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水土流失面积保持工作中侵蚀沟面积,汇水面积怎么...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水土保持学期末复习重点-海文库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农学
水土保持学期末复习重点
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危害: ①破坏土地资源,制约经济发展;②降低土壤肥力,加剧了干旱的发展;③淤积江河湖海,威胁防洪安全;④降低工程寿命,影响水资源有效利用;⑤恶化生态环境,影响国家生态安全。(土层变薄,裸地增多;恶化土壤性状,土地生产力下降;江、河水库淤积,减低通航和抗灾能力;恶化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加剧 )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强度大、危害严重。水土保持学: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综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和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应用技术科学。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水土流失的形式、分布和危害;研究水土流失的规律和水土保持的措施;研究和制定水土保持规划;研究水土保持效益和水土流失预防监督技术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本质是土壤肥力下降,理化性质变劣,土地利用率降低,生态环境恶化。我国的土壤侵蚀类型区:㈠水力侵蚀为主类型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又包括了六个二级类型区⒈西北黄土高原区⒉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⒊北方山地丘陵区⒋南方山区丘陵区⒌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⒍云贵高原区㈡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西北、华北、东北西部的沙漠及沙漠周围地区。西北黄土高原的侵蚀泥沙为黄河主要泥沙来源。㈢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青藏高原,新疆天山等高山地区,黑龙江流域,大小兴安岭等高寒地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特点:①可蚀性土壤为剧烈侵蚀提供了潜在可能性;②集中降雨为土壤剧烈侵蚀提供了营力;③植被的破坏使土壤失去了缓冲降水的屏障;④起伏的地貌加剧了水土流失;⑤高输移比和高含沙水流(移质含沙量超过400kg/m3)增加了黄河的输沙压力。经验:1以梯田、坝地和水地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2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3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地区特点,采取不同防治措施和要求,进行土地的合理利用,保证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工程措施:1水平梯田建设:能使地表径流量和土壤冲刷量减少,作物产量提高,是丘陵区保持水土改造低产田地主要措施2小型拦蓄工程:在不同类型地区,修建水窖、涝池、谷坊、淤地坝和沟头防护工程等措施,以拦蓄地表径流,解决人畜饮水,防止沟头前进和沟底下切。造林种草:既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同时又是解决饲料不足,促进林、牧、副业发展,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耕作措施:采取沟垅种植、抗旱丰产沟等改变微地形措施,以及间作、套种、草田轮作等增加地面覆盖措施,能减轻水土流失,提高粮食产量。高含沙水流的特点:①容量大,下切力大,加剧了沟道的下切能力;②浮力大,悬浮耗能减小,水流携沙能力增强;③侵蚀力强,当达到高含沙水流时,只要较小的水流强度就可保持输沙平衡,如果水流程度仍保持不变,则意味着水流的含沙量尚未达到饱和,此时自然就会发生侵蚀。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成因:①人口猛增使森林遭到严重破坏;②森林覆盖率变化加剧水土流失;③毁林开荒,陡坡耕垦加剧水土流失;林分质量下降加剧水土流失。森林植被保护的措施:①调整林种结构,优化树种组成;②实施分类经营,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③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战略,开创现代林业新局面;④建立科技推广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1.内营力作用:地壳运动(垂直运动、水平运动、褶皱运动、断裂运动)、岩浆运动、地震;2.外营力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根据有无人类活动影响,可将土壤侵蚀分为:自然侵蚀和加速侵蚀 。自然侵蚀:在没有人类活动干预的自然状态下,完全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侵蚀速度非常缓慢。特点:①周期:上万年或更长的时间缓慢的或有时剧烈的;②土壤的流失速率≤土壤形成速率,对土壤资源不造成破坏;③促进土壤的新陈代谢,增加土壤肥力。加速侵蚀:在人的干预下,使土层变薄,肥力下降侵蚀。特点:①人为活动;②侵蚀速率大于土壤的自然形成速率;③土壤肥力每况愈下,理化性质变劣,是水土保持的重点。确定允许土壤侵蚀的条件:1、土壤的形成速度要大于土壤侵蚀速度;2、该地发生的土壤侵蚀对下游不造成危害,尤其对下游的公共设施不造成危害,对下游的水质不造成污染。根据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可将土壤侵蚀分为:古代侵蚀和现代侵蚀。古代侵蚀:指远在人类出现以前地史时期内,在构造运动和海陆变迁所形成的地形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侵蚀作用,相当于正常侵蚀。现代侵蚀:人类出现以后受人类生产的活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土壤侵蚀现象,相当于加速侵蚀,又叫现代加速侵蚀。 根据外营力,可将土壤侵蚀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泥石流侵蚀(混合侵蚀)和化学侵蚀 。土壤侵蚀的形式:是指在一定种类土壤侵蚀外营力的作用下,由于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和 土壤侵蚀发生的条件不同,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地表形态差异。水力侵蚀的分类:1.面蚀:雨滴击溅侵蚀、层状面蚀、鳞片状面蚀、砂砾化面蚀、细沟状面蚀、隐匿侵蚀。2.沟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冲沟侵蚀、河沟 。3.山洪侵蚀;4、岩溶侵蚀。面蚀:由于雨滴的击溅和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坡面表层土粒的一种侵蚀现象,是土壤侵蚀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 沟蚀:在地表径流的作用下,呈线状损失部分土壤或母质后形成沟道的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发生的条件:①土层深厚;②降雨充沛;③适宜的地形雨滴击溅侵蚀是一次降雨中最无效的土壤侵蚀形式。分为3个阶段:干土溅的阶段;泥浆溅的阶段;板结阶段。 鳞片状侵蚀原因:由于过樵或过牧,自然植被遭到破坏,地被物不能及时恢复,覆盖度降低,呈鳞片状秃斑,植被呈鳞片状。采取的措施:轮封轮收。侵蚀沟:沟蚀形成的沟壑,分为原生侵蚀沟和次生侵蚀沟。每一条沟可分为:沟顶、沟底、水道、沟沿、冲击堰以及侵蚀沟草地带。浅沟侵蚀:在细沟侵蚀的基础上,地表径流进一步集中,由小股径流汇集成较大的径流,既冲刷表土又下切底土,形成横断面为宽浅槽形的浅沟。特点:①初期,浅沟侵蚀下切的深度在0.5以下,逐渐加深到1m;②沟宽一般超过沟深,以后继续加深加宽;③是侵蚀沟发育的初期阶段(最好治理的阶段)④没有明显的沟头跌水⑤正常的耕翻已不能复平。在凸面坡上呈扇形分散排列,在凹面坡上呈扇形集中排列,在直线无坡度上平行排列。切沟侵蚀:因水流的不断冲刷,使沟头前进和沟底下切,加之重力作用,沟岸亦不断坍塌。是倪沟发育的盛期阶段,也是防止沟蚀最困难的阶段。特点:①在浅沟的基础上形成,下切力增大,横断面初期呈“V”字形,加上旁蚀。发展到末期形成U型;②在初期阶段沟深至少超过1m,逐渐发展到10-20m深;③沟切在1:10000地形图上可以被绘粗来;④形成一定高度的沟头跌水,长、宽、深三方向的侵蚀同时进行。溯源侵蚀:侵蚀沟形成以后其进一步发展将以向长发展为主,以其与江流方向相同称为溯源侵蚀作用。冲沟侵蚀:①下切深度加大,沟壁向两侧扩展,横断面呈“U“字型并逐渐定型切沟侵蚀进一步发展,水流进一步集中,横断面呈“U”型并逐渐定型化;②沟宽和沟深皆可达数十米和上百米,长度以公里计;③沟底纵断面上部较陡,下部已日渐接近平衡断面;④冲沟在1:10的地图上可以反映出来;⑤冲沟侵蚀形成的侵蚀沟是侵蚀沟发育的末期,沟底下切量已缓和,沟头的溯源侵蚀和沟坡、沟岸的崩塌还在发生。已接近分水岭,沟顶不再前进,而集中在沟系中的水流仍有一定流速。侵蚀基准面:通过侵蚀基准所作的水平面。侵蚀基准点:侵蚀沟下切的最低水平面或点,此时不能再下切了。一般为石头或河流湖泊的常年水位面。发生侵蚀基准的原因:①侵蚀基准面下伏基岩;②侵蚀基准面与河流相通,河水起支撑作用;③侵蚀基准面下为不透水层(或粘盘层)以①②为主,③不是很稳定。侵蚀形成稳定状态:①当沟头的溯源侵蚀发展到分水线时溯源侵蚀停止,沟将不再变长;②当侵蚀到侵蚀基准面时,不再下切,沟不再变深;③当旁蚀发生到土体的休止角时,旁蚀停止,沟将不再变宽。(休止角:指土地刚好能够受重力而不会塌陷的角度。)治理措施:大弯救势。河沟:这种沟的沟头溯源侵蚀已接近分水岭,沟底下已达到侵蚀的基准所控制的沟道自然的比降程度,同时具有许多流水,说明沟蚀已达到老年阶段,称为“河沟”。山洪侵蚀:山区的河流、洪水对沟道、堤岸的冲淘,对河床的冲刷或淤积过程。特点是流速大,冲刷力大,破坏力大,含砂量大,暴涨暴落,历时短暂。岩溶侵蚀:(发育条件)岩石可溶性;岩石透水性;水的溶解性;水的流动性。岩溶地貌的特点:土层薄,土壤黏,肥力低,植被恢复难。风力侵蚀:在气流的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临界风速:细沙开始起动的最小风速。风沙流:当起沙风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形成含有大量固体物质的气流。风蚀的三种移动方式:扬失,跃移,滚动。重力侵蚀:以一种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陷穴:地表径流沿黄土的垂直缝隙渗流到地下,使可溶性矿物质和细小土粒被淋溶至深层,土体内形成空洞,上部的土体失去顶托而发生陷落呈垂直洞穴。泻溜:土体表层剥裂,碎屑物质受重力作用顺坡而下,在坡麓逐渐形成锥形碎屑堆积体。崩塌:崩塌形成的崩落面不整齐,崩落体停止运动后,若土体上下之间的层次被彻底扰乱。是沟岸扩张的主要形式,对耕地的破坏和蚕食作用非常大。治理措施:上下三层楼方式。滑坡: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组成斜坡的岩层、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缓慢地、有时是急剧地沿其内部某一滑动面向下滑移的一种变形现象。滑落后的滑坡体层次虽受到严重扰动,一般还可保持原来的相对位置,滑坡下滑速度有快有慢,规模有大有小,危害很大。山剥皮。崩岗。泥石流:一种饱含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形成条件:含丰富固体物质;大量水体;适宜的地形。分为黏性和稀性泥石流。黏性泥石流以整体输移和停积为主要特征,沉淀物分选性差。有明显的阵流性,阵流前锋称为“龙头”。稀性泥石流:无阵流,无“龙头”。冻融侵蚀:土壤在冻融作用下发生的一种土壤侵蚀现象。分为冻融土侵蚀和冰川侵蚀。土壤侵蚀广度:土壤侵蚀面积/总土地面积X100%。年侵蚀模数:年土壤侵蚀总量/总土地面积。(年侵蚀总量=年冲刷深度X土地侵蚀面积X土壤天然容重) 土壤侵蚀强度=年土壤侵蚀量X土壤侵蚀面积径流系数=年平均径流水深/年平均降水量X100%沟壑密度=沟壑总长度/总土地面积输移比=流域输沙量/流域内侵蚀量X100%输沙比=流量X含沙量土壤侵蚀速率=有效土层厚度/侵蚀深度疏透度:在林带纵断面上透光孔隙面积与纵断面面积之比。透风系数:当风向垂直林带时,林带背风林缘在林带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与空旷地区相同高度范围内的平均风速之比。有效防风距离:在林带防风距离内能够有效地起到防护作用的距离。它可分为相对和绝对有效防护距离。土壤侵蚀潜在危险程度分级指标:无险型:侵蚀速率>1000;较险型100~1000;危险型20~100;极险型<20;毁坏型:裸岩、明沙、土层不足与5cm者。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气候、地形、土壤、地质和植被等自然因素是产生土壤侵蚀的基础和潜在因素,而人为不合理活动是造成土壤加速侵蚀的主导因素。自然因素:(1)气候因素:直接:降雨、风;间接:温度、湿度、日照。(2)地形因素:地形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地面坡度的大小、坡长、坡形、分水岭与谷底及河面的相对高差以及沟壑密度等都对土壤侵蚀有很大的影响。径流所具有的能量是径流质量与流速的函数,而流速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径流深度与地面坡度,冲刷量随坡度的加大而增加,但径流量在一定条件下随坡度的加大有减少的趋势;当其他条件相同时,水力侵蚀强度依坡面的长度来决定。坡面越长,径流速度就越大,汇聚的流量也愈大,因而其侵蚀力就越强;坡向不同,所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从而影响土壤湿度、温度、植被状况等环境因子的不同,侵蚀过程也有明显差异,一般阳坡的侵蚀量大于阴坡。(3)地质因素:地质因素中主要是岩性和构造运动对土壤侵蚀影响较大。岩性就是岩石的基本特性,包括岩石的风化性、坚硬性和透水性;新构造运动是引起侵蚀基准变化的根本原因。(4)土壤因素:土壤是侵蚀作用的主要对象,因此它的特性,尤其是透水性、抗蚀性、抗冲性对土壤侵蚀有很大影响。(5)森林植被因素:水土保持林对地表径流和流量都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从而降低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合对泥沙的搬运能力;水土保持林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而改变了土壤的抗蚀性。林地土壤可以形成大量的比较大的稳定性团聚体,增强土壤的抗蚀能力。人为活动因素:是土壤侵蚀发生、发展以及得到防治的主导因素。人类可以加剧土壤侵蚀的活动,也可以在控制土壤侵蚀上起到积极作用。人类加剧土壤侵蚀的活动:①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②森林经营技术不合理;③陡坡开荒;④不合理的耕作方式⑤过渡放牧和铲草皮⑥工矿、交通及基本建设工程⑦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⑧旅游活动。人类控制土壤侵蚀的活动:①改变地形条件②改良土壤性状③改善植被状况。降雨通过雨滴的溅蚀和地表径流冲刷引起水土流失。影响因素:降雨强度和降雨量;前期连续性降水;降雨侵蚀力。 流域:地面水、地下水汇入河流并补充河流的区域。闭合流域: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吻合,反之称为非闭合流域。河道生态修复:对河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特征在充分的认识基础上,采用符合这些规律的措施促进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到与未被人类干扰破坏前的近似状态, 并且能够自我维持动态均衡的一种复杂过程。土壤透水性:主要取决于土壤机械构成(与沙粒含量成正比)、土壤结构(与团粒成正比)、土壤孔隙率(当渗透量达到一个恒定值时的入渗量即为稳渗系数)、土壤剖面构造和土壤含水量。土壤抗蚀性:指土壤抵抗雨滴打击和径流悬浮的能力,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土粒和水的亲和力。亲和力越大,土壤越易分散悬浮,土壤团聚体容易受到破坏而解体。影响因素:有机质含量高则抗蚀性强;阳离子种类(黄土抗蚀性比红土强);腐殖质含量高,结构好。土壤抗冲性:指土壤抵抗径流和风等侵蚀力机械破坏作用的能力,通常用土壤的抗冲指数来表示。影响因素:土体在静水中崩解速度(黄土柱状结构,易崩解;红土抗冲性>黄土);土体的吸水膨胀情况;随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大;植物根系的网络作用,根系固持土壤。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A=RKLSCP,A:单位面积多年平均土壤流失量(t/hm2);R:降雨侵蚀力指数(或称降雨因子)。以100J―cm/m2上式―h计;K:土壤可蚀性因子。对于一定土壤,等于标准小区上单位降雨侵蚀力所产生的土壤流失量;(标准小区,在美国要求坡长22.13m,纵向坡面规整,坡度90。顺坡翻耕,至少连续休闲2年。)L:坡长因子。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实际坡长与标准小区坡长上土壤流失量的比值;S:坡度因子。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实际坡度与标准小区坡度上土壤流失量的比值。实际计算中常将L和S 合成一个地形因子,以LS表示;C:作物经营因子。为土壤流失量与标准处理快(经过犁翻而没有遮蔽的休闲地)上土壤流失量的比值;P:水土保持措施因子。有水土保持措施地块上的土壤流失量与没有水土保持小区(顺坡犁耕的坡地)土壤流失量的比值。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农地上由水所引起的土壤侵蚀,结果只表示多年平均土壤流失量。主要用途:预报单位面积上多年平均土壤流失数量;利用土壤流失方程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林:是水土流失地区营造的以减缓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减少江河塘泥沙淤积,保持和恢复土壤肥力,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稳定高产,保障交通、水利、水保工程安全的一种防护林。主要作用: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调节气候,增加降雨;③降低风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④保护环境,防治污染;⑤提供林副产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多种经营。树种选择:①适应性强②繁殖容易;③速生。树种配置:①乔、灌、草混交效果最好,形成复层结构;②种植:带状―沿山体的等高线种植。林冠截留作用:降水到达林冠层时,有一部分被林冠层枝叶和树干所临时容纳,而后又蒸发返回到大气中去的作用。 截雨量:林冠截留降雨的多少。降水强度大,截留量小。截留率:截雨量/降雨量。影响因子:①林风树种组成(针叶树>灌木>阔叶树>较阔叶林>硬阔叶林);②郁闭度(大,截留量和截留率大);③林冠结构;④林龄(幼林-小,成、过熟林-小);⑤降雨前林冠的湿润程度(干燥,截留雨水潜在能力愈大)。 林地凋落物及林地枯枝落叶层对地表径流的吸收调节作用:防止雨滴溅蚀土壤,增强抗蚀能力;拦蓄、渗透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减洪、滞洪和过滤地表径流;防止河床淤积。林地土壤的渗水、蓄水作用:渗水:①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②根系腐烂形成了大量孔道;③土壤动物活动形成了大量洞穴、孔道。蓄水―水源涵养作用:森林的减少地表径流,促进水流均匀进入河川或水库,在枯水期间仍能维持一定水位、水量的作用。土壤储水量取决于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层厚度。贮水量:每公顷林地降水贮水量=10000X土层厚度X土壤非毛管孔隙率X水的比重。非毛管孔隙:土壤能使降水凭借重力渗透下去的孔隙。森林对气候的影响:①对气温的调节,主要通过林冠层的活动达到;②对土壤温度的调节,主要表现在使各土壤层次温度日变幅减小;③由于林冠层和林内地表的蒸腾、蒸发,森林能显著提高空气湿度。森林是怎样起到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作用的:要点⑴何谓森林的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作用⑵森林涵养水源作用的原理:林冠截留、枯枝落叶层截留、入渗,从而减少地表径流,使地表径流转变为地下径流,缓慢入河。⑶森林保持水土作用的原理:减少地表径流,枯枝落叶层使土壤免受雨滴冲击,并起到过滤泥沙减缓流速的作用,根系固结土壤。⑷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作用对我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粗根对土体的网络作用:①乔灌木树种根系分布深而广,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有固持网络作用;②构成网络体系,使表土、心土、母质连成一体;③深浅根树种混交林,呈多层分布,消除土壤滑坡面;④吸收深层水分,减少滑动面处潜流。林带胁地:由于林带遮荫及林木根系与农作物争肥争水而使农作物减产的现象。其规律是胁西不胁东,胁北不胁南。 林带结构:是指林带内部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原则:乔灌草相结合,不同林种相结合,不同树种相结合,在具体实施中,一定要做到先山上后山下,先治坡后治沟,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水土保持林体系:根据地貌部位和防护特点,营造具有不同目的和特定作用水土保持林林种,将这些林种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即水土保持林体系。包括:①现有的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②现在保存的人工乔灌木林:包括木本粮油林基地,果园基地和“四旁“植树;③根据农牧业生产及其有关设施的生产需要规划设计的各个水土保持林种。配置的目的:防止土壤侵蚀,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牧业稳定高产。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原则:水土保持林体系内各个林种的配置与布局,必须从当地的自然生态平衡来考虑,以自然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为基础,根据当地水土保持林防护的目的和发展林业生产的需要,全面规划,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在规划中药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起来;要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做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在配置形式上,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实行乔灌草相结合,网带片相结合,用材林、经济林与防护林相结合,以较小的林地面积到达最大的防护效果,产生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水源涵养林:泛指河川上游,湖泊和水库集水区内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土石山区不能用坡地造林,通常采用封山育林或林分改造来恢复植被、提高林分质量。丘陵地区应将流域上游,特别是水库和塘坝上游坡度较陡,不宜作农牧用地的山坡规划作林业用地,营造水源涵养林。树种选择:①根系发达且分布较深,具有改良和网络土壤的作用;②树冠浓密,落叶丰富且易分解,能有效得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③生长迅速,能尽快郁闭,减轻雨滴对地表土壤的冲击;④能适应特殊的环境条件,在干旱瘠薄的坡地上要耐干旱,耐瘠薄,在进水凹地要能够耐水湿。一般要求密植,栽植行沿等高线分布,相邻两行的树种呈“品“字形分布。分水岭防护林:以沿分水岭走向设置林带,以防水蚀为主,林带宽;以防风蚀为主,林带窄。类型:(1)环山帽状分水岭:顶尖平缓和顶尖较尖;(2)顶部宽坦的分水岭:顶部平坦的面称为塬。塬边防护林的营造:①在边坡35°~45°自然倾斜角的稳定线以上1~2m处,沿沟岸培修高、宽各约0.5的沟边梗,并在梗边每隔15~20m处设一个横挡,以防止埂内集水冲毁土埂。埂外栽植一行乔木树种,埂内栽植2~3行刺槐等乔木,每边再配植1~2行灌木;②如果当地风害不大,为了减少对农作物的遮阴和串根的影响,更好地涵养水源,分散地表径流,在土埂两侧边坡上各栽一行灌木固埂护坡,埂内栽植3~4行紫穗槐,埂外栽植1~2行根系发达的沙棘;③集水面积较小,而且沟坡不太陡,基本上已形成了自然稳定的倾斜角的地方,若不设置地埂,可直接在塬边密植3~5行灌木。坡面防护林:林带越宽,密度越大,效果越好。集水面积大、坡度陡、径流量大,林带应宽些,一般为20~40m;反之,林带应窄些,一般为10~20m。梯田地坎防护林:一般在地坎外坡的1/2或1/3处造林,可使林冠绝大部分投影控制在地坎上,根系几乎全部分布在田坎的土层中。树种选择:本着“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一般选择灌木树种和草本植物。侵蚀沟道防护林分为汇水线防护林、沟头防护林、沟边防护林、沟坡防护林、沟底防护林。土壤侵蚀沟道防护林:①离居民点远,无人治理:封山育林,飞播,种子处理,雨季前播种;②离居民点近,破坏和威胁性大:先治坡后治沟,先沟头后沟口,再治沟坡沟底。沟头治理:(1)蓄水式:①筑土埂:拦水工程;②蓄水池工程:坝上留溢洪道防止大水冲垮大坝。(2)排水式:①悬臂式;②多阶式跌水。沟口治理:小型水利工程(修谷坊)。沟坡治理:小沟侵蚀(灌木、草木)大沟侵蚀(修梯田栽树,但梯面窄)沟底造林:成排造林,与水流方向垂直。汇水线防护林:水多,冲刷大,宜选萌芽性强,枝条茂密,灌木与流水线垂直,以缓流驻淤的作用。应在汇水侵蚀部位沿等高线成短带状布设,林带长度略大于汇水线宽度。水路两侧防护林:乔灌混交,林带宽度超过水路最高水位的宽度。石质山地沟道防护林:特点:条件复杂,南北差异大,斜坡,土层薄,基岩裸露,易形成山洪、泥石流等灾害。措施:①封山育林进行自然恢复;②土壤条件好,种源缺,人工措施造林。水库防护林配置:①岸边-常水位下:草木、湖泊②常水位―洪水位:灌木③洪水位―防洪水位以上:耐水乔木。 我国农田防护林类型区:①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农田防护林区②华北北部农田防护林区③华北中部农田防护林区④西北农田防护林区⑤长江中下游农田防护林区 ⑥东南沿海防护林区⑦西藏拉萨河谷农田防护林区.防护林带的结构类型及其防风特点和适用范围:①紧密结构:防风效果好,防护距离短,有效防护距离10~15H,适用于居民点、果园、牧场和风沙区交通沿线。②通风结构:防风效果差,防护距离较长,有效防护距离20~25H,适于一般风害区和降雪多的地区。③疏透结构:防风效果较好,防护距离长,有效防护距离25~30H,是农田防护林带的理想结构林带。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的原则:①因地制宜、因害设防②全面规划、综合治理③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④建立综合性防护林体系.农田防护林造林树种的选择原则:①适地适树 ,其生态学特性与当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②生长迅速、树形高大,枝叶繁茂,在短期内可以发挥较好的防护作用;在冬季起防护作用为主的林带应配以常绿树种。③抗风性强,不易风倒、风折及风干枯稍;抗病虫害、耐寒、耐旱且寿命长。④树冠以窄冠形为好⑤防止选用传播虫害的中间寄主的树种⑥树木本身的经济价值高⑦在灌区可考虑选择蒸腾量大的树种,以利于降低地下水位。农田防护林带的配置类型和配置方式:配置类型有①乔木混交②主要树种与辅佐树种混交③乔木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④综合混交。配置方式:①株间混交②行间混交③带状混交。长江中下游农田防护林区造林树种:乔木树种:加杨、薄壳山核桃、枫杨、白榆、乌桕、黄连木、栾树、杉木、水杉、池杉、喜树、香椿、柿树、垂柳、旱柳、毛竹、银杏、杜仲、楸树
灌木树种:杞柳、紫穗槐。水保措施分类:林草措施、耕作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种类:1.以改变地面小地形为主的农业耕作方法,以达到拦截降水,减小地表径流、减轻土壤冲刷目的,包括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半旱式耕作;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农业耕作措施,以减缓地表径流,增强土壤抗冲、抗蚀能力,包括留茬覆盖、秸秆覆盖、地膜覆盖(适用于高寒地区)、少耕、免耕;3.以增加土壤入渗为主的农业耕作措施,其目的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疏松土壤,增强土壤的渗透性,包括深松耕法、增肥改土、草田轮作。作用:①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②提高农作物产量。水土保持措施的防蚀机制:1.截短坡长,减少径流速度和对土壤的冲刷力;2.增加地面覆盖,减小了雨水和径流对土壤的侵蚀力;3.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入渗力,减少地表径流。等高耕作:在坡面上沿等高线种植,是坡耕地保持水土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耕作措施。作用:①减少坡耕地径流量和冲刷量;②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和抗旱保墒能力;③提高地力,增加产量。沟垄种植:①预作沟垄:先开沟后种;②平垄起垄:边种边开沟;③中耕培垄:先沿等高线种植,中耕除草开垄起垄,多在夏季。蓄水聚肥耕作也叫“丰产沟“增产原因:蓄水保土,抗旱力强,集中施肥,活土层厚;种地养地,不断培肥;边行优势,得到发挥。草田带状间作:规律是原来的坡度越陡,草带的间距越小,开始几年坡度减缓越快。间作混作:指在同一块地上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作物,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种植法。 套种:选择两种生长期不同的作物,充分利用作物生长前、后期的空间和时间,达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增加地表覆盖的一种种植方法;复种: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收一茬以上的作物,以增加地表覆盖和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深松耕法:特点:只松不翻或上翻下松。作用:①加深耕层土壤,打破犁底层,改善耕层土壤通气、透水状况,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②蓄水保土,减轻水土流失。③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强抗风蚀能力。④改善土壤耕层的水肥气热状况,促进农作物增产。主要技术要求:①分层深松。②间隔深松。草田轮作的作用:①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丰富土壤中的氮素和有机质;②减轻水土流失。③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畜牧业发展。水土保持工程:是改变小地形,控制坡面径流,治理沟壑,防止水土流失,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类型:①坡面治理工程;②沟道治理工程;③山区小型水利工程。梯田:在坡面上沿等高线筑成的水平阶地。以断面形式分:阶台式梯田,波浪式梯田;以田坎的建筑材料分类:土坎梯田、石坎梯田和植物田坎梯田;以种植的作物分:水稻梯田和旱作梯田。阶台式梯田: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成逐渐升高的阶台形的田地。分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反坡梯田。波浪式梯田:在缓坡地上修筑的断面呈波浪式的梯田。水平梯田:把坡面修成若干台田面水平的地块。坡式梯田:在坡面上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开沟筑埂,将坡面分割成若干等高带状的坡段,用来截短坡长,拦蓄部分径流,减轻土壤侵蚀。隔坡梯田:在原坡面上隔一定距离修筑一台水平田面的梯田,是水平梯田与坡式梯田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反坡梯田:在坡面上隔一定距离修筑一台田面微向内侧倾斜的梯田。梯田的作用:1.变三跑田为三保田2.变低产田为高产田3.便于机耕和灌溉4.减少下游洪水泥沙危害,有利于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5.缓解农、林、牧争地矛盾。梯田建设的基本原则:①适用性②坚固性③增产④节省费用梯田的规划:①选地:坡度较缓、土层深厚、土质较好、距村较近、交通和水源便利、有利于实现机械化和水利化的地段。②耕作区划分:在修梯田地段内,以道路为骨架,划分。③地块布设原则:A.地块的平面形状,要求基本上顺着登高线布设为长方形。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梯田施工时远距离运送土方。B.当坡面有浅沟或地形比较复杂时,地块布设必须注意“小完取直,大弯救势“,不能强求一律顺等高线,以免将田面修成连续的S型,不利于机械化作业。C.地块长度规划,为适于机耕,地块长度最好为150m以上,尽量不要小于100m,有条件的地方可达300~400m,田面越长,机耕工效越高。④考虑灌溉方面,田面纵向应留有1/300或1/500的比降,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降可适当加大,但不应大于1/200⑤在耕作区和地块规划中,如有不同乡镇的插花地,必须根据”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协商和调整,便于施工和耕作。梯田附属建筑物的规划:①坡面蓄水拦沙设施的规划:遵循“蓄引结合,蓄水为灌,灌余后排”的原则,根据各台梯田的布置情况,由高台到低台逐台规划。②道路规划:一是保证今后机械化耕作机能顺利进入每个耕作区和每一地块,二是要有一定的防冲设施。③灌溉排水设施的规划:重点是坡地梯田区以突出蓄水灌溉为主,结合坡面蓄水拦沙工程的规划,根据坡地梯田面积和水源情况,布设池、塘、埝、库等蓄水和渠系工程;冲沟梯田区,不仅要考虑到灌溉用水,而且排洪和排涝设施也十分重要。梯田最优断面的要求:一是能适应机耕和灌溉要求,二是保证安全稳定,三是最大限度地省工。最优田面宽度必须在保证适应机耕和灌溉的前提下,使田面宽度最小。梯田埂坎的稳定性主要受5个方面的影响:梯田埂坎坡度、埂坎高度、土壤的内聚力、土壤的内摩擦角、土壤的湿密度、田面的外部荷载。土壤的抗剪强度指标与梯田坎坡度的关系:1.土壤颗粒组成:黏粒多-坡度陡;2.土壤的压实程度:压实程度高-坡度陡;3.土壤的含水量:含水量大-坡度缓。梯田修筑:包括保留表土和整平田面。①人工修筑梯田:表土逐台下移法、表土中间推置法、分段修平法②机械修筑梯田:表土处理、生土开荒、筑埂和填方区压实、表土回铺和田面耕翻。新修梯田当年增产技术:①保留表土②及时深翻③增施肥料④科学种田。具体包括:施黑矾、施石灰、施腐植酸铵、套种绿肥改良土壤、合理选种作物品种。沟道治理工程:四道防线:①山顶部位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②临近沟头的地方,修防护工程③在侵蚀沟的沟坡上修鱼鳞坑、水平沟、反坡梯田等工程④在沟底修谷坊、淤地坝等工程措施,拦泥淤地的目的。沟头防护工程:分为蓄水式(沟埂式、埂塘涝池)和排水式(陡坡式沟头防护、悬臂式排水工程、多阶式跌水排水工程)。沟底工程:有谷坊、淤地坝和小水库。谷坊:是山区沟道内为稳定沟床,防止沟底下切,抬高侵蚀基准的一项工程措施,能拦泥缓流,改变沟底比降,为植物在沟床中生长提供良好条件。作用:①固定与抬高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下切;②抬高沟床,稳定山坡坡御,防止沟岸扩张及滑坡;③减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减轻山洪或泥石流灾害;④使沟道逐渐淤平,形成坝阶地,为发展农林业生产创造条件。谷坊位置的选择:①谷口狭窄;②沟床基岩外露;③上游有宽阔平坦的贮沙地方;④在有支流汇合的情形下,应在汇合点的下游修建谷坊⑤谷坊不应设置在天然跌水附近的上下游,但可设在有崩塌危险的山脚下。淤地坝:滞洪拦泥,控制沟床下切,沟壁扩张,变荒沟为良田,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功能:稳定沟床,拦泥淤地、扩大耕地面积,达到稳定高产。大型淤地坝要考虑坝身、溢洪道和泄水涵洞。保持坝地高产的技术: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合理耕作、科学种田。淤地坝冲毁的原因:①淤地坝的爸系规划不合理(A.上坝拦泥,下坝种地B.上游拦洪,下游填沟造地C.蓄种相间,轮蓄轮种D.半蓄半排,淤排结合)②夯压不实③岸坡未认真清理④泄水洞和溢洪道处理不当⑤缺乏管理养护。 小型水库的库容有死库容、兴利库容、防洪库容。
上一篇: 下一篇: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西水土流失面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