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通假字第三段的哪句环境描写 高手速进

熟悉09年竞赛题的化学高手速进!09年化学全国初赛中1、第7题(碗形化合物),c 不是平面结构,为什么还说“芳香二价阴离子”?2、第8题—2,能否用极性解释?3、第10题—4,答案中有“双键可能重排”,请问是什么重排?本人由于害怕没人回答浪费积分,所以高手们会一问就打吧,我会追加奖赏的!有重谢huckel规则条件1平面2共轭体系3π电子4N+2
nmMB69FZ22
芳香只是说有芳香性,与不是平面结构并不矛盾啊;不可,这是空间位阻效应和诱导效应;因为碱性太强,所以脱下4位氯离子后的碳正离子不稳定,3位上的一个甲基会重排到4位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重排就是大分子为达到稳定结构发生基团位置变化。。。
1.c本身不是,但是变成-2价阴离子之后就是了2.极性貌似跟H+的电离没关系……3.形成稳定的碳负离子吧……这个不大清楚……
扫描下载二维码频道推荐文章
频道本月排行
随机推荐文章
Copyright (C) 2006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核舟记中考题及答案]《核舟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 · · ·
您当前的位置: → [核舟记中考题及答案]《核舟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核舟记中考题及答案]《核舟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篇一 : 《核舟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升shēng、薄bó、唇chún、和huò、炀yáng砥dǐ、更gēng、瞬shùn、帖tiē、韵yùn、贮zhù粘zhān、燔fán、沾zhān、予yú、从zòng 旋xuàn板印书籍(1),唐人尚未盛为之(2)。五代(3)时始印五经(4),已后(5)典籍(6)皆为板本(7)。庆历(8)中,有布衣(9)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⑩,每字为一印(11),火烧令坚(12)。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13)纸灰之类冒(14)之。欲印,则以一铁范(15)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20);若印数十百千(21)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26)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7)。有奇字(28)素无备者,旋(29)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30),文理(31)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2)与药相粘,不可取(33);不若燔土(34),用讫(35)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6)沾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37)所得,至今保藏。①板印书籍:即用木板刻字印书。板印,雕版印书。板,通“版”②盛为之:大规模地做(使用)。之,指“板印书籍。”③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④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⑤已后:以后。已,通“以”。⑥典籍:重要的文献书籍。⑦板本:板印的本子。⑧庆历:宋仁宗年号()。⑨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⑩钱唇:铜钱的边缘。(11)印:印模。(12)令坚:使坚硬。(13)和(hu^):混合。(14)冒:蒙、盖。(15)范:框子。(16)持就火炀(y2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17)药:指上文所说的松脂、蜡等物。(18)字平如砥(d!):(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样平。(19)止:通"只"。(20)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21)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22)自:别自,另外。(23)具:准备好。(24)更(g5ng)互:交替,轮流。(25)就:完成。(26)以纸帖之:(把活字分类)用纸条标记。帖,用标签标出。(27)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意思是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28)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29)旋:随即,很快地。(30)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31)文理:纹理,质地。(32)兼:又。(33)不可取:拿不下来。(34)燔(f2n)土:就是上文所说的“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燔:烧。指用火烧过的黏土字印。(35)讫(q@):终了,完毕。(36)殊不:一点也不。(37)为予群从(z#ng):被我的弟侄辈。群,众,诸。从,次于最亲的亲属,例如堂兄弟为从兄弟,侄为从子,伯叔父为从父。单说“从”,指比自己小的。为,被用雕版印书,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样做。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版印刷。他的办法是:用胶泥来刻字印,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一个印,刻好以后,用火烤一下,让它变得坚硬、牢固。先准备好一块铁板,把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的东西铺在上面。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上字印,排满了就算一版,(再)拿到火上去烘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得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显得非常快了。(最好是)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同时排字,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排好版面,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以便它们在同一版内重复出现时使用。不用的时候,就拿纸条做标记贴上,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出来,那就当时动手刻,用草火烘烤,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字印所以不用木料来刻,是因为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如用胶泥来烧制,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弄脏。毕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得到了,到现在还保存得十分完好。【思想感情】文章详细介绍了毕升发明的活版印刷术的方法和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核舟记》字词综合运用1、注音:罔不(wǎng) 轩敞(xuān chǎng) 峨冠(é) 衣褶(zhě)矫首(jiǎo) 椎髻(zhuī jì) 壬戌(rén xū) 袒露(tǎn)器皿(mǐn) 箬篷(ruò) 黍米(shū) 糁之(sǎn)多髯(rán) 右趾(zhǐ) 虞山(yú) 篆章(zhuàn)2、形似字区别:zyw/rjsyb/8njsc/jxsc/k23-14.jsp?lw_id=221.213.4.142.17.6.6.568.5.54.0图片3、同音字辨析:4、解词:罔不因势象形(就着)尝贻余核舟一(曾经)盖大苏泛赤壁云(泛舟)中轩敞者为舱(高起)启窗而观(开启)石青糁之(涂)佛印居右(停留)东坡右手执卷端(拿)东坡现右足(露出)佛印绝类弥勒(极像)左襞挂念珠倚之(靠)右手攀右趾(扳着)为人五(刻)5、通假字: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通“又”。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6、多义词辨析:7、词类活用: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一、整体把握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参考译文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文章一开头向读者介绍民间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的技艺和核舟的内容后,便按顺序写核舟的长、高、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最后对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进行统计,与开头相呼应,用赞誉王叔远鬼斧神工之绝技结束整篇文章,犹如一根丝线,串缀珠玉贝石而成整体。通篇四百多字,每个字的选择,就像这巧夺天工的核舟一样,精雕细琢。核舟是雕刻工艺品,直接给人以视觉感受。通过作者细腻而传神的描述,引起读者的想像,加深对核舟的视觉印象,完成了它独特的审美功能。本文意境深邃,想像丰富,对比巧妙。核舟形体之小和人、物之多;神态之活和情态之细;动中有静和静中有动;文字浅显和意境深邃等,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对比中显示雕刻艺术的精湛和诗意美。同时我们还要提到,雕刻艺人有着不凡的见识。我们知道苏东坡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问世以来,可说在文学史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其艺术成就之卓尔不群是有口皆碑的。但另一方面,它直接地显露出对整个人生的空漠之感,而黄鲁直一生仕途坎坷,哲宗绍圣年间,新党用事,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贬其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晚年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他们在政治上不得志,仕途上一片暗淡。为了逃避政治,必然要采取消极的“退隐”、“归田”、“远游”等手段,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们必然会和皈依佛门的佛印和尚引为同调。所以,雕刻艺术家补充了《赤壁赋》中“客”的具体人物,其艺术想像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的确,《核舟记》把核舟雕刻升华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同时核舟又增强了《核舟记》的艺术魅力。三、《核舟记》赏析(隋树森)《核舟记》是一篇内容简明、充实,艺术性相当高的文章。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小小的核舟,说明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制作的工艺美术品达到了令人惊奇的艺术高度。文章的一些写法,很值得我们仔细体味和学习。王叔远大概是一个富有雅趣的人。他刻“大苏泛赤壁”,就从《赤壁赋》中摘取“山高月小”等脍炙人口的警句,组成对联,刻在篷窗上。他在船背上刻制作者的姓名,在姓名之下,又刻了自己的图章,而且用篆文,涂红色。又如船窗上的字用石青,题名的字用黑,图章的字用红,这都能显示出王叔远的雅趣和他对艺术创作的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文章把这些特点都仔细地记下来,就更能使读者领会核舟具有的浓厚艺术风趣。就文字来说,《核舟记》写得精练简洁,而对船上的那些情景,都能用文字说得清清楚楚。例如记船头、船尾五个人的位置以及他们的手足的姿势,写得多么有条有理,多么清楚。在用字造语方面,例如“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简直把核舟上的那几个人都写活了。《核舟记》不仅把船上的人和器物、文字的数目记下来,同时对他们的情况还作了不少的描述,可是作者所用的字,不过四百三十多个。作者把船尾上的两个舟子,刻画得十分生动,却只用了64个字,文笔何等干净利落!《核舟记》的结构完整,层次清楚。第1段,先介绍和赞扬奇巧人王叔远的技艺,并说王叔远赠给他一个核舟。第2段到第5段,接着第1段的末句,记核舟本身以及舟上的全部情景。其中第2段记核舟的大小和形状,第3段记船头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个人的姿态和活动,第4段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和活动。3、4两段都以记人为主,作者写得特别用力气。第5段记王叔远在船背上所刻的题名。第6段,对核舟上所有的人和器物、文字作一番统计,再一次告诉读者,小小的核舟上,刻了这么多的东西。然后很自然地用了一句赞叹的话——“嘻,技亦灵怪矣哉!”结束全文。文章的层次很清楚,而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却又很紧密。各段的次序为什么这样排,它的理由相当明显。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顺便给你一点复习题《核舟记》专项练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器皿( )罔不( )贻( )有奇( )黍( )箬篷( )糁( )峨冠( )髯( )髻( )衣褶( )诎( )楫( )椎髻( )壬戌( )虞山( )篆章( )矫( )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势象形( )( )( )3.尝贻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 )6.启窗而观( ) 7.箬篷覆之( )( )(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 )12.如有所语( )13.其两膝相比者( )( )14.佛印绝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17.珠可历历数也(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 19.其人视端容寂( )( )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 23.长曾不盈寸( )(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四、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⑦可:高可二黍许( )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五、按要求填空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 ,字 , 嘉善人。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3.黄庭坚是 朝的文学家,字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6.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7.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的性格特点。8.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9.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10.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1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1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13、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语句 。六、翻译下列句子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5.苏、黄共阅一手卷。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七、回答下列问题1. 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2. 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6.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7.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八、中考巡礼(2005武汉)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1.解释下面的词语。峨冠: 髯: 袒: 历历:2.翻译下面的句子。佛印绝类弥勒。3.写出文中描写苏东坡外形特征的句子。4.写出文中描写佛印外形特征的句子。5.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九、迁移整合 (2005浙江)东坡画扇 (宋)何莲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④某:我。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⑧逾:走出。⑨逋(bū):拖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某家以制扇为业 (2)适父死 (3)至懊恨不胜而去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 B、非故负之也(故意)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 D、即以付之曰(把)3.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4.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十、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苏、黄共阅一手卷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十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3.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4.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核舟记》专项练习答案一、mǐn wǎng yí yòujī shǔ ruò sǎn guān rán zhé qū jí zhuījì rénxū yú zhuàn二、1.奇妙精巧 2.无不 顺着 雕刻 3.曾经 赠 我 4.句首表示推测语气 5.大约 黄米 上下 6.打开 7.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盖 代词船舱 8.正对着 9.缓缓地 起 10.用石青 涂抹 11.高 帽子 胡须 12.说话 13.他们的 靠近 14.极像 15.举 16.不相类似 17.分明可数的样子18.椎形发髻 19.视线 神色 20.好象……的样子 21.平 22.清楚明白 黑 23.竟然 满 24.长而窄三、1.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通“屈 ”弯曲3.通“横”4.通“父”,男子的美称5.通“拣 ”挑选四、①木头 树木②叫 是③奇异 零数④动词表示存在 通又⑤雕刻 是 有⑥表示并列 表示修饰 表示转折⑦大约 可以⑧句尾语气词 说五、1.《虞初新志》魏学咿 子敬 明末2.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3.宋 鲁直4. 盖大苏泛赤壁云5.灵活精致6.“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7.豁达开朗8.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9.轻松悠闲 专注悠闲10.列数字 作比较 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11.嘻,技亦灵怪矣哉12.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13、略六、 略七、1.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2.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 3.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4.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5.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6. “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7.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八、中考巡礼1、(1)戴着高高的帽子 (2)胡须 (3)露 (4)清清楚楚 2、略 3、峨冠而多髯 4、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5、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九、迁移整合1.(1)职业 (2)适逢(恰逢、正赶上) (3)离开 2.C 3.暂且拿些你所制作的扇子来,我会替你开张起来的。4.父亲去世或“适父死”;扇子卖不出去或“所制不售”;在扇子上写字作画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十、1.D 2.B 3.A 4.B 5.D 6.船头(或舟首) 空间顺序十一、1.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 2.A、C 3.从中间到旁边。 4.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篇二 :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核舟记一、目标导学1.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2.按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事物的方法。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二、自主预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给加点的字注音。洢 ( ) 器皿( ) 罔( ) 贻 ( ) ....八分有奇( ) 轩 ( ) 箬( ) 糁 ( ) ....髯 ( ) 衣褶( ) 袒( ) 诎 ( ) ....(2)文献常识积累。《核舟记》是由 代作家 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 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该文属介绍具体事物的 。2.二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下列字词。(1)重要词语解释:明有奇巧人( ) 罔不因势象形 ( ) ....石青糁之 ( ) 其两膝相比者 ( ) ..钩画了了 (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3)通假字:长约八分有奇( ) 左手倚一衡木 ( )诎右臂支船 (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4)古今异义词: 古义:古义:可许今义:今义:古义:古义:尝比今义:今义:(5)一词多义为:为宫室、器皿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 通计一舟,为人五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文曰‘初平山人’奇:明有奇巧人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明有奇巧人 为字共三十有四”。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3.三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疑问摘要:第 1 页 共 6 页核舟记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部分的内容。()(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明/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为 东 坡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三)再读课文,疏通全文,初步探讨。1.从本文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一& &二& &三&(四)深入探究,合作展示。1.本文介绍核舟的哪些部位?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2.雕刻家是怎样表现奇巧、灵怪的?(五)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请选例评点:(六)拓展延伸。本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时,篇幅虽短却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这对于我们写作有何启示?第 2 页 共 6 页核舟记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七)总结全文。()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 。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请问,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 ;另一方面靠 。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下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东坡右手执卷(juàn)端 天启壬(r?n)戌秋日若啸(xiào)呼状 石青糁(sǎn)之B. 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明 有奇(qí)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 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C. 为(w?i)宫室、器皿、人 珠可历历数(shǔ)也钩画了了(liǎoliǎo) 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D. 矫(jiāo)首昂视 居右者椎髻(jì)仰面佛印绝类弥勒(la) 舟尾横卧一楫(jí)2.对加点的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罔不因势象形(根据)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还) ..其两膝相比者(比较) 尝贻余核舟一(曾经) ..B.高可二黍许(上下) 能以径寸之木(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 神情与苏、黄不属(属于) ..C.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高) ..中轩敞者为舱(做)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弯曲) ..D. 明有奇巧人(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扩展:核舟记导学案 / 核舟记 / 核舟记 导学案 答案左手倚一衡木(横)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缓缓地) ..3.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能以径寸之木 ( ) 箬篷覆之 ( )闭之( ) 石青糁之 ( )左臂挂念珠倚之(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5)苏、黄共阅一手卷。(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第 3 页 共 6 页核舟记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二)课内阅读。船头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2.苏东坡的外貌有什么特征?3.这段文字的结构是 ( )A.总——分——总 B.分——总 C.总——分4.使用了打比方说明方法是 ( )A.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B.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C.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D.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五、拓展阅读东坡画扇 (宋)何莲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④某:我。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⑧逾:走出。⑨逋(bū):拖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某家以制扇为业( )(2)适父死( )(3)至懊恨不胜而去( )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 B.非故负之也(故意)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 D.即以付之曰(把)3.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4.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六、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拓展阅读”中的练习。第 4 页 共 6 页核舟记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核舟记 答案1、给加点的字注音。(]洢(yī) 器皿(mǐn) 罔(wǎng) 贻 (yí) 八分有奇(jī ) 轩 ( xuān) 箬( ru?) 糁 (sǎn) 髯 (rán ) 衣褶( zhě) 袒 (tǎn) 诎 (qū )2、重要词语解释:明有奇巧人( 特别手巧 ) 罔不因势象形 (无不 )石青糁之( 涂 ) 其两膝相比者 ( 靠近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珠可历历数也 (清清楚楚 如“历历在目”)其船背稍夷 (平 “化险为夷” 的“夷”为“平安”)钩画了了 ( 清清楚楚 今有“清晰明了”)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挑选 )4、古今异义词:可 古义:大约 许 古义:左右今义:许可、可能 今义:表许可尝 古义: 曾经 比 古义:竟然,还今义: 尝试、品尝 今义: 曾经5.一词多义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②树。“以至鸟兽、木石”。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初平山人’”。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②y?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二)《核舟记》是由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该文属介绍具体事物的说明文。(三)1、核舟 奇巧(灵怪)2、&一&、(1)概述王叔远的精湛的技艺,点出核舟主题(总说)技艺:奇巧、罔不因势象形主题:大苏泛赤壁&二&、(2--5)具体介绍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形(分说)&三&、(6)在总述核舟概貌的基础上赞美,点名中心(总说)(五)、1、由主到次,以空间方位为序。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扩展:核舟记导学案 / 核舟记 / 核舟记 导学案 答案2、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核舟大小:(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点,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第 5 页 共 6 页核舟记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七)总结全文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一)同步反馈训练1 D 2 D. 3 的 它(指船舱) 它(指船窗) 它(指窗上刻的字)它(指左膝) 它(指核舟)(二)课内阅读1.介绍船头部分,着力描写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表现雕刻家高超的技艺。2.峨冠而多髯。3.C 4.C四、拓展阅读1.(1)职业 (2)适逢(恰逢、正赶上) (3)离开 2.C 3.暂且拿些你所制作的扇子来,我会替你开张起来的。4.父亲去世或“适父死”;扇子卖不出去或“所制不售”;在扇子上写字作画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课文译文明朝有个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做王叔远。(他)能用一寸长的木头,雕刻宫殿房屋、器具、人物物品,甚至飞禽走兽、树木山石,全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艘用桃核雕刻的船,刻的应当是苏轼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颗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并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遮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凉的秋风缓缓地吹来,江面上没有泛起波纹。”,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庭坚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庭坚一起看一幅画卷。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卷的右端,用左手抚摸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左端,右手指着书画卷,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庭坚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夫。在右边的人扎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船的顶部较平,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了一个又长又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是神奇啊!第 6 页 共 6 页扩展:核舟记导学案 / 核舟记 / 核舟记 导学案 答案篇三 : 《核舟记》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给加粗字注音。(1)罔不(2)贻(3)箬篷(4)八方有奇(5)石青糝之(6)髯(7)天启壬戌(8)篆章2.解释加粗词。(1)罔不:(2)尝贻余核舟一:(3)绝类弥勒:(4)诎右臂支船:(5)篆章:(6)视端容寂:(7)曾不盈寸:(8)桃核修狭者:3.《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4.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______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________一句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5.根据文中表数量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古汉语表数量的用法。二、阅读阅读课文1~3节,回答问题。(1)下面句中加粗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中峨冠而多髯(xú)者为东坡B.苏黄共阅一手卷(juǎn)C.石青糁之(sǎn)D.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2)下面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高可(大约)二黍许B.矫(举)首昂视C.两膝相比(比较)D.清风徐(缓缓地)来(3)在这段中找出一个通假字并解释:________同________解释________(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B.士卒多为用者C.为人五,为窗八D.中轩敞者为舱(5)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这三段文字中各找一点理由。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第三段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话”,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什么?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l.①wǎng②yí③ruò④jī⑤sǎn⑥rán⑦rén xū⑧zhuàn2.①无不②曾经③极④同“屈”,弯曲⑤篆字图章⑥神色⑦还⑧长而窄3.清张潮《虞初新志》明魏学洢4.大苏泛赤壁奇巧技亦灵怪5.古汉语中无专门的量词,常用数词加名词表示数量。二、(1)C(2)C(3)诎屈弯曲(4)D(5)[]A.主题是大苏泛赤壁B.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c.三人位置东坡居中(6)说明雕刻技艺娴熟高超。《核舟记》同步练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器皿()罔不()贻()有奇()黍()箬篷()糁()峨冠()髯()髻()衣褶()诎()楫()椎髻()壬戌()虞山()篆章()矫()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1.有奇巧人()2.罔不因势象形()()()3.尝贻余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6.启窗而观() 7.箬篷覆之()()()8.雕栏相望焉()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0.石青糁之()()11.中峨冠而多髯者()()()12.如有所语()13.其两膝相比者()()14.佛印绝类弥勒() 15.矫首昂视()16.神情与苏、黄不属() 17.珠可历历数也()18.居右者椎髻仰面() 19.其人视端容寂()()20.若听茶声然() 21.其船背稍夷()22.钩画了了,其色墨()() 23.长曾不盈寸()()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3、左手倚一衡木()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四、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①木:能以径寸之木()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以至鸟兽、木石()文曰“初平山人”()③奇:明有奇巧人()④有: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长约八分有奇()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⑦可:高可二黍许()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珠可历历数也()此中人语云()五、按要求填空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作者是,字,嘉善人。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中的句子。3.黄庭坚是朝的文学家,字。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6.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动作和“”的神态看出来。7.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的性格特点。8.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9.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10.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1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1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13、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语句。六、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5.苏、黄共阅一手卷。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七、回答下列问题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2.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6.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7.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八、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B.中轩敞者为舱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D.其人视端容寂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苏、黄共阅一手卷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九、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3.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4.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核舟记》专项练习答案一、mǐnwǎngyíyòujīshǔruòsǎnguānránzhéqūjízhuījìrénxūyúzhuàn二、1.奇妙精巧 2.无不顺着雕刻 3.曾经赠我 4.句首表示推测语气5.大约黄米上下 6.打开 7.用箬竹叶做的船篷盖代词船舱 8.正对着 9.缓缓地起 10.用石青涂抹 11.高帽子胡须 12.说话 13.他们的靠近 14.极像 15.举 16.不相类似 17.分明可数的样子18.椎形发髻 19.视线神色 20.好象……的样子 21.平 22.清楚明白黑 23.竟然满 24.长而窄三、1.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通“屈 ”弯曲3.通“横”4.通“父”,男子的美称5.通“拣 ”挑选四、①木头树木②叫是③奇异零数④动词表示存在通又⑤雕刻是有⑥表示并列表示修饰表示转折⑦大约可以⑧句尾语气词说五、1.《虞初新志》魏学咿子敬 明末2.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3.宋 鲁直4. 盖大苏泛赤壁云5.灵活精致6.“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7.豁达开朗8.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9.轻松悠闲专注悠闲10.列数字作比较 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11.嘻,技亦灵怪矣哉12.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13、略六、略七、1.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2.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 3.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4.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5.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6. “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7.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八、1.D 2.B 3.A 4.B 5.D 6.船头(或舟首) 空间顺序九、1.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  2.A、C  3.从中间到旁边。  4.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本文标题:[核舟记中考题及答案]《核舟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版权说明
文章标题: 文章地址:
1、《[核舟记中考题及答案]《核舟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文由262阅读网()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核舟记通假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