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温江附近有需要金针菇菌渣利用的吗?每天...

关于四川能否种植蘑菇,能的话该怎么种
关于四川能否种植蘑菇,能的话该怎么种 10
我想在老家种植蘑菇,可是不会,我老家是四川的,请问大家,那里可以种蘑菇吗?
如果能的话,该怎么种呢,
请详细解答下,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蘑菇是肯定可以种的,这点你大可放心
种蘑菇一般都是在温室里栽培的
好遗憾,我就是学农业的,可是书都读狗身上去了,学的啥都给忘了
只能说四川种蘑菇一点问题没有,还很有优势,潮湿
请问大家那里可以学到种植蘑菇,
如果你想到正规大学学习的话,整个四川只有3所专攻农业的
1个本科2个专科
本科是雅安的四川农业大学
专科是温江的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还有个忘了
室内栽培蘑菇,要求一定的设施,如房屋、床架等。在种植过程中,培养料和土粒的搬运又大大增加了菇农的种植成本和大量人工,并且菇房由于年年种菇,房间内杂菌、害虫的密度增大,消毒灭虫工作稍有疏忽,会造成蘑菇减产,质量降低。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要大规模发展食用菌,建设标准化的蘑菇房将会遇到较大困难。因此,将蘑菇种植由室内向室外发展成了今后大规模种植蘑菇的方向。 重庆沙坪坝区蘑菇生产基地的菇农,在专家的技术指导下,成功地在闲置的冬季稻田种植,其产量达到每平方米7~9千克,而且设施简单,成本低,病虫害少,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用工量。种植蘑菇后的菌渣,就地处理,又成为稻田的有机农家肥,创造了良好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其栽培措施是: 

1.选地搭棚 稻田种菇是利用水稻收获后闲置的冬水田来种植蘑菇。当水稻在散籽后,排干稻田水,开始整地作厢有:2沟3厢式,中厢1.5米,边厢1米,厢沟宽0.3米,深0.3米,长度10~15米;3沟两厢式,厢宽1.5米,沟宽0.3米。作厢时,将沟中的田地挖出,垒在厢边上,形成土埂,用以挡住培养料。厢沟又作操作人员的走道和排水之用。 在厢面上搭建人字棚,人字棚中部用竹或木棒支撑成棚的中部立柱,高2.4米。立柱之间用大竹竿连接成顶梁。用地膜覆盖顶梁,拉直两边成自然的三角形。再用稀薄的稻麦草用重型夹成大毛扇靠放在顶梁上,起到遮光的效果。也可用黑色的塑料膜,经过顶梁后,两边拉伸形成人字三角棚,而不使用毛扇遮光。人字棚的两头,用草帘遮光。棚外应做好四周的排水沟。 

2.培养料的发酵 培养料的配方与室内种菇相同。可采用一次发酵法和二次发酵法。室外二次发酵法不用燃料加温,而是利用初秋的自然高温来达到二次发酵的效果,降低了生产成本。 方法是用砖、石做垫墩,高约20厘米。在热墩上放置木棒,木棒上放置竹片,尤如一个床架,做成宽1.5米,长不定的基座。把经过前发酵的料堆,调水至用手捏料有5~6滴水,再用石灰粉调pH值到7.8~8。然后将培养堆在基座上,预置木棒或竹成通气孔。料堆成高0.8~1米,通气孔作成丁字形,当料堆好后,抽出木棒或竹子,就自然成空洞,作料内空气交换之通道。用0.5%敌敌畏或三氯杀螨醇喷雾料堆表面杀虫。再在料堆四周用竹搭成一个简易的框架,离料堆20厘米左右,防止塑料薄膜直贴到培养料上影响发酵。最后罩上薄膜。料堆在薄膜严密封闭中,充分利用白天的阳光增温,加上料堆中积累的发酵热,使料堆温度迅速上升到62℃以上。 当高温结束后,每天降温1~2℃,通风3~4次,每次30分钟。控温在50℃左右,6~7天发酵结束,最后将温度降到45℃以下时,就可把料搬进人字棚。 

3.铺料与播种 在料进棚前两天,用0.5%的敌敌畏对栽培床进行全部喷雾杀虫,作好培养料进棚的准备。 培养料进棚铺在床面时,料含水量掌握在63%~65%,用手捏有1滴水为宜,料pH值7~7.5,无氨味。铺料厚度在13~17厘米,边铺边拌,力度均匀。料铺好后,应用温度计测定料温,若料温在28℃以下是老谋深算可以播种。播种多使用班次粒种,每瓶种可播0.7~0.8平方米。播前操作人员将手、工具和菌种瓶用0.1%的高锰酸钾消毒。播种时,用菌种的2/3撒于培养料的表面,然后用手翻拌到料的踣,再将余下1/3的种撒于料面,并用干净木板轻轻压实。 

4.发菌及出菇管理 播种后的3天内,紧闭人字棚,棚两头用草帘遮严,保温保湿,以促使菌种萌发和吃料。3天后,晚上可以适当掀开棚两头,通风换气。15天后,料内菌丝基本长满,就可以覆土了。覆土采用湿土拌砻糠。分次将粗土、细土均匀覆盖在料面上。当菌丝长上土缝时,开始喷一次重水,促使蘑菇迅速长大,在整个了菇期间,对水分管理,采用轻喷勤喷,保持覆土湿度即可。 开春后,气温上升,注意增加喷水量,力争多出春菇,4月份整个稻田种菇结束,就可以拆去人字棚,菌渣撒入稻田,667平方米地的菌渣可撒平方米地。菌渣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增加稻谷产量,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稻田种菇,是一项开发稻田资源,引导农民致富的好途径
蘑菇栽培技术 发表于
蘑菇栽培技术
我国栽培的蘑菇多是白色双孢蘑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其它营养成分,被誉为“人类健康食品”、内销、外销量均很大。因此,大力发展蘑菇生产,对发展农村副业,增加收入,有很大的作用。
一、菇房要求地势较高,四周开阔,环境清洁,房子朝南,顶上设风筒,墙壁上开设南北对称呈长方形的天窗和地窗。菇房要求防风防雨,室内能保温保湿,通风透光(散射光),地面便于冲洗,或便于每次栽培加垫新土夯实。四周墙壁用石灰水消毒,房内每次可用药剂熏蒸消毒,防止杂菌感染。
菇床可用竹制,木制或铁制,床宽1.2米,横档以毛竹或杂木搭架,摊上芦垫等。床与床间距0.4-0.6米,底层距地面0.3米;层与层间距0.6米左右。床架四周留出走道。参考以上条件,各地可根据情况,利用简易房室加以修理利用,或因地制宜搭盖菇房。
二、培养料的堆制
培养料要经堆制发酵处理,分解为可供蘑菇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过去多采用一次发酵,发酵不甚完全,养分末得到充分分解,杂菌和虫害还有存在。为解决这个问题,近年发展了二次发酵(后发酵)技术。
蘑菇培养料主要是用家畜、家禽粪便和麦草、稻草等配制而成。约7月上、中旬开始堆制,粪草比例一般为7:3或6:4。稻草类要先晒干切断,粪便要晒干粉碎。其它配料为少量的石膏粉,过磷酸钙等。培养料用清水或尿液浸湿,一层草一层粪堆好,然后可覆盖草帘保温湿。建堆3-4天后可第一次翻堆,水份不够可加水增温。7-8天以后第二次翻堆,每100平方米培养料中加入1.5千克石膏粉。11-12天后可第三次翻堆,100平方米培养料中加入150克过磷酸钙。堆制后约13天,即完成前发酵。趁热将料搬进菇房,在菇床架上摊开,密闭房内窗户,迅速将室温提高到60℃左右,保持2-3小时,而后可降低到52℃左右,保持4-7天。室内加温可用煤炉或蒸汽管道,并维持室内一定湿度,这就是后发酵。后发酵是蘑菇培养中一项新技术,有杀虫灭杂菌的效果。并使培养料中产生大量有益微生物,氨味完全排除。由于嗜热性微生物的活动,大大地改善了培养料的质地,蘑菇可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增加了。
三、播种及覆土
料温下降到28℃以下时,即可开始播种。将培养料整理成平面,厚度12-15厘米,采用穴播,株行距约9×9厘米,每瓶菌种(750毫升)约播1平方米,若要发菌快,可多播一些。播种后需注意保湿,菌丝开始萌发生长时,要逐步加强通风,促使菌丝向料内生长,并控制杂菌生长(发现时可挖去)。菇床上要覆盖细泥团,蘑菇子实体正常形成,生长。可用晒干的菜园土上豆类土等肥土块过筛,大泥团约鸽蛋大小,小泥团约花生仁大小。当菌丝体发满表面,并已深入培养料之大部份时即可进行,先盖粗土,(约2.4厘米厚,含水量20%),后盖细土(约1.2厘米左右,略干)。
四、水份管理
蘑菇的水分管理要做到少喷勤喷。培养料和覆土层基本是底湿上干,内湿外干。温度保持在10-18℃,最适宜于实体形成生长。发现粗细土层上有小菌蕾时,要喷施出菇水,当子实体发育到有豆粒大小时,可多喷水,以利发菇。出菇期间,空气湿度保持80-90%。秋菇采摘三批后,气温降低,可用0.2%尿素或硫酸铵,腐熟的人粪尿、畜尿或1%葡萄糖追肥。入冬后,加强管理,还可试验用增加菇房室温的办法继续产菇。春菇生产约在3月份开始,管理需保温保湿,适时喷水,并在每批菇采摘后,下批菇蕾形成前喷施追肥。
一般应在菇盖开至八成时采收。采收时要轻摘、轻放、轻运,以保证菇形完整,不受损伤。同时,应分级采收,分级存放,分级装运,分级交售。无论采收、交售和加工都要及时。
灵芝栽培技术灵芝是宝贵的药用真菌。目前国内的主要栽培方式是瓶栽,其技术要点如下。
1、选瓶:通常选用500、750、1000毫升的罐头瓶,菌种瓶或其它广口瓶。
2、培养料的配方:培养配料的配方有以下几种。
⑴棉籽壳80%,麦麸20%; ⑵棉籽壳,麦麸各50%; ⑶棉籽壳、阔叶树锯末各50%; ⑷锯末、麦麸各50%。也可在培养料中再加3-5%的豆饼粉或玉米粉。将各配料拌匀,加水调拌,直至用手握起指缝见水而不滴下为宜。
3、装瓶:将配制好的培养料装到瓶肩处,边装边用小木棍轻轻捣实;然后用一根直径1厘米的木根从上至下打一个通气孔,再用棉塞塞住瓶口或用4层牛皮纸扎口。用棉塞塞瓶的,灭菌前要再扎一层防潮纸。
4、灭菌:高压灭菌(压力为每平方厘米1.5千克)处理90分钟;常压灭菌6-8小时;间歇灭菌3天,每天1小时。
5、接种:在接种箱内采用无菌操作法,向培养料内接入健壮的灵芝栽培菌种。接种后的培养料,便可置于培室内培养。
6、培养室的选择及培养架设置:选择有前后窗,通风条件好,光照充足,有保温保湿条件的房子做培养室。在培养室内用三角铁或木棒搭成架子,架子不要紧贴墙壁,上下层之间相距70-80厘米,底层离地面50厘米左右,再用小竹竿等物构搭成床面,床面宽80-100厘米。
7、培养室消毒:用硫磺或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或用0.1%的甲醛溶液和3%的石灰水喷洒培养室。
8、发菌阶段的管理:接种后的菌瓶要平放在培养架的床面上,拉上培养室前后窗的窗帘;保持室温26-28℃,7-8天后,菌瓶表面即可布满菌丝。其间,要定期检查菌瓶,一旦发现杂菌污染,要及时清除。
9、子实体阶段管理:当分化出子实体原基后,应及时将瓶口的棉塞或扎口牛皮纸取下。同时将菌瓶分开摆放,瓶与瓶之间留5-10厘米空隙。拉开窗帘,保持较强的散射光。菌盖分化后,应转动菌瓶使其受光均匀,每天开窗通风半小时左右。经常喷水,保持室内相对湿度85-90%之间,温度28℃左右。开窗换气应缓慢进行,避免因温度湿度突然变化造成灵芝畸形。
10、采收:当灵芝菌盖变硬时,应及时采下晒干或在40-60℃条件下烘干。干灵芝须盛放在环形玻璃器皿内或装入塑料袋中,置于干燥通风处保存。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小拱棚栽培法
双孢蘑菇色质白嫩,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菌类之一。其栽培原料丰富,技术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栽培双孢蘑菇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而当前栽培双孢蘑菇所用的菇房、日光温室或塑料大棚等设施造价较高。据调查,建100m2菇房约需2~3万元,200m2日光温室约需元,200m2塑料大棚800~1000元,不便于在农村进行大面积推广。为进一步提高菇农经济效益,寻求一种更经济、实惠的栽培方法,结合我市特点,扶沟、西华等地设计推广了一种小拱棚栽培法,通过两年来的大面积实践,我们认为此法造价低(每600m2只需500~600元),产量高,效益好,深受菇农欢迎,值得大力推广,现介绍如下:
一、小拱棚建造
1.场地选择 大面积栽培双孢蘑菇时,建棚应选在交通便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利于冬季保温),排灌方便,场地开阔,通风良好的地方,且要远离鸡棚禽舍和垃圾场所,避免引发病虫害。
2.小拱棚的规格与建造 小拱棚宽2.5m,长40~60m,中间高1.5m。棚内纵向做成2个畦床,床面宽1m,中间留50cm作走道,下挖40cm深,挖出的土放在床上。两小拱棚中间留50cm作为走道或排水沟,用直径2~3cm的竹子或竹片作拱形骨架,间隔1m,中间和两侧分别纵向连接以加固棚架,恶劣天气严重的地区,中间可在走道两边各设高1.2m的立柱。拱架上覆厚薄膜,覆膜时应注意采用三块膜法,两侧底部各先覆1m宽的膜,下部埋入土中20cm,上面30cm和中间3.5m宽的膜呈覆瓦状压紧。通风时,可打开底部通风口通风和打开两块膜间缝隙通腰风。棚两端分别用三块薄膜封口,可分别打开上部、中部、下部薄膜进行通风。棚外两侧站立玉米秸或高粱秸,中间盖麦秸遮荫。
二、栽培技术要点
1.生产季节的安排 小拱棚内气象因子变化比较快,很容易受外界气候条件影响,所以选择好栽培季节既能省工、省时,还能高产、稳产。根据周口市气候状况:堆料应在7月底~8月底,播种应在8月中旬~9月底,收菇在10~12月。此期气候比较适合双孢蘑菇生长发育的要求。同时,为了保证双孢蘑菇生长后期对温度的需求,栽培时应选择低温品种。
2.二次发酵法堆料 培养料是双孢蘑菇生长好坏的前提,选择好的配方,进行科学堆制,提高其转化率,是双孢蘑菇高产、稳产的基础。培养料的配方最好选择天然的粪草培养料配方:麦草或稻草1000kg,粪(鸡粪和猪粪)1000kg,过磷酸钙20~25kg,石膏粉15~20kg,生石灰20kg,尿素10kg,草木灰20kg。
(1)第1次发酵(前发酵) 先将麦秸淋湿或浸泡,使含水量达70%左右,粪肥要晒干,提前打碎、堆闷2~3天,并喷药杀虫。一般将料堆成长方形,宽1.8~2.0m,高1.5~1.8m,顶部为龟背形。先堆一层麦秸,厚20cm,再撒一层粪肥及辅料,以后一层麦秸一层粪肥及辅料,建堆至所需高度。从第3层起,视水分情况,边堆边加足水分,一般下层少加,上层多加。最上层用干麦秸或草帘盖好,遇雨天要盖上塑料薄膜,雨后揭掉,以利通风。建堆第6天,进行第1次翻堆,再过5天进行第2次翻堆,以后每3~4天翻堆1次,共4~5次。翻堆时一定要把上层、外层和底层的料翻到中间,把堆中间的翻到上层、外层和底层,每次翻堆时还要视料情况补足水分,以保证发酵的质量。
(2)二次发酵(后发酵) 为防止棚内存在病菌、虫卵,引发大量病虫害,进料前应先对棚内消毒1~2次。首先对棚内喷洒800倍的辛硫磷乳油杀死地下虫卵,然后按每20m2用0.5kg甲醛溶液薰蒸杀菌。方法是在棚内放煤火,每1kg甲醛加1kg水加热薰蒸,结束后打开通风口通风,无甲醛气味即可进料。第1次发酵后,将原料迅速移入棚内一个畦床上(应在一天内完成),利用这个季节的高温,再加上塑料棚的升温,使棚内温度迅速上升到50~55℃,保持此温度并维持3~5天,进行二次发酵。结束后,进行大通风换气降温,待温度降至28℃以下时,调节pH值及含水量至适宜,即可把原料在畦床上铺开,料厚20~25cm,待播。
3.播种及播后管理 播种,采用麦粒菌种。撒播方法为:每m2用2瓶菌种,把1/3菌种撒在培养料表面,然后用干净粪叉轻轻抖动,让菌种落入培养料中层,再把2/3的菌种撒在表面,把料面整平,适当压实,接着床面覆盖报纸或塑料膜。播种后要加强温湿度管理,促使快速发菌。可通过增加覆盖物、洒水、通风等措施,把料温控制在20~26℃,空气相对湿度60%~80%,pH值控制在7左右(可喷稀石灰水进行调节)。当菌丝吃料1/2时,应将料撬动一下以便通气,促进菌丝生长。20天后菌丝可基本长满培养料。
4.覆土及覆土后管理 覆土材料按下述配方进行:肥土4m3,加入0.5~1m3煤渣,过磷酸钙17kg,石膏17kg,发酵麦糠50kg,石灰15kg,加水适量。在覆土前3天把各种材料拌匀,用800倍敌敌畏边喷洒边堆放,用塑料薄膜覆盖24h,然后用石灰预湿,调节pH值为7.5~8。当菌丝长满料的2/3时及时选晴天覆土,用簸箕盛粗土在2%石灰水中浸泡一下,待土粒表面晾干后,以3cm厚度铺盖于料上。3~4天内用轻喷勤喷的办法调湿,5~7天后菌丝爬上粗土时覆细土厚1.5cm,2~3天用轻喷勤喷方法调湿,喷水后要及时大通风。保持温度22~25℃,空气相对湿度80%~85%。
5.出菇及出菇期管理 覆土后15~20天,应控制菌丝生长,促进原基形成。温度控制在14~18℃,空气相对湿度保持90%左右,此时应重喷结菇水,每天2~3次,每次每m2喷0.8kg水为宜。夜间连喷2次,喷水后大通风。温度应控制在15~20℃,3~5天后子实体形成。待子实体长到黄豆大小时,再喷1次保质水。喷保质水采用轻喷勤喷的方法,保持覆土粒能捏扁、不粉碎、不粘手为准。子实体长到2~4cm时即可采收。采后停水1~2天进行清床补土,然后调湿,喷转潮水。为使子实体生长健壮、高产稳产、增强抗病性,在子实体生长期间要适当追肥,以蘑菇健壮素1号、2号为好。
三、效果与分析
采用小拱棚栽培双孢蘑菇,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生产的灵活性,使蘑菇提前上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菇农的经济效益。据调查:在我市用日光温室栽培双孢蘑菇,每m2成本大约为25~30元,产量为15~20kg,效益45~60元;用塑料大棚栽培双孢蘑菇,每m2成本大约为10~15元,产量为10~15kg,效益为30~45元;用小拱棚栽培双孢蘑菇,每m2成本大约为6~8元,产量为8~10kg,效益为24~30元。三种比较来看,以小拱棚栽培方法效益转化率最高。同时小拱棚的气象因子易于调节、技术简单、操作方便、省工省时,使双孢蘑菇生产更具实效性、普遍性。是一项适合于农户分散生产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
创新型技术推进使用菌想规模化、产业化、工厂化生产发展,今推荐的创新新型技术有下列几种:
一、柱模创新型技术,适宜平菇、凤尾菇、杏孢菇、白灵菇、猴头菇 、木耳、灵芝等粗放菇类 规模化、工厂化生产。传统 用塑料袋( 400 个袋/ 100 公斤),人工高温灭菌( 0.05 元/斤),补水带来污染。老式敞口污染率是塑料袋的约三倍。本技术 每柱投料 150 ~ 200 公斤,不用塑料袋、不用人工灭菌,具有节水、省工、出菇期长、出菇率高、不脱水、不污染等优点, 塑料袋污染率是本产品的约三倍。 与传统技术相比,生产成本下降 45?,增产 20?。另外,出了菇的菌渣还可再利用。
二、箱模创新型技术,适宜黄金针菇、银针菇、茶树菇、茶新菇等 精细菇类。 规模化、工厂化生产,每箱 14 公斤投料,不用塑料袋,采用创新技术姊妹锅或太阳能灭菌,具有节水、省工、省电、省煤、污染率低、不乱出菇、便于搬运和放置等优点,与传统技术相比,生产成本下降 30?,产量提高 25?,菇品质好。
三、水模创新型技术,适宜平菇、凤尾菇、球盖菇、双孢菇、灵芝等水上生产,不用塑料袋,不用人工灭菌,具有节水、省电、基质不脱水和回归自然等优点,与传统技术相比,增产 30?,菇口感和风味特佳。
四、太阳能灭菌创新型技术,适宜草菇、平菇、凤尾菇、双孢菇、鸡腿菇、香菇等大规模生产灭菌,具有不用电、不用煤、不用气、投工少等优点,与传统灭菌技术相比,成本降低 70?,效果达到规定指标。
五、创新成果,是用多种边角废料,经营养成分测试和科学配方比精制而成的颗粒原料,专供食用菌生产。 为了吸水透气性, 90? 的蘑菇种植都要用棉籽壳、木屑,棉籽壳是全价料价格现在约 1.1 元,木屑约 0.9 元。本技术是 非粮全佳营养适应各种菇生产,具有资源广、吸水力强、透气性好、使用方便等优点,与传统原料棉籽壳等相比,成本下降 50?,产量不低于传统料,因此它将是最佳生产料棉籽壳之后的二次创新最佳原料。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四川领域专家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中废弃菌棒的再利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4页免费6页免费6页1下载券5页¥3.005页¥2.003页¥1.001页7下载券5页7下载券4页免费4页1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3页免费4页免费6页1下载券5页1下载券5页1下载券
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中废弃菌棒的再利用|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金针菇菌渣有机肥在油菜上施用技术研究--《中国食用菌》2012年05期
金针菇菌渣有机肥在油菜上施用技术研究
【摘要】:分析了5种金针菇菌渣的营养成份,结果显示:金针菇菌渣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可用于有机肥的生产。以工厂化金针菇菌渣为原料制备有机肥,开展了菌渣有机肥在油菜上的肥效试验,结果表明,菌渣有机肥可替代化肥在油菜上做基肥施用,能够促进油菜增产,菌渣有机肥配合化肥使用效果较好,每亩施用菌渣有机肥300kg和25 kg复合肥的处理最佳,比农民习惯施肥增产24.6%,效益提高21.5%。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S565.4【正文快照】: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食用菌菌渣不断产生。菌渣是指食用菌生产采收子实体后剩余的培养料。未经处理的菌渣被乱堆乱放,将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同时给规模化产区带来严重的生产隐患,如何处理和利用菌渣是保证食用菌产业高效利用、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开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世通;李梦杰;李荣春;;[J];北方园艺;2011年19期
刘志平;黄勤楼;冯德庆;黄秀声;钟珍梅;陈钟佃;王义祥;;[J];江西农业学报;2011年07期
胡清秀;卫智涛;王洪媛;;[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9期
孙建华;袁玲;张翼;;[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8年01期
赵振;曲娟娟;许修宏;宋金龙;孙雷;阮志勇;;[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年06期
万伍华;罗惟希;况丹;;[J];浙江食用菌;2009年04期
卫智涛;周国英;胡清秀;;[J];中国食用菌;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邹德勋;潘斯亮;黄芳;汪群慧;;[J];北方园艺;2010年19期
陈建州;何建玲;易敏;辜运富;;[J];北方园艺;2011年07期
翁伯琦;雷锦桂;王义祥;王煌平;;[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朱华玲;班立桐;徐晓萍;;[J];园艺与种苗;2011年01期
王小琼;张志军;赵晓山;魏雪生;訾惠君;刘锡洪;;[J];中国农机化;2011年03期
姜庆;王芳;谭宏;;[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万水霞;朱宏赋;李帆;蒋光月;;[J];园艺与种苗;2011年06期
雷百战;林伟君;蔡德超;万忠;何焕清;洪建军;;[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张楷正;许德富;杨跃寰;张泽炎;斯学强;;[J];北方园艺;2012年11期
柳艳艳;骆洪义;王凤忠;周波;韩明渠;王芳;;[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邹德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王义祥;[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美江;[D];天津大学;2009年
曾晰菀;[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张静晓;[D];郑州大学;2011年
姜庆;[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孙志华;[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卫智涛;[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袁宵;[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吴梅红;[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俐俐;刘天学;古红梅;;[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陶陶;黄承钧;朱志国;许忠;;[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1期
赵启光;王尚堃;王亮;常艳丽;;[J];北方园艺;2007年02期
龚振杰;赵桂云;;[J];北方园艺;2009年03期
陈恒雷;王轶群;万红贵;曾宪贤;;[J];北方园艺;2009年05期
耿小丽;刘宇;王守现;王英男;林秀敏;许峰;;[J];北方园艺;2010年10期
赵桂云;王伟功;刘岩;;[J];北方园艺;2010年17期
高淑敏;刘海林;;[J];北方园艺;2010年20期
张永新;马兆临;;[J];北京农业;2006年12期
赵桂云;弥春霞;龚振杰;宋希明;焦洋;;[J];中国林副特产;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吉进;[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晓强;[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金裕华;[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张殿宇;[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彭荣;高媛;;[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王则僖;樊明祥;;[J];食用菌;1992年02期
屈虹,左玉萍,冯成利,张海,段秀芳;[J];饲料博览;1994年05期
贾身茂,申进文,贾建华;[J];食用菌;1996年04期
康文靖;;[J];食用菌;1993年05期
薛艳丽;;[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4年10期
熊鹰,唐利民,姜邻;[J];食用菌学报;2005年01期
刘益清;叶春华;;[J];食用菌;1992年02期
史旭升;陈秀芳;承坤;尹华明;徐正洪;;[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6年06期
李安民,李登福,张社建,郭永福;[J];饲料研究;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宫志远;;[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赵义斌;邓昭华;雷风;周韶;更藏卓玛;;[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赵祥;邢毅;;[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A];营养工作方法与数据分析培训班资料汇编[C];2010年
韩茂森;沈炎彬;;[A];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江小敏;董丹丹;;[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9(下册)[C];2009年
高俊德;乔太生;;[A];食品论文汇编[C];1985年
孙景琦;塔娜;施和平;;[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杨月琴;胡凤祖;师治贤;;[A];西北地区第三届色谱学术报告会暨甘肃省第八届色谱年会论文集[C];2004年
袁理春;赵琪;;[A];云南省作物学会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董乐平 冯树伟;[N];延边日报;2008年
李群;[N];中国特产报;2007年
李群;[N];云南科技报;2007年
柯继;[N];中国食品报;2009年
任小楠;[N];山西科技报;2005年
程以斌;[N];中国特产报;2008年
孙玲;[N];中国特产报;2005年
通讯员  刘君 潘登;[N];安徽日报;2006年
张瑜格;[N];中国特产报;2006年
记者崔悦;[N];新农村商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易承学;[D];江苏大学;2012年
杜健民;[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铁梅;[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王建国;[D];浙江大学;2006年
李红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郑艺梅;[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高菲;[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金文闻;[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吴一帆;[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熊愈辉;[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涵;[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张朝飞;[D];中南林学院;2005年
谭爱华;[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陈芳;[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许英超;[D];山东理工大学;2006年
汤宁;[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王建忠;[D];扬州大学;2008年
侯衍美;[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王文帆;[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王桓;[D];新疆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菌渣利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