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全面发展就是均衡发展吗?《论述...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容简介:义务教育科学发展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均衡发展。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法定职责,也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方针中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的要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引,精选了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四川省成都市、湖北省武汉市、浙江省嘉善县、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河北省邯郸市、山西省晋中市、浙江省海宁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探索、新举措、新成效和新经验。《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全国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上下一心,团结协作,形成合力,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新努力,将大有裨益。《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可供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人员、教育科研人员阅读和参考。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20:06:53
贡献光荣榜[转载]《现代教育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师范类)㈡
第二章 现代教育目的
一、概念解释
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2.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
3.个体本位论----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4.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5.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甄别功能,是一种“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
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
二、问题简答
1.教育目的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教育目的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宏观性。它是国家指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总的要求,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第二,预期性。它是指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所展现的是一种预期的状态。第三,强制性。它在内容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政府的主张和政党的利益。第四,时代性。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的气息。
2.基于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类型有哪几种?
参考答案:基于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类型有以下两种:第一,外在的教育目的和内在的教育目的:所谓外在的教育目的,即作为主体的社会既定的教育目的,是一种通过合法化形式(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而表现出来的教育目的,因而又称为“正规的教育目的”;所谓内在的教育目的,则是作为个体主体的教育过程中当事人的目的,是一种实实在在对参与教育活动者的教育行为起作用的目的。第二,指令性教育目的和指导性教育目的:所谓指令性教育目的是指立法与执政部门、执政党等制定主体以法定文献的形式规定的一定社会的受教育者的质量和规格;所谓指导性教育目的是那些不拥有政治权力的部门和团体制定的。
3.确立教育目的有哪些客观依据?
参考答案:确立教育目的有以下三个客观依据:第一,生产力的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第二,生产关系的影响。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第三,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首先,我们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其次,我们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4.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何区别?
参考答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区别:教育价值观不同。应试教育的价值观深受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影响;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是以现代社会的期望的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取向和尺度的。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是一种“授之以鱼”的方法;素质教育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方法。教育评价不同。应试教育仅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老师;素质教育以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作为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价标准。
5.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我国教育目的所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所组成。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体育: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6.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是什么?
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有以下三个方面:应试教育是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产物。应试教育也是当前我国生产力的不发达、就业岗位有限的产物。教育机会竞争激烈。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偏差的产物。
三、观点辨析
1.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对待五育,要坚持“五育”并举,使五育均衡发展。
参考答案:此观点错误。对于五育,我们要防止重此轻彼、顾此失彼,要坚持“五育”并举,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但“五育”并举并不是均衡发展。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处理五育的关系时,我们即不能只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也不能只看到它们的区别,我们要辨证统一的看待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关系。
2.我们对待应试教育应该全盘否定,而对待素质教育应该全盘接受。
参考答案::此观点错误。应试教育有很多弊病和危害,素质教育有很多优点和好处,但我们要辨证的认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万能的,因为教育本身就不是万能的。影响人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因素,教育仅仅是一种影响而已。此外,我国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走入实践没多久,素质教育理论这方面还准备的不足。应试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学生具有应试能力,也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此外,教育离不开考试手段,考试具有选拔和评价功能,素质教育的结果同样需要考试进行衡量,高素质的人才也需要考试来选拔。
3.教育实践中,“应然”的教育目的基本上等同于“实然”的教育目的。
参考答案:此观点错误。由于国家教育目的在理解、贯彻执行过程中容易受当事人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应然”的教育目的并不等同于“实然”的教育目的,教育活动当事人观念中的教育目的也并不必然地反映社会总体的教育目的意识。在教育实际生活中发挥直接作用的,往往是“实然”的或“内在”的教育目的。
四、理论阐述
1.论述我国当代教育的目的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参考答案::当代教育目的价值观的转变有以下两种:第一,由“客体论”向“主体论”转变:传统的教育目的论,都没有把人作为主体来培养,也没有发挥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教育要根据人的发展规律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这种人不是社会的工具,而是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培养变革社会、推动社会的主体人,必须实行以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为目标的主体性教育。“建构”不是把人作为客体进行塑造,也不是人的自然发展,它是在人的已有发展的基础上使人得到新的发展的过程。它把人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主体的发展水平与教育的要求(教育目的)等之间的矛盾协调统一了起来。第二,“占有性个人主体”向“共存的类主体”转变:14~16世纪,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启蒙了个人的主体意识。从此,确立个人的主体地位,弘扬个人的主体精神。但这种主体性在满足对自然的统治之后,人类的生存家园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人统治他人之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加剧了。因此人们希望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社会环境和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之中,这促使人们开始对传统的个人主义的理性主体性或占有性个人主体性进行反思,呼唤一种新主体性,一种共存的类主体性。教育也从培养孤立的个人主体转变为培养类主体,从发展占有性个人主体向共存的类主体转变。这样的类主体教育,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它不只是以个人发展为目的,而是以整个人类的共同发展为目的。第二,类主体教育作为面向个人主体的教育,它发展的不只是“颈部以上”的认知方面,而是人的完整人格即真善美的统一,它发展的不是以征服占有为目的的个人主体性,而是人的“共存”或“交互”主体性。
2.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有哪些?&
参考答案: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有以下: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18世纪中叶,卢梭提出培养所谓“自然人”的教育目的取向。即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有其自己的独立的价值。其人格特点是:自爱、自主、自立、自制。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新人文主义是18世纪、19世纪之交主要在德国兴起的带有启蒙色彩的哲学、文化、艺术思潮,它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传统在德国的反弹。新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取向旨在弘扬更加纯正的古希腊文化,发扬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精神,其核心理念集中体现为后来长期流行的口号:“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或“德、智、体和谐发展”。完满生活的教育目的观: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带有功利色彩的所谓“个人完满生活准备”说的教育目的论。所谓“完满的生活”,包括: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自我保全的活动;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同维持正常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这是一种带功利主义色彩的教育目的论,其出发点为“个人生活”,只是在个人生活中注入社会内容。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19世纪末,为矫正“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之偏,产生了“社会本位”教育目的取向,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他认为人们应当同自己肩负的职责相适应,即个人不能不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而专业化。他还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种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同时他还认为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每个个体都具有双重人格:“个体我”与“社会我”。“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3.谈谈你所理解和的“素质教育”。
参考答案: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它是凸现以提高学生创新力为核心的主体教育,在教育与人的关系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它是“造就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它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等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以个体素质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人的现代化,即在发展个性的基础上,促进人的现代化,以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改造社会的创造能力。素质教育是体现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强调学前经验和学校学习的结合,学校和学校后实践活动的结合,强调各级教育在组织和内容上的一体化,体现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体化,体现教育与生产生活的密切结合的教育。
第三章 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概念解释
1.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即人改造和征服客观世界能力的发展。
2.二因素论----主要指的是人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也就是遗传和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决定性。
3.道德内化----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品德。道德内化的过程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4.学人本观----人的本质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自然人是人作为生物体与动物共有的特质;社会人是人作为社会的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要接受教育和进行实践的社会人。
二、问题简答
1.简述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
参考答案:影响人类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实践四个方面。其中遗传是生物基础;环境是外在的因素,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教育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而个体实践是人最终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也是人要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2.简述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的支配,因而通过教育,特别是个体的学习活动,可以对个体的生理成熟发生影响。
3.简述现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第一,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和其他才能、兴趣和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其中对劳动能力的影响作用最大。第二,教育对人的道德面貌也有影响作用。纯粹的劳动能力、艺术才能和自然科学的学习是不存在的,都包含有政治教育的因素和哲学观点的教育。因此,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第四,从教育本身而言,教育是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提高全民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4.请简要回答遗传影响人发展的辩证性。
参考答案:遗传影响人的发展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人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不完全取决于遗传素质,而还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是错误的。不能认为儿童智力水平和品质早已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对这些“智力种子”的萌发或者只能延迟或者加速这些先天的遗传能力的实现而已。
三、观点辨析
1.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发展。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不科学。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即人改造和征服客观世界能力的发展。
2.个体的活动就是人的生命活动。
参考答案:说法不正确。个体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生命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心理活动使人们获得了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形成了各种心理活动的能力和个性。而人最终要成为一个社会的人,要从事一定的职业,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社会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3.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参考答案:此种说法有一定合理性。它集中体现了生物特征DNA的遗传是父辈通过基因遗传素质是非获得性素质,是一种基因的本能遗传现象。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俗称天资、天赋、禀赋,是人与生俱来的特征,人生长发育最基本的前提。
四、理论阐述
1.环境影响人发展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环境影响人发展的表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人的发展。自然环境中的构成因素众多,它包括人的出生地的自然条件、所处的地理位置。比如光照、空气是生命生长发育的最终能量,它为生命的群体、人类的个体的生长发育提供能源。
社会环境与人的发展。社会环境包括各种性质的社会关系。显而易见,这一切对人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生活在不同制度下的人们,对某一特定制度下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认识是有其共同性的特征的。
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体的启蒙教育地。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也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又是教育单位。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
2.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教育观的基本内涵。
参考答案:第一,从个体心理素质而言,通过德育、智育和美育,追求智力、道德和情感全面和谐的发展,塑造真善美三者相融合的理想化个性。第二,从心理素质与生理素质的和谐统一而言,通过体育与德智美诸育的结合而追求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第三,从人格体系的开放性而言,全面发展的大教育应当追求个体与外部世界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有机榫合,追求陶行知先生那种“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的教改理想。
五、案例分析
&1.阅读材料: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基础差异大,于是对几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自学课外读物,同时让他们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把有关内容有选择性地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并让学生分组学习和讨论,使该班提前5个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这位老师的做法符合或违背了哪些教学原则?
答案要点: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指导,接收到不同深度的知识。
2.阅读材料:在一项家庭调查中发现,家庭和睦以及父母有较多时间陪同孩子学习和娱乐的家庭,大多数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而家庭中父母不合,多有争吵的家庭以及父母多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与子女的亲子活动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中,有很大一部分对集体漠不关心,对他人的事事不关己。请问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的重要性有哪些?
参考答案: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体的启蒙教育地。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也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又是教育单位。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家庭作为人生的起步地,它的教育具有启蒙性特点;家庭作为基本的常存教育单位,教育的时间具有开放性,能满足孩子学习的随机性要求;家庭的血缘性使得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可以是无所不谈。当然,家庭中的许多元素也影响家庭教育的结果,如父母的学历和职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的气氛、物质条件等等都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才具有概括力,才具有感召力。
第四章 现代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概念解释
1.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结构----指构成教育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这里的教育结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各级学校的比例构成、各类学校的比例构成、各级教育内部各类教育之间的比例构成、学校系科的专业设置以及学校的布局结构等。
3.教育公平----其核心理念是每个学生都有接收教育的机会,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包括政治上的公平和经济上的公平。
二、问题简答
1.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参考答案: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选择与传递;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发展速度;经济发展影响教育改革进程;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公平落实。
2.简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参考答案: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政治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教育对政治的影响: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有助于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教育有助于世界政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
3.简述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参考答案:科技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内容;科学技术革命影响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变革;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改革进程。教育对科技的影响:教育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教育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教育有利于国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4.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水平影响教育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过程;文化变迁影响教育发展变革。教育对文化的影响:现代教育有利于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现代教育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现代教育有利于文化创新。
三、观点辨析
1.任何历史时期,教育都应先于经济而发展。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教育先行并非教育无限制地先于经济发展,而是有一个限度。教育不能脱离经济的现有条件而盲目发展,教育无论怎样优先发展都必然反映经济的发展实际,必须考虑本国经济实力和生产发展水平对教育的限制。教育的发展都是立于本国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绝对不经济现状而无限制地发展教育,即使有,也终将受到经济的惩罚。
2.学校教育就是文化教育。
参考答案:该说法是错误的。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学校教育等推动文化的进步,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文化教育是传承文化的教育,是文化变迁的主要推动力。
3.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参考答案:该说法正确。因为教育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教育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教育有利于国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所以唯有发展教育才能不断推动科技发展与进步,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四、理论阐述
1.试论“教育先行”
参考答案:教育可以先于经济而发展。教育不能无限制的先于经济而发展。教育先行总是由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所决定。
2.试运用教育学相关理论阐释“科教兴国”提出的战略意义。
参考答案: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五、案例分析
1.阅读材料:马克思认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也称质量和素质,主要是指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把一个非熟练的劳动力提高成为一个熟练劳动力。而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主要指其教育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其中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又是主要的。上述材料蕴涵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
2.阅读材料:材料1: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应当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融合中不失其相对独立,在对峙中体现超越。因此,不难看出,教育既可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樊篱,也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器,归根结蒂要看教育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但不管怎样,教育地位的合法性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2: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自觉实践,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说它独特,是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另外一种活动像教育这样以明确的目的、精选的内容、系统的方法去培养人的,人才的成长有自身规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品德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必须遵从认识活动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群,就是探讨教育活动的内外规律性特征的。承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就是把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来看待,它有相对独立的“问题域”与观念系统,因此,必须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前几年关于市场经济与教育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就是要让经济规律来取代教育规律,让教育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自生自灭,持这种观点的人如果不是有预谋地残害教育,也是出于对教育的无知。
材料3: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有自己的职业规范、职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他们依靠对学生知识、思想的影响,主导着社会的智力状况和思想走向,是一股特殊的不客忽视的力量;学生是社会上一种特殊的群层,并有着独特的文化;教育设施是标志教育存在状态的一类独特存在;教育活动是一类独特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有自身运行的规律;学校中的课程虽来源于社会文化,但自有内在规律,并自成体系。
上述材料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参考答案:教育存在是合法的、合理的;教育活动具有相对独立观念系统及运行规律;教育受社会因素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相联,教育是相对独立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教育学中全面发展就是均衡发展吗?《论述题》
个人觉得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全面发展不是均衡发展.把全面发展看成是均衡发展,这种认识是非常机械的.实质上,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它意味着人的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智力发展以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有机结合,使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美和谐,是人的身与心、灵与肉、情与理、德与才、个性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健康发展.而均衡发展指的是学习方面的“不偏科”,在学习的同时也注重能力培养,这些只是基于学习和能力方面.而全面发展涵盖了人的各方面素质培养.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