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和科学未来的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势

我国宗教学研究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吴云贵先生--《中国宗教》2001年04期
我国宗教学研究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吴云贵先生
【摘要】:宗教研究在我国古已有之,未曾中断。但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宗教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宗教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更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才逐渐形成的。对于我国的宗教学研究这个领域,许多人并不了解。为此,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吴云贵先生。
【关键词】:
【分类号】:B928【正文快照】: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宗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具体在哪些方面? 吴云贵(以下简称吴):目前我国宗教学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可以说成果显著,特征明显: 一、科研机构不断增加,科研队伍不断扩大。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现已形成分属于四个系统的宗教研究机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松兰;[D];延边大学;2003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建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徐志啸;[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铁军,周洁,江新兴;[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王贵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01期
李少兵;[J];史学月刊;2002年11期
段琦;[J];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01期
王维坤;[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杨周相;[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杨华明;[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J];编辑之友;1984年03期
卿希泰;[J];宗教学研究;1985年00期
建言;[J];历史档案;1985年03期
沫兰;[J];东岳论丛;1985年05期
丁宝兰;[J];现代哲学;1986年02期
杨光文;[J];宗教学研究;1987年00期
;[J];宗教学研究;1988年04期
卓新平;[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年04期
;[J];读书;198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肇华;;[A];民族学研究第九辑[C];1990年
小南一郎;朱丹阳;尹成奎;;[A];葫芦与象征——中国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王路平;;[A];尊重宗教信仰自由 打击和防范邪教——中国反邪教协会第五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A];宗教与民族(第壹辑)[C];2002年
吕大吉;;[A];宗教与民族(第壹辑)[C];2002年
牟钟鉴;金宜久;赵士林;游斌;;[A];宗教与民族(第壹辑)[C];2002年
;[A];宗教与民族(第壹辑)[C];2002年
;[A];宗教与民族(第壹辑)[C];2002年
;[A];宗教与民族(第壹辑)[C];2002年
习五一;;[A];关爱生命,远离邪教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晨;[N];国际金融报;2000年
朱越利;[N];光明日报;2000年
邓晓芒;[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陈洁;[N];中华读书报;2000年
夏斐;[N];光明日报;2001年
陈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常宝兰;[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中央民族大学99级硕士研究生;[N];中国民族报;2002年
汤一介;[N];光明日报;2002年
;[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宗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叶枫宇;[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吴成;[D];西北大学;2004年
马忠庚;[D];山东大学;2005年
曹兴;[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吴建华;[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金发;[D];河南大学;2001年
苏擘;[D];河北大学;2001年
李海波;[D];西北大学;2002年
刘鹏飞;[D];苏州大学;2002年
郑振清;[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张寿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张媚;[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李志鸿;[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雷阿勇;[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程利英;[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通灵佛教网&||||||
--(337)[] newscj
我国宗教学研究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吴云贵先生
我国研究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访中国科学院世界研究所吴云贵先生张秀秀编者按:& 研定在我国古巴有之,未曾中断。但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宗教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更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才逐渐形成的。对于我国的宗教学研究这个领域,许多人并不了解。为此,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完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吴云贵先生。记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宗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具体在哪些方面?吴云贵(以下简称吴):目前我国宗教学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可以说成果显着,特征明显:一、科研机构不断增加,科研队伍不断扩大。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现已形成分属于四个的宗教研究机构:& 社会科学院研究机构;& 高校系统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机构;党政宗教事务主管部门的研究机构;& 宗教团体系统的研究机构及宗教院校。此外,中国五大宗教内部都有一些具有某种专门宗教知识和研究能力的非专业研究人员。以上四个系统及全国各地从事宗教研究的其他人员约有500人左右。从研究规模、人员素质、成果水平看,以社会科学院系统的研究力量更强些,实为我国宗教研究的骨干力量。不同系统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在经费来源、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成果形式、成果流通渠道上互有差异,各具优势,在研究中取长补短、互相协作,有利于总体水平的提高和综合优势的发挥。二、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研究成果不断推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成果不断推出已成为我国宗教学的显着趋势之一。20年多来,宗教研究在三个方面的理论建树尤为突出:一是在肯定宗教有消极作用的同时,强调“趋利避害”,尽可能地发挥宗教教义中的积极因素,提出和论证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命题,为规范宗教活动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提供了理论根据;二是过去只注重仅从意识形态角度认识宗教,如今已转为从宗教意识形态、宗教历史文化传统和宗教社会群体三个层面全面地认识人类宗教现象,使认识更符合实际;三是把宗教的理论、历史,现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中国宗教与世界宗教研究联系在一起,较好地解决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如今,不论是研究宗教的理沦、历史还是现状,都必须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其研究成果都应当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团结和现代化建设。三,基础研究有所加强,应用研究已引起重视。过去的20余年间,我国宗教学领域出版了数量相当可观、种类繁多的着作。这些成果适时地满足了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展现出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除散见于报刊杂志的文章和内部调研报告外,我国宗教学领域的出版物大致可分为1、宗教史学着作;2,宗教哲学着作;3、宗教学基础理论着作;4、各类主题的学术专着;5、宗教知识普及读物;6、宗教典籍与注释性着作;7、整理出版的宗教古籍、前人着作和研究资料;8,整理出版的宗教出土文物文献;9、宗教辞书、工具书;10、各类主题的译着等。同过去相比,从出版物看,我国宗教学的一些主要分支学科大部有了一批基础着作,与此同时,纯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对策性研究则因难度较大、不易公开出版等因素,显得比较薄弱,相关着作较少。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已开始重视对宗教现状、应用理论的研究,围绕着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相适应这一中心课题,展开比较广泛的讨沦,发表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文章和少量专着,形成一个小气候。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宗教学基础研究强、应用研究弱的现象在世界各国皆有普遍性。这主要因为宗教学本质上属于人文基础科学,研究者更多地还是把宗教作为社会历史现象来加以研究,加之研究人员大多是以人文科学为背景知识,短时间难以改变和优化知识结构。另一原因则同义化市场有关,理论着作、以现实为题材的着作市场销路狭小,难以面世。记者:从宗教学的分支学科来看,中国五大宗教的研究成果是否齐头并进?吴:& 以往我国学者研究较多的两个领域是佛教和。改革开放的20年余间,宗教学的研究范围已扩及基督教、伊斯兰教、民间宗教、原始宗教、少数民族宗教、当代中国宗教、宗教学原理等领域。过去缺乏研究的一些宗教或教派,如萨满教、犹太教、印度教、东正教、神、锡克教、摩门教、袄教、摩尼教、巴哈信仰以及各种新兴宗教等,现在也开始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各分支学科中,尤以佛教研究基础更为坚实且成果丰硕。佛教四个方面中,汉传佛教研究最为深入,涵盖典籍文献、历史发展、宗派义理、佛教哲学等领域,其着述以史学着作最为突出。基督教研究的专着和译着,涉及圣经研究、吐界基督教史、基督教思想史、教会史、基督教哲学、基督教伦理学、中国基督教史、基督教与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等领域。伊斯兰教研究的着作,涉及到其历史、典籍、教义、教派、教法、哲学、经济思想、当代发展趋势、热点问题等,以及中国伊斯兰的史籍文献、教派门宦、传播发展史、与民族的关系史等领域。道教研究仍以传统领域为主,基础比较雄厚,其研究领域涉及道教典籍、道教史、道教哲学、道教宗派、道教养生、道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领域。中国民间宗教过去缺乏系统的研究,只是近十多年来这一学科才取得了较大发展。当代中国宗教的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主要侧重于中国宗教现状的调查,并对其进行应用性、对策性和预测性的研究。宗教学原理的系统研究是近20年的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术领域的逐步拓宽,以借鉴和吸纳近代西方宗教学成果,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内涵为主攻方向。记者:从研究方法来看,我国的宗教研究有一些什么特点?吴:近些年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对外学术交流的扩大,宗教研究方法论上开始出现多元化的倾向,与我国社会科学方法论多元化的总体趋势相同。这种趋同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甚熟悉的部分中青年学者身上尤其明显。一些理论功底较深的老一代学者,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吸纳了某些近代西方宗教学的方法。宗教学研究多元化方法论的出现,与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规模不断扩大有直接的关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研究工作中的开放意识、宗教研究理论上的某种困惑和探索。随着一批有代表性的宗教学理论着作的翻译出版,西方宗教学方法成为我国学者方法论借鉴的主要对象。这既拓宽了我国宗教学研究的领域和视野,同时又对其它分支学科的具体宗教研究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方法论多元化以宗教社会学方法的广泛采用最为突出。我国学者大多比较重视欧洲近代宗教社会学功能派的理沦观点,肯定宗教伦理与社会发展的一定关系,认为必须正确把握宗教正负面两种性质的不同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说一些宗教学者试图用宗教社会学理论来解释当今中国宗教的功能,肯定宗教具有心理凋适、社会整合、社会控制、个体社会化、群体认同、文化认同、国内国际交往七种正面功能,同时指明了宗教可能产生的七种负面功能。宗教心理学也开始成为我国学者借鉴的方法论之一。比较宗教学方法因对研究者的宗教知识要求很高,目前尚未广泛地为我国学者所吸纳。记者:从国际整体发展来看,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宗教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是否很滞后?吴:是的,同西方国家宗教研究状况相比,我国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宗教研究起步比较晚、起点也较低。以往我国的宗教研究规模狭小,手段陈旧,缺乏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选题多出自个人兴趣,缺乏科学的方法论,带有明显的局限性。这种研究远远落后于现实需求的状态,直到解放后很长一段时期不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出现了一种形同于取消或者禁止宗教研究的趋势。针对普遍忽视宗教研究的倾向,1963年MZD主席在一份加强涉外研究的报告中批示,要求我国学术界加强对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三大宗教的研究,指明不研究宗教、不批判神学,就写不好哲学史、文学史或世界史。1964年9月,遵照批示精神,世界宗教研究所宣告成立,从而使中国有了一个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宗教研究机构。记者:同西方相比,您认为我国宗教研究的具体差距和问题在哪里?宗教学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样的?吴:目前,同西方相比,我国宗教学研究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同学科发展和社会现实需求相比,最突出的问题是:l、研究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真正对宗教比较熟悉、具有渊博的宗教学识和较深的学术功底,可担任项目牵头的研究人员人数有限。因而难出更多的学术精晶。对宗教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急需加大力度、拓宽途径。2、学科发展不平衡。各分支学科中,以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更密切的佛教、道教研究力量较强,其他学科基础较弱,人才不足,成果较少,急待加强。3、从学科发展需求来看,不论是理沦建设还是资料建设仍有很大的距离。尤其在基础理沦、应用理论、应用研究上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4、研究工作缺乏开拓性,研究人员缺乏开创意识。表现在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上则是避重就轻,结果出现冷的越冷、热的越热的倾向。5、研究经费拮据。严肃性宗教学着作出版非常困难,宗教现状的社会性调查、宗教文化遗产的抢救与整理,都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但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宗教学研究仍将是一个热门学科,其势头在若干年内不会衰减。在宗教学各分支学科中,佛教、道教、基督教研究具有人力上的优势。佛教研究是“显学”。基督教、伊斯兰教研究正处于上升阶段。今后,宗教同传统文化的关系、宗教同社会发展的关系、宗教同民族团结的关系、宗教同国际政治的关系以及宗教学同其他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专业(如宗教哲学、宗教道德、宗教文化、宗教艺术,等等)将是研究的重点。《中国宗教》2001年第4期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宗教学的科学性研究及其现代意义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承认宗教学的科学性,以辩证反映论的科学方法来建设宗教学理论,并对宗教学理论及其建设持辩证反映的态度,这就是宗教学理论的科学观。明确以科学性为根本性的宗教学理论科学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论文网 /5/view-2003645.htm  ?关键词:宗教学;科学性;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0-01   ?? 一、宗教学的基本内涵   ?一般而言,一个学科的性质和研究对象总是由该学科的概念决定的,那么这样理解的宗教学概念的基本内涵究竟应该是些什么呢?   ?首先,宗教学,顾名思义,是一门关于诸宗教或宗教现象的学问。宗教学的奠基人缪勒之所以用Science of Relig ion 这样一个词组来指称宗教学,显然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在对宗教学概念的这样一种界定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诸宗教 ( religions) 这一术语。这就是说,宗教学关涉的是犹太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诸多宗教,而不是像传统宗教研究,特别是护教学和传统神学研究那样,主要关涉的是某一单个宗教。   ?其次,宗教学是关于宗教普遍本质的学问。宗教学作为一门关于宗教或诸宗教的学问,自然如上所述,关涉到诸多个别的具体的宗教。但是,它在考察这些个别具体的宗教时,并不滞留于诸多宗教或宗教现象的,而是进而探求这些 ,思考其中那些可以说是构成宗教之为宗教的东西,亦即宗教的普遍本质。   ?再次,宗教学是一门关于宗教一般发展规律的学问。宗教学不仅要探究宗教现象的,探究宗教的普遍本质,而且还要探究, 变动不已的宗教现象的变化动因和变化规则,探究宗教现象里变的、不变的东西,亦即宗教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而言,宗教学是反对宗教启示说的,是把宗教理解为一个过程的这一观点原则上也适用于宗教学这一人文学科。   ?二、宗教学的科学性   ?宗教学是由一系列理论性原理逻辑地组成的,宗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所构成的理论也一定要有科学性。   ?第一,宗教学理论要在认识论和本体论水平上自始自终保持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根本的是科学性而不是研究者或个人的内心体验,或是只浮于现象层面的符合系统。   ?在宗教学理论建设的现实中,如果仅仅把宗教学理论看作宗教与宗教之间“对话”的语言系统,仅仅看作是宗教与非宗教学之间“解释性”关系,仅仅看作是文化各主体之间的“理解”,仅仅只是看作非宗教信徒对宗教信徒的“同情”、“体验”的话,或者只是仅把它看作是一个从“存在”中看“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宗教研究方法,这些态度或看法要么忽略了科学性的根本性,要么不愿意承认科学性是根本性。由此,要么只是承认实证或经验,要么只是像康德那样只承认存在一个“物自体”,如果是这样,又何以谈因时代进步而进行思想创新呢?又怎么能实现“合一”的本体呢?很显然,这样的理论基础确立起的宗教学说是可能脱离宗教学研究的科学轨道的。因为,宗教与宗教之间也是可以对话的,并因对话而产生一系列具有文化意义的“话语体系”或神圣理论,但这一话语体系或神圣理论未必就一定具有科学性;宗教信徒与信徒之间或信徒与非信徒之间也是可以产生同情的,尽管这一“同情”之相互关系所产生的思想交流体系是感天地泣鬼神的,但不一定有科学性。如果我们不坚持科学性这一根本性,那么我们有可能回到自然科学的领域中“驱逐了上帝”,但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却自觉不自觉地以“神道设教”、“道德宗教”等作为宗教本质的文化决定论的老路。此外,我们曾经在宗教学理论建设的“描述性”和“规范性”问题上徘徊,使理论的与时俱进难以突破,不能不说与我们没有意识或是不愿承认科学性为根本性有关。还有,如果我们要深刻地从认识论与本体论的高度理解“宗教的未来,在理论上绝对不是永恒” 这一时代命题的话,以科学性为根本性无疑是前提。   ?第二、宗教学及其理论的科学性是宗教学说区别于宗教(现象)的根本。   ?自标志着近代科学与宗教世界观彻底决裂的《天体运行》一书出版以来,科学与宗教走上了公开冲突的道路,例如太阳中心说出现之后宗教裁判所对科学家的迫害,以及理论上发生的日心说与地心说、进化论与神创论的冲突等等。这些事实说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是复杂的,但是揭示这复杂现象的原因,还必须从认清宗教学说的科学性属性出发,正是基于此,《科学与宗教关系及其历史演变》认为:“从本质上来说,科学是一种以实验事实为基础的知识系统,宗教是以教义、教条为基础的信仰系统,两者的认识路线完全不同,因此,科学与宗教本质上是对立的。”“科学可以说是一种以实验事实为基础的开放的知识系统。宗教可以说是以教条(无知)为基础的封闭的信仰系统。”所谓“上帝”、“绝对观念”的世界是没有客观实在的内容的。但是,这又反过来说明了,作为存在于人、社会之中的观念精神对人、社会所发生的关系是事实,因而是可以研究的,这正是宗教学说及其理论存在的哲学基础,同时它也是宗教发生作用的根据,更是宗教内部各要素与社会各要素产生积极或消极作用的深层原因。而当我们能从哲学上如此来认清宗教与科学冲突的实质时,是基于哲学(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的前提的,所以说,科学性是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学及其理论的根本。   ?三、宗教学的现代意义   ?宗教学尚属一门新兴学科。这对我们来说是学术机遇。一方面,宗教学者有必要开展“本专业的科普工作”,通过评介国内外的晚近学术成就,使大家认识到宗教研究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更需要联系实际,结合国情,攻克那些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难题。   ?(1)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加强应用性研究。宗教学是否有应用价值呢?如果说以前还有不少人对此抱轻视甚至否定态度的话,那么,经过反思近年来国际上发生的诸多大事,像巴以冲突,美国“911”事件,伊战及其后果,西方反华势力年年出手的“人权牌”、“西藏牌”等,再不重视宗教学的应用性研究便有失其学术使命了。宗教研究事关重大,关乎到国家安全,国内稳定,民族团结,等等。在这一方面,我们有很多课题有待开展或推进,像宗教立法研究,尊重宗教信仰与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作用。   ?(2)继承中国学术传统,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宗教学形成以来,有国际影响的理论学说大多是由西方思想家提出来的。这使不少国内学者以为,现有的宗教学理论是“西方的”。这是一种误解,有悖学术精神。学术乃天下公器。我们初建某个学科时,不能闭门造车,而应首先回眸先驱者的探索道路,历数该学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以求发现新的起点,“接着思想大师说”,“接着关键问题说”。   ?所以说宗教学研究,应该是基于理解和沟通的良好愿望上的,不同宗教之间应该就其文化层面上,就其人类面对同一世界所感受到的人生体验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和交流,加强合作,减少冲突,和谐相处,发展宗教文化,从而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   ?参考文献   ?[1] [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 .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 [英] 麦克斯 缪勒.宗教学导论[M] .陈观胜,李培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 [英] 埃里克 夏普.比较宗教学史[M] .吕大吉,何光沪,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 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第1、4 章) [M].   ?[5] 王志刚.宗教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之种种[M].   ?[7] 范丽珠等,当代世界宗教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3.   ?[8] 李鹏程.文化哲学在新世纪的学术使命[J].求是学刊,2002,(5) .   ?[9] 霍桂桓.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哲学初探( 上)[J].哲学研究,2002,(4).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宗教学会因为科学的不断发展 而逐渐式微乃至消亡吗_百度知道
宗教学会因为科学的不断发展 而逐渐式微乃至消亡吗
解决不了心灵的寄托。所以不会逐渐消亡。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宗教可以。就像有了中医还有西医,偏方科学解决不了死后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式微的相关知识
其他7条回答
倒不会....就像你永远也消灭不了癌细胞一样....
宗教不会灭亡,不久的将来世界会成为宗教的世界。
科学是法的学问
一法可以生万法
法法不尽最根本的问题是解决万法之源的问题
“宗教和科学二者并不互相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原子物理学家普郎克语)“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语)
7.伯十一7:你考察,就能测透神么?你岂能尽情测透全能者么?
8.诗九02:诸山未曾生出,地与世界你未曾造成,从亘古到永远,你是神。
科学的发展如何体现?不是大家都爱科学,而是大家坐享其成。于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信我就问问,上一次你看医学、物理学、化学、生物专著是什么时候?高中毕业之后就没干这事了吧?但是圣经、佛经、古兰经、鬼故事这种一听就懂的东西你总会听到而且将信将疑吧??真正愿意去独立思考的人会知道早在上世纪的科学就足以杀死宗教,但是太多人对科学的知识不比宗教诞生时多多少。人类什么时候变得不再那么懒了,不会对无知说“不”的时候才是宗教消亡的时候。。。。。。热切期待那一天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