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菲石油 招聘的事件始末对海洋的影响

海洋局:康菲石油对渤海漏油事件负全责(组图)
7月5日,记者在拍摄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溢油事故视频资料。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中国近海油气田分布 图片来源:中石油网站 (明镜/制图)  新华网北京7月5日电&  位于渤海的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美国康菲石油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6月初发生溢油事故,事故经媒体披露后引起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对此,国家海洋局7月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就事故原因、处置情况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通报。  2处平台溢油,康菲公司将负全责  国家海洋局通报说,6月4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接到康菲石油公司报告,在蓬莱19-3油田B平台东北方向海面发现不明来源的少量油膜。6月8日,康菲公司再次报告,在B平台东北方向附近海底发现溢油点。北海分局此后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认为根据6月11日卫星遥感结果、油指纹鉴定以及专家会商结果,确认溢油来自蓬莱19-3油田。  6月17日,北海分局又接到在油田附近巡视的中国海监船报告,发现C平台及附近海域大量溢油。随后康菲公司报告,蓬莱19-3油田C平台C20井在钻井作业中发生小型井涌事故。  “接报后,国家海洋局立即要求康菲公司快速处置,停止蓬莱19-3油田所有平台的钻井作业,以防止新的溢油风险,并对油田进行自查。同时约谈康菲公司以及中海油领导,了解事故原因和处置进展。”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司长李晓明说,“北海分局已就排查溢油点、切断溢油源、围控处置溢油等多方面工作多次向康菲公司下发通知,提出要求。”  李晓明介绍说,B平台的溢油已于6月19日得到基本控制,C平台采取水泥封井措施后,溢油已于6月21日得到基本控制。在国家海洋局的监督督促下,康菲公司先后布设围油栏3000米,使用吸油拖缆约4000米、吸油毡2800公斤。截至7月4日,已回收油水混合物近70立方米,除B、C平台附近偶有少量油膜出现以外,海面已无明显漂油。  “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在石油开采生产作业中,溢油事故的责任由作业者来承担。”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副司长王斌说,“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独立实体,也是发生此次溢油事故的蓬莱19-3油田的作业者,应该承担溢油事故的法律责任。”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进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处以3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管理部门还将代表国家对责任方提出生态索赔的要求,这个数额我相信会远远多于20万元。”王斌说。  一个月的信息“真空”从何而来?  从事故初始的6月4日到发布事故通报的7月5日,长达一个月之久的信息“真空”让公众颇有疑惑。对此,李晓明说:“事故发生后,海洋管理部门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一时间将监测结果通报了国家应急管理机构、国务院有关管理部门,环渤海的山东、河北、天津、辽宁三省一市人民政府。支持这些部门组织开展相应的应急部署工作。”  王斌则表示,溢油事故的监测、监视,乃至形成结论,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动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获得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海洋管理部门还遇到了各种因素的制约,例如天气因素对监测飞机、船舶的影响,以及我国技术水平的制约。  王斌解释说,根据海洋管理部门工作的安排和部署,报告溢油事故的一般原则,是在事故发生后一个月左右时间提出一个初步的报告。在这次事件中,海洋管理部门根据事故处理的实际情况,实际上在发布情况通报的一周之前就已经向社会公众发出预告,将在7月5日公布一些初步的调查结论。  “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就在现在,我们还有监测人员在海上采集样本,进行分析评价。我们将要对这次事件进行一个长期持续的评估,今天只是一个初步结论,等我们获取更进一步全面的结论,或者有新的结果,我们还会向社会及时公布,请大家放心。”王斌说。  对海洋环境影响难以准确预测  根据国家海洋局通报的情况,本次溢油污染主要集中在蓬莱19-3油田周边和西北部海域,造成劣四类海水面积840平方公里,对油田以及周边海域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损害。  李晓明说,国家海洋局已基本完成了溢油影响范围、溢油对海水水质、沉积物影响评价工作。本次溢油单日最大分布面积达到158平方公里,蓬莱19-3油田附近海域海水石油类平均浓度超过历史背景值40.5倍,最高浓度达到历史背景值的86.4倍。溢油点附近海洋沉积物样品有油污附着,个别站点石油类含量是历史背景值的37.6倍。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郭明克表示,渤海是一个半封闭性的海域,发生在这里的环境污染事件,由于海水交换程度较低的缘故,程度会比开放性海域要严重。  “虽然已经监测到的劣四类海水海域面积为840平方公里,但这并不代表着这次溢油事故的影响范围就是这么大。”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崔文林说,“在事故的处理过程中,只有一部分溢油能够被回收,还有相当一部分会与海水融合或沉到海底。渤海本身特点带来的环境脆弱性,使得这次事故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复杂化,需要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密切监测。”  崔文林同时表示,溢油发生的区域属于油气田开发海洋功能区,事故发生时该海域没有渔民进行渔业捕捞。此外,事故对该海域的交通、船舶运输没有造成太大影响。  事故原因仍需深入分析研究  国家海洋局表示,通过组织专家对此次溢油事故的分析,认为蓬莱19-3油田通过注水和岩屑回注,可能增加了平台附近的地层压力,为流体连通地层提供了能量,导致B平台海底溢油。而C平台在钻井过程中发生井涌、侧漏,从而导致了溢油发生。  “B平台这种海底溢油类型,在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中还是第一次遇到,我们的应对经验不足。”郭明克坦言,“不论是陆地油田还是海上油田,向油田注水和进行岩屑回注都是很平常的做法。这次究竟为什么会造成溢油事故,具体的原因仍需要深入的分析研究。”  据介绍,把水注入油层以补充和保持油层压力的措施称为注水。为了弥补原油采出后所造成的地下亏空,保持或提高油层压力,实现油田高产稳产,并获得较高的采收率,世界各国的油田普遍采取了这种注水的方式。此外,在油田钻井过程中会产生废弃的油基泥浆和含油的岩屑,为避免环境污染,将这些有害废物注入到符合条件的地层中去的钻井废物处理方法,称为岩屑回注。  “注水和岩屑回注,通常来说是被认为是有利于海洋环境的采油措施。”王斌说,“但这一次,注水和岩屑回注作业导致了地层压力变化,这确实是对我们新的挑战。”  郭明克表示,国家海洋局已责成康菲公司迅速查清溢油点,找准溢油来源,把窟窿堵死。“现在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溢油源找出来,把最终的原因找出来,采取切实的封堵,把油给堵住。”他说。来源新华网)(责任编辑:Newshoo)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高清影视剧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
数字之道:
搜狐论座:
慢画慢活:
搜狐侃事:
这样逛街图什么呢……
近期热点关注持续关注渤海溢油事故发展始末
已有 1709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中国海监 电视剧 康菲石油 康菲公司 海洋局
&&&&渤海溢油事故发生已一月有余,事故暴露在公众视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已近一周时间,其间溢油事故从开始语焉不详的“三不知”(不知何时发生,不知何原因发生,不知溢油量多少)到溢油量和污染范围的一再扩大,剧情之迭荡起伏、急转直下堪比美国商业大片。关注这一事件的进展绝对比追看泡沫剧来得过瘾,如今新闻绝对比电视剧来得精彩得多。不妨来回顾一下这一溢油事件到目前为止的发展始末。
6月4日:蓬莱19-3油田B平台东北方向海面发现不明来源的少量油膜,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接到康菲石油公司报告。
6月8日:康菲公司再次报告,在B平台东北方向附近海底发现溢油点。
6月11日:北海分局此后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认为根据卫星遥感结果、油指纹鉴定以及专家会商结果,确认溢油来自蓬莱19-3油田。
6月17日:北海分局又接到在油田附近巡视的中国海监船报告,发现C平台及附近海域大量溢油。随后康菲公司报告,蓬莱19-3油田C平台C20井在钻井作业中发生小型井涌事故。国家海洋局立即要求康菲公司快速处置,停止蓬莱19-3油田所有平台的钻井作业,以防止新的溢油风险,并对油田进行自查。同时约谈康菲公司以及中海油领导,了解事故原因和处置进展。
6月19日: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称B平台的溢油已于6月19日得到基本控制,C平台采取水泥封井措施后,溢油已于6月21日得到基本控制。
6月21日:一条标题为“中海油钻井平台发生重大泄漏原油事故。”而语焉不详的爆料帖出现在一家股票社区网站上,称“现在油污都漂到BZ25-1了。”BZ25-1即渤中25-1油田,属于中海油渤海公司,包括两个油区,距天津塘沽东南150公里。”点击率不超过四千、回复不足二十条的网帖中,质疑者称发帖者“妖言惑众”。
-------------------------------------------------------------------------------------------------此处有一重要事件分界线,上述情况和应对行为都是在公众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缺乏任何监督机制的制约。
6月27日:南方周末记者经多方了解,证实位于渤海湾中部的蓬莱19-3海上油气田,在距山东龙口海岸约38海里处,发生溢油事故。但溢油事故的准确时间、事故原因、溢油规模、分布面积和影响范围仍语焉有不详。
6月28日:国家海洋局表示将于7月初举行媒体会,发布事故调查结果。此前,国家海洋局已结束现场调查,返回北京。
6月30日:《南方周末》刊发渤海溢油事件。
7月1日:渤海中海油石油钻井平台溢油事件被国内主流媒体、网站报导,但报导内容基本与《南方周末》所刊一致,无论是中海油还是国家海洋局均未对这一溢油事件进行回应或是证实。
7月2日:中海油和康菲中国有限公司的官方确认溢油事件,并称溢油发生后,康菲中国启动了应急程序,并紧急部署专业设施和人员进行油膜回收及清理工作。原油渗漏点早已得到有效控制,油膜回收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并声明表示,目前没有人员受伤,没有任何关于野生生物、渔业或航运不利影响的报告。
7月4日:中国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对中国媒体称:“针对此次事故为三级(溢油量小于10吨、溢油面积低于100平方公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通过非正式媒体评论称“溢油面积为油田周边200平方米海域”。
多家环保组织发出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美国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的公开信,要求两家公司尽快向公众公布事故详情以及油污清理情况,并就环境污染和瞒报事故的行为向公众道歉。不过,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官方网站尚未对环保组织的公开信做出回应
--------------------------------------------------------------------------------------------
此处又一重要事件分界线,有关机构对事故原因、溢油量、影响范围、责任方、应急处置效果、赔偿等关键问题从模糊不清、遮遮掩掩到纸包不住火终于对外公布。
7月5日: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就事故原因、处置情况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通报。
1)称本次溢油污染主要集中在蓬莱19-3油田周边海域和西北部海域,单日溢油最大分布面积158平方公里,已对该油田及其周边海域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损害。目前溢油得到基本控制。
2)受溢油事件影响,渤海湾蓬莱840平方公里海域原本一类的海水,一夜之间变为劣四类海水。
3)康菲公司单日现场海上溢油处置船最多为33艘;海上先后布设围油栏约3000米,使用吸油拖缆约4000米、吸油毡2800公斤。截至7月4日,已回收油水混合物近70立方米,除B、C平台附近偶有少量油膜出现以外,海面已无明显漂油。
4)康菲公司是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的第一责任者。关于中海油在此次漏油事故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要具体看中海油与康菲公司之间的合同要求来认定。
5)经过调查取证,目前该事故已经立案。根据现行有关海洋环境保护法律规定,对康菲公司的索赔金额最高为20万元人民币。
6)蓬莱19-3油田B平台溢油原因为注水和岩屑回注作业增加了地层压力,C平台溢油原因为井涌、侧漏事故。中海油渤海油田原油泄漏属于海底溢油事故,在我国尚属首次;该事故由多种因素造成,目前还无法得出最终结论。
7月6日:公众质疑中海油和海洋局等有关机构对溢油事故存在瞒报信息、延迟公布信息的情况。
对此中海油的态度是:在蓬莱19-3油田泄漏被媒体报道后,中海油和康菲石油举行发布会,中海油副总裁陈壁表示,中海油从没有隐瞒过重大溢油事件,并有中海油人士发布微博指称,媒体报道存在哗众取宠之嫌,在漏油事件后,不去找康菲石油反而指责中海油。
国家海洋局的态度是:对于此次渤海漏油事故为何在事发1个月后才进行公布,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司长李晓明说,由于这是国内第一次出现海底漏油事故,由于技术局限性等相关问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出结论。李晓明表示,海洋局已经及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通报,包括国家应急管理机构、国务院有关管理部门和环渤海三省一市(指山东省、河北省、辽宁省、天津市)的人民政府都在第一时间获得了相关信息。李晓明昨日还表示,根据海洋部门与有关部门在环渤海地区建立的海上溢油信息沟通机制,国家海洋局还将相关信息通报了环渤海地方的环保、渔业、海事部门,根据了解,由于溢油海域属于海上石油开采区,且属于禁渔期,因此“没有捕鱼等海上作业活动”。
7月7日:中海油执行副总裁陈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事故的经济责任将由中海油与康菲中国依照双方合同进行分担,但是,他没有透露双方具体承担经济赔偿的比例。对于中海油是否存在隐瞒漏油问题,中海油投资者关系部总经理蒋永智称,中海油从来没有对外隐瞒过重大溢油事故。康菲石油中国总裁司徒瑞(Georg Storaker)表示,康菲承诺对每一位员工和相关人员的健康负责,并对此事带来的一切影响致以深深的歉意。中海油执行副总裁陈壁也在会上就此事对公众带来的影响道歉。
7月8日:国家海洋局向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10多家在我国海域内开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生产作业者发出通知,要求这些企业吸取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教训,全面开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风险排查与整改。负责溢油事故水样、生物和沉积物取样与监测的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研究员崔文林8日对记者表示,渤海海域水质较沉积物而言应能得到较快恢复,但此次溢油事故对渤海海域生态系统将产生长期影响。
7月9日:距离蓬莱19-3海上钻井平台约40海里的长岛县,沿海水域及海滩发现多处原油漂浮点。据当地渔民称,近日在长岛已出现贝类非正常死亡及有人钓出沾有原油的野生鱼等事件。目前,长岛县海洋局已对海滩遗留原油取样分析。当地官员说,长岛受原油泄漏污染已多年。
7月10日: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国家海洋局等有关部门继续加强渤海溢油监测检测工作。7月9日,经北海监测中心分析鉴定,采自长岛九丈崖、大钦岛西海岸的两个样品为燃料油,与蓬莱19-3油田溢油无关,鱼类死亡原因不明。
海湾蓬莱19-3平台溢油事件已被曝出半个多月。7月6日,康菲石油中国公司总裁在该公司与中海油共同举行的发布会上称,清污工作已近尾声。7月10日,记者在溢油海域现场看到,十余条大型作业船仍在进行围油作业。现场工人称,油面清理工作仍在进行。而事发地周边的山东长岛渔民,已开始抱怨媒体对此事的关注,担心“到时候补偿拿不到,海货又卖不出去”。
以上是渤海溢油事故到目前为止的发展始末,未来仍应持续关注该溢油事件的进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欣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3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专家云集青岛会审康菲石油 漏油事件细节浮现
  相比半个月前的沉默,溢油事故责任方美国康菲石油公司、海上溢油管理部门国家海洋局,均开始“主动出击”。然而事故原因依旧疑窦丛生,在各方博弈之下,渤海溢油事故正越发严重。
  事情正在起变化。
  日,本周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对外披露,辽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宁绥中东戴河浴场沿岸和河北京唐港浅水湾浴场发现少量油污颗粒,经鉴定均来自蓬莱19-3油田。
  也就是这天一大早,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康菲中国”)邀请近十家媒体,乘坐其租用的东方通用航空公司S-92直升机,由蓬莱机场飞抵发生溢油事故的19-3C平台,现场查看海底油污清理作业。
  7月13日,国家海洋局表示,蓬莱19-3油田B、C平台附近再次出现溢油带,且经进一步海底探测发现,B平台附近海域仍有溢油的迹象。国家海洋局责令康菲“迅速查找漏油点,彻底封堵溢油源”。
  渤海溢油事故正在升级。
  与此前沉默不同,溢油事故责任方美国康菲石油公司、海上溢油管理部门国家海洋局开始主动出击。自7月5日向社会公布溢油事故基本情况后,国家海洋局于7月15日邀请南方周末在内的国内相关媒体,登上“中国海监15船”前往事发海域。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就在“海监15船”巡查海上时,国内大批石油、环保专家奔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所在地山东青岛,评审事故调查获取的各类证据,为即将开始的行政处罚和环境诉讼做准备。
  中国海监北海总队副总队长林芳忠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按照国家海洋局《蓬莱19-3溢油事故处理方案》,7月底有望拿出C平台溢油初步结论,并提出行政处罚意见。因B平台溢油原因较为复杂,其处理进度会慢于C平台,但将在7月底得出阶段性结论。
  目前,国家海洋局和康菲中国均不愿评价对方举动,此次渤海溢油是否是近年来最严重的海上钻井平台溢油事故,康菲是否会收到一张巨额罚单,还取决于溢油量的确认和事故原因的最终调查结果。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专家正在检测海水水质 (南方周末记者 麦启烜/图)
  争议溢油量
  在国家海洋局步步紧逼,甚至严令B、C平台停产之下,康菲终于“出手”:7月14日康菲主动公布了其溢出的“原油和油基钻井液”约为1500桶、240立方米,打破了数天以来被动回应质疑的局面。
  溢油量不仅事关溢油等级评定,同时又是溢油企业与监管部门争议的焦点,康菲此举是否为即将到来的行政处罚和巨额生态索赔做准备尚不得而知。
  戏剧性的是,康菲公布的溢油量却出现前后矛盾之处:康菲休斯顿总部14日的英文通告中,溢油量为“1500桶至2000桶”,而这一数字在中文版中则变成了“1500桶”。在媒体的质疑下,英文版删除了2000桶的上限值。
  无心之失,还是另有他故?“休斯顿那边的工作人员犯了个小错误。”康菲石油公司公共关系顾问约翰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说,蓬莱19-3油田B、C两处的溢油总量,与BP墨西哥湾井喷事故完全不具可比性,“2000桶也并不能改变溢油等级”。
  由C平台安全监督员王立勋发放给南方周末记者的康菲《安全手册》中,写明了康菲认可溢油在中国的分级方法:少于10吨(70桶)为等级I,10吨以上、100吨以下(700桶)为等级II,100吨以上(700桶)为等级III。
  溢油1500桶,已是中国现行分级制度下最严重的溢油事故。即便如此,国家海洋局对康菲公布的溢油量数据仍持怀疑态度。
  “按过去的经验,溢油公司往往会少报溢油量。”7月15日,中国海监北海总队副总队长林芳忠在“中国海监15船”上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溢油公司的心理是“能少一点是一点”。
  日,中海油位于渤海天津海域的“南海一号”钻井平台发生原油泄漏。这起溢油事故的关键信息溢油量,至今未见任何披露。林芳忠没有透露“南海一号”的溢油量,但他表示企业上报与主管部门最终认定的数字之间,相差“一半以上”。
  2001年1月,绥中36-1F平台发生溢油事故,当时海洋部门估算的溢油量有一百多吨,而事故企业自报的只有“一个零头”。
  早在康菲发布溢油量之前,一家美国环境监测网站“Skytruth”就依据卫星图像,按314平方公里浮油面积、1微米浮油厚度,预估了31.4万升的溢油量。
  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主任曹从华认为这个数字不足为信。该网站使用的卫星图像来自分辨率为200米、主要收集可见光信息的MODIS卫星。“可见光收集的信息97%是关于云的,只有3%关于海洋。”曹解释说,要结合卫星、飞机、船舶和人工现场调查,并综合事故油井的基础产量等信息,才能反演出相对可靠的溢油量。
  具体到蓬莱19-3的溢油量计算,康菲中国商务副总裁倪明康(Mark A. Nelson)解释,康菲采取了油膜估算和回收物估算两种方法。7月5日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时,曾采用过康菲上报的“70立方米”油水混合物数字。随着事态演化,国家海洋局对康菲的统计数字的疑虑越来越多。
  “1500桶的溢油量是怎么算出来的,有没有依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事故调查组一位核心人士说。据了解,国家海洋局很快会有包括溢油量在内的初步结论出来,而这一关键数字很可能会大于康菲公布的数字。
  面对各方质疑,康菲中国公共关系部门一位人士提及,以国际海上溢油事故来看,240立方米的溢油量算不上非常大的事故,“240立方的溢油量甚至引不起国外媒体的报道兴趣”。
  原因扑朔迷离
  从渤海发现溢油至今,时间已过月余,但溢油的确切原因,控油罩是否奏效以及C平台为何在打水泥塞封井后仍有油花溢出,外界尚不得知。
  7月13日,国家海洋局责令康菲公司立即停止B、C两个钻井平台的油气生产作业活动,直到查清溢油源并切断溢油风险。7月5日,海洋局的要求还仅仅是停止向地层注水加压以及回注钻屑。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一位事故处理核心人士表示,促使海洋局祭出停产“杀手锏”的直接原因,是康菲重视收油却轻视查找溢油原因,导致溢油并未完全控制。
  7月2日,康菲石油在B平台附近650米海底加装的控油罩建造完成并开始收油。奇怪的是,控油罩自建造以来,罩内不曾收到油、罩外却偶尔有油花溢出。B平台经理陆爱民解释说,无油可收在于地层压力已经下降。
  国家海洋局并未接受康菲的解释,开始担心B平台附近出现新的溢油风险。此外,采取了“弃井”方式的C20井,情况也不乐观。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中国海监提取了6月17日前后几天的生产记录,结合现场调查,初步还原了C平台事故发生情景。C20井钻井至海底地层一千多米时,遭遇高压气层,导致钻井不稳定,随后康菲发现有原油和油基泥浆入海。
  事故海域平均水深25米,但钻井深达1500米左右,井涌后48小时内,康菲实施了打水泥塞的方式封堵油井,溢油被控制,但随后仍以每分钟20到30个油花、平均一天一升油的量渗漏。
  7月19日,南方周末记者在C平台上看到,平台脚下有小范围油膜。C平台经理宗文瑞解释说,这些油膜是潜水员清理海底油基泥浆作业带出的。对此,国家海洋局表示疑虑。
  “C平台出现侧涌,可能是井筒中某一段的某一个点发生了渗漏,”林芳忠说,“但有无渗漏点、具体在哪里,康菲始终未能说明”。
  海监方面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康菲始终未就查找新溢油点、排查溢油原因以书面形式报告过。南方周末记者再三询问康菲中国商务副总裁倪明康,倪表示不便对国家海洋局做出评论。
  一周前,康菲已开始用声呐技术扫描整个蓬莱19-3油田,以寻找是否有新的溢油点。此前B平台附近海底的溢油点,就是通过声呐探测确定,并在其上加装了控油设施。
  从康菲手绘的海底控油装置结构图中可以看出,控油罩形似一顶四角帐篷,扣在海底地层隆起的一处鼓包上。在康菲的声呐探测图上,可以看到溢油点位于鼓包中心处。探明了溢油点并加装了控油罩,B平台周边海底却仍然偶有油花冒出,这让B点溢油缘故显得扑朔迷离。
  “我们也很疑惑,溢油点距离平台有距离,那里也没有我们任何的钻井设施。”倪明康说。倪明康强调B溢油点没有管道、井口等钻井设施,并非毫无所指。
  两周前的康菲发布会上,康菲相关负责人曾强调溢油发生于天然断层,一度引发了海洋部门对康菲试图对B点海底溢油脱责的担忧。
  国家海洋局一位内部人士回忆,更早些时候,国家海洋局曾组织几次专家讨论会。在最早的一次会上,康菲方面曾提及,溢油事故发生前,渤海区域曾有过地震。会上专家对此不屑一顾,康菲也不再提起这场未经证实的地震。
  油污扩散,结局未明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预报中心曾在6月4日蓬莱19-3B平台附近海底溢油发生后,模拟了溢油漂浮趋势
  渤海海湾中部东西摆动的流在夏季南向(东南)风的作用下,流向渤海湾西北部。在不采取任何收油措施的情况下,油膜可漂浮至几十公里外的中海油绥中36-1钻井平台附近。
  现实正在证明这种趋势。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监测中心的最新数据表明,B、C平台两处溢油,已造成周边3400平方公里海域水质由一类下降至三类、四类水。7月5日国家海洋局首度披露事故初步调查结果时,曾指明事故周边海域840平方公里海域,其水质由一类下降至劣四类。3400平方公里的三、四类水质,意味着随着海水的稀释和流动,劣四类海水范围缩小(一度在钻井平台周边只有7平方公里的劣四类水质范围),但受污染的海域范围却扩大至4240平方公里。
  在此前国家海洋局公布的初步溢油环境影响结论中,有一组超出历史平均值40到80倍的石油浓度。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主任崔文林解释,原油从海底溢出后,在海面上形成溢油带,在风、海流以及收油船作业的影响下,油带被打散,原油中的轻质成分挥发,部分成分溶解于海水中,重质成分则沉降至海底,“这正是海水类浓度高的原因”。
  7月11日,为撇清溢油事故与长岛县死鱼事件的干系,监测中心特别强调“污染范围外缘线东距长岛38公里,西距京唐港61公里”,这一距离大于12海里(约22公里)的近岸海域范围,而水产养殖大多在近海。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一位内部人士证实,污染外缘东、西边界的确认,也间接划出了受污染海域的面积,已经接近4600平方公里的监测范围。
  7月14日,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司公布的赤潮监测表明,上半年渤海一共发生赤潮3次,与往年比呈稳定趋势。但南方周末记者在“中国海监15船”上看到,距离B平台3海里、C平台2海里处,出现了大面积赤潮带。
  “诱发赤潮的因素很多,很难证实溢油与赤潮的因果关系,”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监测中心主任崔文林说,“但我们的溢油环境评价中,已经包括了对诱发赤潮可能性的部分。”
  目前来看,污染走向还难以评估,对事故作业方的最终索赔也未明了。
  事实上,早在日,康菲石油旗下子公司极地油轮的一艘运油船,就曾将1000加仑原油泄漏在美国普吉特海湾的Dalco Passage。康菲为此向美国环境部门支付了54万美元的罚款。当年的54万美元罚单包括五项处罚内容:疏忽大意、非法向国家的海洋中泄漏原油,清污失败,没能遵守康菲溢油应急计划,没有通知国家核联邦响应部门,对原油入海负有全部责任。
  “每个公司都有义务防止溢油发生,如果溢油还是发生了,每个公司都有义务查明原因、迅速报告并且清理干净油污。”当时负责处理事故的华盛顿环境部门负责人Polly Zelm当年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说。
  7年后,这句话不知是否同样适用于渤海溢油。
(责任编辑:王洪宁)
11-07-15·
11-07-15·
11-07-15·
11-07-14·
11-07-13·
11-07-13·
11-07-11·
11-07-07·
11-07-02·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
网友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排行
财经媒体封面
财经·大视野
高清影视剧
关注一件事并尽力做好,这种心态是种创业心态
近期热点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菲石油 招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