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在当今社会经济条件下,你对教师身教胜于言教...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pdf4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诚信”这一市场经济的通行证越来越被推崇和
重视。近年来,市场上频繁出现诚信缺失的现象,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诚信”
已经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话题。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
接班人,更应不断加强对其的诚信教育。本文从市场经济所产生的正向激励和负
面影响入手,找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
问题的对策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
的品质,树立正确的诚信观。
论文基本框架如下:
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所涉及到本文
的国内、国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相关概述。本章依据市场经济对诚信所产生的正面激励和负面影响,
指出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意义,主要从对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对大学生内在品德培养的意义、对丰富道德教育内涵的意义
和对信用社会建立的意义几个方面来谈。
第三章,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依据大学生
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指出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受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社
会环境的负面效应、家庭教育的片面性问题。同时,本章运用大量的问卷调查数
据,并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分析论证。
第四章,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思考。本章主要阐述加
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措施以及建议。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课、校园文化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的敬业精神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的敬业精神
  论文摘要:当今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已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高等教育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关键在于具备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教师。本文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利益的驱动和社会各种思潮的冲击,教师的敬业精神出现了淡化、扭曲的现象。目前,只有通过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才能使教师树立起崇高的敬业精神,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高校教师;敬业精神;主要对策   当今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种种挑战和机遇,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已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其关键在于教师的高素质,教师的高素质,最重要的又是教师必须具有立志从事教育的敬业精神。教师有了一切为了培养人的敬业精神,才能专心致志地从事培养人才的复杂劳动。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利益的驱动和社会各种思潮的冲击,教师的敬业精神出现了淡化、扭曲的现象,有的甚至改行。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树立教师的敬业精神,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教师敬业精神的内涵   “敬业”指的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精神”,在哲学上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因此,“敬业精神”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的意思。即是对某种事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并且在理想、言论和行动上专心致力于自己的理想,达到事业有成的境界,具体讲应有以下含义:   (一)爱业   敬业者首先必须爱业,有“爱”才有“敬”,爱得深才能敬得重。而这种爱是建立在对育人事业意义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是一种主动的、自觉地爱,而不是一种被动的、盲目的爱。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一定始终如一地爱学生、爱学校、爱科学、爱事业、爱祖国。   (二)勘业   敬业者在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基础上,为育人而辛勤耕耘。勤业是敬业的表现,只有勤才能达到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只有勤,才能达到事业有成的目标。勤业要求教师为育人而主动承担任务、钻研教学业务和提升学问;为育人而不计时间、不辞辛劳、不计名利;为育人而爱学生,并建立良好的的师生关系。   (三)精业   敬业者不仅应勤业,而且会专心致志的从业,对从事其业精益求精,成为精通业务并有开拓创新的事业有成者。教师从事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事业,不仅需要渊博和高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学艺术而且要了解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主动求学的能动性。由于从事培育适应未来需要的人才的劳动是复杂的,更需要教师具有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需要教师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适应人才培养的规格、模式的变革,更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心理素质,专研教学业务和更新教学技术。   (四)创业   敬业重在创业,只有创业才能巩固和发展敬业精神。教师的敬业精神表现在教学上,应不满足于现状,不简单模仿和照搬别人的教法,而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善于把有用的知识和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突出思维逻辑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风格;善于掌握最新学科发展动态,善于融通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去创新知识,建立新的学科专业;善于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过艰辛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并不断探索,开展教学实验,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掌握教育规律,开拓和创新教育理论。   二、当前教师敬业精神下滑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和高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教育将成为各国之间争的21实际经济和综合国力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教师是培养人才,发展教育的依靠力量,因此,增强教师的敬业精神,培养面向未来的二十一世纪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不仅事关教育的的改革和发展,而且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师是直接面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教育者和引路人。教师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自己必须为人师表,具有全面的良好的素质,而其中敬业精神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素质。   (一)敬业精神是教师立志从事教育活动的内在动力   在社会各行各业中,教师选择了从事培养人的事业,这是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反应,是对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地位的正确认识和确立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价值观的结果,教师以育人为己任,立志把一生献给教育事业,把“桃李满天下”和“培养学生超越自己”作为崇高最求和最大乐趣。这种内在的动力,激发和支撑着教师不管在顺境或逆境中,为培养人才而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所以,牢固地树立敬业精神,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敬业精神是教币战胜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力量源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由原来的“学校的人”,变为“社会的人”市场机制及其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其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生活需求等原来封闭的、单一的取向,转变为开放的、多元的取向。他们的择业观也由原来的“行政服务型”变成“自我选择型”。在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的环境中,多次择业、多次转岗也将成为必然的社会现象。因此,在开放的环境中,教师要选择自己一生从事教育职业,需要更高的觉悟和勇气,树立敬业精神更需要排除干扰,克服种种矛盾和困惑,具有矢志不移、自取其乐的人格。不从国家和事业利益出发,教师的敬业精神就难以坚持,也就难以抵御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三)敬业精神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由于利益分配结构的失衡,由于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和地位偏低,教师队伍出现了显性和隐性的流失现象。有的教师,特别是某些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弃教下海;有的教师身在学校,却忙于创收;相当多的教师旨在应付教学,无心把全部精力投人到教育教学改革当中,不再精心按培养人才目标培养受教育者,不再进一步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在部分教师中开始淡化、弱化、扭曲,甚至逐步消失,这种令人担忧的现象直接影响着教育方针的贯彻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严重影响着教育和教师的良好形象。因此,政府、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均必须从国家大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出发,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把树立教师的敬业精神作为紧迫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三、教师敬业精神培养的主要对策   (一)教师树立敬业精神主要依靠教币自身努力   1.立志从教,爱岗敬业。立志是爱岗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理智的岗位表现。只有立志才能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才能实现立志。在市场经济大氛围中,价值观和利益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教师选择从事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利国利民的崇高事业。教师既然立志从教,就应爱岗敬业,无悔于自己的职业选择,把育人事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把国家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定位在“桃李满天下”和学生的成才上。   2.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教师既然立志从教,必然会爱岗敬业,专心致志,而要达到立志从事事业有成的理想目标,必须专心致志,把精力集中在受教育者的培养上。为此,第一,在高等学校职能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要自觉的坚持以育人为本,把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统一和结合起来。第二,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关心和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第三,根据社会需求和科学文化发展的新趋势,自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更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以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为核心。第四,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言传身教、教学相长、为人师表,使自己成为受学生尊重、社会知名的学者专家。   3.矢志不移,默默奉献。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代,教师立志从教有种种机遇和有利条件,也有种种困难和矛盾。教师要矢志不移,始终从教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需要宽阔的胸怀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此,一是在各种价值观冲击和利益机制驱动面前,要增强立志从教的坚定性,淡化名利,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二是,面对由于某些制度不完善和政策欠公正等引发的矛盾和困惑,要增强适应性,不断提高自己的识别、分析、和抗干扰的能力,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反映实际情况,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善于从国家全局和长远眼光出发正确对待,调整自己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三是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勤业、乐业,提高自己的素质,适应育人的需要,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四是面对人与人之间的网络关系,要坚持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统一。既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和学术风格和水平,又要学习他人的长处,善于与人合作,努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教师树立敬业精神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撑   1.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一要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从事育人的事业是功垂千秋,造福社会的崇高事业,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是掌握科技文化的专家学者。全社会要依法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处处尊敬他们,多为他们服务、多办实事;各级领导要与他们交朋友,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吸收他们参与社会发展的民主决策和对重大问题的咨询论证,使他们生活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之中。二要使教师安居乐业,不断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追求较高的物质待遇和丰厚的生活条件是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社会人”的目标和希望。教师从事育人事业需要专心致志、全力以赴,也需要必要的物质待遇和保证。他们应有丰厚的、令人羡慕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而不应因待遇低下,生活窘迫,住房紧张等影响,丢开育人的天职,去忙于创收挣钱。教师的物质待遇应与其职业地位和为社会付出的劳动相适应,应足以使教师能安居乐业,把精力用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上。   2.创建良好的学校环境。首先,学校应有良好的、先进的教学和科研设备及门类齐全的图书资料,并具有健全的制度,良好的服务,足以保证教师专心致志、心情舒畅地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达到事业有成的目标;二是建立起鼓励教师爱岗敬业的激励机制,发挥每个教师的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形成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和优秀人才不拘一格、脱颖而出的氛围。把教师的实绩与利益分配结合起来,使教师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三是,树立优良的校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要培养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具有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优良的校风。全校的教师、职工、学生团结一致,开拓进取、严谨治学,勤奋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则教师的敬业精神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气氛中,一定会得到树立和巩固。   3.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面向未来,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战略性大事,教育历来是国家的事业,国家的责任。因此,在发挥市场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国家和政府必须担负起对教育的法律责任,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机制,保证教师敬业精神的确立和教师队伍活力的增强。第一,在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中,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高等教育要打破政府单一办学的格局,实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促进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师素质的提高。第二,建立教师的培训制度。在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科学文化知识更新加速和处于信息社会的时代,教师作为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教育者,迫切需要通过在职的,或脱产的,在国内、或者国外的培训进修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或科学文化水平,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因此,要统筹规划,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敬业精神和自身的素质。(发布时间:)最新公告:目前,本站已经取得了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音像制品许可证,协助杂志社进行初步审稿、征稿工作。咨询:400-675-1600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市场经济下师德伦理转变探微
定制原创材料,由写作老师24小时内创作完成,仅供客户你一人参考学习,无后顾之忧。发表论文
根据客户的需要,将论文发表在指定类别的期刊,只收50%定金,确定发表通过后再付余款。加入会员
申请成为本站会员,可以享受经理回访等更17项优惠服务,更可以固定你喜欢的写作老师。
一、双向度师伦建设及其内涵
师伦是师生伦理的简称,是以师生关系为核心确立起来的伦理规范和,是师生关系的伦理范式,要求师生安伦尽份,行为得宜。师伦并非源自某种不可动摇的神圣根源,而是基于师生的教学行为特点,随着社会历史背景的改变而变化的。师生伦理是师生道德的行为训练场,在师生伦理场域中师生共同过一种伦理生活,以伦理行践履道德知,道德的抽象普遍性获得个体性的普遍存在。师伦建设强调实践、行动,身教胜于言教。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道德实践比道德灌输更加重要。所以说的德治之外还需增加一个伦治,使师伦建设从师德建设中挺拔出来。事实上师生关系不仅是一种道德关系,更重要和更多的是一种伦理关系。师生伦理是一种双向度的伦理要求,包含师―生和生―师两种伦理向度,师―生伦理向度的内涵是师爱生,生―师伦理向度的内涵是生尊师。
(一)师―生伦理向度:师爱荀子对教师道德品质提出了两点明确要求:第一,“耆艾而信,可以为师”。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威信,也即德高望重是为师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第二,“以善先人者谓之教”。教师首先要具备“善”的品质,然后才可以教育他人,对于教师提出善的要求,而教师的善首先是对学生的善,这种善就是指师爱,就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关爱。师爱不同于父母子女之爱和男女情爱,父母子女之爱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男女之爱建立在生理基础之上;而师生之爱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三者有明确界定,不能替代或混淆,否则就会出现乱伦的现象。譬如有的老师恨铁不成钢体罚学生,带着父母对孩子的伦理情怀实施教学行为,结果将自己置于违法境地而不知,受到处理甚至还感到委屈,这些老师行为动机可能是善的,但却混淆了师生的爱和父母子女之爱的不同。另外还有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不伦之恋,则属于男女之爱和师生之爱的混淆,是师生之爱对于男女情爱的僭越。这三种不同性质的爱是有明确界限的,混淆彼此极易造成师生关系的失序或乱伦。这里还有另一层意思需要解析,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究竟如何分配的问题,是采取孔子的“爱有差等”的“仁爱”好呢?还是墨子的“爱无差”的“兼爱”好呢?根据墨子的“爱无差”原理,要求教师一视同仁的平等的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这种师爱的处理方式固然博大高尚,但现实中由于人的天性好恶而难以做到。孔子的“爱有差等”原理允许教师对于不同学生喜爱程度有所区别,这符合天性易于做到,在现实中教师遇到英才总会喜爱有加,但“爱有差等”如果处理不好容易滑向两级分化,容易造成教师偏爱优秀学生而歧视落后学生的弊端。由于“兼爱”和“仁爱”各有其合理性和弊端,笔者综合“仁爱”和“兼爱”,认为还是以“协爱”为佳,“协爱”即协调之爱,协调就是配合得好的意思,“协爱”是在“兼爱”理想目标和要求指导下的“仁爱”,是爱的一种合理分配,在保证每个学生得到教师基本爱的基础上,适当允许教师根据个人天性有所侧重,保留“仁爱”和“兼爱”的合理性的一面,协调不合理一面,在“仁爱”和“兼爱”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达到“协爱”的中庸的至高境界。
(二)生―师伦理向度:生尊生尊即学生尊重教师,属于生―师向度的伦理规定。我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古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故尊称家庭教师为“西席”和“西宾”。西方也有对于教师尊重的要求,如柏拉图提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柏拉图对教师的这种爱就是尊重,但他将这种尊重区分为对教师的人格尊重与真理尊重,这种区分具有合理性,有利于学术创新和科技发展。西方国家师生伦理都以尊重真理为教学的最高伦理要求,学生对教师的人格尊重降为其次,这与中国传统明显不同。中国传统师生伦理观念对于教师的人格尊重与学术尊重缺乏区分,笼统一致,认为尊重教师理所应当包括尊重教师的学术观点,“吾爱吾师,即吾爱真理”,违背教师的学术就是对教师的人格的不尊重,这种传统观念带来学术思想的保守性和不利于学术创新的弊端。如今这种情况依然大量存在,学术创新需要包容精神,所以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师生共同改变传统观念,区分对于教师的人格尊重和真理尊重,伪尊和盲从都不利于创新。古代中国有单向度强调生尊师伦理向度的传统,而对于师爱生伦理向度考虑不足,造成师道尊严过强的现象,学生完全处于依附地位,教师至上,书本至上,为教师之命是从,这是造成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和近代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当代中国师德建设则矫枉过正,单向度过分强调师爱生伦理要求,对于生尊师又考虑不足,甚至较早一段时期还将教师称为“臭老九”,造成教师长期处于和社会地位尊重度很低下的状态,难以吸引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任教,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威望和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以上两者各走极端,缺乏统一,这也是当前师生伦理失序、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三)以师爱为逻辑起点建构师爱生尊的师生双向度伦理统一体师爱生尊是师生关系秩序的伦理区分规定,还要通过使情感和仪式相互应合的礼节或礼数来约束师生以能够恰当立身行事。譬如,作为教师“礼”的规定:关心学生生活,记住学生的名字、熟悉学生的性格、家庭情况及特长等,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则能够因材施教;作为学生的“礼”的要求:见面打招呼、上课下课的起立致意及公交车让座等,学生的情通过“礼”得到充分的表现,行为因为有礼而恰当得宜。正如《诗经》上说:“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不是孤立不相关的,要辩证来对待。这种关系是有一个逻辑起点的,这个起点是以师爱在先的。为什么不是生尊在先呢?为什么不能颠倒呢?这种逻辑关系基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不对等决定的。教师在学术上天然处于较高地位而学生处于较低地位。首先要求教师爱学生,学生得到教师的爱然后回报以对教师的尊重,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又可以得到更多的教师的爱的回报,如此这般良性循环构成和谐的师生伦理生活。这里有一个逻辑推理,就是假如某个教师不爱学生,那么学生也是可以不回报以尊重的。但如果首先要求学生对教师尊重,以此为预设起点,然后教师再回报以爱,那么教师会认为对那些对自己不尊重的或调皮不听话的学生的不爱就是合理的,从而造成对落后学生的歧视就是合理的了。在这个意义上说,缺少生尊的学生的存在在伦理是允许的,而缺少师爱的教师的存在在伦理是不被允许的,师爱和生尊的伦理要求是不对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地位较高决定了要求教师首先爱学生,即师―生伦理向度作为逻辑起点是合理的。以师爱为逻辑起点建构师爱生尊的师生双向度伦理统一体,要求我们要在师爱和生尊两个方面同时建设,强调师爱的同时加强生尊建设,将师爱生和生尊师两个向度有机结合、良性互动,要求师生共同过这样一种伦理生活,通过“礼”实践“伦”,实现“生活即教育”。正如孔子弟子子贡谈实践仁德的方法所说的:“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师生共同在师爱生尊的师生伦理场域中得以教养,实现情、理、法的统一。那么经济条件下师生伦理建构的可能路径是什么呢?
二、师伦建设的可能路径
师生伦理体系的建设,要和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体现时代精神并把握时代所面临的重大教育伦理矛盾。当前,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基本问题,是思考和确立教育伦理体系的重要社会背景。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进行师生伦理体系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特点,努力探讨师生伦理体系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问题。“教育伦理体系建设既不能简单迎合、也不能简单排斥市场经济的要求,而应认真研究并主动适应它。”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师生伦理建构需要在扬弃中国传统教育伦理和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专业教师伦理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师生伦理。
(一)传承和挖掘中国传统师生伦理的优秀资源
1.孔子“当仁不让于师”的师生平等的伦理思想孔子师生平等的言行在《论语》中并不少见,主要体现为师生平等和孔子对所有学生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他与学生在一起讨论问题,从不因自己是老师、年龄大,就压制学生的。相反,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颜回的言听计从还提出批评,认为对自己没有帮助。所以弟子敢于向他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反对意见。譬如刚直的子路对孔子面见南子提出严厉批评,还曾经讥讽孔子过于迂阔,孔子并不因此而厌恶子路。弟子漆雕开未听孔子之言出仕,孔子不但不批评,反而高兴。这都反映了孔门平等的师生关系。另外孔子对学生也一视同仁,不亲亲疏疏。他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出身、不同年龄的学生,都按“有教无类”的原则,不歧视、不偏爱,同样要求和对待,就是自己的儿子孔鲤也不例外。弟子陈亢怀疑孔子对孔鲤有偏私,对儿子教授的比弟子多,经调查没有,于是喜悦地说:“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孔子本主张“亲亲以仁民”,对孔鲤应与他人不同,但在师生关系上,他没有这样做,他把学生与儿子同样看待,是十分可贵的。荀子强调学生绝对遵从教师,主张“师云亦云,则是知若师也。”他说:“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把教师作为礼义的化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师是一切的准则,学生不遵从教师就是离师叛道,不遵照教师的规定去做而自行其是就会干出一些悖乱狂妄之事。荀子强调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尊严,完全把学生置于从属地位,这是战国后期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思想在师生关系中的反映。他把封建社会所要求的尊君卑民和绝对服从精神贯注到师生关系中去了,从而抛弃了孔子“当仁不让于师”的平等的积极思想,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是应当摈弃的。
2.师爱生尊的伦理思想在中国历代教育家中,孔子堪称热爱学生的典范。他不仅在品德、学业上关心学生进步,对弟子子路、子贡、宰我等都曾有严厉的督促批评,而且在生活上对他们关怀备至。原宪家贫,孔子就给予物质生活上的照顾,使他能致力于学习;学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并多次向他人袒露惋惜之情。关爱学生,无私无隐,体现了大教育家的崇高情怀,是孔子伟大人格的表征之一。孔子对学生的无私关爱,也赢得了学生发自内心的敬爱和尊重。诚如孟子所言:“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当鲁国大夫叔孙武叔故意诽谤孔子时,子贡说:“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竭力维护老师的声望。孔子死后,弟子们如丧考妣,以丧父之礼待之,服丧三年,子贡守庐却达六年之久。这种服丧本属封建礼制,并不足取,但它反映了孔门师生间真挚的情谊。
3.教学相长的辩证伦理思想教学相长既是著名的教学原则,又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师生教与学的基本关系。教师既教且学,学生既学,又反过来促进教。形成教师、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辩证关系。孔子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是深刻的。他已注意到师生之间的相互切磋琢磨、相互启发以增长知识的关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孔子对学生启发诱导的一面;“起予者商也”,则是学生对孔子启发的一面。这里包含了师生间相互学习的因素。《学记》明确提出了“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反映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促进、互相学习的辩证关系。这种学习不限于专业知识,也包括道德修养,师生相互启发促进的传统师生伦理思想对重建适合市场经济的当代师伦有着重要作用。
20世纪70至80年代,韩国、日本、新加坡、台湾地区亚洲“四小龙”经济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儒家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结合。新加坡前教育部长吴庆瑞认为:“东亚“四小龙”经济成功的共同点是:都同样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接受了儒家伦理价值观的熏陶,从而培养了一批具有儒家良好行为准则的人。”这也充分说明儒家伦理与现代工业文明相结合、重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师生伦理是合理的、必要的和可能的,我们理应深入挖掘传统师生伦理的优秀资源,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致力于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市场经济起源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推动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巨大发展,也催生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现今中国也将建立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改革的目标,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建构当代师伦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尤其当今市场经济最发达国家的美国,其教师专业伦理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和参考。
1.师尊生高于师爱生的师生平等伦理思想美国的教师专业伦理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承诺,不仅在这个方面作了大篇幅的内容阐述,并且把它以单独模块的方式加以列出。在其具体内容中则充分体现了教师应如何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的具体要求,特别强调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对学生的尊重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关心与爱护,这真正体现了美国在师生关系中的民主、平等的理念,这与孔子“当仁不让于师”的师生平等伦理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当代中国师生伦理强调教师关爱学生第一位,尊重学生位居其次,关爱大于或者代替尊重,这种师生伦理机制最大的弊端是容易造成学生的独立人格得不到足够尊重,甚至出现较多的歧视体罚学生的现象,也不利于学生摆脱对于教师的依附性地位。师生人格的相互尊重是合理的,理应成为今天师伦建设的必然要求。
2.有保证的教师专业伦理“美国的教师专业伦理相对来说比较完善,既有系统、完整的规范内容,又有较强的制度保障。”譬如在美国教师伦理中,还把教师应避免借职权之便谋取私利列入其中,这对于反对“教师腐败”具有一定的意义。并且,美国为其教师专业伦理的实施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障。如《教育专业伦理规范》的“序言”部分指出:“教育工作者都愿意遵守这一最高伦理标准”;全美教育协会及其分会详定:对于违反守则任一条款的惩处为开除会籍,而这项由国家教育协会及其分会所指定的条款应于任何形式下强制执行。美国教师联盟则在“教师对团体的承诺”部分中明确指出:“教师若违反伦理信条会感到沮丧,并要求对老师的指控都应以书面呈现给执行委员会评鉴。”这就为教师专业伦理的实施提供了比较严格的制度保障,确保教师专业的“底线伦理”得到遵守。建构有制度保证的教师专业伦理对于我国师伦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美国教师伦理具有清晰的结构层次、可操作性强具体来说,美国的教师专业伦理的制定具有清晰的结构层次,不仅有一定的理想激励性,而且有较强的操作性,在总的原则上,能够从保障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又注重全面协调教育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人伦关系。如在师生关系上,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在专业方面,又体现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强调对专业的真诚与热爱,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实践方面较强的操作性是指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制定是以法律为准绳的,结合教师行业特点运用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来调节教师工作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的准则,而且在具体内容上偏重教师的外显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细化、分化的特点,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提出相应的伦理准则,并且在语言表述上多采用限制性语言,清晰、明确、具体,因而,美国的教师专业伦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我国由于尊师重道的传统,对教师职业和教师形象有过分崇高的倾向,这成为我国制定教师道德规范的主要依据,缺乏坚定的法律基础和社会现实生活基础。如我国于1997年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内容包括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八个方面,内容过于笼统、抽象,将教师的道德规范与非道德规范、教师行业的道德规范与一般的公德规范、教育伦理规范与其它伦理规范等混为一谈,缺乏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独特体现。更重要的是由于缺少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惩戒措施,很容易使我国的教师道德规范成为一纸空文,在实践中丧失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传承传统教育伦理的优秀资源、借鉴美国专业教师伦理的合理内核是重建适合市场经济条件的当代中国师伦的可能路径,我们对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制定的经验的借鉴也需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盲目推崇与照搬。师伦的重建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其理念的转变、制定过程的规范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然而从师德建设向师伦建设转向又是极为现实迫切的,建构以师爱生尊为核心原理的双向度师生伦理是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健全的某种回应。
作者:王发友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单位:市场经济下师德伦理转变探微责任编辑:陈老师&&&&阅读:人次
本文永久链接: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按栏目筛选
市场经济论文热门范文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市场经济论文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身教胜于言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