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印度洋海啸啸这次海啸的成因是什么?你对减...

3.听到几位中国人在印度洋海啸中遇难的消息.我的心长时间久久不能平静.——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3.听到几位中国人在印度洋海啸中遇难的消息.我的心长时间久久不能平静.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面为同学们推荐部分热门搜索同步练习册答案,要查找更多练习册答案请点击访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神秘的海啸
  ①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共20余万人死亡。
  ②究竟什么是海啸?
  ③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发海啸。其中,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的海浪大不一样。平常所见到的海浪一般只在海水表面起伏,波动的振幅随水深增加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十分惊人。海啸的物理实质是大量海水在短时间内的激烈运动,如果海底地震不引发海水的大规模位移,就不会引发海啸。只有发生在深海区的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引起海啸。
  ④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有两种形式。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随后海水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⑤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公里,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海啸能裹挟着重达数吨的岩石及船只、废墟等杂物向内陆扫荡数公里,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河地势低洼的地区会被淹没。
  ⑥通常,如果岸边的海水出现异常的增高或降低,则预示着海啸即将来临,岸边的人应尽快转移。海啸的排浪与通常的涨潮不同,海啸的排浪非常整齐,浪头很高,像一堵墙一样,看到这样的排浪,必须立即设法逃生。海啸到达前会发出频率很低的吼声,与通常的波涛声完全不同。在海边旅游时,如果听到奇怪的低频涛声,应当尽快撤离。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加粗的“抖动”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报道,在这次印度洋海啸灾难中,泰国一个渔村的长者,在海水迅速退去时,想起“海水退得快,再来就更快”的谚语,立即通知村民逃向山顶,全村因此躲过了一劫。根据文章内容写出这则谚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秘的海啸
①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15万余人死亡。
②究竟什么是海啸?
③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平常所见到的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增加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十分惊人。海啸的物理实质是大量海水在短时间内的激烈运动,如果海底地震不引发海水的大规模位移,就不会引发海啸。只有发生在深海区的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引起海啸。
④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有两种形式。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随后海水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⑤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海啸能裹挟着重达数吨的岩石及船只、废墟等杂物,向内陆扫荡数千米,甚至会沿着人海的河沿河地势低洼的地区会被淹没。
⑥通常,如果岸边的海水出现异常的增高或降流逆流向上,低,则预示着海啸即将来临,岸边的人应尽快转移。海啸的排浪与通常的涨潮不同,海啸的排浪非常整齐,浪头很高,像一堵墙一样,看到这样的排浪,必须立即设法逃生。海啸到达前会发出频率很低的吼声,与通常的波涛声完全不同。在海边旅游,如果听到奇怪的低频涛声,应当尽快撤离。           (据《科技日报》等报刊有关报道综合整理)(1)
感知说明内容-- 全文介绍了海啸哪几方面的内容?
分析说明方法--第三自然段划横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一段也运用了这种说明方法?
品味说明语言--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①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 可能 会引起海啸。
②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 摧枯拉朽 之势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第三段中有一句话写了地震引发海啸需要具备的主要条件,你能找出这句话吗?
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看法。
    材料一:在迎接2005年到来时,一场印度洋大海啸猛烈地冲刷了这个舞台,唤起了人类惺惺相惜的本性。美国派出了航母战斗群,澳大利亚派出了军用飞机,一双双温暖的手伸向了灾民;在欧洲,很多城市把过节买焰火的钱用来支援灾区,节日中的娱乐节目被削减,取而代之的是募捐广告,英国仍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新年大游行,维也纳金色大厅依然举行了新年音乐会,但游行和音乐会所得款项全部汇往灾区。有报道称,国际社会承诺的援助款项现在已经超过了20亿美元,而且数目还在增加。
    材料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中国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了抗灾救援的第一线。随着灾情的发展,中国不断追加援助资金,目前已达5亿元人民币。此外,中国的民间组织和个人也纷纷出钱出力,其中既有国家领导人,也有普通百姓。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印度洋海啸直接原因是什么?
海啸由地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所致.海底突然变形,致使从海底到海面的海水整体发生大的涌动,形成海啸袭击沿岸地区.受台风和低气压的影响,海面会掀起巨浪,虽然有时高达数米,但浪幅有限,由数米到数百米,因此冲击岸边的海水量也有限.而海啸就不同了,虽然海啸在遥远的海面只有数厘米至数米高,但由于海面隆起的范围大,有时海啸的宽幅达数百公里,这种巨大的"水块"产生的破坏力非常巨大,严重危害岸上的建筑物和人的生命.据调查,这次印度洋大海啸在泰国沿岸把一艘50吨重的船从海边推到岸上1.2公里远的地方.从有关数据来看,海啸高达2米,木制房屋会瞬间遭到破坏;海啸高达20米以上,钢筋水泥建筑物也难以招架.海啸的特征之一是速度快,地震发生的地方海水越深,海啸速度越快.海水越深,因海底变动涌动的水量越多,因而形成海啸之后在海面移动的速度也越快.如果发生地震的地方水深为5000米,海啸和喷气机速度差不多,每小时可达800公里,移动到水深10米的地方,时速放慢,变为40公里.由于前浪减速,后浪推过来发生重叠,因此海啸到岸边波浪升高,如果沿岸海底地形呈V字形,海啸掀起的海浪会更高.在遥远的海面移动时不为人注意,以迅猛的速度接近陆地,达到海岸时突然形成巨大的水墙,这就是海啸,人们发现它时再逃为时已晚,因此,一旦发生地震要马上离开海岸,到高处安全的地方.
为您推荐:
海底地震!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海底地震啊!
扫描下载二维码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印度洋海啸处理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印度洋海啸处理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印度洋海啸里的蝴蝶效应1、文章用比喻开头有什么作用?2、结合文章第三段,具体说说这次印度洋大地震中的“蝴蝶效应”.3、本文是一篇科技说明文,为了通俗而准确地介绍清楚科学道理,本文使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什么?请具体指出一处加以说明.4、本文还用了哪些说明方法?5、这次印度洋大地震,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1.引出下文.2.每年移动的6厘米,就像是那只蝴蝶,一点一点,在为今后的灾难聚积这力量,预示着风暴的来临.3.打比方.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印度洋大海啸 【范文十篇】
印度洋大海啸
范文一:印度大洋啸海
2
00年4当人们还在欢,圣诞庆节时印,度洋因地震发为了生啸。
大海海有温时柔像一个恬的的静女,有少又时暴得像躁一难匹驾驭以野的马;既它可托载着百舸千以帆航行也,可以刻之顷将它们葬于间腹地当人。面们临印度大海啸时洋,只见到海能卷浪着沙滚黄而来,滚汹澎涌,湃势磅气礴 。 就 这短在短一瞬间,的5万无辜的生1被吞命噬掉了,海啸还给度洋沿印岸国各百万几人口造了成难以量的估产损财。失

急时刻中国,政立府即对灾地区受伸出援助之,手助了5捐亿元物资,并派了出批救三队援近。,期十字红收会的到捐款大上量,涨不仅仅中国政是和府人民为印洋度灾各国捐受、捐钱物其,他的各国个都在为家度印洋受民灾众献奉着份一爱和力心量
。我望在不希的将来久五大洲的,人们联起来,利用先进合科的技学术,服自制然灾,害灾让远离害球,地灾让害离人远类

范文二:印度洋大海啸
现在最热门的新闻便是印度洋大海啸。从12月26日截止到现在,共有16万人丧命。这害得许多人流离失所,很多国家又是捐款又是运送食物,搞得人心惶惶。
海啸为什么威力这么大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其实,海啸就是由海底火山爆发、海底地震或风暴引起的。其中火山爆发引起的海啸因为火山
时,这条沟
岩石、火山
大海里。一的地貌不同,不同。引起海在火山口旁沟。火山爆发大面积塌陷,灰纷纷滚进颗小石子从高处落入水中能溅起不小的水花,更何况是百余公斤甚至上千公斤的岩石呢?它 的威力就可想而知了!海啸只是其中的一种危害,一些大火山的喷发甚至能引起全球性的灾难呢!
防治海啸唯一的办法就是保护海岸线的树木。如椰子树之类的,或者能够尽可能早的得到消息,疏散人群,避免人员伤亡,包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
真希望科学家能尽早想出合理的办法消灭海啸,使人们能够免受海啸带来的伤害!
范文三:印度洋大海啸
2004年,当人们还在欢庆圣诞节时,印度洋因为地震发生了海啸。
大海有时温柔的像一个恬静的少女,有时又暴躁得像一匹难以驾驭的野马;它既可以托载着百舸千帆航行,也可以顷刻之间将它们葬于腹地。当人们面临印度洋大海啸时,只能见到海浪卷着黄沙滚滚而来,汹涌澎湃,气势磅礴。
就在这短短的一瞬间,15万无辜的生命被吞噬掉了,海啸还给印度洋沿岸各国几百万人口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财产损失。
危急时刻,中国政府立即对受灾地区伸出援助之手,捐助了5亿元物资,并派出了三批救援队。近期,红十字会收到的捐款大量上涨,不仅仅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为印度洋受灾各国捐钱、捐物,其他的各个国家都在为印度洋受灾民众奉献着一份爱心和力量。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五大洲的人们联合起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制服自然灾害,让灾害远离地球,让灾害远离人类。
范文四:—
印度 洋大海啸 
进入 2 世纪 后, 失最为惨重 的海啸是 2 0 年 末的印度  l 损 04 洋大海 啸。 2 6 l月2 日早晨 , 人们还沉浸在 圣诞节 的欢乐 气  氛中, 印度 洋发 生了近4 年来最 强烈 的地 震。 0 刹那 间, 里  氏8 9 的大 地 震 引发 的大 海 啸 朝 印度 洋 沿 岸 数 国迅 猛 扑  .级 来 。0 1米高的巨浪先后涌向印度尼西亚、 国、 泰 斯里兰卡、   马尔代夫、 印度等国, 甚至远在4 5 0   0 公里外 的非洲东岸也  遭到 了海 啸的侵 袭。 顷刻 之间, 村庄和城 市被夷 为平地 ,   浑浊的海水中漂零着遇 难者的尸体 。 日迷人的旅游胜地  昔 片狼 藉 , 哀鸿遍野, 目 痍 。 满 疮 这一刻 , 海 啸 ” “ 在人们  心中已成为死亡 的代名词。  
  0 公里 、 向1 0 横 0 公里  巨浪 一 路 狂 弃  腊 岛海 域形成 一个纵 向13 0 其 0 公里的  1 月2 日早上8 2 6 时刚过 , 印度 尼西亚西部亚  的断裂 区域 , 中最严重的断层发生在4 0
从而造成 海水剧烈波动 。 然而, 印度洋相对  齐 省 首府 班 达 亚齐 附 近 海 域 发 生 了猛 烈 的地  范 围, 太平洋来说范围较小, 在印度洋海底 , 震波猛 烈地  震。 美国地震 监测 网测定为震 级里 氏8 9 , .级 震  并迅速形成一圈圈的狂涛巨流 , 向远  中位于 苏门答腊 西北近 海 。 是印度洋 近4 年  撞击着海水, 这 0
来最 为强 烈的一次 大地 震。 次强 震突 发在大  处狂奔而去。 这   洋 深处 , 最 近 的印尼苏 门答腊 岛也有 上百公  距
场可怕的大海啸形成了 1米高的巨浪排成  。0
里远, 以, 所 除了附近 的一些岛屿受到 地震的破  “ 墙 ” 以每 秒 近 8 0 里 的 速 度 冲 向周 围的 海  水 , 0公
坏 , 他 地 区 的 人们 只 是 感 到 大 地 在 震 颤 , 没  滩和岛屿 。 其 并  
有发 生以往 大地 震时的山崩地 裂、 房倒屋塌 。  
向东南方 向涌去 的巨浪首先袭 击了最近 的苏 
但是, 始料未及 的更 可怕的灾难 发 生了。 苏  门答 腊岛。 苏门答腊 岛又称 “ 美南卡 巴岛” 意即  , 门答腊 以北地 区位 于 印度板 块 边缘 , 板块 边 缘  “ 水牛 的胜 利”。 它是印尼第一大 岛, 也是世界第  的一个 长 距离破 裂 带通 过长 时间积 累, 积 了 六大 岛。 蓄   它东北 隔马六 甲海 峡与马来半 岛相 望 ,   巨大能 量 , 当其 超 过一定 限度就 会突然 释放 ,   型地 震 , 由于震源 浅, 引起 地壳断 裂 , 苏门答  在 西濒 印度 洋 , 临南海 和爪 哇 岛遥 接 。 东 苏门答 腊  爆发 地震
。 这次地 震是 发生 在板块 边缘 的逆 冲  岛自然 资源丰富, “ 有 希望之 岛” 誉。 为海 上  美 作
交通要道, 里是印尼最早对外交  这
流的地 区。 意大利 
马 可 ?波 
●r .    
一 p   ,  
、   0  
太阳的游人, 卷走了海滩 上的遮 阳伞、 沙滩椅 ,  
元13 , 国就 记载了莱州湾和 山东黄县海 啸。 7年 我  
并认 为是世界  疯狂地 冲向与海滩 相接 的道路 、 路上行驶 的车  这 些记 载 曾被 国外 学者广 泛引用, 辆、 路边低 矮的房子。 眨眼间, 美丽 的海滩 变得  上关于海啸的最早记载。   残破不堪 , 一片狼 藉 。 一位 死 里逃 生的英 国旅  客回忆说, 当时他看] 2 0 ! 0 米外的海面上 , j l 一道  高高 的水墙正铺天 盖地般 扑来 , 于是赶紧带着 
家 人往 回跑 , 旁 边 的 不 少人 却 已经 吓呆 了, 而 站  在 原 地 一动 不 动 。  
中国有记 载 以来共记 录了2 次地震海 啸, 6 其  中造成 损 失的破坏 性海 啸至少八、 九次 。 7 5 18 年  5 2 月2 日发 生在台湾海 峡 的地 震海 啸 是最严 重的 
次, 海水淹 没了台湾 1 0 2 公里长 的海 岸线 , 致使 
5 万人丧 生 , 台南及 安平 附近3 城镇 2 余座 村庄  个 0 东南澳 、 头附近 发 生地震 并伴发海 啸 , 汕 巨大 的  海 浪冲 击沿岸 , 成众 多人 员伤 亡 。 书上记载  造 史
2世 9 8 月在 广  这 是4 0 年来 泰 国遭 遇 的最 强 烈 的地  被 毁 。 0 纪见于记 载 的海啸 是1 1 年2 0多 震及海 啸袭击 。 历史 的记 录 显示, 最近 一次这  么严 重 的地 震 发 生在 1 4 年 , 坏 了清 迈古  55 毁 城; 还有 1 1 年 的大 地震 , 05 导致一座古城 沦 陷 
为一 个 大 湖 。  
说: 山峦 、 石块 、 水都在移动 , 多船只翻沉 , 海 许  
大地被撕 裂开来 , 房屋被毁 , 良田被淹 , 仿佛 世界  末 日来临 , 这无 疑是 一场 地 震海 啸 。 于 中国来  对
尤其是台湾海 峡附近 ) 是强 地震最  海 啸 曩 繁 光 顾 的 地 区  说 ,由于近海 ( 太平洋地 区是地球上海啸发生次数最多、  
海 啸 灾 害最 重 的 地 区 , 因为 那 里 受 地 震 、 山 火   及 热 带 气 旋 影 响 的 次 数 最 多 、 度 最 大 。 平  强 太
活跃 的区域 , 发海 啸 的可能 性
是存 在着 的。 突 对 
此 , 们 决 不 能 掉 以轻 心 。 我  
洋集 中了 球8 % 全 0 以上 的大洋 活火 山, 全球平均  每年发生76 .级以上地震近百次 , 环太平洋地区  占7 % 全球每年 产生风力 78 以上 的热带气  2; .级 旋8 个, 0 仅北太平洋就 占5 % 0 以上。 据统计, 世界  上7% 5 的海啸发生在太平洋, 此外, 大西洋 占9 , %  印度洋占3 , % 地中海 占1% 其他海域 占1。 2, % 
般 认 为, 威 夷 群 岛是世 界上 最 易遭  夏
到海啸 袭击 的地 区, 它地 处于太平洋 中部 , 面  向环太平洋各段 的海沟地 震活 动带, 中间没有  大块 陆地 , 各岛岸边海水很深, 海底 比较陡峭。   白1 5 年后, 威夷地 区有记录可查考 的海 啸  80 夏 不 下3 次。 0 夏威 夷的海啸 都是来 自东西太平洋  海沟地震产 生的海浪酿成 的。   海 啸 的形 成有 其 特 殊 条件 , 非 每一 次  并 的海 底 地 震都 伴 随 有海 啸 。 计 结果 表 明, 统   海 啸 需 要特 殊 的地 形 条件 , 海 沟 附近 的较  在
大 地震 , 生海啸 的危险性 最大 , 产 因此 人 们 视 
海沟 为海 啸的 “ 潜伏所 ” 环太平洋地 震带, 。 海 
沟 很 多 , 啸 主 要 产 生 于 沿 南 美 西 海 岸 的 阿 塔  海
卡马海沟 以及沿北美 阿留申海沟和 日本干岛海  沟。 当然 , 海沟附近 的海底 地震 是否能够 产生  海啸 , 还要看地震强度和震源深度如何。  
世界上遭受海 啸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主要 有 
日 、 本 智利、 秘鲁和美 国。 我国历史上见于记 载  的重 大海啸灾 害也不少, 在公元前4 年和 公  早 7
范文五:前车之鉴
印度洋大海啸的反思
今年4月2日,地处东南亚的所罗门群岛首都霍尼亚拉西北方约350公里的海域发生了8.1级强烈地震。震源在海床下10公里,并引发了海啸,几米高的海浪冲上了所罗门群岛沿海地区。然而这次海啸的灾情远不如2004年12月发生的印度洋大海啸那么严重,结果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更大注意。本来海啸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名词,只是3年前那场印度洋大海啸才让我们认识了这种具有毁灭性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从而在我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也许会对那场海啸的悲剧后果逐渐淡忘,对海啸这类自然灾害不再关注,以为这种灾害是自然形成,其酝酿产生和突发毁灭的整个过程不为人们的意志所转
移,与人们的行为毫不相干。
假如你真有这种想法,那么你对日发生的印度洋大海啸还没有正确的认识,这场大海啸至今仍值得我们进行反思:海啸是一种自然灾害,其发生固然取决于自然规律,但这场大海啸之所以能够造成惨绝人寰的毁灭性后果,人类的不当行为难辞其咎。
家指出,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海岸原来的生态屏障,才让惊涛骇浪得以长驱直入,使得毁灭性破坏向大陆纵深地带推进了几公里、十几公里,甚至更远,从而造成了人类巨大的生命与财产损失。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湿地的了解没有对森林、草原、海洋了解得那么清楚,认为湿地对于我们人类毫无用处,对湿地的生态保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于是随着沿海地区的开发,湿地大多首当其冲地遭受破坏。如填埋垃圾、填土造田、填造机场等等。
沿海工业、旅行业、渔业的过度开发,占用了作为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度地带——湿地,这些湿地中的树林本来是可以有效抵御风浪从海洋向陆地袭击,至少可大大减轻台风、海
海岸失去了生态屏障
印度洋大海啸产生的狂涛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了东南亚、南亚、东非广阔的海岸,浪涛摧毁了沿岸的一切。汹涌澎湃的海浪向海岸袭来是人类根本无法阻挡的,在这种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确实无能为力。然而人类的不当行为却对海啸的毁灭性破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科学
范文六:印度洋大海啸的未解之谜
日,印度洋发生的地震和海啸引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空前灾难,科学家们也在进行新的反思和研究。
印度板块的迁移
印度洋地震有多大?
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9.0级大地震。有科学家表示,此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可以震动整个地球。
两个世纪以来,印度板块和缅甸板块之间的压力不断增加,它们之间的距离每年会缩短6厘米,这个速度,就如同手指甲的生长速度。
但是板块之间的移动并不是平稳地发生。此次地震是40多年来最大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来第四个最大的地震,它把一些岛屿移动了几米。加利福尼亚地震学家已经计划要到印尼地区准确察看地理变化,他们将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来重新为这一地区绘制地图。
1900年到日前,苏门答腊南部到安达曼岛的地区最大的地震,发生在2000年,震级达到了7.9级。1797年发生8.4级地震,1861年发生8.5级地震,1833年发生8.7级地震。
海啸威力有多强?
印度洋大地震后,地壳运动使板块运动聚集巨大的能量,当这个能量超过岩石强度的时候,岩石就发生破裂,造成海底突然沉降,使得海水上下颠簸,就形成了海啸。海啸引起整个印度洋波涛澎湃,一个小时内袭击了印度尼西亚,四个小时内袭击了斯里兰卡和印度,最终一直延续到东非。
海啸从产生到引发灾难前,具有很好的隐蔽性。当它在大洋里汹涌奔腾时,并不易被察觉,它的实际高度不过几厘米左右,行驶在上面的船只根本感觉不到。但当它进入浅海岸线
的时候,就一下子高达几米,破坏内陆5公里范围内的建筑物。原中国国家地震局应急救援司司长徐德诗对媒体说,海啸最大为四级,此次印尼海啸为三级。海啸是地震的次生灾害,而海啸还能引起滑坡等次生灾害。
为什么第二天才确定震级?
地震最初发生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直到第二天,人们才知道地震的严重程度已经达到了9级。为什么地震震级的报告出现了失误呢?
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网站上解释道,这其实与地震自身有很大关系。地震的震源可以被非常迅速地找到,但是地震的震级却不容易测算。这是因为,震源主要依靠震波到达测量站的时间进行估计,但是震级是根据震波的振幅来测量的。振幅是不断变化的,这就增加了震级的不确定性。
对于像此次9.0级震级的大地震,这一特点尤为明显。这是因为地震震级越大,震波的频率越小。这就意味着表面波虽然到达了测量站,但其能量远远小于震源处的能量。对于大地震,必须要进行几个小时的记录和测算,才能正确测出震级。因此,只有在正确估计震源几个小时后,才能正确估计出震级。在此次苏门答腊地震中,标准的方法不能够测量出低频率的能量,这就延迟到第二天,才最终测算出震级大小。
余震还会不会发生?
在印度洋9.0级大地震发生后,最大的余震发生在其三个小时之后,达到了7.1级。截止到日,一共发生了85次余震,余震的程度处于较强和中等水平。美国地震活动研究专家罗布.麦凯珐瑞预计,另外一次8级余震还有可能发生,但是发生9级的余震可能性非常小了。
“余震很有可能继续发生,”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沃里.皮森说,“小于8级的余震,没有能力引发海啸,只是能够引起印度尼西亚岛屿中震源附近地区的震动。余震时间可能会再持续几周时间,但是余震的力量不足以再引发大的海啸。”
之所以发生余震,是因为印度板块、缅甸板块之间的压力还没有完全在大地震中释放出去,板块之间需要进行调整,从而形成新的稳定的位置。在此次地震以前,上一次地球上发生过的9级地震,是在1964年的阿拉斯加,当地的余震持续了一年。
海啸发生时人们在做什么?
在印度洋,100年来从未发生过大的海啸,此地的人们早已忽略了海啸的危险。此次海啸到达海岸线之前,受灾地区原本有1到6个小时进行准备。海啸发生时途经的海岸线较长,包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湾等一些地区,如果在这些地区哪怕只有一个早期的警报系统,并且有一种信息交流的方法通知岸边的人们,这就有了足够的时间发出警报。
然而这里“没有警报系统的存在是令人震惊的,而缺乏灾难意识和准备更是骇人听闻”。据报道,在很多地区,海啸来临之前,曾经出现过大面积的海水退潮,这是一种海啸前的异常现象,但没有意识的人们都跑向岸边去捡冲上岸的鱼,而没有跑向更高的地区。他们丝毫没有海啸来临的意识。死亡人群中三分之一是孩子。
乔治.培瑞斯凯若亚尼是世界海啸数据中心主任以及国际海啸信息中心主任。在他开通的一个有关海啸的网站上,他说,从此次海啸中,很多教训值得吸取。如果对于灾难发生有适当的准备或者能够有发生作用的预警系统,海啸造成的灾难本来是可以减少的。
在苏门答腊岛等地区,警报系统也许不能够发挥作用。因为海啸到达岸边异常迅猛。但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至少有两个小时人们可以进行准备。此外,地震带来的巨大晃动已经是自然界给人类的一大警报———海啸即将来临,人们可以迅速跑到更高的地方逃生。乔治.培瑞斯凯若亚尼说,“一个简单的教育或者是具备对潜在灾害的意识,就足可以拯救不少人的生命。”
什么是灾后重建最大的困难?
灾难规模是空前的。在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尔代夫、索马里有多达500万的人等待紧急救助。目前,救援组织正在印度洋的受灾国进行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道救援行动。而最大的困难是当地缺乏干净的饮用水,数以千计在地震和海啸中幸存的人们可能会躲不过霍乱等疾病。
洪水破坏了大量的医院,污染了水源也破坏了地下水的管道系统。成百上千的居民同住在狭小又拥挤的帐篷里,这将会加重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染。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疟疾和登革热是目前灾区最大的威胁。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言人索若亚.拜麦卓在日内瓦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粪便也会开始污染水源。”由于细菌引起的登革热病会引起人们严重的脱水和腹泻,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几个小时就会让人致死。
疾病并不是目前灾区的唯一威胁。在斯里兰卡,内战时曾经留下了大量的地雷,由于海水的来临,这些地雷已经发生了位移,这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范文七:2004年岁末,印度洋发生的“世纪海啸”,已造成了近30万人丧生,140多亿美元的财产受损的特大灾难。国际社会闻之震惊,同时也唤醒了人类惺惺相惜的良知。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世界许多国家,不论大小,不分贫富,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平民百姓,都纷纷投入到救灾行动之中。其规模之大,行动之快,实属空前,甚至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损款竞赛”现象和许多感人的事例,在全世界掀起了史无前例的灾难救援的高潮。在这场全球大救援的行动中,不仅反映了国际社会的一个变化,这就是互助共存的全球安全共同体的意识骤然上升,而且也体现了联合国地位的提升和它主导下的国际合作的加强。   国际社会实施多种形式大救援   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牵动全球亿万人民的心,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民间团体立即行动起来,掀起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道主义紧急救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赈灾救济活动。   1、大国竟相攀比,不断提高捐款数额。印度洋海啸发生后,由于对海啸灾难认识不足,一些国家救援行动缓慢,所捐款也有限。但随着舆论宣传的深入,海啸所造成的灾难越来越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各国的捐款数额也随之成倍的增加。如美国的援助金额最初仅为400万美元,当联合国官员和美国媒体批评其“小气”、“过于吝啬”,与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是不相称的”指责后,美国把救援款项一翻再翻,从400万美元增加至3500万美元,随后又提升了10倍,增至3.5亿美元。与此同时,日本也把最初决定向受灾国提供大约3000万美元的紧急援助提高到5亿美元。澳大利亚也从最初的首批援助1000万美元最后增至8.1亿美元。   面对美国的“强势”,欧洲国家也不示弱,欧盟表示向海啸受灾国提供1亿欧元(约合1.32亿美元)的紧急赈灾款,并计划还为受灾国提供10亿欧元的贷款。德国也从最初的2000万欧元增加到5亿欧元。由于各国的“捐款竞赛”,使救灾金额达到前所未有的40亿美元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一直是国际救援对象的一些亚非国家,在这场世纪大灾难中也拿出钱来,捐献给受灾国家。   2、民间亲情高涨,无私奉出爱心。在这次海啸大救援的行动中,各国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群众团体、工商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不论肤色、不分老幼、纷纷解囊、奉献爱心,自发的开展了捐款救灾活动。一时间各种义演活动、街头募捐、网上捐献等等如火如荼遍布全球,给广大灾民带去了超越人间一切差别的温情和博爱,使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一个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据媒体报道,德国仅私人捐款已高达近4亿欧元,英国民间捐款也远远高于政府的款额,迫使政府不断增加援助款项,从最初的200万美元增加到9600万美元,而民间捐献的善款更从3000万美元提升到1.5亿美元。据法新社的统计,目前民间的捐赠救灾款已近23亿美元。这反映出海啸把世界连在一起,相互关切、彼此援助的世界公民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   3、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深入灾区第一线。灾情发生后,联合国相关机构、各国政府,立即在第一时间派出各种救援队,深入灾区救援遇难者、营救伤员、清理现场、运送救灾物资、消毒防灾、设立医疗站等等,开展各种各样的救援活动。他们不顾疲劳、不怕危险,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充分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急灾民之所急,想灾民之所想,救死扶伤、解危济困、连续战斗,使灾区很快得到了救济。大海啸是无情的,但人是有情的。海啸像一条纽带,把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战胜海啸带来的灾害而共同奋斗。   联合国成为协调指挥赈灾救援的主角   联合国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权威组织,虽然自身能力和人员有限,真正开展大规模的救援行动,还是要靠各会员国和一些国际组织,但是,它在世人心目中的威望和协调作用还是不可替代的。联合国内部有一个庞大的体系,它有这个能力进行救援活动,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的。正是通过这些直属或非直属的国际组织,以及在世界各地的工作网络,调动救灾物资在第一时间运抵灾区。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得悉印度洋海啸造成巨大灾难后,立即中断休假,赶回纽约,在全世界发起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紧急救灾行动。2004年月12月30日,安南秘书长主持召开了联合国各人道主义援助机构负责人的联席会议,指出“这次灾难是空前的全球性灾难,因此需要空前的全球救援。”他呼吁各国除了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外,还要对受灾国家提供长期的援助。他强调联合国可以发挥主要的协调作用。会后,安南还分别会见了印尼、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泰国等受灾最严重的12个国家的常驻联合国代表,与他们讨论了救灾问题。安南表示,整个联合国系统都已做好准备,从资金、人员和技术上援助受灾国人民。为了便于协调救灾活动,联合国还设立了专门用于救灾的后勤协调中心及指挥和管制中心,协调各国的救灾行动。31日,安南与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会晤,讨论了亚洲地震和海啸灾区的形势、国际社会的救援努力及救援行动的协调问题。   2005年元月6日,安南秘书长亲赴印尼雅加达出席了“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他说,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峰会展示人类抗灾的决心,帮助受灾国尽早恢复正常生活,二是向人们发出希望的信息。在会上他呼吁全世界对受灾国提供援助,并提出9.7亿美元紧急援助计划。会后,他还亲临印尼受灾最严重的亚齐省和斯里兰卡等灾区实地考察。   与此同时,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宣布,美国将解散震灾初期成立的美、日、印度、澳大利亚“4国救灾联盟”,改由联合国来领导赈灾工作。这表明联合国已全面担负起全球性救灾行动的协调、指挥和领导责任。救灾行动也将由双边形式变为多边形式,这无疑有助于更多国家参与进来。   联合国为了充分发挥其协调指挥作用,于1月11日,在日内瓦举行召开了有近百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的“海啸救援国际会议”,这是联合国有史以来倡议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性救灾捐助会议。与会代表达成了在今后的救灾行动中,必须由联合国发挥协调和领导作用;快速、高效发放与供应救灾款与救灾物资;建立重大自然灾害预警评估机制,在印度洋地区加强预警、防灾与抗灾能力;应充分尊重受灾国政府的意见与实际要求等共识。这再次显示了国际大家庭在巨大灾难面前团结一致,共同与大自然抗争的力量,也显示了联合国在协调与督促世界性人道主义行动中的重要作用。   借赈灾为名的“海啸外交”   “海啸外交”是这次世纪大灾难在国际救援行动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新名词,即各相关国家在实施其救援行动中,扩大自身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带有政治外交目的和长远战略意图的经济政策行为,以此来调整国家关系,平衡国际格局,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在这场世纪大灾难中,各国出于人道主义向受灾国损款赠物,踊跃赈济,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也不可否认,也存在着一些国家为了本国利益,将救灾实现其国家战略目标的一种方式。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美国。自2003年美国发动对伊战争之后,便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穆斯林国家――印尼关系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印尼不仅谴责美国将“9?11”当成袭击穆斯林国家的借口,而且还明确反对美国对伊拉克的入侵。美国为了改变其在穆斯林心中这种“支离破碎”的形象,修复与印尼关系,把印尼拉到自己的反恐阵营中来,这次救灾正是给美国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所以,美国一面一再提升援助金额,一面出动大批军队和航母到灾区实施救援。用美国政要的话来说,这是“修复美国在穆斯林世界受损形象的黄金机会。”“美国如不爽快地提供援助,将会招致伊斯兰国家的反感,进而妨碍反恐战争。”同时,也希望借此给印尼等国家留下“美国是富有同情心的国家”的印象。使这种“被称作为软实力的援助可以为美国在该地区取得突破。”无怪乎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坦言,“美国的援助行动也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投资”也就不足为奇了。美国媒体也承认,“美国对于印度洋灾难的处理,是一项抉择,也是一个机会。”“凭借对这场大灾难的慷慨解囊,布什可以向国际社会展示,美国不是只会用枪杆子来达到外交目的。”西方舆论在评论美国的这一行动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某些国家的救灾行动,掺杂了太多的政治因素。”“美国有不少人认为,美国应该利用这次海啸造成的机会,大规模、长期介入亚洲事务。”
  不仅是美国,其他西方大国也各自有所打算。日本也在这次海啸救援中找到了机会。灾难发生后,日本在研究此次援助对策时,就曾考虑到“要显示出谁是亚洲最可信赖的,”以显示“日本对世界做出的贡献。”希望以此博得亚洲国家的支持,以实现旨在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愿望。同时,日本视马六甲海峡为其生命线,它对日本的资源运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保护国家利益出发,日本政府明确表示,要派遣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自卫队到该地区参加救援活动。此外,澳大利亚也充分把握机会,投入了空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澳政府在向受灾国提供6000万澳元的基础上,还表示要向印尼提供有史以来最大一笔的10亿澳元的援助,用于海啸灾后的重建,以期改善同印尼这个人口最多的近邻的关系。澳总理霍华德说,澳与印尼在灾后重建方面的合作,将是两国关系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将使“业已牢固”的澳与印尼关系“更上一层楼”,并将有利于巩固本地区的地位。而德国援助的5亿欧元也有为了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争取东盟支持的意图。   面对西方大国的援助,受灾国也表现了高度的警惕。印尼要求参加救灾的所有外国的军队,不得携带武器,不得在印尼沿海建立军事基地,逗留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印尼副总统尤素福?卡拉说,我们需要的是工程师和医务人员,“我们不需要外国军队”。印尼政府还要求外国军队在3月26日之前从印尼西部省亚齐撤出。印度、泰国等受灾国,有的拒绝国际援助,有的谢绝为其减免债务的好意,有的要求有关国家的援助款送到更严重的国家等等,以防范国家主权受到损害。   中国真情感动受灾国   中国是一个饱受自然灾害的国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扶危济困,急人所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场世纪灾难发生后,中国人民感同身受,深知灾难给受灾国带来的痛楚,感受他们所面临的困难,与他们患难与共,心心相通。中国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并不富裕,但为了救助受灾国人民尽快摆脱困境,竭尽所能,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援助行动。在首批援助资金2163万元人民币的基础上,又承诺增加5亿元人民币的援助。为响应联合国的呼吁,中国政府决定再提供2000万美元,用于多边援助和重建。与此同时,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NDA鉴定专家组以及中国国家卫生救援队也昼夜兼程、风雨无阻,以最快的速度奔赴印尼、泰国、斯里兰卡等受害国的重灾区。他们冒着酷暑,在卫生和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的情况下,战斗在最危险、最艰难的救援第一线。他们的真情爱心和无私奉献的出色表现,深受当地政府和受灾群众的称赞。   不仅于此,在中国大地和港澳台地区的民众,也掀起了一场自发的规模浩大的赈灾捐款活动。各行各业,各界人士,从繁华都市到偏远山区,从白发老人到幼稚孩童,纷纷慷慨解囊,献出爱心,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民间捐款就高达近10亿元人民币,他们用自己火热的心,谱写了一曲感人的情和爱之歌。其情之深,其爱之烈,让人感动。特别是温家宝总理赴印尼雅加达出席“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时,要求代表团成员减少托运行李,以腾出空间装运紧急救援物资,这充分反映出中国人民的无私爱心,受到人们的赞颂。印尼外交部的一位官员动情地说:“中国总理是惟一用自己的专机给我国灾民捎来紧急救灾物资的外国领导人,他的举动令我们深为感动。”   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这种患难见真情的行动,得到受灾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马尔代夫总统加尧姆说:“在我们困难的时刻,中国人民总是与我们在一起,给我们巨大的支持。”斯里兰卡外长卡迪加马说:“中国的援助来得那么及时,那么迅速,我们深切地感到了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高度评价中国为救灾所做的突出贡献,感谢中国所提供的大规模的援助。他称赞“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受灾国提供大规模援助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这次人类共同的灾难,中国人民的爱心与真情,已深深地刻在受灾国和世界人民的心中”。   这场世纪大灾难虽然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但仍存有许多问题,特别是灾后的恢复和重建,还需要依赖国际社会和各有关国家共同作出更大的努力。   (本文责任编辑: 季仰舒)
范文八:我们离灾难有多远?
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依然还很渺小,实
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离灾难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
遥远。 海啸可以预警,地震无法准确预报 下一个沿海大地震海啸可能发生在美
国西海岸 中国会一直安全吗? 灾难随时可能发生 海啸可以预警,地震无法准
由于地震发生前能够测量到的、可用于参考分析地震是否会发生
的依据性数据太少,地震的预测问题至今基本上没有解决,目前,我国科学家正
在向预测的方向努力。
由于地壳的微妙变化发生在地底下,很难观测,
并且地震发生概率小,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可靠的科学依据判断地震是否会发
生、何时发生,现有的一些观测还停留在观察动物反应等经验判断上。
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震学专家符力耘研究员指明,目前有人在研究模仿
动物感应地磁异常变化而判断地震发生的仪器,但现在仪器的灵敏度还远远达不
到动物感官的水平,另外,还有科学家在做关于地震的基本理论研究,希望以后
可以借此进行地震预测,但离目标还很遥远。
尽管如此,海啸却是可以
地震发生以后,我们可以很快知道震中在哪里,并且可以很快测
出地震规模的大小,也可以很快知道当地的破坏情况。
一般来说,海里
发生大地震时,只要震源不是太深,都会伴随着海啸。海啸波浪传播的速度基本
上是固定的,从震源开始,什么时候会抵达什么地方,可以预先计算得到。
因此,地震发生后,相关单位就可以发出海啸警报。
可惜的是,这次海
啸波及而造成灾难的几个国家,自己没有建立这样的预警系统;而国际社会发出
的海啸警报,又没有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 下一个大地震海啸可能发生在美国
美国著名地质专家麦肯诺在对国会议员所做报告中指出,类似印度
洋的海啸,绝对有可能发生在美国西海岸。
如果从北加州至南加拿大
海底的 “卡斯卡迪亚隐没带”发生强震,则加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都会感受
研究预测,如果美国西部海底发生类似印度洋的强震,将会
造成西岸这几个州地面持续强烈震动4分钟,届时河流可能会逆向倒流,导致内
陆地区洪水泛滥。道路、桥梁和隧道都可能会受到严重破坏。
据了解,俄
勒冈州海底曾经在300年前发生大地震,造成陆地大地震,大海啸席卷陆地城镇
和森林。那次地震连远在亚洲的日本都受到影响,当时在日本所掀起的海啸,把
几个渔村整个吞噬。
美国西岸海底大地震,大约每300年至10OO年发
生一次,由于上次俄勒冈州海底地震发生在300年前,因此美国西岸又再度进入
地震周期,随时有可能发生大规模地震和海啸。 中国会一直安全吗?
次,由于众多岛屿的阻隔作用,中国东南沿海很幸运地没有受到地震和海啸的破
坏和威胁。
但事实上,中国并不能一直保证安全。东海和黄海面对的,正
是太平洋板块的西北构造带区域
包括菲律宾群岛和日本海域 ,中国实际上一
直处于地震和海啸威胁地范围内。假如这么大的地震发生在太平洋,中国同样受
灾,唯一的应对措施就是在海啸抵达之前让沿海居民撤离逃避。
现在,日本由于处于地震多发区,沿海有防范海啸 的堤坝工程。中国的东南沿
海还没有建立系统的海啸防 护工程。近几十年来,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太平
洋板 块西北边缘,从菲律宾到日本海这一带,地质活动比往常剧烈,在接下来
几十年,这种状况有继续保持的趋势。 灾难随时可能发生
2004年8月份,
英国科学家在英国皇家学会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巨大的海啸、火山爆发、地
震比恐怖袭击更可怕。”科技虽然发展到了现在这一步,但当巨大的自然灾难来
临时,人类依然束手无策。
曾经有人设想,我们可以在巨大的地震爆
发前,用核弹引发一系列小地震来释放地底酝酿的能量。但这都是纸上谈兵。自
然的力量比我们大多了。 对于地震,首先,我们预先不会知道,其次,即使我
们预先知道了,也没有什么办法阻止它,最多只能减少一部分损失。
次地震灾难,是在有地震记录以来的一次大灾难,但把它放在地球演化史上,甚
至人类历史上,又算不了什么。我们的地球从5万年前到现在,表面已经变得面
目全非,其原因是:板块活动、大陆漂移、火山和地震。实际上,这次地震只是
地球小小地打了一个“喷嚏”而已,我们的地球随时都可能打出一个更“响亮”
的喷嚏。 面对海啸仅有反思不够 人类对大自然依然无奈 停止给大自然“火上
浇油” 以关爱代替暴力和战争 人类对大自然依然无奈
印度洋海啸再一次
向世界各国发出警示: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依然束手无策,对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而言,每天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死亡的威胁,战胜自然只是失去理智的愚蠢
表现。面对灾难的严峻现实,仅有反思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实际行动纠正人类
许许多多非理性的行为,减少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停止给大自然“火上浇油”
很多自然界的灾害,都与人类自身的不当行为有关,不少天灾之所以发生,就是
对人类不尊重自然的惩罚,如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过度消费所产生大量废气
废水对大自然的侵蚀,等等,都是给大自然火上浇油,人类不应仅仅停留在对这场海啸的反思上,而要以实际行动,改变许多行为和思维方式,停止一切对大自然的破坏。 以关爱代替暴力与战争
这次海啸发生后,世界各国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募捐行动,各国政府也向受灾国家提供了数目空前的资金和物资援助,出现了一幕幕人与人相互关爱的动人情景,展示了国与国之间相互支持的人间真情。面对这一切,人们真诚地希望:世界能不能永远以这种关爱和同情代替暴力与战争。
然而,人类的美好希望往往被自己所摧毁。在这个高度发达的世界上,一方面,当面临自然灾难时,各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另一方面,当遇到利害冲突时,又兵戎相见,毫不留情。
美国这次对南亚国家受灾国的援助,虽然已达数亿美元,但与其在伊拉克战争中花费的一千多亿美元相比,实在显得微不足道,而死于伊战的平民和士兵已不计其数。一方面通过援助显示人道,另一方面却发动战争夺去生命,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正反映了这个世界的
本质。 印度洋地震海啸对我国的警示 尽快加强海啸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
目前,我国虽然在海岛和近岸已有海洋监测站和浮标站,但远远不足以对海啸进行有效的监测预报,特别是海啸多发地区 台湾海峡、台湾东部和南中国海 的海洋监测能力亟待加强。
应该加大对海啸研究的投入
我国对海啸研究的投入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国家的各种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也未将其列入。
应尽快开展海啸风险预评估
制作重灾区海啸传播图是海啸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须尽快开展工作。 完善海啸应急响应预案
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国家海洋局已经编制了我国包括海啸在内的海洋灾 害应急响应预案,今后要进一步完善针对海啸的应急响应预案。 进一步加强部门间协调和相互沟通
针对海啸灾害来势凶猛,往往猝不及防的特点,国家有关部门须加强协作和沟通,建立快速的信息沟通机制,共同做好海啸防灾减灾工作。 加强国际合作
我国应与发达国家开展海啸预警报技术合作研究,积极参与各国间海啸预警报合作活动,并发挥我国在国际海啸预警报系统成员单位的作用。 开展海啸灾害的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 建议学习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海啸防灾减灾的普及宣传教育; 建立与海啸防灾减灾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减少海啸损失; 参照美国、日本等国的经验,对海啸严重地区定期进行海啸防灾减灾演习。
澳大利亚是西方对印
度洋大海啸反应最快的国家。
通过帮助受灾国减少损失,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长远的利益。澳大利亚此番救灾的优异表现,能有效修补与印尼等国的裂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与印尼等国的关系。
德国的救灾表现使其在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新的常任理事国中,占据了更加有利的竞争位置。
不仅加大了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同时强调发挥联合国和欧盟等多边组织的作用,并
自觉把自己的援助纳入这些机构活动,有力地抗衡了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
对于我国来说,此次海啸的国际救援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较之过度张扬的美、日等国,中国在这次赈灾中尽管积极参与,但显得温和低调,不过,中国从中赢得的国际威望并不亚于美、日等国,中国没有像有些国家那样,逾越人道主义的具体目标,这更凸显中国的人道主义救助色彩。
海啸是个契机,是树立形象、建立新的伙伴关系的机会。中国的反应很快,适时地担负起了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双方紧密联系。通过这次援助活动,亚洲各国增强了联系,加深了互信,促进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合作,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无疑会因为这次救灾合作而更进一层。
由于受灾地区的支柱产业是旅游业,而且旅游业的恢复又需要“人气”,所以加强旅游援助、绝对会对当地经济产生积极的作用。
中国的特殊经济援助-“旅游援助”已在进行当中。2005年1月,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旅游界人士与广东省旅游界代表在广州联手举行“东南亚安心旅游说明会”,并共同在“-起到东南亚安全旅游”倡议书上签字,各方表示将积极合作,共同推进东南亚旅游业尽快复苏。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的国际救援已成为一种“和平竞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家形象的展示,国际援助规模的不断扩大,--定程度上代表着和平发展、互助合作的时代潮流有了新的发展。作为以“负责任大国”形象崛起于国际主流社会的中国,不会落后于其它国家。
日,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召开,中、美、英、日、印度等国和欧盟都积极参加,灾难援助方面的合作越来越紧密。技术
范文九:维普资讯 htp:t/ww/w.cviq.pcmo
理 教 25参学 考0   口  5
0 O2 年41
。2 6  罕
的海见啸 席 印卷 洋馥 个 多国 家.O多 万 丧 人生.
3百 数万人
需急品和食 所援居 助 ,  ̄
g幸 者存 须 接必受 心理 f
些原一始族 种如活生 茌尼 科 和 安达 巴曼  岛 的 处在 器时 代石的 部 落是更  遏遭顶灭灾 。之后 灾 ,全 
球性 的 援救行 动 迅
展速 。开 
首 先。 同 (民 个括 、人
是 团包 体和 政非府 织)组和各 国政 府 慷慨解曩 . 向区灾提供 
食 品、水 、 品 和疗医
工 及 饮 药程救
, 联合国  主
其 持在下讨 论了建
海啸  险风防范
体系和完 善区
系统 的可能性警灾害无。 情
人间有。情海啸使得。类人越  空 超间、化
文、 教宗 政、治上差异和隔阂的而结团在起一 。
海的性啸和潮 汐、 风质 波浪成不 同。风成波浪一般 涉及  海仅以下面1 米0处海水 深运 动, 5的而 啸海却扰动了海床以 上的 全
部 水,海 即啸海的速匿 水由深 定。在广阔决的洋 上大,
海啸——大海是情 无
进速 前可度母达小 90时米千
5,相 当于 喷式气机 客速度的, 而 
我国籍中对史啸现海象有 多种述表方式 
海如水 翻上、
上奔、 海水潮翻、
海、 吼唑海
海、沸。等比较常的表见是述 海 
溢其 日 , f j记载确 见于汉代。 海 啸
 一词迟出现至在代元 ,元人  刘 《埚 隐通议》 卷二九居《 理》地 溪恶海沸 有。 中 有记。郭学录叉  言
:见尝海啸.
其水拔起海如高。山  ’
波高 樗低难以 察 觉 一,不般大洋中的船只对成掏威 。胁当  因此海毓波
到 达 岸 近水浅 区(特 别 是麓 湾、口内)
速度 要其变  河 时小 .海底
升高得使能 菠压被 .缩 高波骤可 至 1增 米 以上
O,形  商 ‘堵水墙 ’ 圈 1。例如 86,日本海啸
生时 . 近海发作  () 1
业的 渔 民丝毫觉不得啸正海从渔船经过下, 第 二天返航时才发
 文英啸(海 s T  ̄ )词源自日本 语 , 指-口港()st
的波 浪u (
。i日 的本 海多啸源自近的海地震
哪 .) 侧日本海沟一带东是  地 海啸频震发地 区。198 6年的海晡( 浪
2高7 多)米
造人多亡死。 1 60年9啸海(
智 由利沟海地激震) 发致 导 12 1人 丧 生 。91 海啸年成造的 惨 景则类| 93 以 原弹爆子炸 。 表 【  尼印海啸浪到达波间和死亡人时 (数自 然 据》《杂 志) 
渔已村摧毁被。 
  国来 甸
目 鹅m 尼   泰  马 巴缅   0 重 度 B} 代3
。 3   0
2 踟 2帅 1   
8 hl 1  
8 5 确  345
2 300删
海 渡啸播传近岸至波处骧高增   三、
尼印啸是如何发海的生——挠曲效 应
海啸 有具发 性、突 影 响离远距 害、大(
1 特的 。点 据
表危 )统计 , 世纪 0, 2 全球因海啸死
亡的人数达5 万之
多, 大约 每
 年发生一毁次灭 性的浔啸 。
  二 啸的传、  播 近水岸  墙
印尼西北海部印澳板是向亚块欧块府板 处 冲 ,个府冲这带叫  做巽 他岛。弧在翼他北西部,
较比轻 年大的板洋 块. (04亿年)
 向门答苏腊岸离处下向斜 。插对 瑚珊生 环长 的研究
,据 这里 
海可啸商由底地
震、 上床 的滑坡或崩
埕、 海 底海火山 爆发 或陨 撞星 击犬洋引起 。中 其 海, 地震底是 I  啸海 主要 原的 发
.因这 大些震地多发 生板在块冲边俯 (界即大 洋板 俯冲 的海块  附近)沟 太。平 是海啸发 生频 洋率最、高强 度最 的地区,大这里 
地震带错 、 山交密布。
位太平  于 火啸蹂海。躏14
69年4 月同斯加拉海岸 外阿的提鲁岛 安附近 地 引震的溥啸发 日 6速0 寸
4多米千向南奔 袭30 2 千米 外的0西鲁 湾, 浪 高达l 5米,
先吞 是没 9米多的棕桶树高. 接著扫
沿荡岸 建筑和生 命 20(死人亡 ) 09年智利沿 海发 生地震 . 近0
16。形  成 的揖 啸向西横扫 夏威 夷 
浪达高l 0 米 (成 6造人
亡死  ) 。
13 年和 161年
曾发生 8 以上 的震 地在 岛弧。部东,
3 818级
对  相老的较洋大块( 亿年板)
1 在爪 离哇岸处向下插斜.
里震地相 
这较少。对  印澳板块的   米下犀
。印澳板块在向下B牵l下
长 速 度 ,约 为 厘 6
。年复年 — ), 积聚的变 能应来越越大
.当性刚 岩石的骛曲 到 达一定 度超限过块板承受力 ,赔板 块就会反
至弹原 , 长位 大
时间积将的能星集中蓄释放出 来. 形成俯
冲断层型逆 地震
层即上的上部移) 两个扳块 上
蕊海的水 相 应地形成波峰 和   波 谷。。 o 2年1 月的 地震震中在 棉 兰约西3 0千米处 . 9 小  042 2 在
普资维讯http ://www.cvip.cqo
t学 。 5 孝T
t 参 教52
D内 自时苏 答 膀门安到曼 达
会还上冲岸. 是很多
能早量已消
。失沿在海地带
发生 了I 4 次
75  .级
7~ 3 震 。地震余 产 级 生的
一股浪波向东 击印整
区 .减少过度发 , 氏 开 潜嘲在风 。险在游旅地 旅游旺季 和, 更要  高提机危 意识
建,立警报系统和疏 散程 序例。如,
交通要 在道 设立 警和示避标难志,
定 期开防展灾演 习 。尤其要等警  蜴 警报
疲症 劳们会人因 不 可为靠的 警报而 失去 心信, ,
进步增加一 
 尼 海( 齐近 )另省 一殴 亚
波, 长 约10 米 千、 仅高 0 波
1数0 厘米 的 波浪以 速 
8 0时千米 在深 中向水运西 0
第三 , 建
立完善的 地海昧预震 警和急 应理管统 。例系 如
 日本建立
由了海底浪计器
、标浮 、 星 、卫 面地 接站收组或的全 等 候天海的啸动态监 视和 预 警统 系日本法 律规定 , 地。 震生  后, 发气厅象要耨分在钟内报告地
强震 度 ,三在 分内做出 卸两啸
动。向东的
浪到波浅达 水区
。量 能到 受压缩,
每至小 时 十千数 米, 波 长
 预报 .并 且及时送 政达 府构 、 机学 、嚷校 ,豸
向民公发海外 旅布 
行劝等告 。在在潜灾害修区建 防 墙 浪 ,键提急避匝场所难及其
块板冲和地俯  标志 震
5约千米, 波 高 则而
升数十到米。据 本日者学
定 ,齐亚的海
波啸  高达曾 到3 米。 4 
强科学研究加
,了 海解啸的发机生制过程和,
能力 。报科 学已家尝经 试利卫星 用遥和感 球定全位统 等系 
四、海啸 何以害危巨大—杀人浪— 
次度印洋震和海啸 地难灾的 突特出是点: 地震 强度大、
海啸异常 猛、凶人 伤亡口惨 、重 经损失巨济大。原因在于 其:
首 ,先印度 周洋边家国和 区地的海沿地势低平
。地利土用 强 大. 人度口密 集, 害潜灾在损失。例如大。
度尼西亚和印度印
沿 聚落和人海口
伤,大亡。相
反,澳大 亚西利部海 岸 沙 漠 布广 ,人稀少 烟 ,失损小 。
 强加际合作国 .建立信患 享机共 
制。日 、等国 有拥大 强的震海地警啸报中
, 美心 环平太 地区洋 的警报  系也已建统立. 共有 2
6圄雾个 加参 ,包括夏威 夷 、拉阿  斯加 等心 中。太洋海啸平 报警统系利 用麓地 台和网潮验 监 站测海啸
。地震当台 研确定了B 发海 啸的地震 中位震置
,f并 在 蔓
一验潮 上发现海啸发 生的站号信后 
受经济全化球影 响,周 边家重经国轻济生。例民如
 , 为展发旅游业 。在
海修建滨 型建筑大,
迟 延布发害 预灾 警息  信。等为修建虾埔确找红而林树
, 破珊瑚坏礁。等   第。 普三遍乏必要歃预的 机警和制科 经费 , 研息信 达传不  畅 民众和,府 灾害政意淡识薄 例。如. 日本是 灾 害险风的发高 达国 家, 于投 入由大 ,已 建立经了 完的预警备系 统而费用。达 数 万美元的警示系统 对亚和南东 南发展亚 中国家来说 却是一  笔菲不的目数。息分信享通达和道渠不畅 。国
日本等和学固 
美者曾测预到瓣海发生 的 .但 息信并没有 效有送地达 有关国。家
另外 , 诙地 区的海
啸个 世纪一才 发生次 。一容易 被 们忽视人 。 
海发生啸一时些村甚至民聚集岸在观看涌浪边而生丧 。  四第 ,褥啸发生 时值当正地的雨季 , 湿热 气 阻候碍 救了  工作的灾行。进例 , 如在印和 度印尼的齐亚灾 区,
洁的用饮水  清 常短缺异。虫肆虐 . 蚊 一些地 出区破现伤和风疾流行疟
 、五海 啸灾的舫范—害—警机预镧
海啸  强 , 以匿海及溲 到啸各海 岸达的 时同和强 , 度再这些把情 
、国沿海 遭 遇啸危害的可能海 性我
中 国大 嘧东以 一系列有屿组成岛天的地理然障 屏可阻   挡海 啸不。 仅鹾印洋丽 影海不响 大。
是太平就洋地区的啸对我  海日东{1 本淘一海 赔 本 日为带地震 海 啸 频发地
.区  但受
日本岛列阻 难以挡  达抵我 国大 陆岸东。硫 诸球 
水相道 开离对 ,外 
可 能 波 及国 海我域 ,但 是  这里 于低属应 刀
冲灯 .带 
的震能性 可小 。 较
台湾处在  岛弧 陆太  碰 撞 、 上 , 界缺 侧失海   边东
害并非不灾防备可。首先 .
大 洋浩辽瀚阔,
底)海 自(  长 或短 的时差间(1 。 表)  例如 。 0 9智 利发生9 5级地震  16
年 .震 后冁海经过
. 25小时 、2   越 穿 108 0千米 0才方到 达本东日 地区北据测。 ,04定年印 2 0
冲俯 。带台自磐端南 向
至菲 律 宾 吕 宋岛西
度 洋海啸在后 3震分到达科科斯钟 ,岛.小
时达印到 。度因 删   . 渡近 到北 南向的  3 台湾岛孤和菲律 宾扳 埂  25 已
圈 过只要在海啸此可能路上径设若立监测干点浮标 或 ,即可防为险 马 尼拉淘海冲俯带( 3 , 图
这) 一板段边块界对 我国影 响 较 。
  灾救得宝贵赢同时 马尼拉 淘地处海菲律 宾 群西岛的南海东缘 , 侧海深海厩南大的 其  次,要 加公众强宣 传 .高提灾防害范意。例如识, 印度 南 洋 地壳型 属(欧亚块) 向东俯板冲到吕 岛 宋 (菲律海宾板 )块 属
部 沿海一个的村 在 2小 040年海啸
中 ,靠放危意险识和低 本成  下 。面 旦发
生海啸 直 葳 我接 国的南海、 一将 广
、 福东 和建台 的
技( 术高音喇叭)挽 救 了 0 7村民的多生命保。 护然自态  生00
很也要重.
沿海湿地红树和林 能留减消海 啸的 能, 量即使海浪
沿海湾。血 
范文十:印度洋海啸危机处理
日发生的印度洋特大地震海啸灾害先后殃及10余个国家,死亡约30万人,造成140多亿美元的财产损失,成为继1970年孟加拉热带风暴、1976年7月中国唐山大地震之后,30年来世界第三大自然灾害,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海啸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开展了史无前例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共承诺援助资金已达40多亿美元,表现出空前团结和人道主义精神。
印度洋晦啸带来的巨大灾难,向世界再次敲响警钟,呼唤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尽快建立全球特大灾害预警应急体系,有效地预防和应对跨国家、跨地区的重大自然灾害,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海啸灾难的演变过程
(一)地震引发海啸灾难的防范意识匮乏,让灾难变为现实
日早8时,在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海域,大洋深处突发强烈地震,使几乎整个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都震颤起来。在海边休闲、劳作的人们惊奇地瞪大了眼睛。谁也没想到,一场灾难就要降临。当海啸降临时,人们同样无以应对。斯里兰卡的一名灾民说,当时他们刚干完早晨的活,正在休息。不知不觉间,海水逼近了他们的房子,随后又很快退去,一切都都很平静。村民们从没有见过
这种情况,都感到莫名其妙。然而没过多久,海浪又咆哮着扑来,把成年大象大小的石头卷了起来,还将成吨的海鱼抛到岸上。几分钟后,海面又趋于平静。很多渔民跑去看自己的渔船,有的人则在海滩上抓鱼。就在此时,更大的海浪冲了过来,“房屋眨眼间变成了垃圾”。
印度内政部负责人说,从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强烈地震到海啸抵达印度海岸,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政府能够通知人们海潮可能抵达的地区,很多生命就可以获救。
印尼官员坦白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大地震会引发海啸,也不知道这种自然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据泰国《国家报》消息,泰国气象部曾有45分钟时间对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地震进行分析并决定是否发出海啸警告,但担心如果发出警报而未发生海啸可能影响国内旅游业.因而没有发出。一名泰国气象局官员称,印度洋地区已经数十年没有发生海啸,因此他们不愿意发出海啸警告。事实上,就在地震发生的30个小时前,一份包含14条减小海啸危害措施的报告就张贴在泰国气象部门。报告明确指出,在海达曼海发生海下地震后,泰国气象部应当立即准备应对海啸。但由于担心影响旅游业瞒报了警告。
斯里兰卡负责灾后救援工作的一位高级官员说,斯里兰卡没能认
真对待地震预警警告,应对破坏性海啸来袭的准备工作也没有做好。“我们一直很自满。人们—直在发布地震和海啸的警报,我们自己也捕捉到了地壳的数次震动,但很明显,我们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预警机制缺失,信息沟通不力,使灾难不断升级
地震的震波猛烈地撞击着海水,并迅速形成一圈圈的惊涛骇浪,向远处狂奔而去——一场可怕的大海啸形成了。
向东、东南方向涌去的巨浪首先袭击了苏门答腊岛。
上午9时前后,袭击了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一些地方。
9时30分左右疯狂登陆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印度东南沿海地区。
遭受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印度洋沿岸各国官员事后承认,他们没能在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9级地震后及时向国民发出海啸预警,若非如此,定将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印尼气象和地质部门的一位官员承认,该国在监控灾害性天气工
作一直存在薄弱之处。他说:“很不幸,我们没有能预警海啸来袭的设备。这些设备都太贵了,我们没有钱来买。”
泰国官员称,该国没有在受海啸袭击的泰南部地区西部海岸部署海浪监控传感器,因此当地民众和游客无法得知海啸预警。《曼谷邮报》援引泰国气象厅前预报专家他玛萨罗·史密斯的话说,虽然地震很难预测,但地震引发的海啸却具有可预测性。气象局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发布紧急预报,从而疏散人群,但他们没有做到。气象厅官员说由于缺乏卫星技术,气象厅无法发布实时预报。
目前国际社会建立的海啸预警机制主要针对的是太平洋沿岸国家,在印度洋沿岸却没有一个海啸预警中心。26日发生的强烈地震虽然被地震台网测到,但是由于有关地区没有海啸波监测装置,根本无法及时发现海啸和确定海啸的运行方向,因而也无法及时预警。由于经常受到海啸的威胁,日本特别注意对海啸的研究,有严密的预警机制。一般认为,如果这次是日本遭遇海啸,伤亡会大大减少。因为地震引起的海啸,一定是发生在地震之后,并需要一段时间传播,即使这些波浪的运动速度很快,一般也要一个小时才能传到几百千米(公里)以外。这次海啸的传播速度达每小时800千米(公里),而从震中到达斯里兰卡也用了两小时。因此只要不是离震源太近,就可以有时伺机逃避。
印度洋沿岸这些国家在分享相关信息时渠道不畅。美国地质调查局在检测到大地震之后本来试图通知印度洋沿岸各国准备防范海啸,但始终没有和这些国家的相关部门联系上。原因是“这些国家没有正式的警报传送渠道,在我们的通讯簿中,没有这些地区的负责人联络处”。由于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预警机制,更造成了这些国家与其他国家在分享信息时渠道不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04年印度洋海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