者也
及汉宣嗟叹以为皆合经术扬雄讽味亦言体同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谓不合传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
将核其论必征言焉故其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典诰之体也讥桀纣之伤羿浇之颠陨规讽之旨也虬龙以喻君子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忠怨之辞也观兹四事同于风雅者也
至于托云龙说迂怪丰隆求媒娀女诡异之辞也倾地夷羿 彃日九首土伯三目也依彭咸之遗则从子胥
以狷狭之志也士女杂坐乱而不分指以为乐娱酒不废沉湎日夜举以为欢荒淫之意也摘此四事异乎经典者也故论其典诰则如彼语其夸诞则如此固知 楚辞者体慢代而风雅于战国乃雅颂之而词赋之英杰也
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意亦自铸故骚经九章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招隐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辞来切今难与并能矣
自九怀以下遽蹑其迹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故才高者菀其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若能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力咳唾可以穷文致亦不复乞灵于长卿假宠于子渊矣
赞曰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
本篇分五部分一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兴起的一种新文体二前人对楚辞的评价或扬之过高或贬之过低都是因鉴赏不精和标准不一所致三楚辞与诗经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点所以从宗经的角度看楚辞不够纯正从文学的观点看楚辞则是辞赋中的杰作四宋玉的作品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后人写作时应以经书的雅正为标准吸取楚辞的艺术成就做到奇正华实相结合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昔云玄鸟在曲黄帝云门理不空绮至尧有大唐之歌舜造南风之诗观其二文辞达而已
及大禹成功惟歌太康败德五子咸怨其来久矣自商暨周雅颂彪炳子夏监之章子贡悟琢磨之句故商赐二子可与
自王泽殄竭风人辍采春秋观志讽诵旧章酬酢以为吐纳而成身文逮楚国则离骚为刺秦皇灭典亦造仙诗汉初四言首唱之义继轨周人孝武爱文柏梁严马之徒属辞无方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莫见五言所以李陵见疑于后代也
按召南·行露始肇半章孺子沧浪亦有全曲暇豫远见春秋邪径童谣近在取证则五言久矣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辞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至于张衡怨篇可味仙诗缓歌雅有新声
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叙酣宴慷慨以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之巧逐貌惟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
乃正始诗杂之徒率多浮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若乃应璩百一独立不惧辞谲义贞亦魏之遗直也
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
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之谈袁孙以下虽各有雕采而辞趣一揆莫与争雄所以景纯仙篇挺拔而为俊矣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
故而情变之数可监同异而纳领之要可明矣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华实异用惟才所安故平子得其雅叔夜含其润茂先凝其清振其丽兼善则子建仲宣则太冲公干然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鲜能通圆若妙识所难其易也将至忽之为易其难也至于三六杂言则出自篇什离合之发则明于图谶回文所兴则为始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巨细或殊情理同致总归故不繁云
赞曰民生而志咏歌所含兴发风流二南神理共契相参英华弥缛万代永耽
这是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第一篇诗是一种重要的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刘勰将它列为文体论之首篇中对诗的定义作用发展历史写作要求等问题都做了简要的论述作者通过品评历代诗人及其作品分析各种诗体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即诗歌创作要注意思想的雅正及的讽谏作用作品要质朴深峻避免浮浅纤巧诗人要本着各自的情性和才能创作建立起自己的风格乐府者声律和声也钧天九奏既其上帝八阕爰乃皇时自咸英以降亦无得而论矣至于于始为谣乎飞燕始为北声夏甲叹于东阳以发殷整思于西河以兴音声推移亦不一概矣
匹夫庶妇讴吟土风采言被律志感气变金石是以师旷觇风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精之至也
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先王慎焉务塞淫滥敷训胄子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自浸微腾沸秦燔乐经汉初绍复制氏纪其铿锵叔孙定其容与于是武德兴乎高祖四时广于孝文虽摹韶夏而颇袭秦旧中和之响阒其不还
暨武帝崇礼始立乐府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延年以协律朱马以骚体制歌桂华杂曲丽而不经赤雁群篇靡而非典河间荐雅而罕御故致讥于天马也至宣帝雅颂诗效鹿鸣迩及元成稍广淫乐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暨后郊庙惟杂辞虽典文而律非夔旷
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音靡节平观其北上众引秋风列篇或述酣宴或伤志不出于淫荡辞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
逮于晋世则傅玄晓音创定雅歌以咏祖宗张华新篇亦充庭万然杜夔音奏荀勖改悬声节哀急故阮咸讥其离声后人验其铜尺和乐精妙固表里而矣
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好乐无荒晋风所以称远伊其相谑郑国所以云亡故知季札观辞不直听声而已
若夫婉娈急志詄绝淫辞在曲正响焉生然俗听飞驰职竞新异雅咏必欠伸奇辞切至则诗声俱郑自此阶矣
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声来被辞辞繁难节故陈思称闲于增损古辞多者则宜减之明贵约也观高祖之咏大风孝武之叹歌童莫敢不协子建士衡咸有佳篇并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俗称盖未思也至于斩伎鼓吹汉世虽戎丧殊事而并总入乐府缪袭所致亦有可算焉昔子政品文诗与歌别故略具乐篇以标区界
赞曰八音摛文为体讴吟坰野金石韶响难追郑声易启岂唯观乐于焉识礼
乐府本是汉代设立的一种音乐机构其任务是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乐以备皇家祭祀或宴会之用后来中所藏的配乐歌辞也称做乐府乐府遂演变成了一种诗歌体裁本篇即讨论这种文体的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诗歌音乐的特征和作用二诗歌音乐的起源和发展三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其主旨是提倡雅正反对诗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昔邵公称公卿献诗师箴赋传云可为大夫诗序则同义传说则异体总其归途实相枝干刘向云明不歌而颂称古诗之流也
至如郑庄之赋大隧士蔿之赋狐裘结言韵词自己作虽合赋体明而未融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蔚成大国遂以极声貌以穷文斯盖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不文杂赋汉初词人顺流而作扣其端振其绪枚马同其风王扬骋其势皋朔已下品物毕图繁积于宣时校阅于之赋千有余首讨其源流信兴楚而盛汉矣
夫京殿苑猎述行并体国经野义尚光大既履端于亦归余于序以建言乱以理篇迭致文契按那之卒章称乱故知殷人辑颂楚人理赋斯并之之枢辖也
至于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则触兴致情因变取会拟诸形容则言务象其物宜则理贵斯又小制之区畛奇巧之机要也
观夫荀结隐语自环宋发巧谈实始淫丽菟园举要以会新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贾谊鵩鸟致辨于情理子渊洞箫穷变于孟坚 两都以二京迅发以子云甘泉构深玮之风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凡此十家并辞赋之英杰也及仲宣靡密发端必遒伟长博通时逢太冲安仁于鸿规士衡子安底绩于流制景纯绮巧缛理有余彦伯梗概情韵不匮亦魏晋之赋首也
原夫登高之旨盖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丽辞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然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子之所以追悔于于雾縠者也
赞曰赋自诗出分歧异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滞必扬言庸无隘风归丽则辞剪美稗
就是解说赋这种文体一赋源于之赋其特点是铺陈文采体察物象抒写情志二赋渊源于诗经扩充于楚辞到荀子时独立成一种文体以后不断发展出现了大赋小赋等类三从荀子以来的18位作家才情有异风格各具是辞赋作家中的英杰四写赋的要求主要有两条一是内容必须鲜明雅正二是文辞必须精巧华丽
联类不穷1流连之际2视听之区3写气图貌4既随物以宛转5属采附声6亦与心而徘徊7故灼灼状桃花之鲜8依依尽杨柳之貌9为出日之容10瀌瀌拟雨雪之状11逐黄鸟之声12学草虫之韵13嘒星1415参差16两字穷形17并以少总多18无遗矣19虽复思经千载将夺20及离骚代兴21触类而长22物貌难尽故舒状23于是嵯峨之类聚24葳蕤之群积矣25及长卿之徒26诡势瑰声2728字必鱼贯29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30辞人丽淫而繁句也31至如雅咏棠华32或黄或白33骚述秋兰34绿叶紫茎35凡摛表五色36贵在时见37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所以当诗人受到客观事物的感染时他可以联想到各种各样类似的事物他依恋徘徊于宇宙万物之间而对他所见所闻进行深思默想描写景物的神貌既是随着景物而变化辞采音节的安排又必须结合自己的思想情感来细心琢磨因此诗经里边用灼灼二字来形容桃花颜色的鲜美用依依二字来表现杨柳枝条的轻柔用二字来描绘太阳出来时的光明用瀌瀌二字来说明大雪纷飞的形状用二字来形容黄鸟的鸣声用二字来表现虫鸣的声音还有用皎字来描绘太阳的明亮用嘒字来说星的微小这都是用一个字就道尽物理有的用参差来形容荇菜的长短不齐用来表现桑叶的鲜美茂盛这都是用两个字就完全描绘出事物的形貌这类例子都是以少量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并把事物的神情形貌纤毫无遗地表现出来了即使再反复考虑它千百年能有更恰当的字来替换么及至楚辞继诗经而起所写事物触类旁通而有所发展物体的形貌是多种多样的不易完全描绘因而词汇便复杂繁富起来如描摹山川险峻的嵯峨和草木茂盛的葳蕤等便大量出现后来等人于文章的气势力求奇特于文章的音节力求动听往往要用一系列的形容词藻来描写山水景物这就真如扬雄说的诗经作者写的东西虽华丽但恰如其分而且文字也比较简约辞赋家写的东西就过于华丽辞句也过于繁多至于像诗经·中说到盛开的花朵有黄色的有白色的楚辞·中说到秋天的兰花绿色的叶子紫色的茎可见凡是描绘各种色彩的字适当应用方觉可贵如果青的黄的那就过于繁杂不足为奇了
1联联系联想类相近相似的
2流连徘徊不忍离去万象各种自然现象
3沈吟低声吟味即研究思考的意思
4气指事物的精神图貌描绘状貌诠赋篇曾说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5宛转曲折随顺指在写作中根据事物的状貌来构思随物以宛转即神思篇所说与风云而并驱之意
6属连缀声指文章的音节
7徘徊来回走动这里指外物与内心密切联系的构思活动
8灼灼zhuó花盛开的样子中用来形容桃花夭夭其少壮也灼灼华之盛也
9依依枝条轻柔的样子用来形容杨柳杨柳依依尽完全即完全描绘出
10gǎo光明的样子诗经·卫风·伯兮用来形容太阳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11瀌瀌biāo雪多的样子诗经·小雅·角弓用来形容下雪雨雪瀌瀌拟模仿
12jiē众鸟和鸣的声音诗经·周南·葛覃tán用来形容黄鸟的声音黄鸟集于灌木其鸣喈喈逐追指追模表现
13yāo虫叫的声音诗经·召南·草虫用来形容草虫的声音草虫韵指虫鸣声
14皎jiǎo诗经·王风·大车用来形容太阳皦即皎洁白明亮嘒huì微小诗经·召南·小星用来形容星辰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15一言一字
16参差cēncī不齐诗经·周南·关睢jū居用来形容荇xìng菜参差荇菜左右流求之荇菜即美盛的样子诗经·卫风·氓méng用来形容桑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7穷尽指完全表现出来
19神情状貌无遗指完全表达出来
20易更改夺除去
21离骚屈原的杰作这里借以代指楚辞
22长指事物的引申发展
23chóngtà多的意思舒伸展即描写
24嵯峨cuōē山峰高险的样子汉赋中用这类辞藻很多如司马相如上林赋山气巃嵷兮石嵯峨鲁灵光殿赋嵯峨嶵嵬等
25葳蕤wēiruí草木叶垂的样子司马相如子虚赋错翡翠之汉书作葳蕤张衡东京赋羽盖威蕤
26长卿西汉作家司马相如的字
27诡guǐ不平常势文章的气势瑰guī奇特
28模范都指依照物象描绘
29鱼贯所用词藻如鱼之成行指罗列堆砌的毛病
30诗人指诗经的作者也泛指一般走正确道路的作家与下文相反则合于规则而不过分约简练
31辞赋家淫过分扬雄法言·吾子中说诗人之赋丽以则之赋丽以淫
32雅指诗经·小雅棠华即指小雅中的裳裳者华
33或黄或白小雅·裳裳者华裳裳者华或黄或白
34骚这里泛指楚辞
35绿叶紫茎九歌·少司命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36摛chī发布引申为描写
37适时出现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意思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