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座台基的尺寸是怎么规定的?每层的比例我...

【庄严堂佛具】定制须弥座/佛台/须弥坛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收藏到手机
该商品尚不支持在线交易,建议选购支持的商品。若您直接向卖家转账付款,可能存在资金风险。
暂无炫铺分类
公司名称:
仙游县庄严堂佛具艺术品商行
联&系&人:
林国治 &业务部 经理
电&&&&话:
86-0218 &&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慧聪网上看到的,谢谢!
请输入用于接收短信的手机号码
发送成功!
慧聪已向手机号码“”发送一条短信,请查收!由于使用人数较多,可能会有延迟,请耐心等待!
超过次数限制!
您也可以,让卖家主动找您!
超过次数限制!未登录用户仅可免费使用5次。中国佛教寺院单座建筑与其不可分割的文化内涵(13)
(接上页12)
14、&须弥座&
须弥座,又名“”、“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
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塔幢、坛台、、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由土衬、、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须弥座是一种叠沚很多的座。明清以来,无论在佛像上、家具上、神龛上、神坛上、台上及其他尊贵建筑物上全可以看到须弥座的广泛应用。就是古玩座、假山座、花池座也常用须弥座来承托。无论在雕塑、建筑、全少不了须弥座,须弥座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它原来是印度的佛像座,在印度最初用栏杆式座样,大约在东汉初才有上下起线的叠沚座,再后来许多塔、台,柱、檐等座上用须弥座,是一种缩小的建筑小品。须弥座的意义是用须弥山做座的意思,佛经上说须弥山则是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简称须弥山,也有说是古印度的须弥山,佛经上也叫修迷楼山,拿这个山来做佛座,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明清时期,中国寺院建筑的殿堂内佛像都用须弥座,其他高贵的殿堂也用须弥座。于是,须弥座在佛教寺院殿堂式样在中国广泛应用着,用它来表示建筑物的等级与尊贵。
中国须弥座的类型:一是上下出沚束腰形。这种座最初在云冈北魏石窟的塔座及佛座上可以看到;到隋唐时期的雕刻佛座或敦煌壁画的神坛上以及宋代的经塔上用须弥座。有的是上下沚增多,三层至数层,下有莲瓣等雕刻物。有的有束腰柱子,束腰部分显著增高;束腰柱子并不是全用,尤其是宋代南方有些须弥座是不用束腰柱子的,而是用鼓形凸出的曲线,虽然北方在《营造法式》中有用束腰柱子的规定,但在南方长江流域古建筑还是用鼓形凸出束腰,这种类型在清代建筑遗物上常常看到。清代官式须弥座有一定的做法规制,它的各层线脚,如上下枋,上下枭混等宽度都相差有限,这种规定束腰的高度,要比南方常见的束腰式样小得多。而是使用两层束腰的须弥座。从须弥座调查情况看,四川、云南测得的砖须弥座,束腰部分很高而且凸出,苏州杭州等处的须弥座束腰部分也很高。这些全不同于官式须弥座的做法,而一般寺院和尚墓底下所用的束腰较官式更高。二是使用两层束腰的须弥座:在唐代的塔座上可以看到用两层束腰须弥座,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后的无洉净光塔塔座。在宋代,两层束腰的须弥座更是广泛大量应用着,无论记载或实物都可以看到。宋《营造法式》卷二十九石作图样上,很清楚的叠沚殿阶基作须弥座式,上部束腰画的相当高。在法式卷十五砖作制度中明文规定着须弥座的做法:“共高十十之砖以两砖相并,以此为率,自下一层与地坪,上施单混肚砖一层,次上牙脚砖一层,次上奄牙砖一层,次上合莲砖一层,次上束腰砖一层,次上仰莲砖一层,次上壶门柱子砖三层,次上奄沚砖一层,次上方沚平砖两层”。这种两层束腰的制度,,在正定龙兴寺大悲阁的菩萨像座上可以看到,它是上方枋的卷草,上下枋的莲瓣,束腰的柱子及壶门等,确定为宋初之物,尤其是束腰柱子雕刻的龙最为生动华丽。宋代的双层束腰式须弥座,也可能是印度塔庙上常用须弥座的影响,但宋代以后,在房屋建筑上很少用双层束腰式须弥座,而佛像座上则是大量用双层束腰式须弥座。如明清时期佛座几乎全是用双层束腰式须弥座。三是使用木须弥座:在辽代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大同的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所用的叠沚很多,而且制作细腻。观音阁内的佛像座有束腰。这种做法与日本店内的木须弥座做法一致,不过日本的须弥坛叠座则更多,更豪放。
园林建筑内常用的是砖须弥座,一般采用砖雕凿而成。寺院内采用铁、铜塔幢等须弥座大多叠沚轻巧,而且样式多变。石塔经幢上用的须弥座造型更是豪放不拒了。如山东历城神通寺郎公塔,赵县宋石幢等须弥座叠沚伸出很远。另外,还有很多变体的须弥座,大多用在房屋上,如苏州宋北塔寺石须弥座、曲阳北岳庙元代槛墙须弥座,正定开元寺明代塔座须弥座等,形体变置巧妙,简练有力。四是变体砖塔须弥座:这种须弥座在辽代以后的砖塔座,是常用的须弥座。它的构造是下为台,中为束腰及束腰柱子,上为平座斗拱,再上为栏杆,更上为莲瓣。这种须弥座式,在砖塔上是常用的,从辽代一直用到明代,到清代就很少见到了。这种变体的砖塔座,虽然很像须弥座,但它不能叫须弥座,它是宋代画上常见到的台的建筑形式把它用在砖塔上,比须弥座华丽多了。
须弥座的构件装饰纹样有多种式样,最常用的是:
莲瓣--莲瓣也是佛教的产物,源于《莲华经》。在中国北魏时期,云冈石窟上已经看到须弥座用在束腰上下了。唐、宋时期用的很多,并且在束腰下开始用合莲瓣,这种莲瓣在北齐时期定兴石柱上已经看到,束腰的上部则常用一种小莲瓣。唐宋时期的柱础上常用一种宝装莲瓣,还在莲瓣上加很丰富的雕饰。这种莲瓣与合莲到明代变成巴达马,这种植物由明代由南洋传来,仍然叫八达马。巴大达马莲瓣在明清的须弥座上已经成了主要的特征之一。它的造型很圆满华丽,到了清代喇嘛教的建筑上则又有其他的变体。
壶门--壶门的意义是一尊贵的人口而已。如六朝时期的铜像及坐榻的座常有壶门形状,但是,须弥座上用的壶门最初见于敦煌千佛洞佛龛座外,壶门形状在唐代的碑座上也常见;宋代以后很少见到用壶门形。明、清时期须弥座上的壶门常用于椀花结带,这也是时代的特征。
上下枋雕饰及枭混--唐、宋时期,上下枋雕饰在石塔幢或佛座等处,有的用到三数层,但是,元、明、清时期,须弥座上很少见到这种现象。元代的须弥座上枋有时很薄,明、清时期须弥座上下枋常雕刻有很细腻的卷草或西番莲,比起宋代的宽大卷花草精细多了。宋、明、清时期也常见在上下枋雕刻有云纹、水纹、佛教字符纹、动物纹等枚不胜举。枭混这种曲线在中国的须弥座上使用,最初用的枭混多半是半圆形,上雕刻有莲瓣或是双曲线半圆形;明清时期则雕刻巴达马。明清随着西方欧美建筑传入中国,须弥座上常有做出外国式的枭混。须弥座的雕饰方面,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雕饰的样式愈来愈丰富,雕刻工艺愈来愈细腻。同时也看到,枭混源于希腊艺术,最早用在罗马神庙建筑上,它的形制和须弥座相似,后来传到印度以后,才逐渐产生佛像及须弥座。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具有希腊艺术特点的须弥座也随即传入,与中国文化像融合。中国早期的须弥座多半是很敦厚的,线脚、叠沚是密叠着的,束腰太短,感觉腰细,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总之,须弥座是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由佛座逐渐演变而来。最早实例见于北魏石窟,形式比较简单,雕饰不多。从隋唐起使用渐多,成为宫殿、寺观等尊贵建筑专用的基座,造型也逐渐复杂华丽,并出现了莲瓣、卷草等花饰和角柱、力神、间柱、门等。宋《》中规定了须弥座的详细做法,上下逐层外凸部分,称为,中间凹入部分称,其间隔以莲瓣。从元朝起须弥座束腰变矮,门、力神已不常用,莲瓣肥硕,多以花草和几何纹样做装饰,明清成为定式。但在相似大小的建筑物中,清式须弥座栏杆尺度较宋式为小。
&&&是由多层砖石叠涩而成,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比如古建筑,,品等,它的形式分宋式和清式,由层式决定怎么可以分大小,没有什么标准尺寸的。比如一件艺术尺寸:长(,即):146.80厘米(57.80inch)
宽(须弥座,即):62.50厘米&&(24.61inch)高:120厘米&(47.24inch)&&还有,明府旧藏须弥座,尺寸:长:62cm&宽:62cm&高:25cm&。那些古建筑中的须弥座则更大。
&&&因此,只有宋式须弥座符合共高13砖,清式须弥座共高51份即可。具体宋式须弥座分别由单混肚砖到方涩平砖,比例为1:1,1:3:1:2。清式由圭脚到上坊比例为10:8:1:6:1:8:1:6:1:9。这就是造须弥座参考权衡的比例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刘致平著&《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张驭寰著&《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张驭寰著&《中国古建筑源流新探》&&&&&&&&&&&&&&&&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张驭寰著&《中国塔》&&&&&&&&&&&&&&&&&&&&&&&&&&&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刘大可编著《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王贵祥等著《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比例与尺度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洪丕谋著&《佛国风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93年7月第1版
马炳坚著《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科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田永复著《中国仿古建筑构造》&&&&&&&&&&&&&&&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王鲁民著《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薛林平编著《中国佛教建筑之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6月第2版
毛兵等著&&《中国传统建筑修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
屈小强著《白马东来》&&&&&&&&&&&&&&&&&&&&&&&&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龙&&晦著《灵尘化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郭&&丹著《圣凡世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完) & &
& 2015年元月18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须弥座台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