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肿瘤免疫学考什么如何考教师资格证证?或者能从...

眼科肿瘤免疫学
眼肿瘤发生的原因之一,系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某些肿瘤在其发展过程中免疫因素有重要作用,有的会自行退化,有的在切除原发瘤后转移灶消失。如色素膜的黑色素瘤及视网膜母细胞瘤等,虽然在血循环中存在着瘤细胞,但临床上不一定有浸润及转移‘”2,’2)。有报告表明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及肾移植的病人,发生淋巴瘤的机会比正常人大3/5倍,亦表明肿瘤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密切相关。 用免疫学方法诊断眼及眼眶内肿瘤虽然历史很短,但颇有前途。如Burrkitt,s淋巴瘤及皮肤黑色素瘤可产生同种抗体。通过使用病人的血清可抑制同种组织瘤细胞之生长,用萤光免疫方法可加以验证(13,‘4)。同样,在色素膜之恶性黑色素瘤也可用瘤细胞胞浆抗原交叉反应作出诊断‘3一7,。在恶性黑色素瘤及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人中,用皮肤迟发敏感试验及T细胞敏感试验,检查其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均有一定价值‘3,4,“,。并且在摘除原发肿瘤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可测出对原有肿瘤之特殊抗体的存在。有部...&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第98届美国免疫学年会于-17日在美国太平洋西海岸城市旧金山市的会议中心成功召开。与前几届一样,这次大会亦设置了中国免疫学分会场,由曹雪涛院士和美国匹兹堡大学免疫学系主任Olivera J.Finn教授共同主持,5位国内代表分别围绕免疫microRNA以及免疫蛋白组学作了精彩报告。整个分会场吸引了众多海外华人学者,亦有很多西方学者到会聆听。报告结束后,讨论气氛非常热烈,显示了国内免疫学发展的良好势头。本次免疫学年会在抗体、B细胞免疫、疫苗等方面给予了重点介绍,而对新的免疫学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则聚焦在免疫细胞代谢学。同时,肿瘤免疫作为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本次大会的重点。笔者就这次大会有关肿瘤免疫学的热点与潜在方向给予回顾性介绍,并展开一定讨论。肿瘤免疫学的热点与潜在方向——第98届美国免疫学年会相关报道之启示@黄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湖北武汉届美国免疫学年会于2...&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2001年我校设立医学免疫学硕士点,《肿瘤免疫学》课程即确定为医学免疫学硕士专业学位课。该课程不仅理论性、实用性、针对性、专业性较强,同时又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临床肿瘤学相互知识交叉,是更新较快的新兴发展学科。其课程建设内容直接影响医学免疫学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尝试结合我校《肿瘤免疫学》课程建设情况,浅析对该课程建设的体会和思考。1教学中现存的主要问题1.1学生来源不同,知识背景差异大本课程学生虽然均为免疫学专业学生,但来源并不相同:有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有护理专业毕业的,有生物类专业毕业的,还有参加工作数年后再来读研究生的。由于学生来源不同,对本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也各异。1.2学科发展迅速,缺乏合适教材本课程教学一直采用杨镇教授主编的《肿瘤免疫学》一书作为主要参考,该书出版于1998年,但肿瘤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有许多新技术、新概念在当时还处于萌芽状态,因而无法系统介绍。近些年,肿...&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肿瘤免疫学是研究肿瘤的抗原性,机体对钟瘤的免疫应答,机体的免疫功能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肿瘤免疫诊断、免疫防治的新兴学科。免疫学的飞速发展,给口腔领面部肿瘤免疫学增添了新的内容。近十年来,口腔领面部肿瘤免疫学研究取得一些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口腔癌免疫活性细胞的研究 1.口腔癌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利用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McAb),通过免疫组化酶标技术,对口腔癌宿主体内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型、定位和计数分析是近年来的重大研究课题。多数研究表明,口腔癌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计数与百分比有增高趋势‘1],癌组织中T淋巴细胞占浸润细胞的大多数,且分布于癌巢周围,并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有关L,〕。进一步的研究表明,T抑制细胞一般多于T辅助细胞。 2.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NK细胞具有广谱抗癌作用,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近年的研究表明〔3,,晚期口腔癌患者外周血中的NK细胞功能低下,有转移者较无转移者更...&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随着脑肿瘤免疫疗法的开展,脑肿瘤免疫学的研究已成为神经内、外科以及肿瘤免疫学工作者极为关注的课题之一。一心)口在肿瘤抗原、抗肿瘤免疫以及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将这些新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脑肿瘤的相关杭原’ ‘启动免疫反应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是要有抗原的存在。多年来,在脑肿瘤免疫学研究中,人们一直期望能发现脑肿瘤的特异性抗原,人们发现,脑肿瘤可以检出正常人脑相关的一些抗原。’如腺环化酶、S一100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以及a一糖蛋白等。S一10。和GFA可见于星形细胞瘤、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和脑膜瘤。另外也发现某些脑肿瘤也表达肿瘤性胎胚抗原如a一胎甲球(l’2).但是因为目前用血清学和其他常规免疫学技术所检出的这些抗原,不但见于脑肿瘤,也见于正常的脑神经组织,所以缺乏特异性。因而多数学者认为,有关脑肿瘤抗原的研究,尚需进行大量的工作方可最后定论. 近来,由于杂交瘤技术的引入...&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近年来已经积累了许多重要的资料显示人的癌症类型和肿瘤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宿主与某处的免疫反应有关 ,并能在眼和其附属器生长。1 癌症的免疫反应  在一组临床资料观察到肿瘤抗原的直接证据之前 ,癌肿的浸润被宿主的防御机制所减轻 ,支持是一种自然免疫的可能 ,这被认为是自发性退行性现象 ,尽管非常偶然 ,已知转移瘤在原发肿瘤切除后消失 (Jenkins,195 9年 ) ,尽管外周血流中存在着恶性细胞 ,在原发肿瘤被切除后 ,转移病即停止发展而消失 (Moore,et al,195 7年 ,Pruitt,et al,195 8年 )。Goder和 Velhagen(1970年 )的工作证明葡萄膜黑色素瘤和视网膜神经胶质瘤有关 ,并指出血液循环中存在的恶性细胞与转移瘤的发生率无关 ,更强烈的证据表明 ,在人的肿瘤形成中 ,对一种免疫因素可以断言恶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尤其是网状内皮组织系统 ,在患者接受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时 ,一组超过 6...&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哈尔滨医科大学国家有突出贡献的肿瘤免疫学专家李殿俊教授
李殿俊 哈尔滨医科大学免疫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年任哈医大肿瘤研究所书记、所长。年任哈医大第三临床医院副院长。1997年-2001年任哈医大免疫教研室与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肿瘤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年黑龙江省重
 李殿俊 哈尔滨医科大学免疫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年任哈医大肿瘤研究所书记、所长。年任哈医大第三临床医院副院长。1997年-2001年任哈医大免疫教研室与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肿瘤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年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带头人。
  李殿俊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黑龙江省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及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药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常务理事,黑龙江免疫学会理事长,黑龙江省微免学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及哈尔滨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同时还兼任中华医学国际免疫学杂志主编,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免疫学杂志编委,中国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编委,哈尔滨医科大学学位委员会、哈医大学术委员会委员,哈医大学报编委,曾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院所长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肿瘤杂志编委,黑龙江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实用肿瘤学杂志副主编。李殿俊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1995年获黑龙江省突出贡献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1996年获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8年卫生部优秀归国人员并于2006年成为黑龙江省首批省领导直接联系的专家之一。
  李殿俊作为课题负责人连续多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课题十二项,其中包括国家&七五&、&八五&、及&九五&重大攻关科研课题和863国家生物高技术科研课题。共获科研经费近450万元,并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完成多项国家重大攻关及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许多课题的立项是在该领域研究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多年来,共获不同层次的科研成果40余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24项。在24项省部级成果中,都为前3名作者,其中作为第一作者的省部级以上的成果为10项。许多研究成果为国内外第一次报道,如首次在国内在大鼠体内建立了动物肿瘤转移模型并筛选出可在体内转移的肿瘤细胞系:首次国内进行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及白细胞介素-2(IL-2)的研究,证实其抗肿瘤抗转移的作用。国内首次将LAK细胞这一肿瘤生物疗法应用于临床治疗晚期肿瘤患者,并在国内首次报导了这一研究成果,并在国际上首次应用LAK细胞治疗癌性浆膜转移。首次在国内用人IL-2DNA与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重组完成PA317/PIL-2SN包装细胞的建立,进行TIL细胞分离、扩增及细胞库建立,将目的基因IL-2、TNF导入免疫效应细胞及七种人肺癌、肝癌及胃癌细胞,从体内外不同水平上研究了转基因肿瘤细胞的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临床前期的安全性研究等。首次在国内外应用死亡细胞诱导巨噬细胞的分化。
  培养研究生及博士后近80余人,曾4届博士生获校优秀博士论文。2届硕士生获校优秀硕士生论文。(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和广博的文化...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该学科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
序号 姓名 职务 负责工作 办公电话 手机 1 唐占华 党委副书记 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
序号 姓名 导师 就业单位 1 欧仁侠 代燕 昆山龙腾光电 2 李罡 秦永左 华为技术有限公...
一、 拟接收调剂专业和人数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模...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和控制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选择去向--
> 21世纪肿瘤免疫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21世纪肿瘤免疫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0年第10期第16卷 大会专题报告
作者:钱振超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7
  肿瘤免疫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经历了(1)盲目尝试(本世纪初-中叶)、(2)曲折进展(中叶-1990)、终于(3)1991年起进入了突破待飞阶段:人类肿瘤抗原的确立、抗原提呈与免疫识别理论的突破、树突状细胞(DC)免疫生物学的进展和人类基因组MHC测序的完成为肿瘤免疫学的腾飞准备了条件。在世纪之交,对其作一评估与展望,可能是有益的。
  一、面临的挑战
  1.人类肿瘤的抗原性问题还远未解决 关于人类肿瘤抗原首先是在恶性黑色素瘤(黑瘤)上确立的(Van der Bruggen等,1991)。目前,CD+8T细胞识别的多种黑瘤抗原(肽)已被确定;但MHC-Ⅱ类分子限制性CD+4T细胞识别的黑瘤抗原其分离方法尚未完全确立,抗原本身还不清楚;至于黑瘤以外的癌,即使背景与黑瘤相似的肾癌,其肿瘤排斥抗原(TRA)研究的进展与黑瘤的相去甚远,而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CTL克隆迄未建成。看来,不能企图用同一模式和方法来解决人类不同肿瘤、各式各样的肿瘤抗原问题。迄今被确定的人类肿瘤抗原多为肿瘤相关抗原(TAA);而由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等产生的真正的肿瘤特异性抗原(TSA),为数并不多,因此关于人类肿瘤的抗原性问题只能说有所突破,对大多数历来被认为免疫原性低或无的人类肿瘤来说其TRA,仍处于未明、待定的景况。
  2.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形式多样,效应各异,其细胞分子机制亟待搞清 事实上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涉及整个免疫系统、多细胞系的相互作用(协同或制约);即使以T细胞应答来说,TCR对肿瘤抗原就可能产生免疫应答、无能及凋亡,从免疫识别、激活到免疫耐受或免疫偏斜(immune deviation),导致肿瘤排斥或发展的不同效应。这与抗原的分子特点、抗原剂量、与免疫识别和信息传递有关的各种免疫膜分子的结构、功能,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以及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等有关,许多还有待深入到基因水平进行研究分析。
  3.免疫监视学说的普遍意义有待证实,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免疫监视学说一直被视为肿瘤免疫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但是,迄今还没有直接证据表明T细胞在消灭体内有可能发展成恶性肿瘤的细胞中起关键的作用;相反,在T细胞缺陷的裸鼠中其自发瘤的发生率很低,人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及后天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中,大多数常见肿瘤的发生率也并不增高,因此对免疫监视作用在体内是否存在也不无怀疑,至少该假说的普遍意义尚有待证实。
  有关免疫逃逸的机制许多还不清楚,近年,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障碍”(immune dysfunction)受到重视。它起初是抗原特异性的,随肿瘤的演进而波及全身,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变化,涉及不同的机制:诸如(1)信号转导分子(TCRζ链、p56lck及NF-κB p65)改变;(2)由于对沉默抗原/表位(silent antigen/epitope)的免疫无知(immunological ignorance),不能诱导CTL应答或阻碍其对肿瘤细胞的识别与杀伤;(3)TILs功能障碍。特别是肿瘤细胞表达的FasL可以诱导Fas+ TILs的凋亡;这已不仅是一种肿瘤免疫逃逸而且是一种反击(counterattack)机制,而如何“解除肿瘤进行反击的武装”也就成了肿瘤免疫的一个新领域。
  4.肿瘤的免疫诊断进展不快,免疫治疗基本上尚属辅助疗法,大多数还处于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 尽管随着杂交瘤、单抗及FCM等相关技术的发展,用特异性单抗(如CD系列、CA系列的单抗等)对肿瘤细胞表面与细胞内相关标志进行检测有助于对某些肿瘤的免疫诊断;但是由于从体液免疫入手研究人类肿瘤在抗原及抗瘤免疫应答总的收效不大,肿瘤免疫诊断进展不快,迄今还不能认为有超过AFP那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突破。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肿瘤免疫治疗已扩展为生物治疗;80年代以来,提出的淋巴因子/细胞因子技术、免疫细胞继承性输注技术、单抗及其偶联物技术、肿瘤疫苗技术和基因治疗五大生疗技术反映出肿瘤免疫学、肿瘤治疗学的热点和有关前沿;但从总体上看,肿瘤免疫/生物治疗目前尚处于实验和临床试验阶段,大多数还是一种辅助性抗癌疗法,要发展成为一类成熟的、常规抗癌疗法,还是任重而道远的。
  二、世纪之交的展望
  千禧之年,世纪之交,肿瘤免疫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果将其与整个免疫学、生物医学的发展和科技技术的进步结合起来研究分析,确实同时孕育着新的、难以限定的机遇。
  首先,90年代以来肿瘤排斥抗原(肽)的寻找、分析、改造,肿瘤特异性T细胞免疫(包括DC)的诱导与调控,以及打破荷瘤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耐受、调控免疫偏斜、纠正免疫障碍、解除免疫抑制等将继续成为近期研究的重点并获得进展。而对肿瘤糖链抗原等的非MHC局限性加工、提呈、识别途径已引起关注,从进化过程看:含有细菌等的糖链和脂类等引起的“非已”刺激是使APC高效活化的信号,这有助于理解和阐明APC将癌细胞作为“非已”识别信号(目前属于假想的)的实质,从而有可能成为开启抗癌免疫大门的新钥匙。在这里,抗感染免疫与抗肿瘤免疫存在着交汇点。另一方面,机体对自身抗原确可产生自身免疫应答甚至发生严重的自身免疫病;因此,即使是不表达新的“非已”抗原、抗原性低/无、或者被认为“不提供危险信号”[8]的一些人类自发肿瘤,机体对其的耐受状态也是有可能打破的。根据同种器官(如肝、肾)等的移植排斥以及自身免疫病的发病和病损机制来看,机体对非己的或自身的组织器官确可产生十分强烈的、有效的排斥反应,提示免疫抗癌机制可以有巨大的潜能;深入开展创新性研究,是有望逐步“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
  有关机体对肿瘤免疫应答的细胞分子机制,从免疫细胞对肿瘤抗原的识别至产生效应的整个过程都涉及一系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即各种有关的信号及信号转导途径——分子信号转导,这将是21世纪肿瘤免疫学基础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随着与肿瘤免疫有关的免疫细胞(T、B、NK、DC、MΦ)等,各种免疫膜分子及其免疫识别功能和所介导的各种信号转导途径的逐步阐明,就有可能从分子水平上理解机体对肿瘤产生各种正、负免疫应答的细节和关键,从而有助于分析、把握抗肿瘤免疫应答的特点和规律。
  众所周知免疫应答是受基因控制的,随着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图的完成,功能基因组学的兴起,从基因水平研究分析阐明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将会是顺理成章,富有成果的。
  从肿瘤生物学角度研究肿瘤细胞及其群体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规律、来考察肿瘤和宿主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应答;在以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的生物学(genome-based biology)的推动下来揭示癌细胞的本质和生物学特征,阐明致癌、促癌和演进三个阶段的分子机制和内在联系;这些都将有助于拓宽、加深肿瘤免疫学的研究领域和内涵,从理论到实践(诊、治、防,应用与开发)促进现代肿瘤免疫学的形成与发展。
近日,一名7个月的男婴尽然怀孕产子,这让许多人难以理解。【】
今天小编介绍三种美白方法,所用的材料都是平时家中常备的食物。既简单又方便,轻轻松松就能美白,助你整个冬天的肌肤都是水水嫩嫩的!【】
你知道吗?男人的小弟弟藏污纳垢,躲着许多脏东西。因此男人也要每天洗生殖器。【】
刚出生的宝宝都会得黄疸,一般几天后就会自动消失。但是,也有极个别的宝宝黄疸总是不退,那该怎么办呢?【】
马上,春节假期就要到了,很多家庭打算出去旅游。但是长途跋涉,老年人的腿能吃得消吗?因此,给爸爸妈妈挑一双舒适的成了旅游准备的当务之急。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总结了老【】
现在只要是通过评审验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够开设中医药服务。这不仅给市民们带去便利,也能弘扬中医文化。【】
晚期食管癌死前常会有一些典型的症状体现,为了让食管癌活得更久,早期对症预防十分有必要,专家称,晚期食管癌会有以下四类症状或提示患者频临危险。【】
不同季节的气候状况不同,因此,孕妈咪的饮食也应该随着季节而转变,这样才能保证宝宝更健康地发育。于是很多孕妇喜欢在冬天进补安胎,但是孕妇冬季进补不是什么食物都能【】
在生活中,饭后不要做剧烈运动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其实,这是为了避免食物残渣进入阑尾炎盲管,诱发阑尾炎。
作为准爸爸在孕前一定要做足相关的检查,确保生出的宝宝健康很多检查必不可少。男性孕前要做针对身体机能以及生殖系统的全面体检,具体项目有以下几种。【】
一说某人患了肿瘤,很多人第一反应就认为那是癌症,是很难以治愈的。但专家们需要解释的是,最基本有这样的三种肿瘤情况,它们并非是癌症。【】
一直以来,维生素C都被女性视为美容养颜的圣品,除了通过食用富含维C的水果来补充维C外,很多女性甚至会直接食用维C片。但是,什么时间是口服维C片的最佳时间?口服维C时有【】
普通CT和强化CT在脑转移瘤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复查和随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检查脑转移【】
肝癌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系,其中一点就是肝炎病毒的感染,我国是肝炎大国一项研究发【】
肺癌术后出现咳嗽不缓解的情况比较常见,患者对此不解,为何已经做了手术还会出现咳【】
乳腺癌继续发展到晚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远处转移,常转移到肺、骨组织以及腹腔等【】
目前胰腺癌的治疗仍然不明朗,目前仍然没有一项数据显示哪种治疗能彻底的治愈胰腺癌【】徐州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11.医学免疫学%20%20
免疫学编号:0011开课单位:免疫学教研室开课时间:第 一 学期总学时数:60(理论30 实验30)学 分:2主讲教师:汤仁仙 曾令宇【教学目的】《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生理性免疫功能的特有规律及在一定条件下免疫病理的发生机制,具有高理论、高技术、多边缘、多交叉、发展很快的特点。教学内容涉及免疫系统解剖和生理、免疫病理以及免疫学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免疫学技术基本理论和应用,为学习其他课程奠定基础。【主要内容及要求】一、理论教学第一章 免疫系统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熟悉: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了解: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掌握:Ig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Ig的学活性熟悉:Ig的水解片段;五类Ig的特性与功能;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了解:Ig的异质性、Ig基因超家簇第三章 补体掌握:补体系统的概念及组成;补体经典途径、MBL途径与旁路途径的活化过程;补体的学效应熟悉:补体活化的调控了解:补体系统的命名 第四章 细胞因子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与特性;细胞因子的分类和主要学活性熟悉: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概况了解: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第五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掌握:白细胞分化抗原、CD、黏附分子的概念熟悉:黏附分子的分类和主要功能了解: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的种类和功能第六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掌握:MHC的概念、经典的HLA-I类分子和II类分子的编码基因、分子结构、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熟悉:HLA复合体的多基因性和多态性;HLA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了解:免疫功能相关基因;HLA与临床关系第七章 固有免疫细胞掌握:NK细胞的标记及其功能;APC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对抗原的摄取、处理和加工的途径;熟悉:专职APC的主要特点了解:B1细胞、γδT细胞及NKT 细胞的特点第八章 T/B淋巴细胞掌握:T/B淋巴细胞的重要表面分子及其作用;T/B淋巴细胞的功能 熟悉:T/B淋巴细胞的辅助受体及亚群了解:B淋巴细胞的补体受体及其他膜分子;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Th3、Tr细胞和NKT细胞的功能第九章 固有免疫掌握: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熟悉:固有免疫的识别机制了解:固有免疫的学意义及其与适应性免疫的联系第十章 抗原与抗原提呈掌握:抗原的性质;抗原的特异性和种类熟悉:溶酶体和胞质溶胶提呈途径了解:交叉和非经典MHC分子(CD1)提呈途径第十一章 免疫应答分子机制掌握:T/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双信号刺激);效应T细胞的作用;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B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双信号刺激);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熟悉:B细胞对TI-Ag的免疫应答了解:T/B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增殖第十二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免疫调节掌握:免疫应答的特异性、记忆性和耐受性特点熟悉:BCR/TCR多样性及其分子基础;免疫耐受机制;免疫调节机制了解:网络化的调节模式第十三章 免疫相关的信号转导熟悉:信号分子及其分类了解:信号转导途径第十四章 超敏反应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型;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熟悉:各型超敏反应的代表性疾病了解:各型超敏反应的相互关系第十五章 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掌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和分类熟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第十六章 感染与免疫掌握:胞外菌和胞内菌感染免疫特点熟悉:胞外菌和胞内菌感染免疫机制了解:寄生虫感染免疫特点及其机制第十七章 免疫缺陷性疾病掌握: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和主要临床特点熟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代表性疾病;AIDS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学异常了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AIDS的防治原则第十八章 移植免疫掌握: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特点与同种异型抗原的识别机机制熟悉:移植类型;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及其效应机制了解: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原则第十九章 肿瘤免疫学掌握:肿瘤抗原的分类和特征熟悉: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了解:肿瘤免疫诊断和防治原则第二十章 免疫治疗掌握: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熟悉:免疫治疗的主要策略了解:免疫治疗的应用第二十一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及相关实验技术掌握:免疫学检测的原理熟悉:免疫学基本技术及其应用了解:免疫学研究相关技术二、实验教学主要内容 开设经典的血清学反应如免疫标记技术(间接荧光法、ELISA测定检测抗核抗体);免疫细胞分离培养与功能的检测;免疫细胞膜分子的检测;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等。包括5个系列18个实验,总课时数为30学时。实验教材:《免疫学实验》 病原与免疫学免疫学教研室自编教材。实验一 免疫细胞分离培养与功能的检测掌握:免疫细胞分离及功能测定的原理熟悉:免疫细胞分离和细胞培养的实验方法了解:免疫细胞分离和细胞培养的应用实验二 免疫细胞膜分子的检测掌握:免疫细胞膜分子检测的原理熟悉:免疫细胞膜分子检测的实验方法了解:免疫细胞膜分子检测的应用实验三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掌握: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概念、种类熟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方法了解: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应用实验四 免疫荧光技术掌握:免疫荧光技术的概念及种类熟悉:免疫荧光技术的方法了解:免疫荧光技术的的应用实验五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掌握: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熟悉:多克隆抗体制备的方法及鉴定了解:多克隆抗体制备的意义本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1、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论教学采用大班级集中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手段是采用教师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多媒体理论授课。按照《免疫学》教学大纲要求,明确每次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目的要求,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启发式、临床疾病问题引导式或紧密联系临床常见病进行课堂授课。在系统性和完整性介绍本课程的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本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学习方法的授课,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性,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和质量。2、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教学采用小班分组教学,每组12-15人,每组安排安排1名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书写实验结果分析报告。【考核方式】1、理论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进行。检测学生掌握免疫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该学科知识分析与解决基础和临床疾病等问题的综合能力。考试内容包括免疫学所学章节全部教学内容。占学生免疫学总成绩的60%。2、实验考试:根据学生平时实验情况及其实验报告,记录成绩,占学生免疫学总成绩的40%。【教材与参考书】教材:《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参考文献:1、《免疫学》(第五版),金伯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免疫学》 高晓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免疫学》(第二版),龚非力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4、《免疫学原理》 周光炎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徐州医学院相关标签
徐州医学院相关文章
&&&&&&&&&&
徐州医学院最新文章
&&&&&&&&&&
徐州医学院推荐文章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