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技能信息输出技能和输入技能各有那些?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输入—输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pdf6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输入一输出”人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输入一输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本论文对国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做了对比分析,针对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最新
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 试行 。依据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信息加工理论、克拉申的
“输入”假设和斯万的“输出”假设,结合我国高等院校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输入
――输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论文还对该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行动研究,经
过数据处理、问卷分析和教育实验,得到初步结论:在大学生英语学业成就方面,实
施“输入一输出”教学模式的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实验班非常
明显地优于对照班;在课堂表现方面,学生在“输入――输出”教学模式下思维活跃,
初步养成了“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英语r】
语交流的能力。问卷调查表明,实验班85%的学生对该模式反映良好。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输入;输出;“输入――输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指导教师:母小勇教授
“输入一输…”人学英语教学模式州究
Study Input-output
CollegeEnglish―Teaching
atthecontent
Requirement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  |  | 
    > 教师频道 > 名师讲座 > 正文
继续深化新课标下的英语技能教学
&& 11:14:52
按照听、说、读、写规律组织教学
  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技能(听、说、读、写)教学,要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继承前人语言技能教学的经验,并汲取近年来技能教学研究的新成果。
  语言技能与技能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技能教学分成不同等级,义务教育阶段1至5级,高中教育阶段6至9级。何为技能?技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学会的一系列复杂行为,像系鞋带、开门、操作计算机、投篮、开车等。这些技能通过模仿、教导、强化、练习等各种学习过程形成。有些技能如打篮球、演奏小提琴等,需要知觉-运动的协调。有些技能则需要思维的参与,含有大量需要快速理解的认知成分。语言技能的掌握既需要知觉-运动的协调,又需要理解。
  听、读技能是接受性技能,即理解性技能;说、写技能为产出性技能,即表达性技能。课程标准对技能目标的描述以学生学习后可以做什么事情为内容,用“能够做某事”的方式表述,目标描述具体,可观察、可检测。
  课程标准的一级技能目标以接受性技能为主。比如,听英语识别物品、听指令作出反应。读写目标为识别、书写简单的文字和符号。
  2至5级技能目标仍有很大比重的接受性技能训练,同时,有一些简单的语言表达性训练,以打好语言基础为重点。3至5级对课外阅读词汇量有明确要求,分别为4万、10万、15万以上。
  6至8级的技能目标更多地强调在运用中学习语言,即通过使用语言做各种事情,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的规则,掌握语言的技能。比如,能通过重复、举例、解释等方式澄清意思,能描述简单的人物或事件并表达自己的见解。6至8级的课外阅读词汇量有所增大,分别为20万、30万、36万以上。9级的语言技能要更多强调技能运用的熟练性,以语言的实践运用带动语言技能的发展。
  技能教学要尊重学习规律
  在接受性技能(听、读)教学中,听力理解、阅读理解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包含掌握听、读输入中的信息和掌握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的学习策略。
  听懂、读懂信息要感知语言、识别词语、运用所学过的语法规则,利用背景知识、利用语境。
  策略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利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更快、更好地掌握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的技能。通过策略的选择和策略训练,学生可以掌握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的技巧,达到爱听、会听,爱读、会读的目的。
  听力教学、阅读教学不再追求最佳的教学途径,而是根据学生、教学条件和各种理论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途径,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的一般教学方法,是要根据学习需要多层次或多目的地去听、读语篇。力求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听、读获取语篇信息。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往往需要学生多次感受语言,领悟语篇含义。一次听、读活动,不一定能够满足学生注意力、短时记忆的需要或者语言理解的需要。学生可能关注了某点,忽略了其他;关注了局部,忽略了全局。有一种听力、阅读的教法不可取,即只听或读一遍,然后核对答案或猜答案。虽然这项活动使全体学生最终都能获得正确答案,但正确的答案不是听或读出来的,而是核对出来的、猜出来的。也就是说,这种活动对于学生的听力和阅读理解没起到作用。只关心唯一正确答案,会忽略学习过程。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而且还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采用精听、泛听,精读、泛读的形式。教师可以设计互动性的听、读活动,聚焦语法的听、读活动,还可安排听力策略、阅读策略训练的活动。接受性技能的教学一般可以设计听、读前,听、读中,听、读后的活动,帮助学生作好心理准备和语言准备,关注不同的内容与策略。
  接受性技能是积极、互动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语言输入。表达性语言技能的教学,即说和写的教学,同样要关注过程、内容、方法以及策略教学。表达性技能教学重在语言输出。输出过多地强调准确,会影响流利表达,而过多地要求流利性,准确性也会受到影响。在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侧重。比如说,初级阶段,可更多地强调输入量和输出的流利性,鼓励学生敢于用所掌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这个阶段要充分保护学生表达的动机,让学生乐于、敢于用英语去表达,而不因语言知识和技能不完善就望而却步。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活动更富于创造性,更有乐趣。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还要逐渐地提高准确性。
  表达性的练习分为控制性练习活动和自由表达活动。控制性活动要求学生使用某语言结构,重点练习该结构。自由活动不限制学生使用的语言结构,重点放在意义的表达。在自由表达训练中,交际策略的培养是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有些做法应努力避免:一是要避免因学生表达不够理想而放弃。学生在某些语言结构上还存在问题,正说明练习不够,应继续给学生练习的机会。从不熟练到熟练,从错误多到错误少需要过程。二是要避免因高考不考口语,而忽视口语表达的训练,或因高考中写作占的比重比较小,就不练或少练写作。口语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够提高语言学习的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表达训练,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成了有实际作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套抽象的语法规则。
  概括起来,技能教学需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技能教学与策略教学的关系,接受性技能与表达性技能的关系,流利性与准确性的关系,控制性练习活动与自由运用活动的关系,语言形式与文化背景知识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研究语言、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生、研究学习规律。英语教学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现有知识与能力,适应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有效学习策略以及对语言的喜爱、对文化的好奇。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林立:首都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
把阅读策略当作重要教学目标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阅读是学生的主要语言输入方式,同时也是重点发展的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策略能促进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阅读自主性的发展,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并享受学习。
  阅读策略教学有待深入进行
  阅读策略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控阅读环节的过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灵活运用一系列阅读方法或技能的学习过程。
  目前,阅读策略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和深入:一是对阅读策略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教师对阅读策略及其教学意义了解不足,学生不能正确熟练地运用阅读策略。二是阅读教学程式化。几乎在每节阅读公开课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律围绕跳读、略读、细读三种阅读活动展开,没有把阅读目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活动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阅读策略的教学缺少计划性和阶段侧重性。三是阅读策略培养有效性不高。在课堂教学实际中,普遍存在“走过场”现象。学生的英语阅读策略和技巧的获得主要依赖于他们汉语阅读技能的迁移。这种自发状态的迁移,有效性不强。特别对于那些英语语言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说,在缺乏阅读策略指导的情况下,要想提高自身的阅读技能更加困难。
  如何进行有效阅读策略指导
  加强对阅读策略及其意义的认识。阅读策略不仅仅是诸如跳读、略读之类的阅读技巧,它包括阅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三类。只有教师和学生充分相信阅读策略的作用,他们才会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体验和获得阅读策略带来的乐趣。
  注意阅读策略训练的计划性和侧重性。阅读策略的培养和指导是一项长期的、有计划的过程。把阅读策略的训练分散到日常的阅读常规教学中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教师首先要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使用阅读策略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体规划,并结合具体的阅读材料进行微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教学程序的僵化,也可以重点突出某项策略的教学。
  指导阅读策略的方法。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是发展和提高阅读策略的基础。陈述性知识是指关于某项策略的内容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指如何使用策略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关于某项策略为什么有用以及在何时使用的知识。
  下面笔者以培养“简短总结”策略为例,说明阅读策略培养途径:
  教师向学生介绍“简短总结”策略的内容、用途和意义。这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该策略的陈述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教师或者学生示范该项阅读策略。最佳的示范方法是有声思维,教师一边阅读一边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在黑板上写下能概括每段意思的关键词,阅读活动完成以后再根据关键词对全文进一步概括,从而有效地完成理解任务。
  提供学生练习机会。让学生阅读另一篇相似的文章,并使用“简短总结”策略。或者教师在自己示范活动进行到一半时让学生接下去完成。这个步骤是学生体验使用学习策略的过程,是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过渡的必要条件。当然学生不太可能通过一次练习就能获取程序性知识。
  学生反思和评价阅读策略使用情况。上述活动完成之后,教师让学生及时反思和评价“简短总结”策略的有效性,让学生对比使用与不使用该策略对阅读效果产生的影响。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对语言学习的自我评价,是培养元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元认知是学习策略结构的核心,是学习策略迁移的关键。
  小结。最后教师总结说明概括段落大意对全文理解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该策略的认知。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策略不仅能够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推动他们的阅读自主性,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陶战勇: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教师)
赋予英语写作真实的生活目的
  写作教学指向真实生活目的
  新课程标准建议:“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这也就是说,让学生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为真实的语言交际作准备,这就把英语教育的目标直接指向了真实生活。
  其实,让学习者为真实生活而学习并非新课标所独创。众所周知,今天的外语教学深受交际语言教学的影响,而交际法强调交际是语言的首要功能,课堂活动必须有交际的目的。当前新课标所倡导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交际法的合理发展,在继承交际法基本原则以外,它较以往的交际法模式更加关注任务是否有意义、是否真实。为此,任务教学中的写作教学十分强调写作活动要具有真实的生活目的,因为真实生活中的写作永远都是有目的的。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写作不仅被看作是一种“发现的过程”,更被看作是一种“根植于社会的活动”。成果法、过程法、体裁法等主要写作教学法之间更多地体现了互补,而不是对立,它们都能给写作教学以有益的启示。其中,体裁法就强调“写作根植于社会情景之中,写一篇文章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社会情景中的特定目的而进行的活动”。
  分析课程标准各等级以及具体课程目标的描述不难发现,其中对写作的要求都指向学生当前或可能的生活,如七级总体目标对写作的要求是“具有初步的实用写作能力,如事务通知、邀请信等”。这一要求也可在高考试题中得到支持。以新课程高考广东卷的英语写作题型为例,其第一节“基础写作”的情景指令是:“你很荣幸地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一名志愿者,负责编写奥运比赛项目的英语介绍。请根据以下中文提纲,编写射击项目的英语介绍。”
  如何让写作教学具有真实生活目的?
  我们首先需要确定什么是真实生活目的。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真实生活是指学习者课堂以外的现实生活或将来的可能生活。我们说“课堂以外的”是因为具有教学特征的课堂通常有别于课外的现实生活,有些课堂活动甚至可以是课堂所独有的,其目的更多是为了学习英语,而不是为了使用英语。这样的目的不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目的。真实生活目的是可以促使学习者运用英语进行写作的目的,它存在或可能存在于学习者的真实生活里。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观察当前高中英语课堂,就会发现其中不少的写作活动并不具有真实的生活目的。这有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把握问题,也有教材对写作活动设计方面的问题。因此,要开展新课标下指向真实生活的写作教学,需要教师、教材编写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就一线教师而言,其切入点可以是调整单一活动、设计单元任务以及开设选修课程三个方面。
  调整单一活动。当教师发现教材所设定的写作活动欠缺真实生活目的的时候,可以在备课时对该活动设计进行调整。只要教师明确真实生活目的的含义,一般都能发现教材原活动设计的问题并作出合理调整。
  请看以下为高一学生设计的写作活动:写一篇短文,对美国英语、英国英语或者汉语中的两种方言进行比较。不难看出,这一活动指令没有交待学生为什么要写这篇短文,没有真实的生活目的。
  为此,我们可以赋予它一个真实的目的。例如,我们可以把指令调整为:“你们学校的外籍教师和他们在中国教书的朋友对学习汉语很感兴趣,他们想请你在他们聚会的时候介绍一下你所使用的汉语方言与普通话或另一种方言之间的差别。请你为此准备一篇简短发言稿。”与原指令相比较,修改后的指令提供了写的情景,对使用短文的场合(外籍教师聚会)、目标对象(外籍教师)、呈现模式(英语发言)等要素都作了定义,这样也就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写作目的,其活动也成为指向真实生活的活动。
  设计单元任务。设计单元任务就是给一个单元的各教学活动以一个总的真实生活目的。对于高中的英语教学来说,这个总的真实目的往往需要一个至少通过写作活动而达成的结果。
  开设选修课程。国家课程改革调整了中小学课程结构,高中课程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其中系列II的选修课程为各学校自主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这样,教师就可以申请开设指向真实生活的写作选修课程。(张荣干: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精心设计让英语阅读教学更有效
  目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教学过程是:阅读前活动――引出话题,激发兴趣;阅读中活动――训练技巧,品味语言;阅读后活动――活化教材,创造思维;意义性练习――设计检测,加深理解;作业的布置――反馈教学,形成评价。
  那么,怎样操作才能确实有效地实现这种模式,使学生真正地有所收获呢?
  笔者选取了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模块2中的第4单元“虚拟旅游”一课为教学设计目标。其主要教学目的和内容是通过阅读,了解奥克兰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同时学会用英语介绍他国和我国的本土文化。以下两个教学设计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进行了不同的处理。
  导入。让学生在苏格兰风笛《私语》中欣赏奥克兰的纯美风景图片,然后引出本课课题。
  输入阶段的任务。a.利用多媒体呈现世界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中找出新西兰的地理位置,最后找到奥克兰的具体位置。b.阅读课文,同桌合作查找有关新西兰的信息,填好课文中的表格。c.让学生先了解本课的阅读策略,然后根据此策略完成课文中相关练习,要求学生单独完成。教师分析旅游指南的结构,并用图片呈现每一个重点。d.让学生了解上网时能点击的关键词,并将关键词与相关信息联系起来。
  输出时的任务设计。a.创造性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分别模拟成立自己的“旅行社”来介绍各自的镇区或城区。b.作业:每个“旅行社”推出一期英语手抄报,以旅游指南为主题,介绍各个镇区或城区,可以配照片、图片。目的是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
  设计这堂课的教师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来进行阅读教学。不但注重了知识目标,还注重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处理现实生活的问题,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并宽容看待别国文化,同时学会用英语介绍本土文化,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从教学方法看,本课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设置真实的语言交流场景,使学生能用英语仿照课文介绍所在地区的地理、历史、民俗、风情等,锻炼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整堂课力求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轻松、和谐、真实的交流环境,让学生有想说的愿望和表达的自信,注重了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程理念。
  创设情境。教师对学生指出任务:改变角色――做老师,要求学生写一份完整的教案,并把新知识教给其他同学。学生了解要通过设置不同的小任务,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完成教案的设计和知识的传授。
  温故知新。教师引导学生写出教案的第一部分:学习的目的和重点。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区分已知和未知的知识,以便确定重点。
  探索新知。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分发相应的辅助阅读材料,告诉他们要结合课文和辅助材料来掌握相应学科的有关奥克兰的知识。引导学生写出教案的第二部分:教学步骤。学生结合课文和所发的辅助阅读材料,仔细通读,组内讨论,消化所学知识,对奥克兰有更深的了解。小组分工:一部分人讨论如何将所学领域的知识教给其他同学;另一部分人设计测试题。最后,学生要将教学步骤在教案中体现出来。
  分享交流。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认真听每组学生讲解关于奥克兰的相关领域知识,并及时给予评价。学生每组推荐代表分领域讲解奥克兰的相关知识,并进行简单测试。
  归纳总结。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教案设计中的课后反思环节。家庭作业:学生要反思整节课的过程和知识,并在笔头上表达出来。课后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整节课所学内容的一个归纳总结的过程,同时也是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
  这份教学设计不但具有新课程的理念,还有很独到的创意。本课的教学效果与平时上课教师教、学生学的效果大有不同。它将学生的角色进行了改变,变成了教师,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教给他人,这样学生能够真正深入地参与知识的获取与传授过程。该设计的最大特色在于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体验中自学、教别人学。(李艳:北师大实验中学教师)
进行综合训练培养语言能力
  语言技能在外语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标,综合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大量听、说、读、写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来实现。在日常教学中,利用课文进行综合训练是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途径,这样的训练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只要运用得当,是非常有效的。
  利用课文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可按照“吸收信息――处理和加工信息――口头或笔头表达信息”的思路,有控制地操练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知识,从选材立意到谋篇布局等角度进行表达方法和表达技巧方面的指导与训练,最终落实到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语言规则,口头或笔头表达自己的思想。
  课文阅读教学是目前初、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该部分除承载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外,还具有对课文相关话题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教学功能,还可兼顾对学生听、说、写等能力的训练。对不同文体的教学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目前大部分初、高中课标教材中都有“综合技能训练”学习板块。该部分将听、说、读、写糅合在一起进行综合操练,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如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任务板块就是顺着每单元的话题,以完成一个具体任务为目标,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学生通过结对子或小组活动的方式,亲历语言实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语言运用能力。该任务分三个步骤:一是通过听或读的活动,让学生获取相关信息;二是通过双人或小组活动学生间进行互动;三是学生在完成前两个步骤的基础上,口头或书面呈现完成任务的产品。
  为了弥补课堂语言和实际生活中所运用语言之间的差距,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一些初、高中教材中都编制了“项目活动”(Project)学习板块。项目活动是一种开放性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协作,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他们自己选定的课题。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得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创造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技能的机会。通常在项目活动实施的初期阶段,学生要进行讨论或协商,听和说的活动较多。随着项目的进行,学生的四项语言技能都得到充分展现:为项目活动准备的背景资料、书籍等需要读,讨论、采访时需要听和说,而做笔记、完成报告等则需要写。由此可见,项目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四项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项目活动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语言能力(如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师对中学生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要有长期和短期的计划。计划的制订要以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明确学年、学期和单元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教学途径。在进行语言技能训练时应做到:
  依据教材,灵活使用。多数课标教材都以话题为中心设计了听、说、读、写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取舍。此外,还可以多利用教材之外的各种资源。
  教学精心设计,循序渐进。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通过每一阶段具体任务的完成来达到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任务,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训练中还要做到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
  训练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不可能实现课标中所规定的各项目标。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听、说、读、写语言实践活动,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何锋: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英语教研员)
&&&&&&&&&&&&&&&&&&&&&&&&&&&&&&&&&&&&&&&&&&&&&&&&&&&&&&【】【】【】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转载自合法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信/来电(,3086138)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频道合作&&欢迎同类网站交换链接
版权所有:& E-mail:& 服务热线:& QQ: 5774072
&&-& &&- &&&-& &&-& & -& &&-& &&-&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CopyRight &
China Schoolmaster&2009||||||||||
& &位置:& &&
第十三章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技能
第十三章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技能
&更新时间:<font color="#10-5-30 13:44:54 &点击数:855
& 第十三章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技能&
【实例与问题】
&&& 六月中旬,我与三个教师在听园丁工程学员的一节回报课,内容是沈从文的《边城》。这是一篇极富湘西风情、人物情感极其细腻的文章,篇幅较长,要在一个课时讲完,角度的选择格外重要。授课教师的选取角度无疑是漂亮的,他选择文中几次出现的虎耳草这一特殊的象征物,与翠翠情感的变化联系在一起,这一角度抓住了文章中的小细节,有效地将主人公的心理情感的变化剖析清楚,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从这一层面上说,这位教师完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但遗憾的是,在整个40分钟的时间里,教师没有在右边的黑板上写下一个黑板字,特别是几个表示翠翠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在PPT上没有显示出来,在黑板上也没有板书,使教授的内容的完整性没有能够充分体现出来。PPT的作用完全取代了传统教学工具――黑板,所有的教学内容完全是一种毫无变化的预设。
教育技术理念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变革,无论在难度和人性化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这些年在教育领域的普遍应用,广大教师对此已经不再陌生。鉴于此,本章将集中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技术的内涵是什么?
2.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原则、优势是什么?
3.应怎样开发和利用教学媒体?
4.怎样进行单一课件的开发和网络媒体的利用?
【教学指南】
一、学习目标
1.识记: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网络多媒体。
2.了解:媒体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优势;多媒体的应用;网络媒体。
3.理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理念、特点和原则;多媒体CAI的开发;网络媒体的开发及教学功能。
4.应用:根据所学知识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和网络媒体;能根据所学的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自己设计和开发多媒体CAI课件;能熟练使用网络媒体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二、学法建议
1.本章的重点是:教学媒体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网络媒体的应用。
2.第一节主要是理论性的内容,可以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掌握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特点、优势以及教育技术实施的原则。教师在其中起一个领航的作用。
3.第二节的内容多以实践操作性的为主,教师切勿越俎代庖。CAI课件的制作和网络媒体的使用,需经过反复操作,才能掌握。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化社会呼唤教育信息化。当前,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已从幕后走到台前,由最初的“配角”逐渐成为“主角”。在我校,信息技术已经在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大多数教师已经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制作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件,“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信息技术日益走进了语文课堂,使我们的课堂容量增大了,色彩丰富了,生动性增强了,教学效率提高了,教学效果明显了。
信息技术,指的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综合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优势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学校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浪潮之中,课堂教学正面临着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新课程的实践者,认识、掌握并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已成必然。简化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三者共同参与的过程。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如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多媒体计算机介入,使教学的内容、方法乃至教学的模式带有更强的新颖性、变化性、刺激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更多的学习空间,获得视听等多种感受,从而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语文教学在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如果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吸收当今先进文明成果,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条件,如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广播、录音、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电教媒体来传播、输送教育信息,对语文教学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换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更新观念
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一整套行为系统,它的核心是传统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网络文化则与之迥然不同。网络文化在内容上大体分三类:一类是数字化信息,一类是全新的文化艺术形式,一类是虚拟社区。这种超文本信息的出现,打破了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有助于人类从单一方向的线性思维中解放出来,向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发展。
互联网的特点是将全球计算机通过网络相互联结在一起,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又相互独立。在网络中,权力、阶段、阶层甚至地理位置都已毫无价值,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中心,因此人与人之间趋于平等。人们完全可以不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宗教信仰等社会现实,进行一些相对单纯的非功利性的精神交流,可以就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见解而不会产生任何心理上的负担。这是一种全身心的参与,自身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从更深层次上给参与者带来心灵的冲击。因此将诸如互联网的先进技术引进语文教学领域,将有利于学生转换思维方式,更新观念,为培养能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建设人才作贡献。
(二)形象生动,激发兴趣,使教学模式多样化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能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充实教学内容,扩大知识容量,而且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使之具有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在愉悦的情绪中学习,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电化教学手段能将抽象、平实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对学生学习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如讲到《蝉》,播放一下蝉的生活史的科教片;讲曹禺的剧作、臧克家的诗作时,适时、适量地播放录音或录像,让学生去感受氛围、了解背景,就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从审美学的角度看也是这样,美的形式必须不断地变化和更新才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要求。正如歌德所说:“眼睛需要变化,从来不愿老看某一种颜色,经常要求更换另一种颜色。”爱迪生也说过:“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像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使它得到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电教手段,能在教室这个方尺空间中,在短短的数十分钟内,表现出从过去到当代,从宇宙空间到地下,从高山到海洋,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万事万物,表现力极为丰富,流动性强,符合审美心理要求。而且电教手段能将口述的文字内容直接变为具体可见、形象逼真的视觉画面,这改变了口授加板书的传统教学方法,既避免有的教师不善言辞的短处,也避免因教师讲述过多而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抑,从而激发学生情感,调节学生情绪,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学习知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学方式非常单调。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入,大大改观了这种状况。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给学生演示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自学教学内容、师生可以通过网络讨论问题等,教学方式、教学活动都相应丰富起来,多样起来。《狼》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狼洞其中。”其中的“洞”是名词用做动词“打洞”的意思。以往的教学,教师直接把意思讲给学生。但有了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通过计算机让学生在资料库和相应软件中查找这个字的义项和用法,这样,既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理解和掌握了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而且也丰富课堂活动,实现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字优美、充满情趣的课文,特别是那些文学作品。这些课文是听说训练的极好材料。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参与语文教学的听说训练,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如那些以事物描写为主的散文,语言生动、形象。透过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百闻不如一见,一画能达万言。如果能以音像媒体把这些图画展示出来,那么,学生就可触景生情,由情入景,有如身临其境,把自己的情感融于景色之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百花争艳、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在讲授课文时,播放一下有关录像,让学生面对着绚丽多彩、声色并茂的画面,进行朗读训练,效果就比学生手捧课本来朗读强多了。对于那些以抒情为主的诗歌、散文,作品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运用音像媒体介绍一下课文的有关背景材料、场面气氛,就很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是为纪念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一周年而创作的一首感染力很强的抒情诗,在讲析时,先播放一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然后,对周总理的伟大生平作必要的交代,就可以激起学生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这样,学生朗读课文就能饱含感情,通过重音、速度的变化来表达跌宕起伏的感情了。
(四)视听结合,加深理解,拓展视野
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学生只有对所学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才能达到深刻的理解。人类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取决于大脑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和信息传播的强弱。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只能靠提高教学艺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而提高教学艺术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视听结合,加强学生大脑接受信息的信号,同时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听觉器官,就能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对知识的识记。如有位老师讲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播放了父亲转身下月台,穿过铁轨为儿子买橘子的录像片段,然后在反复朗诵后,叫学生分析此情此景作者和父亲的心情。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偏写父亲背影的复杂心情。讲《林黛玉进贾府》,在分析王熙凤这个人物时,就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分析王熙凤形象的资料。同样,在分析作品语言和主题时,也相应的提供了一组资料,这些既使课堂内容充实,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渲染气氛,指导鉴赏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著作,在文学史上有较高的文学鉴赏价值和地位,运用音像媒体参与文学课的讲析,可以通过音像媒体的形象性渲染气氛,指导学生从文学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文学欣赏,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在这方面,任何高水平的教师都是无法比拟的。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对鲁提辖接连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描写,用了三个极其奇特而又精当的比喻,从味觉、视觉、听觉三方面设喻,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令人痛快的结果。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描写,仅靠教师三言两语的讲解,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如果能以投影仪投影三幅相应的画面,并反复播放这段录音,渲染气氛,学生定能茅塞顿开。在指导学生文学鉴赏的听说训练中,还可以利用音乐来渲染气氛,引起共鸣,如指导学生学习《木兰诗》及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诗句时,配上一段描写古战场的《十面埋伏》的音乐,效果也一定很好。
(六)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学生可学更多的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的限制,不仅能加速知识传播的速度,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我们知道,人的大脑左半球对语言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右半球对图像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视听媒体同时传送教育信息,能够发挥大脑两半球的不同优势,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率。
研究资料表明,人类五官感知知识的比率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的作用最大,通过视觉、听觉获取知识可达94%之多。这是从吸收知识这一方面来说。从巩固知识方面看,知识的巩固靠记忆,记忆的规律是具体的事物比抽象事物容易被识记,并保持得更长久。看过后事物留在大脑的印象往往是持久的,而经过多种器官获取的知识会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研究资料还表明,同样一份学习资料,采用传统口授办法,只用听觉听3小时后,能记住60%;用视觉看,同样的时间能记住70%;视听并用,3小时后能记住90%。3天之后 ,3种学习方法比率分别是15%、40%、75%。可见,视听并用的记忆效率,远远超过光看或光听。电化教学由于能大量采用视听并用的媒体,对帮助学生认识和记忆学习内容起积极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七)拓展空间,扩大效果,增强阅读能力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拓展教学空间,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由于现代化传播媒体的广泛运用,学生的学习天地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而且可以在课堂外乃至学校以外的许多场合,利用广播、录音、电影、电视、计算机等多种媒体,借助幻灯片、录音带、录像带、程序教学软件等,有选择地学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有用知识。如有的学校开放微机室或语音室,让学生运用现代化手段来学习语言,训练语感,节省教师的教学时间,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原来受学校教育规模限制,而未能跨进校门就读的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也可以利用电教媒体配合文字教材,进行卓有成效的自学。我国现行的电视教育、自学考试,正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一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新型教育组织形式。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养成,又和大量的阅读分不开。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和教学设备的落后,很难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丰富的阅读资料,文学作品鉴赏等于是张空头支票。现在,我们通过计算机网络,一方面可以获得大量的可供阅读的资料,鉴赏古今中外名人名著;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计算机就阅读能力教学中的某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专项练习指导。例如,有位教师讲授如何鉴赏诗歌,教师先展示近几年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明确命题人的命题思路;然后,对学生进行练习指导,将学生回答这类题目出现的问题逐一呈例,指导学生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最后,再提供相应的联系材料,让学生练习。这种方式,训练强度大,针对性强,比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凭嘴说,发练习题省时省力,效果明显。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教育的现代化除了要求教师的观念现代化之外,还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随着科技发展成果的不断显现,它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也日益明显,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语文教师也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及辅助器材即多媒体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也正因为此,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运用得也越来越普遍。但是,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怎样恰到好处地运用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问题,特别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选择时机适量的多媒体手段来适应学生特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本体性原则
电化教学手段的本质特征是突出学科特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以电化教学必须突出学科的本质特征。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明显不同的个性特征是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要学习存在于文字叙述中的内容,而且要学习它的形式――文字载体的本身。无论是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者是文学作品,侧重点不在它们的记叙内容、说明对象、议论的重点、情节内容,而在于表达内容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在于学习它们的语言表达形式,这是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都不同的地方。可见,语文电化教学应突出的学科特点首先是它的工具性,语文电化教学追求的目标,首要的、基本的应是语文能力这个目标。发挥语文学科培养语文能力的工具作用,应当是语文电化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语文电化教学提高质量和效率的标准,应是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使语文学科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往往简单地播放一些录音、录像来代替课文的分析、知识的传授。如讲《一月的哀思》就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面的录像,结果把语文课变成思想教育课,使语文课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大致有两点。
一是教学目标偏离语文能力目标。语文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智力三个方面,而首要的目标是语文能力的目标。如果忽视了这个首要的目标,把教学的着眼点仅放在内容的理解而不放在表达形式的学习上,就偏离了语文能力的目标。
二是阅读教学蜕变成影视教育。训练学生具有通过唯一的文字条件去理解思想内容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点,古人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和“因文悟道”的观点,都是强调语言文字是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唯一桥梁。任何电教媒体都只能在帮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一桥梁上发挥辅助作用,而决不能代替语言文字。如果仅放录像或录音,撇开语言文字,让学生凭借影视教材理解教材内容,显然是偏离了语文教学的重点。
我们在语言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使用任何电教媒体时,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语文能力的培养目标,有利于突出语言文字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语文工具,在突出培养语文能力这个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的文道统一。
2.必须遵循“披文以入情”、“因文悟道”的规律,切忌图文分离或以图代文,而应以文字教材为基础,实现文字与画面的有机结合。
3.语文电教教材的设计应突出语文性,既要形象地表现文字教材的内容,又要兼顾语言文字的特点,遵循“从文着眼,按文作图,图文结合,从图到文”的要求,编制出画面形象与文字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教材。
4.课堂上播放电教教材时间不宜过长。
(二)目的性原则
诱发学习兴趣既是认识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就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古人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而不疲”。而使用电教学手段具有不受时空限制,再塑形象,创设情境的独特功能,并且能对学生感官产生多方面的刺激,因而对培养学生语言的兴趣有着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有人担心,鲜明的视觉形象、悦耳的伴奏音乐和斑斓的色彩结构所引起的兴奋中心容易转移到画面上去,从而分散学生对文字教材本身的注意力,减少研读原文的兴趣,影响语文电化教学整体效益的发挥。显然这种担心是有理由的。在语文电化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原先只需要放映少许片断的影视片,结果处在音像效果形成的浓厚兴趣状态下的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欲罢不能,不得不屈服于学生的需要全片播映;原先分几次演示的电教片,不得不一次演完。凡上语文课,只要播放电教片,不管是幻灯片、投影,还是影视片,学生总是兴趣盎然,然而一旦不使用电化教学,那种由生动活泼的形式、形象具体的画面激发起来的兴趣便不见了。这说明学生的兴趣仅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他们的阅读兴趣还没有真正调动起来。造成这种学习兴趣转移的原因并不在于使用了电教手段,而是由于过分渲染和依赖于形声化的电化教材,没有及时地把被电教手段激发出来的兴趣引导到阅读语文教材上来,不注意激发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需求,没有诱发学生研读原文的兴趣,以至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心理。另外,少数教师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企图以电教手段弥补教学基本功的不足,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须知电化教学手段介入语文课堂教学以后,对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及各种教学基本功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教师必须加强在教学中的导向、调控作用,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因电化教学手段激发起来的浓厚学习兴趣引导到研读原文上来,防止过分渲染画面或依赖电教手段,防止形式主义搭花架子。具体做法可以结合画面,紧扣课文,适时提一些迁移性问题,运用一些启发性的导语,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画面形象上引导到研读原文上来。
&(三)科学性原则
想像力是语文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把语言文字同生活联系起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根据语言文字抽象的符号,想像出具体事物的画面,这是语文教学必须训练的一种基本功。想像是人脑对已有表像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语文教学中学生依文字描述或图像示意而进行的想像多属再造想像。想像的基本材料是表象。充分调动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即表象储备,并补充其不足,是成功地进行想像的必要条件。如果只讲“调动”,不注意“补充”,学生可能会因想像受阻而使想像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电化教学在丰富学生表象,“补充其不足”上正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从这点上看,电化教育手段有利于学生想像力的发展。但如果一味讲究“补充”,而不注重“调动”,学生只能凭借电教提供的画面去理解语言文字,而不能独立地从“文字中看出一幅图画来”,那就谈不上驱遣了想像,发展了想像力。从这点上讲,电教手段提供的形象具体的画面的确有抑制学生想像力发展的副作用。要克服这种副作用,在使用电教教材时,必须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电教教材的画面设计必须虚实相映,留给学生发挥想像的空间,不宜太实,更不应企求用画面来表现文字教材的全部内容。
2.要科学地合理地设计学生想像力训练的序列。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3.多形式进行再造想像训练,以促进想像力的发展。语文学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学习语言文字与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这是语文教学中学习语言与认识事物相结合的基本途径。“
学而不思则罔”正是强调思维的重要。电教手段通过音像传播具体、直观的教学信息,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无疑是有用的。但一味追求“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一目了然”,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向和范围,降低学生的思维坡度,从而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与大力提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相抵触的。在思维训练中,没有思维坡度,学生不再需要作任何主观努力,便可以坐享其成,这与提倡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原则是相悖的,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如何防止语文电化教学中抑制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弊端呢?关键在把握好思维训练的坡度。坡度太大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坡度太小,以至没有了坡度,会使学生养成思维惰性,两者都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要科学地设置思维训练坡度,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加强独立地从“文字中看出图画来”的训练。
2.加强对画面意境的理性分析与评价,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紧扣课文,结合画面,提出一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启发学生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
3.实现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文图互补,强化语言逻辑的作用。
(四)适切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各种电教媒体都具有它的特征和特殊功能,但也有各自的适应性和局限性,往往一种电教媒体的局限性又可由其他媒体的适应性所弥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并将其分成若干具体的目标,恰当选择适用的媒体。为此,教师首先要熟悉各种电教媒体的教学功能。如幻灯投影教学媒体善于呈现事物的瞬间静止的特征,可以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录音教学媒体善于再现与表现听觉形象,突破时间限制,帮助学生深入感知;电视、电影善于呈现事物的运动与变化、整体与局部、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而且声像同步,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像力具有重要作用,等等。在这基础上,教师才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选择。其次,要根据教学的主要目的和课文的重点、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例如《绿》这篇课文前半部分是写景,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选择观察点和安排观察顺序,可以采用投影手段辅助教学;后半部分是写景中抒情,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作者抓住“绿”字,运用多种修辞手段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自己浓烈的感情。这时运用画面几乎无济于事。如果反复欣赏优美的朗诵录音,配上美妙的音乐,学生就可以体会到其中的妙处。换而言之,及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必须适用、适量、有效。可从下面三个方面简单理解:
1.适用性。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完成,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由于形式单调,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费“的结果,因此,传统教学方法是陈旧的,效率是低下的。现在,多媒体的使用,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此问题。多媒体手段的最大特质是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且交互呈现,信息量大,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2.实效性。钱梦龙先生曾评价现代教育技术有三种基本态度,一是拒绝,二是追风,三是勇于实践。在当今多媒体教学热潮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选取适当的教学手段,用在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而不能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纯粹为运用多媒体技术而教学。利用语言能讲清讲透的,就不一定非用多媒体,切不可搞形式主义,使课堂教学变成各种电教手段的演示会。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和存在的误区,不去拒绝,不赶时髦,而是以教学效果为准绳,扬长避短,勇于实践,实实在在为学生负责,为学生一辈子负责。 &&& 3.适量性。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有的教师一味地依赖这种电教手段,有时一节课学生基本上是看他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花俚呼哨的,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这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这种手段的本质意义了。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代替一切,不能滥用,但有些教师对它缺乏足够的认识,要么整节课全然不用,要么仅靠它来帮助板书而已,这都是不妥当的。
总之,多媒体手段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但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应用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样,要受到教学内容的制约,并要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必须遵循一定的要求,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2001年6月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第11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端正思想,积极研究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为中学语文教学服务。在当前最为常用的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制作已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重视,并被广泛应用。虽然这是一项随着电脑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现代化教学技术,但由于它体现了计算机的高速度、大容量、快变化以及多维性的特点,因此很快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当前各种课件软件大量研发,快速投入市场,发展
前景十分广阔。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要达到的宏观目标可以概括为:通过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语文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具体目标可以概述为:
1.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具体地说学生信息素养包括: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加工(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利用(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信息的知识与能力。
3.培养学生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信息时代海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知识储蓄的方式,也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不断增强。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要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二)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
在执教语文课时,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有效整合方式:
1.使用精美课件,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激趣工具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必定能专注于学习,而要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具有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的功能。它所创设情境的真实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它媒体与手段无法媲美的。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常用方式是:①观察。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可以播放录相让学生观察北国之秋的特点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了一幅幅形象而又动感的画面,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得他们能更为投入地参与学习。②角色扮演。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并能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表达这种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教手《触龙说赵太后》时,先播放了一段朗读带,要求学生仔细听,细心揣摩,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角色扮演练读人物对话,在这种气氛下,学生练读兴趣盎然,扮演自然到位,充满了情味、趣味和生活的气息。③模拟实验。一些蕴含科学知识的课文,可以在课件里设置了虚拟实验,促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理解某些科学原理。
(2)丰富阅读体验,激发学生想象
声像资料可以唤醒学生对一些生活信息的情感,利于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细节。而这一切,对于学历、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见长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如初中课文朱自清的《春》,先呈现大量春景图,有五颜六色的鲜花,林间鸣唱的小鸟,绿茵茵的草地以及缓缓流淌的小溪等等,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使久居钢筋水泥中的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春景有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他们就能体会到春天,朗读课文也颇有感情。最后,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发言同时配以相应的声像资料“春天的公园、山林、田野、校园”等等,图像与声音的结合顿时激活学生的想象,他们阅读所体验到的就不单局限与课文里,而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阅读的体验大大的丰富了。&
(3)创新看图写话,激发写话热情&&&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看图写话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它鼓励学生创新、求异,让学生自主创造有个性的画面,说自己的图,写自己的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动物、人物、背景等的小图片提供给学生。在电脑上,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图片,组合成“图”,编故事,然后写下来;或以自己在电脑课中用金山画王完成的绘画作业为元素,看图写话,学生在自己创设的写话情境中,把自己的想法和想象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激发出写话兴趣及热情。在实践中,还通过给词汇的方法训练写话,如第三册语文园地四中有一幅去公园看猴子的图,虽然学生有过很多类似的游玩经历,但都缺乏细致的观察,描写显得笼统粗糙,难以抓住猴子的个性特征,我展示经过放大的单个猴子的图片,并提供了一些动作的词,学生很快就有了很好的作品。&&& 2.运用网络平台,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交流工具&& (1)促进个性学习,实现知识建构&&&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单纯地由教师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叶圣陶先生指出:“一个人有了自学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将一辈子受用。”可见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自学能力是多么的重要。授之以鱼,只应一时,授之以渔,终生受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它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出发点是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基于网络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 &&& (2)增加沟通渠道,实现平等交流&&&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让课堂不再是老师独自占有,学生被动接受,实现了师生之间双向的平等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的监督功能,适时地调出任何一台学生机的资料,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在网上学习状况,为学有困难者指点迷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学生也可以在“讨论区”内发表自己在课堂中得到的感悟及课堂的建议,教师可据此适当调整教学的速度与内容。在这个过程既有师→生的交流互动,又有生→师的交流互动,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平等交流的机会,每个人都处在一种与电脑、同学、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与各层次的交流使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3.利用电子资源,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 (1)延伸课堂教学,培养综合素质&&& 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就是能为我们及时提供各类有用的信息,充实课堂教学资源,提供课外学习资源。同时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多方面地提高语文能力,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 (2)改革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于是我利用诸如论坛、邮件等方式能有针对性地、及时地与家长取得联系,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评价,既做到一对一的个别化评价,又能兼顾孩子的自尊心和感受,使孩子乐于接受。
二、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和网络媒体的使用
(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1、课件设计  课件设计就是指教师根据自已的教学要求而制定的一个课件制作方案。方案应从如何突出创新教学,突破教学难点来考虑,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课件的设计确定了课件的主题,它是整个制作过程的主导确定主题的同时,还必须分析和确定课题实施所能达到的目标。使之符合教学目标的要特别注意要发挥多媒体的特长,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制作多媒体素材,集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有效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课件的设计主要是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就如何通过课件的内容体现文本的核心内容的一个设想。这一环节充分体现出一名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功底。
2、脚本创作  脚本是贯穿课件制作全过程的依据,是课件制作中最主要的部分。需要从图文、影像、声音等各方面体现教师对某一文本的教学意图。  脚本设计是制作课件的重要环节,需要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布局、视听形象的表现、人机界面的形式、解说词的撰写、音响和配乐的手段等进行周密的考虑和细致的安排。它的作用相当于影视剧本。
从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制作看,脚本的创作通常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文字稿本的创作。文字稿本是由教师自行编写而成的。编写文章稿本时,应根据主题的需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联系和教育对象的学习规律,对有关画面和声音材料分出轻重主次,合理地进行安排和组织,以完善教学内容。这一步主要难度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是很多的,在仅有的40分钟内,如何选取主要内容、通过何种形式、以怎样的顺序来呈现,在这一步中都需要充分考虑。  第二步是编辑稿本的编写。编辑稿本是在文字稿本的基础上创作的,它不是直接地、简单地将文字稿本形象化,而是要在吃透了文字稿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引申和发展,根据多媒体表现语言的特点反复构思,编辑稿本是制作课件的直接基础。在这一步中,除了文字的因素之外,还必须考虑到各种图、声、像等的呈现。  3、素材准备&&& 多媒体素材是多媒体课件中用到的各种听觉的和视觉的材料,也就是多媒课件中用于表达教学者思想的各种元素,它包括图形、动画、图像、文本和声音等。搜集素材应根据脚本的需要来进行,素材的取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利用扫描仪采集图像、利用动画制作软件生成动画、用话筒输入语音、从网络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所需的各种声像素材或从各种多媒体素材光盘中取得。  4、程序设计  多媒体课件最核心的环节是制作合成,其主要任务是根据脚本的要求和意图设计教学过程,将各种多媒体素材编辑起来,制作成交互性强、操作灵活、视听效果好的课件。这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1)office Power point
 & (2)Autherware
3)Flash  5、总装与测试  在实际制作中,一个课件往往被分割成一系列模块,分别进行设计制作,最后总装生成一个可执行的应用程序。在总装后,还须进行全面的测试,测试的目的最主要是检测程序是否可以顺利的运行,内部连接是否正确,各种声音、动画是否可以正常播放等等,以免使用时出错。  应用课件制作完成后,要经过多次调试、试用、修改、完善,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确保课件质量的最后一关。如果存在某些问题,应继续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总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交果,提高教学质量。
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课件的制作必须有物质基础作前提,就比较易掌握的课件演示软件――Power Point而言,该软件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办公管理系统Office的组件。目前已升级到Power Point2009,此软件不仅具有界面一致、操作直观、功能完善、相互兼容等优点,而且与Internet紧密配合,增加了Web页制作功能,提供了功能强大的web页发布向导,能制出集文字、图像、声音以及视频剪辑等多媒体元件于一体的演示文稿,把课件内容组织在一组图文并茂的画面中,并且可以加上动画、特殊效果、声音等多媒体效果,营造出生动的教学气氛,淋漓尽致地表达制作者的思想情感。尤其是能将演示文稿打印出来,制成标准的幻灯片,在投影仪上显示出来。Power Point的另一个优点是简单易学,该软件提供了智能向导和丰富的模板,我们可利用菜单或各种窗口简捷完成各种制作任务。
下面以高中语文第三册的课文《我的空中楼阁》为例,介绍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的过程。(此课件由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级教育硕士硕韦静、张少铃提供。)
首先按左键点击开始,找到程序中的Microsoft Office 2003,点击Powerpoint。这是出现一个空白的演示文稿。左键点击演示文稿最上面一行工具栏最右边的“新幻灯片”按钮,选择适当的幻灯片类型;左键点击上面工具栏上的“插入”按钮,选择下拉中的“图片”&& “来自文件”,在自存的文件中找到自己要插入的图片,如(图一)。
&&&&&& &&&&&&&&&&&&&&&(图一)
选择演示文稿最上面一行工具栏的“插入”按钮,在下拉菜单中选择“文本框”&&& “垂直”,在演示文稿的左边拉出一方框,输入文字:“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最后选定所输入的文字,选择适当的字体、字号和颜色即可。如图一。
左键点击最上面一行工具栏的“插入”按钮,选择下拉中的“图片”&&& “来自文件”,在自存的文件中找到自己要插入的图片,左键点击演示文稿中的图片,按右键拖住图片四周的边框,直到图片变成演示文稿中合适的尺寸;选择上面工具栏的“插入”按钮,在下拉菜单中选择“文本框”&&& “水平”,在方框内输入“李乐薇,台湾现代作家,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其作品善于借助有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然后选择适当的字体、字号和颜色即可,如(图二);在演示文稿中的汉字内容的上方点击光标,选择演示文稿中最下面下面工具栏的“插入艺术字”按钮,点击选择适当的艺术字造型,在跳出的方框内,输入“作者简介”,选择适当的字体、字号即可。如(图二)
&&&&&&&&&&&&&&& &&&&&&&&&&&&(图二)
左键点击演示文稿最上面一行工具栏的“插入”按钮,选择下拉中的“图片”&&& “来自文件”,在自存的文件中找到自己要插入的图片,左键点击演示文稿中的图片,按右键拖住图片四周的边框,直到图片变成演示文稿中合适的尺寸;选择演示文稿上面工具栏的“插入”按钮,在下拉菜单中选择“文本框”&&& “水平”,在方框内输入“语速较慢,读出宁静美。语调略轻,读出亲切感。停顿合理,读出节奏感”。然后选择适当的字体、字号和颜色即可,如(图三);
左键点击演示文稿最下面一行的“自选图形”按钮,在下拉的菜单中,选择“其他自选图形”,在右边弹出的可选择样图中,选择所需图形。左键点击出现在演示文稿中出现的图形,调整到适当的比例即可,如(图三);按照输入文字的方法,在图形中输入文字,即完成(图三)的制作。
其他自选图形
&&&&&&&&&&&&&&&&&&&&&&&&&&&& (图三)
图四中的文字与图片的制作同上,在此不在赘叙。在演示文稿中插入视频的方法:左键点击演示文稿上方的“插入”按钮,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影片和声音” &&&&&“文件中的影片”,选择存放在文件中的电影素材,确认后会出现一个播放窗口,按住鼠标右键,把播放窗口调整到适当尺寸即可,如(图四)。
&&&&&&&&&&&&&&&&&&&&&&&&& (图四)
图五中的文字和图片的制作同上,在此不再赘叙。链接图标是为了方便播放的顺利。很多时候,在播放时为了与前面的内容相照应,需要经常将前面的某一张演示文稿重新播放,这时使用链接方式就很方便。链接的制作方法如下:点击连接图标,然后点击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超链接”,这时弹出一个“插入超链接”的对话框,找到“查找范围”,在其对应的下拉菜单中寻找需要链接的目标,然后点击“确定”即可。如(图五)。
&&&&&&&&&&&&&&&&&&&&&&&&&&&&&&&& (图五)
为了使幻灯片的播放显得生动、富于变化,经常需要加入播放的动作。这样,在播放时,呈现的动感效果就会显得更加强烈。下面在(图六)中介绍这一技巧。左键单击演示文稿最上面一行工具栏中的“幻灯片放映”,在下拉的菜单中选择“幻灯片切换”,这时,在幻灯片的右侧弹出一个“幻灯片切换”的对话框,其中有许多切换的方式,选择你所需的类型,点击确定即可。
&&&&&&&&&&&&&&&&&&&&&&&&&&&&& (图六)
&&& &&&&&&&&&&&&&&&&&&&&&&&&&&(图七)
&&& 图七中箭头制作如下:单击演示文稿中的“自选图形”按钮,选择下拉菜单中的“箭头总汇”,选择其中的某一箭头。点击演示文稿中的箭头,可以选择改变其大小、颜色。
&&&&&&&&&&&&&&&&&&&&&&&&&&&&& (图八)
声音文件在演示文稿中是经常使用的。在(图八)中介绍这一技巧的运用。右键单击演示文稿最上面一行工具栏中的“插入”按钮,在下拉的菜单中选择“影片和声音”&&& “文件中的声音”,找到拟使用的声音文件,单击确定后,在演示文稿上马上弹出一个类似小喇叭的图标,如(图八)。将其拖至一个适当的位置即可。
&&&&&&&&&&&&&&&&&&&&&&&&&&&&&&&&& (图九)
至此,《我的空中楼阁》的Powerpoint制作过程已经全部完成,最后一步就是打包。其作用就是要把整个文件携带到任何一台电脑上都能按照制作的内容全部播放。打包制作的方法如下:右键单击演示文稿最上面一行工具栏中的“文件”按钮,在下拉的菜单中选择“打包成CD”,在随后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复制到文件夹”,然后选择存放的文件夹即可。
(二)网络媒体的运用
1、WebQuest简介
WebQuest按字面理解为“基于网页的探究学习”。这种模式是1995年初由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Bernie Dodge和Tom March创建开发的,他们对WebQuest的定义是这样的:这是一种面向探究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所用到的所有或大部分信息都来自网络。这种设计模式因简洁、可操作性强而深受学习设计者的欢迎。
2、WebQuest结构
一个标准形式的WebQuest教学设计包括介绍、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和总结七个部分,各部分的设计要点如下:
(1)介绍(Introduction)
对于所“探究”问题的简要描述。在这一部分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简要介绍此WebQuest的大致情况,以进行先期的组织和概述工作。如果在此WebQuest中包括角色扮演或闯关游戏(如“你现在是一个鉴别神秘诗人的间谍”),还应在这一部分中设置相应的情境。
(2)任务(Task)
对于学生们要做的事情的描述。在这一部分中,教师应该清晰明了地描述学习者行为的最终结果将是什么。在WebQuest中涉及的“任务”可以是:一系列必须解答或解决的问题;对所创建的事物进行总结;阐明并为自己的立场辩护;具有创意的工作;任何需要学习者对自己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和转化的事情等。
(3)资源(Resource)
指向网上相关站点的链接。在这一部分中,教师指出一些可以被学习者用于完成任务的网址。并且应该在每一个链接中嵌入对此资源的描述,以便学习者可以在点击前知道自己将通, 过点击获得什么。
(4)过程描述(Process)
要做些什么才能完成指定的任务。学生者将遵循哪些步骤才能完成任务?这一部分是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一定要使这些步骤简明清晰。
(5)学习建议(Advise)
指导学习者如何组织信息。在此处,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他们组织所收集到的信息。“建议”可以包括使用流程图、总结表、概念地图或其他组织结构,也可以采用由复选框组成的问卷形式,其中的问题旨在分析信息或提请对要考虑事物的注意。如果将“学习建议”部分嵌入到“过程描述”部分中,可能效果会更好。不过建议很多,或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不是几步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那么还是将这两个部分分开为好。
(6)评价(Evaluation)――创建量规来展示如何评价最终的成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于对自己学习的评价和反思。
(7)总结(Conclusion)
对于将要完成或学习事物的简要总结。通过简短的一两句话,概述一下学生通过完成此WebQuest将会获得或学到什么。
3、WebQuest学习设计模板
“WebQuest主题”
在此处向学生们简要介绍此WebQuest。如果在此WebQuest中包括角色扮演或闯关游戏(如“你现在是一个鉴别神秘诗人的间谍”),则应在此处设置情境。也可以使用这部分做先期的组织或概述工作。
清晰明了地描述学习者行为的最终结果将是什么。“任务”可以是:
l一系列必须解答的问题
l对所创建事物进行总结
l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l阐明并为自己的立场辩护
l具有创意的工作
l任何需要学习者对自己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和转化的事情
利用这一部分点明可以被学习者用于完成任务的网址。在每一个链接中嵌入对此资源的描述,以便学习者可以在点击前知道自己将通过点击获得什么。
4.过程描述
学生者将遵循哪些步骤才能完成任务?这一部分是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一定要使这些步骤简明清晰。
5.学习建议
在此处,你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他们组织所收集到的信息。“建议”可以包括使用流程图,总结表,概念地图或其他组织结构,“建议”也可以采用由复选框组成的问卷形式,问题旨在分析信息或提请对要考虑的事物的注意。
如果将“学习建议”部分嵌入到“过程描述”中,可能效果会更好。不过如果你提供了大量的建议,或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不是几步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那么还是将这两个部分分开的好。
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如何被评价。另外,你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于对自己学习的评价。
写上一两句话,概述一下学生通过完成此WebQuest将会获得或学到什么。
Webquest有一个容易记住的奇特名字,名字后面则是那些我们能完全理解的事物。简单地说,Webquests是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者是课程单元。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因为发展创造性课程是我们教师引以为豪的工作。当然Webquest与一般的教案或者单元教案相比增加了一些复杂性。Webquest通过向学生提问一些本质性问题、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应用他们的知识,从而努力让孩子在较高的水平上思考。因此,要熟练使用网络媒体技术,必须充分InternetWeb
1WebFTP/intl/zh-CN/
3BBSQQ\ICQBBS
【自测与训练】
&&& 一、单选题:
1.幻灯片是&&&&&&&&& 的核心
&&&&&& A. Athorware&&&&&&&&&&&&&&& B. Powerpoint
C.Frontpage&&&&&&&&&&&&&&&& D.Toolbook
&&& 2&&&&&&&&&
&&&&&& A.&&&&&&&&&&&& B.
C.&&&&&&&&&&&& D.
&&& 3&&&&&&&&
&&&&&& A.&&&&&&&&&&&& B.
C.&&&&&&&&&&&& D.
&& 二、填空题:
&& 1.WebQuest结构包括&&&& 、&&&& 、&&&& 、&&&&& 、&&&&& 、&&&& 、
&&&&&&&& 。
2.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 、&&&&&&
&&&&&&&&&&& 、&&&&&&&&& &&&&&、&&&&&&&&&&&&&&&&
&& 3.&&&&&&&&&&&&& &&&&&&&&
&&&&&&&&&&&&&&&&&&&&&&&&&&
&& 4&&&&&&&&&&&& &&&&&&&&&&&& & &&
&&&&&&&&&&&&&&&&&&&&&&&&&&&&&&&
5.课件开发的五个环节包括:&&&&&&&&&&& 、&&&&&&&&&& &、&&&&&&&&&& 、 &
&&&&&&&&&&& 、&&&& &&&&&&&&&&&&
版权所有:贺州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精品课程团队
技术支持:贺州学院教育技术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教学技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