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qq讨论组

揭露民科真相!_反民科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351贴子:
揭露民科真相!
先简述一下本人的史:点击本人ID就知道我没有玩多长时间,而且我用所有的社交软件都避免不了与反动,伪科学势力的斗争!下面是本人举报民科吧吧主的情况。 他们自己做白日梦,打破,我们说你造出了啊,他就污蔑党和政府,说打压他们! 【民科】能够彻底解决人类社会一切能源需求的“物质激活能量装置”
你家机械能省功?上过初中吗?大科学家布朗你暴露了,他在这个帖子里声称,自己是中专生,但自学清华课程,比清华的还牛!先不说别的,他先说自己读清华课本(好吧我们做人要把别人往好处想,就当他读了。)但是请注意,我绝对不会相信清华的课本告诉他,能量不守恒!这样他的阴谋暴露无遗:先说自己比清华牛,让别人(肯定是那些没读过书的)轻信他,再推翻清华的课本!利用真科学的权威让别人轻信,再用伪科学洗脑!这个阴谋败露无疑!这也成为了民科的惯用做法!
哈哈,把这种荒谬的贴子置顶!评:是哈哈!是,民科吧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们,经常用此来吵笑“官科”,他们说:“地球是永动机!地球转了几十亿年了,怎么还不停?这么简单的问题,‘官科’们肯定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非说永动机不可行!非说!”课开始:功与机械能一、功 (略不是重点)二、功率(略)三、机械能1、力学中的能: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它就具有能量。物体因速度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物体因高度而具有的能量叫。担心民科智商不够,我还得再讲讲:一直在转,但是地球公转时,只有动能和在互相转化,总机械能不变!所以地球不会坠向太阳!(民科吧的人,连力学中的能都没搞清楚,还推翻?推翻?推翻)所以说是的人……民科吧罪行累累,有空再更。
我觉得搞的跟十级年前那个水变油的王洪城(应该没记错名字吧)很像,学过数理化就不会被骗,还骗了这么多(那个案子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诈骗案)
民科本来是褒义词,指民间的科学人士,但是在中国,被那些搞伪科学的人搞臭了,他们水变油,推翻,造,造污蔑伟大的科学家如,等等,反对用计算和精密仪器的观测和实验来解释自然现象!主张用肉眼和冥想来解释宇宙!严重违反、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本质,特别是反对一切的基础:数学!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他们的知识不够丰富,也没有能力获得计算和观测资源,只能胡搅蛮缠!反对科学实验与计算!这种行为令人发指!尽管这样,他们仍以“”的身份自居,当我们反驳时,他们就拿民间的,真正的科学家及他们所取得的成果作为挡箭牌,来说明他们是正确的。但是先问刚才的问题,那些真正的科学家(包括民间的)谁说能量不守恒了?他们解释:“我们民科的理论也有错的,需要完善……”
第一,中国的科研腐败是很严重,我必须承认,但国家在整改,在进步,你的消息来自,说明国家也在严厉打击腐败。但是,你是科学家吗?你自称民科。民科的意思是,而中国很多人,包括你,借着民科的旗号宣传伪科学!搞什么,可能吗?上过初中吗?
历史上曾经无数人痴迷于的设计和制造,在体系建立之前,这些人中既有科学家,也有希望借此成名发财的投机者,而热力学体系建立后,致力于永动机设计的除了希望打破现有科学体系的“”外,更多的则是一些借永动机之名牟取钱财的骗子。历史上著名的永动机骗局有:△自动轮骗局:1714年,德国人奥尔菲留斯声称发明了一部名为自动轮的,这部机器每分钟旋转六十转,并能够将16公斤的物体提高相当的高度,当他宣布了这一消息并进行了公开实验后,名噪整个德国。1717年一位来自的州长在验看了安放自动轮的房间后,派军队把守这座房屋,40天他发现自动轮仍在转动,便给奥尔菲留斯颁发了鉴定证书。奥尔菲留斯靠展出自动轮获取了大量金钱,甚至与他达成价值10万的购买协议。最终由于奥尔菲留斯的太太与女仆发生争执,女仆愤而曝光,原来自动轮是依靠隐藏在房间夹壁墙中的女仆牵动缆绳运转的,整个事件是一个骗局。△骗局:中国哈尔滨人王洪成曾在1984年提出一个方案,他利用他设计的永动机驱动自家的洗衣机、电扇等装置运转,不久骗局被揭穿,他制作的永动机模型是用隐藏的驱动的一个电动马达,而供应洗衣机、电扇运转的则是暗藏在地下的电线。1998年,王洪成提出自发电机的设计,据称可以利用大功率带动所谓具备回充电功能的,后经多次试验失败后再无下文,同年他的另一个骗局“水变油”被揭穿,本人也因此入狱。△中华宇宙能源 超磁能机车:陈锦文以自发电机为号召,利用多层次传销手法(老鼠会)来进行吸金集资,并假称与三阳工业合作开发的新型电动机车,内容于产品发表会中号称无须加油、加水、充电即可骑乘,但经媒体记者查证后坦承该车仍需更换电池。且三阳工业在日于公司网站上公告,并未与“台湾新动力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庆骅国际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或签约研发“磁能发电机”与“磁能动力车”一事。另外在1980年代的巴黎博览会上,曾展出过一种“装置”:这个装置是一个不停转动的大轮子,参观博览会的观众对这架永动机非常好奇,纷纷逆旋转方向推动轮盘,以期阻止轮子的转动。这个永动装置的设计者正是利用了观众的,让他们向后转动轮盘的动作为永动机上紧发条,维持装置的运转。此外,前军队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1948年在的被俘之后,
不消耗能量而能永远对外做功的机器,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故称为“第一类”。在没有温度差的情况下,从自然界中的海水或空气中不断吸取热量而使之连续地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违反了,故称为“”。永动机是违反客观科学规律的概念,是不能够被制造出来的。
是一类想象中的不需外界输入能源、能量或在仅有一个热源的条件下便能够不断运动并且对外做功的机械。历史上人们曾经热衷于研制各种类型的永动机,其中包括、这样的学术大家,另外包括一些希望以永动机出名和获利的骗子。在热力学体系建立后,人们通过严谨的逻辑证明了永动机是违反热力学基本原理的设想,从此之后就少有永动机的研究者了。不过从一个侧面也可以认为,人类对永动机的热情以及制造永动机的种种实践,推动了热力学体系的建立和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1775年法国科学院通过决议,宣布永不接受,严禁将专利证书授予永动机类申请,而永动机这个名词如今更多地作为一种修辞被用来描述那些充满活力,不知疲倦的人。是指违反热力学基本定律的永不停止运动的发动机。有人认为永动机这个名词不是很恰当,他们说:“如飞轮之类,一旦开始运动,若无摩擦阻力作用,是可以永久继续运动下去的,这在实际上虽然不易实现,但是在道理上说得通,可以看作一种实际的极限情况。”他们还认为:“所谓永动机并不是指这种情况,不是试图去保持永恒的运动,而是期望在没有外界能源供给,即不消耗任何燃料和动力的情况下,点击查看图片源源不断地得到有用的力。”事实上,这种顾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能量的转化是有方向性的,自然界里无论什么运动都会产生热,热向四周扩散,成为无用的能量。如不补给能量,任何运动着的机器都会停下来。如果这种真的能够制成,那么就可以不使用任何自然能源无中生有地得到无限多的动力。在人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的基本规律时,这种想法曾经引诱许多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他们付出了大量的智慧和劳动,追求这种梦想的实现。但是,直到如今永动机还未能发明,没有任何一部永动机被实际地制造出来,也没有任何一个永动机的设计方案能受住科学的审查。但摩擦阻力可以靠磁力来克服,在真空但不失重的情况下可以克服空气阻力。
历史上有不少人希望设计一种机器,这种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这种机器被称为。历史上,人们提出了很多种永动机的制作方案。虽然人们经过多种尝试,做了多种努力,但永动机无一例外的归于失败。人们把这种不消耗能量的机器叫第一类永动机。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任何一种机器,只能使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不能无中生有的制造能量,因此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出来的。能不能制造完全将不同种形式互相转化而无损失的呢?这种热机无,只有单一的热源,它从这个单一的热源吸收的热量,可以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不能!人们把这种想象中的热机称为。它虽然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但因为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具有方向性,它也不可能实现。想法起源的想法起源于,公元1200年前后,这种思想从印度传到了世界,并从这里传到了西方。点击查看图片在欧洲,早期最著名的一个设计方案是十三世纪时一个叫亨内考的法国人提出来的。如图所示:轮子中央有一个转动轴,轮子边缘安装着12个可活动的短杆,每个短杆的一端装有一个铁球。方案的设计者认为,右边的球比左边的球离轴远些,因此,右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要比左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大。这样轮子就会永无休止地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转动下去,并且带动机器转动。这个设计被不少人以不同的形式复制出来,但从未实现不停息的转动。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虽然右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大,但是球的个数少,左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虽小,但是球的个数多。于是,轮子不会持续转动下去而对外做功,只会摆动几下,便停下来。达·芬奇后来,意大利的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也造了一个类似点击查看图片设计的的装置,他设计时认为,右边的重球比左边的重球离轮心更远些,在两边不均衡的作用下会使轮子沿箭头方向转动不息,但实验结果却是否定的。达·芬奇敏锐地由此得出结论: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上,由杠杆平衡原理可知,上面两个设计中,右边每个重物施加于轮子的旋转作用虽然较大,但是重物的个数却较少。精确的计算可以证明,总会有一个适当的位置,使左右两侧重物施加于轮子的相反方向的旋转作用(力矩)恰好相等,互相抵消,使轮子达到平衡而静止下来。
16世纪70年代,意大利的一位机械师斯特尔又提出了一个的设计方案。斯特尔在设计时认为,由上面点击查看图片水槽流出的水,冲击水轮转动,水轮在带动水磨转动的同时,通过一组齿轮带动螺旋汲水器,把蓄水池里的水重新提升到上面的水槽中。他想,整个装置可以这样不停地运转下去,并有效地对外做功。实际上,流回水槽的水越来越少,很快水槽中的水就全部流进了下面的蓄水池,水轮机也就停止了转动。浮力也是设计的一个好帮手。是一个著名的浮力永动机设计方案。一连串的球,绕在上下两个轮子上,可以像链条那样转动。右边的一些球放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里。设计者认为,右边如果没有那个盛水的容器,左右两边的球数相等,链条是会平衡的。但是,右边这些球浸在水里,受到了水的浮力,就会被水推着向上移动,也就带动整串球绕上下两个轮子转动。上面有一个球露出水面。下面就有一个球穿过容器底,补充进来。这样的永动机也没有制成,是不是因为要下面的球能够通过容器底,而又不能让水漏出来,制造起来技术上有困难呢?技术上的困难并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还是出在设计的原理上。当下面的球穿过容器底的时候,它和容器底一样,要承受上面水的压力,而且是因为在水的最下部,所以它受到的压力很大。这个向下的压力,就会抵消上面几个球所受的浮力,这个水动机也就无法永动了。其它方案此外,人们还提出过利用轮子的惯性,细管子的毛细作用,电磁力等获得有效动力的种种设计方案,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其实,在所有的永动机设计中,我们总可以找出一个平衡位置来,在这个位置上,各个力恰好相互抵消掉,不再有任何推动力使它运动。所有永动机必然会在这个平衡位置上静止下来,变成不动机。从哥特时代起,这类设计方案越来越多。17世纪和18世纪时期,人们又提出过各种永动机设计方案,有采用“螺旋汲水器”的,有利用轮子的惯性、水的浮力或毛细作用的,也有利用同性磁极之间排斥作用的。宫廷里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企图以这种虚幻的发明来挣钱的方案设计师。有学识的和无学识的人都相信永动机是可能的。这一任务像海市蜃楼一样吸引着研究者们,但是,所有这些方案都无一例外的以失败告终。他们长年累月地在原地打转,创造不出任何成果。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人们逐渐认识到:任何机器对外界做功,都要消耗能量。不消耗能量,机器是无法做功的。这时的一些著名科学家斯台文、等都开始认识到了用力学方法不可能制
梦想破灭19世纪中叶,一系列科学工作者为正确认识热功能转化和其它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久后伟大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被发现了。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能量守恒的转化定律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更精确、更丰富的科学基础。有力地打击了那些认为物质运动可以随意创造和消灭的唯心主义观点,它使永动机幻梦被彻底的打破了。在制造第一类永动机的一切尝试失败之后,一些人又梦想着制造另一种永动机,希望它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而且既经济又方便。比如,这种热机可直接从海洋或大气中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机械功。由于海洋和大气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的,因而这种热机可永不停息地运转做功,也是一种永动机。然而,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于1851年提出了一条新的普遍原理:物质不可能从单一的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它影响。这样,第二类永动机的想法也破灭了。层出不穷的永动机设计方案,都在科学的严格审查和实践的无情检验下一一失败了。1775年,法国科学院宣布&本科学院以后不再审查有关永动机的一切设计&。这说明在当时科学界,已经从长期所积累的经验中,认识到制造永动机的企图是没有成功的希望的。永动机的想法在人类历史上持续了几百年,这个想法被驳倒,不仅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科学,也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了。所以第一类永动机是不能做出来的。而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方向的,就像热量可以自发的由热的物体转移到冷的物体,但不能自发的由冷的物体转移到热的物体,而不引起其他的变化,所以第二类永动机也是不能做出来的。还有人认为,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的前提下,可以依靠惯性无休止的做匀速直线运动,于是想要在外太空实验。但是当时的科技并不允许这么做,而且牛顿还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即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互相吸引。所以这个物体在运动很久之后——或者只有几分钟——就会停下来,也不能永远运动。
点击查看图片虽然经过许多人的辛劳,但事实证明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归于失败。 永动机是一种幻想,永远不可能成功,因为它违反了自然界最普遍的一个规律,这就是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著名科学家达·芬奇早在15世纪就提出过永动机不可能的思想,他曾设计过一种转轮,如图所示,在转轮边沿安装一系列的容器,容器中充了一些水银,他想水银在容器中移动有可能使转轮永远地转动,但是经过仔细研究之后,得出了否定的结论。他从许多类似的设计方案中认识到永动机的尝试是注定要失败的。他写道:“永恒运动的幻想家们!你们的探索何等徒劳无功!还是去做淘金者吧!” 然而,15世纪以后的好几百年里面,制造永动机的活动却从未停止过。例如:17世纪,英国有一个被关在伦敦塔下叫马尔基斯的犯人,他做了一台可以转动的“永动机”,如图所示。转轮直径达4.3米,有40个各重23千克的钢球沿转轮辐翼外侧运动,使力矩加大,待转到高处时,钢球会自动地滚向中心。据说,他曾向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表演过这一装置。国王看了很是高兴,就特赦了他。其实这台机器是靠惯性来维持短时运动的。软臂永动机 19世纪有人设计了一种特殊机构,如图所示。它的臂可以弯曲。臂上有槽,小球沿凹槽滚向伸长的臂端,使力矩增大。转到另一侧,软臂开始弯曲,向轴心靠拢。设计者认为这样可以使机器获得转矩。然而,他没有想到力臂虽然缩短了,阻力却增大了,转轮只能停止在原地。阿基米得螺旋永动机 1681年,英国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弗拉德提出一个建议,利用阿基米得螺旋(如图)把水池的水提到高处,再让升高的水推动水轮机,水轮机除了带动水磨做功以外,还可使阿基米得螺旋转不断提水,如此周而复始,不就可以无需担心天旱水枯了吗?一时间,响应他的人大有人在,形形色色的自动水轮机陆续提出,竟出现了热潮。 磁力永动机 约在1570年,意大利的一位教授泰斯尼尔斯,提出用磁石的吸力可以实现永动机。他的设计如图所示,A是一个磁石,铁球C受磁石吸引可沿斜面滚上去,滚到上端的E处,从小洞B落下,经曲面BFC返回,复又被磁石吸引,铁球就可以沿螺旋途径连续运动下去。大概他那时还没有建立库仑定律,不知道电场力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是成反比变化的,只需多加思索,其荒谬处就一目了然了。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这里就不详细描述了。我们只要列举一些名称,就足以说明这类徒劳无益的活动是如何广泛、诱人。例如:表面张力永动机、浮力永动机、永磁永动机、
例如:表面张力永动机、浮力永动机、永磁永动机、自动车、自动洗衣机,等等。 就在一些人热衷于制造永动机的同时,科学家们从力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中逐步认识到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继达·芬奇之后,斯蒂文于1568年写了一本《静力学基础》,其中讨论斜面上力的分解问题时,明确地提出了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的观点。他所用的插图画在该书扉页上,见图,图的上方写着:“神奇其实并不神奇。”将14个等重的小球均匀地用线穿起组成首尾相连的球链,放在斜面上,他认为链的“运动没有尽头是荒谬的”,所以两侧应平衡。1775年,法国科学家郑重的通过了一项决议,拒绝审理永动机。在《法国科学院的历史》一书中有如下记载:“这一年科学院通过决议,决定拒绝审理有关下列问题的解答:倍立方,三等分角,求与圆等面积的正方形,以及表现永恒运动的任何机器。” 并且解释说:“永动机的建造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中间的摩擦和阻力不致最终破坏原来的动力,这个动力也不能产生等于原因的效果;再如设想动力可以连续起作用,其效果在一定时间之内也会是无限小。如果摩擦和阻力减小,初始的运动往往得以继续,但它不能与其他物体作用,在这种假设(自然界不可能存在)中,惟一可能的永恒运动对实现永动机建造者的目的将毫无用处。这些研究的缺点是费用极度昂贵,不止毁了一个家庭,本来可以为公众提供大量服务的技师们,往往为此浪费了他们的工具、时间和聪明才智。” 然而,就是在法国科学院如此明确的警告之下,创造永动机的各种活动仍然未见收敛。19世纪中叶,能量守恒定律已经确立。1861年,英国有一位工程师德尔克斯收集了大量资料,写成一本名为《17、18世纪的永动机》的书,告诫人们,切勿妄想从永恒运动的赐予中获取名声和好运。可是,德尔克斯这部“警世恒言”却未能阻止永动机的继续泛滥。19世纪末美国宾州有人想用磁铁代替钟摆的锤,企图用磁力做功代替发条,认为有可能无需发条而能自动维持摆动,结果是徒劳一场毫无成果。进入20世纪,更加复杂的、似是而非的种种设计不断被提了出来。例如有人想“发明”自动车,有人“创造”自动洗衣机,有人想利用水中的“分子吸引力”制造“自动”泵,有人想单纯靠永久磁铁做成发电机,特别是在“能源危机”的刺激下,这类活动竟有增无减,层出不穷。另一类永动机也常被人提出而且还很迷惑人。如19世纪80年代,美国华盛顿地区的一位发明家甘姆埃设计了一种零度发动机(Zeromoto
机(Zeromotor),用液态氨做工作物质,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热量,氨由液态变为气态,在0℃时产生4个大气压的压强,可以推动活塞做功,似乎这样就可以不需使用燃料。他还进一步解释说,氨气在驱动活塞后因膨胀而冷却,又会自动凝结于容器,于是就可循环地工作下去。1881年他的设计居然得到美国海军总工程师的支持,受到官方赞扬,甚至当时的美国总统也极有兴趣地观看了设计模型。他们也许认为,如果这种发动机真的成功,美国舰队就不需要加煤站,从汪洋大海中就可以取得无穷无尽的热能了。然而,只要科学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甘姆埃的设计是属于单热源的热机,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这就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类永动机。如果说永动机的“发明”对人类有点益处的话,那就是人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一切违背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等自然规律的“创造”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历史上有不少人有过这样美好的愿望:制造一种不需要动力的机器,它可以源源不断的对外界做功,这样可以无中生有的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来,在科学历史上从没有过成功过,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任何机器,只能转变能量存在的形式,并不能制造能量。因此根本不能制造永动机。它违背:物体内能的增加等于物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与物体对外界所做功的总和。
曾经有人设计一类机器,希望它从高温热库(例如锅炉)吸取热 量后全部用来做功,不向低温热库排出热量。这种机器的效率不是可以达到100%了吗?这种机器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但是都没有成功。人们把这种只从单一热库吸热,同时不间断的做功的叫。这种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因为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具有方向性:机械能可以转化内能,但内能却不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而不引起其它变化。从研究永动机得到的意外收获。前已提及,英国科学家也曾被这一“奇妙”的发明所吸引,并为此做了一二十年的实验,但最后他留给后世的并不是永动机,而是证明永动机不可能的“定律”,这应该算是研究永动机得到的意外收获。斯台文是这方面的另一个例子。在他那个时代(16世纪末—17世纪 初),有一种是广泛被谈论着的,有14个能滚动的很重的铁球用链子连起来放在一个三棱体上。三棱体的一边比较斜,一边比较陡,且斜的一边比陡的一边长些。永动机的制造者们相信,斜的一边上有4个重铁球,陡的一边只有两个重铁球,4个铁球的下滑力自然比两个铁球大,整个装置就会如箭头所指示的方向滑下来。一旦左边滑下去一个重球,右边一定同时补充上一个重球,左边的斜面上依然是4个重球,右边的斜面上仍只有两个重球,永远是左边的下滑力大于右边的下滑力,球链就会永远不断地运动下去。荷兰科学家斯台文在研究这种永动机时,从经验出发判断它不可能永动,因为左边球虽多,但斜面缓,每个球产生的向下拉力小,右边球虽少,但斜面陡,每个球产生的向下拉力大,结果两边斜面向下的拉力一样大。至此,斯台文并没有停止思维,他又把该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由于球的个数跟斜面的长度成正比,每个球都是一样重,所以各边球的总重也一定跟斜面长成正比,即下面公式成立:这就是有名的两个斜面上力量平衡的定律。和斯台文的发现告诉我们,对一些完全错误的理论和发明,也不应该用绝对的观点看待它们,错误中隐含有某些成功,有时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究竟谁能从错误中抓到这些成功,就看各人的思维方法了。
科学告诉你,为什么有人不信科学。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2)气垫导轨(如图甲)工作时,空气从导轨表面的小孔喷出,在导轨表面和滑块内表面之间形成一层薄薄的空气层,使滑块不与导轨表面直接接触,大大减小了滑块运动时的阻力.为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放置两个质量均为a的滑块,每个滑块的一端分别与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两个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均为b.气垫导轨正常工作后,接通两个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并让两滑块以不同的速度相向运动,两滑块相碰后粘在一起继续运动.图乙为某次实验打出的、点迹清晰的纸带的一部分,在纸带上以同间距的6个连续点为一段划分纸带,用刻度尺分别量出其长度s1、s2和s3.若题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均为国际单位,那么,碰撞前两滑块的动量大小分别为、,两滑块的总动量大小为;碰撞后两滑块的总动量大小为.重复上述实验,多做几次.若碰撞前、后两滑块的总动量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则动量守恒定律得到验证.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 力的分解
导学天地学习要求基本要求&1.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2.知道力的分解所遵循的规律.3.初步掌握从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出发确定分力方向的方法.4.掌握用作图法求分力的方法,并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5.了解三角形定则,知道它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质一样.6.能进一步区分矢量和标量,知道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相加的普遍法则.发展要求&1.掌握力的正交分解法,分析简单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2.能运用三角形定则定性分析简单的力的动态变化问题.说明&1.不要求用相似三角形知识求分力.2.不要求用求解斜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学法指导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合成是已知分力求合力,而力的分解是已知合力求分力.已知一个力,如果没限制条件,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力,一个力究竟如何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这里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根据力产生的效果分解,二是根据实际需要,要结合身边生活中的例子,加以理解.力的分解具有定解的条件,是本节的难点,如何确定惟一解,实际上是求三角形的问题,可以拟设一些条件,自己总结结论.对力进行分解时,首先弄清定解条件,根据定解条件作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图,再根据几何知识求解.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自主探究1.力的分解(1)求一个力的____________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____________,同样遵守____________.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__________,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__________,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2)在不同情况下,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个力可以产生几个不同的效果.如果没有其他限制,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____________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所以一个已知力要根据____________进行分解,要考虑力的实际作用效果.2.矢量相加的法则(1)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____________(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____________相加的物理量,叫做标量.(2)所有矢量的合成都遵从____________,从另一个角度,两个矢量与它们的合矢量又组成一个____________.像这样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而求出合矢量,这个方法叫做____________定则.&1.如果没其他限制,如何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成几对分力?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对一个确定的力应该怎样分解?
2.公园中架设的缆车钢索,是尽量绷直好呢,还是让它松弛一些好?如果你是工程技术人员,应怎样处理?
&理解升华重点、难点、疑点解析1.力的分解方法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是已知合力求分力,其方法是以表示合力的线段为对角线作出平行四边形,求其邻边.理论上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可以求得无数组邻边,即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但我们在分解一个力时,并不是不加限制地随意分解的,而是要根据力的实际效果和实际需要分解,同一个力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效果不同,把一个力依据其效果分解的基本方法是:(1)先根据力的实际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2)再根据两个分力的方向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3)解三角形,计算出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三角形的边长代表力的大小,夹角表示力的方向.如图3-5-1所示,一个球放在光滑的斜面上,有一竖直挡板将其挡住而静止,这种情况下重力将怎样分解?有些同学未加认真分析便将重力分解为垂直斜面向下和平行斜面向下的两个分力,即F1=Gcos θ和F2=Gsin θ,这是一种常见的错误.&图3-5-1正确的分解应是怎样呢?首先应分析重力在这种情况下的效果,此时重物放在斜面上产生了一个是垂直压斜面的效果,而另一个是垂直压挡板的效果,因此,重力应分解成上述两个方向的分力.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如图3-5-2所示,则有:垂直斜面的分力为F1= ,而垂直挡板的分力F2=Gtan θ.&图3-5-22.力分解时有、无解的讨论 力分解时有解或无解,简单地说就是代表合力的对角线与给定的代表分力的有向线段是否能构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若可以构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说明合力可以分解成给定的分力,即有解.如果不能构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说明该合力不能按给定的力分解,即无解.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种:
已知条件&示意图&解的情况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 惟一解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大小(|F1-F2|≤F≤|F1+F2|)& & 有两种解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 惟一解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 &有三种情况:(图略)(1)当F1=Fsin θ或F1≥F时,有一组解.(2)当F1&Fsin θ时,无解.(3)当Fsin θ&F1&F时,有两组解特别提醒:合力F与它的两个分力F1、F2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如图3-5-3所示.即将F1、F2首尾相接,合力就是从F1的箭尾到F2的箭头所引的有向线段.这就是三角形定则,由于合力与两个分力能构成一封闭三角形,故力的分解是无解还是有解、有几个解的问题就转化为能否作出力的三角形,作几个三角形的数学问题了.&图3-5-33.正交分解法 把力沿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叫做力的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用代数运算来解决矢量运算.利用正交分解法解题的步骤如下:(1)正确选定直角坐标系.通常以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选取坐标轴应使尽可能多的力与坐标轴重合.(2)正交分解各力.将每一个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x坐标轴和y坐标轴上,并求出各分力的大小,如图3-5-4所示.&&图3-5-4(3)分别求出x轴和y轴上各力的分力的合力即Fx=F1x+F2x+……Fy=F1y+F2y+……(4)求Fx与Fy的合力即为共点力的合力.合力的大小:F= ,合力的方向由F与x轴间的夹角α确定,即α=arctan& 正交分解法在求解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多个力的合力时,显示出了较大的优越性.这类问题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直接求解,不管采用作图法还是计算法,都必须两两合成,一次接一次地求部分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十分麻烦.所以,我们要深刻理解正交分解法的思想,并会熟练应用它来解决问题.例题剖析应用点一: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 例1:在图3-5-5中,电灯的重力为20 N,绳OA与天花板夹角为45°,绳OB水平,求绳OA、OB所受的拉力.&图3-5-5解析:OC绳对结点O的拉力F=G=20 N,方向竖直向下,由于拉力F的作用,OA、OB也受到拉力的作用,因此拉力F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沿AO方向使O点拉绳OA的分力F1,一是沿绳BO方向水平使O点拉绳OB的分力F2,作平行四边形如图3-5-6所示,由几何知识得:&图3-5-6F1= =& N=20& NF2=F•tan 45°=20×1 N=20 N答案:20& N& 20 N点评:确定力F的实际作用效果是进行力的分解的前提,力的作用效果的确定,一方面靠自己观察感受,另一方面靠理性的分析推理去思考.分解力时要注意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故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拓展练习1-1:(2006年上海一模) 在倾角α=30°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置的挡板,在挡板和斜面之间放有一个重力为G=20 N的光滑圆球,如图3-5-7所示.试求这个球对斜面的压力和对挡板的压力.&图3-5-7应用点二:对力的分解的讨论 例2:将力F分解成F1、F2两个分力,如果已知F1的大小和F2与F之间的夹角α,α为锐角,如图3-5-8所示,则(&&& )&图3-5-8A.当F1&Fsin α时,一定有两解&&&&B.当F&F1&Fsin α时,有两解C.当F1=Fsin α时,有惟一解&&&&D.当F1&Fsin α时,无解试解:____________.(做后再看答案,效果更好.)解析:本题采用图示法和三角形知识进行分析,以F的末端为圆心,用分力F1的大小为半径作圆.(1)若F1&Fsin α,圆与F2不相交,则无解,如图3-5-9(a)所示.(2)若F1=Fsin α,圆与F2相切,即只有一解,如图3-5-9(b)所示.(3)若F&F1&Fsin α,圆与F2有两个交点,可得两个三角形,应有两个解,如图3-5-9(c)所示.(4)若F1&F,圆与F2只有一个交点,可得一个三角形,只有一个解,如图3-5-9(d)所示.故选BCD.&图3-5-9点评:由三角形定则可知,合力与两个分力能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所以力的分解是有解还是无解以及有几个解的问题,可通过能否作出力三角形以及能作几个三角形来判断.拓展练习2-1: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求两个分力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若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是惟一的B.若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分解是惟一的C.若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及另一个分力的方向,分解是惟一的D.此合力可以分解成两个与合力等大的分力应用点三:动态问题中力的分析方法 例3:如图3-5-10所示,半圆形支架BAD,两细绳OA和OB结于圆心O,下悬重为G的物体,使OA绳固定不动,将OB绳的B端沿半圆支架从水平位置逐渐移至竖直的位置C过程中,分析OA绳和OB绳所受的力大小如何变化?&图3-5-10解析:因为绳结点O受重物的拉力F,所以才会使OA绳和OB绳受力,因此将拉力F分解为FA、FB,如图3-5-11所示.OA绳固定,则FA的方向不变,在OB向上靠近OC的过程中,在B1、B2、B3三个位置,两绳受的力分别为FA1和FB1、FA2和FB2、FA3和FB3.从图形上看出,FA一直逐渐变小,而FB却是先变小后增大,当OB和OA垂直时,FB最小.&&图3-5-11答案:FA一直减小,FB先变小后增大点评:对于动态分析题,如果合力是一个恒力(即大小、方向都不变),其中一个分力方向一定的情况下,讨论分力随夹角的变化关系,可以构建平行四边形,根据表示力的线段的长度变化直观反映力的大小变化,这种方法叫图解法.拓展练习3-1: 如图3-5-12所示,把球夹在竖直墙和BC板之间,不计摩擦,球对墙的压力为FN1,球对板的压力为FN2,在将板BC逐渐放至水平的过程中,试分析FN1,FN2的变化情况.&图3-5-12应用点四:正交分解法的应用 例4:在同一平面上共点的四个力F1、F2、F3、F4的大小依次是19 N、40 N、30 N和15 N,方向如图3-5-13所示,求其合力.&图3-5-13解析:本题若连续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需要解多个斜三角形,一次又一次地确定部分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计算过程十分复杂,多个力的合成,易采用正交分解的方法.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3-5-14所示,把各个力分解到坐标轴上,并求出x和y方向的合力,则:&&图3-5-14Fx=F1+F2cos 37°-F3cos 37°=27 NFy=F2sin 37°+F3sin 37°-F4=27 N因此合力为F=& N=38.2 N方向与F1的方向成45°答案:38.2 N& 与F1的方向成45°角点评:如果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易采用正交分解的方法.选取坐标轴时,可以是任意的,不过选择合适的坐标轴可以使问题简化,通常坐标系的选取有两个原则:(1)使尽量多的力分布在坐标轴上;(2)尽量使未知量处在坐标轴上.正交分解法不仅可以应用力的分解,也可以应用于其他任何矢量的分解.拓展练习4-1: 在图3-5-15中,用绳AC和BC吊起一个重100 N的物体,两绳AC、BC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30°和45°.求:绳AC和BC对物体的拉力的大小.&图3-5-15&&&自我反馈 自主学习1.分力& 逆运算& 平行四边形定则& 对角线& 两个邻边& 无数& 实际情况2.平行四边形定则& 算术法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角形& 三角形例题评析拓展练习1-1:& N&& N拓展练习2-1:C拓展练习3-1:FN1逐渐变小,FN2逐渐变小拓展练习4-1:100( -1) N& 50 ( -1) N演练广场夯实基础1.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则这两个力与合力的关系是(&&& )A.两个分力大小之和一定等于合力的大小B.任何一个分力都一定大于合力C.任何一个分力都一定小于合力D.任何一个分力都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合力2.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不为零的力,下列分解方法中不可能的是(&&& )A.分力之一垂直于F&&&&&&B.两个分力与F都在一直线上C.一个分力的大小与F的大小相同&&&D.一个分力与F相同3.如图3-5-17所示,物体沿斜面下滑,根据重力的作用效果将重力分解,关于分解后的两个分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3-5-17A.平行于斜面方向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力B.垂直于斜面压紧斜面的力C.垂直于斜面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力D.物体至少要受到重力以及重力的两个分力三个力的作用4.将一个6 N的力分解成两个分力,下列各组值不可能的有(&&& )A.1 N和10 N&&&B.10 N和10 N&&C.10 N和20 N&&D.20 N和20 N5.将一个竖直向下的8 N的力分解为两个力,其中一个分力方向水平,大小为6 N,那么另一个分力大小为(&&& )A.10 N&&&&B.8 N&&&&C.6 N&&&&D.2 N6. 如图3-5-18所示,用细线悬挂一个匀质小球靠在光滑的竖直墙面上,若把细线的长度增长些,则球对线的拉力FT、对墙面的压力FN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图3-5-18A.FT、FN都增大&&&&&&&B.FT、FN都减小C.FT减小,FN增大&&&&&&D.FT增大,FN减小7.把一个已知力F分解,要求其中一个分力F1跟F成30°角,而大小未知;另一个分力F2= F,但方向未知,则F1的大小可能是(&&& )A. F&&&&B. F&&&&C. F&&&&D. F8.如图3-5-19所示,两根轻杆OA和OB各有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O处悬挂50 N的重物,试求OA和OB杆在O点处所受到的力.&图3-5-199.如图3-5-20所示,物体静止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力F作用于物体O点,现要使合力沿着OO′方向,那么必须同时再加一个力F′,这个力的最小值是(&&& )&图3-5-20A.Fcos θ&&&&B.Fsin θ&&&&C.Ftan θ&&&&D.Fcot θ能力提升10.如图3-5-21所示,重力为500 N的人通过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牵引重200 N的物体,当绳与水平面成60°角时,物体静止.不计滑轮与绳的摩擦,求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图3-5-2111.如图3-5-22所示,用细绳OA、OB、OC共同悬挂一重物,OA、OB、OC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均为100 N.已知OB水平,∠AOB=120°,为保证细绳都不断,所挂重物最多不能超过多重?&图3-5-2212.棉线是家庭必备用品,缝补衣服所需,你能否用已知质量的砝码、测力计、刻度尺测出棉线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拓展阅读放风筝放风筝是我国人民十分喜爱的一项运动,你和同学们放过风筝吗?当你放风筝时把手里的线向前牵动,为什么风筝会向上飞起来,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吗?假如你能回答这个问题,你就可以知道飞机为什么可以飞起来,槭树的种子为什么能随风传播……为了解释风筝为什么会向上飞起来,我们可以借助于图3-5-23来分析.&图3-5-23设MN代表风筝的截面,当我们牵动风筝上的线时,风筝便动起来,尾部的重力使它以倾斜的姿势移动着.假设风筝向左移动,用α表示风筝平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这样空气应该对风筝平面施加一定的压力,这个压力应如图中F所示,F应该垂直于MN(为什么?),力F产生两种效果,一个水平作用的效果,一个竖直作用的效果,将力F在这两个方向上分解,水平方向上的分力F1要阻碍风筝向左移动,竖直方向的分力F2就使风筝有一向上运动的趋势,当F2大于风筝的重力时,风筝就会升起.说到这里,你能解释下面在放风筝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吗?(1)风很小时为什么风筝很难放起来?(2)风筝起飞前为什么往往先要牵着风筝向前跑一段距离?(3)正在下降的风筝为什么向前抖几下线,风筝就重新飞高?答案:(1)风很小时,空气对风筝平面的压力F就很小,致使竖直方向上的分力F2小于重力,因此风筝无法升起.(2)向前跑可以使F增大,从而使F2增大,当F2大于风筝的重力时风筝就会升起.(3)向前抖同样也会使得压力F增大,使得分力F2大于重力,风筝又重新飞高.
参考答案:演练广场1.D& 2.D& 3.AC& 4.AC& 5.A& 6.B& 7.AD8.解析:由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悬线的拉力F应等于重物的重力G.悬线对O点向下的拉力F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右拉OA,斜向下压OB,这样便确定了两个分力的方向,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F的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由几何知识得:F1=F•cot 30°=50×& N=50& NF2=& N=100 N则OA杆受到的拉力为50& N,OB杆受到的压力为100 N答案:50& N& 100 N9.B10.解析:人和物体静止,所受合力皆为零,对物体分析得到,绳的拉力F等于物体重力200 N;人受四个力作用,将绳的拉力分解,即可求解.如图所示,将绳的拉力分解得:&水平分力Fx=Fcos 60°=200×& N=100 N竖直分力Fy=Fsin 60°=200×& N=100& N在x轴上,F′与Fx=100 N平衡,即摩擦力F′=100 N在y轴上,由三力平衡得地面对人的支持力FN=G-Fy=(500-100 ) N=100(5- ) N11.解析:将OC的拉力F(F=G)沿AO向下的方向和沿BO向左的方向分解,如图所示.图中的分力F1就等于对AO绳的拉力,分力F2就等于对OB绳的拉力.由图可知:F1= G,F2=Ftan 30°= G.&所以F1先达到最大值,则物体最大重力为G= F1=86.6 N.答案:86.6 N12.解析:法一:悬挂砝码法.如图(甲)所示,用手拉住棉线的一端,在另一端不断的挂上砝码,直到棉线断裂为止,记下砝码的质量m,则棉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F=mg.&法二:测力计法.如图(乙)所示,将棉线的一端紧扣在墙壁上,水平用力拉测力计,直至棉线断裂为止,记下测力计的示数,即为棉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法三:力的分解法用刻度尺测出棉线的长度,将已知质量砝码挂在棉线的中点O,如图(丙)所示,双手执A、B两点在同一水平线上缓慢向两侧分开,当棉线断裂时记下A、B两点的位置,并用刻度尺测出A、B间的长度,则棉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F= mg.答案:见解析 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领导小组讨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