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节目串词,单人的爬杆造型,就是一个人在...

天津文化信息网-文化艺术志
第三篇 杂 技
第一章 杂技节目
                      第一节 杂技类节目
  杂技节目由撂地表演走上舞台,创作演出许多技巧高、观赏性强的节目,如皮条、杠子、竿技、中幡、钢丝和顶功中的单手倒立等。这些节目代表了天津杂技的特色和水平。
   一、地面节目
(一)杠箱 杠箱是两人以两丈长的竹竿抬一个二尺多高的装饰华丽、装有贡品的木箱 ,由十数人扮成保护杠箱的勇士 ,手持单刀 、藤牌 、花枪和五虎棍等“兵器” ,按照程式表演击打、对打、转对、虎抱头、走刀、梢子鞭、走旋子、翻跟头、单缠腰、双缠腰、口衔竿、连珠滚、地躺滚、跳铁门坎、走抢背等技巧和几副杠箱三四十人轮换表演,每人都有几招拿手的功夫。
  (二)捷兽会(狮子舞) 是狮子舞的一种形式。它是由5只双人扮演的大狮子和4只单人扮演的小狮子组成。按“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八六十四门来表演,有“大马驮象”、“小狮子走爬虎”、“挠痒痒”、“翻跟头”、“踩大球”、“过桥”、“蹿腾跳跃”等技巧。还要表现狮子的神态和性格,模仿狮子的伸懒腰、打盹、打咽、扒卧、啃球等动作。小狮子主要表现打逗、嬉戏。而引狮者不仅具有翻跟头技巧,且能与狮共同表演,并以绣球引逗狮子作出各种动作。60年代,天津市杂技团的狮子舞在广泛吸取民间舞狮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成技巧难度大、场面壮观热烈的群体性大型节目,并以它作为开场的节目。
  (三)舞中幡 是自汉代以来民间花会中最为显眼的一道盛会。天津杂技中幡的幡杆为高7米的巨竹,杆粗如碗口,长形的幡面绣着飞腾向上的龙形图案,幡的上端装饰4层伞状的华盖,杆顶斜插数面彩旗,彩旗下有大小不同的铜铃。杆幡重近80斤,舞动起来阵阵铃声叮咚悦耳,幡似龙卷残云,气势雄伟壮观 。从40年代至60年代,天津的中幡一直作为保留的传统节目坚持上演 。早期艺人孙连贵的表演粗犷豪放,气势磅礴。开场时,两名助演将高大的中幡抬至表演区,用力将幡竖起立直。表演者以单手将幡擎起,举过头顶,稳稳地控制住平衡;随后从前胸倒手绕至后背,再拧臂回绕至前胸,围绕着身躯连续旋转成前转花、后背花,巨幡随着旋转飞舞酷似蛟龙盘绕;此时突然甩手抛幡落地,两名助演奋力去扶,表演者再次举幡抛落在臂肘上,再突然用力向上一掂,幡落在肩上,在双肩之间掂几个来回之后,以一个拇指把巨幡高举过头;然后,
将幡置于下颚上,使幡随着颚的掀动而上下耸动,带动幡顶的铜铃钉当作响 ;幡落在手上 ,再次以前转花、后背花作过渡性表演;之后,随手一掷落在抬起的一只脚上,起脚将幡踢起,落在头顶,双手叉腰顶着幡杆在场内走动。这一静态表演之后,手抠杆底作一连串的前滚翻,再以单手将幡举起掂落在后腰上,手持折扇彩巾随着锣鼓的敲击扭起秧歌;最后,乘势一个前滚翻,将幡滚落在地。
  天津市马戏团的舞中幡,继孙连贵之后,曾由董兴隆、樊锡光坚持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停演。198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而举办的第二届全国艺术节“海河之秋”期间,天津市杂技团在市人民体育馆举行的《今日百戏》大型杂技晚会上演出舞中幡受到好评。中幡表演的后起之秀杨敬泽、杨敬东兄弟和高连群、王士安等经过刻苦排练,不仅保持了舞中幡的全部套路,而且根据4人表演的群体特点,丰富了相互传递、抛接和对耍对练等新的动作,还加上了滑稽表演和吹打乐明场伴奏,活泼红火,特色更加突出。舞中幡已在天津杂技90届学员班中排练成功,并多次参加出访演出,使这一传统节目在海外大放光彩。
  (四)皮条 清朝末年在天津兴起。有民谣称:“三条杠子叉来支,中系皮带手中持,鹞子翻身鸭浮水,软中求硬力难施。”皮条的传统训练,为上肢耐受力、单双臂支撑力、驱体悬空的控制力和推、砸、翻滚 、落等一系列基本功 。后来增加了“货郎鼓”、“踹前后平”、“蝎子双环砸”、“十字滚上”、“缠腰滚上”和“大抡平”等多种技巧花样,提高了功夫性和观赏性。80年代,皮条由原来1挂改为3挂,
  图3-1 民间花会《中幡》表演
使舞台画面更加壮观,增加了立体感;动作在原有高难技巧上增加了“双人滚上”、“四人双抡平”和“双头人旋转”等;舞台背景出现变化多端的白色松紧带的线条造型,给人一种现代韵律的美感;为皮条伴奏的《长江之歌》,其雄壮浑厚的旋律能唤起观众对奔腾的黄河、长江所象征的中华民族摇篮的联想;演出服装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风韵;演员坦露的丰满胸臂肌肉,展示出中华男儿的健壮体魄,使演员的力和美得到充分展现。当今的皮条,一改传统的老模式,贴近时代精神,从整体上有所改观。1987年,天津市杂技团的皮条在“第二届全国杂技比赛”中获“银狮奖”;1988年,在摩那哥参加“第13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演出获“银小丑奖”和“世界发展马戏协会奖”。文化部杂技艺术处负责人讲:“天津皮条改革的成功,使一个将要被淘汰的传统节目获得了新生。”
  (五)攀杠子 清代盛行于天津及津西北的武清县、霸县等地。在逢年过节行香走会中,由4棵支架支起横杠,十几个人轮流表演,与现代体操项目中的单杠形式和表演技巧大致相同。杠子从表演上有上中下三种把式。“上把”活多为在杠子上的顶功技巧,如单手顶、八字顶、十字顶、元宝顶、拳头顶、磨盘顶、一字顶挂金罗、正反车轮、交叉车轮、砸踢前后燕子、砸脖挂钩、砸过挑、砸反坐、金鸡落架,以及各式跟头下杠。“中把” 活有夹脖过梭、前后搂空、上下十字绊、过燕、盘龙搅柱等 。“下把”活包括踹前后平、紧背丫、单背丫、刀切丫、二棒子丫、拇指丫、砍桃穿树林等。20世纪30―40年代,数以百计出自天津城乡杠子房的杠子名家,多以表演杠子为业走向社会。较早到市内游乐场撂地卖艺的有韩、刘、周、朱、孙五大“恩荣”和俞兆奎、李云、孔祥瑞、荣文焕、荣景安等。1935年,肖俊贵、荣景安等人在日本演出时,把单杠改
成相距3米远的双梁杠子,在技巧上增添了在两棵杠子之间的蹿跳、跟头飞等惊险的高难动作,使杠子节目有了大的突破,成为“双飞杠”。30年代末,双飞杠的表演形式在杂技场上消失。
  天津解放初期,荣景安等排练双飞杠,创演了燕式和摆浪式过杠的脚蹬飞、车轮飞、排子飞等多种高难技巧,使杠子出现了一次飞跃。80年代,天津杂技团涌现出一批飞杠新秀,练出了车轮飞空翻两周抓杠的高难技巧,并增加一名女演员(鲍梅),她能轻盈敏捷地在双排杠子间表演腾越蹿跳的技巧,为双飞杠增添了光彩。80年代后期,优秀中青年演员把双飞杠的道具改成4面可以同时表演腾越、飞行的“日”字形七棵梁的新式道具,并以此形式参加在武汉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杂技比赛,获优秀表演奖。
  (六)竿技 竿技是天津的劳动群众喜爱的一项技巧活动。它设备简单,场地可
        图3-2 “日”字形《飞杠》
     图3-3 爬杆
的底活等,构成一幅幅美丽壮观的图
参加“明日国际杂技节”获银奖;19
  (七)抖空竹 天津是“空竹”
称“扯铃”。从19世纪初起,在天
大可小 。在几平方米的场地上竖起一根直径10厘米、高7―8米的木竿或竹竿,用4根坠绳牵引牢固即可攀爬耍练。20世纪50年代初,竿技活动在天津较为盛行,最为活跃的是南市群英后(即南市群英后胡同)的爬竿技巧队。其中水平较高的于正明、刘镇兰等人首先把竿技搬上杂技舞台,随后他们带着竿技节目参加人民海军文工团。自此,他们根据舰艇上水兵的生活,将单爬竿发展成双爬竿,并创演了猫形上、掐竿上、飞上、
过竿扛旗、鱼跃过竿、蹬竿过、以及空翻过竿、蹦竿、倒下和脚套子等高难技巧。这些技巧动作都体现了勇猛、顽强、果敢、快速、敏捷的军人风格。继于正明、刘镇兰对竿技节目改革创新成功之后,天津的一些竿技选手纷纷应邀走向全国几个大型专业杂技团,成为专业演员,从而把天津的竿技艺术推向了全国。到80年代,天津杂技团把竿技节目发展成扛在肩上的“扛竿”,同时并存有两组扛竿节目。经过刻苦训练和改革 ,又将两组扛竿合二为一 ,组成天津特色的“双扛竿”。在原有技巧的基础上,突出了两竿间的腾越、蹿跳、跟头飞过竿、燕式飞夹竿、鱼跃飞扛旗,以及竿上的尖端技巧―3节人的抽梁换柱,两节人的空翻落肩等。尤其是3节人掐头单手顶转后空翻、抽梁换柱站肩,4个人的脚套子双轮平和双人竿上抬杠3人倒挂柳树叶景。此节目在国内外杂技大赛上多次获奖。例如:1989年在法国巴黎95年参加第四届全国杂技比赛获“银狮”奖。
的发祥地。空竹又称“空钟”,也称“风葫芦”、“闷葫芦”。南方津城乡民间,每年腊月至正月,是抖空竹的季节。它不仅在行香走会
     图3-4 女子扛竿
中是一道受欢迎的节目,在街头巷尾随处可以听到嗡嗡作响的空竹声 。天津武清县既有制作空竹的名家 ,又有为数众多的抖空竹的民间艺人和享誉国内外的优秀“空竹”专业演员 。如六道口的屈文台,他制作的空竹工艺精细实用,声誉很高。清光绪八年(1882),六道口的民间艺人刘锦堂创编了多种抖空竹的技巧花样 ,并开始在城内边出售空竹边表演 。他曾走出国门到欧洲、美洲表演,历时一年多,归国后在本村设空竹练功房收徒传艺 。他的高足刘君恒等也曾赴欧美及亚洲的暹逻、缅甸、印尼等国演出 。20世纪20年代,过埠艺人田双亮只身在国外卖艺,归国后来到天津,在天津发迹成名,被称为“中国扯铃人” 。他在天津创演抖大盖、抖酒嘟噜(一种肚大脖长的盛酒瓷瓶),并在抖空竹技巧上练就了十几套抖法 ,如跳线、腰腿串抛高等一系列高难动作,为“抖空竹”这一民间艺术走进剧场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后来,他落脚上海 。天津较早以抖空竹进入杂耍园登台表演的王葵英、王桂英、王淑英姐妹不仅具有高超的技巧 ,且能以玲珑、细腻、轻柔、优美的表演吸引观众 。此后 ,抖空
图3-5 天津市杂技团1989年参加在法国巴黎举办的 
“明日杂技节”演出《扛竿》获银奖
竹成为天津杂耍园子必不可少的杂技节目。
  新中国成立后,武清县的抖空竹专业演员刘家武、于志良、曹学敏等都成为天津杂技团的骨干力量。刘家武9岁在家乡六道口拜师刘君有名下,除练出了较全面的抖空竹的机智灵敏、腾越弹跳等技巧,还掌握了腰、腿、跟头等杂技基本功。由此,他创演了许多抖空竹的新技巧,如脱线转体720°,抛高连续三次跳线接,以及“三打一”的传递等群体表演;抖大盖的表演创演了左右扑蝴蝶、大背剑转720°等,为丰富和发展抖空竹节目作出了贡献。70―80年代,天津市杂技团抖空竹新秀纪月琴、张薇、赵福忠、国庆丽等不仅把传统的抖单双头空竹、大盖、酒嘟噜的技巧全部继承下来,而且有了很大提高。90年代的青年演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出了群体表演的大量对传和相互传递、二节人互换、抛高跟头接等新的技巧,并将形体与舞蹈动作巧妙地结合起来,增强了节目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八)踢毽子 是天津人喜爱的一种自娱健身的活动项目。19世纪初即广泛流传在民间。历史上曾有“杨柳青踢毽子”的记载。当时,天津的街头巷尾,青少年男女闲时聚在一起 ,边踢边唱儿歌 :“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儿,绕花线儿,里一踢,外一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20世纪30年代,踢毽子被过埠艺人踢毽子高手谭俊川搬上天津杂耍园子舞台。同一时期在天津杂耍园子表演踢毽子的还有天津的毽子名家宋少臣、宋慧玲兄妹 。他们的腰腿功扎实,动作轻快,小动作细腻灵巧,大动作舒展大方 。宋少臣的绝活之一是踢碟上顶、踢毽入碟(类似当今“高车踢碗”的技巧)。宋慧玲更是红极一时的女高手,她的动作姿势幅度小,毽子踢得低,表演姿态优美典雅,毽飞人舞,矫健多变,独具一格。80年代,天津业余踢毽名家齐桂明、魏玉平、邱明德、邱明宽被踢毽子爱好者称为“四大名腿”。齐桂明善于动中取静,踢法动作小而细腻,灵活多变。魏玉平则以粗犷豪放,活泼开朗见长,弹跳腾越功强劲。邱明德动作规范,舒展大方,善于表演高难度的缠绕技巧,如高速度连绕三周1080°、仙姑提篮、倒踢紫金冠等。而邱明宽则以刚劲有力的砸蹁和跳跃踢法出众,不仅腿功好,还有极强的耐力。这4位名家合作表演的轮子毽,配合得体,协调默契。他们4人围成圆圈像一个转动的车轮,各自以不同的技巧和多种姿势边踢边走动,相互传递,像走马灯一样,旋转不停地表演。踢到精彩处,故弄玄虚,看似失误,毽将落地 ,却又以极其巧妙的脚法把毽救起 ,寓表演于绝技之中,使人赞叹不已。
  (九)拉硬弓、举大刀 弓刀是民间传统的习武健身项目。到20世纪初,天津的民间艺人开始把拉硬弓、举大刀作为谋生手段引入杂技领域撂地卖艺。
  拉硬功:较早走上杂技舞台表演拉硬弓的是武术世家出身的孙世广。他的表演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出场时在民族打击乐的伴奏下,以戏曲武生的“走边”、“起霸”、“打飞脚”、“走旋子”为前奏,一招一式,挺拔舒展,健美有力,富有我国武士的英姿气魄。他表演前由报幕员简介弓的历史和每张弓(分别具有150―180斤的拉力)的表演方法 ,并请观众当场试拉 。然后他从一张弓开始 ,直至力拉6张弓的过程中,每加一张都有其不同花样的开弓技巧和姿势。诸如“金鸡独立”、“顺水推舟”、“左右开弓”、“回头望月”、“牙咬单臂开弓”“肩拉脚蹬开弓”等。难度较大的是“悬梁岔开弓”:演员手持硬弓,两腿岔开,两脚分站在两条板凳上,在把弓拉开时,悬空的身躯不停地上下颤动。这一动作既显示了演员过人的臂力,又能表演出腿上的功力。最后演员发挥全身的功力,运用其横劲、竖劲、以肩扛、臂撑、脚蹬、腰挺一举拉开5张弓,有时返场则要拉开6张弓,在他的指导下,飞叉演员樊锡光于50年代末亦能出色地表演拉硬弓 。70年代中期,拉硬弓老艺人杨春山与杨敬泽、杨敬东父子3人从外地返津进入天津市杂技团,使弓和刀的技艺同时在天津杂技舞台重新与观众见面。
  举大刀:杨敬泽表演的大刀,重90公斤,柄粗难握,刀的头尾和刀柄重量相等 。驾驭大刀,要靠握力、举力、撑力和耐力 。他在表演大刀时,能做到举重若轻,耍刀如风,收刀稳似钟。他以单手举刀过顶,随着身体急速旋转,在空中挥舞后落在肩上缠绕着脖子耍脖花;还可脱开双手,使刀在肩上与人体同时快速旋转,并能突然刹住脚步站定收刀亮相。1980年,天津市杂技团在香港演出时,杨敬泽的弓和刀的表演,得到观众及新闻媒体的赞扬。不久,台湾影视界派人专程来津为杨敬泽的弓和刀的表演录了像,使这一节目在海内外产生了影响。
  (十)飞叉 是一项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节目,在津西北广大农村民间的行香走会中,它是作为前导的头一道会,5名叉手扮成鬼形边行进边耍练。清末,一些叉手艺人以此为业来到天津的“三不管”等地露天游乐场撂地卖艺谋生 。他们苦心演练,把原有的72招式增加到108式,完善了飞叉的艺术表现力,并且逐渐走进杂耍园子,登上杂技舞台。天津较早的飞叉演员王清源、王淑英兄妹对飞叉作了较大改进。他们的表演动作豪放潇洒,技艺娴熟,耍练起来,只见闪闪银光,人叉难分 。王清源的“筛糠”、“背剑”、“抱月”朴实浑厚 。王淑英的“单指”、“纺线”、“后掌花”、“手串”和“脚踢发高”干净利落,整个表演徐疾有序,层次分明 。具有多种艺术才能的老一辈飞叉高手伦金兰 ,技巧娴熟,“背花”、“抱月”敏捷稳健。叉手刘强、孙振昆、马建华、樊锡光各有特色。马建华和女叉手李秀英表演的双人传递飞接,既有勇武的气质,又有巾帼轻柔妩媚的英姿。20世纪80年代后期,天津市杂技团的杨敬泽、杨敬东兄弟表演的飞叉,颇具武士风采。五尺长的钢叉在他们手中舞动起来,上下翻飞,相互传递,像一个小小的玩具乖巧自如。优秀的女青年叉手魏洪娟系王派传人,她舞动哗哗作响的钢叉在连续转体后一个亮相,响声戛然而止,钢叉却落在她一只手指上,使叉在单指上旋转,既有巾帼英雄豪爽的风度,又有风趣幽默细腻的表演。
  (十一)走钢丝 从古代走索演变而来的几种不同形式的走钢丝,不论是硬、软钢丝,还是高低式的钢丝,在技艺上不外乎前走、后退、劈岔、单腿立、坐双腿凳、上梯、踩自行车瓦圈、骑独轮车等技巧动作。天津市杂技团表演艺术家陈兰英,在其父陈庆贵的指导下,20世纪20年代在苏联献艺时,创演出“弹簧钢丝”,使钢丝在演员的脚下随着人体表演的动势产生不同程度的弹力。这一发明不仅使她在钢丝上的表演才华和舞蹈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而且使走钢丝节目有了新的发展 。陈兰英创演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型高难技巧 ,如钢丝上“大坐” 、“左右弹
坐”、“四面弹坐”、“转体180°和360°” 。他的表演形体俏丽、风采飘逸,动律优美,在近4米的高架钢丝上表演虽含有极大的惊险成分,但她表演起来弹跳自如,轻盈潇洒 。她的新型走钢丝在基辅首次露演就受到好评,在德国、波兰等东欧一些国家表演也产生了影响 。30年代初,陈庆贵、陈兰英父女被苏联莫斯科第一大马戏团吸收为正式演员 ,以俄国久负盛名的马戏大师杜罗夫命名的马戏博物馆把陈庆贵和陈兰英父女的名字列入世界马戏艺术家的行列 。1936年,陈兰英随父回国,先后应东北“星星”、“双盛”等马戏班的邀请担任主演 。50年代初,陈兰英在天津与丈夫王永庆组建“中华技艺团”。1957年中华技艺团改建为天津市杂技团后 ,陈兰英改变了艺不外传的传统观念,不仅为本团 ,还先后为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广州军区、昆明军区和沈阳、湖南、山东等军地杂技团培养出表演弹簧钢丝的青年演员 。她还把极端保密的钢丝道具结构也毫无保留地公开向同行们介绍 ,使中国的走钢丝这一重点节目发生了质的变化 。60年代,天津市杂技团继承陈氏走钢丝艺术的演员有王丽华、范丽、李桂
  图3-6 陈兰英首创《走弹簧钢丝》节目,驰名中外
英。他们承袭了“两面大坐”、“单腿跳”和“转体360°”等技巧,还发展了双人在钢丝上换位和骑独轮车 。70年代,涌现出的优秀钢丝演员
国庆丽和赵福忠,在刘玉飞老师指导下,把这一具有天津传统优势的重点节目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吸收了体操的筋斗技巧和舞蹈的优美造型,舍弃了一切作辅助支撑平衡的道具,身披轻纱出现在钢丝上。双人的扇舞造型,舞姿轻盈,能将观众带入诗一般的意境;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演员一次次把自己高高弹起,作“一字大跳”、“直体空翻”和“团身后空翻两周”的高难技巧。国庆丽的表演,两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
  (十二)双人顶碗 顶碗节目曾有过锥子形、散碗形和独具天津特色的宝塔形3种。“宝塔形”是陈兰英与其次子王少杰在20世纪50年代创演的。它是由一仰一合、从大海碗到小茶碗6组双合碗组成,摞成近3尺高20多斤重的“碗塔”。在顶端碗内散放数只酒盅,并置一酒壶,壶内插数面小型彩旗。表演时,演员顶起碗塔高速地跑圆场,彩旗迎风招展,酒盅在碗内玲玲作响,显示出演员在动中求稳的功力。单人技巧
       图3-7 国庆丽表演《走钢丝》
表演,突出演员掌握平衡的功底和娴熟技巧。当底座演员出场后进入双人技巧表演时,首先是在一条板凳上的起顶和横卧凳上的压腿起落,然后
是举顶、滚顶、掐头顶和单脚站头顶跑圆场,这一系列高难技巧表演,把节目推向高潮 。陈兰英母子的宝塔形双人顶碗在杂技舞台上走红的同时,天津市马戏团的孙占凤与女儿韩爱珠的散碗形双人顶碗 ,凭借深厚的基本功和强劲的臂力、持久的耐力及其轻盈优美的表演 ,使这一节目成为马戏大篷中受观众欢迎的重头戏。60年代,王少杰、王桂花表演的双人顶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增加许多新的高难技巧 ,为顶碗节目增添了新的艺术魅力 。王桂花的掐头顶脚面夹碗又送回头顶,双脚举碗单臂掐头倒立,以及后期创演的单脚站头顶转体、双层顶的“双飞燕”等,都是同类节目中罕见的动作,曾受到杂技界的称赞 。当时杂坛流传过这样的话:“顶碗南有夏菊花(国内外驰名的顶碗演员,全国杂协主席),北有王桂花。”70年代 ,王少杰、王桂花的双人顶碗曾多次随团出访,受到国际友人的热情欢迎 。80年代,王少杰与纪月琴搭档,要国敏与高连群合作,这两组双人顶碗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
  (十三)耍花坛 是我国杂技中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天津地方风格,并驰名国内外的优秀传统节目 。耍花坛常与号称“坛王”的奘魍谝黄稹奘魍乔迥┙蛭餮蠓腋勖窦渌;ㄌ骋杖尢焖持 。尢焖吃诩蚁缣匙永匣嶂惺亲罡菏⒚乃;ㄌ掣呤郑墙蚓┮淮;ㄌ趁 ,也是我国耍花坛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民间艺人 。20世纪初,他曾在德国柏林、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卖艺;在俄国卖艺时曾被召进皇宫内院为皇室成员和贵族们表演 。回国后在家乡收徒传艺,练功最为刻苦的是其子树旺,他不仅侧重头顶功,而且表演的手法、步法、抛接法都有独到之处 。30年代,一次在天津庆王府举办的大型堂会上,他表演的耍花
图3-8陈兰英、王少杰表演《顶碗》
坛几次返场;最后,他把一张红木八仙桌子顶起一条腿在头顶上高速旋转,赢得满堂喝彩。自此应邀登上杂耍园子的舞台,与曲艺杂技名家刘宝全、荣剑尘、罗文涛等同台演出,成为天津把顶花坛搬上杂耍舞台的第一人。他耍的“四喜花坛”,手法轻巧,抛得高抓得准,在手、臂、腕、肘、前身、后背滚动起来速度快,“骗马”、“背剑”、“左右过桥”轻松自如,拳架、脑腱和单指挑坛旋转都十分娴熟。脖细口敞的彩瓶,在他的脚上既可以任意盘绕滚动,也可用脚把瓶高高踢起,稳准地用后腰接住。云盘旋转、过口接楞和顶缸转体,既稳当又有风趣。1951年,奘魍魅氡本┲谢蛹纪藕螅胩旖蜓菰敝芙鹑俅囱萘怂硕运;ㄌ臣跋嘤Φ男录记桑黄屏说ニ6懒返木沙淌剑顾;ㄌ辰谀坎淮畏稍尽拗芏艘源私谀克嬷谢嗣窆埠凸谝桓龀龇玫闹谢蛹纪欧梦仕樟岸饭摇50年代,天津中华技艺团的吴保民、郝景山两位花坛演员,以对传花坛受到天津观众的称赞。
  天津市杂技团建立后,阎志诚表演的耍花坛与舞蹈动作相融合,潇洒健美,招式花样多、变化快。80年代初,魏洪斌、魏洪泉和金大鹏、韩志强组成的两组花坛节目,在继承的基础上都有发展和提高,技巧娴熟精湛,表演火炽热烈。80年代中期,以阎志诚为主把两组对传合并组成“五人花坛”,改对耍为群耍。在表演上,把个人技巧与群体多种形式的传递相结合,动作协调,配合默契。花坛在演员头上往来穿梭,抛接有序,脚踢头接、脚踢砸脖稳当明快;上下左右横传竖递,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加之配以电影《红高粱》中《酒歌》的旋律和意境,使人耳目一新。1989年10月,参加第二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演出获“优秀表演奖”。90年代,阎志诚培育的数名新秀,对花坛、大缸各项高难技巧都已娴熟掌握,并达到了新的水平。
  (十四)顶技(倒立) 顶,是传统杂技重要的基本功。俗话说:“京剧的跟头,杂技的顶。一把硬顶,三把好活(杂技节目)。”
  1.板凳面顶 是20世纪50年代初青年演员王少杰表演的优秀节目 。是在一条条摞起的5条板凳上起不同形式的顶:从双手拿起的吊顶、提顶、分腿顶、跳顶到单手顶落旱水,每摞起一条板凳改变一种顶的形式,他要把软体下腰顶和直顶(棍顶)在最高层上表演出来,最后在摞起的5条板凳上以单手顶落旱水圆周旋转收场 。60年代,女演员刘俊红全面继承板凳面的顶功,在其父刘国栋指导下,创演了在5条摞起的板凳上竖着放置一条板凳的一端表演几种形式的戳顶和单手顶;最后在最上层板凳面上竖起近2尺高的双拐拿起顶,又突然分手将下把顶戳在板凳面上。刘俊红与张秀珍两人表演的双人板凳面顶,在充分发挥个人顶功技巧的同时,创演了一项似双燕空中展翅的更难更美的“双飞燕掐脖顶”。
  2.木砖顶倒下十层 是60年代初舞台杂技一项新的重点节目,由女演员刘俊红、张秀珍、金玉荣表演。在一个近5米高、10层阶梯组装成的梯形台子上放置一条板凳,演员在板凳上表演全套单人和双人的顶功技巧;然后以8块木砖分两组横摞,起顶后左右手倒替把木砖一块块扒下;随之把两组木砖竖摞起来,在摇晃不稳的木砖上起顶,突然分手落下把顶戳在板凳上;最后以双手倒立姿态沿着阶梯一级级蹦下,再一级级
退到台上的板凳上。60年代初这一节目在江南巡回演出时,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3.椅子顶 是最直接表现顶功的技巧节目。它是以6把椅子一反一正摞起,最下一把椅子的4条腿用4只酒瓶支撑。表演时每摞上一把椅子拿一种不同样式的顶,直至6把椅子全部摞起后,又在顶端摞上3条板凳,在顶端凳上的演员撑起两支木拐,竖起直顶后突然放开木拐把顶戳在板凳上(分拐戳顶)。这一节目自始至终的表演,都以不同样式的拿顶组成的既有惊险壮观场面和高度平衡的顶功技巧,又有不同姿势的优美的人体造型。60年代初由女演员王桂花表演,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1963年10月天津市杂技团受命代表中央民委、文化部赴宁夏回族自治区慰问演出被列为重点节目,受到观众的称赞。
  4.七人排椅 是在椅子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个大型集体表演项目,它显示出众演员的顶功实力与控制平衡的功力。7名演员在倾斜摞成阶梯形的8把成斜塔状的椅子上倒立造型,高近7米犹如一台巨大的吊车展臂斜插云天,场面颇为壮观。
  5.双人倒立 80年代末,小演员何露、冯华表演的双人倒立,打破了以往顶功技巧的静态平衡的模式,在高台上升起的不停旋转着的立柱上表演。随着道具的转动,几种样式的单手倒立表演过后,另手悬空拎起助演并做出几种不同姿势的人体造型。这个节目参加1988年第一届全国“新苗杯”杂技比赛获银奖。
  6.单手倒立 天津市杂技团传统优势项目中的顶功节目。1995年,年仅12岁的学员张婷以超常的难
      图3-9 七人排椅
图3-10 张婷在巴黎第十九届“明日国际杂技节”暨第十届“未来国际杂技节”表演《单手倒立》获金奖第一名――“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
度技巧,优美轻盈的人体造型,舒展而颇具力度的表演,创造了天津杂技史上单手倒立的新成绩 。主教老师孙彩霞精心设计和指导,演员单手倒立于高台上 ,身体各部分包括头、颈、手、腰、双腿等都被充分调查动,用身体的语言组成28个倒立造型,每个造型和技巧的启承转换 ,将音乐、舞蹈、舞美和谐地融为
一体 ,给一个单纯的顶功技巧节目赋予了诗的意境 。1995年9月,在沈阳举行的第4届全国杂技比赛上引起轰动,获得“金狮奖” 。同年,在第5届吴桥国际杂技节上获得金奖 、创作奖、特别奖3项大奖 。1996年1月,参加在法国巴黎第19届“明日杂技节”暨第10届 “法国未来国际杂技节”比赛 ,一举夺得两项金奖第一名 ,并荣获“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实现了天津杂技几代人梦寐以求的 ,在国际大赛上金牌零的突破。
图3-11 张婷表演《单手倒立》
  (十五)柔术叼花 柔术又称软体 ,是以人体的柔韧度、力度、平衡度组成的多种姿势的人体造型艺术 。早期多在方桌和地面上表演,以几把不同样式的上腰顶、下腰顶作为铺垫,然后以软体“叠元宝”身躯平卧、单手抓脚钻月亮门等动作,展示人体多形态的优美造型 。50年代,借鉴蒙古人民共和国柔术叼花的技巧,天津市杂技团的范丽和张秀珍创演了双人对口叼花 。她们把金属制成的花的下端咬在底座演员口中,花的上端由站在底座肩上的上尖演员拿起对手顶咬住花的上端后撒手全身悬空 。这一创演在杂技界产
生很大的影响,不久出现了椅子顶咬花、扛竿咬花、转碟咬花等表演形式。
  (十六)三人滚杯 将柔术、滚杯、咬花等几种表演形式汇集成以表现顶功、柔韧度、力度 、平衡度、控制力于一体的柔中有刚、静中有动的高雅优美的艺术造型 。孙丽丽、田培培、刘扬3名演员在五龙绞柱的翻滚动作中,分别以双足、双手和额头各自托起5摞4层盛满“清水”的玻璃杯 ,在五彩缤纷的灯光照耀下,熠熠发光,构成玲珑剔透的“群塔奇峰” 。表演时,底座平腰单腿支撑朝天蹬,上尖在其脚上起顶,头上顶起4层塔杯,塑造出一幅优美的造型 ;最后是3人以口咬“花”为支撑起顶,托起
的群塔奇峰在优雅韵律的旋转中渐渐隐去……1994年,这个节目参加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获银奖。1995年,参加全国第4届杂技比赛获金狮奖;同年,代表中国参加比利时第8届“图尔奈希望之路”国际杂技大赛获唯一的一块银牌和比利时“皇家杂技特别奖”。
  (十七)水流星 是天津杂技的传统节目。早期是以一根绳索两端系上彩球,手握绳索中间旋转挥舞,边舞动边变化花样。后经艺人的创作和改革,将两只盛有清水的瓷碗系于两端取代彩球,舞动起来左右旋转上下翻飞,碗中的清水在
图3-13 天津市杂技团表演《水流星》
图3-12 天津市杂技团表演
《三人滚标》
惯性的作用下而不外溢。夜晚在剧场演出时,把瓷碗换成铁丝织成的花篮,装上点燃的木炭,成为“火流星”,舞动起来风助火势,恰似火龙盘绕飞舞。20世纪40―50年代,由王义庆、王少青父子表演。60年代,改为双人和群体节目,创演了手舞脚蹬、对传对耍、二节人站肩、单手翻和空翻等技巧;还把火流星改成可以自由控制的电池灯;最后发展成大型的集体表演项目――“节日灯火”。表演到高潮时,熄灭场内照明,天幕上出现天安门的幻灯投影,主演的双头火流星改成系着多头的彩色电池灯,旋转飞舞起来增加火流星的密度,数人双头火流星助演编织出五光十色的节日灯火,构成美丽壮观狂欢之夜的意境,使这一传统节目升华为有更大感染力的杂技精品。90年代,发展到抛高空翻以脚蹬对传,5人交叉相互抛接传递和脚磨盘、脚蹬到半空叠肩起立接流星等系列动作。1992年,天津市杂技团的这个节目参加第10届朝鲜平壤国际杂技艺术节获创作表演奖。
  (十八)晃梯 是以双脚控制无依无靠的梯子来表演单人或多人技艺的传统节目 。20世纪70年代 ,天津市杂技团的编导把晃梯的技巧、音乐、表演融为一体,设计成一个轻松、嬉戏的娱乐性节目。韩恩春、崔长利、李志恩、章跃江4名演员表演,一开始即以绕梯子的一组造型点出嬉戏这一主题;然后以梯子难以摆稳的滑稽动作来展示其难以控制;接下来是难度很高的柱顶站头大晃托的幽默表演,直至4人抬着梯子迈着整齐的步伐走下场。表演时,每个高难技巧之间的过渡运用舞蹈造型或哑剧形式烘托气氛,用音乐伴奏增添情趣;技巧上,单人的上下攀登、转梯360°、撒手站把、双人对手顶、四人牌楼造型,以及单腿快速旋转等,都是难度高的技巧 。70年代后期,创演了扛二节小梯上梯子,二层梯上倒立劈梯接顶和单手顶掐头晃6圈的技巧。80年代,创演了对手顶上下活梯子和晃梯上卡脖单手顶等更加高难的动作 。1982年,这一节目参加天津市直属艺术院团展览演出获二等奖,演员韩恩春、崔长利、李志恩、王少崇在天津市首届“文艺新人月”中获“新人奖”。
  (十九)口技 天津的口技有其古老的传统技法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20世纪30―40年代 ,技艺超群的口技艺人沈君、张君和蒋君,风格独特。他们既不用“口糜子”(一种秘不示人的含在口内的“小工具”),也不用扩音设备,只凭本身磨练出的唇齿喉舌的技巧和横竖嗓音去模仿各种声音;同时以幽默滑稽的形体动作、面部表情的配合烘托,可收到似真、逼真和乱真的艺术效果。他们除模仿蝉鸣鸟叫、马嘶犬吠等禽畜声音以外,还擅长模仿各种乐器的演奏和各种交通工具的响声。在模仿大小提琴及铜管乐的演奏时,还配有节奏很强的打击乐的敲击声,不同声音的交相迭响清晰可辨 ;学农民赶集推独轮车行进时车轴发出的吱扭扭的车轴磨擦声的同时,还以推车的形体滑稽动作姿势加以配合 ;学火车起动、鸣笛、排气、轮机转动的撞击,直到由慢速到快速行进等一系列的声音,加之手脚并用的逼真表演,把声音、动态与表演恰到好处地融会到一起,使欣赏者回味无穷 。60年代以后,天津市杂技团的张连江、陈进生系著名口技演员“画眉张”张增才的嫡传弟子 ,在继承画眉张的基础上,从蚊虫的嗡嗡之声到马嘶驴叫以及百鸟争鸣,都能学得惟妙惟肖。他们运用单双声道扩音设备模仿风浪声、游行队伍的步伐声、欢呼声,表现战争场面汽车高速行驶的马达声、停车时的刹车声、飞机投弹声、大炮发射从炮弹出膛由近及远到弹着点的爆炸声,最后是模仿高射炮射击声和飞机被击落声……把声音、表情、动作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天津市杂技团的另一组滑稽演员郭金钟、刘家武和阎志诚表演的3人口技,形象地创演了小孩子哭闹时用奶嘴哄逗,对蚊虫叮咬的拍打,云雀振翅高飞远翔、而后又飞回与老友重逢的欢聚场面,令人拍手喝彩。
  (二十)钻圈 古时是穿越席卷圆筒式草编成的圆圈 。表演者在狭窄的筒式圈内施展技巧 。而后发展成以木片或竹片制成的3―5个直径在50―60厘米的圆圈,将其摆在地上或桌子上,演员腾空准确、轻巧、干净、利落地穿越。20世纪60年代初,天津市杂技团王少青、王少章、王少久、王少崇、王三喜5名演员都以其爆发力强,轻盈敏捷地完成翻腾、穿越动作表演。70年代,钻圈改为桌圈后,高度增加,难度加大。天津市杂技团的田学兵、孙扬、孙强、胡长山4名演员穿越双层圈有创新,可从一方的底圈穿入,敏捷快速地从另方的1圈跃出 。另一高难技巧是,演员以连续几个后手翻为助力跃起再以双手落在底座上形成举顶状后,就势穿越3圈,落桌后再以空翻穿越过另3圈。这一套系列动作,受到广泛的好评。70年代末,他们把腾越2圈改为穿越3圈,同时以连续几个后手翻蛇腰进前3圈落桌,再“旱地拔葱”跃入后3圈落地,把钻圈技巧推上一个新的高度。1984年,天津市杂技团的钻圈参加首届全国杂技比赛获表演奖 。1986年又有新的突破,田学兵的腱子后空翻转体360°穿越3圈,以其高难度超越的技巧和潇洒优美的表演赢得了行内人士的称赞,被誉为杂技界“骄傲的王子”。孙扬练出了前空翻转体入后3圈。特别是3人联合表演的小翻楼顶入前3圈后空翻转体360°,从后3圈跃出。1984年这个节目参加首届全国杂技比赛获优秀表演奖。
(二十一)车技 清末杨柳青木版年画《紫竹林跑自行洋车》,真实生动地描绘了天津街头出现的车技表演 。从20世纪30年代始,自行车技成为天津杂技舞台上不可缺少的节目。
  1.单人、双人、三人车技 40年代初 ,天津游乐场出现了我国最负盛名的金业勤兄妹表演的车技 。他们首创了车座上、车把上的大站、倒立,提把以后单轮旋转、翻车过桌、悬车过人、撑把大转、左右骗马和卸把骑前脸等技巧 。他骑独轮高车可以偏斜45°高速地原地旋转,还可以骑上无链条的车飞行 。他和金汝勤、金志勤弟妹合演的车上三节人大站举顶、单推小牌楼,配合默契,造型优美 。他们的车技既能在开阔的场地表演,也能在狭窄的杂耍园子小舞台上耍练 。50年代,他们以车技表演出访过许多国家 ,并分别在第五、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与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得金奖。1950年他们兄妹随中华杂技团出访苏联后,1951年被调到中国杂技团。
  2.群体车技 60年代初 ,天津市杂技团排练了以金玉琴、金玉荣姊妹为主演的12人女子车技。12人平均年龄只有12岁,在全国罕见 。他们首先表演双人骑行、钻三角、站肩和3人的扯小牌楼,直到撑起12人的孔雀开屏造型 ,画面十分壮观 。与此同
图3-14 天津市杂技团女子车技表演
时,以马云光为主演的男子车技,以表演单项技巧为主,如转把、卸把、站把转、倒骑行、骑前脸等。群体表演的三节人、5人双牌楼和十几人的群体造型,场面优美壮观。80年代初,由国庆丽、李静娟、陆素卿、吕宝英、马云等一批女演员恢复了群体车技。
  3.独轮车 以少年儿童嬉戏为表现特征。50―60年代,少年演员王少久以骑独轮车跳绳、前跑后倒、蹦上下阶梯、原地旋转等儿童游戏式的动作为主 。90年代,独轮车表演有:去掉鞍座和叉子,以两腿支撑着高速行进表演3人传跳,在阶梯的高台上跳上跳下,并以转体360°跳起的高难技巧在高架上表演,还加入了抡草帽、双人跳绳等动作突出这个节目嬉戏和童趣的特点。该节目1993年参加北京长城国际独轮车比赛获金奖。
  4.高台定车 把自行车放在高台上的一横一竖两块木板上,前后左右无依无靠 。演员在车上控制着平衡表演脚踏前轮大站、飞燕展翅、扛顶、竖顶、转把、二节人起顶、三节人大站扯小牌楼等。主演不仅要掌握车的平衡,还要与助演合作表演一系列的高难技巧和以不同姿势构成的人体造型。50年代的陈玉珍,60年代的裴玉霞,80年代的路素卿,都是高台定车的优秀演员。路素卿不仅把三节人翻身抽梁换柱继承下来,还创演了高台定车上的对口咬花的高难技巧,把高台定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5.高车踢碗 80年代初,由少年演员方欣表演。他骑在2米高的单轮车上,踢碗时起脚果断利索,平衡功力好。从一只碗起,连续把7只碗准确地踢到头顶上 ;之后又把一个玩具象和一只羽毛球准确地踢到最上层的碗内 ;再以单脚蹬车、另脚晃圈,一手耍棍、一手晃动放有水杯的三角,手脚并用,颇为风趣。这个节目得到观众特别是小观众的喜爱。
  (二十二)轻蹬技 演员平躺在特制的蹬技座上用脚完成多项技巧 。20世纪60年代,杨春香与苗秀兰合演对蹬花缸和对蹬方桌 。苗秀敏表演蹬伞,她用双脚把伞撑开、合拢蹬起双伞旋转、翻动;还用两脚把两把伞蹬起高速旋转后,变化成不同的技巧花样 。王文珍与王三喜姐弟表演的“蹬人”,上尖在底座的双脚上,随着两脚的蹬踏,转体、翻身、倒立翻跟头,比起蹬物表演更受欢迎 。80年代,魏洪娟的蹬球,以双脚的颤动使球上下跳跃升降 。王俊影、鲍玲在蹬屏风、蹬筒、蹬伞的基础上练出蹬人转毯和蹬双层人。转毯的高难技巧,使轻蹬技有了新的发展。
  (二十三)重蹬技 20世纪50―60年代,杨香菊的蹬技,不仅可以蹬起千斤以上的重物 ,而且技巧娴熟,控制重心稳当,特别是“蹬散梯”和“蹬双层云梯”,梯高、物重,表演惊险,令人叫绝 。这一节目只能在大空间的马戏大篷中演出。
  1.蹬散梯 底座演员仰卧在蹬技垫上,双脚蹬起高一丈五六尺的重型木梯。表演开始是空梯倒脚、转向和单脚蹬空梯技巧 ;平衡表演过后,上尖演员蹬上木梯以软腰的功力沿着梯蹬用折体蛇行攀登爬上
图3-15 蹬伞
梯顶,竖起大顶、单手顶,而后移身于一侧,随手拉动梯上的一根固定木梯的绳索,使另一侧的梯框和全部横梁散落下来 ,只剩一根立柱似的
梯框矗立在演员脚上;随着重心的变化,底座演员以双脚控制平衡,上尖小演员继续在立柱顶端表演单脚站立、单手大顶和落旱水;最后上尖演员以立柱顶在腰间(腰担子)四肢撑开呈展体造型。优秀演员杨香菊是这个节目的底座演员,她的表演受到好评。
  2.蹬双层云梯 底座演员仰卧在大篷内的地毯上,蹬起第一支重型木梯后,另一演员沿梯攀到梯顶仰卧设在梯顶的二节蹬技板上;此时,由大篷顶架上垂下的另一支重型木梯,置于二节底座脚上,由高空表演顶功的上尖演员从地面攀爬到第一节梯顶,与二节底座招手亮相后,继续向上攀登,直至爬到两支木梯之巅,直立在两支木梯顶端;随后竖起直顶,再改为单手直顶后落成旱水。这一连串的技巧,是上尖演员在底座演员脚上的双层木梯上的高空中表演的,其高难与惊险程度令人赞叹。
  3.蹬石礅 演员仰卧在蹬技垫上,6名助演把一副近200斤重的石礅抬起置于她的双脚上;8名助演依次攀上石礅,有坐、有立、有的拿倒立,叠成一幅宝塔式造型,站立者还要举起竖顶的二节人(石礅加人的总重量超过千斤)。演员表演后,气不长嘘面不更色。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天津举行的全国首届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大会上,天津市马戏团应邀参加开幕式表演,杨香菊表演的这个节目,受到贺龙将军的称赞。
(二十四)转碟(晃盘子) 早期是以3尺长的竹竿和十分光滑的瓷盘为道具,演员
图3-16 蹬双层云梯
双手握竹竿顶起竿上端的瓷盘向一个方向晃动旋转(两手可晃动6―12只瓷盘) ,表演推车、板凳面下腰、起三角顶、骗马、背剑、探海、展翅等动作。20世纪50年代,演员王吉庆最多时双手晃动10只瓷盘。他与陈玉珍、王少奎等合演二节人、掐头顶和对头顶背跟头落地等很受欢迎。80年代,从技巧、形体、舞台调度、音乐伴奏、灯光照明等都作了艺术处理,使节目增强了感染力。1989年,在第二届全国杂技艺术节“海河之秋”杂技演出专场时,天津市杂技团裴玉霞、范丽、杨玉兰、孙志萍、路素卿、李淑玲等组成的12人集体转碟,主演双手撑起12只花盘,多数演员10只花盘。集体表演的展翅、探海和三角倒立,动作协调整齐,舞台画面美丽壮观。当演员们完成掐头单手顶、对手顶背跟头滚下等一系列高难技巧后,底座主演头顶板凳上面晃动着10支盘子的二节孙志萍,在高高的板凳上曲体下腰把凳上的鲜花衔起。这一整套动作十分出色。
  (二十五)绳鞭技 中国杂技团老艺术家秦斌创演于20世纪40年代。60年代,天津市杂技团空竹演员刘家武把绳鞭技搬上天津杂技舞台。他以长6米、直径1厘米的几根线绳为道具,凭借腕关节的功力和技巧,把线绳舞动成既有规律又有力度的由绳圈构成的花样图案,绕着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套来套去,自身则随着绳索的动式从绳圈内腾窜跳跃 ;快速舞动时,绳圈旋转如飞 。他表演的鞭技,手执一根长近6米的皮鞭,一鞭下去,既能准确地把助演口含的香烟击灭,也可把助演手中的火柴打燃;鞭到之处,小到2寸长的纸片被割断,即使演员被蒙上双眼,也可把几支点燃的蜡烛一一击灭。他在魔术师曾国珍的协助下,设计了鞭击瓶盖的表演。即:一瓶饮料倒置架上,一鞭下去击开瓶盖,饮料流入架下杯中,使杯内圆球浮出水面;又一鞭下去,球飞向空中。80年代初,刘家武被邀请到来华的一艘澳大利亚旅游船上随船表演鞭技。一位外国友人指着落在船头的一只水鸟要试试他的鞭技。只见他轻轻地扬起皮鞭猛抽下去,5米开外的水鸟应声落到甲板上,船上的游客一片喝彩声。1989年,他随团赴美国表演鞭技,几乎每场都要返场重演。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杂技集锦》和香港凤凰公司摄制的《舞台杂技》,都把刘家武的鞭技作为重点节目摄入。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神鞭》和海南电影制片厂的《天外怪客》,都出现了刘家武的鞭技表演。
  (二十六)剑舞 最早见于天津杂技舞台的剑舞,是20世纪50年代初武术世家出身的李文贞在天津杂耍园子和游乐场表演的剑术。她最拿手的是其家传的太极十三剑(二路),50年代中期被拍成电影。她曾几次在全国武术比赛大会上获得剑术冠军。天津市杂技团的路素卿,10几岁时即能掌握“长穗乾坤剑”的各种招式、套路,并且表演完美,如持剑展体的“回头望月”、“白鹤亮翅”和单脚着地的“金鸡独立”、“探海崩剑”,以及“拨草寻蛇”和握剑盘腿平衡造型的动中有静的表演,都展示了扎实的功力。她在舞剑中运用杂技技巧和古朴典雅的舞姿,构成不同姿态的优美造型,配以幽雅抒情的京剧曲牌“夜深沉”,能把观众带入优美的意境之中。1971年春,她曾为来津访问的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表演,受到亲王的赞赏,并邀她两次赴京参加中柬友好艺术团 ,曾为周恩来总理和驻京的外国使节表演,受到称赞 。至90年代,她的“剑舞”一直活跃在杂技舞台上,并曾应邀到来华的澳大利亚旅游船上表演。
  (二十七)顶竿椅技 是以一根长7―8米的竹篙,顶端固定一块方型木板,底座演员顶起竹竿后,上尖演员踏在底座的肩上缘着竹竿爬到顶端,作探海、金鸡独立、搬朝天蹬造型;起倒立后,助演以长竿挑起一把把椅子送给上尖,上尖把椅子依次叠摞至5把,在5把一反一正的椅子摞起后加上一反两正腿接腿的3条板凳,演员表演“双飞燕”后又加一长板,在竖起的两根拐上起顶 ;之后,上尖突然抛掉双拐,稳稳地落在横板上。这是一个相当惊险的技巧节目。
  (二十八)顶竿过梯 一架无依无靠矗立的梯子,攀登时为使它不至倒下,靠演员站在梯子上的双脚不停地扭动。表演时,上尖演员爬上底座顶起的高竿顶端,先是在竿顶上特设的类似椅子扶手的两个握把上表演大站、起倒立,继后以头倒立在竿顶上,形成底座和上尖都是以头顶竿(只是一正一倒);这时,底座演员顶着高竿,边爬边以双腿挟梯扭动,一磴一磴攀到梯子的顶端,跨过梯子,再由另一方快速下到地面;底座头顶高竿过梯,上尖以头倒立在高竿顶上,四肢舒展。这是50―60年代杨发俭与杨玉兰创演的难度较高的节目。
  (二十九)飞钹 20世纪40―50年代 ,天津马戏中具有代表性的节目 。类似寺庙中出家人诵经行进时手持两只大型铜钹边敲击边耍练的情景。伦金兰的飞钹表演,抛得高,接得稳,干净利落。在抛高之前的一套腾窜跳跃的敲击和耍练,与伴奏的锣鼓打击乐节奏协调一致。他的绝活一是以单手捻着饶钹飘带左右旋转,围着身子轮转几周后,突然用力甩手将高速旋转的铙钹抛向10几米的高空,然后以“背剑”、“骗马”等不同姿势稳准地抓住飘带,轮过几周后继续上抛,再以手中平托着另一支铙钹去接从空中落下的飞速旋转着的钹,钹的旋转相互磨擦发出响声;另一种技巧是,当他接住从空中落下的钹就势把钹的转速捻快后,以一只拇指将钹顶起,在场内绕行一周。1953年,伦金兰应召回到家乡沧州市,自此天津的“飞钹”失传。
  二、高空节目
  (一)空中十字飞人 是一项群体大型高空节目。演员在距地面10几米高空的踏板上荡来荡去和作翻跟头等功夫动作的表演。最为惊险的是两组演员从两个方向交叉飞行 。演员不仅要具有过人的臂力和熟练的技巧 ,还必须掌握速度、距离和时间差,灵敏、果断、自如地控制自身躯体。孙占凤、于志良等的表演把天津独有的“空中十字飞人”节目推向高峰。20世纪80年代,天津市杂技团将此节目带到香港,刚一露演就引起轰动。
  (二)空翻车轮 是孙占凤高空节目的传世佳作。演员身披白纱出场后,在一束置于高空的灯光照耀下,舒展躯体由空中垂下的绳索吊向高空后落在离地面10几米高的吊子棍上;亮相以后以多种技巧表演不同姿态的人体造型;而后是双手、单手的背坠子、双腿挂、腰担子挂双脚闪托等一系列技巧高难的表演;最后是演员站在特制的吊棍上双手放开左右吊绳,在空中作大回环表演。这一系列惊险动作,能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三)空中转梯 是天津马戏中独有的一项高空节目。它是以一根钢棍为轴,穿着一架木梯悬在距地面10几米的高空。表演时,先是两人分立梯子两端平衡大站;随后是一人在一端控制平衡,另一人在一端起顶落旱水,并从梯凳中下到拴在梯子一端的吊子上表演挂腿、坠子、腰担子闪托;最后是两名演员伏在梯的两端,相互发力,使大木梯载着两名演员由慢到快地旋转。孙占凤、杨金贵、裴玉霞是这个节目的优秀表演者。
  (四)十字花绳 是天津马戏独有的节目。两棵大绳纵横交叉成十字形悬空拴在马戏大篷的4棵大戳上。底座与上尖两名演员在距地面10几米的悬空大绳上作对手表演。底座站立在摇摆颤动的大绳交叉处,举起上尖单手顶、站肩单脚站头、探海……上尖被抛起后落在大绳上,底座则以一个晃托仰身向后将双腿挂在绳上。张金起和杨玉兰表演的这个节目,以其具有的技巧性和惊险度,受到观众好评。
  (五)走立绳 1957年,由董兴隆与其女儿董淑琴创演成功 。它是以一根长20几米、直径7―8厘米粗的棕绳为道具,一端拴在马戏篷大戳的上方以38°角斜垂固定在地面上 。斜悬在空中的大绳未经触及即以微微的摆动而给人以惊险之感 。表演时,演员踏上摇摆的大绳,手持花伞从地面沿着大绳向上攀登 ;其间,两脚弓步分开踏在绳上,构成分腿拉岔造型;弹起亮相后,就势斜坐在绳子上,再一次弹起,继续向上攀登 。这时,从上空垂下一只特制的一脚长一脚短的木梯置于绳上,演员一手持伞一手扶梯,在摇摆悬空的大绳上作“金鸡独立”、“朝天凳”等造型表演 。这些高难技巧表演常赢得观众喝彩。60年代初,董氏父女离津后走立绳又有发展,有了二节人站肩后空翻落肩的3人表演 。杨金贵、王丽华的表演在完成全部高空动作后 ,把原来一步步退回地面的动作改为从顶端高速后退滑向地面。这一惊人技巧,能使观众报以掌声。
  (六)秋千倒立(小顶悠吊子) 这是20世纪50―60年代由王永庆创意 、王少杰表演的高空节目 。演员在悬挂舞台上或大篷中横向悠荡中的秋千棍上表演倒挂双腿、单腿和旱鸭浮水技巧后,以头顶倒立在悠荡中的秋千棍上表演脱衣、穿衣等技巧 。王少杰表演的这个节目从来不用任何保护措施,只凭自身娴熟的技巧和功力,赢得好评。
  (七)单人空中技巧(悠吊子) 80年代 ,天津市杂技团演员刘军在其父刘玉生指导下排练出的高空节目 。演员以顽强的毅力、优美的造型在舞台上空悬挂的吊杠上作刀切丫、挂脚尖和单臂坠子等
图3-17 董淑琴表演《走立绳》
人体造型 ;随后以排子飞的技巧从固定的吊杠脱手飞向另一悬空的秋千吊棍上,倒挂在秋千上的人体随着摆动的秋千作后转体180°挂脚后跟之
后,再次大幅度以人体摆浪在悠荡中的秋千上作前空翻挂双脚跟 ;这时,演员一次转体180°再次挂脚后跟,使表演达到高潮。1986年第二届全国杂技比赛华北区预选赛上,天津市杂技团这一节目获得第一名。
  (八)双人空中技巧 在20米的高空中,演员不带任何保险索 ,以一个银环为中心 ,表演“单臂对拉”等技巧。表演时,底座将小腿倒挂在悬空的银环上,一只手牵着上尖的一条腿,在高空中作出多种造型;最后是在高空中表演双人对咬口环,凭着身体摆动轮成水平高速旋转。这一技巧表演在国内是首创,一些外国专家曾为之赞叹。此节目参加1991年在武汉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杂技比赛获铜狮奖。天津市杂技团的刘军和国庆丽是这个节目的优秀演员。
  (九)飞箭 是在中国传统的高空吊杆基础上吸取50年代苏联马戏团空中飞箭的道具形式和某些技巧排练而成的。演员在吊在舞台空中高速旋转的箭梯形道具上表演惊险的双人技巧和人体造型。天津市杂技团在1962年以王少杰和苗秀敏、张文昌和金玉荣为两个节目组表演时,演员着洁白的服装登上高空飞速旋转的箭梯,表演双扯旗、探海;男演员单手抓女演员单脚、倒悬、劈岔;随后,男演员单手拎起大型金属环,女演员置身环内,表演直体俯身、“嫦娥奔月”、挂单腿等;最后是两演员以自身在金属环的一上一下同时向相反方向高速旋转,配以彩色灯光的变化和伴奏乐曲,整个节目热情奔放、优美壮观。1963年,天津市杂技团受中央民委、中央文化部委派,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参加自治区成立5周年庆祝演出,王少杰、苗秀敏表演的“飞箭”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回汉族同胞的赞赏。当时,这一节目在剧场和体育馆演出,难以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曾在银川市鼓楼前的广场上,以大型汽车吊臂吊起道具,两名演员在吊车的吊臂
图3-18 国庆丽、刘军表演
《双人空中技巧》
上作空中高速旋转的全套技巧表演,受到数万观众的喝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杂技节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