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华政就业网比读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的优势...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精品】2009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研究生复试题(笔试+面试)
下载积分:85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1:28:3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精品】2009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研究生复试题(笔试+面试).DOC
官方公共微信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华东政法大学(简称:华政,: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ECUPL),原名为华东政法学院,是一所以为主的,位于,目前拥有和两个校区,校区位于上海市万航渡路1575号,为原的校园,校区位于上海市松江区龙源路555号。
华政曾经是直属的高等院校之一,现为管理的高校。华东政法学院于2007年经批准依据《高等教育法》和《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因办学规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
华政以法学为主,兼有、、、、等多个科系。华东政法大学设有流动站,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一个(),覆盖1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还设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化研究、研究、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6个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学校获得了、司法鉴定2个目录外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可以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
华政目前设有12个二级学院、2个学部,另设研究生教育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其专业科系包括有、、、、、、、、、、、、、、、、、、、、、和等27个本科专业,法学专业可以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是重点学科,、学和法学一级学科是重点学科,和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为上海市教委教育高地建设项目。
从松江大学城四期学生公寓24号楼7014室拍摄的华政松江校区景色,2006年12月
华东政法学院在日立案筹建,1952年10月开始正式筹建,由法学院、政治系与法律系、政治系、政治系与法律系、政治系与社会系以及、、和的法律系等9所高校中的12个院系于1953年9月合并而成,院址在原校址。
1958年在运动中华政与、、、法律系等合并成立了。停止招生工作,成立政治法律研究所等,华政一部分教师并入政治法律研究所。
1963年8月,上海市委政法小组和根据《中共中央批转中央政法小组、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政法教育和调整政法院系问题的请示报告》,向市委提出《关于筹办华东政法学院的意见》。9月市委批复同意,提出以政治法律研究所为基础筹办,行政上由和双重领导,以为主。1964年正式复校。
1972年,经和上海市委决定,华东政法学院第二次撤消,师资队伍再次解体,大部分流向;校舍则被、、、卫生学校、果品公司、蔬菜公司、水文站、水上派出所等八个单位瓜分。
日、、、联合发出《关于恢复华东政法学院的通知》。华政再次复校。
2003年2月,占地800亩的校区动土施工。当年9月,一期建设工程完工,迎来了首批学生。
2005年6月,二期工程基本完工。当年8月,完成学校主体向松江校区的搬迁工作。
由此,学校主体由转向的工作基本完成。
2003年起,本科教育开始转至松江校区,至2006年全部本科阶段全日制在校生均在校区就读。
2007年3月,经批准,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英文校名从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改为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简写维持ECUPL不变。
日,华东政法大学于校区举行更名揭牌仪式,正式改名。
华东政法大学的校训:
笃行致知,明德崇法
何为笃行? 笃指的是诚笃或忠实。引用《礼记·中庸》第十九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后来先生把“笃行”发展成为社会实践。他认为,培养大学生是要使他们到社会中去发挥其聪明才智,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就当代的理解,笃行就是要实事求是,努力实践,执着追求,乐于奉献。
据现任校长何勤华教授在一文中所述,“笃行致知,明德崇法”校训寓意“人应该沉于思考,勤于实践,彰显善德,崇仰法治。华政以此为校训,就是希望为社会、为国家培养这样一种高品位的法律(包括经济、管理、新闻等)人才”。
作词:徐永康 作曲:朱良镇
《明珠之光》
芳草地红砖墙
百年学子拼搏场
坎坷复坎坷
潮落又潮涨
生生不息如长江
师恩沐幼苗
勤学成栋梁
华政英才走四方
莫忘,莫忘
莫忘,莫忘
祖国未来担肩上
不负青春时光
风云起钟声扬
千年中华盼飞翔
依法治中国方能致富强
有志青年聚东方
秉公断曲直
执法我强项
人民利益高无上
莫忘,莫忘
莫忘,莫忘
祖国未来担肩上
耀我明珠之光
耀我明珠之光
华政学生社团充满多样化,有学术类、实践类、艺术类、体育类等各类社团,目前共有56个学生社团。其学生社团项目多样,且在许多竞赛中表现出众,值得赞扬。如: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多次被评为上海市明星社团,事是学社在辩论比赛中的优异表现,唯舞艺协社团在许多跳舞比赛项目中的优异表现等。
华东政法大学属于建国后设立的第一批法律院校(有五院四系之说)。其中,为华政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华政的、专业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在高校中拥有各学科研究会兼职职务可以在某一方面代表一个学校在此学科上的实力强弱,华政除校长教授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外,另有教授任研究会副会长,教授任研究会副会长,教授任研究会副会长。在各学术组织内部有种不成文的惯例,即前任的职务人选退位后,空缺出的职位大多由此人的学生或同一学校的后辈继任(如教授卸任后教授继任),这虽然表现了一个学校学科建设的整体实力,但也表现出一种类似世袭制的弊端。
华政的综合实力自建校至今在以及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各综合性大学相继建立或恢复法学学科,且近年来对法学的投入不断加大(如以及),加之综合性大学在政府投入支持等各方面资源上相较于专业院校的优势,华政在地区法学教育中的固有地位有逐步动摇的趋势。
出版有《法学》、《犯罪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和《知识产权研究》等期刊,设有上海市社会综合治理研究所、WTO研究中心、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等30余个科研机构。图书馆藏书13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1200多种。同国内外近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系)、科研机构及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由于地处上海,经济繁荣,极为发达。校内不少法学教师未能安于教学研究,业余时间在外兼职从事律师业务。这影响了学校的科研能力提升,进而也影响了学校的学术排名。但近几年,一批又一批的年轻教师们试图走出这一困境,在学术上有所突破,这也让华政人看到了学校的希望与远景。
华东政法大学教师从政曾被媒体报道,前院长现为检察长(在此之前为常务副院长,),现区委书记(任职闵行区前曾任区长)以及前区长、现中央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宣传部部长也都是出自华政。
华东政法大学生源传统上大多来自六省一市(、、、、、、),其中以生源为最多,几乎占到50%以上。近年来随着学校大规模扩招,其他省市的招生人数有所上升。华政同时也招收一定数量的以及来自、、地区的学生。
由于在乃至华东地区的综合性大学几乎不拥有较强的学科,华东政法大学作为专业的教研机构长期以来生源质量较高,加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后的热,招生录取分数线在一段时期内居高不下。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开始全面扩招后,由于录取人数大幅增多、其他综合性大学法学学科建设力度的加强以及学费大幅增长(从2003年开始松江校区本科生学费每年10000元人民币,后从2006年秋学期开始法律专业学生降为6500元人民币,非法律专业学生降为5000元人民币),本科录取分数明显降低,特别是对的招生,自2003年后,华东政法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一直处于第一批录取本科学校的后段。大规模的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对学校有一定负面的影响,但是亦有人认为此为学校扩大办学规模,从单一法科院校转型为多学科大学的必经过程。
华东政法大学自2003年起将本科生教育迁至松江校区。松江校区处于远郊区而教师均居住在市区,教师上完课后大多立即乘车回市区,使得学生与教师的交流略显不足。学生长期在偏远的松江校区,也与上海繁荣市区的社会融入不够。这也是及其他郊区大学城呈现的弊病。
华政的学生入党率很高,普通本科生毕业时入党率近一半。官方对待华政党组织的态度也较其他高等院校特殊,如在2005年至2006年的活动中,华政作为少有的普通高等院校参加第一批,并作为高校的试点单位,而绝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则在第二批参加活动。
因为华东政法大学为1952年将地区九所学校的政治系与法律系合并建立而成,所以一直有华政为某某学校传承者或者某某学校为华政前身的言论。其中传播最盛者为为华政前身一说。
严格意义上,华东政法大学仅为使用原校舍的新建大学,与1879年由建立的并无实质上的传承关系。1952年,被拆散并入多所高校,主要是、和(后改名为,2005年并入成为)。
华东政法学院只是名义上于1952年将9个大学的政治系、法律系、社会学系合并而成,但实际上包括法学院、法学院、政治系及法学院等学校的大多师资并未进入这一新建的学校,只是部分资料的转移。华东政法学院仅可作为继承包括等上述九所大学相关专业的部分软硬件而成立的使用原校园的全新学校。无论在事实上及法律上均已不存在,亦不存在所谓继承者或是作为任何一个学校的前身。
的(原名)资金主要来自以及台湾校友会,虽其建立之初衷是为延续“圣约翰精神”,但它实际上是作为一个新立的大学存在,并不属于原上海在台复校。
国际经济法学
国际经济法学(合作班)
经济侦查学
刑事侦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际经济与贸易
文化产业管理
汉语言文学
公共事业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政治学与行政学
国际金融法
华东政法大学校区为原旧址。原古朴典雅的校园建筑系1939年之前约60年间建造。这群中西合璧的校舍,在建造时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人们称这为约翰式的中国高等学校著名建筑群,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95年将它们列入“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韬奋楼(原名怀施堂)于日举行奠基典礼。系拆除1879年4月建筑的四合院,用原隅石奠基,以示新旧继续不绝之意。日举行落成典礼。基地面积3242平方米,建筑面积5061平方米,砖木结构,计87个房间。该楼的建筑图纸,在美国绘就,保存着中国式的建筑特点,当时屋顶四角皆为曲线形(于1959年大修时改为直线形)。南面中间,原图设计是塔楼,后采纳了约大科学系主任教授提议,改为钟楼(大钟由美国E.HOWARD联合公司铸造),钟不仅适应约大师生的需要,也方便了附近一带群众。在当时,该楼是创始中国式学院的建筑,也是教会学校建筑中最佳校舍。在该楼落成典礼上,为纪念约大创始人(),正式命名该楼为怀施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约大师生为纪念1921年毕业生,要求将怀施堂改名为韬奋楼,于1951年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同意更改楼名。
格致楼(建楼时曾称格致室,曾用名科学馆、办公楼)于日奠基,落成典礼于日举行。
学生宿舍四号楼(原名思颜堂)于日奠定隅石,日举行落成典礼。为纪念约大创办初期出力最多的牧师,而命名思颜堂。该楼呈现U字型,采用中西结合建筑形式,楼项四欠皆为曲线形,东侧南顶以阳台护栏式装饰。日,约大举行学期结束仪式,第一任先生应邀于大会堂演讲。
学生宿舍5号楼(原名思孟堂)的隅石于日安置,翌年9月落成。
老图书馆(即5号楼)于1915年岁首举行奠定隅石典礼,次年初夏落成。
体育室位于韬奋楼(怀施堂)以北,其前身为简陋健身房,日安置隅石,日举行顾斐德纪念体育室落成典礼。内有中国大学第一座室内温水游泳池,1998年改游泳池及浴室设备为学生健身等用房。
交谊室(即3号楼),日约大举行40周年纪念会时,该校同学会和校友们为纪念校长故夫人女士,发起捐银建筑新交谊室。该室的落成典礼,与约大50周年纪念会及纪念坊揭幕典礼同日举行,日期是日。新交谊室择址于1888年建的旧交谊室的基地,由校友范文照设计中西合璧的图样,基地面积863平方米,建筑面积1768平方米,是钢筋水泥及砖木混合结构。该校舍两层,上层分大、小交谊厅各一间。大交谊厅除了用以交谊、会议、文娱活动以外,还可进行篮球比赛,厅的四周上端筑有看台,东、西、北有数排长木板坐位,约能容300人就坐,南还设有放映间。下层有大小房间11个,供学生文体社团使用。这幢富丽堂皇的交谊室落成,殆可为当时中国大学校舍中著名建筑物之一。
纪念坊,于1929年,众商民为纪念建校50周年而立该纪念坊。其形状古色古香,颇为别致。该纪念坊于1955年曾被拆除,1992年10月由校友会在纪念坊原处复建。纪念坊的四根石柱上,前后均琢有两副对联,并有横额。外联语是:“环境平分三面水,树人已半百年功”。中联语是:“淞水钟灵英才乐育,尼山知命声教覃敷”。正面横额是:“缉熙光明”。北面,外联语为:“明礼达用是为国华天挺之才资造就,新命旧邦广开学舍海通而浚此权与”。中联语为:“命中西於一炉五十载缔造经营蔚成学府,在东南为巨擘千万人灈磨淬厉用扬国光”。背面横额为:“光与真理”,其为约大校训。
东风楼,原名西门堂,“”期间改为现名,于1923年岁末奠定,次年12月13日举行落成典礼。基地面积3599平方米,建筑面积4078平方米,两层长方形(又称马蹄形)砖木结构,计99个房间,并筑有小会堂和膳堂各一。
校区的校园建筑都为2002年后中兴建的新建建筑,但整体的风格沿袭了老长宁校区的建筑风格,以红色为主色调,整体采用了欧式古典建筑风格,建筑造型十分优美且复古。
明珠楼,为松江校区的,其中还包括电脑教室等信息图文中心。明珠楼旁还设有一个,整点敲钟报时。
明法楼,为松江校区的公共教学大楼,分为东楼、西楼两栋主体,并在四楼设有连接走廊,中庭有一片池塘及喷水池。明法楼拥有多个教学教室供各科科系学生上课或者自习,为松江校区中最大的教学楼。五楼拥有学生。
明镜楼,为松江校区的行政及会议中心,供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办公使用。
明德楼,为松江校区的教师活动中心,一楼设有教师餐厅,二楼至四楼设有,可供师生家长付费使用。
明志楼,为松江校区的学生活动中心,供学生工作及社团管理使用,一楼还设有学校医务室。
体育馆,为松江校区的室内,包含室内、场、场、教室、场地等运动场所。
崇法楼,为法律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的教学大楼。供学生上课或自习以及教师办公。
集英楼,为商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教学大楼。供学生上课或自习以及教师办公。
汇贤楼,为经济法学院、国际经济法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的教学大楼。供学生上课或自习以及教师办公。
尚杰楼,为刑事司法学院的教学大楼。供学生上课或自习以及教师办公。
1952年10月—1955年5月
1955年5月—1956年6月
1956年6月—1958年8月
1964年5月—1972年4月
1979年6月—1984年4月
1984年4月—1985年8月
1985年8月—1997年8月
1997年8月—1999年12月
1999年12月—今
都市法政策研究中心
法律史研究中心
韩国法研究中心
罗马法与欧洲法研究中心
民法研究中心
刑法学研究中心
诉讼法研究中心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中心
法理学研究中心
律师事务研究所
房地产法研究所
港澳台法研究所
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所
比较法研究所
行政法研究所
立法研究所
经济法研究中心
商法研究中心
环境资源能源法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法研究所
自然资源与能源法研究所
环境与贸易研究所
日本法研究中心
竞争法研究所
金融法研究所
社会法研究所
公司法研究所
网络法研究所
WTO研究中心
国际法研究中心
国际航运与海商研究中心
司法鉴定中心
青少年犯罪研究所
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
性法学研究所
生命科学与法律研究所
人文科学研究中心
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政治与行政研究所
文学与法研究所
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经济与商务研究中心
国家资本研究中心
商务与投资研究所
加拿大研究中心
英语语言理论与教学研究中心
电子商务法研究所
法社会学研究所
社会调查研究所
司法研究中心
司法改革研究所
金融法制研究所
犯罪与刑事政策研究所
民事立法与司法研究所
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国家安全法研究中心
诊所法律教育中心
妇女法律研究中心
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循环经济法研究中心
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
法学情报信息中心
《犯罪研究》
《青少年犯罪问题》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知识产权研究》
《法学研究生》
:隐藏分类: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耶鲁与华政的“钱”事:从一封公开信管窥耶鲁经营之道
耶鲁与华政的“钱”事:从一封公开信管窥耶鲁经营之道
——耶鲁访学札记(十五)
(华政松江校区实景)
(耶鲁校园一角。校园皆美伦美奂,只是国外的天空比国内的蓝。)&
按:司考结束了,为此奋战多日的同学们,收拾一下忙碌而疲惫的心灵,好好休息一下罢!不管结果如何,只要真诚地付出过,你就已经有所收获了。祝大家国庆节、中秋节快乐!
提醒自己很多次,不要拿华政跟耶鲁比:人家是私立学校,光校友捐赠资产(尽管当下的金融危机使其大为缩水)就达170亿美元之巨,而华政是公立学校,一年财政给的银子(包括所有教职员工的工资、各项开支等)也就3个多亿人民币;人家法学院全美排名第一,而华政举全校之力,在全国也就排个老六(从表面上看,在中国600多所法学院系里,华政的排名已经相当不错了;在美国,Top
10的法学院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我们别忘了,我们的规模是与我们并列第六的清华法学院的多少倍);人家有个天才的、传奇式的投资总监David
Swensen为其理财,而作为公立学校的华政,所有的钱都是财政预算拨付,专款专用,无财需理,似乎也无财可理……于是,到这之后,很为自己的那两篇博文《华政离耶鲁有多远》(上、下)感到惭愧。
总之,不用比,也无法比,反正华政的竞争对手也不是耶鲁法学院。
然而,终于想起来要写些文字,是因为看了一封耶鲁校长致全体教职员工的公开信,同时也未能忘却高高悬挂在华政松江校区附近的一块招生广告牌:上面写着“中国政法大学司考培训”,对了,中国政法大学考试学院上海培训基地的“挂牌上市地点”就是文汇路龙源路口——就差在华政校门口挂牌了!今天周末,上网查了查,“中国政法大学司法考试学院上海培训基地”分别在上海徐汇区和松江区招生()。不知为何,顿时有些莫名的酸楚:颇有些当年日本的太阳旗插到我泱泱中华大地上的滋味;华政敢不敢、有没有想过要在北京办一个“华东政法大学司法考试学院北京培训基地?”看看现在司考培训市场的万国、指南针等战国诸侯中,还会给“垄断着”司考阅卷(time
-consuming and money-killing job)的华政,分取一杯羹吗?
昨天是周末,我炒了几个小菜,邀请金华博士到我寓所小坐。金华本着提携本人厨艺的善良愿望,拎着一箱啤酒,与我小酌对饮,说起母校之种种改良路径,多有感慨及共鸣。今晚,金华来信说,美国一流大学之道,通常会被提到“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但是,事实上,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美国一流大学的长久之道,还在“经营之道”。最好的大学,通常是金钱经营和学术自由高度结合的产物。学术,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是奢侈的公共产品(public
goods)。没有物质基础,勿谈什么好大学。一些人会认为,个别人对学术的热爱可以超越金钱的需求——这是对的,但不全面;大学的建设不可能依赖于个人的生活偏好,否则学校建设不可能制度化。美国一流大学如何同时做好金钱的经营和学术的自由,也反映了大学制度背后的权力分工与制衡。的确,我们都明白,有大钱,才会有大师。大师的流动性很强,没有大钱,即使有了大师的苗子,也会走人。他还建议我就此写一篇博文,希望对母校的发展有所助益。
事实上,类似的博文写过不少,已经有些慵懒了。还好,看了莱温的这封信,又来了精神。
且不说信的内容,先提一个问题。有谁知道耶鲁校长莱温教授每年到中国多少次吗?据说有四、五次之多。如此舟车劳顿,其核心目的只有一个,通过沟通与交流,特别是与政府高层的公关活动,寻找在中国的机会,包括投资机会。Efforts
would be paid
off(天道酬勤),耶鲁基金是第一个获许投资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美国高校基金,它显然想分享仍处于高速增长期的中国经济的福利。
不管是国外的牛津、剑桥、哈佛,还是中国的北大、清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管理中,有效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同等重要。耶鲁大学校长莱温说,“大学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我们可以不要赢利,但是也不能亏本。”剑桥大学理查德校长在耶鲁大学做30年教务长时,就曾为校博物馆募得2000万美元的资金,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保证。
有学者曾对“何为美国私立大学校长的主要工作”进行了调研,结果排在前两位的一是筹款,二是规划。规划是设计战略蓝图,筹款则是为战略推进进行物质积累。实现战略规划固然需要足够而且稳定的资金来源,但战略规划更能对筹款的用途和金额提出指导性要求,二者在办学中同样重要。
&&&&&&&&&&&&
(只要天蓝,处处即景)
理查德&雷文教授上任之初,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财政亏空,如何达到财务平衡是当务之急;另外,学校大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资金。作为经济学教授,他充分发挥经济学专家的特长,发起了耶鲁大学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募捐活动,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便成功地完成了总额为80亿美元的集资,及时填补了财政亏空并积累了充裕的财力。而现在,耶鲁的捐赠资产已经高达170亿美元之巨。
在牛津(Oxford)、剑桥等大学(以至最富裕的学府)的许多学院里,你也会听到类似的故事。现在,这些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的财政状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得重要,因此为了确保高校的未来,它们纷纷聘请伦敦金融区专业人士(用专业投资者的话来说)“让资产发点汗”。牛津大学冈维尔和凯斯学院(Gonville
Caius)的院长曾经说,“在学费问题上,我们受到来自政府的不利压力,因而迫切需要广开财路,例如从举办会议及餐饮业务等领域赚取收入。”但最重要的是,要以最佳的方式管理好学院筹集到的捐款。”而这方面,耶鲁大学的投资总监绝对是一个标竿式的人物。他领导一个团队管理着耶鲁大学庞大的学校基金。自1985年加入耶鲁大学后,其领导投资的耶鲁大学学校基金在20余年的时间里,年均收益率高达16.1%。Swensen在加入耶鲁大学前,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James
Tobin, 并取得耶鲁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在华尔街的莱曼兄弟公司和索罗门兄弟公司工作过六年。
是的,莱温校长长袖善舞,多多招财进宝;而David
F. Swensen则如虎添翼,演绎着金鸡生蛋的传奇!
而经济有发展周期,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且看耶鲁如何渡过此等时艰。莱温校长于日,给耶鲁全校教职员工发了一封类似于《耶鲁财务状况说明及方案应对书》,其英文全文如下:
The Faculty and Staff of Yale University(9月10日)
From:& Richard Levin and Peter Salovey
We write to apprise you of the University’s financial condition as
we continue to work through the effects of the economic
downturn.& We have been greatly impressed with the
response of the Yale community.& Rather than wait
to reduce expenditures until the current fiscal year began on July
1, many units achieved significant saving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is calendar year. Budget reductions were achieved with a spirit
of cooperation and common purpose.
We explained in our messages to the community last December and
February that we did not want to overreact to the downturn in
financial markets by making reductions that might later prove
unnecessary if markets recovered quickly.& Thus,
the budget reductions we undertook eliminated most, but not all, of
the deficits previously forecast for the years ahead. These
forecasts assumed that the June 30, 2009, value of our endowment
would be $17 billion.& Although the publicly
traded portion of our endowment declined no further in value
between December and June 30, we continued to incur losses in the
value of our illiquid investments in private equity and real
estate.& The precise final results for the 2008-09
fiscal year are still being compiled and will be announced later
this month, but it is clear that we will report a June 30 value of
the endowment of approximately $16 billion.& Only
a small fraction of our endowment is invested in publicly traded
securities, so the recent stock market rebound has not had a
substantial effect on that number.& The bulk of
our endowment remains invested in illiquid assets, which have not
begun to recover their value.
Because we did not make a full adjustment to the initial decline in
our endowment and because it has declined further since last
December, we are now projecting a general appropriations deficit in
the range of $150 million each year from 2010-11 through
2013-14.& Thanks to the work undertaken last year,
these deficits are only half as large as the projections we faced
last December, but they are still substantial and will require
further budget adjustments.
Units of the University heavily dependent on endowment income will
be especially affected. Because our spending rule spreads the
impact of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market value over time, the
endowment payout for the current academic year declined only 6.7%
from last year’s level.& But the payout will
decline by approximately an additional 13% in 2010-11 and remain at
that level for the next several years.& This
estimate reflects our assumption that the endowment will remain
flat during the current year and begin to grow after June 30, 2010,
at the rate we have historically used in our budget modeling.
We will provide full details of the budget adjustments required for
2010-11 later in the year, but we want to alert you to the fact
that another round of reductions will be
necessary.& We also want to describe some of the
actions we other measures, still under
consideration, will be outlined later.& We will
not retreat from our important commitments to financial aid in Yale
College and the Graduate School.& But with the
exception of financial aid, no area of expenditure will be immune
from close scrutiny.
As you know,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at were already underway last
December are being carried forward to completion.&
Apart from the renovation of Morse and Ezra Stiles Colleges,
urgently needed maintenance projects such as Harkness Tower, and
essential cost-saving utilities projects, no major construction
will proceed until funding is available from donor support or
financial markets recover.& We have secured donor
support to continue the design of the new residential colleges and
to undertake site clearance, the first phase of which will occur
this fall.& We also have secured full funding from
donors for completing the renovation of the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All other projects remain on hold.
Progress toward other important University priorities will be
slowed as well. We will continue to recruit faculty to develop
exciting new programs on the West Campus, because outstanding
laboratory facilities are in place.& But we have
set a pace that will trim our originally planned expenditures by
more than 25% in the years immediately ahead.& We
are also curbing our expenditure on the re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new administrative systems (the YaleNext project), by reducing
the use of outside consultants, narrowing the scope, and slowing
the pace of implementation.
Faculty recruitment will continue, but at a significantly reduced
pace in the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where more than 50 ladder
faculty have been added over the past four years (an 8% increase)
and about 100 ladder faculty members have been added over the past
decade (a 17% increase).& As we move forward, we
believe it would be imprudent to reduce the size of the faculty,
only to increase it again to accommodate increased undergraduate
enrollment when the new colleges open.& Some
authorized searches and all new requests for searches to fill
vacancies will be scrutinized carefully, however, and many will be
deferred for a year or two.
Last winter we asked units to reduce both their staff and
non-salary expenditures by 7.5% for the 2009-10 academic year, and
we signaled that a further 5% reduction in non-salary expenditures
would be called for in 2010-11.& To accelerate our
movement toward budget balance, we are now asking units to achieve
this additional 5% reduction in non-salary expenses during the
current year.& We are counting on faculty,
department managers, and others who control resources to curb
nonessential expenditures on travel, entertainment, equipment, and
supplies to the extent needed to achieve this
We are truly grateful for the support and cooperation that we have
received in making these difficult adjustments.&
We know that we can count on you in the year ahead to make tough
choices among competing priorities, to identify non-essential
activities that can be curtailed, and to seek ways to work across
departmental lines to lower costs. We are attempting to negotiate
these trying times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University’s commitment
to maintaining the extraordinary quality and reputation of our
teaching and research. Even as we defer some of our most important
long-term investments, we will keep in focus our goals of
maintaining the strength of Yale’s superb faculty, student body,
and staff, and improving for everyone the experience of working in
a community that contributes so much to the well-being of our city,
the nation, and the world.
&&&&&&&&&&
(耶鲁图书馆前的草坪)
这封信言之确凿,入情入理,可以简要地分析如下:
第一,持续地披露信息,早做预案。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2008年12月、2009年2月、2009年9月耶鲁校方连续公布耶鲁的财政状况,以数据说话,拒绝黑箱,取信于民,最后才能赢得大家的支持。且看这封信提及,耶鲁预测学校到日,耶鲁的捐赠资产总额为170亿美元。虽然耶鲁投资于公开交易的证券的捐赠资产,在2008年12月至日间不再贬值,但耶鲁投资于私募股权和不动产等非流动性资产的部分,仍然面临进一步扩大损失的可能。财政年度的准确的最终报告仍处于编制过程之中,本月稍后将会发布,但清楚的是,我们将会报告,截至日,耶鲁的捐赠资产的价值将接爱160亿美元。由于我们只有一小部分资产投资于公开交易的证券,故而近期股票市场的反弹对这一数字并无多大影响。我们的大部分投资集中于非流动性资产,而它们的价值还没有开始恢复。
第二,确定“削减开支,节衣缩食”之基调。这封信提到,由于耶鲁的捐赠资产的价值自2008年12月仍在下跌,而且耶鲁还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整,故而现在考虑进行大体上的拨款赤字准备,即从2010年至2014年间,每年准备进行1.5亿的赤字拨款。那些严重依赖捐赠收入的单位将受到特别大的影响。由于我们的开支规则受到捐赠资产价值与时俱变的影响,当前年度的捐赠资产开支比上一年度缩减6.7%。但年度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缩减近13%,并在今后数年保持该等水平。
我们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全面披露年的预算调整细节,但我们必须警示大家,新一轮的缩减可能事所必须。我们同时需要描述我们现在采取的一些措施,而仍处于考虑之中的其他措施,将在晚些时候作概要发布。一些工程项目将暂时停工,但需要紧急维修的校舍、以及确保有捐赠者支持的项目,将继续进行下去。耶鲁还通过减少外部咨询、限制使用范围和延缓实施时间等方式,缩减了用于重新设计和实施新的办公系统的费用)&教员的招募仍要进行,但步伐会减缓。
去年冬天,我们要求各单位在年度缩减7.5%的人员和非薪酬开支,我们发出信号,年,可能还要进一步缩减5%的非薪酬开支。为使我们加快实现预算平衡,我们现在要求各单位本年度就实现另外5%的非薪酬开支的缩减。我们希望各位教员、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控制着资源的人,缩减旅游、娱乐、添加设备等不重要的开支,以实现这一目标。
第三,坚持核心价值。这封信提到,“我们将不会撤回对耶鲁本科学院和研究生院的经济资助这一重要的承诺。但除了经济资助之外,所有的开销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
最后,这封信在感谢大家时,再次强调了耶鲁的核心价值观:“在我们进行这些艰难的调整之时,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配合,在此,我们深表感谢。我们知道,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可以依靠你们,在互有冲突的项目中做出艰难的选择,来确定可以削减的不重要的活动,并寻求跨部门的合作以降低成本。我们正在共度时艰,在此过程中,我们绝不牺牲耶鲁大学的卓越品质和教学科研和良好声誉。即使我们延缓了一些最重要的长期投资,但我们仍将重点关注耶鲁超一流的教师、学生和行政人员,继续改善每一个人在耶鲁这一共同体的工作体验。毕竟,耶鲁对我们的城市、国家和全球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
有了钱,还要会经营;只有经营,才会形成共同体,才会形成核心价值观,才会形成校园文化。学校其实很像公司,离不开善良的治理。
再说华政。我们没有大钱,在技术层面也无法效仿耶鲁,但“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通”,想拥有大钱和大师的想法,我们何曾没有?既然有,就可以把能够做的事情做好。司法考试让万国等培训机构一年在全国(上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据说万国在上海一年司考培训收入2000多万元)席卷数亿元的收入,而掌握着阅卷心理优势和答题独门技巧、拥有众多师资和生源、空置大量场地的华政,却让千里之外的中国政法大学,把招生广告贴到了校门口,情何以堪?如果有了这笔钱,我们可以“养”多少韬奋学者、聘多少研究人员、送多少学生远渡重洋去学习?我和同事、对当前司考培训市场谙熟于心的丁绍宽每每聊起这些话题,都不免一番长吁短叹。
再贴一则发布于日的老贴子《营销华政》.cn/s/blog_4acxio.html:
想必许多教授想我一样,在教学和研究之余,总能接到来自同学、朋友的咨询电话或电邮,其中相当一部分同学就职于银行、券商或其他公司的法务部门,他们将工作中碰到的法律问题求助于我们。碍于情面,我们开始总是热心回答。但次数多了,我们难免有些倦怠,同学朋友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而且,最重要的是,公司法务本属公司事宜,以公扰私,且免费为之,不但耗费了自己个人的社会资本,还累积着越来越重的私人感情债务。我想,为何不可将“公私之间的错配”,转换为“以公对公”的制度安排?具体设想如下:
第一,华东政法大学整合各学科的知名教授,向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所有公司企业,提供一份“华东政法大学专家顾问团”名单及相关章程细则。据此,公司企业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有权要求“华东政法大学专家顾问团”解答法律疑难问题,甚至在一定情况下,还可要求该顾问团出具法律意见书。
第二,公司企业购买“华东政法大学专家顾问团”服务的方式为,每年提供3-5万元,在华政设立以其企业名称命名(或由企业自行命名)的奖学金,如“某某企业励志奖学金”等。奖学金的奖励或助学方向(例如,是扶助经济困难学生,还是奖励优秀学生,获奖学生所处的院系,年级层次等),均由设立奖学金的企业自行决定。
第三,华政应提供“华东政法大学专家顾问团”的服务标准条款(以章程的方式),以及奖学金章程的标准条款,最好体现一定的差分,可供企业作个性化选择。简言之,设立的奖学金数额不同,享受到的专家答疑解惑的次数和方式亦有区分。
华政供职于公司企业法务部门并出任负责人的校友不在少数,他们或可说服公司领导接受这一制度安排。毕竟,这些公司外聘律师担任法律顾问的花费亦动辄数以十万计。以设立奖学金的方式购买法律服务,还有助于提供公司的社会形象。
第四,“华东政法大学专家顾问团”的激励在于:其一,所有的奖学金章程里,都附上“华东政法大学专家顾问团”名单,并上网公示。让学生了解其所获奖学金中,包含着哪些老师们付出的智慧和辛劳;其二,进入名单的专家,包括一些富有潜力的年轻的副教授,在博导评聘、职称晋级等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先权重;其三,如果此项提议获得成功,学生福利、学校声名和社会效益均有所彰显,则跻身“华东政法大学专家顾问团”本身,即是一份荣耀和激励,更是这一机制得以持续的最根本保障;其四,华政的诸多知名教授,对华政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母子情结。华政或许有不足,但在内心深处,没有一位老师不希望华政地位改善,华政的学生得到母校更多的关爱。如果方案可行,我自信他们愿意付出。
第五,如何协调专家时间不足与咨询量多之间的矛盾?以下设想或许可行:每周三下午例会,老师全体到会,正是“集中会审疑难案件”的最佳时机。提前数天请研究生或者高年级的本科生介入案件(可适当支付报酬),完成案情摘要的归纳、法律疑点的提炼等工作,并做成PPT。周三下午各学院开例会时,专家顾问团成员中被“点将”的,可以无条件豁免与会,而全心参与案件讨论。讨论时,请一些表达清楚、逻辑性强的学生介绍案情和法律疑点,专家现场解答,由学生整理成法律意见,附上参与讨论的专家名单及其头衔,事后发送各专家审阅即可完成。
可以想见,这本身就是一种现场感极强的案例教学,或许正是当下教学评估中一种见所未见的创新性制度安排!
上海公司林立,数以十万计。保守估计,如果能以1千家企业接受了这一制度安排,则每年华政的奖学金将增加3000万至5000万。可以赖以每年免除数百名优秀学生的学费,进而提高生源质量,进而提高培养质量,进而提高华政毕业生的社会评价,最终提高华政的社会声誉,进而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如此良性循环,华政前途可期!
万事开头难。没有人会认为,此事一定会以轰轰烈烈的形式开始,在初期可能还会面临市场的冷遇。但正如本人在推进学校的讲座记录事宜中所言,“讲座记录,是校园文化和内涵建设的重要载体;讲座记录,是学术校史与学术校情之重要传承;讲座记录,是倡扬研究风气和塑造学府形象之重要举措。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开始大家有些不理解而未能推行,但现在整理的讲座记录,已经超过1000万字了。
行胜于言!校友资源的呵护和学生福利的增长,靠的也是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努力和付出。
希望不再是一声叹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政就业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