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数学数学考不好怎么办办?

用户等级:小学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4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5-15 09:22
查看: 5377
急死我了,女儿很努力可是数学就是上不去,满分120的卷子总是考90多分,不上100分,是什么原因呢?请教各位!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203 小时
金币:21156
<em id="authorposton14-5-15 09:55
家长,您好!这个情况很复杂,建议您能找学而思老师,和您具体分析一下孩子的情况,这样更好给您提出意见和建议。
用户等级:小学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4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5-15 13:17
好的,老师们平时什么时候有空呢?周末上课日老师都挺忙的,不好意思打扰。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203 小时
金币:21156
<em id="authorposton14-5-15 13:29
冰淇淋加油 发表于
好的,老师们平时什么时候有空呢?周末上课日老师都挺忙的,不好意思打扰。
老师平时都可以打电话的,您也可以直接在老师qq上留言,老师会看到的!
用户等级:小学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4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5-15 13:45
好的,谢谢!
用户等级:高中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228 小时
金币:27896
<em id="authorposton14-5-15 20:19
本帖最后由 张帅老师 于
20:20 编辑
家长您好,我有一些想法跟您分享一下,看是否对您有帮助。由于您没有描述清楚孩子的具体情况,我就只能大致说了。为什么120分的数学总上不了90分?& &&&1、数学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累积的过程。从初一暑假开始就是一个很好提前学习、积累的机会,所以前期一定要重视起来。不知道您在新初一暑假的时候有没有提前学呢?如果初一没有在前期重视起来,初二会有些吃亏,不过也还来得及的。& & 2、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不知道您女儿是初一成绩比较好,初二产生下滑的呢;还是初一成绩波动比较大,到了初二就上不去了。对于第一个情况,多数孩子都会在初二出现数学成绩下滑,其一是数学单科知识点更多,难度更大;其二和初二年级特点有关,每一科内容和难度都在上涨,孩子感觉短时间内没办法应对这么大量的知识,这个时侯数学和英语最容易成为下滑的科目。不单纯是因为学习难度高了,还因为孩子自己在这一科上分配的精力少。这个时侯需要我们极力孩子更发愤图强,减少回家路上、晚饭休息等时间消耗,集中精力搞生产。& & 3、问老师、问同学够不够多。孩子数学不好,有一部分家长是在期中考和期末考的时候才集中发难的,但在平时对孩子学习的情况关注的却并不多。就好像种了庄稼不施肥不除草等到收庄稼的时候来看一眼:“咦?怎么长的这么不好”。您说孩子成绩始终上不去,表明您是在关注孩子的成绩的。但不知道对她学习的情况关注的怎么样。学习是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面的,少了学生主动性那是学不起来的,但老师和家长的作用也不小。学校的课堂您进不去,但学而思的课堂是开放的,希望您能在课堂上关注到孩子,多问授课老师她的学习情况。& & 4、众生为果菩萨畏因。我们往往关注的是孩子成绩上不去,但对于在影响孩子成绩的层面我们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想得不够多。有的孩子是数学天生没感觉,学不好,就好像非常努力学习的马云高考三次数学还考过1分和19分这样的分数;有的孩子是学习方法不对,花的时间多但不见效果,需要找老师仔细的沟通方法、原因;有的孩子是自己很不愿意学习,那无论是学而思老师还是泰斗级的国家特级教师都难教好的;有的孩子是自己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不多,却又抱怨着自己这一科为什么学不好……在问结果的时候,咱们可以更多的考虑一下原因。
给您一点建议:& & 1、多陪孩子到学而思上课,跟老师交流孩子成绩上不去的原因。如果是可以挽回的就努力做,如果是马云这样类型的就用马云激励她,能考到多少就看缘分了。& & 2、认真看每一讲的课后作业视频,找杜老师的天天练或者是学而思的任课老师给您组专题试卷,专项突破。&&& & 3、会的力求全对,不要总是因为审题粗心、计算失误这样的原因而丢掉十几分。希望能有一点帮助。
附:马云的数学考试经历1982年的时候,18岁的马云迎来了生命里的第一次高考。不过马云并没因数学不好而退缩,反而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因为在他的报考志愿表上赫然写着:北京大学。  当那年的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马云也算创造了个小奇迹,他的数学成绩是——1分。  心灰意冷的马云和他一个表弟一起去宾馆应聘服务生,结果因为长得有点儿歪瓜裂枣的意思,愣是让老板给拒了。没办法,他通过找关系,才做了一份给出版社送书的活儿。也许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吧。  但是这时候路遥的《人生》的改变了马云的想法,马云开始了艰苦的复读,并在19岁的那一年,再次走进了高考的考场不过他的数学成绩嘛……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马云的数学成绩实现了同比1800%的迅猛增长——19分!  马云又开始了一遍打工一边复习的日子。就这样,到了马云20岁那年,他毅然参加了第三次高考。在马云高考的前一天,有一位姓余的老师对马云说,就你这个数学成绩,能考及格了我就把姓儿倒过来写。无论这老师是什么心态,马云是被刺激的够呛,他想出了一个绝招。  在考数学之前,马云背下了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开始以后就一个一个的往公式里套。用这种独门绝技,马云这次数学的考试成绩还真就及格了——79分。  虽然马云这回数学成绩大幅提高,不过他总分数比本科线还是差5分。唉,也行啊,马云心想,有个大学上就不错了,管他是本科还是专科,也算圆了自己的一份坚持。就当马云准备进杭州师范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  那就是当年杭州师范英语系由于刚升到本科,以至于报考的学生竟然不够招生数。于是校领导做了一个令马云感觉是天上掉馅饼的决定,那就是让几个英语成绩好的专科生直升本科。  于是,英语成绩很牛的马云光荣的以本科生的身份踏进了杭州师范。
金币 + 50&
用户等级:小学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4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5-15 22:34
非常感谢您的认真回复,也很感谢帮我分析!我女儿是从初二上期末开始下滑的,所以寒假以后报了杨玉老师的春季提高班(以前都没报过课外班),作为家长我当时很震惊,因为她一直成绩都挺好,数学都能110左右,但到八年级上期末只有93,我们和孩子都挺着急,可是找不到原因。女儿很努力,也很认真,就是动作有些慢;自从上学而思的春季班,我每次课都陪听,我和孩子也都感觉杨老师讲得非常好,孩子也感兴趣,可是这学期的包括平时小测验、月考和期中考,数学依然是90多分,就是上不了100分,所以很着急。杨老师让下次去上课带上期中考卷,希望能帮助孩子分析一下!非常感谢老师们辛勤付出,希望杨老师能多关注我女儿的学习,告诉她不要对数学有畏难情绪,谢谢你们!
用户等级:小学六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929 小时
金币:2999
<em id="authorposton14-5-16 10:09
冰淇淋加油 发表于
非常感谢您的认真回复,也很感谢帮我分析!我女儿是从初二上期末开始下滑的,所以寒假以后报了杨玉老师的春
陈妈妈好,孩子的状况上次和您交流后我也想了很多,因为这种状况在初二的孩子中间还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的,我大致说下我自己的想法:
1、初二两级分化的年级特性。从初一带上来会发现初一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绝大多数是学习习惯不好的,最明显的就是作业不能保质保量完成,上课自以为会而不认真听讲和书写过程不规范三种。孩子初一的成绩不错说明孩子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很好的,这从课堂和作业完成情况也可以印证,但到了初二情况会有所改变,从几何学习全等三角形并引入辅助线和代数学习函数开始,它对思维有了一定的要求,并且知识前后的连贯性非常大,或许最开始部分同学感觉还不是那么明显,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综合程度越来越大,以往任何知识点的遗漏和方法的掌握不到位在随后的学习中就会不断地被放大,后续学习就有了种还债的感觉并且会感觉越来越累。
2、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跟不上初二的要求。基本的学习习惯上的要求在1中已经提及,在这个前提下我说下学习方法的问题,初二的题目已经有了相当的难度,如果考试时都是临时找思路,一旦题目难度较大或题量较多,往往就会做不完。所以同学们在平时做题时要有意识训练自己审题,切题,理思路,归纳方法的能力,对一种题型如果有了自己方法上的总结,就能够驾轻就熟大大缩短解题时间。
陈妈妈,针对上面的两种情况我说下给孩子的建议。
1、希望孩子能坚持现在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初二,初三后续的知识难度不会比前面小,学习如在登山,大家都是在努力奋斗,孩子一方面要弥补以前学习上出现的问题,一方面要学习新知识,只有长期坚持,循序渐进效果才能逐渐体现,春季十次课以来,虽然分数上来说只是持平,但孩子在课堂上和解题上思维的进步还是值得肯定的,厚积才能薄发,希望孩子保持信心和恒心。
2、注意总结和反思。一道题从来不是天马行空编造出来的,都是源于对某个方法或知识点的考察,如果能自己总结方法,并举一反三做题才能真正体现它的效果。我读书的时候对于自己不会的题,除了记录在改错本上,还喜欢另外找个本子,将这些题目按方法进行分类(如果觉得抄题太费时间可以复印一份,用剪刀剪下来粘贴),这样做得多了就可以对各种解题技巧有个高屋建瓴的认识,防止很多题目找不到思路。&&
土豪 我们做个朋友吧
金币 + 50&
用户等级:大学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728 小时
元宝:1355
金币:1123
<em id="authorposton14-5-16 12:12
& && & 学习了
用户等级:高中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4 小时
元宝:1324
金币:2064
<em id="authorposton14-5-16 13:05
学习了,不错!多找找原因,相信会好的。
用户等级:小学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4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5-16 14:05
感谢杨老师耐心答疑!我会和她一起按照您的指点去总结经验教训。女儿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很多,基本上是另外三门功课的总和,但是成绩却最差;希望能在这里的学习过程中找到解决办法,迎头赶上。让您费心啦,谢谢!
用户等级:小学六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13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5-22 16:50
老师很耐心,负责,赞一个
用户等级:高中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592 小时
金币:3819
<em id="authorposton14-5-23 08:37
先学习着,以后没准也会碰到类似情况
用户等级:幼儿园大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5-23 14:20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25 小时
金币:7456
<em id="authorposton14-5-23 20:54
Powered by为什么有人会学不好数学?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学不好数学?
这两天一则非理科男不要的相亲帖引燃了我的兴趣——也可以说是一直以来的困惑:为什么学不好数学。请注意,并非要问学习方法上面的迷失或弯路,而是想问在数学的学习领域对某些人有哪些比较“顽固”的阻碍,以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不是生理上的?这和后天的成长以及自然发育有何联系?nature和nurture 到底谁才是主导,我们对数学以个人数学能力的评价的认识是否“科学”。请大家从各学科领域解答,集思广益。千万不要陷入文理之争,我只想谈论数学。另:思维模式这种回答请善用。
+ 加入我的果篮
1.天生不过如果光讲学不好数学是天生的估计很多人会打我不过在打之前请先了解下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教育研究院于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传统IQ智力测验也仅涵盖逻辑数学、语文、和空间智能。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踏员的肢体能力(肢体动觉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根据的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某些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其强项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因此受到责罚。 八种智能如下: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动觉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从这里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是不同能力的组合体,有的人天生数学好有的人就不是这样,但传统学校只关注片面的教学而忽略每人的长处,致使人们也片面地关注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而忽略其他。2.后天兴趣是很大一部分,如果你对数学感兴趣,即便学的慢也会很开心。但是呆板的教育体制和急功近利的社会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不是每个学生都会遇到一个好老师引导他走上数学这条路。ps:教育问题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不只是某一国才有的问题。
我觉得主要是自己不想学,就像我吧,我高三之前数学还是挺差,通常就是求及格的类型,但高三之后就是求高分了。因为数学对高考很重要,我必须学好。所以我就会强迫自己看以前觉得枯燥的解题思路,强迫自己去学,强迫自己去请教别人,强迫自己去复习老师讲过的题。这些在高三之前我都是不会做的,因为我懒得看,不想学,嫌麻烦。其实也因为自己这种强迫,我真的看到了自己明显的进步,慢慢地对数学也没那么讨厌了。其实题型是可以收集的,但你经常做这一类的题的时候,做多了就会了,然后自己归纳方法,下一次看到这种题,脑海里就会浮现解题方法。我们老师,其实最重要还是要对这种题型理解。
会计学硕士生,摄影爱好者
首先,需要定义“数学”。既然标签中出现了“数学系人生指南”,那么这里的数学就不包括统计和初等数学。然后,我高数从微积分开始就没学好,因为我的世界观不允许存在无限可分。我不觉得这跟任何先天因素有关。
真是晕倒,反对的人到底有没有看我说的什么啊?再说,环球科学的文章很不科学么?难道我最后没写自己的官观点么?下面是环球科学的微信号在11月18号的推送内容:有一种脑病,叫数学不好 莫尔克拉夫特是英国外交政策分析中心的主任。许多年来,他从未换过自己的电话号码与密码,因为他担心自已可能永远记不住新的号码。在英国国防部工作时,他不得不将记住安全代码的任务全交给下属。2003年他被女朋友甩掉,原因也是他弄错一个电话号码,而她坚信他当时正在外面跟别的美眉鬼混。这次打击终于使他下定决心,弄清为何这些简单的数字总跟自己过不去。在朋友的建议下,他联系了在伦敦大学学院研究数字认知的科学家布赖恩·巴特沃思(Brian Butterworth)。进行了一些测试后,巴特沃思认为莫尔克拉夫特患有一种“简直一塌糊涂”的计算障碍症。这是一种鲜为人知的学习障碍,有时被称为“数盲症”。研究人员估计,人群中高达7%的人都有计算障碍,尽管其他方面的智力完全正常(甚至可能远高于常人,莫尔克拉夫特就是如此),他们在处理数字时却会感到极其困难。这种奇怪的病症引起了巴特沃思等神经科学家的注意,他们相信,对计算障碍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大脑“数觉”功能(即认识和处理数量的能力)的运作机制。数觉与视觉、听觉一样,完全是天生的,但对于它的认知和神经基础,科学家存在不同看法,对计算障碍的研究或许会有助于摆平这方面的争论。数字怎么了克里斯托弗是一个爱说话的9岁男孩,眼下正坐在老师身旁,在一台看来很牢实的笔记本电脑上玩“数觉”游戏,这是巴特沃思和他在伦敦教育研究所的同事黛安娜·劳利拉德(Diana Laurillard)合作设计的一套教学用电脑游戏。克里斯托弗的游戏同数轴有关(数轴是数的一种空间表示法。科学家认为,数轴对数觉起着关键作用)。“随便想一个比200大、比800小的数,把它填在这个框里,比如201,”老师说。克里斯托弗填了200,但老师提醒他填入的数必须比200大,于是他又选了210(说不定他是把它当成201了)。计算障碍症的一个典型症状,是难于掌握整数的数位系统。“做得好,”老师说。而电脑则发出一个柔和的声音,要克里斯托弗“找到并点击那个数”。这个游戏就是反复地缩放数轴,不过他足足花了一分多钟才找到210,而他的同班同学已经在学习两位数的乘法了。在克里斯托弗所在的学校,还有一些识数问题更加严重的学生。一位9岁的同学还不知道50和100谁更大,另一位9岁同学则把4个点数成了5个,而且在做数字较小的加法时,他还得靠数手指头。数觉认知的根源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的院士巴特沃思曾研究过一位代号“CG”的中风病人。她的语言智商测试达到一般水平,记忆力也相当不错,但要数数的话,她却只能数到4。对CG的脑扫描显示,她的顶叶——位于耳部正上方的大脑区域——存在一处病变。巴特沃思也发现了另一位病情正好与CG相反的患者:这位患者的神经退行性变已经使他丧失了讲话和语言能力,也忘掉了很大一部分知识,但却没有影响他进行复杂计算的能力。于是巴特沃思越发肯定,人的识数能力由专门的大脑神经网络控制,而不是如许多科学家当时所认为的,由实现一般智力功能的神经网络控制。同几乎所有的人类认知功能一样,“数觉”的进化历程也非常古老。对黑猩猩、猴子、雏鸡、蝾螈乃至蜜蜂所作的研究都表明,动物大脑存在着两种并行的数量系统。其中一种称为“近似数觉”,它只区分数量的多少;而第二种数字系统,则负责快速、准确地识别出小于4的数。对灵长类动物的研究证明,在那个名叫“顶内沟”的褶皱内,各个神经元似乎都有一个对应的数——比如,当一只猴子在完成一项与数字有关的任务时,某个神经元的活动对应数字l,而另一个神经元的活动则对应数字2。那些不善于识别大小相近的数字的人,数学往往很差。这意味着,近似数认知在数学能力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有些研究证明,计算障碍症患者很难识别较小的数,这提示识别较小数字的能力对于数字处理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此外,对计算障碍症患者的脑扫描显示,与识数能力正常的儿童及成人相比,他们的顶内沟在处理数字时活跃性较低,与大脑其余部分的联系也比较弱。不过,巴特沃思认为,这些情况是“计算障碍症”所带来的后果,而不是病征的原因。他指出,另一种名叫“数量编码”的认知能力对数觉更加重要,即认识到所有东西均有一个确切的数量。然而,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INSERM)研究数字认知的认知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德哈尼(Stanislas Dehaene)认为,数觉是由更广泛的一组认知功能支持的。他指出,尽管识别近似数和较小数字的能力很重要,但对于准确理解较大的数字却还不够。他认为,语言使人能把两个数字系统整合起来,从而赋予他们直观区分像11 437与11 436这种数字的能力。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发展心理学家芭芭拉·萨尼卡(Barbara Sarnecka)和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的苏珊·格尔曼(Susan Gelman)证明,尽管幼儿还不懂得数字2,却已经知道向一只已经有6枚硬币的碗中加入硬币,会改变硬币的总数量。如果“数量编码”是一项根本性的能力,那么,像莫尔克拉夫特或克里斯托弗这样的计算障碍症患者,在处理所有大大小小的数字时都会非常吃力。尽管计算障碍症像其他各种学习障碍一样,对生产效率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一项报告估计,识数能力欠缺给英国带来的损失高达每年24亿英镑(40亿美元),主要是工资的损失〕,但它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对这种疾病的研究也就拉不到多少赞助经费。比如年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拨出了200万美元来研究计算障碍,但同期用在读写困难上的研究经费则超过1.07亿美元。在巴特沃思的研究过程中,有一点使他感触颇深:“数学差对孩子们的打击非常非常大。孩子们每天都得上学,每天都有数学课,因此每天都会感到难堪——我的数学不行,班上其他同学都比我聪明。”但其实,孩子你真不用这么想啊~----------------------------------------------------------------------------------------------------------------------------------------------科学分男女,姑娘且绕行?本文选自《环球科学》2008年第6期,作者戴安娜·F·哈尔彭是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心理学家,卡米拉·P·本博是范德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教育与人类发展系主任。2005年在波士顿附近召开的一次小型经济学会上,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发表了他惊人的见解,他说,与男性相比,女性不容易攀上科学的“最高峰”,主要是因为女性缺乏这方面的“天分”。这番煽动性言论一出,立即在美国激起了一场大讨论:两性的先天差异是否导致了女性在数学、科学领域建树颇少。从多种背景考虑两性差异,我们非常支持这场持久的辩论。公众由此开始关注女性参与科学研究这一重大问题。本文将着重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这对了解两性的差异意义非凡,对鼓励女性加入科学、数学研究队伍的计划也极为重要。至于为什么从事科学、数学研究的女性远少于男性,萨默斯的观点似乎过于简单。实际上,影响人们选择职业的因素非常多,包括教育背景、生理因素、成见、歧视以及两性在认知、社会定位上的差异等。了不起的“科学才能”?不得不明确的一点是,根本不存在所谓的 “科学才能”这种智力。要取得科学成就,必须拥有良好的语言能力(撰写深奥的学术论文,与同事充分交流)、记忆能力(理解、记忆各种事件和大量信息)、定量分析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统计数据,把握各种目标、数据和概念)。其次,即使两性真的存在上述差异,也并不意味着无法补救。事实上,如果训练和经验对培养学术能力没有太大帮助的话,哈佛等大学向学生收取学费就有欺诈之嫌了。令人不解的是,采用不同的方式评估两性能力,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女生的一些素质正好适合学术研究。但尽管女生在学校表现不俗,但在许多大学和研究所统一的入学考试中,女生的成绩却相形见绌。在科学和其他相关领域,越是高层次的教育系统,男、女生的人数超距越大。20世纪末,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理科的本科生中,女生占了40%,但女教师却只有8%。两性差异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会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考虑到我们对认知能力的研究更为完善,心理学家开始通过测定认知能力来界定两性差异。学龄前儿童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因为在定量思维和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方面,男孩和女孩的认知能力不相上下。入学前后,两性差距逐渐拉开。小学毕业后,在多数的语言能力测试中,女生的表现都优于男生。199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员拉里·赫奇斯(Larry Hedges,现在西北大学)与阿米尔·洛埃尔(Amy Nowell)共同发表了一篇综述,回顾了大量与写作能力有关的文献。他们提出:“两性的写作能力差距显著,令人担忧。相关数据显示,男性的平均写作能力较差。”在对人脸识别和情景记忆方面,女性也占了上风。情景记忆是指对亲历事件的记忆能力,以及对时间、地点的记忆能力。 然而,男生有一种能力却比女生强:视觉空间技能。这种能力是指个人用想象力在三维空间中操纵、模拟物体运动的能力。对4~5岁的孩子进行标准化测试,男孩玩迷宫游戏的表现明显比女孩好。男孩占优势的另一项视觉空间技能是“心理旋转”,即想象自己拿着一个三维物体,并让它变换形状。可以预料,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如果需要想象一个图像,男孩就更有优势。事实上,所有与认知能力有关的两性差异中,数量分析能力一直备受媒体关注。原因之一是,数量分析是学习“数学密集型”学科(即需要大量数学知识的学科,如物理学、工程技术等)的先决条件。如果像萨默斯暗示的那样,女性这方面的技能不如男性,就解释了为何女性在理科领域常处于劣势。但是,目前尚无明显数据支持这种结论。前面曾提到,小学各年级女生的数学成绩平均高于男生,而且在国际代数评测中,女生的表现也略胜一筹。这或许是因为代数与语言的结构十分相似。然而,在学习才能测验(Scholastic Aptitude Test,简称SAT测验)的数学部分,男孩却大显身手:35年来一直比女生高出40多分。不过,综合所有数量分析能力的数据显示,男孩与女孩的差别其实微乎其微。他们的不同之处是,有数学天赋的男孩比女孩多得多。乍看起来,上述说法自相矛盾。如果男孩与女孩平均的数学才能不相上下,那么有数学天赋的男孩怎么可能比女孩多?其实,男性的数学才能极不平衡,参差不齐的程度比女性要大。女性的数学才能集中在平均水平上下(即分布在中点附近);男性则呈两极分化。结果,在数学才能分布图的两端(即数学天才和数学白痴),男性的人数超过了女性。一项名为“数学神童调查”的研究课题证实了这一现象。20世纪80年代,本文的作者之一本博与心理学家朱利安·C·斯坦利(Julian C. Stanley,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青年人才中心开创了这个研究项目,现已故)调查了数万名12~14岁之间的天才少年,让他们提早几年参加SAT测试,结果证实他们的数学推理能力的确存在性别差异。这群智力超群的少年,在SAT的语言测试中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在数学部分中男生占优势。数学成绩在500分(满分为800分)以上的男生是女生的2倍,获600分以上的男生是女生的4倍,获700分以上的男生是女生的13倍。(在全美所有12~14岁的少年中,仅有0.01%的人能得到这样的高分,真是万里挑一)。不过,这些数学天才少年的情况已经有了巨大变化——尽管媒体对此少有报道。与男生相比,这些少年中的女生人数一直在飙升。男生与女生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的13:1下降到现在的3:1左右。与此同时,活跃于其他科学领域的女性人数也急剧增加。目前,美国各医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中,女生占了一半;近年兽医院校的毕业生中,女生的比例高达75%。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性会进入一直由男性垄断的领域?我们还无法确定任何单一成因,因为过去几十年,社会已经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荷尔蒙之惑数十年来,对不同动物的研究证明,激素会影响雄性和雌性认知能力的发展。在雄性胚胎发育期间,高水平的雄性激素(睾酮等)会使大脑向雄性方向发育,从而形成典型的雄性行为和认知表现模式。近期研究证明,人的一生中,激素对认知能力的影响始终存在。那些大量注射雄性或雌性激素、准备作变性手术的人,已经表现出这种变化。研究人员发现,接受“女变男”激素治疗的人,认知模式出现了“男性化”倾向:他们的视觉空间处理能力得到提高,语言能力则有所下降。大脑除了受遗传因素、人生经历的影响,也受各种激素的影响。女性和男性的大脑存在诸多差异也就不足为奇。一般而言,女性大脑中的灰质组织所占比例较高(灰质是指神经元比较密集、血流较快的脑区);而男性大脑中的白质组织较多(白质是指大脑中起连接作用的神经纤维,外部包裹着一层叫做髓鞘的脂蛋白膜,相互绝缘)。此外,男性大脑左半球的灰质含量较高;女性则没有这种显著的不对称现象。各种大脑功能成像研究显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如果需要同时使用两个脑半球(如语言处理),女性的表现好于男性;如果只需要激活视觉皮层,男性的表现胜过女性。即使男性与女性在完成同一任务时表现相当,他们运用的也是不同的脑区。必须强调的是,大脑的结构、功能存在两性差异,并不等于说这些差异就是导致两性认知功能不同的唯一原因。大脑可以反映人的学习和其他经历,因此,男性和女性各自特有的生活经历也可能影响大脑的性别差异。女生的抉择当然,即使你很聪明,也不一定想当科学家。对有数学特长的天才少年进行调查研究,特别有助于了解人们在选择职业时的心态。毫无疑问,在接受上述调查的天才少年中,每一位都有资质在科研领域取得成功。为什么一位爱因斯坦式的神童会选择电气工程专业,而另一位却看中了法律专业?十年里,对320名极有天赋的人(每一位都是万里挑一的天才)所做的调查显示:数学才能优于语言能力的人,即使拥有较高的语言才能,也更喜欢数学和其他理科课程,并极有可能攻读这些专业;而语言能力高于数学才能的人,则喜欢人文学科,并最有可能选择攻读人文学科及法律专业。由此看来,天才少年更看重“我擅长什么”,而不是“我在哪个领域最能大展拳脚”。这为我们深入了解两性差异很有启发意义。在少年神童中,男孩更偏爱数学及与数学相关的才能,而冷落语言能力。鼓励更多有语言天赋的少年把科技作为潜在的发展方向,将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男生和女生加入科技队伍。诚然,人们在确定职业方向时,会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个人对事业成功的期望,取决于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才能。个人在自我评估时,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教师、家长等权威人士对他们的评价。1992年,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的心理学教授李·朱西姆(Lee Jussim)和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t Ann Arbor)的心理学教授杰奎琳·埃克勒斯(Jacquelynne Eccles)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学年之初老师评价学生数学能力的好坏,将预示学生以后数学成绩的高低。即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客观上与老师的看法相左,也是如此。多项此类研究都指出,科研应由男性主宰的传统思维,可能使一些教育工作者从一开始就产生了"女生不宜"的偏见。----------------------------------------------------------------------------------------------------------------------------------------------不单是数学,各科都是一样的,学习能力自然都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造成的。窃以为,学习数学的意义并不是在于会解多么复杂的函数,或者会快速心算。而是学习一种数学思想,比如用概率的眼光看待问题,用集合论的观点进行逻辑推理,用博弈论的观点看待经济、政治等等。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2016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考不好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