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物理现象象中的凝固,凝结和凝华有什么区别...

当前位置:
>>>对下列图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
对下列图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收热量B.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放出热量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D.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吸收热量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临沂
霜和雪都是固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要放热.雾和露都是液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故选C.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对下列图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主要考查你对&&熔化的规律及其特点,凝固的规律及其特点,液化现象、方法及其应用,凝华现象&&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熔化的规律及其特点凝固的规律及其特点液化现象、方法及其应用凝华现象
晶体在熔化时的温度特点:吸热但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条件是: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两者缺一不可。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与其凝固点相等。晶体吸热温度上升,达到熔点时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变。晶体完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继续上升。熔化过程中晶体是固、液共存态。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熔化过程与晶体相似,只不过温度持续上升,但需要持续吸热。 熔点是晶体的特性之一,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实验表明,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向外放热。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和熔点。熔化实验中用水浴法加热的原因:熔化实验中采用水浴加热(如图)的方法,利用水的对流,使受热更均匀,测量更科学。影响熔点的因素 (1)压强平时所说的晶体的熔点,通常是指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情况。对于大多数晶体,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大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晶体的熔点升高;对于像金属铋、锑以及冰这样的晶体,熔化过程中体积变小,当压强增大时,这些晶体的熔点降低。 (2)杂质如果液体中溶有少量其他物质,即使数量很少,物质的熔点也会有很大变化。如果水中溶盐,凝同点就会明显下降。海水冬天结冰的温度比河水低就是这个原因。晶体的熔化条件&&& 晶体的熔化有温度达到熔点与继续吸热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晶体的温度达到熔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晶体就不能熔化,仍然处在固态。如果可以从外界继续吸收热量,则晶体开始熔化,进入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如冰属于晶体,像冰变为水那样,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当冰的温度升高到冰的熔点(也叫冰点)时,并继续吸热,冰便从同态逐渐变为液态。温度等于熔点时,晶体的状态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也可能是同液共存态。晶体凝固时的温度特点:放出热量,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的温度特点: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晶体凝固的条件是:①温度要达到凝固点;②继续向外放热&注意: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是相同的。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数形结合法在晶体熔化(凝固)过程中的运用&&&& 在物理中常采用数学图像方法,把物理现象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如用温度一时间图像表达物态变化中熔化、凝固、沸腾的特点。涉及的图像有晶体(或非晶体)熔化图像、凝固图像、水的沸腾图像等。图像法具有直观、形象、简捷和概括力强的独特优点。它能将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物理状态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例下表是研究冰熔化时记录的实验数据。 (1)在图中作出冰的熔化图像;(2)从表中可以看出,冰的熔点是____; (3)冰熔化过程经历了____min; (4)从计时开始,经过12mid,冰的温度是____,状态是____。&解析:作图时,步骤是先描点再连线;在8~ 16min时,冰的温度保持0℃不变,故其熔点为0℃;熔化过程经历了8min;由表知,从计时开始,经过12min,冰的温度为0℃,此时冰已持续熔化了4min,但并未熔化完,故为固液共存状态。答案:(1)冰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2)0℃ (3)8 (4)0℃;固液共存状态 图像法描述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特点:液化放热。 液化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当气体的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所有的气体都可以液化,其中温度降到足够低是指气体的温度下降至沸点或沸点以下。小同的气体液化的温度不同。利用这种性质可以分离物质。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使大多数的气体液化,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煤气以及气体打火机用的燃气,就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们液化的,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不能使它们液化,必须同时降低温度才行。液化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 冬天手感到冷时,可向手哈气,是因为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放热;被锅内喷出的水蒸气烫伤比开水还厉害,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过程要放热。浴室通常用管道把高温水蒸气送入浴池,使池中的水温升高是利用液化放热来完成的。“白气” 1.含义:“白气”不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是看不见的。当水蒸气遇到外界温度较低的空气时,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例如:冬天,从口中中呼出的“白气”;烧开水时从壶嘴喷出的“白气”;夏天,我们看到冰棒冒的“白气”;冰箱门打开时冒出的“白气”;飞机的白色尾气。 2.分类:“白气”现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冷物体冒 “白气”;另一类是热物体冒“白气”。尽管它们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但水蒸气的来源却不同。例如:冰棒冒“白气”是冰棒周围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 (来源于冰棒之外)遇冷液化而成;烧开水时,壶嘴冒 “白气”是从壶中产生的水蒸气(来源于壶内)遇到壶嘴外附近的冷空气液化而成的。切记:共同的特点都是水蒸气要遇冷。定义:物质从气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常见凝华物质:气态碘、水蒸气、气态钨、气态萘等。 常见凝华现象: ①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黏附在物体上形成的。它的环境温度比“下露”“下雾”时更低。 ②灯泡用久发黑,目光灯两端发黑(先升华,后凝华)。 ③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和凝华成的小冰晶悬浮在高空形成的。小冰晶和小水珠越积越多,最后就掉下来,在掉落的过程中小冰晶熔化便形成了雨。特点:凝华过程物质要放出热量。物态变化解释雨、雪、云、雾、露、霜、冰雹的成因:
发现相似题
与“对下列图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8485324279453692285419218192195634> 【答案带解析】某同学对下列物理现象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进行了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A.春天,...
某同学对下列物理现象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进行了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凝固 B.夏天,刚从冰柜里拿出一瓶矿泉水,它的瓶壁“流汗”﹣液化 C.秋天,草地上出现霜﹣升华 D.冬天,人口里呼出“白气”﹣汽化 
试题分析:A选项,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该选项错误。B选项,夏天,刚从冰柜里拿出一瓶矿泉水,它的瓶壁“流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瓶壁液化形成的,该选项正确。C选项,秋天草地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草发生凝华形成的小冰晶,该选项错误。D选项,冬天,人口里呼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该选项错误。正确的选择是B。
考点:物态变化
考点分析:
考点1:熔化和凝固
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
3、熔点:晶体物质熔化时的温度;
4、物质分类:根据熔化过程中有无熔点,固体分为两类--晶体&熔化过程中有熔点的&和非晶态&熔化过程中没有熔点的&
5、常见的晶体和非晶态:晶体--冰、海波、金属、水晶、钻石等,非晶态--石蜡、塑料、玻璃等;
6、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2、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3、凝固点: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4、物质分类:根据凝固过程中有无凝固点,固体分为两类--晶体&凝固过程中有凝固点的&和非晶态&凝固过程中没有凝固点的&5、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与其凝固点相等。
晶体吸热温度上升,达到熔点时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变。
晶体完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继续上升。
&熔化过程中晶体是固液共存态。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熔化过程与晶体相似,只不过温度持续上升,但需要持续吸热。&
液态晶体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称为凝固热,其数值等于熔化热),在凝固过程中其温度保持不变,直至液体全部变为晶体为止。
&非晶体的液态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温度降低逐渐失去流动性,最后变为固体。在凝固过程它没有一定的凝固点,只是与某个温度范围相对应。&
考点2:汽化和液化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物质在汽化过程中吸收热量;
3、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
4、蒸发的定义: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
5、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及液体的种类(注意使用控制变量的探究方法)
6、沸腾的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都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7: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8、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两条件缺一不可;
9、液体沸腾的温度时间图像;
10、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可见两概念的定义)
1、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物质在液化过程中放出热量;
3、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气体温度和压缩气体体积
考点3:升华和凝华
1、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2、物质在升华过程中吸收热量;
升华的应用:人工降雨等;
4、常见的生活现象:樟脑球变小,固体空气清新剂变少等
1、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2、物质在升华过程中放出热量;
3、常见的生活现象:霜、雾凇等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相关试题推荐
将50mL的水与50mL的酒精混合,所得液体体积小于100mL.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A.分子间是有空隙的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D.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日常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飞机、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运行时,受到空气阻力;人在水中游泳、船在水中行驶时,受到水的阻力;百米赛跑时,奔跑得越快,我们感到风的阻力越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会受到阻力作用,该阻力叫做流体阻力。流体阻力大小跟相对运动速度大小有关,速度越大,阻力越大;跟物体的横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大,阻力越大;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头圆尾尖(这种形状通常叫做流线型)的物体受到的阻力较小。物体从高空由静止下落,速度会越来越大,所受阻力也越来越大,下落一段距离后,当阻力大到与重力相等时,将以某一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个速度通常被称为收尾速度。某研究小组做了“空气对球形物体阻力大小与球的半径和速度的关系”的实验,测量数据见下表。(g取1 0 N/kg)(1)下列
实验,可以验证“流体阻力大小与横截面积有关”A.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B.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C.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D.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1号小球受到空气阻力最大时的速度为
m/s,此时空气阻力为
原理。(3)半径相同的小球,质量
(大/小)的收尾速度大。(4)对于3号小球,当速度为20 m/s时,空气阻力
(大于/等于/小于)重力。(5)轿车的外形常做成
;在座位的靠背上安装“头枕”可防轿车
被(前面/后面)的车撞击时对乘者的伤害。(6)为提高游泳成绩,请从泳姿或泳装方面,给运动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4分)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实验中(1)如图,a、b两接线柱间应接人
(大/小)量程电流表。(2)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电流表指针没有发生偏转,其原因可能是
。(3)改正错误后继续实验,小王发现每次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度不相同,于是他对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作以下猜想。猜想一:与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猜想二:与磁场的强弱有关;猜想三:与导体的匝数有关。为了验证猜想三,他设计的方案是:分别让两个匝数不同的线圈,在如图所示的磁场中水平向左运动,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度。请对此方案作出评价,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请你说出小王最终如何判断猜想三是否正确,
。  
(5分)某同学用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电源电压恒为3V。(1)闭合开关后,电流表无示数,但电压表有示数,原因可能是
。A.电流表断路
B.电压表断路
D.R2断路(2)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保持
不变(R1/R2)。(3)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当R1的阻值是2Ω,电流表示数是1.0 A;要使电流表示数是0.5A,R1的阻值是
Ω;多次测量后,作出的I~R1图像是图乙中的
。(4)该同学为研究可变电阻功率的变化规律,他将R1换成阻值为5Ω的定值电阻.把R2换成阻值范围是0~10Ω的电阻箱。实验中R2从lΩ逐渐调大到10Ω,实验数据如下表当R2消耗的功率最大时,其电阻约为
D.4Ω和6Ω  
(7分)家用电冰箱主要用于冷藏或冷冻食品。(1)冷藏室中照明灯和电冰箱压缩机是
(串/并)联。(2)利用电冰箱制成的冻豆腐有许多孔洞,这是因为冷冻时,豆腐中的水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3)某天,小刚同学惊奇地发现,放在冷藏室内下部的酸奶盒表面有冰,而放在上部的同种酸奶盒表面无冰。为什么呢?他猜想:冷藏室内上部温度高,下部温度低。①为了验证猜想,小刚需要的器材是
,实验方案是
。②请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③夏天,家里立式空调制冷时,为使整个房间达到较好的制冷效果,你应该调节出风口叶片,
(向上/向下)吹出冷风。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升华凝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