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三英语专业 想考北外少儿英语语言学专业 ...

北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本科招生规模目前为每年4个班96名学生。其中保送生比例为30%至35%,专业均为英语语言文学,学制为4年。在第一,二年级,4个班的课程基本相同。从第三年级开始,4个班将分为口译,笔译,文学,对象国研究四个专业方向,分别学习四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
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必须通过各门考试,在二年级末必须参加专业英语四级考试,在四年级必须参加专业英语八级考试。两种考试并学士学位论文皆通过才能获得学士学位。下面是英语系本科的课程设置。
一年级(上):
(每周6课时)(《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册)
口语 (每周4课时)(Speaking Naturally等)
听力 (每周3课时)(《初级听力》1册)
写作 (每周4课时)《现代大学英语:写作》(待出版)
语音 (每周3课时)(小说及简易读物)
一年级(下):
(每周6课时)(《现代大学英语:精读》2册)
口语 (每周4课时)(Speaking Naturally等)
听力 (每周3课时)(《初级听力》1、2册)
写作 (每周4课时)《现代大学英语:写作》
泛读 (每周2课时)(小说及简易读物)
二年级(上):
(每周6课时)(《现代大学英语》3册)
口语 (每周4课时)(《中级口语》)
写作 (每周2课时)(《英语写作》)
泛读 (每周2课时)(小说及简易读物)
听力 (每周2课时)(《中级听力》)
二年级(下):
(每周6课时)(《现代大学英语》4册)
口语 (每周4课时)(《中级口语》)
写作 (每周2课时)(《英语写作》)
泛读 (每周2课时)(小说及简易读物)
听力 (每周2课时)(《中级听力》)
三年级(上):
&&&&&&(每周4课时)(《现代大学英语》5册)
&&&&&&(英译汉)
(每周2课时)(教材待确定)
&&&&&&(每周2课时)(《英语写作》)
&&&&(隔周2课时)(教材待更新)
文学概论 &&(每周2课时)
《文学原理教程》
三年级(下):
(每周4课时)(《现代大学英语》6册)
笔译 (英译汉) (每周2课时)(教材待确定)
写作 (每周2课时)(《英语写作》)
听译 (每周4课时)(教材待更新)
语言入门 (每周2课时) The Study of Language
四年级(上):
&&&&&&&(英译汉)
(每周2课时)
口译&&&&&&&&(英译汉)
(每周4课时)
&&&(每周1课时,共14周)
《英语写作》
(每周2课时)
四年级(下):
笔译(汉译英)
(两个学期,每周2课时)
口译(汉译英) (第二学期,每周4课时)
对象国方向课程:
英国社会与文化
&&&&&&(三年级第一学期,每周2课时)
《英语国家概况》
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三年级第二学期,每周2课时)
《英语国家概况》
美国社会与文化
&&&&&&(四年级第一学期,每周2课时)
《美国读本》
&&&&&&&&&&&&(四年级第二学期,每周2课时)
语言文学方向课程:
英国文学(上) (三年级第一学期,每周2课时)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
英国文学(下) (三年级第二学期,每周2课时)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
美国文学(上) (四年级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
《诺顿美国文学选集》
美国文学(下) (四年级第二学期,每周2学时)
《诺顿美国文学选集》
翻译方向课程:
翻译入门(1) (三年级第一学期,每周2课时)(自编教材)
翻译入门(2) (三年级第二学期,每周2课时)(自编教材)
翻译入门(3) (四年级第一学期,每周2课时)(自编教材)
翻译入门(4) (四年级第二学期,每周2课时)(自编教材)
翻译理论入门
口译方向课程:
口译实践(1)&
(三年级第一学期,每周2课时)(自编教材)
口译实践(2)
&(三年级第二学期,每周2课时)(自编教材)
高级口译 (1) (四年级第一学期,每周2课时)(自编教材)
高级口译 (2) (四年级第二学期,每周2课时)(自编教材)
心理语言学
高年级选修课:
1) 英语报刊阅读(英文)
2) 英语电影赏析(英文)
3) 公众演说(英文)
4) 跨文化交际(英文)
5) 词汇学(英文)
6) 文体学(英文)*
7) 西方社会学(英文)
8) 中美关系(英文)
9) 国际关系概论(英文)
10) 工商管理概论(英文)*
11) 世界经济概论(中文)*
12) 传播学概论(英文)
13) 国际传播(英文)
14) 法律阅读(英文)
15) 美国宪法(英文)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使用您的微博帐号登录,即刻尊享微博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QQ帐号登录,即刻尊享QQ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人人帐号登录,即刻尊享人人用户专属服务。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收藏成功,可进入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方式1:用手机看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201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复习经验,招生人数,复试分数线_Screen_Stream
方式2: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164eL4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164eL4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爸爸去哪儿2游戏 立即参与
201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复习经验,招生人数,复试分数线_Screen_Stream
播放量数据:
237人已订阅
你可能还想订阅他们:
&正在加载...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安装爱奇艺视频客户端,
马上开始为您下载本片
5秒后自动消失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我想考北外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想求一份本科阶段英语专业的教材书目?
我想考北外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想求一份本科阶段英语专业的教材书目?
09-10-03 &
通常说来,跨专业报考英语专业有一定难度,根据你的描述,你的英语基础非常扎实,但是你和英语专业学生的差距就在于:你的英语知识没有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那样系统,比如他们会专门学习英语词汇学,英语语言学等,而你只有课外自学了。所以复习的时候你要使你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还有一点就是你要注意第二外语的学习。(复试要考第二外语的听力)总之,就注意两点:1.使你的知识更加系统化(专门学习英语词汇学等课程)2.注意第二外语的学习,打算考北外的研究生更要注意。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01)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1、G.Yule&(1996)&The&Study&of&Language&2nd.ed.&CUP2、V.Cook&(1996)&Second&Language&Learning&and&Language&Teaching&2nd.ed.&Arnold3、丁声树等,(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出版(02)英美文学 1、M.H.Abrams&编《诺顿英国文学选集》W.W.&Norton&20022、Nina&Baym&编《诺顿美国文学选集》W.W.&Norton&20053、金莉、张剑编《文学原理教程》外研社20054、Raman&Selden《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外研社20045、赵一凡等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研社2004(03)美国社会文化研究 1、Thomas&A.&Bailey,&David&M&Kennedy&&&Lizabeth&Cohen.&The&American&Pageant-&A&History&of&the&Republic,&11th&edition,&Houghton&Mifflin&Company&1998,&北外研招办2、梅仁毅主编:《美国研究读本》&外研社&2002(04)英国社会文化研究 1、肖慧云主编《当代英国概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2、余志远主编《英语国家概况》外研社19963、朱永涛&王立礼主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高教社2005(05)澳大利亚研究 1、《澳大利亚历史》&北京出版社2、《澳大利亚历史》&北京出版社3、夏玉和、李又文编《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外研社20084.&朱永涛&王立礼主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 高教社2005(06)爱尔兰研究 1.梅仁毅主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爱尔兰部分),&北京:外研社20102.朱永涛、王立礼主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爱尔兰部分),北京:高教社2000&3.陈恕主编:《爱尔兰文学名篇选注》,北京:外研社2010(特别是准备报考爱尔兰文学子方向的考生需通读此书)4.王振华、陈志瑞、李靖堃编:《列国志:爱尔兰》,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祝你好运!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教授:写给英语专业的同学,教你如何提高英语水平!! - 刘文勇的日志,人人网,刘文勇的公共主页
免费留学评估测试:只需要花1-2分钟填写留学背景信息,在您提交评估信息后,我们的专业留学顾问会跟您取得联系,告知评估结果,并提供一些成绩和背景软实力提升的建议!赶紧来试:免费留学评估测试:
共6136篇&&
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教授:写给英语专业的同学,教你如何提高英语水平!!
下文的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教授,我转载于此,是想寄语所有英语专业的朋友。静下心来,看完本文,尤其注意大学这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几年时光中,刘润清教授是如何提高英语水平的。诚然,刘教授当年经历的教学法、师资、学习环境已经经历了较大的变革,但不变的是学习英语的过程,若想追寻的大师的足迹,必须抛却浮躁,脚踏实地地走上这条漫长的学习道路(当然,对于广大英语爱好者来说,这篇文章也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我在中学学的是俄语,1960年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俄语系。但报到时却得知我被分到了英语系。我的同班同学都学过英语,至少知道800个英语单词,发音也没有太大问题。惟独我这个农村孩子一个英语单词也不知道,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更可笑的是,别人说yes时,我会不自觉地说出俄语&是&的音/da/;别人说&no&时,我会说/niet/。发英语的几个元音时,我也遇到很多困难,经常在班上引起哄堂大笑。好在我在班上年纪最大,脸皮也厚,又是团干部,因此无论别人怎么笑,我也没太在乎。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夏祖煃老师,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真诚、热情的工作态度;他经常鼓励我这个最落后的学生。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因此我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过。我把周末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对着镜子练发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嗓子都练哑了。当时全班只有一个大型录音机,要听大家都听,不听谁也别听,录音机死沉死沉的,也不可能搬到宿舍去。录音里只有精读课文和生词,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听力材料了。我还经常在黑板上练拼写,写满一黑板,就擦掉又写。单单这发音和拼法,就不知道花去了我多少时间。我的语法还算好,当时没有什么专门的语法课,精读课文中出现什么语法现象,老师就顺便讲一下。但总的来说,在第一学年,我一直是班上的最后一名。到一年级结束的时候,我才算入了门。 二年级仍以精读课为主,它既是英语输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口语、笔语练习的主要场所。同时,还开了泛读课,让我们读最简单的英语小故事。从二年级起,老师还要求我们用英英词典。我记得第一次拿到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时,查了一两个词,心里就十分激动:我可以用英文解释英文了!初用英英词典时,当然也遇到不少困难。为了查一个词,不知道要查多少其他词。有时查来查去,就忘了最初是要查哪一个词了。但是,英英词典使我们看到了英汉词典中解释的局限性和误导性。从根本上说,查完英汉词典和汉英词典,并不能够真正学会使用一个词。只有查一部好的英英词典,才能真正搞清一个词的确切含义和用法。随着词汇量的扩大,使用英语词典的兴致也越来越高。有时,查上瘾来,会查上个把小时,忘记了正在读的文章。那时,我们都把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上标的25个句型背得滚瓜烂熟。总之,查英英词典本身就是在学地道的英文。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精读课的作用是最大的,一切基础知识都来自于精读课。此外,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那些简易读物。这些小书深深地吸引了我,并让我眼界大开,因为里面有一种全新的文化。与此同时,我还惊叹于其中简单、地道的英文所包含的极强的表达力。那时,我的词汇量极其有限,但这些小书带我进入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一年之内,我读了近百本简易读物。是这些书使我感受到英语的语言之美,让我体验到地道英语的味道,并逐渐培养了我对英语的一种&直感&(to&cultivate&a&feel&for&the&language)。这时候,我对英语的成语、习惯用法、动词搭配、漂亮的语句等,已变得十分敏感。遇到这些内容,注意力会突然集中,并将它们立刻背下来或抄在笔记本上。对于好的句子或段落,我会反复读,强行记,甚至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在课堂上或作文中用上几个背过的句子或短语,在同学面前&显摆&两句,都感觉非常享受。因为看了大量的课外读物,到二年级时,我已经丢掉了&落后&的帽子,开始名列前茅了。 三年级的经历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首先,精读课文的人文味越来越浓了。这些课文不仅是语言的示范,同时也是很好的文学熏陶和人文教育的材料。哲理越来越多,语言越来越美,有讲头,有读头。其次,这时我开始读原版英文小说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读原著才是英语教育的开始。原著中的语言不再是为照顾学习者的水平和语法的需要而改编,而是作者深刻、细腻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而且,大部分原著都出于语言大师之手。更重要的是,原著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西方社会背景、风俗习惯、法律制度、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人情事理、自强精神,以及如何开玩笑、如何带来幽默效果等。原著把读者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当时,老师告诉我们,不读上几十本原著,英文是学不到家的。原著既保留了语言的原貌,又保留了文化的原形。再有,就是三年级开设了正式的写作课。在此之前,我以为说英语最难,因为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后来,我又感到,听英语最难(如听英语广播),因为你不能控制对方的讲话速度。等到开始学习写作,我才意识到,一个人英语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其书面英语的水平如何。最初,我以为把重要的话写下来就是作文。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错误的理解。书面英语是最讲究、最严谨,需要经过反复推敲的语言。语言之美,多体现在书面语上。讲话不能像背书;同样,写作也不能像讲话。记得有一次我写到:&Now&Im&going&to&say&something&about&.&,老师上来就是一个大红道:&Too&chatty!&This&is&not&writing!&。当我连续使用同一个结构时,老师又批上&Vary&your&structure&please&。如果一个词在相邻的句子中同时出现,老师会划出该词,并批上&Bad&style!&的字样。老师改过几次作文之后,我悟出了一些写作之道。可以说,我现在对书面英语的认识,以及我现在的英文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益于三年级的写作课,是写作课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四年级时,学校开设了一个高级翻译班,俗称尖子班,入选的有吴一安、秦秀白、王英凡、唐闻生和我等9个人(但不知为什么,这个班办了不到一年就解散了)。办这个班的初衷是要把这些人培养成高级外交翻译。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两件事:一是伊莎白把我们的语音语调重新纠正了一遍。她先让我们听一家英国出版公司出版的录音带,有诗歌、剧本,也有小说,都是百分之百的RP,典型的英国上层社会的发音,漂亮极了。然后,她让我们模仿一些段落。最后,她还让我们设想是在人民大会堂宣读一个领导人的发言。她说我们底气不足、声音不稳,一拉长声就走调。她要求我们两个人相隔50米对着讲,每天早晨至少练半个小时。虽然没有当上大翻译,我的朗读水平却大大提高了,能把一个故事读出感情、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这些都是那一年长的出息。二是学了不少外交文件和人民日报社论的翻译。我们当时把Beijing&Review(那时叫Peking&Review)看了个遍,把当时的重要文件、社论、评论员文章(国际的)都拿来进行英汉对照阅读,学了很多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固定译法,包括&三面红旗&、&大跃进&、&人民公社&、&以粮为纲&等。开始的时候很不习惯,读惯了英文小说原著的人刚接触Beijing&Review可真是不舒服,总感到有一种语言与文化的不相匹配:英语不是为这种中国式的表达而造的。后来就慢慢习惯了,而且也认识到,要想向世界介绍中国,这种英语是我们的惟一选择。尽管有人常批评China&Daily和Beijing&Review的英文有很浓的中文味,但是这种英文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为接受。而且,像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英语一样,已经成为英语的一种变体。语言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百分之百的翻译是不可能的,但总可以找到解释原文的方法。有点中国味的英文保留了一些乡土气息,这也是好事。像&三自一包&、&三反五反&、&五讲四美&、&三个代表&等短语,只能先直译过去,再加个长长的脚注。但是,应该说明的是,刚开始学英文时,不要拿Beijing&Review做课文,而一定要拿本族人写的地道的英文做课文。把英文底子打好之后,再读Beijing&Review,就不会影响你对英语的直感了。 对五年级的印象不太深了,但也有两件事值得一提,只是时间的先后顺序记不太清了。一是我们学了翻译,特别是汉译英。教我们的是薄冰和钟述孔两位老师,他们都很有水平,上课也非常有趣。这门课使我认识到,英文不学到家,翻译是谈不上的。与此同时,我还意识到,汉语文字看似已懂,实则不然。例如,汉语的小句,在英语中要降格为从句,才能真正体现原文中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并保证译文准确、可读。翻译远不是词与词、结构与结构的一一对应;要比这复杂得多。没有对汉语的透彻理解,没有足够的英语造诣,是做不了翻译的。比如遇到&摇羽毛扇的人&(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若直译为&the&person&who&waves&a&goose-feather&fan&,那就是败笔,因为外国人根本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但如果加上&mastermind&,就清楚多了(见《汉英词典》第1183页,外研社)。但有时这个典故也用作贬义,指在幕后操纵或出坏点子的人,这时,可译为&a&person&who&pulls&the&strings―the&string-puller&。不过,上述例子仍属于翻译中浅层的、局部的问题。更深层的问题是,除了具有高超的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之外,译者的阅历和文化底蕴与作者不能相去太远。要想翻译《红楼梦》,如果不了解曹雪芹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矛盾,不洞悉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译文最多也只能是貌合神离。 第二个印象是我们在五年级学了不少《毛泽东选集》的英译文章。那是在1965年,全国正在酝酿&文化大革命&。教学上开始强调&政治挂帅&,《毛泽东选集》的英文版进入了课堂。客观地说,《毛泽东选集》英译本是我国几十位翻译家花了多年的时间,经过反复推敲而打造出来的一部精品。裘克安、庄绎传老师都参加过此书的翻译,并给我们讲过翻译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现在,没有人再拿英译《毛泽东选集》当课本了,或者有人始终看不起这样的翻译。但是,我要说,我们从英译《毛泽东选集》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它帮助我们体验翻译过程,认识翻译技巧,感受文化异同。举几个有趣的例子吧。当时我们每天背颂的一句毛主席语录是:&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乍一看,这句话简直没办法译成英文。等我读了英译文才知道,原来自己根本就没读懂原文。&阶级斗争&一词,我一直把它当作名词词组来看待,所以无法翻译。而英译文为:&Classes struggle, some classes triumph, others are eliminated. Such is history, such is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译得妙极了。有些中国俗语译成英文也相当困难,要想译得准确、地道,必须要下一番工夫。有一条毛主席语录说,&凡事应该动脑筋想一想。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说多想出智慧。&英译文为:&We should always use our brains and think everything over carefully. A common saying goes:&Knit your brows and you will hit upon a stratagem.& In other words, much thinking yields wisdom. &注意,第一句加了主语&We&,&hit upon a stratagem&译得好,还有&yield&也用得恰到好处。这些用词,只有英语语言造诣极深的人才想得出来。另一条毛主席语录是&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仅要看部分,而且要看全体。一个蛤蟆坐在井里说:&天有一个井大,&这是不对的,因为天不止一个井大。&英译文为:&In approaching a problem a Marxist should see the whole as well as the parts. A frog in a well says, &The sky is no bigger than the mouth of the well.& That is untrue, for the sky is not just the size of the mouth of the well.&注意,这里的&no bigger than&用得好,&the mouth&加得准确,将&坐&字漏掉,处理得好,&the size&又巧妙地避免了重复。 回忆起来,在北外学习期间,我遇到了好老师、好教材和合适的教法。那时,虽然我们没有&快译通&、&文曲星&等&现代武器&,也没有现在这么多英文书籍,甚至连像样的课本都没有,都是些油印的教材,但我们学的是地道的英语,有大量的听、说、读、写、译的练习。老师讲的英文非常漂亮,作业改得细致到家,也没有这样、那样的考试。真庆幸,那时&托福&式的考试还没有问世,我们没有靠打钩钩学英文,没有在选择题上浪费任何时间。 尽管我们当时的学制是五年,毕业时也觉得学了不少英文,但一开始教书却发现,大学期间只是打了个基础。教过几年书之后,才懂得什么叫教学相长。越教越感到自己的不足,与其说是在教学生,不如说是在教自己。首先,在备课时,我通过大量查词典,搞清了许多词的词义和用法。备课时,我比学生查的词多得多,有些词是先查英英词典,再查英汉词典;有些是先查汉英词典,再查英英词典。查词典的过程中,我还常常被其中有意思的信息所吸引,有时在一个词上花上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记下很多与备课无关的短语或搭配,而且还感觉乐在其中。接着,我就借助词典,参考教案,转述(paraphrase)课文上的难句。一节课准备下来,自己要编写几十句漂亮的句子,再背下来,以便在课堂上使用。这种备课方式一直持续了很多年,我的口、笔语能力大大提高,英文也越来越讲究了。刚教书时,由于我是教研室里最年轻的,因此教研室里的&小差使&一般由我来承担,结果又使我受到很好的锻炼。例如,二年级教学组决定每周给学生广播两次英语新闻,我就接受了这个任务。为了这15分钟的广播,我要找5―6条新闻,写出7―8页的英文,请刘承沛老师修改,最后才能播出。刘承沛老师拿过笔来唰唰就改。不一会儿,我写的东西就变得面目全非。他下笔之快,用词之准,文体之潇洒,实在让我佩服。他的批改是对我这份&兼职&的最好回报。再比如,三年级的翻译练习答案没有人做,又是让我做。做完后,由钟述孔或薄冰老师修改,然后再打出来发给每位老师。同上个例子中的情形一样,每次我写的东西都被改得满篇是红,有时真叫我无地自容,但是我从中学到的东西和悟出的道理却让我受益终生。还有,教书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的知识储备。我什么课都教过,精读、泛读、口语、听力、写作、翻译、报刊阅读。每一种课都需要了解一定的知识背景,才能讲得深,学生才不至于浮在表面。为此,我经常帮助学生了解一篇文章的深层意义、社会意义、文体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去欣赏文字的美与力量。这似乎是北外的教学传统。老师教我的方法(或使我受益最多的方法)又被我用来教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不仅有语言信息,更充满了百科信息和智慧火花。课上得引人入胜,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教育家叶澜先生语)都得到提升。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经常查英文百科全书、英国文学指南、美国文学指南、历史和文化书籍等。有一次,为了讲几篇有关中东的报刊文章,我把中东战争史查了个遍。学生听得异常兴奋,无意中就吸收了很多信息和语言知识。为了把历史讲解得更生动、精彩,我随后还阅读了《邱吉尔战争回忆录》、《艾登回忆录》、《第三帝国的兴亡》等书,这批书从另一方面开阔了我的视野。这些书都是关于当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史料翔实,风格大气,语言堪称精品。特别是邱吉尔的书,气势宏伟,场面壮观,思想深刻,充满智慧。他的语言使我对语言的力量与神奇感到惊讶。这样教过几年书之后我才认识到,教外语决不单纯是外语知识的传授,而是要与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等紧密结合。因为语言是载体,文化知识是内涵,没有内涵的语言教学必定是苍白的、枯燥的、不受欢迎的。 年近不惑,我又有幸读了北外的硕士研究生,这是文革之后的第一批研究生,我们当时师从许国璋、王佐良等先生,学的是英语语言文学。撇开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普通语言学的专业知识不说,仅就英语学习而言,那几年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等到研究生毕业,我才算比较成熟了。许老他们每周给我们上一节课,我们盼一星期才能见他们50分钟。可是这50分钟却是莫大的享受。他们那种博古通今的气派,让学生们心生敬畏。当时,同学中流传的一句话是:&Their&knowledge&makes&you&suffer&from&the&pain&of&inferiority&。我们都记得许老有一次给我们批作业,有几个人得的是从上到下的大红叉,被说成一页纸全是狗屁不通。我们读书常常不记作者,许老对此大为恼火。有一次,我好不容易记着刚读过的《语法》这本书是Palmer写的,不曾想许老却问:&哪一个Palmer?有两个Palmer!&我只能对自己的无知摇头叹息。我与王公谈起莎士比亚的剧本,他问:&哪个社出版的?&我得意地回答:&剑桥大学出版社。&他接着问:&哪年的版本?&我又被问住了。最后,他告诉我,&读莎士比亚,版本很重要。&在有过多次这样的羞愧难当的经历后,我才慢慢懂得书的作者、出版年月、出版社、版本的重要性。许老能够背诵莎士比亚&剧中的一些对话,王佐良先生可以一首接一首地背诵英语诗。当我们对此表示惊奇时,许老说:&这算什么?我们在英国上学时,老师们没有一个是念稿子的。引到什么剧本,第几场、第几幕都是背出来的。&他还告诉我们,钱钟书等几位著名学者聚会时,几个人围着桌子坐下,一个人喊道:&好了,现在开始背The&Merchant&of&Venice中的the&Trial一场,从你开始。&于是,大家就开始背,主持人点到谁,谁就接着往下背。没有人讨价还价,也没有人忘词,背错了就受罚。看到许国璋、王佐良等先生的学问如此渊博,我们完全相信上述故事是真实的。两位先生让我们懂得&It&s&humanly&possible&to&know&that&much!&这句话后来在我们同学中广为流传。我特别欣赏&humanly&possible&的说法,因为我们很容易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用天赋不够当幌子,就不再去挑战自己的极限。 研究生班开班不久,许国璋先生就带着我们这些弟子参观了英语系的资料室和学校图书馆。他站在离书架三米开外的地方说,&要练出两种本事。一是从很远的地方就能认出一部书,也就是说,要记住它的physical appearance。二是要知道系资料室的某一个section应该有的书。例如,要一眼能看出他们缺某部词典(O.E.D.),或缺某种杂志(如美国的Language)。在学校图书馆的一书架&Language杂志合订本前,他得意地说,&我们是最近才开始订Language&的,我还亲自给杂志社写信,把过期的几十期统统补齐了。要等现在再补,可能已经绝版了。&两个多小时的参观,他在多处驻足,评说着词典、百科全书、companion(指南)、文学名著、文艺批评、西方哲学、文化、历史等书籍及国内外的多种杂志。让我们吃惊的是,点评哪个角落的书,他都如数家珍。若某本书不在,他会发现放错了地方或向管理人员询问书的去处。他还说,书要年年购买,要留意国外的出版行情;出了好书就一定买到,否则别人会笑话。言谈之中,他对书的至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次参观在弟子们心中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何时才能对北外的图书馆熟悉到这个份上? 此外,我们那个研究生班还有幸请到多位外国专家来讲学。讲语言学的是英国人John Reed。此人闲话很少,出口成章,是他第一次让我们真正接触普通语言学。我们这些毫无语言学根底的人,首次读到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但还没有看到他的&A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记得那时我们对lange和parole,signifier&和signified这些概念都感到十分新鲜。当时因为图书资料奇缺,我就把Reed&先生的7、8讲的讲课录音一字不漏地听写下来。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这次大规模的听写,许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在我的头脑中牢固地建立起来。另一位讲语言学的是来自匹兹堡大学的安东尼先生,一位热情、和善的老人。他向我们介绍了美国语言学的发展状况(十年文革使我们对外界了解甚少)。尽管这些信息已经过了二、三十年,但是对我们来说,却显得那么新鲜。...
阅读(1754)|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外少儿英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